步态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 6、膝过伸 • 膝过伸很常见,但一般是代偿性改变,多 见于支撑相早期。常见的诱因包括:一侧 膝关节无力导致对侧代偿膝过伸;趾屈肌 痉挛或挛缩导致膝过伸;支撑相伸膝肌痉 挛;躯干前屈时重力线落在膝关节中心前 方,促使膝关节后伸以保持平衡。
32
(三)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异常步态
1.臀大肌步态——“鹅步”
29
4.短腿步态 • 健侧肩抬高,患肩下垂 当两下肢长度相差2.5cm以上时,患侧 骨盆下降导致健侧髋、膝过屈,踝关节背 伸过度,呈现健侧肩抬高,患肩下垂。 • 患肢足尖着地 两下肢长度相差4cm以上,出现患肢用足 尖着地代偿行走。
30
5.疼痛步态 (1)短促步:当一侧下肢出现疼痛,为避免 患侧下肢负重出现患侧支撑相缩短,健侧摆 动加快,表现为短促步。 (2)足趾卷曲:支撑相足趾保持屈曲,常合 并足下垂和足内翻,多见于中枢神经损伤、 长期制动和挛缩,穿鞋不行是足趾尖和趾指 关节背面疼痛。 (3)拇指背伸:多见于中枢神经损伤,支撑 相和摆动相拇指均背曲,常伴有足下垂和足 背伸。
10
11
3.支撑相末期(足跟离地) (10~12%GC)
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的时间,从支撑足 足跟抬起开始,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约 占步行周期的10%一12%。
摆动相前期(足趾离地)
摆动前期(pre-swing) : 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足趾 离地之前的一段时间周期,为第二个 双支撑期。也是对侧下肢的负荷反应 期。 支撑腿足趾离地的瞬间,标志着支撑 相结束和摆动相开始。
4.平均步幅时间(stride time)支撑相和
摆动相之和。
21
5.步频(cadence)
• 单位时间内步行的平均步数(步/min)。正常成人 约95一125步/分。 • 公式:步频=60(s) ÷步长平均时间(s)。
6.步 速( velocity)
• 指单位时间内步行的平均速度(步/s) 。正常成人 平均自然步速约1.1一l.7m/s (65一lOOm/min)。 • 公式:步速=步幅÷步行周期 • 步行速度与步幅和步频相关,步幅增加、步频加 快、步行速度亦加快,反之亦然 。步速是反映步 态正常与否的敏感指标。
步态分析
1
概念
步行(Walking): 指通过双足的交互动作移动机体的人类特征性 活动。 步态(Gait): 是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 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 研究步行规律的检查方法,旨在通过生物力学 和运动学手段,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和影响 因素,从而指导康复评估和治疗,也有助于临床 诊断,疗效评估,机制研究等。
36
5 .踝背屈肌无力步态
• 表现:支撑相早期缩短 • 严重时患者在摆动相出现足 下垂,往往以过分屈髋屈膝 代偿
37
(四)中枢神经疾病常见的异常步态
1.偏瘫
• 步行速度缓慢。 • 左右步长不等: - 健侧步长缩短,患侧步长相对延 长。 • 支撑相与摆动相所占时间之比变化: - 患侧支撑相时间缩短。 • 代偿动作 画圈步态
22
7.步 宽(stride width)
• 也称支撑基础,指两足跟中心点或重力 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正常成人约5一10cm。 • 步宽愈窄,步行的稳定性愈差。左右足 分别计算。
8.足偏角(toe out angle)
• 足中心线与同侧步行直线之间的夹角。 左右足分别计算。
23
(二)分析内容
1.收集病史 现病史、既往史、手术史、诊治经过等 2.体格检查 神经系统和骨关节系统的病变是导致步 态异常的最常见因素。体检的重点是生理 反射、病理反射、肌力、关节活动度、肌 张力、本体感觉以及周围神经检查等。 3.步态观察
6
双支撑
(double support)
行走中双脚与地面同时接触的时期。以 秒为计时单位,或步行周期百分比表示 (各占10%GC,共20%GC)。 右双支撑期在时间上指右下肢首次着地 至左下肢足趾离地,而左双支撑期指左 下肢首次着地至右下肢足趾离地之间所 经过的时间。
7
单支撑 (single support)
4
一、步行周期(GC:gait cycle)
一侧下肢完成从足跟落地到再次足跟落地的时间过程
支撑早期
支撑中期
支撑末期
摆动前期
摆动早期
摆动中期 摆动末期
支撑相
摆动相
5
(一)支撑相 (stance phase)
• 步行周期中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 足趾离地的时间。约占60%GC。 其中包含两个双支撑期和一个单支 撑期。
9
2.支撑相中期
(38~40%GC)
• 从对侧下肢足趾离地到支撑足足跟离地。为单腿 支撑全部重力的时期,此时重心位于支撑面正上 方。约占步行周期的38%一40%。 • 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 功能:保持膝关节稳定,控制胫骨前向惯性运动, 为下肢向前推进做准备。 • 若下肢承重力差或身体不稳时,为保持身体平衡, 此期缩短。
24
3.步态观察 ①方法 • 自然步态,即最省力的步态。 • 从身体的远端到近端——足、膝、髋、骨 盆、躯干 • 三个方面观察 ——前面、侧面和后面 矢状面观察时,应分别从两侧(左侧和右 侧)进行观察 • 加快步速更能突出步态的异常;也可以利 用增大接触面或给予支撑(足矫形垫或矫形 器),以改善步态异常,从而协助评估。
2
步态分析的内容
• • • • • 描述步态特征 测量步态参数 确定步态异常点 分析步态异常的原因、发生机制 实际生活(社区及家庭环境)中的行 走能力
3
步态分析对象
• 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脑卒中、脑外伤、 脑瘫、帕金森病、脊髓损伤和疾病 • 骨骼肌肉疾患:运动损伤、肌萎缩、 各种关节疾患、下肢假肢安装、脊柱 裂……
19
2.步长时间( step time ) • 指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所用的平均 时间。
20
3.步幅(跨步长)(stride length)
• 指一足着地至同一足再次着地的距离。是 步长的2倍。正常成人约150一160cm。 • 被试者走直线时(绕圈行走例外),即便 出现明显地不对称步态,左、右跨步长也 基本相等。因此,通过测量跨步长来判断 步态的对称性与否是无效的。
17
二、临床步态分析
• 正常步态参数 • 分析内容 • 常见异常步态
18
(一)正常步态参数
1.步 长(step length)
• 指行走时一侧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距离。 正常人行走时左右侧下肢步长及时间基本相等。 正常成人大约75一83cm。 • 左、右步长的不一致性则是反映步态不对称性的 敏感指标。如果左脚向前迈一步,右脚随后向前 跟进与左脚保持平行或落后,而不是越过左脚, 则右步长为零或负值。病理步态如偏瘫步态的不 对称性表现在健侧步长缩短,而患侧相对延 长。
• 臀大肌是主要的伸髋及脊柱稳定肌, 在足触地时控制重力中心向前。 • 表现:足跟着地时常用力将胸部后 仰,躯干和骨盆后倾,膝关节完全 伸展,以保持 重力线落在髋关节之后,形成仰胸 挺腰凸腹的步态,躯干前后摆动显 著增加,类似鹅行走的姿态,又称 “鹅步”。
33
2 .臀中肌步态——“鸭步” • 臀中肌无力时,髋关节侧方稳定的 控制能力受到影响,表现为髋关节 外展无力。 • 表现:一侧臀中肌受损时,患侧在 摆动相膝关节和踝关节屈曲增加 • 双侧臀中肌受损时,行走时表现为 躯干左右摆动显著增加,形如鸭子 行走,又称为“鸭步”。
• 有的患者还可以用侧身,健腿在 前,患腿在后,患足在地面拖行 的步态。
38
2. 截瘫——跨槛步态 • L3以下 • 摆动相患肢出现明显的足下垂,导致
患侧下肢相对过长,只有增加屈髋以代偿, 故出现跨栏步态。落地时,膝过伸。
39
3. 脑瘫
• 痉挛型——踮足剪刀步态 由于髋关节内收肌群痉 挛,摆动相下肢向内侧迈 出,足下垂、内翻或外翻、 踮足呈剪刀步态。 • 共济失调型——醉汉步态。 表现为快速而不稳定的 步态。由于肌肉张力的不 稳定,通过增加足间距、 增加步频、上身和上肢摆 动增大等来代偿。
42
43
40
4.帕金森步态——慌张步态
• 帕金森病以普遍性肌肉张力异 常增高为特征,因此表现为步 行启动困难、下肢摆动幅度减 小、髋膝关节轻度屈曲、重心 前移、步频加快以保持平衡, 表现为慌张步态。
41
四、注意事项
• 1.被检者尽可能穿短裤,以便于观察各个 关节的活动,发现问题所在。 • 2.如有严重的心肺疾患,应待病情稳定再 行检查。 • 3.应分别观察拄拐与独立行走的步态有何 不同。 • 4.临床大多应用目测法。
27
(一)常见步态异常现象
• 1、足内翻: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常合并足 下垂和足趾卷屈。足前外侧缘触地,承重 部位疼痛,踝关节不稳,影响全身平衡。 • 2、足外翻:骨骼发育尚未成熟的儿童或年 轻患者(脑瘫)。足内侧触地,可有足趾 屈曲畸形,踝背屈受限。
28
• 3、足下垂:常见于脊髓损伤、小儿麻痹和 外周神经损伤。踝关节背屈不足,常与足 内翻或外翻同时存在。代偿机制:摆动相 增加同侧屈髋、屈膝,下肢画圈行进,躯 干向对侧倾斜。
25
②内容 • 步态的总体情况
步行周期、步行节奏、对称性、流畅性、身体 重心的偏移、躯干在行走中的趋向性、上肢摆动、 辅助器具(矫形器、助行器、假肢)的使用、行走 中的神态表情、疼痛
• 识别步行周期的时相与分期特点 • 观察身体各部位情况
26
三、常见异常步态
• • • • 基础分类 常见步态异常现象 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异常步态 中枢神经疾病常见的异常步态
15
2.摆动相中期 (10%GC)
• 指下肢向前摆动的动作过程中,从双 足对线摆动到小腿(胫骨)与地面垂直 的时期。 •足廓清仍是主要任务,保持足与地面间 的距离仍是该期的主要目的。
3.摆动相末期 (15%GC)
• 从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动到该侧 足跟再次着地之前。 • 此时小腿减速向前摆动。该期小腿向 前摆动的速度减慢并调整足的位臵, 为进入下一个步行周期做准备。
行走中仅一侧下肢与地面接 触的时期。以秒为计时单位,或 以步行周期百分比表示。行走时, 一侧下肢单支撑期所占时间实际 上完全等于对侧下肢的摆动相时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8
1.支撑相早期
(10~12%GC)
为双支撑期
①首次触地 指足跟接触地面的瞬间(支撑相 异常的常见原因。) ②承重反应 指首次触地之后重心由足跟向 全足转移的过程
34
3 .屈髋肌无力步态 • 屈髋肌是摆动相主要的加速肌 • 表现:躯干在支撑相末期向后,摆动相早 期突然向前摆动来进行代偿,患侧步长明 显缩短。
35
4 .股四头肌无力步态
• 股四头肌无力使支撑相早期 膝关节处于过伸位 • 表现:膝关节过伸导致躯干 前屈,产生额外的膝关节后 向力矩。处于此状态将极大 地增加膝关节韧带和关节囊 负荷,长期可导致损伤和疼 痛。
(二)摆动相 (swing phase)
• 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 之间的时间,约占40%GC。
14
1.摆动相早期 (13~15%GC)
• 从支撑腿足趾离地到双足对线。 • 双足对线时,该腿膝关节达到摆动相最大屈曲 (60)。
• 此阶段主要目的是使足底离开地面(称为足廓清), 以确保下肢向前摆动时,足趾不为地面所绊。
• 6、膝过伸 • 膝过伸很常见,但一般是代偿性改变,多 见于支撑相早期。常见的诱因包括:一侧 膝关节无力导致对侧代偿膝过伸;趾屈肌 痉挛或挛缩导致膝过伸;支撑相伸膝肌痉 挛;躯干前屈时重力线落在膝关节中心前 方,促使膝关节后伸以保持平衡。
32
(三)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异常步态
1.臀大肌步态——“鹅步”
29
4.短腿步态 • 健侧肩抬高,患肩下垂 当两下肢长度相差2.5cm以上时,患侧 骨盆下降导致健侧髋、膝过屈,踝关节背 伸过度,呈现健侧肩抬高,患肩下垂。 • 患肢足尖着地 两下肢长度相差4cm以上,出现患肢用足 尖着地代偿行走。
30
5.疼痛步态 (1)短促步:当一侧下肢出现疼痛,为避免 患侧下肢负重出现患侧支撑相缩短,健侧摆 动加快,表现为短促步。 (2)足趾卷曲:支撑相足趾保持屈曲,常合 并足下垂和足内翻,多见于中枢神经损伤、 长期制动和挛缩,穿鞋不行是足趾尖和趾指 关节背面疼痛。 (3)拇指背伸:多见于中枢神经损伤,支撑 相和摆动相拇指均背曲,常伴有足下垂和足 背伸。
10
11
3.支撑相末期(足跟离地) (10~12%GC)
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的时间,从支撑足 足跟抬起开始,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约 占步行周期的10%一12%。
摆动相前期(足趾离地)
摆动前期(pre-swing) : 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足趾 离地之前的一段时间周期,为第二个 双支撑期。也是对侧下肢的负荷反应 期。 支撑腿足趾离地的瞬间,标志着支撑 相结束和摆动相开始。
4.平均步幅时间(stride time)支撑相和
摆动相之和。
21
5.步频(cadence)
• 单位时间内步行的平均步数(步/min)。正常成人 约95一125步/分。 • 公式:步频=60(s) ÷步长平均时间(s)。
6.步 速( velocity)
• 指单位时间内步行的平均速度(步/s) 。正常成人 平均自然步速约1.1一l.7m/s (65一lOOm/min)。 • 公式:步速=步幅÷步行周期 • 步行速度与步幅和步频相关,步幅增加、步频加 快、步行速度亦加快,反之亦然 。步速是反映步 态正常与否的敏感指标。
步态分析
1
概念
步行(Walking): 指通过双足的交互动作移动机体的人类特征性 活动。 步态(Gait): 是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 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 研究步行规律的检查方法,旨在通过生物力学 和运动学手段,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和影响 因素,从而指导康复评估和治疗,也有助于临床 诊断,疗效评估,机制研究等。
36
5 .踝背屈肌无力步态
• 表现:支撑相早期缩短 • 严重时患者在摆动相出现足 下垂,往往以过分屈髋屈膝 代偿
37
(四)中枢神经疾病常见的异常步态
1.偏瘫
• 步行速度缓慢。 • 左右步长不等: - 健侧步长缩短,患侧步长相对延 长。 • 支撑相与摆动相所占时间之比变化: - 患侧支撑相时间缩短。 • 代偿动作 画圈步态
22
7.步 宽(stride width)
• 也称支撑基础,指两足跟中心点或重力 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正常成人约5一10cm。 • 步宽愈窄,步行的稳定性愈差。左右足 分别计算。
8.足偏角(toe out angle)
• 足中心线与同侧步行直线之间的夹角。 左右足分别计算。
23
(二)分析内容
1.收集病史 现病史、既往史、手术史、诊治经过等 2.体格检查 神经系统和骨关节系统的病变是导致步 态异常的最常见因素。体检的重点是生理 反射、病理反射、肌力、关节活动度、肌 张力、本体感觉以及周围神经检查等。 3.步态观察
6
双支撑
(double support)
行走中双脚与地面同时接触的时期。以 秒为计时单位,或步行周期百分比表示 (各占10%GC,共20%GC)。 右双支撑期在时间上指右下肢首次着地 至左下肢足趾离地,而左双支撑期指左 下肢首次着地至右下肢足趾离地之间所 经过的时间。
7
单支撑 (single support)
4
一、步行周期(GC:gait cycle)
一侧下肢完成从足跟落地到再次足跟落地的时间过程
支撑早期
支撑中期
支撑末期
摆动前期
摆动早期
摆动中期 摆动末期
支撑相
摆动相
5
(一)支撑相 (stance phase)
• 步行周期中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 足趾离地的时间。约占60%GC。 其中包含两个双支撑期和一个单支 撑期。
9
2.支撑相中期
(38~40%GC)
• 从对侧下肢足趾离地到支撑足足跟离地。为单腿 支撑全部重力的时期,此时重心位于支撑面正上 方。约占步行周期的38%一40%。 • 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 功能:保持膝关节稳定,控制胫骨前向惯性运动, 为下肢向前推进做准备。 • 若下肢承重力差或身体不稳时,为保持身体平衡, 此期缩短。
24
3.步态观察 ①方法 • 自然步态,即最省力的步态。 • 从身体的远端到近端——足、膝、髋、骨 盆、躯干 • 三个方面观察 ——前面、侧面和后面 矢状面观察时,应分别从两侧(左侧和右 侧)进行观察 • 加快步速更能突出步态的异常;也可以利 用增大接触面或给予支撑(足矫形垫或矫形 器),以改善步态异常,从而协助评估。
2
步态分析的内容
• • • • • 描述步态特征 测量步态参数 确定步态异常点 分析步态异常的原因、发生机制 实际生活(社区及家庭环境)中的行 走能力
3
步态分析对象
• 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脑卒中、脑外伤、 脑瘫、帕金森病、脊髓损伤和疾病 • 骨骼肌肉疾患:运动损伤、肌萎缩、 各种关节疾患、下肢假肢安装、脊柱 裂……
19
2.步长时间( step time ) • 指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所用的平均 时间。
20
3.步幅(跨步长)(stride length)
• 指一足着地至同一足再次着地的距离。是 步长的2倍。正常成人约150一160cm。 • 被试者走直线时(绕圈行走例外),即便 出现明显地不对称步态,左、右跨步长也 基本相等。因此,通过测量跨步长来判断 步态的对称性与否是无效的。
17
二、临床步态分析
• 正常步态参数 • 分析内容 • 常见异常步态
18
(一)正常步态参数
1.步 长(step length)
• 指行走时一侧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距离。 正常人行走时左右侧下肢步长及时间基本相等。 正常成人大约75一83cm。 • 左、右步长的不一致性则是反映步态不对称性的 敏感指标。如果左脚向前迈一步,右脚随后向前 跟进与左脚保持平行或落后,而不是越过左脚, 则右步长为零或负值。病理步态如偏瘫步态的不 对称性表现在健侧步长缩短,而患侧相对延 长。
• 臀大肌是主要的伸髋及脊柱稳定肌, 在足触地时控制重力中心向前。 • 表现:足跟着地时常用力将胸部后 仰,躯干和骨盆后倾,膝关节完全 伸展,以保持 重力线落在髋关节之后,形成仰胸 挺腰凸腹的步态,躯干前后摆动显 著增加,类似鹅行走的姿态,又称 “鹅步”。
33
2 .臀中肌步态——“鸭步” • 臀中肌无力时,髋关节侧方稳定的 控制能力受到影响,表现为髋关节 外展无力。 • 表现:一侧臀中肌受损时,患侧在 摆动相膝关节和踝关节屈曲增加 • 双侧臀中肌受损时,行走时表现为 躯干左右摆动显著增加,形如鸭子 行走,又称为“鸭步”。
• 有的患者还可以用侧身,健腿在 前,患腿在后,患足在地面拖行 的步态。
38
2. 截瘫——跨槛步态 • L3以下 • 摆动相患肢出现明显的足下垂,导致
患侧下肢相对过长,只有增加屈髋以代偿, 故出现跨栏步态。落地时,膝过伸。
39
3. 脑瘫
• 痉挛型——踮足剪刀步态 由于髋关节内收肌群痉 挛,摆动相下肢向内侧迈 出,足下垂、内翻或外翻、 踮足呈剪刀步态。 • 共济失调型——醉汉步态。 表现为快速而不稳定的 步态。由于肌肉张力的不 稳定,通过增加足间距、 增加步频、上身和上肢摆 动增大等来代偿。
42
43
40
4.帕金森步态——慌张步态
• 帕金森病以普遍性肌肉张力异 常增高为特征,因此表现为步 行启动困难、下肢摆动幅度减 小、髋膝关节轻度屈曲、重心 前移、步频加快以保持平衡, 表现为慌张步态。
41
四、注意事项
• 1.被检者尽可能穿短裤,以便于观察各个 关节的活动,发现问题所在。 • 2.如有严重的心肺疾患,应待病情稳定再 行检查。 • 3.应分别观察拄拐与独立行走的步态有何 不同。 • 4.临床大多应用目测法。
27
(一)常见步态异常现象
• 1、足内翻: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常合并足 下垂和足趾卷屈。足前外侧缘触地,承重 部位疼痛,踝关节不稳,影响全身平衡。 • 2、足外翻:骨骼发育尚未成熟的儿童或年 轻患者(脑瘫)。足内侧触地,可有足趾 屈曲畸形,踝背屈受限。
28
• 3、足下垂:常见于脊髓损伤、小儿麻痹和 外周神经损伤。踝关节背屈不足,常与足 内翻或外翻同时存在。代偿机制:摆动相 增加同侧屈髋、屈膝,下肢画圈行进,躯 干向对侧倾斜。
25
②内容 • 步态的总体情况
步行周期、步行节奏、对称性、流畅性、身体 重心的偏移、躯干在行走中的趋向性、上肢摆动、 辅助器具(矫形器、助行器、假肢)的使用、行走 中的神态表情、疼痛
• 识别步行周期的时相与分期特点 • 观察身体各部位情况
26
三、常见异常步态
• • • • 基础分类 常见步态异常现象 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异常步态 中枢神经疾病常见的异常步态
15
2.摆动相中期 (10%GC)
• 指下肢向前摆动的动作过程中,从双 足对线摆动到小腿(胫骨)与地面垂直 的时期。 •足廓清仍是主要任务,保持足与地面间 的距离仍是该期的主要目的。
3.摆动相末期 (15%GC)
• 从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动到该侧 足跟再次着地之前。 • 此时小腿减速向前摆动。该期小腿向 前摆动的速度减慢并调整足的位臵, 为进入下一个步行周期做准备。
行走中仅一侧下肢与地面接 触的时期。以秒为计时单位,或 以步行周期百分比表示。行走时, 一侧下肢单支撑期所占时间实际 上完全等于对侧下肢的摆动相时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8
1.支撑相早期
(10~12%GC)
为双支撑期
①首次触地 指足跟接触地面的瞬间(支撑相 异常的常见原因。) ②承重反应 指首次触地之后重心由足跟向 全足转移的过程
34
3 .屈髋肌无力步态 • 屈髋肌是摆动相主要的加速肌 • 表现:躯干在支撑相末期向后,摆动相早 期突然向前摆动来进行代偿,患侧步长明 显缩短。
35
4 .股四头肌无力步态
• 股四头肌无力使支撑相早期 膝关节处于过伸位 • 表现:膝关节过伸导致躯干 前屈,产生额外的膝关节后 向力矩。处于此状态将极大 地增加膝关节韧带和关节囊 负荷,长期可导致损伤和疼 痛。
(二)摆动相 (swing phase)
• 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 之间的时间,约占40%GC。
14
1.摆动相早期 (13~15%GC)
• 从支撑腿足趾离地到双足对线。 • 双足对线时,该腿膝关节达到摆动相最大屈曲 (60)。
• 此阶段主要目的是使足底离开地面(称为足廓清), 以确保下肢向前摆动时,足趾不为地面所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