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鲁迅先⽣的《阿长与⼭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个粗⼈,没有⽂化、粗俗、好事,是⼀个很不幸的⼈。

但她⼜是⼀个热望⼀⽣平安的劳动妇⼥,质朴善良、热⼼帮助孩⼦解决疑难。

鲁迅先⽣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8课《阿长与〈⼭海经〉》课⽂原⽂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个⼀向带领着我的⼥⼯,说得阔⽓⼀点,就是我的保姆。

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的意思。

只有祖母叫她阿长。

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我们那⾥没有姓长的;她⽣得黄胖⽽矮,“长”也不是形容词。

⼜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

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个⼥⼯,⾝材⽣得很⾼⼤,这就是真阿长。

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虽然背地⾥说⼈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佩服她。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还竖起第⼆个⼿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或⾃⼰的⿐尖。

我的家⾥⼀有些⼩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不许我⾛动,拔⼀株草,翻⼀块⽯头,就说我顽⽪,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到夏天,睡觉时她⼜伸开两脚两⼿,在床中间摆成⼀个“⼤”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久睡在⼀⾓的席⼦上,⼜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得那么胖,⼀定很怕热吧?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吧?……”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

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些空席。

她不开⼝。

但到夜⾥,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个“⼤”字,⼀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上。

中国近代史之鲁迅

中国近代史之鲁迅

人物生平



生平经历
1.童年时期
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 病,终致死亡,家境败落了下来,因此卖了房子。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小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 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 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 变卖。在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 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自他家变穷了,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 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说话了,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 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对于他幼小的心灵的打击很大, 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 看人事物的。多年以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 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3.弃医从文
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幵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 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 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 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仸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 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 到一个中国人为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亊地站 [1]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时他已经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 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 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 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 文章,从亊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 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 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 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5课《孔乙己》作者简介:鲁迅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5课《孔乙己》作者简介:鲁迅

作者简介: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著名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

人称“文思革”(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坟》等。

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

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字豫才。

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后因战乱纷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留日归国,任时两级师范(现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化学教员,兼日语助教。

其讲课及所编《生理学讲义》,深受学生欢迎。

同年冬参加木瓜之役。

1918年首次以鲁迅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学典范。

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成婚,生有一男,名周海婴。

有3个侄女。

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

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朝花夕拾》内容梳理与常考知识点练习(附参考答案)

《朝花夕拾》内容梳理与常考知识点练习(附参考答案)

《朝花夕拾》内容梳理与常考知识点练习(附参考答案)一、作家作品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又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鲁迅唯一的一本散文集,是回忆性散文,共收入10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写于1926年6月至11月间,《朝花夕拾》题目意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

原题是《旧事重提》二、主要内容《朝花夕拾》全书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记叙文,是回忆性散文。

《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及原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①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②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③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④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了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的可怜。

《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制的压制和摧残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同名6561)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同名6561)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诞生在浙江绍兴。

周家是一个大家族,到鲁迅祖父一辈,已日渐衰败。

鲁迅的父亲是个秀才,在仕途上终生不得意一直没有考上举人。

12岁那年,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受此打击日渐病重,在他15岁那年病逝。

这段时间里,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计划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

17岁,鲁迅离开家乡,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转入路矿学堂。

190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东渡日本深造。

两年后,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

1909年回国,回国以后,鲁迅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过书,后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间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整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国民性的改造的认识。

1917年前后,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已经开始提倡,鲁迅开始写作,随着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发表,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主要内容】《朝花夕拾》全书10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记叙文,是回忆性散文。

《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及原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①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②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③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④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鲁迅生平介绍

鲁迅生平介绍

鲁迅生平介绍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

笔名鲁迅(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

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

家世鲁迅祖籍湖南道州,后迁居绍兴,到鲁迅这一辈,已是第十四代了。

他的先祖,原是种地的农民,到了后来,不断发家,变成了拥有大量土地的财主。

他们在一个共同的宗祠下分成好些“房”,如“覆盆房”、“清道房”、“竹园房”等等。

鲁迅一家属于“覆盆房”的一个分支。

“支覆盆房”全盛时期占地三千多亩,还有七、八座当铺。

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

周家做官经商,人丁昌盛,至鲁迅出世,周家已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大户。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 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

由翰林改官,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后在北京任内阁中书,对鲁迅教育十分开通。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闲居在家。

后因肺结核而死。

鲁迅的母亲鲁瑞(1858~1943)是绍兴当地举人鲁希曾孙女,思想颇为开通,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能力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

不管工作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他仍是如饥似渴的学习,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

病重的时候,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些什么事;病稍好一些,他就动手做起来。

鲁迅作品文学常识

鲁迅作品文学常识

鲁迅作品文学常识鲁迅作品文学常识1.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包括原名、出生地、职务、代表作)答案: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

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著名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记《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等。

2、请背《渔歌子》、《己亥杂诗》答案: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3、关于巴金的文学常识(包括原名、出生地、职务、代表作)答案: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四川成都人。

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灭亡》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还有短、中、长篇小说。

《短文两篇》选自《龙.虎.狗》。

4、关于郭沫若的文学常识(包括原名、出生地、职务、代表作)答案: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沫若为笔名。

四川乐山人。

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蔡文姬》等。

《天上的街市》《净夜》选自《郭沫若全集》。

5、请问唐宋八大家都是谁?答案::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6. 一门父子三词客是谁?答案: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7.四史都是什么?《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8. 南宋四大家都是谁?答案: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9. 边塞诗人都有谁?答案:高适、岑参、王昌龄10. 唐宗、宋祖、秦皇、汉武都是谁?答案: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1. 谁是中国吝啬鬼的典型?答案:严监生12. 元曲四大家都是谁?答案: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考点梳理与练习(含答案)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考点梳理与练习(含答案)

七上名著阅读《朝花夕拾》(一)知识梳理【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作品详情】《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全书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内容导图】【人物分析】《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以及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家及其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家及其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家及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

他的作品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曾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意在改变国民精神。

他曾在北大、北女师大任教。

1927年起定居上海,完成了由民主主义者向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伟大转变。

鲁迅一生著、译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17本、小说集3部、散文和散文诗集各1部。

先后选入教材的有: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药》、《祝福》、《阿Q正传》;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呐喊自序》、《拿来主义》、《文学和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灯下漫笔》(节选)等。

【周作人】(1884-1967)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五四运动时期提倡“人的文学”,30年代和林语堂一起倡导“闲适幽默”小品,著有《自己的园地》、《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

【柳亚子】(1887-1958)江苏吴江人,现代著名诗人,工于旧诗,尤长于七言,诗词具有爱国精神。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现代作家、学者。

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任北大教授,五四初期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影响很大。

曾在古代文学史、哲学史方面做过一些开创性工作。

主要作品有《胡适文存》。

【刘半农】(1891-1934)江苏江阴人,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

著有诗集《扬鞭集》和《回声实验记录》等专著。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沫若是笔名,四川乐山人。

现代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

曾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回国后组织“创造社”,开展革命文艺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联主席、中科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A. 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E.去赵庄看社戏。 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G.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C D E F 略写的是:A B G
月 下 行 船
月 下 行 船
船 头 看 戏
船 头 看 戏
月 下 归 航
偷 豆 吃 豆
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 见出来。 3、最怕看“老旦”,并不停地唱着。
(以上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
“我”所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 不好看。
另外,文中写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 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则是从侧面 表现了戏不好看。
(3)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淳朴、好客、热诚。 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 好客、热诚的老人。
如何看待孩子们偷豆的事
(1)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 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2)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 --这是应该的。” (3)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
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 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4)归航偷豆时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 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考虑事情周到)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 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 (考虑事情周到。) (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 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做事有始有终) (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 (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 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 (第1-3节)
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 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一层: (第1节) 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二层: (第2节) 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三层: (第3节) 平桥村乐土的乐事:钓虾、放牛。 为最大乐事--看社戏作铺垫。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阅读通关题(含答案)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阅读通关题(含答案)

中考名著“一书四清”自通关(四)(教师版)(自清时间:60分钟;名著《朝花夕拾》)【作者·作品】作者:鲁迅,原名,字豫才,浙江人。

20世纪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和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

主题:1.挖掘普通人身上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

如:《》《藤野先生》《》2.记叙作者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与片段,表达了作者对旧日美好生活的眷恋及对旧礼制的批判。

如:《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以议论为中心,穿插童年时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主要目的是讽刺和批判旧道德。

如:《》《〈二十四孝图〉》《》作品简介: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

本书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常考人物】1、长妈妈(保姆):性格:情节:正月初一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给“我”讲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2、藤野先生(老师):性格:情节:不打领结;修改、补全“我”的讲义;订正“我”的解剖图;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

(《藤野先生》)3、范爱农(朋友):性格:情节:拍发电报;看光复的绍兴。

(《范爱农》)4、衍太太(邻居):性格:情节:鼓励孩子吃冰;教唆“我”偷母亲的珠子卖钱并散布流言。

(《琐记》)5、陈莲河(给父亲治病的医生):性格:情节:开滑稽的药方;四处招摇撞骗。

(《父亲的病》)6、寿镜吾(老师):性格:情节:“怪哉”事件;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关于《朝花夕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根,《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中国近代史之鲁迅剖析

中国近代史之鲁迅剖析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 的思想 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 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 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 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 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 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 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 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 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3.弃医从文
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 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 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 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 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 到一个中国人为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 [1]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时他已经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 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 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 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 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 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 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 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朝花夕拾》名著练习(含答案)

《朝花夕拾》名著练习(含答案)

《朝花夕拾》阅读练习(含答案)1.鲁迅原名,字,浙江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上发表时,原题为《》,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集,共篇,是一部蕴含着和的作品。

2.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玩耍,在迎神赛会上他最喜欢看的是(人物)。

童年时的鲁迅有两个爱好,一是,二是。

他的第一本专属个人的图书是《》;他曾经渴慕、最终得到,并引发了他更大的收集书本兴趣的图书是《》,两本书的来历分别是和在鲁迅一生中始终不能忘怀的三个人是、和。

3.《狗•猫•鼠》中,猫是的象征,“狗”是指鲁迅一样的的文人。

4.《二十四孝图》中着重分析了、、等孝道故事,揭示了。

5.《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作者在文中重点叙述自己的变化,暗含着对的批判以及对儿童天性的与。

6.“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这句话出自《》一文。

本文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父亲却要“我”,让“我”感到痛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含蓄地批判了的不合理。

7.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活无常,黑无常又叫死无常,人们喜爱的是。

无常是一种具有的鬼。

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写了和的生活两部分。

其中提到儿时的玩伴是。

文章抨击了当时的制度。

9.《父亲的病》重点回忆了“我”与几位“名医”打交道的过程,蕴含着有力的讽刺,在文章中他比较了中西医对待垂死的病人的不同态度,提示了所谓和的不合人性、不尊重生命的荒谬本质。

10.“好。

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一文。

在文中提到作者离开故乡后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因为感到“不合适”和“”,他随后又考入了矿路学堂。

在这个学堂里,他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是《》,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专题05 《朝花夕拾》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名著导读知识点整理

专题05  《朝花夕拾》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名著导读知识点整理

作家作品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又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鲁迅唯一的一本散文集,,是回忆性散文,共收入10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写于1926年6月至11月间,《朝花夕拾》题目意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

原题是《旧事重提》主要内容《朝花夕拾》里作者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分篇简介⑴《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⑴《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⑴《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⑴《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⑴《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

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⑴《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⑴《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⑴《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基础知识专项复习(部编版)专题0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解析版)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基础知识专项复习(部编版)专题0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解析版)

专题0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知识归纳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二、作品简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

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中。

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

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三、文题解读《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课文标题用“从……到……”两个介词有以下的含义:1.“百草园”“三味书屋”点明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

“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2.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

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3.表明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四、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

缠络(chán)豁(huò)觅食(mì)渊博(yuān)确凿(záo )菜畦(qí)桑椹(shèn)油蛉(líng)攒(cuán )斑蝥(máo )珊瑚(shān)蟋蟀(shuài )敛(liǎn)脑髓(suǐ)人迹罕至(hǎn)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宿儒(rú)蝉蜕(tuì)厥土(jué)窦(dòu)人声鼎沸(dǐng)拗(ǎo)倜傥(tì tǎng)金叵罗(pǒ)盔甲(kuī)绣像(xiù)锡箔(xī bó)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1.2024年语文中考复习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1.2024年语文中考复习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辨识关键词: 名医、陈莲河、药引、“蟋蟀一对”“平地木十株”、《高王经》
内容简介:
《 父
文章重点回忆少时为父亲求医治病的情景。父亲因得了水肿而求医,

却被陈莲河等江湖庸医耽误去世,体现了江湖庸医的无能,他们明知

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开一些像“败鼓皮丸”之类的药,
病 》
其实就是故弄玄虚,对治病只是忙于应付而草草了事,给人看病都只
2024 年语文 中考复 习名著 阅读:
作者简介 作品目录 分析探究 艺术特色
作品简介 内容概括 主题思想 真题演练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 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又被 称为“民族魂”。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 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为了救治像父亲那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 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鲁迅毅然到日本学医,想学医救 国。庸医害人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他深刻认识到国民的麻木,于是决定 弃医从文。
2.(2023甘肃武威)《朝花夕拾》里有鲁迅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轨迹,请你根
据地点转换,完成下表。(3分)
为了金钱。
主旨情感: 作品批判庸医害人和对封建孝道的不认同。揭示了这些庸医故弄玄虚、 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分析探究】 一、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关系:“我”的保姆,“我”一般称呼她“长妈妈”
长妈妈
人物相关情 节及形象
正月初一要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
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给“我” 讲长毛的故事
《无常》

鲁迅其人

鲁迅其人

鲁迅其人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并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校(今日本的东北大学)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共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

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

他对我们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鲁迅的家庭求学时期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周福清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

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

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3年(光绪十九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

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礼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于是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因水肿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童年的生活场景,百草园、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都成为后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重要素材来源。

鲁迅的童年与少年,就是一个从天上到人间的跌落过程。

对此鲁迅自述曰:“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鲁迅原名什么字什么名字

鲁迅原名什么字什么名字

鲁迅原名什么字什么名字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

笔名鲁迅(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

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

鲁迅三兄弟分别是谁鲁迅还有两个弟弟,分别是周作人和周建人。

而鲁迅三兄弟之间的关系却又是错综复杂的,看似十分宁静的外表之下,却是有着极为复杂的纠葛,鲁迅是三兄弟之中的老大,同时也是如今成就最大的一位,有人曾经把鲁迅比作是天上的太阳,而周作人则是夜空下璀璨夺目的月亮,而周建人便是天空中看似微弱却闪烁的星星。

因为鲁迅三兄弟中的每一个成就都是不俗的,并且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与赞同,只是其中的褒贬不一。

鲁迅作为大哥,同时有着引导两个弟弟的作用,但是鲁迅与两位弟弟之间的关系并不亲昵,反而是有几分的生疏,尤其与二弟周作人可以说是分庭抗礼,因为周树人与周作人两个人代表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级,周作人与周树人虽然在文学上面的地位都是极高的,但是在阶级上面却是天壤之别。

鲁迅代表的是中国万千的百姓阶层,而周作人则是代表着高高在上的权贵阶层,两个人可以说是水火不相容的,彼此之间的往来也是惨淡的。

而鲁迅的三弟周建人在文学上面的才能虽不如哥哥们耀眼,但是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鲁迅三兄弟中每个人都是任性并且倔强的,鲁迅的兄弟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雄心壮志,并且从来都不愿退缩。

鲁迅三兄弟基本上可以算是中国近代史上鲜有的都是有用之才的兄弟了,三个人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甚至是水火不容,但是都不应影响后人对其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嗅觉 触觉 视觉
听觉
(清香)
(扑面吹来) (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
稀的赵庄,几点火)
(歌吹)(横笛)
想象 (戏台、渔火)
作用: 1、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
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
2、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3、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4、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 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 看着喝采起来
流露出作者内心难以抑制的兴奋,烘托 出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
具体分析以下句子及其作用。 1、写起伏的连山如奔兽:
——比喻,以动写静,形象地描绘了行船之快。
2、写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
——间接地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
• 这样写突出了要看社戏的迫切心情,为写 看社戏的乐趣做铺垫
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 词,(10节)并体味其运用之妙。
动词: 拔、点、磕、架
(1)充分描绘出小伙伴撑船技术的熟练,反 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
(2)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愉快心情。
在课文第11节中,从哪
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 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 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 小说塑造了一些热情的伙伴和 淳朴的乡民形象请运用“我喜 欢文中的——(人物)因为 他——(评价其性格和品质), 比如——(列举人物的表现)”
的句式用三言两语勾勒出你喜 欢的人物形象。
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个怎 样的孩子?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 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 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 《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 等。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xǐng háng dàn xùdao
本文写景比喻精妙,找出品析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船尾跑去
这个比喻以静写动,形象的描绘出行船 之快,静的山仿佛是踊跃的兽脊在跑衬 托出作者想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22段
回望戏台在灯火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 候一般,又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 被红霞罩着了。
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 来时呼应,表现了我依依不舍的心情
3、写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
——表现了“我被水乡美丽的夜景所陶醉,因而忘 记了自己。
作者重点写 了看戏,这部分 可分为几个层 次?
戏前风波 看戏乐趣
看戏
月船归 夜头航 行看偷 船戏豆
戏后余音
“我”所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
不好看。
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
得到优待
乐土
朋友陪玩
钓 放看 虾 牛戏
免念诗书
所说明的问题
文中写“乐土”之“乐” 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 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 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 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 爽的性格。
自读5-9自然段,写出表现我心情变 化的词句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 心情变化:盼望——焦急——失望——猜 测——沮丧、赌气——高兴、有希望—— 兴高采烈
为最大乐事--看社戏作铺垫。
第二部分 (第4-30节)
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一层(第4-9节) 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二层 (第10-13节) 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三层 (第14-21节) 写在赵庄看社戏。
第四层 (第22-30节)
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 (第31--40节)
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听读课文:
思考 :1 哪些事情给你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2 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 (第1-3节)
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
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一层:(第1节)
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二层:(第2节)
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三层:(第3节)
平桥村乐土的乐事:钓虾、放牛。
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 事略写?
A. 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E.去赵庄看社戏。 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G.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C D E F 略写的是:A B G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 么知道的?
在春末夏初。因课文写“消 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 熟""两岸的豆麦"。写的是春末夏初 时的景物。
(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 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 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
(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 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 的阿发。)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 “钓虾”;放牛;看戏;偷豆、吃豆。)
见出来。 3、最怕看“老旦”,并不停地唱着。
(以上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
另外,文中写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 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则是从侧面 表现了戏不好看。
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 写的是什么?
这里,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偷”豆,通 过对孩子们“摸”、“摘”、“煮”、“吃” 等几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 性格和优秀品质。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换了 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 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 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的性格特征。 通过对“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 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正直的 性格特征。
归省 行辈 惮
dài cuān duo fú
絮叨
chán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
yùn zǎo juàn jiǎo piāo miǎo
蕴藻 家眷 皎洁 漂渺

旺相 撮

xiàng cuō
楫 棹着 中吃
Jí zhào
zhōng
舀水 瓢
Yǎo
piáo
桕树
jiù
中状元
zhòng
喃喃
nán
关于课文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 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 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 过,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 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 谊的眷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