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中地名变迁共23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

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

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地名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意义重大,它们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期望。

中国是一个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名,这些地名经历了历史的变革和演变,记录了中国的发展和变迁。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个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地名,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古代时期1. 夏、商、周时期:在古代时期,中国的政权更迭频繁,地名的变革也较为剧烈。

如古代的都城有丹阳、邳、镐京等,都体现了时代背景和政权更迭。

丹阳:夏朝时的都城,位于今河南郑州一带。

邳:商朝时的都城,位于今河南淮阳县一带。

镐京:周朝时的都城,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一带。

2.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地名整顿,一些地名被更名,一些地名沿袭至今。

长安:秦朝时的都城,位于今陕西西安市一带。

洛阳:汉朝时的都城,位于今河南洛阳市一带。

涿郡:古代郡名,位于今河北保定市一带。

二、近代时期1. 宋、元、明、清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地名也经历了一些变革,主要是政权更迭导致的地名调整。

东京:宋朝时的都城,位于今河南开封市一带。

大都:元朝时的都城,位于今北京市一带。

汴京:宋、元时的都城,位于今河南开封市一带。

北京:明、清时的都城,位于今北京市一带。

2. 现代时期: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许多重要事件和政治变革,也影响了地名的演变。

北平:中华民国时期的都城,位于今北京市一带。

南京:中华民国时期的临时首都,位于今江苏南京市一带。

上海:近代工商业中心,位于今上海市一带。

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记录了中国地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变革,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与变迁。

通过对比古代、近代及现代时期的地名,我们可以看到政权更迭、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等因素对地名的影响。

了解地名的沿革,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

当我们走过这些地名,我们也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历史的底蕴和文化的厚重。

中国地名变迁

中国地名变迁

地名概述地名是人类为便利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命定的地物或地域名称。

所谓地物,既包括山、岭、河、湖、海一类的自然物,也包括人类建造、利用的一些人工物如运河、道路、村落、城镇、矿山等。

地域则是包括各类自然物与人工物所组成的大小不一、类别各异的区域,包括政区、自然区以及林带、渔场、工厂、农庄等等。

这些地名所代表的区域是人们经常接触,甚至须臾不离的生活或劳动场所。

因此,地名一出现,就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人们的接触与交往也在日渐频繁与不断加强,地名的使用也随之日益广泛,它涉及工、农、运输、贸易、民政、外交以及国防等许多部门;另一方面,在地名使用过程中,地名本身又不断地发生演变。

这种演变既包括地名空间位置的变动,又包括地名含义、语词特征以及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地名更易等。

因而地名研究也就成为适应时代需要和社会要求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不仅目前所使用的地名居于世界各国之首,而且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地名之多,更是其他任何国家难以比拟的。

地名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即通名与专名。

所谓通名,即山、川、河、湖、郡、县、省、区一类的名称,显示出地名的类别。

专名才是某一类别中地名的特称,有人把通名比作人们的姓,将专名比作人们的名,仅有姓难以识别其人为谁,单有名也会混淆不清。

在习惯上将寄往安徽省蚌埠市的信写作安徽蚌埠也可以,可是寄往山西省大同市的信写作山西大同则不合适,因为除大同市外,雁北地区还有一个大同县,单写大同则会造成邮递困难。

所以这个通名不能省去。

通名有时也会转化为专名,例如浙江是一条江名,浙是专名,江是通名,但在浙江省这个地名中,省是通名,江则是专名的一部分。

又如沙市市与津市市这两个地名中,后一个市字是通名,前一个市字也是专名中的一部分。

目前我国所设的一些县级市中,如万县市、达县市等其中县字也是通名转化为专名一部分的。

我国目前的大小地名,大部分都有悠久的历史,这是因为1949年以后对于旧有地名可改可不改的一律不改。

中国历代都城迁移简表

中国历代都城迁移简表
惠帝(司马衷)
304
洛阳
河南洛阳
306
长安
陕西西安西北
愍帝(司马邺)
313
东晋
建康
江苏南京
元帝(司马睿)
317
成汉
成都
四川成都
景帝(李特)
303
左国城
山西离石东北
光文帝(刘渊)
304

黎亭
山西长冶西南
305
蒲子
山西交口东南
308

平阳
山西临汾西南
309
长安
陕西西安西北
秦王(刘曜)
318

襄国
河北邢台
923

后晋
洛阳
河南洛阳
高祖(石敬瑭)
936
开封
河南开封
937
后汉
开封
河南开封
高祖(刘知远)
947
后周
开封
河南开封
太祖(郭威)
951

广陵
江苏扬州
太祖(杨行密)
902
南唐
金陵
江苏南京
烈祖(李昇)
937
洪州
江西南昌
元宗(李璟)
961
金陵
江苏南京
后主(李煜)
961
吴越
钱塘
浙江杭州
太祖(钱鏐)
907


潭州
河南洛阳
平王(姬宜臼)
前771

丹阳
湖北枝江
熊绎
前1115
郢都
湖北江陵
文王(熊赀)
前690
鄀城
湖北宜城
昭王(熊轸)
前504
郢都
湖北江陵

中国史中的地名变迁

中国史中的地名变迁
6.汜,指河流的支流。《召南· 江有
汜》:“江有汜,之子归。”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地名
人文地名的产生与人类文明进程是密切联
系的。 郡县制度的产生,是人文地名诞生的划时 代事件。 出现的地名中即有郡、县,之后又有府、 郡省、京师等行政地名。 《汉书· 地理志》是我国地名学史上第一部 具有地名学研究内容的著作,它对60处地 名渊源的解释成为后世地名学的典范。
(2)影响地名变化的几种因素
地名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变动性的特点。
影响因素有 A、改朝换代。如王莽篡汉后,即对全国所 有县名进行改动。 B、行政区划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地名的改变。 如乡升县、厅改州等。新疆 C、经济变化。如旧时桂林的盐街,今时的 文化步行街。
D、社会心理变化。一些较俗的地名,随着
例:京师的解释
《公羊传》桓公九年(前703年):“京 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 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 之。” 意思是说,被周天子选为都城的地方必须 以“众多”、“弘大”之类的词语来形容 才行,也表示首都规模的恢廓广大和人口 众多,所以才叫“京师”。这就开了地名 渊源解释的先河。



6.冈,指小山。《小雅· 正月》:“谓山盖卑,戈同为 陵”。 7.丘,指隆起的地形。《陈风· 宛丘》:“子之汤兮, 宛丘之上”;
(2)表水的地名
1.浒或干.指河边。《王风· 葛藟》:“绵绵葛 藟,在河之浒”;《大雅· 江汉》:“江汉之浒”; 《魏风· 伐檀》:“坎坎优檀兮,寘之河之干兮。” 2.洲.《丙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 洲,”朱熹注:“河,北方河水之通名;洲,水 中可居之地也。”
地名史讲座
被忽略的身边文化

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历代⾏政区划演变夏朝:⽅国商朝:⽅国约150周朝:诸侯国周初分封71国(53姓姬),后增五六⼗,县数为756县县有⼤⼩,⼤县置县令,⼩县置县长,县令、县长之下有县丞、县尉县下设乡,乡下设亭(相当于现在的管区),亭下设⾥西楚霸王:分封制西汉:郡国并⾏制,后加州(不是⼀级政府,只是监察区),州、郡、县、乡、亭(⾥)新朝:郡国并⾏制先改12州,裁撤朔⽅、司⾪部,改凉州为雍州、交趾为交州,后改9州东汉:郡国并⾏制,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制州(14)、郡国(105)、县(⾢、道、侯国)、乡、亭、⾥、什、伍三国:州郡县魏有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州全境以及荆州的南阳、南乡、江夏、襄阳、等四郡65县。

扬州的九江、庐江等⼆郡⼗四县。

东吴有荆州的南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等五郡102县。

扬州的丹阳、会稽、建安、吴郡、豫章、庐陵、庐陵南部等七郡146县。

交州的全境。

晋朝:设州郡县乡亭五级东晋⼗六国:州郡县制,州郡数量激增东晋领有扬、北徐、豫、江、北青、司、荆、北雍、东益、宁、交、⼴、北并、北冀、梁、徐、北兖等⼗七州,及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五州南北朝:州郡县制侨州、侨郡、侨县数量激增,⾄南北朝末年灭亡前有30州、100郡、400县。

隋朝:废郡制,以县直⾪于州,后⼜改为郡县制,州(郡)、县、乡、亭(⾥)583年⾄607年实⾏州县制共24年,607年(⼤业三年)复改州为郡,在郡上设置司⾪、刺史15员,司监察之职,郡县制11年,⾄618年。

隋初共有州241,郡680,县1524。

隋⽂帝末年,全国有297州1348县,607年,隋炀帝增设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梁州及雍州等九个监察州(按古名),⼤业五(609年)年的⾏政区划,隋郡为190,县1255,郡分九等,后缩减为三等。

唐朝:州县制,道、州(府)、县、乡、⾥(保、邻、坊)州分7等辅、雄、望、紧、上、中、下,县分六级京(⾚)、畿(望)、上、中、中下、下体制较尊的地区设府,⽐如开封府、临安府、绍兴府等州称知州,军⼀般是军事重镇或要冲,监设在⼀些主要的⼯矿牧盐等重要物资产区,领县的军监与府、州同级,都⾪于路,但实际地位则要低于府和州,不领县的军、监与县同级,同⾪于府或州。

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

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

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个国家的都城是国家最⾼权⼒机关的所在地,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在多数情况下,⼜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交通和⽂化中⼼。

可以说,都城是⼀定时期物质⽂明和精神⽂明发展⽔平的标志。

⼀、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变迁王朝都城都城所在的区域和城市夏朝阳城河南登封商朝亳-殷河南郑州-河南安阳西周镐京陕西西安东周洛⾢河南洛阳秦朝咸阳陕西咸阳西汉长安陕西西安东汉洛阳河南洛阳吴国、东晋南朝建康江苏南京隋唐长安陕西西安北宋东京河南开封西夏兴庆宁夏银川⾦朝会宁-燕京⿊龙江阿城-北京元朝⼤都北京明朝南京-北京江苏南京-北京清朝北京北京⼆、古代中国的都城迁移过程古代都城⼀般都设在经济发达、交通⽅便的地区,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粮⾷和物资。

(1)夏商时期主要建在黄河⽀流如商朝的殷(河南的安阳)位于黄河的⽀流洹⽔之滨。

西周的镐京,地处沣⽔和渭⽔的交汇之处。

这⾥是关中平原中央,是关中平原最为开阔的地带,享有⽔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便利的经济⽂化往来。

央,是关中平原最为开阔的地带,享有⽔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便利的经济⽂化往来。

(2)西周末年开始到唐末都城逐渐由西向东迁移,形成东西两京制度与东西⽂化轴⼼带。

如镐京、咸阳、长安→洛阳。

这局⾯前后经历了2000多年。

这⼀经济⽂化轴⼼带的建⽴,也完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两件⼤事:⼀是中央集权多民族统⼀国家的建⽴;⼆是诸夏的融合与汉族的形成。

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地区⽓候温和,平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

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五代及两宋国都处于游离状态。

中唐以后⽓候的变迁,黄河、渭河泥沙⼤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带漕运⼗分困难,致使天⼦也常常不得不“逐粮⽽居”,就⾷东都洛阳。

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城市的经济基础。

国都城址向经济⽂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公元10-13世纪间,国都处于⼀种游离状态。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史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史

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平原广大,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

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五代及两宋国都处于游离状态。

中唐以后气候的变迁,黄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一带漕运十分困难,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粮而居”,就食东都洛阳。

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城市的经济基础。

国都城址向经济文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公元10-13世纪间,国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

先后建都的城市有北宋的东京(开封)、南宋的临安(杭州)、扬州、建康(南京);西夏的兴庆府(银川);辽的中京大定府(内蒙宁城县大名城)、上京临潢府(内蒙巴林左旗南)、东京辽阳府(今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等和金中都(今北京)。

这时的国都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商业经济和市民文化却得到空前的发展。

商业活动在国都城市里的巨大活力,冲淡了王权的力量,尤以东京和临安最为显著,形成中世纪世界壮丽无比的大都会市场。

此间,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都无一例外地继承发展了由孔子总结的夏商周文化的传统精华。

自唐后期五代起,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所在。

南方由于经济地位上升,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上升,开封靠近江淮,也便于控制作为国家经济重心所在且容易闹分裂的南方地区。

(4)元统一中国后,北京终于上升为全国惟一的政治中心北京位于东北大平原、华北大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单元的接洽处。

经过辽、金、元、明、清五代,从陪都发展成为首都前后也近1000年。

这里处于北方民族文化交流的有利地位。

为了连接中国另外两大地理单元,即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特别是得到长江流域经济与文化的支持,南北大运河的开凿成为历届中央政府关切的大问题。

元世祖忽必烈把分裂的中国统一起来,也为我国运河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南北经济文化重心及南北大运河形成了南北轴心带。

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

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

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
中国地名的沿革对照表如下:
北京:古称蓟、幽、燕都,元代定为大都,明清时期才改称北京。

上海:原为渔村,清朝初期设上海县,1842年租借给英国,1863年成立上海道,1927年设立上海市。

天津:古称济河口、海口,元代称天津,明清时期设天津府,后改为天津市。

重庆:起初为渝州,宋代称江陵,明清时期设重庆府,1949年设为直辖市。

广州:古称脱服、番禺,元代称羊城,明清时期设广东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为广州市。

深圳:原为一个边境小渔村,1979年划归广东省管理,1980年设立市辖区,1981年成为广东省辖市。

成都:古称蜀中、蜀都、锦官城,宋代设成都府,明清时期设四川府,1911年设成都市。

西安:古称长安、咸阳、京兆,明清时期设陕西府,1949年改为西安市。

武汉:原为汉口、汉阳两个城市,改革开放后合并为武汉市。

南京:原为古都建康,明清时期设江苏府,辛亥革命后设南京市。

上述仅列举了部分中国地名的沿革,根据历史的变迁以及政府的行政管理,许多地方名称都有相应的更名和调整。

中国古代城市的变迁

中国古代城市的变迁

中国古代城市的变迁一、起源与初期发展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000年的商朝晚期。

商朝时期的都城殷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城市的最早形态之一。

当时的城市,以宫殿、祭祀场所和商业区域为主要构成,城墙用以保护城市内部的重要设施和居民。

随着商朝的衰落,周朝的建立为中国古代城市的初期发展提供了契机。

周朝时期,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成为了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周朝的城市规划相对较为规范,城市内部划分出了宫殿区、市场区、工坊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

此时的城市主要以官府和贵族居住为主,商业活动也开始逐渐兴盛起来。

二、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重要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原来各国的城墙连成一片,形成了万里长城,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城墙工程。

同时,秦朝还修建了一系列新的都城,如咸阳(今陕西咸阳)、长安(今陕西西安)等。

汉朝时期,城市的建设进一步发展。

汉武帝时期,修筑了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使得这两个城市成为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洛阳和长安的城市规划相对较为规范,城市内部划分出了宫殿区、市场区、居民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

此时的城市也开始出现了市中心广场和街道,并且修建了许多宫殿、庙宇和豪华住宅。

三、唐宋时期的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朝时期,长安成为了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长安城内有繁华的市集、繁忙的街道和宏伟的宫殿,是当时文化、商业和政治中心。

宋朝时期,汴京(今河南开封)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

汴京城内有庞大的市场、繁忙的运河和繁华的街道,商业和文化繁荣达到了巅峰。

与此同时,杭州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城市,是当时中国南方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四、明清时期的衰落与重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明朝时期,北京成为了新的都城,但由于明朝政治的封闭性和对海外贸易的限制,城市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清朝时期,由于外族入侵和政治动荡,中国古代城市的繁荣进一步衰落。

然而,在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城市依然保持了一定的繁荣。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城市的出现,是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即社会进入奴隶占有制的标志.我国城市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作为国家政治中央的都城在国家生活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在历史上,迁都的例子屡见不鲜.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各朝各代都城的分布情况.从夏、商到西周、春秋,为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开展时期.夏朝400多年,迁都10余次, 其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伊、洛流域和晋南.商朝600多年〔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商都也屡次迁徙,有“前八后五〞之说,共达13次之多.其实商汤以前的8次不能算迁都,由于那时商族还没有建立政权,只是居住地的变换而已.“先王〞时代的5次迁都:沃丁迁傲,河亶甲迁相,祖乙迁邢,南庚迁奄,盘庚迁殷.周人起源于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周人迁都也很频繁,其中邰〔武功县渭河北岸〕、豳〔陕西彬县〕、岐〔沂水、汗水附近〕、丰和镐〔均在注水中游〕为人们所公认的.奴隶社会时期的都城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中国古代以河运为主,为了生活用水方便,又利于交通运输,往往把都城建在河流附近或河流的交汇处.国都的四周围有城墙,城墙外是乡下,以农牧业为主;城墙内是行政中央,也有商贸场所、统治者居住的宫殿等.我国从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有20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代,群雄争霸,齐、楚、秦、燕、赵、魏、韩诸国都城都屡次迁徙.以秦为例,秦国的祖先因功封于秦邑〔甘肃清水县西北〕. 周平王东迁之后,秦人的势力逐渐开展到关中地区的西部,沿渭水东下,曾居于沂〔沂水之滨〕,迁平阳〔陕西宝鸡市东〕,再迁雍〔陕西凤翔南〕.雍的地理位置很重要,系东西交通的枢纽和通住巴蜀的咽喉.秦人在此建筑城邑和宫殿,居住达294年之久.为了同东方的魏争霸,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又东迁栋阳〔陕西临潼县东北〕,栋阳的战略地位是“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史记・货殖列传?〕它作为秦都有34年之久.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就是先在栋阳开展的.后来,秦又迁都于渭水之滨的咸阳.咸阳北依高原,南临渭水.渭水、黄河航运,给秦人以莫大的便利.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仍定都咸阳.咸阳成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央.宫殿林立,楼阁相邻,四通八达,表现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的宏伟气魄.刘邦灭项羽后,不是在秦都咸阳的灰烬中重建新都,而是在渭水之南,龙首原之西北兴建新都.入主关中,营建长安.西汉末年,长安遭到消灭性的破坏, 东汉建都洛阳,且没有迁都过.三国鼎立时,曹魏都洛阳, 蜀汉都成都,东吴都武昌〔湖北鄂城〕后迁建业〔南京〕.后来的东晋、南朝〔历宋、齐、梁、陈四朝〕均定都南京.西晋〔265年至316年〕仍都洛阳,它是在曹魏都城的根底上重建的.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后,全国的政治中央又东移到洛阳.“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后,洛阳遭到破坏,东晋〔317年至420年〕都建康〔南京〕.当时,战乱不断,山河破碎,出现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北朝的北魏先都平城,后迁洛阳;东魏、北齐均都邺〔河北临漳县〕;西魏、北周均都长安.随后的隋唐两代,均都长安.五代十国时期:后梁都开封,后唐都洛阳,后晋、后汉、后周均都开封.十国中的吴国都扬州,南唐西都江陵府〔南京〕、东都江都府〔扬州〕,吴越都杭州,楚国都长沙,闽都长乐府〔福州〕,南汉都兴王府广州,前蜀、后蜀均都成都,南平都江陵府〔江陵〕,北汉都太原.建隆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北宋,仍以汴州为都城称东克开封府.从此我国的政治中央东移,不在太行山以西.而后,东北地区女真族兴盛起来,建立金,都城在会宁府〔黑龙江阿城南〕.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王朝被金国灭亡.康王赵构建立南宋,迁都临安〔杭州〕.金为了牢固地统治华北并进一步吞并江南,将它的统治中央迁到了中都燕京〔北京〕.元统一中国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都北京.1356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攻克集庆〔金陵〕后,就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作为统一全国的根据地.他称帝后,犹豫了很久才确定建都南京.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冬,明成祖朱棣下诏迁都北京.清沿袭明制,仍定都北京.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几乎每朝每代都发生过迁都的例子,而迁都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自然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政治力量比照变化的因素,但是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和东移以及交通的变迁.纵观中国历史都城分布情况,在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早期,由于当时劳开工具落后,人们的生产、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环境,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冲击平原自然条件优越,便于游牧、游农和迁徙.政治中央与经济中央一致,所以都城长期在这个地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铜、铁等金属的广泛应用,军事进攻水平增强.国都关系国家的存亡,不仅应在经济兴旺地区,还要考虑军事防守的凭借因素,秦汉之后都城迁移到关中地区达1000多年.后来由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江南各地经济迅速开展,政治重心也随之东移.北宋以后的我国都城那么在东部近海.特别是北京,地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三大地区之枢纽,又有河海漕运沟通江南, 地理位置优越,因此成为东移近海时期的代表.再以十三朝古都长安城为例,长安是中国古代王朝的主要都城之一,历史上曾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十几个王朝或割据政权在此建都.但自唐以后,长安不复为都.古都洛阳也逐渐丧失其政治中央的功能.中国都城开始由西向东迁移,汴梁取代长安和洛阳而成为五代和北宋时期的主要都城,这是中国古都开展的重大变化.虽然长安不复为都有其自然环境恶化的原因存在,关中渐渐丧失了往昔“天府之国〞的经济优势和全国经济重心区的地位.尽管隋唐政府可以通过政权的力量集天下之力来增强关中的经济地位,保证都城的物质供给,但关中经济地位已经回天乏术.唐代以后关中地区的经济已无法支撑起帝国都城的开展与繁荣.在关中丧失经济优势地位、漕运成为国家命脉所系的同时,关中地区也丧失了建都所需的交通地理的优势.关中所出缺乏以给京师,使京师长安的粮食供给日趋紧张,而国家财政开支的日益增长亦加重了关中供给的危机.而与此同时, 江南地区经济不断开展,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统治者急需借助这些地区稳固其财政,增强其统治. 但是此时,关中地区的地理交通条件就不存在优越性了.关中地理上的天然屏障固然给国家统治形成了良好的军事防范优势,但是由江南或关东通往关中的潜运路线极为难行.这时,漕运的作用已日趋重要.如果在盛世之年,或许国家还可以限制漕运解决都城财政紧张问题,稳定其统治.但是到了安史乱后,唐朝财政之所以屡屡拮据,朝不保夕,熠赫一时的大唐政权奄奄一息,难以再振, 无力限制漕运.假假设有一方政治势力限制住漕运,就好比扼住了关中咽喉,关中政权也就成了瓮中之物.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是国家迁都出关.这说明在经济重心东移南迁、关中经济优势地位丧失的情况下,隋唐以后尤其是唐中叶以后,关中地区已不再适宜作为京师的所在地了.长安、洛阳的衰落,必然会出现一个新的政治中央来取代它们的位置,这个新的政治中央就是横跨运河之上的汴州.汴州的崛起与大运河的开展息息相关,大运河为汴州的崛起提供了机遇,并为其日益繁荣提供了动力.汴州地处“咽喉九州、间域中华〞的中原腹里,华北大平原的西缘.它北依黄河与济水,南濒汴水,周围平原广阔,河湖交错.战国时古作州曾是魏国都城,名日大梁. 魏惠王开挖鸿沟,沟通河、济、淮三大水系,这是中国最早的运河之一,大梁也因鸿沟而成为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要冲. 秦灭魏,水灌大梁,一代繁华都城从此沦为一个寂寥县城.东魏在此置梁州,北周改称汴州,地位略有上升,至隋场帝开挖大运河,汴州才迎来它的新生.其实,隋代运河在唐朝才开始显示其真正价值.它以廉价、通畅、快速的水运,将赋税与经济重心的南方同政治中央和军事中央的北方联结起来,弥补了东、西两京经济的缺乏,增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政府财政主要靠江淮地区,通济渠成为唐王朝的经济命脉,使唐朝得以在安史乱后再维持一个多世纪.不仅如此,它对于增进南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交往,打破地区之间因交通不便而产生的隔膜状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稳固国家统一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汴州正位于通济渠的上游,它西通东都洛阳,南达江淮富庶之地,南来北往的商旅潜船都必须经过这里,为舟车会聚之所,交通便利.唐开元年间汴州初步繁荣起来.因汴州已成为交通遭运的枢纽.这一地位确实立,对于汴州的城市开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汴州的交通地位和经济条件又决定了它的军事地位.当中央政权主要同关东经济区发生经济联系时,洛阳就是关中的咽喉;当关东经济区的经济联系主要在河南和江淮之间由南向北地进行时,汴州就成为洛阳的要塞.交通、经济、军事的优势地位必然会带来政治地位的提升,伴随着改朝换代,汴州这个曾经沦落的昔日古都重新崛起于大平原之上,成为五代和北宋时期主要的都城.诚然,都城的选址只有相对较好的区位,没有绝对理想的区位.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当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交通尤其是水运交通变化时,都城的选址也不断出现变化.由此可见,国家都城的选址不止跟政治军事因素有着密切关系,经济和交通因素也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史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史

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平原广大,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

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五代及两宋国都处于游离状态。

中唐以后气候的变迁,黄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一带漕运十分困难,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粮而居”,就食东都洛阳。

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城市的经济基础。

国都城址向经济文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公元10-13世纪间,国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

先后建都的城市有北宋的东京(开封)、南宋的临安(杭州)、扬州、建康(南京);西夏的兴庆府(银川);辽的中京大定府(内蒙宁城县大名城)、上京临潢府(内蒙巴林左旗南)、东京辽阳府(今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等和金中都(今北京)。

这时的国都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商业经济和市民文化却得到空前的发展。

商业活动在国都城市里的巨大活力,冲淡了王权的力量,尤以东京和临安最为显著,形成中世纪世界壮丽无比的大都会市场。

此间,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都无一例外地继承发展了由孔子总结的夏商周文化的传统精华。

自唐后期五代起,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所在。

南方由于经济地位上升,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上升,开封靠近江淮,也便于控制作为国家经济重心所在且容易闹分裂的南方地区。

(4)元统一中国后,北京终于上升为全国惟一的政治中心北京位于东北大平原、华北大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单元的接洽处。

经过辽、金、元、明、清五代,从陪都发展成为首都前后也近1000年。

这里处于北方民族文化交流的有利地位。

为了连接中国另外两大地理单元,即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特别是得到长江流域经济与文化的支持,南北大运河的开凿成为历届中央政府关切的大问题。

元世祖忽必烈把分裂的中国统一起来,也为我国运河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南北经济文化重心及南北大运河形成了南北轴心带。

中国地图变迁史文字

中国地图变迁史文字

中国地图变迁史文字中国地图变迁史文字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三皇五帝公天下,大禹夏启家九州。

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商汤奋起射桀日,武丁长驱踏四夷。

公元前1044年帝辛东顾顿淮水,姬发西来入朝歌。

公元前1042年——前996年箕子遗民化朝鲜,成康兴周启建封。

公元前827年——前782年宣王中兴空成梦,兔舞马变终可哀。

春秋公元前743年——前701年东迁雒(luo)邑周德衰,西射王肩郑在兴。

公元前685年——前643年桓公九合霸诸侯,成五四战灭数姬。

公元前636年——前628年颠簸列国终为霸,退避三舍总称雄。

公元前613年——前591年一飞冲天楚有凤,再驰临洛王问鼎。

公元前573年——前558年束发之龄复霸业,天不假年哀悼公。

公元前514年——前496年孙武得计郢(ying)都破,晋君失鹿六卿逐。

公元前495年——前482年江山佳人时无二,岂知黄雀蹑(nie)其旁。

公元前473年——前465年卧薪尝胆姑苏破,渡淮逞兵良弓藏。

战国公元前438年——前400年知伯不智三晋分,霸主无用七雄斗。

公元前325年张仪连横谱棋局,昭王登基鞭天下。

公元前280年湣(min)王贪宋引众怒,乐毅渡济焚临淄。

公元前279年武安虎狼淹鄢(yan)陵,安平哀兵渡济水。

公元前260年上屋抽梯占黔中,桃代李僵贪上党。

公元前257年赵括心焦丧赵师,秦王愤懑(men)围邯郸。

公元前256年洛邑黯然称三川,沛县暗然浮帝气。

公元前230年霹雳东出函谷关,秦王虎视咸阳城。

鸡口牛后可奈何,新郑总归颖川郡。

公元前228年灯枯油尽邯郸破,自毁长城李牧折。

公元前227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去兮不复还。

公元前225年水没大梁魏王降,日落东郡晋业亡。

公元前223年谁言荆楚无子弟,悠悠江淮吟悲歌。

公元前222年齐王可知宫外事,吞燕灭代定江南。

秦公元前221年四海定兮书同文,万世开兮车同辙。

伏东南兮降闽粤,纳西南兮郡邛(qiong)笮(ze)。

中国古代城市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演变

齐临淄

齐 临 淄 故 城 遗 址 示 意 图

水 河
临淄是战国时代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临淄是战国时代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战国策·齐策 记载: 临淄之中七万 齐策》 据《战国策 齐策》记载:“临淄之中七万 甚富而实。 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 甚富而实 其民无不吹竽鼓瑟, 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鞠者; 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鞠者;临淄之 车磬击,人肩摩,连衽成帷, 途,车磬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 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虽有夸张,但也不致远离事实。 虽有夸张,但也不致远离事实。 7万户,按每户5人估计,城市总人口 万户,按每户5人估计, 当在30万以上,从城址之大, 30万以上 当在30万以上,从城址之大,也完全有此 可能。从所描写城市内的繁荣拥挤, 可能。从所描写城市内的繁荣拥挤,可见 当时就已有商业性的街道。 当时就已有商业性的街道。
罗振玉
王国维
殷墟


殷商
殷墟范围:目前发现的达30平方公里。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部的洹河两岸。
周代的都城
周原遗址
周原是周室发祥之地,距今已三千多年。 周原是周室发祥之地,距今已三千多年。 周原遗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 周原遗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 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范围约200 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范围约200 多平方公里,岐山、 多平方公里,岐山、扶风两县的北部是其中心 地区。 地区。
《管子》中城市规划思想 管子》
2、 “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 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 内为落渠之泻,因大川而注焉。” “归地之利,内为之城。城外为之 郭,郭外为之土閬。” ——《度地》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 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 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 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乘马》

中国地名变更由来

中国地名变更由来

中国地名变更由来研究古今地名更替,发现河南是被误会得最惨的。

古代叫宁邑,现在竟然叫新乡;古代叫应城,现在竟然叫平顶山,古代叫怀州,现在竟然叫焦作;古代叫颍川,现在竟然叫登封;古代叫归德,现在竟然叫商丘;古代叫汝南,现在竟然叫驻马店!很多人高呼我高端大气的中原文明,竟硬生生地给改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调查后的事实告诉你:1.很多地名本身就是沿用的某个朝代的古地名,如“西安”之名沿袭自明朝。

2.部分地名所指代地区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例如汝南和驻马店,却不知道汝南之名现在仍在被使用,就是驻马店市所辖的汝南县。

驻马店市辖1个行政区9个县,汝南固然历史悠久知名度高,始于春秋的新蔡县就没历史没内涵?西周时就建立封地的遂平县(西周时为房国,唐宪宗改为遂平县)。

此外,撇开地名的历史由来不谈,很多名称本身是很有意趣的,如“商丘”,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承载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重量,居然被世人误会成不如“归德”一名,此等逻辑和审美让人叹息。

我们来简单探讨下部分被误会得最厉害的地名出处,看看到底是谁“没文化毁历史”。

时间和篇幅有限,只重点说某地区目前使用的地名渊源。

西安-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刘邦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唐玄宗把长安所在的雍州改为京兆府。

该地区在宋代则经历了“永兴军路-陕西路-京兆府路”的沿革。

元代先后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和“奉元路”。

明洪武二年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沿用至今。

长安自古帝王都,若都城改换,长安之名自然不适合沿用。

宝鸡-陈仓:宝鸡地区是周秦王朝发祥地。

公元前11世纪,周先祖之一的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宝鸡市岐山县)。

秦文公四年(前762年),秦在“千渭之会”建立国都,称为“陈仓”(今宝鸡市金台区代家湾一带),这是宝鸡建城史的开端。

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国迁都于雍(今宝鸡市凤翔县)。

唐朝时改陈仓为宝鸡,沿用至今。

一说唐玄宗有关,一说和唐肃宗有关。

中国史中的地名变迁共25页

中国史中的地名变迁共25页
中国史中的地名变迁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