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揽月——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大国崛起 梦圆航天——中国航天创建60年辉煌成就

大国崛起 梦圆航天——中国航天创建60年辉煌成就

回首中国人的飞天路,从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到万户进行人类最早的固体火箭升空试验,中国人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航天人筑梦九天,终于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的梦想。

10月8日,中国航天事业喜迎创建60年的华诞。

60年来,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攀登、无私奉献,实现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极大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现在就让我们翻开中国航天创建60年的精彩华章,铭记历史,继往开来,为中国航天谱写更精彩的篇章凝聚强大力量。

特备报道核弹爆炸模拟图大国崛起 梦圆航天——中国航天创建60年辉煌成就. All Rights Reserved.“两弹一星”(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是由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亲自决策、领导和指挥并迅速取得成功的伟大科学工程。

在西方制裁封锁和中苏关系破裂等国际不利形势下,中国依靠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智慧,艰苦奋斗,完成了研制导弹、核武器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战略任务,从根本上改善了国家的安全环境,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国家安全基石—“两弹一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中国发射第一颗仿制导弹. All Rights Reserved.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两弹结合中国的原子弹试验成功后,西方国家嘲笑中国“有弹没有枪”。

1966年10月27日,中国用“东风二号甲”导弹运载核弹头,在本土成功进行两弹结合“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了全国人民的一件大事当年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老发射厂址科研人员正在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孙家栋院士为“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年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简陋发射场内部.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人们惊喜地寻找天上的“东方红一号”卫星. All Rights Reserved.20世纪50年代末,敌军多次派侦察机对我国进行空中拍照及电子侦察,企图窃取我国经济、军事情报。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千年梦圆在今朝》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千年梦圆在今朝》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导语】“千年梦”指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梦想。

“千年梦圆在今朝”说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在⽆数航天⼈的努⼒下,现在终于实现。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第8课《千年梦圆在今朝》课⽂原⽂ 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

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的神话,⼈飞于天、车⾛空中的传说,鲲鹏展翅、九天揽⽉的奇妙想象。

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的炎黄⼦孙,于千百年的岁⽉流转之中,不断地尝试实现⾃⼰的美好愿望。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第⼀个试验乘⽕箭上天的⼈。

他⽤四⼗七⽀⽕箭捆绑在椅⼦下⾯,⾃⼰坐在椅⼦上,⼿拿两只⼤风筝,叫⼈点⽕发射。

随着⼀声巨响,他消失在了⽕焰和烟雾中。

尽管⼈类⾸次⽕箭飞⾏尝试没有成功,但万户仍然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

为了纪念他,国际天⽂学联合会将⽉球上的⼀座环形⼭命名为“万户”。

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极⼤地震撼和⿎舞着⼈们。

数百年来,坚定⽽执着的炎黄⼦孙,在实现飞天梦的过程中,遭受了⽆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

1949年,中华⼈民共和国成⽴,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页,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呈现出勃勃⽣机。

⽑泽东主席在苏联第⼀颗⼈造卫星上天之后的第⼆年——1958年,庄重地表⽰:“我们也要搞⼈造卫星。

’”经过⼗多年的努⼒,1970年4⽉24⽇,寂寞⽽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次响起了中国⼈的声⾳,那穿越苍穹的《东⽅红》乐曲,让海内外华⼈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在准备发射⼈造卫星的同时,中国科学家满怀希望地开始了载⼈航天技术的探索。

1992年9⽉21⽇,党中央决定实施载⼈航天⼯程,⼀百⼀⼗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

经过⼴⼤科技⼈员、⼯⼈和解放军官兵⼗余年的不懈努⼒,2003年10⽉15⽇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随着⼀声震⽿欲聋的巨响,我国⾃⾏研制的“神⾈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

高瞻远瞩九天揽月

高瞻远瞩九天揽月

高瞻远瞩九天揽月
秦伟
【期刊名称】《装备制造》
【年(卷),期】2010(000)010
【摘要】@@ 21世纪将是航天的世纪rn21世纪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世纪,认识这一全球性问题,航天技术必不可少.时至今日,各种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各种新产品、新武器、新突破不断涌现,令人目不暇接.21世纪将是航天的世纪.航天技术的发展,将给人类带来新的思想、新的手段、新的恩惠、新的希望.近半个世纪以来,航天技术与卫星技术的应用发展,不仅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和教育领域,而且与社会公众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当今高科技群体中对现代社会最具影响的科学技术之一.
【总页数】2页(P88-89)
【作者】秦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2.叩击苍穹俯瞰山河
——神舟十二号九天揽月再起航3.九天揽月4.中国空间站:上九天揽月成为事实5.十年追梦路,九天揽月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九天揽月——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九天揽月——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有12种,都有污染,也有毒。 所以,今后的主要任务是,研制新一代无毒、无 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运载火箭。目前 我国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是把9吨重的物体送到三 四百公里的一个地球轨道。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 成功后,最大运载能力可以把25吨重的一个物体 送到近地轨道,能够把14吨重的卫星送到地球静 止轨道。这种新的运载火箭既能满足我国卫星、 飞船的发射需求,还能参与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 场的竞争。
中国现代航天事业是在5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的, 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 学发展远景规划,把 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 第 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 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 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 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 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 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 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 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 功 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 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 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 展奠 定了基础。到今天为止,中国航天事业经或三个 阶段的发展船
2005年10月17日凌晨, 5天前从酒泉卫星发 射中心启航的神舟六 号飞船,在平安飞行 115个小时32分后重 返神州,缓缓降落在 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 陆场的草地上。我国 首次真正意义上有人 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取得圆满成功。至今 为止,中国已经发射 了八艘神舟系列航天 飞船。
神舟系类宇宙飞船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我国在2007年时便开始建设由地、空、天三个层次观测平台组成的大 气、陆地、海洋先进观测体系,相关重大项目已经启动。预计到2020 年,我国自主空间数据自给率将提高到60%—80%。 目前,我国对地观测卫星已经初步形成系列,共发射了气象卫星4 个,资源卫星7个,海洋卫星2个,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的4个,通信卫 星10个,返回式卫星18个,科学实验卫星18个,神州号飞船SZ-1、2、 3、4、5,北京1号小卫星1个。 但是高分辨率的数据仍然依赖国外和国内的航空遥感系统,还没有 建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有关专家表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 势下,为保障我国后备资源的战略安全,开展为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 服务的基础地质背景调查工作,迫切需要我国拥有自主控制的高光谱 卫星遥感系统。 我国对地观测数据,尤其是高空间分辨率的数据需求巨大,仅在 “十一五”期间涉及到对地观测数据的18个重大工程的总投资达到 2000亿元。因此,我国急需建立自己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并 且要在现有的对地观测系统稳定服务基础上,利用10到15年时间建立 覆盖全球天、空、地一体化的高空间、高时间和高光谱分辨率的全天 候、全天时对地观测系统。

我国航天人的事迹

我国航天人的事迹

中国航天的故事还要从一位老人说起。

1999年11月20日带着种子的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从这一刻起杨利伟成了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在这一天他看到了14次日出和日落。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上九天揽月。

2013年12月15日“玉兔号”踏上月球,这里看似一片荒芜但胜过琼楼玉宇。

2021年5月15日和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飞向火星,祝融号火星车降临到了这片赤红色的大地。

2022年4月16日航天员们在“空间站”生活了半年之后重返了地球。

天宫空间站将在今年完全建好,有了梦天号和问天号,“天宫”里就会有6个人。

中国航天之路

中国航天之路

中国航天之路探索之路永无止境。

如中华民族对无垠宇宙的探索,就永无止境。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

凯歌环太空还是那片太空,但中国人奔赴星辰大海,和平利用太空的步伐从未停止。

嫦娥奔月。

北斗指路天问问,天天宫揽胜,玉兔探月,祝融探火,西河探日,一个个饱含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与中。

花文化传承的任务,一次次展示着中国航天勇攀科技高峰的探索成就,展现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人要有家国情怀,中国漫长的飞天路是无数中国航天人用智慧,心血,拼搏和生命铺就的。

他们勇开顶风船,敢啃硬骨头,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

起来把个人选择。

和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密连相连,一次次托举起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与尊严。

正如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在载誉归来后所说,是许许多多人的无私奉献才成就我了。

太空之旅光荣属于伟大的祖国,成绩属于全体航天人。

2021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13号载人飞船点火升空,航天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成功入驻天河核心仓开启为期半年之久的太空驻留中国空间站,也开启了有人长期驻留的时代。

在皎洁月光的映衬下。

长征火箭点。

和起飞十分浪漫,无数观众守候在电视机前,为发射成功而心潮澎湃,这浪漫的背后,是中国航天的新常态。

神舟12号返回地球一个月后,神舟13号接续飞往中国人自己的航天站。

中国空间站天河核心舱带迎来新的中太空出差,三人组短短四个月,两宋神州飞天,这使中国载人航天史上。

尚属首次,而这只是个开始。

今后一年两次发射将成为常态。

2022年将有神舟14号,神舟15号载人飞船踏上。

太空之旅。

嫦娥五号九天揽月

嫦娥五号九天揽月

嫦娥五号九天揽月作者:来源:《作文周刊·中考版》2021年第04期2020年11月24日,搭载着“嫦娥五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第三步拉开序幕。

嫦娥五号任务是“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务,也是中国航天迄今为止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次任务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首次建立我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

经历了23天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怀揣来自月球的岩石和土壤返回地球。

探月工程总指挥、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表示,嫦娥五号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月面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携带样品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突破,其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中国航天向前迈出一大步。

嫦娥五号解决了取样、上升、对接和高速再入等四个主要技术难题;同时,嫦娥五号的系统设计又面临着五大挑战。

一是“分离面多”。

相较于神舟飞船和嫦娥三号均只有两个部分需要分离,即2个分离面,嫦娥五号有5个分离面。

这些分离面都必须“一次性成功”。

二是“模式复杂”。

探测器需要经历多个飞行阶段,还需要完成月面采样、月面起飞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地球大气高速再入返回着陆等关键环节,并且设计约束多。

其中,上升器与轨道器需要在距离地球38万千米的月球轨道上完成对接,在这里无法借助卫星导航的帮助,需要依靠探测器自身实现交会对接。

三是“细节严酷”。

为获取月壤样品,嫦娥五号无人采样器通过采样钻头深入月球内部和采样机械臂月球表面采样两种方法,再把样品转移到上升器,由上升器与轨道器对接,最终把样品转移到返回器,整个环节必须分毫不差。

四是“温度控制”。

月球表面白天温度约零上180摄氏度,夜间约零下150摄氏度,昼夜温差约330摄氏度。

敢上九天揽月——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建功航天事业纪事

敢上九天揽月——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建功航天事业纪事
回式卫 星 的轨 道 倾 角设 定在 6 度 。而 传统 的卫星 轨 道计 算 3 公式存 在 一个 6 . 度 的 “临界倾 角 ”奇 点 问题 : 即卫星 轨 34
科 学 的测 控 计划 、 灵 巧 的总联 程 序 、精 细 的软件 设 计 ,来 弥补 计 算 机 处理 速 度不 够 和 内存 不 足 的缺 陷 。经 过 反 复试
民解 放 军精 英 组建 的 卫星 测 控 部 队正 式 组建 。当 时 ,这 支 特 殊 部 队 的大 多数 科技 人 员对 航 天测 控 知 识 知之 甚 少 。轨
道 计 算 、软 件 设计 , 都需 要 从头 学 起 。在 艰 难 的条 件 下 , 他 们 勇于 拼 搏 ,大 胆探 索 ,刻苦 攻 关 ,克 服 了重 重 困难 , 经 过 一年 多 的努 力 奋 斗 ,终于 编 制成 功 “ 方红 一 号 ”卫 东 星 轨 道 计 算 、轨 道 预 报 、数 据 处 理 等 一 整 套 测 控 方 案 。 1 7年4 2 9 0 月 4日,我 国 第 一颗 卫 星成 功发 射 后 ,他 们 准 确
创 新 ,精 测妙 控 ,创 造 了一个 个 奇迹 ,使 中 国 的航 天测 控
水 平处 于 世界 航 天测 控 领 域前 列 ,这 便 是令 世 界 瞩 目的中 国西 安卫 星测控 中心 。
道 室科 技 人 员 经过 反 复讨 论 和研 究 ,认 为既 然 卫星 的轨 道
倾 角无法 改变 ,那 就改变 计算方 法 。于是 ,他 们夜 以继 日,
运算 速 度每 秒 百万 次 以上 的高 性 能计 算 机 。而 西 安卫 星 测 控 中心那 时 的计算 机 运 算速 度 很慢 。严 格 说来 , 这样 的 设
备 是 不 具备 执行 任 务 能 力 的 。但任 务 在 即 ,绝 不 能让 测控 系 统拖 延 了国家航 天 发展计 划 的后腿 !

航天梦,强国梦

航天梦,强国梦

航天梦,强国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人的飞天梦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的星空。

”从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的神话传说到万户飞天的大胆尝试,中国人的飞天梦就正如中华五千年文化一样源远流长。

勤劳质朴的炎黄子孙也并未止步于此,夏朝仲康时期中国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仲康日食,春秋时期更是最先有了哈雷彗星的记录,战国时期还有了世界第二早的星表甘石星表。

毛主席曾为我国航天事业写下批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自新中国成立至如今改革开放的第40个念头,中国的航天事业可谓日新月异,亿万华夏儿女的飞天梦正是伟大的中国梦、强国梦。

奋斗是圆梦的翅膀从1970年4月24日起,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一声嘹亮的东方红在地球上方响起,仿佛在昭告全世界,中国有了自己的卫星,崭新的中国正式开启了属于中国人民的航天之路。

而那一声东方红的背后是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放弃国外的高薪聘请优越的生活,义无反顾的回到祖国的怀抱,培养了一大批一代航天人,并亲手将东方红送上浩瀚宇宙。

我国航天科技的奠基人——钱学森,作为一名被麦克阿瑟称为“几个师都不换”的著名科学家,在得知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决定回到几乎一穷二白的祖国。

在面对师长同窗好友的挽留时,他婉言回绝;在面对美国政府的金钱诱惑下,他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在面对美国当局幽禁和折磨时,坚韧不屈说“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国界。

”正是还揣着真挚的爱国热情,回国后它不仅仅“为人民做点事”,而是为新中国做了很多事,在航天航空领域做出了无人能及的贡献,成为“中国航天之父”。

奋斗是圆梦的翅膀。

宇宙浩瀚,群星灿烂。

总有一种力量激励我们不懈探索,总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为了飞天、当航天员的伟大梦想,我们将在不断的奋斗中把航天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新时代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与航天精神感想

新时代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与航天精神感想

新时代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与航天精神感想【知识】新时代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与航天精神感想一、新时代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航天飞机到卫星发射,从月球探测到空间站建设,中国的航天科技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在这里,我将为您详细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几个重要成就。

1. 九天揽月,实现中国梦中国的月球探测任务可以说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个里程碑。

长征五号遥二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和嫦娥系列探测器的精确着陆,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实现月球探测的国家。

这次壮丽的航天工程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也彰显了中国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决心。

2. 神舟系列,世界瞩目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载人航天的圆满完成,让世界对中国航天事业刮目相看。

作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可以独立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中国再次向世界证明了自身的航天实力。

神舟系列的成功,不仅为中国航天事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更为全人类的航天事业贡献了力量。

3. 添翼天空,探索未来我国的空间站计划是国际航天事业发展新的里程碑。

天宫一号、天宫二号以及后续空间站的建设,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独立空间站的国家。

我国空间站的建设计划和进展,再次证明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崛起,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正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二、航天精神感想在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背后,不仅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更有航天精神的支撑和推动。

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融入了中国人民的努力和智慧,也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梦想和希望。

1. 自强不息,攻坚克难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航天工作者的自强不息。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天宫空间站的建设,都经历了无数次的挑战和困难。

然而,中国航天工作者始终不畏艰难,勇于攻坚克难。

他们凭借着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专业的知识,一次次打破技术难题,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2. 团结协作,携手同行航天精神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团结协作。

热点主题类“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作文导写作文讲练大课堂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热点主题类“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作文导写作文讲练大课堂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做不了耀眼的“他”,就做默默奉献的“他们”,功成必定有我, 这也是一种有为担当和自我悦纳。
一辈子只训练,不飞天,面对这种被选择的人生,邓清明赋予 自己的备份角色以同样的专注和精彩。他没有“大道如青天,我独 不得出”的伤怀,没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愤懑。他深信,正是 自己的刻苦训练,才砥砺出队友的卓越不凡,才有了载人航天万无 一失的奇迹。不能驰骋千里,但照样负重前行,只要尽心尽力,就 已无怨无悔。这是积极有为,更是自我悦纳。
刻苦训练,枕戈待旦,时刻谛听星空的密语,听从团 队的召唤,然而一辈子做备份,邓清明也无怨无悔,他就 像朴实而无垠的月华,静静流泻在大地之上。也正是寂寞 无名的“他们”,构成中国航天的宏阔背景,映照出英雄 前行的勇毅背影。
做不了耀眼的“他”,就做默默奉献的“他们”, 功成不必在我,这是一种恬淡情怀和无我境界。
●7. 作为航天员,坚守飞天初心、永不停歇训练,是我的常态,更是我的姿 态。(适用话题:初心 坚持 常态 姿态)
精彩时评
● 1. 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中国西北,大漠深处。当橘红色的火箭尾 焰划破茫茫夜空,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的托 举下,如白色巨龙一飞冲天。这是注定载入中国航天事业史册的时刻。
●5. “飞天”不是一朝实现的,对于我国的航天事业来说如此,对于航天员 来说同样如此。“太空不会因为故事感人就向我张开怀抱”“宁可备而不用, 决不用而无备”,航天员执着追梦、一朝梦圆的切身感悟,也讲述着朴素的 人生哲理:成功路上没有捷径,无论哪行哪业,想要取得成绩、成就一番事 业,离不开拼搏奋斗、少不了汗水浇灌。从一点一滴做起,脚踏实地地付出 努力,日拱一卒、厚积薄发,每个人都能成就属于自己的出彩人生!(适用 话题:征途与捷径 奋斗与坚持 准备与梦想)来源 央视新闻

中国航天史的作文素材(优秀3篇)

中国航天史的作文素材(优秀3篇)

中国航天史的作文素材(优秀3篇)中国航天史成就大事件篇一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并于3天后成功回收。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

●1990年4月7日,中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国外卫星,使我国在世界航天商业发射服务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9年10月,我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顺利升空,并正常运行,这是我国首次在空间技术领域进行的全面国际合作。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并于2003年10月16日圆满回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我国与欧洲空间局联合研制并发射了“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科学卫星,“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取得圆满成功。

●2004年1月23日,我国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由国务院批准立项。

中国航天史的作文素材篇二1、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明朝的万户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

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

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

促使人们更努力的去钻研。

2、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升空!成为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神州飞船九天揽月红色故事读后感

神州飞船九天揽月红色故事读后感

神州飞船九天揽月红色故事读后感奋斗是圆梦的翅膀。

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试验田”中勤恳耕耘,心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天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在反复试验求索中砥砺前行,在精益求精攻关下追求卓越,敢闯难关、勇开新路。

一个个航天员在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中学经验、强本领,飞天遨游、出舱行走需要扎实的功底,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寒来暑往的刻苦训练让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力与自信心。

为了伟大的航天事业,航天工作者与航天员,将艰辛与曲折作为事业发展的“阶梯”,以志气锻造骨气,以骨气厚积底气,在接续奋斗中实现航天事业更高水平的创新与突破。

从“神一”的发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成果丰硕。

在“追梦”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双脚踏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出来的。

从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坚持,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

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少不了弯路,闯前人没闯过的关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为先驱,方能成为先锋,唯有敢闯,才能闯出新天地,抢占“新高地”。

伟大事业孕育着伟大精神。

回望航天事业发展史,无论是“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还是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嫦娥”奔月与“天问”探火,从大胆设想到成功实践,无不彰显着中国与时俱进的航天实力。

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艰辛跋涉再到取得辉煌业绩,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这种精神与力量必将引领着14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齐奋斗,激荡起磅礴伟力,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时代。

九天揽月——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九天揽月——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九天揽月——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中国航天发展历程可以说是近代科技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从最初步入航天时代到如今深空探测的成果,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中国航天的起步、载人航天、卫星技术、深空探测等方面,为您揭示九天揽月的壮丽历程。

一、起步与崛起20世纪50年代,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艰苦的尝试和摸索中。

1956年,中国成立了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中国航空工业部,开始了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1960年代,中国科学家们在艰苦条件下,不断积累经验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终于于197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1年,中国航天第二个重要节点的到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有生命体返回的航天器——神舟飞船。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了继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载人航天的新里程《九天揽月》这个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壮丽历程。

自神舟一号发射以来,中国相继成功实施了多次载人航天任务,并实现了载人飞船与空间实验室的对接,为长期载人空间站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九天揽月的奋斗历程中,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不断创新和突破。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每一次飞行都给中国航天事业带来了新的进步和挑战。

2016年,中国又成功发射了天宫二号,搭建的空间实验室不断完善,为未来的空间站打下坚实基础。

三、卫星技术的飞跃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卫星技术的推动和改进。

作为空间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星技术在气象探测、通信、地质勘探等众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九天揽月的历程中,中国成功发射了一系列重要的卫星。

从最初的通信、广播卫星,到如今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导航卫星等,中国的卫星技术在不断突破和进步。

2018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自主研制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覆盖全球的导航服务,为中国卫星技术的国际化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四、深空探测的壮丽舞台九天揽月的中国航天历程还表现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壮丽舞台上。

圆梦天宫 英雄凯旋手抄报内容

圆梦天宫 英雄凯旋手抄报内容

圆梦天宫英雄凯旋手抄报内容一、开篇苍茫天宇,浩瀚星空。

回顾神舟系列飞船的辉煌历程,展望航天事业的美好未来。

“九天揽月”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标注于时间的坐标上,也标刻在精神的高度上,航天梦想代代相承,航天精神生生不息。

二、英雄凯旋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的预定区域成功着陆。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结束了6个月的“太空出差”,成为了我国有史以来在轨任务时间最长的航天员乘组。

三、我国的载人航天历程神舟五号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发射升空,在轨运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

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愿望,是中国航天事业在21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神舟六号于2005年10月12日发射升空,首次实现航天员前往轨道舱工作。

神舟七号于2008年9月25日发射升空,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神舟八号于2011年11月1日发射升空,中国首次进行交会对接航天飞行任务。

此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神舟十二号,相继升空,问鼎苍穹。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中国人奔赴星辰大海的步伐从未停止。

神舟五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四、圆梦天宫2022年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完成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

6次任务分别为:5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

6月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并在轨驻留6个月。

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

10月发射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之后空间站三舱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

随后将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轨轮换后,在轨驻留6个月。

五、祝福语浩瀚苍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写华章。

浩瀚太空里越来越多的航天身影,正在将中华民族对浩渺星空的浪漫情怀,谱写成探索太空的现实诗篇。

九天揽月——记“嫦娥五号”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院士

九天揽月——记“嫦娥五号”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院士

九天揽月——记“嫦娥五号”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院士作者:贺艳花刘骄来源:《新湘评论》 2021年第10期贺艳花刘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1965年,毛泽东同志重上井冈山,慷慨赋诗,抒发豪情、寄寓理想。

50 多年后,伟人夙愿一一达成。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着陆,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如期完成。

岁月峥嵘,玉汝于成。

几代中国航天人攻坚克难、接续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许多湖湘儿女奋战在航天战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杨孟飞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结缘航天1962年10月,杨孟飞出生于湘阴县。

父亲是生产队的会计,杨孟飞从小听着父亲拨拉算盘的声音长大,耳濡目染,渐渐对计算产生了浓厚兴趣。

1978年,杨孟飞考入了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系。

填报志愿时,杨孟飞并不清楚计算机系是学什么的,只因为专业名称中有“计算”两个字。

大学毕业考研时,因对“空间”感兴趣,他报考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空间计算机应用专业。

从此,杨孟飞与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期间,杨孟飞勤奋钻研,广泛阅读计算机专业书籍。

读研期间,凭借对计算的敏锐性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他在卫星姿态和轨道控制计算机研制方面的才能很快显现出来。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留在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工作。

1992 年,杨孟飞第一次来到卫星发射场。

要实现载人航天,就必须解决返回式飞船技术难题。

为了提高返回式卫星控制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负责该系统容错设计的杨孟飞不断探索,通过和团队不断试验,最终提出并实现了“三机冗余TMR/S可变结构高可靠控制计算机容错方案”。

通俗地说,就是三台机器共同工作、互为备份。

该系统具有可靠性高和瞬时故障处理及恢复能力,为返回式卫星研制的圆满成功作出了贡献,并推广应用到神舟飞船系统中。

1993年,杨孟飞因研制该系统获得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九天揽月

“九天揽月

“九天揽月作者:刘彤杰来源:《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4年第09期小编的话:7月21日,由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和中国国家航天局联合主办的“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展”在香港科学馆揭幕。

展览展出20多组实物模型和互动展品,包括嫦娥三号的着陆器、“玉兔”号月球车、长征火箭、模拟发射场和遥控月球车等。

展览将持续至8月24日。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的刘彤杰老师为此特意给我们的小读者撰文介绍了这次盛会!今年是探月工程立项实施十周年,十年中,科技工作者们通过顽强拼搏,奋力夺取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前两步的圆满成功。

今年也是香港回归祖国十七周年,十七年间,香港持续稳定发展,“一国两制”深入民心。

此时,中国探月工程巡回展的第一站选择在香港举行,颇有意义。

我作为工作人员,随专家们赴香港参加探月工程科普报告会、展览开幕式、与科技界沟通交流等活动,深觉荣幸,也很受教育。

香港有许多标志性建筑,在我心目中,香港科学馆是亲切而神圣的新地标。

7月19日,中国探月工程科普报告会就在此举行,许多香港市民闻讯前来聆听。

探月工程总师吴伟仁站在工程总体高度,从为什么探月、国外的探月活动、我国探月工程实施情况及取得成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副总师张熇、贾阳,运载火箭系统副总师刘建忠3位肩负重担的专家分别讲述了各自从事探月工程的故事和感想。

之后,4位专家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

从观众们的认真态度和提问的专业程度看得出,他们热爱科学且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对祖国的航天事业也十分关注。

香港有众多这样高素质的市民是莫大的幸事。

7月21日上午,我和4位专家再次来到香港科学馆。

在内地和香港各界嘉宾的见证下,“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展”开幕式正式开始。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林正月娥在致辞中说:“我的名字叫月娥,我对祖国的嫦娥工程有着天然的热爱。

”随后,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张建华等领导和嘉宾也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如下:一,概述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二,空间技术1. 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

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

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阶段(1956年——1970年)


50年前的10月,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 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 50年代:做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决策。 60年代:做出“八年四弹”的决策:研究 人员用8年时间研制成功了中近程、中程、 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并衍生出 “长征一号”、“长征二号”运载火箭。
神舟飞船
2005年10月17日凌晨, 5天前从酒泉卫星发 射中心启航的神舟六 号飞船,在平安飞行 115个小时32分后重 返神州,缓缓降落在 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 陆场的草地上。我国 首次真正意义上有人 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取得圆满成功。至今 为止,中国已经发射 了八艘神舟系列航天 飞船。
神舟系类宇宙飞船
中国现代航天事业是在5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的, 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 学发展远景规划,把 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 第 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 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 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 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 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 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 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 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 功 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 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 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 展奠 定了基础。到今天为止,中国航天事业经或三个 阶段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80年代的成就
1985年,中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 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 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 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 送入太空,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 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90年代:我国做出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 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 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 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 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 “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 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 试验系统等组成,是中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 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随着“神舟”四号发射 成功,“神舟”飞船已成功进行了4次无人飞行,载人飞 行已为时不远。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是对中 国依靠自己的力量 掌握的核技术和空 间技术的统称,并 没有明确具体指哪 两颗弹和哪一颗星。
长征一号
1970年长征一号 运载火箭反射 成功
长征二号 长征二号捆绑 式运载火箭发 射成功

第二阶段(1970年——2005年)


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 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拉开了中国航天 活动的序幕。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 入使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 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中国已形成先进 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指挥控 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 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 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 平。
第三阶段(2005年——)
21世纪初,国家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 “嫦娥一号”工程。这将是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工 程。将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三个里程碑(继 “两弹一星”、载人飞船之后)。启动并继续实 施被称为“221”工程的五大航天科技工程: (1)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 (2)载人航天工程: (3)探月工程: (4)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5)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一代”卫星定位系统:由两颗地球静止卫星、一颗在轨备份卫星、 中心控制系统、标校系统和各类用户机等部分组成。覆盖范围:北斗 导航系统是覆盖我国本土的区域导航系统。覆盖范围东经约70-140°, 北纬5°-55°。北斗三星只能提供三个联立方程,可以解出三个未知 数,所以用于三维定位是可以的。但是因为卫星信号穿越电离层时速 度不是恒定的,所以会产生时间误差。这样就产生了第四个未知数, 方程组是无解的。如果将时间误差设定为恒定值,误差就会增大。据 报道GPS只用三星定位,误差是50米以上(军码),所以必须要引入 第四星,作为修正时间误差之用。按科学原理,静止轨道卫星两星经 度差不能低于30度(目前的北斗一代的三星是E140,E110.5,E80), 否则会造成接收机无法区分频率差,4星需要占用90度的赤道,这样 可能造成无法在国内测控整个系统。“北斗一代”发射的第三颗星, 上面安装了激光反射镜,用于精确定位。 北斗二代卫星导航定位 系统:计划是4静止星(轨位分别是:58.75E;80E;110.5E;140E) +12中轨星(20000KM)+9高轨道星(36000KM)。首先是发射9 高轨道星,然后发射12中轨星;前者发射3-4星就可以首先覆盖东亚 地区,满9颗后可以实现全球覆盖;后者可以进一步提高全球范围的 导航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北斗二代”导航原理和GPS相同,导航精 度相当于美国GPS增强型的水平,同时能满足民航飞机进场的导引要 求。
九天揽月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历程
自古中国就有"嫦娥奔 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 有着"飞天"的壁画。中国 是最早发明和使用火箭 的国家。公元10世纪已 有火药用于火箭的文字 记载。14世纪末,中国 明代工匠万户手持风筝 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 风筝的升力飞上天,虽 然失败了,但他是人类 第一个利用火箭升空的 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 他,在月球背面有一个 环形山以"万户"命名。
90年代至20世纪初的成就
长征五号

长征五号是中国研制的新一代重型运载火 箭系列,与欧洲阿丽亚娜5基本同级。其设 计思想以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为重点。 初步定名为“长征五号”的中国新一代无 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 运载火箭,已经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进入 到实质性研制阶段。长征五号即将于2014 年首发,其运载能力将比之前的火箭提升 一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载人航天工程:
中国载人航天已经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 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 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 研制,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工作。出舱活动 的关键技术包括出舱外航天服、便携式环控生保 系统和载人机动装臵的研制。空间交会对接的关 键技术是研制多种测量敏感器和先进的空间对接 机构。载人航天活动要求高可靠性,将按照计划 进度一步一步地走。随着载人航天活动的发展, 不仅要送女航天员上去,还要把一些科学家、哲 学家送上去,也许有一天新闻记者也会被送到太 空。



神舟一号 神舟二号 神舟三号 神舟四号 神舟五号 神舟六号 神舟七号 神州八号
神舟一号
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轨道舱是航天 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 航天员乘坐其上天和返回地面。 推进舱也称动力舱,为飞船在轨飞行和返回时提供能 源和动力。 这次试验飞行没有载人,主要验证了有关创新技术。 它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标志着中国在载 人航天飞行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 重要里程碑。 这次发射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 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 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国在原有的航天测控网 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 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运行期 间,地面测控系统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搣远望攠号测 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 试验。
我国将建设空间站,并实施绕月、登月等计划,目前 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2F火箭将无法完成这些任务, 因此将研制能够运送25吨载荷的新一代大载荷运载火 箭——长征5号火箭计划2014年发射没有问题。长征5 号承担载人航天工程的二期、绕月三期、登月工程,而 首次发射不会直接搭载飞船或者绕月卫星。长征5号火 箭将分为两种状态,载人状态和不载人状态,其中不载 人状态的可靠性要比长征2F火箭略低一些,而载人状态 的可靠率会高一些。长征5号同样是我国完全自主研发 的火箭,其中有多项技术创新。“经过创新后,长征5 号的发动机将有很大改进,除了运载能力加强,还将首 次使用液氢液氧、液氧煤油的发动机,可以首次实现无 毒无污染发射。”他表示,长征5号火箭直径5米,比长 征2F长1.65米,再加上研发成本,因此造价会比长征2F 高不少。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我国在2007年时便开始建设由地、空、天三个层次观测平台组成的大 气、陆地、海洋先进观测体系,相关重大项目已经启动。预计到2020 年,我国自主空间数据自给率将提高到60%—80%。 目前,我国对地观测卫星已经初步形成系列,共发射了气象卫星4 个,资源卫星7个,海洋卫星2个,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的4个,通信卫 星10个,返回式卫星18个,科学实验卫星18个,神州号飞船SZ-1、2、 3、4、5,北京1号小卫星1个。 但是高分辨率的数据仍然依赖国外和国内的航空遥感系统,还没有 建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有关专家表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 势下,为保障我国后备资源的战略安全,开展为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 服务的基础地质背景调查工作,迫切需要我国拥有自主控制的高光谱 卫星遥感系统。 我国对地观测数据,尤其是高空间分辨率的数据需求巨大,仅在 “十一五”期间涉及到对地观测数据的18个重大工程的总投资达到 2000亿元。因此,我国急需建立自己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并 且要在现有的对地观测系统稳定服务基础上,利用10到15年时间建立 覆盖全球天、空、地一体化的高空间、高时间和高光谱分辨率的全天 候、全天时对地观测系统。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 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 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 发射成功,中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 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 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 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 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30多年来,中国共研制发 射了15种类型、51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率达90%以上,初步形 成了4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 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 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 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