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战争综述

合集下载

秦灭六国之战简介

秦灭六国之战简介

秦灭六国之战简介秦灭六国之战,秦国用了10年时间,相继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并建立起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君主制朝代——秦朝。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秦灭六国之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秦灭六国之战分析中文名称:秦灭六国之战参战部队:齐楚燕韩赵魏秦战争结果:秦统一中国时间: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人物:秦始皇李斯王翦荆轲王贲秦灭六国之战详情并韩灭赵秦在发动攻赵之前,即依李斯、尉缭之谋,以间谍挑拨活动,挑起燕赵两国之间的战争,待燕赵战起,秦国即借口援燕抗赵,开始对赵进攻。

秦军从西面、西北面、南面三路攻赵,但把进攻的重点指向赵国南部,以陷赵军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困境。

秦始皇十一(公元前236年)年冬,燕赵两国正在酣战之际,秦派王翦率军进攻太行山之战略要地阏与,使这个早为秦国垂涎的战略要地一举被秦拔除,从而打开了从西面进攻邯郸的通道。

秦杨瑞和军进攻韩阳(阏与之北),也顺利攻克,这样邯郸的西北方向即失去了屏障。

秦桓齮(龁)(即樊於期)军从南阳出发,攻占邺邑所属之安阳。

至此,秦军已推进到邯郸之南,仅与赵都邯郸相隔一条漳水和少数城邑。

各路秦军虽有30万之众,但由于受到赵20万大军的顽强抗击,在攻占上述地区后,即被阻于现地。

后来,经过连续作战,秦始皇将原来由南北3支攻赵部队,编为1个独立作战单位,由桓齮(龁)统率。

秦始皇十三年(公元前234年)这个新编部队,再度向赵南部进攻。

桓齮(龁)避开正面渡河,改由漳河下游渡河迂回赵扈辄军的侧后,攻击邯郸东南的平阳。

两军于平阳展开交战,赵军被击破,被斩10万人,赵将扈辄阵亡。

赵王启用北部边疆名将李牧为统帅。

李牧军曾歼灭匈奴入侵军10万之众,威震边疆,战斗力最强。

李牧率军回赵,立即同秦桓齮(龁)军交战于宜安肥下地区,给秦军几乎全军覆灭的沉重打击,只有统帅桓齮(龁)带领少数护卫突围逃走。

韩国在七国中为最小,而所处地位却最重要。

秦朝的统一战争

秦朝的统一战争

秦朝的统一战争秦朝的统一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争,也是秦朝实现统一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战役以及统一战争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背景秦朝的统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的十五年间。

在此战争之前,中国处于分裂的状态,分为七个诸侯国。

此时,秦国崛起,采取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突出的政治手段,最终实现了统一。

二、主要战役1. 平定六国秦始皇嬴政先后消灭了赵、魏、楚、燕、韩、齐等六个诸侯国,确立了秦国的霸权地位。

在这一系列的战役中,秦朝的军队利用其先进的兵器和战术,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逐渐削弱了其他六国的实力。

2. 北方战争秦军统一六国之后,面临着北方的挑战。

当时,匈奴等少数民族势力崛起,威胁着秦朝的统一。

秦始皇派遣将军白起等领导大军北上,与北方少数民族进行一系列的战争。

最终,秦朝成功地征服了北方地区,进一步巩固了统一战争的成果。

三、统一战争的影响1. 统一国土秦朝的统一战争使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全国范围的统一。

各个诸侯国被废除,全国划分为郡县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大大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 持久统一秦朝统一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基础,为之后的统一王朝如汉、唐等铺平了道路。

秦朝的初步统一经验也为后来的王朝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3. 推行一系列改革秦始皇在统一战争胜利之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权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他推行了统一的文字、度量衡和法律制度等改革,统一了货币和免除了原诸侯国的封地,以进一步加强国家的统一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4. 影响深远的经济发展秦朝的统一战争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通过统一法律、货币和度量衡等制度,为商品交流和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秦朝还修筑了万里长城,加强了边境地区的防御,促进了贸易的繁荣。

总之,秦朝的统一战争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场战争,也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后来的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使中国实现了持久的统一,并为之后的王朝建立了统一的基础。

中国先秦以前发生的著名大战

中国先秦以前发生的著名大战

中国先秦以前发生的著名大战河南郑州炎黄雕像阪泉之战,阪泉之战是黄帝统一中原的过程中与炎帝部落发生的大战,最终以黄帝获胜而告终,华夏民族的由此发展。

逐鹿之战逐鹿之战是炎帝黄帝部落与东夷,九黎部族蚩尤为中原的归属而发动的战争,是中国记载的最古老的战争之一。

最终以炎黄的胜利结束,炎黄子孙这个称谓始于此鸣条之战夏朝后期夏桀残暴不仁,商汤联合诸侯发动鸣条之战一举击败夏桀建立商朝,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了。

典籍里的中国牧野誓师剧照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是周武王姬发在周公,姜子牙协助下率领天下诸侯发动的大战,此战击败商纣建立周朝,分封制由此开始。

骊山之战西周末年,昏晕的周幽王因宠幸褒姒,为博得美人一笑,下令点燃烽火,面对赶来勤王的诸侯,他们哈哈大笑,反复几次,诸侯们知道被骗,等到犬戎真正杀来,却几乎没有诸侯前来救驾,最终周幽王被杀死于骊山脚下,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结束,历史的车龙进入持续500多年战乱的春秋战国。

鄢之战据左传记载,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因其弟共叔段谋反,在鄢地大败共叔段。

是郑庄公成为春秋小霸的基础。

左传名篇郑伯克段于鄢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繻葛之战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郑庄公派兵抵抗,两军战于繻葛,周王的军队大败。

周桓王被射中肩膀。

自此以后周天子威信一落千丈。

周天子成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战争起因是公元前719年周桓王继位后,想要将朝政大权交予虢公林父,郑庄公得知后,派兵割了周王室的麦子以及成周的禾稻,致使周、郑矛盾更加尖锐。

公元前715年,周桓王任命虢公林父为右卿士,以分郑庄公之权。

郑庄公不服,两军发生战争。

曹刿论战插图长勺之战齐鲁长勺之战是左传有名的战争,我们中学学过的曹刿论战讲的就是这个故事,此战也诞生了一个成语,一鼓作气。

公元前686年因是齐襄公死后鲁庄公想拥立公子纠为齐公,事与愿违最终另一位公子小白胜出,因此事齐鲁发生了干时之战,随着齐国日益强大鲁庄公不悦,屡屡挑衅,于是齐桓公不听管仲的劝遂发动了对鲁国的军事行动,最终因为曹刿的指挥打败齐军。

描写战争的先秦历史散文

描写战争的先秦历史散文

描写战争的先秦历史散文
战,是一场残酷的斗争。

在先秦时期,历史上有许多战争的故事,这些故事中充满了烽火连天、血雨腥风的场景。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不断,无论是以吴越之争闻名于
世的战争,还是以越王勾践破楚为代表的战争,都是让人难以忘记的。

人们为了争夺领土、权力、资源而展开的战争,让社会处于一种危机
之中。

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追求和平与安宁成为人
们的共同愿望。

而在战争中,不仅有勇士的英勇善战,还存在着无数的牺牲和流血。

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无法逃脱这种惨痛的命运。

战争的代价
太过沉重,而那些还活着的人们,怀揣着对和平的期望,继续着生活
下去。

在先秦时期,战争与人类的未来紧密相连。

人类需要不断引以为戒,避免战争重现,以保持自己的尊严和未来的自由。

战争也是历史
的镜子,让人们反思人类社会的进步与背后的痛苦。

我们应该在和平
中成长,在争论中和解,在斗争中和谐。

中国古代重要战争

中国古代重要战争

中国古代重要战争一、先秦时期1、涿鹿之战——炎黄打蚩尤、指南针2、鸣条之战——商(汤)灭夏(桀)3、牧野之战——周(武王)灭商(纣王);典故:临阵倒戈;性质:以少胜多4、长勺之战——春秋;鲁国打败齐国;典故:一鼓作气、曹刿论战;性质:以少胜多(3W 打30W)5、城濮之战——春秋;晋国打败楚国;典故:退避三舍(1舍=30里,1里=500米);6、吴越争霸——春秋;越国(取得最终的胜利)vs吴国;典故:卧薪尝胆7、桂陵之战——战国;齐国(孙膑)打败魏国(庞涓);典故:围魏救赵8、马陵之战——战国;齐国(孙膑)打败魏国(庞涓),典故:减灶诱敌9、长平之战——战国;秦国(白起)打败赵国(赵括),典故:纸上谈兵二、秦汉时期1、巨鹿之战——秦末;楚军(项羽)打败秦军(章邯等人);典故:破釜沉舟;性质:以少胜多2、井陉(xing二声)之战——楚汉争霸;汉军(韩信)打败赵军;典故:背水一战;性质:以少胜多3、垓(gai一声)下之战——楚汉争霸;汉军(刘邦)打败楚军(项羽),典故: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官渡之战——东汉末;曹操(许攸)打败袁绍;典故:火烧乌巢;性质:以少胜多2、赤壁之战——东汉末;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典故:火烧赤壁;性质:以少胜多3、夷陵之战(猇xiao亭之战)——三国;蜀汉(刘备)大败VS孙吴(陆逊);典故:火烧连营、逃至白帝城4、淝水之战——东晋时期;东晋(谢安、谢玄)大败前秦(苻坚);典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性质:以少胜多四、隋唐之后1、郾城之战——南宋;南宋(岳飞)打败金;性质:以少胜多;岳飞的《满江红》2、崖山海战——南宋;蒙元打败南宋;性质:以少胜多;陆秀夫,十万军民跳海殉国3、雅克萨之战——清朝;清(康熙)打败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平等条约)以少胜多的战役:牧野之战、长勺之战、巨鹿之战、井陉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郾城之战、崖山海战。

先秦 历史 概述

先秦 历史 概述

先秦历史概述
先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为止。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多个朝代和国家的兴衰。

先秦时期最早的朝代是夏、商、西周,这些朝代的历史主要通过传说和史书记载。

夏朝传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而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的历史记载的朝代。

公元前770年左右,周朝的政权开始衰落,出现了分封制的地方诸侯国。

这个时期的中国分为多个小国,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和争霸。

这些国家中最有名的是春秋时期的齐、晋、秦、楚、燕、韩和赵等。

春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前身。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的中国分裂成七个大国,即齐、晋、秦、楚、燕、韩和赵。

这七个国家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和争霸。

秦国最终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标志着先秦时期的结束。

先秦时期的历史概述可以总结为: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中国历史经历了一个从封建制度向分封制度再到中央集权的过程。

这个时期的政权更替频繁,国家分裂和战争不断,但也孕育了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老子、荀子、墨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历
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代战争年表

中国历代战争年表

中国历代战争年表战争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无法回避的现象,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经历了数不清的战争。

这些战争不仅塑造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格局的演变。

本文将以年表的形式,概括记录中国历代战争的发生与发展,以表明中国在历史长河中的战争历程。

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商朝战争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记载的王朝,这段时间内经历了多次战争。

商朝与西周的冲突导致了许多边境战争,同时还发生了内乱和叛乱。

商末的战争动荡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

七大国争霸,百家争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发生了众多战争,例如齐桓公攻打董砥、楚国与齐分割陈国等。

整个时期注定了秦国最终能够统一中国。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07年秦朝战争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这个时期的战争以秦统一六国为主题。

秦始皇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战争,采取了吞并、联合等手段,最终统一了全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强大而中央集权的王朝时期。

公元184年至280年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乱时期,以三国鼎立为特征。

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争,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三国时期的战争为后期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公元581年至618年隋朝战争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短暂但重要的一个王朝,在这个时期,隋朝经历了一系列战争。

其中最著名的是隋炀帝发动的对北方突厥的战争,结果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公元960年至1279年宋辽金元四大朝代这个时期被称为北宋、南宋、辽、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替最频繁的时期之一。

辽朝、金朝与北宋和南宋的战争是这个时期的主要内容,对于此时期的战争请参阅《宋史》《辽史》《金史》和《元史》等相关文献。

公元1368年至明清时期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

明朝的战争主要在建立朝廷时期,清朝的战争则主要是清廷对抗各地民族抵抗的过程。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第1讲先秦时期综述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第1讲先秦时期综述
现象:百家争鸣。 联系: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材料四 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 ——《国语· 晋语》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吕氏春秋· 审分》
印象东周
战国时期铁农具
(公元前483年)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收取地租) 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 ——《左传· 哀公十一年》 (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 商君列传》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1.土地制度 2.农业 3.手工业 4.商业 礼崩乐坏 各国变法 5.小农经济 6.重农抑商政策
政治 经济
禅让制 1.土地制度 2.农业 3.手工业 4.商业
文化
文字:刻画 符号
文字:甲骨文
1.思想:百家争鸣 2.文学:《诗经》、楚辞 3.科技:司南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阶段 1.政治:夏朝建立奴隶制国家,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时期奴隶 制崩溃,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 2.经济:原始农业出现后,农业在各部门中的主导地位逐渐确立;手工业、 商业发展,封建经济逐渐形成。 3.文化:以儒家思想等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
大宗、小宗示意图
表二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 政治
1.王位继承:世袭、“家天下”
2.西周分封制: 目的、内容、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提高 ②国家产生和完善
3.西周宗法制: 目的、内容、核心、作用
1.土地制度: 国有(井田制)
2.农业:仍以耒耜为主要农具
经济
3.手工业: “工商食官”、青铜业、冶铁业(块炼 铁)、 原始瓷器、丝织技术突飞猛进(斜纹提花 织物) 4.商业:职业商人、贝(商朝); “工商食官”(西周)

秦国征战史

秦国征战史

秦国征战史(战国篇)发布时间: 2007-10-6 11:01:13 来源于:网络公元前457年,秦厉共公率军和绵诸交战.公元前451年,秦国左庶长在南郑筑城.公元前444年,秦讨伐义渠,俘虏了它的王.公元前441年,南郑反叛.公元前430年,义渠侵入秦国,一直达到渭南.公元前416年,秦军进攻西戎的一支大荔,夺取了大荔的王城.公元前393年,秦讨伐繇诸.公元前387年,蜀攻取了南郑.同年秦南下攻蜀,夺回南郑.公元前366年,魏国在武都筑城,为秦军击败.接着又在洛阴大败魏韩联军.公元前364年,秦军攻入河东,在石门大败魏军,斩首6万.挂名天子周显王为此祝贺秦国.公元前363年,秦军又进攻魏国少梁,魏国依靠赵国的援兵,才使秦军撤退.公元前362年,秦国派庶长进攻魏国少梁,大败魏军,俘虏了魏相公叔痤,攻取了庞城.公元前359年,旧贵族甘龙等人起来反对变法,认为"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则提出"治世不一道,遍国不法古",反驳了旧势力.公元前356年,经过了三年的准备,秦孝公任命卫鞅为左庶长,实行第一次变法,主要是:一,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二,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爵位.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公元前358年,秦军在西山大败韩军.公元前354年,又在元里大败魏国,攻取了河西的少梁.公元前352年,有攻入了魏国河东,并且一度攻下安邑.公元前350年,卫鞅第二次变法:一,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二,普通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五,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两次变法后,大大的削弱了秦国旧势力的权利,壮大了秦国.公元前351年,秦军包围了魏国固阳,迫使其投降.公元前340年,秦国卫鞅率军设计生擒魏公子昂,大破魏军,夺回河西一带.公元前338年,秦又进攻魏国的岸门,俘虏了魏将魏错.公元前332年,秦将大造良公孙衍大举攻魏,整个战争历时两年,攻取了魏国上郡的雕阴,俘虏了魏将龙贾,斩首8万.龙贾是魏国西边边界主将,建造了魏国中原长城.苏代说:"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陵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其生者皆死者孤也."这一战,使得魏国上郡,河西郡主力被一举歼灭.公元前331年,秦又出军向东,攻取了曲沃,焦.同时义渠发生内乱,秦庶长操带兵平定.义渠王称臣.公元前329年,秦又从河西越过黄河,攻取了汾阴,皮氏.公元前328年,秦公子华和张仪一起进攻魏的蒲阳,又打败赵国,夺得蔺.公元前320年,秦军伐义渠,攻取郁郅.公元前318年,五国伐秦,秦出兵反击,五国退兵.公元前317年,秦派庶长疾乘胜追击,一直进攻到韩的修鱼,俘虏韩将申差,打败赵公子渴,韩太子,斩首八万二千.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司马错,都尉墨等人从汉中经过石牛道伐蜀,蜀王亲自领兵迎击,失败后逃到武阳,被秦军杀死.接着,司马错等人又灭了巴国等小国,把巴王抓了回去.并且在西南实行优待征收赋税制度,规定巴蜀可以用土产的布和鸡羽纳赋. 公元前315年,秦向韩的中原地区进攻,战于浊泽,韩王起先想与秦国和解.但由于楚国陈轸的计谋,韩王又反悔和解,惹得秦军大怒,派大军进攻,交战一年,楚国救兵不到.秦大败韩军于岸门,斩首万余.韩国太子仓入质于秦.公元前314年,秦大举进攻义渠,攻取25个城,扩大了在西北地区的势力.同时秦军又攻取了赵的蔺,俘虏赵将赵庄.公元前313年,秦已经占领了中原的两个重要进攻基地,一是函谷关东北的曲沃,另一个是武关以东的"商於之地".当时形成了两大联盟,就是秦魏韩对齐楚,就在这年,楚军在齐军的帮助下,攻下了曲沃,并包围了商於一带.但是秦国不但要夺回失地,还要攻下楚的汉中,于是派张仪游说楚王,让楚于齐断交,就献上商於六百里地区.但楚国断交后,张仪说只有6里地区,楚王大怒,起全国军力进攻秦国,秦也率军迎击,这是一场关系到两国盛衰的战争.到了公元前312年,楚大军攻到秦韩,派屈丐攻打商於,又使上柱国景翠围攻韩的雍氏.当时齐楚联盟虽然破裂,但是齐国在关键时刻,没有退缩,依然联合宋国进攻魏国的煮枣.秦军以三路反击,东路从函谷关进入韩国三川地区,和韩军联合进攻景翠,并进行反包围;中路由庶长魏章,从蓝田出发,经武关,到商於反击楚军;西路甘茂率领从南郑出发,向东进攻楚国汉水流域,配合魏章一起进攻汉中.不久,中路首先在丹阳大破楚军斩首8万,俘虏楚将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人,接着魏章与甘茂会合,攻取了楚汉中六百里,设置汉中郡.之后,东路军又大败楚将景翠,又击败围攻魏国的齐宋军队,齐将声子战死.之后,楚王因为丢失汉中,又发全国军队攻秦,并一度打到蓝田,结果又大败.公元前311年,秦进一步攻取了楚的召陵.又在濮上击败齐军.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甘茂和庶长向寿进攻韩国宜阳,到公元前307年攻克,斩首6万.之后立即北渡黄河,占领武遂,控制了韩南北的要道.公元前301年,秦伐楚,斩首2万,攻取了新城,又进攻韩国的穰.公元秦300年,秦又伐楚,斩首3万,攻取襄城,杀楚将景缺.公元前294年,秦分兵两路攻韩,庶长向寿攻取了武始.公元前293年,白起代替向寿进攻韩新城,当时魏韩联军多秦军一倍多,但白起出其不意,集中力量击破魏主力,擒杀了魏将有师武之称的名将公孙喜.魏军一败,韩军也跟着溃败,白起乘胜追击,斩首二十四万,连拔5城.从此,魏韩力量大大削弱了.公元前292年,秦乘胜派白起继续进攻魏韩.次年,司马错攻取韩的宛,魏的邓和轵. 公元秦290年,秦攻克魏的蒲阪,皮氏等地,迫使魏国献上河东四百里地区.之后司马错攻魏的河雍,冲决河雍和孟津的黄河浮桥,攻克河雍后,又连续攻克河内大小六十一个城邑.同年,韩献上武遂到平阳这条通道附近二百里地区.公元前288年,秦乘赵进攻宋国的机会,夺取了赵的梗阳.公元前287年,秦两路攻魏,一路攻取了魏国旧都安邑,一路攻魏河内,拔取了曲阳等地.公元前285年,秦与四国决定伐齐,秦为了"先出声于天下",派兵越过魏,韩,开始进攻齐的河东,攻取了9城,改为秦的九县.这次伐齐,也就是乐毅伐齐,大破齐国70余城,后来田单虽然复国,但齐国在也不能和秦国争霸了.同时,秦蜀郡守攻取了金沙江江南一带.公元前283年,秦开始进攻魏国都大梁,为了连接山东的领地,也想灭了魏国.秦军声势浩大,占领了魏长城附近的城邑,后来魏国在燕赵援军的救援下才使秦军撤退. 公元前282年,秦派白起攻赵的兹氏和祁.公元前281年,白起又攻取了蔺和离石,迫使赵派公子郚入秦为质.紧接着,秦派白起开始第二次攻大梁,但被赵燕魏联军围困在林中,迫使讲和.公元前280年,秦派白起攻取了赵的代和光狼,斩首3万.同时派司马错率军10万,大船1万艘,攻取了楚商於一带,并迫使楚割让上庸汉北一带.公元前279年,秦看到楚国内乱,乘机派白起攻打楚国鄢,楚以主力防守,白起引水灌城,楚国军民死者数十万,国都陷落.接着连克鄢,郢,邓,蓝田5城.继而分兵三路,向西攻到夷陵,烧了楚国先王的陵墓,还烧了祭祀的宗庙;向南攻到洞庭,五渚,江南;向东攻到竟陵,再向东一百里攻到了安陵.楚国迁都到陈,力量更加削弱.公元前276年,秦派白起攻取魏两城.公元前275年,秦相亲率军围魏都,韩派军来救,被秦击败,斩首4万,韩军退守启封,秦追击到启封,魏献温求和.公元前274年,秦将越过韩攻取魏的卷,蔡,中阳,长社等地.公元前273年,魏赵联合进攻韩的华阳,韩向秦求救,秦相率白起,胡阳前来解救,大破赵魏,斩首13万,并追击沉杀赵将贾偃所部2万人于黄河中.秦军于是乘胜进入北宅,包围大梁.后魏国献上南阳,秦退兵.公元前272年,秦引诱义渠王入甘泉宫杀之,并起兵灭其地,设置陇西,北地,上郡. 公元前268年,秦昭王派五官大夫攻魏的怀.公元前266年,秦攻魏的邢丘,迫使魏服从于秦.公元前265年,秦攻取了韩的少曲和高平.公元前264年,秦将白起又攻取了韩的弪城等9城,斩首5万,夺得了太行山重要的山口.公元前263年,白起又攻取了韩太行山东南的南阳.公元前262年,白起又攻取了韩的野王,使得韩的上党郡于本土断绝.上党投向赵国.同年秦将王龁攻赵长平,斩赵裨将茄,六月秦攻取赵二障四尉,七月赵将廉颇坚守,秦又攻其垒,取二尉.当时赵秦两强,集结了近百万大军,沿着长平左右50多里的山地筑营,东西对垒.由于廉颇的坚守,双方坚守了3年,不分胜负.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的反间计,起用赵括代替廉颇.秦派白起为上将,主持这场大决战.公元前260年7月,赵括一到前线,就下令大举进攻.白起采用迂回的运动战,先在正面诈败撤退,另外布置了两支奇兵,以便切断赵军后路.赵括一直攻到秦营前,不能攻入,而秦的一支奇兵25000人已经断绝了赵军后路.另一支奇兵5000人又切断赵的壁垒,把赵军切成两段.赵军战斗不利,筑壁垒坚守以待后援.秦昭王亲自赶到河内,征发15岁以上的百姓支援长平,断绝赵的粮道.9月,赵军被围困了46天,饥饿乏食.分为四队轮番突围不成,最后赵括亲自代兵冲突,被秦军射杀.于是赵军大败,全军40多万全部被俘,除了240个年幼士兵,其余全部活埋.这一战役,赵军前后死亡45万人,从此失去强国实力.公元前259年,由于长平之战,秦分兵两路攻赵,司马梗被上平定太原郡,并全部占有上党郡;王龁先攻皮牢,继而东进,攻取武安,兵围邯郸.最后,赵孝成王入朝秦,割6城.9月,秦将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公元前258年正月,王陵失利,损失5校,秦王派白起出兵,白起屡次推托.于是派王龁代替王陵,到了8,9月,仍不能攻下.秦王再请白起,白起仍不肯去,于是派郑安平为主帅.到了公元257年,邯郸被围3年,楚魏带兵救援,秦作战失利,秦王又请白起,白起还是推托,被免官,赐剑自杀.最后,围攻邯郸的秦军被三国内外夹击大败,郑安平在被围中率2万投降,王龁所部也在夹击中溃退,其中一部在张唐的率领下夺取了魏的宁新中,保证了后路,会合了后备军.王龁所部在2月,溃退中击败魏楚联军,斩首6000.公元前256年,秦又进攻韩,攻取阳城等地,斩首4万.之后,又灭了西周.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任用吕不韦为相国,继续实行兼并战争,灭亡了东周.同时,攻取了韩2城,设立三川郡.公元前244年,秦攻取韩13城,以及魏的2城.公元前242年,秦兵分南北两路进攻魏国,攻取了酸枣,燕,虚,桃人,山阳和雍丘,长平等20城.继而又攻取了魏国兼并的卫地,之后设置为东郡.公元前241年,秦又攻取了魏的朝歌.公元前238年,秦又攻取了魏的蒲,衍氏等,迫使魏屈服.之后又大举入侵魏国东部,攻取了仁,平丘,小黄,济阳等.接着攻到濮水,历山以北.使秦的东郡东北于燕国相接,东于齐接境,北面包围赵国,南面包围韩,魏两国.从而"断齐,赵之腰,绝楚,魏之脊",使得东方六国隔断,不敢再合纵攻秦.公元前237年,秦使计谋使赵攻燕,乘机攻赵.秦派王翦,杨端等带了两支部队夹击赵.秦将王翦楚上党攻取了2城,之后杨端,桓龁又攻取了赵河间6个城,接着又占领了邺,安阳.等到赵军回师救援时,漳水流域已经完全被秦国占领,河间各城也全部易手了.公元前234年,秦大举攻赵,将取得的赵地,设置为雁门郡和云中郡.还派桓龁进攻赵的平阳,武城,大败赵军,斩杀赵将,斩首十万.公元前232年,秦派两支军队攻赵的番吾.公元前231年,魏被迫献出部分土地,同年9月秦发兵接收韩的南阳.公元前230年,秦派内使腾攻韩,尽得韩地,俘虏韩王安.设立颖川郡.公元前229年,秦大举攻赵,王翦率上党军,杨端率河内军包围邯郸.同时李信率兵攻太原,云中.赵国派李牧,司马尚带兵抵御,后来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撤了李牧,司马尚,以赵葱和颜聚领兵,之后还杀死李牧.次年,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葱,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率宗族数百人逃到代郡,自立为代王.接着,秦兵临易水,燕国派荆轲刺杀秦王失败.4 秦王朝征战史(战国)公元前227年,秦派王翦,辛胜攻燕,燕,代联合抵抗,在易水之西为秦军击败.次年,秦大举攻燕,攻下燕国都.燕王喜迁都辽东郡.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杀了太子丹求和. 公元前225年,秦派王贲攻魏,包围了大梁,引黄河,大沟的水灌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坏,魏王假出降,魏灭亡,秦军一直攻到历山,设立郡县.公元前226年,韩的旧都新郑发动叛乱,不久被平定,韩王安也被杀.公元前225年,秦派李信,蒙武带兵20万攻楚,起初胜利,之后被项燕反击失败,秦又派以告老还乡的王翦率军60万攻楚,大破楚军,迫使项燕自杀,接着攻入寿春,俘虏楚王负当.公元前222年,王翦乘胜南下,平定了楚的江南,降服了越君,设置会稽郡.接着又南征百越,设闽中郡.同时派王贲攻燕辽东,俘虏燕王喜.灭亡燕国后,又回师攻代,俘获代王嘉.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把最后一个诸侯国齐灭亡了,俘虏齐王建.秦国统一全国.公元前215年,秦派军夺回了被匈奴占领的九原和河南一带,设置34县,建成九原郡.随后,又派50万大军分五路南下攻打越族,设置了海南,桂林,象三郡.。

先秦军事史

先秦军事史

(3)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 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 其突围。
春秋每家征兵不超过1人,往往数家轮 流出1人为兵, 战国一切适龄适役人员都要服役,甚至 连女性都要参战。
(4)常备军的专业化与职业化 战国时期提高了士兵选拔的标准和待遇: 齐国:拳术与技击 魏国:耐力与行军速度 车兵、骑兵(40岁以下,1米73以上) 特种兵: 吴“长足”、“大力” “弩兵” 韩“超足”、
激烈的兼并与争霸战争使列国的扩军成为 生存的需要;反之,列国的普遍扩军又加 剧了兼并与争霸战争的历史进程。
(2)诸侯兼并与大国争霸
方伯政治(霸主政治)
《史记· 周本纪》:“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 方伯。”
《荀子· 仲尼》:齐桓公“并国三十五”。 《韩非子· 难二》:“晋献公并国十七,服 国三十八”。 《史记· 李斯列传》:秦穆公“兼国二十, 开地千里”。
2、在战争观上强调“人和”,认为政治上 团结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主张以最少次 数的战争达到战争目的,反对穷兵黩武,认 为频繁进行战争,即使每战皆胜亦将耗尽国 力带来灾难。在战略战术上,强调料敌、应 变,因形用权,认为“用兵必审敌虚实而趋 其危”。
3、名将白起的作战思想 (1)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以歼敌 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 (2)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穷追猛 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 胜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 战法第十》), 显然前进一步。
什(什长)——行(百夫长)——大行 (千夫长)——师(师长) 5车为1编队,5队为1“马亚”——4“马亚” 为1“多马亚”
西周分封制:
王师:宗周六师(西六师)+成周八师(东 八师)

中国历史上的秦朝统一六国的战争

中国历史上的秦朝统一六国的战争

中国历史上的秦朝统一六国的战争秦朝统一六国的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秦朝统一六国的战争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这场战争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秦朝统一六国的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在秦朝之前,中国被分裂为七个国家,即秦、楚、齐、燕、赵、韩和魏。

这些国家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导致百姓生活水深火热。

这种分裂和混乱的局面持续了数百年,人民急需一个强大的领导者来统一中国。

二、战争过程秦始皇嬴政(Qin Shi Huang)成为秦国的统治者后,决心统一六国。

他首先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消灭了韩、魏、燕、赵和齐五个国家,并最终与楚国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秦始皇联合了军事家王翦和蒙恬等能将领,采取了许多策略来取得胜利。

他实行了苛刻的军事管理制度,加强了士兵的纪律和战斗力。

同时,秦朝还搭建了庞大的运输系统来迅速调动军队。

在长期战争中,秦朝逐步削弱了六国的力量,最终击败了楚国,成功统一六国。

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秦朝统一六国的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的讨论:1. 建立集中统一的政权:秦朝的统一带来了改变很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高效的官僚机构。

这种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存在了几千年,对后来的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秦朝的统一使得文字和度量衡标准得以统一。

秦朝大力推行小篆的使用,为后来的汉字演变奠定了基础,并创立了统一的度量衡标准,提供了基础设施和标准,使得交通和贸易更加顺畅。

3. 建设万里长城:秦朝为抵御北方民族的侵扰,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

这不仅是中国古代防御工程的杰作,也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和传统的象征之一。

4. 形成初步的统一文化:秦朝统一六国后,秦朝的文化得以在整个中国广泛传播,形成了初步的统一文化基础。

秦朝的行政体制、文字和法律制度等得以广泛应用,为后来的王朝建立了模板。

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

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

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上经历了许多战争和和平时期。

这些事件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历史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以展现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国家发展过程。

一、先秦战争与和平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起始阶段,这个时期的战争与和平主要围绕着诸侯割据和统一的斗争展开。

其中最著名的战争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这一时期由于列国之间的争斗,导致了长时间的战乱。

同样,也有一些和平时期,比如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统治时期,各国相互尊重,维持相对稳定的局面。

二、秦汉战争与和平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强大王朝,统一前的战争主要是秦国与其他六国之间的战争,这些战争最终导致了秦国的崛起。

而在秦朝统一后,中国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和平时期,即西汉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稳定了社会秩序,加强了对外的交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三国战争与和平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频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国势力之间展开了长时间的争斗,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这个时期的战争导致了社会动荡和人民的疾苦,但也孕育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和杰出的文化成就。

而在三国混战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即西晋时期。

西晋时期中国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逐渐稳定。

四、南北朝战争与和平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战争不断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战争主要发生在南北朝之间,南方和北方势力不断争斗,导致了社会动荡和疾苦。

然而,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局部的和平时期,比如刘宋时期。

刘宋时期南方统治者对北方实行了开明的统治政策,稳定了南方社会。

五、明清战争与和平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时期,也是最后一个战争频繁的时期。

明朝时期发生了一系列内乱和起义,导致了明朝的衰败。

明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清朝时期,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相对和平,但在晚期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其他外侵战争。

善于描写战争的先秦历史散文

善于描写战争的先秦历史散文

善于描写战争的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时期,战争一直是历史的不断发展推动者。

中国最初的历史
散文作品就记载了众多激烈的战争场面。

在《春秋》中,春秋时期的
国家之间的纷争可谓激烈起来,其中记载的描写战争的历史散文便是
典型的代表。

首先,战败的悲惨场景沉浸在此,比如《左传·桓公五年》描绘
的“桓公与蔡侯弗战,合葬桓夫人”,“万里江山一道红,斩尽巫峡
英雄空”,以及“桓公压惨深渊中”这样形象而激烈的句子,带出了
具有直观性而又惊心动魄的悲惨场面,勾画出一幅英雄猝逝,士卒黯淡,战争残酷的战国画卷;又如《左传·宣公元年》中“安乐游行,
欣欣乐军,百里一面,万里同天”,写出了士卒见到士气昂扬的场面,勾勒出一个站立在草地上的大军之形,充满着激情和决心;此外,
《左传·庄公三十九年》描绘的“归此无更有,死者骤多离迭”,以
及“惨胜宋楚,尸横草没”这样血淋淋的描写,又以另外一种方式刻
画出战争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此外,先秦历史散文中也流露出对战争果断反抗的情绪,比如
《左传·鲁襄公三十五年》中“燕宋委邻,拔亡失耻”,“诸侯末能
尽兵役,子民奴仆皆布衣”,以及“大王生怒,偃息未终,趋参交恶,覆下恨败”这样的句子,讲述的是鲁襄公的坚韧不拔,与楚国抗争的
过程,也彰显出先秦时期人们抗争意志坚毅的特点。

总之,先秦时期历史散文中描写战争的部分,无论是耸人听闻的
悲惨,还是抗争意志坚毅,都深深诠释了战争所带来的深远后果,以
及对战争狂热的反对。

先秦时期的外交和战争

先秦时期的外交和战争

先秦时期的外交和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事件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许多的战争和冲突,但是同时外交也成为了一个国家间建立友谊和维护和平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本文将从战争和外交两个角度来探讨这个时期的历史。

先秦时期的战争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烽烟四起的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数不胜数。

在战争中,一般采用的是步兵和骑兵,而且也存在着攻城略地的战争。

由于当时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先进的武器技术,因此军队的装备十分简陋,主要以刀剑和盾牌为主,战斗方式以近战为主。

在这个时期,武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及,各个国家都在竞争他们的军队的武术技巧和战斗力。

在先秦时期,战争是非常频繁的,各个国家都想要扩张领土,统一天下。

然而,由于当时的国家实力不均衡,尤其是没有能够实现跨国统一的强大的国家,因此战争之间往往没有明显的胜负,也难以实现真正的统一。

这个时期著名的战役包括韩婴之战、巨鹿之战、陈胜吴广起义、秦灭六国等。

其中,秦灭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事件,也标志着先秦时期结束和中国历史的重新开始。

在这场战争中,秦国先后征服了六个国家,建立了封建统一的大一统国家。

先秦时期的外交通过了解先秦时期的外交,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中国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

先秦时期,外交成为了国家间和解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外交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在外交上,各个国家的使者通常采用的是同宗同族的方式,比如许多南方小国家都会派遣君主子嗣或是贵族前去北方与当时的大国多方联合,或是表示自己愿意向他们交纳一定的费用和商品以示从属关系。

与此同时,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也存在着婚姻同盟的方式,以此来加强彼此之间的关系。

对于外交,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政策和战略,比如魏国的外交政策就以“远交近攻”为主,他们会去与周边诸侯国交好,以便若有难以对付的强敌,可以凝聚其他国家的力量来应对。

同时,各个国家也会积极地进行合作和交往,通过合作可以取得双赢的结果。

中国古代史之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史之先秦时期

名臣:范蠡
(1) 兔死狗烹,人称“商圣”,号陶朱公,后人把他视为财神。

(2) 四大美人
①沉鱼:西施浣纱
②落雁:昭君出塞
③闭月:貂蝉拜月
④羞花:贵妃醉酒赏花。

文物:越王勾践剑
被誉为“天下第一剑”,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

天文历法:《墨经》
(1)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时,由墨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写成《墨子》一书,
《墨经》是《墨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墨经》中记录了很多光学知识,而且最早通过小孔成像实验发现了光是直线传
播的原理,还记载了关于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说明了焦距和物体成像的关系。

(3) 在 2016 年 8 月成功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用墨子的名
字命名,是为了纪念墨子在早期物理光学方面的成就。

战国
1.标志事件: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1)三家分晋:晋国的三家卿大夫实力不断强大,将晋国一分为三, “三家” 指赵、
魏、韩。

(2)田氏代齐:齐国的国君本来是姜子牙的后代,但是后来被田氏取代成为齐国的
诸侯。

2.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后,诸侯国数量减少,形成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分别是齐楚秦燕赵魏韩,统称为战国七雄。

考查位置排列。

最西边是秦,在陕西一带;
最南边是楚,在湖北一带(湖北是荆楚大地);最东边是齐,山东是齐鲁大地;最北边是燕,在最北边;中间部分从北到南排布为赵、魏、韩。

齐、楚、秦、燕、赵、魏、韩
3.主要事迹。

先秦时期历史事件讲解_先秦时期历史事件叙述

先秦时期历史事件讲解_先秦时期历史事件叙述

先秦时期历史事件讲解_先秦时期历史事件叙述先秦历史散文《左传》、《国语》和《战国策》中记载了很多性格各异的女性,记录了她们在当时社会中的生活,今天店铺给大家精心挑选了先秦时期历史事件,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先秦时期历史事件一:南戍五岭南戍五岭讲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大将对百越地区采取重大的军事行动。

使得百越地区也从此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秦朝初年,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南部及两广地区,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越族。

当时,他们还处于氏族社会时期,各个部落和部落联盟大小不一,居住分散,时人称为百越。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北击匈奴的同时,又派大将屠雎率50万部队对百越地区采取了重大的军事行动。

秦很快征服了闽越,但在进攻南越和西越时,秦军遭到了顽强抵抗,加之岭南地区交通不便,军需供应困难,战争相持不下。

为了支援战争,秦始皇一面在中原征发兵马,一面命令监御史禄率兵在今广西兴安县北开挖灵渠,把湘江和桂江支流---漓江之间的交通贯通起来,灵渠建成后大大方便了军需供应和兵员运输。

经过八年征战,终于平定了百越,统一了岭南地区,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战争期间和战争之后,先后有50万中原人,"戍五岭,与越杂处",他们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客观上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从此,越族人民就永远成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百越地区也从此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先秦时期历史事件二:大泽乡起义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

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先秦战争的机制和形态分析

先秦战争的机制和形态分析

先秦战争的机制和形态分析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频繁的时期,而先秦战争的机制和形态也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先秦战争的机制和形态,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和背景。

一、领土扩张和氏族冲突是先秦战争的主要动因先秦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层出不穷。

其中,领土扩张和氏族冲突是最主要的动因。

先秦诸侯国大多建立在氏族基础上,而氏族之间的势力范围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对外扩张的方向。

因此,先秦时期的战争往往是因为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领土和资源而发生的。

二、先秦战争的规模和持续时间较小与后来的历史时期相比,先秦战争的规模和持续时间要小得多。

这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有关。

先秦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实力差距较小,没有一个霸主可以统一其他诸侯国。

因此,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往往只是小规模的肢体冲突或小规模的进攻和防御,持续的时间也比较短。

三、先秦战争的形态有很多种类先秦战争的形态有很多种类,不同的形态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其中,以战争当事人的属性为依据,先秦战争主要分为外战和内战两种类型。

外战是指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内战则是指同一个诸侯国内部的战争。

在外战中,相互之间的敌对关系比较清晰,在内战中,战争双方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

四、兵种和兵器的发展是先秦战争的重要方面先秦时期,兵器的发展水平和兵种的使用也是先秦战争的重要方面。

在先秦时期,兵器以刀、枪、弓、箭为主,另外还有斧、钺等,这些兵器多数是手工制造的。

由于当时社会工业技术水平不高,所以兵器水平比较低,不能与以后的兵器发展相比。

兵种方面,以步兵、骑兵、战车为主。

在军事战术上,先秦军队常采取偷袭、抢掠等小规模战术。

五、先秦战争的结果可以通过和谈实现相比于后来的历史时期,先秦战争的结果可以通过和谈实现。

由于当时缺乏国力和统治机构,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无法有效解决,因此只能通过和谈进行解决。

对于一些领土扩张的战争,往往通过和平协定来实现,而一些内部的冲突则往往以诸侯国的力量衰弱和灭亡为结局。

中国古代重要战争

中国古代重要战争

中国古代重要战争一、先秦时期战争名称涿鹿之战鸣条之战牧野之战 (以少胜多)武庚之乱(三监 之乱) 国人暴动长勺之战 (以少胜多) 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时间 对手上古时期 (夏 华夏部落(黄帝、炎 代之前) 帝)VS 东夷部落(蚩 尤)夏桀 VS 商汤商末 周武王 VS 商纣王周公 VS 武庚周厉王 VS 国人鲁国 VS 齐国春秋 晋国(晋文公) VS 楚 国齐国(孙膑) VS 魏国 (庞涓)齐国(孙膑) VS 魏国 (庞涓)秦国(战神:白起) VS 赵国(赵括)结果 炎黄胜商汤胜周武王胜周公胜厉王被逐、 “共和行 政”鲁国胜晋国胜齐国胜齐国胜秦国大胜, 坑杀 40 万降卒补充(典故)①风伯雨师; ②内斗阪泉 之战; ③嫘祖养蚕; ④仓 颉造字①调“ 和五味”源自伊尹, ② “治大国若烹小鲜”源 自老子的《道德经》①纣王: 倒曳九牛, 抚梁 易柱;②地点:孟津: 百诸会孟津, 在牧野展 开战争,建筑:鹿台, 纣王有关; ③典故: 临 阵倒戈①周公制礼乐; ②成康盛 世①典故: 防民之口, 甚于 防川;②共和行政是在公元前 841 年,这是确切 纪年的开始 ①典故: 曹刿论战, 一“ 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①典故: 退避三舍,要注 意细节, 曾经考过三舍是 90 里地①典故: 围魏救赵,即: 围困魏国,营救赵国 ①典故: 减灶诱敌①典故: 纸上谈兵(赵括)二、秦汉时期战争名称 时间 对手 结果 补充(典故)战国夏末战国 春秋西周西周战国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争名称 时间 对手 结果 补充(典故)赤壁之战 (以少胜多)东汉末 孙刘联军(周 孙刘联军胜瑜、刘备) VS 曹军(曹操) ①羽扇纶巾是周瑜而非诸葛 亮; ②将领是周瑜; ③为三国 鼎立奠定基础八王之乱 西晋 西晋统治阶级内部东海王司马越在 八王之乱中成为 了最终的胜利者 ①人物: 西晋八个王爷;②影响是导致了五胡乱华, 但促成 了我国的民族融合四、隋唐之后战争名称安史之乱 时间 唐朝对手唐政府军(郭子 仪、李光弼) VS结果 唐政府军胜补充(典故) ①嵬坡之变中勒 死了杨贵妃; 睢阳淝水之战 (以少胜多)东晋 东晋 VS 前秦 8 万东晋军大败 80 万前秦军①人物: 苻坚对战谢石、 谢玄、谢安;②战术:激将法;③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 声鹤唳夷陵之战(彝陵之 三国 战、猇亭之战)蜀汉(刘备) VS 孙吴(陆 逊)陆逊火烧连营, 蜀汉大败①典故: 火烧连营 ;②战术: 以逸待劳官渡之战 东汉末 曹操 VS 袁绍 曹操胜 ①地图的标志是乌巢, 因为许 (以少胜多) 攸献计火烧乌巢;②史意义:官渡之战为曹操平定北方奠 定了基础巨鹿之战 (以少胜多)垓下之战白登之围七国之乱汉武帝反击匈奴秦末楚汉争雄 西汉西汉西汉楚军为首的义军 (项羽) VS 秦军 (章邯)汉军(刘邦)VS 楚 军(项羽) 西汉 VS 匈奴汉景帝、 周亚夫 VS 吴王刘濞西汉(卫青、霍去 病) VS 匈奴义军胜汉军胜,项 羽自杀 匈奴围困汉 军七日,议 和后撤军叛乱被平定 汉军胜①典故: 破釜沉舟①典故: 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①人物: 汉高祖; ②献计之人: 陈平 ①盛世: 文景之治 ;②口号: “诛晁错,清君侧” ①典故: 封狼居胥对应霍去 病;②马邑之谋是北击匈奴前 的一个阴谋;③诗句: “但使 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山”。

秦朝的对外战争

秦朝的对外战争

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着众多的民族。

各民族本身的发展和其相互间联系的日益加强,是秦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的重要条件。

而统一局面的出现和秦皇朝的建立,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促使我国开始成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统一东南和南方的越族地区在我国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一带,很早就生息着一个人数众多、历史悠久的民族,这就是史籍上所说的越族。

越族由于族属众多,种姓互异,各部族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故又称之为“百越”。

百越一名,首见于《吕氏春秋·恃君篇》。

其文云:“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驩兜之国,多无君。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

”“粤”即“越”。

越而称百,可见其聚处之广,种姓之多。

其中大的部族,依其分布地区的不同,主要有于越、闽越、瓯越、南越、西瓯等几部分。

于越:一作於越。

以先秦时的会稽(今浙江绍兴)为中心,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一带。

其民“剪发文身,无皮弁搢笏之服”①。

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就是于越建立的。

越王无强时,楚威王兴兵伐越,大破之,杀无强,尽取其地。

从此,于越便逐渐分离,“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①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率兵灭楚。

次年,王翦又进一步平定楚国广大的江南地区,并进攻臣服于楚的于越,“降越君,置会稽郡”②,郡治吴(今江苏苏州)。

郡下分设吴、丹徒、钱塘、余杭、乌程、山阴等县。

以后,秦始皇巡游会稽,曾亲临于越,“留舍都亭”取钱塘、浙江岑石,“刻文六,〔立〕于越东山上”③。

又曾徙越民于乌程、余杭等地。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云:“乌程、余杭、黟、歙、无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

秦始皇刻石徙之。

”从此,于越便和正在形成中的汉族逐渐融合,于越文化也和中原文化趋于同一了。

2回复 1楼2012-07-22 10:49举报 |我也说一句政令天下江明奇秦左庶长8东瓯和闽越:东瓯亦名瓯越或东越,以今温州一带为中心,主要分布在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2l世纪,最后一个选举产生的联盟领袖禹死后,其子启以武力击灭益及有扈氏等反对势力,确立了夏王朝。由夏经商至西周灭亡的1400年,是中国古代战争缓慢发展的时期。商中期前的战争,主要有羿、寒浞之乱,少康中兴及商灭夏之战等。平时仅有以贵族为主组成的王室亲卫部队,战时依所需兵力召集氏族、方国人员组军出征。军队以使用石兵器之步兵为主,有少量战车。战斗时,贵族指挥官乘战车位于部队中央,亲卫部队列于前后,成员不一之族军列于左右,接近至弓箭有效射程时,一面射箭,一面冲锋。指挥官击鼓督战。商中期后的战争,有武丁攻鬼方、纣攻东夷、周成王东征淮夷、昭王南征荆楚、穆王西征犬戎等。军队已装备青铜兵器,战车增多,发展为车、步两兵种,分别编组,协同作战,并出现了密集方阵战术。“立卒伍,定行制,正纵横”(《司马法·严位》),以发挥整体功能。通常步兵列阵于前,战车列阵于后,组成广正面之大方阵。指挥官以金、鼓、旗帜等听视信号指挥战斗,强调队形严整。每前进一定距离,即停止整顿一次队形,军队只能在平坦开阔地形作缓慢的直线运动,实施正面攻击。周灭商牧野之战,战车机动性、冲击力得到发挥。此后,战车兵成为军中主兵,步兵成为战车属兵。随着战争的增多与发展,人们对战争一般规律有所认识,从而产生了争取胜利的古代战略思想。如鸣条之战,已初步认识到政治与战争的关系,采取争取民心、用间等措施,并注意选择有利的进攻时机;周灭商之战,制造假象,麻痹敌人;周公东征,更能采用先弱后强的战略等。经验积累,使感性认识升华,形成战争理论,有了《令典》、《军志》、《军令》等早期兵书。
中国古代战争发端于传说的“三皇”时代,形成于"五帝”时期。见诸文字最早的战争为神农伐斧燧之战,其后是部落联盟间规模最大的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至颛顼、尧、舜、禹时,战争日多,史不绝书。禹以前部落联盟领袖由部落首领选举产生,联盟有简单的管理机构,领袖、首领有数量不多、已具有军队性质的“营卫”队,战时即为战斗骨干。作战方式极为原始,由首领率领全体或部分志愿人员,使用由生产工具转化来的石、骨、木质兵器,蜂拥而上,进行群体格斗。交战胜负,决定于参战人员的数量、体力状况及勇敢程度。为保卫部落不被侵袭,居地周围筑有壕、墙。禹时,联盟所在地已建有原始城堡,既能起遮蔽、障碍作用,又可在上面观察、指挥和射箭、投石;在作战类型上,除“战”外,开始出现了“攻”与“守”的雏形。
自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至前453年:三家分晋的春秋时期300余年,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竞建常备军。为争夺劳力、土地、兵源及对别国的控制权,战争门趋频繁,较大的战斗约400余次,主要是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迅速发展的时期,军队沿袭西周,仍为车步合编,以乘为基本建制单位,每乘战斗人员由25人增至75人,大国兵力由1000乘增至4000乘,进入繁盛的车战时代。由平王东迁至前686年齐桓公图霸中原之战前的85年,战争尚少,约60余次,主要是郑庄公图霸中原的战争,是争霸战争的序幕阶段。战略发展不明显,战术却有新的发展。如北制之战,郑庄公以主力正面迎敌,以—‘部兵力迂回敌后攻击,是战争史上已知的首次见诸文字的运用迂回战术的战例;又如郑抗北戎之战,郑庄公以‘部兵力佯败诱敌,以主力设伏聚歼,是早期诱敌深入的伏击战战例;再如繻葛之战,郑庄公先以左、右军投入战斗,占敌之弱,力;后再将中军投入,集中全力合击周王室中军,是较早在战术范畴中实施避精击怠、先弱后强的战例。由齐桓公称霸诸侯至前546年弥兵之会的140年,战争最为频繁.约230余次,主要是齐、晋、楚、秦争夺控制中小国家的霸主地位之战,是争霸战争的高潮阶段。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时间相对延长,有时—次战争需在不同地点连续进行若干次战斗方能决定胜负。卓越的军事家开始认识战争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认识智力的重要作用,于是强调以智为先,谋定而战,反映智力与谋略的战略、战术,特别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战略,得到飞速发展,如齐桓公富国强兵、尊土攘夷的国家战略,即在认识战争与民众、政治、经济相互关系基础.卜制订的,是中国占代战略的核心内容;又如晋文公在城濮之战退避三舍,后发制人的军事战略,是从错综复杂的形势出发。针对名决策者的心理,运用外交手段争取盟友,削弱对手.使战略形势转化为对已有利后再进行决战的著名战略,齐桓公也曾以外交手段配合军事行动。但与晋文公的外交相比较,后者有质的飞跃。后人说“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论语·宪问》),较准确地反映了战略战术思想的发展。由实力制胜向谋略制胜转化。是中国古代战争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再如楚庄王“止戈为武”和防骄备战的国防战略思想,晋悼公“三分四军”的疲敌战略,以及晋的联吴制楚,楚的联秦制晋、联越制吴等联盟战略,均为古代战略的新发展。此外。长勺之战的敌疲我打战术,乘丘之战的心理威慑战术,楚灭庸之战的示弱骄敌和分进合击战术,以及鄢陵之战的“塞井夷灶”、“退而击之”,王官之战的“济河焚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等,皆极大地丰富了古代战术的内容、由弥兵之会至三家分晋的93年,战争渐少,约100余次。中原大国内部夺权斗争日趋激烈,无力向外发动大规模战争,新崛起于东南地区的吴、越,开始向中原扩展,是争霸战争的尾声阶段。两国地处水网地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所以舟师成为重要兵种。吴、楚及吴、越间战争,不少为水上战斗,或水陆联合作战。因舟师初建,故战船分类、编组及战法上受车战影响尚多。吴鲁邾郯攻齐之战,船队曾渡海至山东半岛,可见舰船续航力、耐波性及舟师成员航海技术已达相当水平,可谓中国古代海军。吴楚柏举之战前,吴国大夫伍员曾采用疲敌战略。但已较晋悼公时有较大发展。晋军目的为疲惫楚军,使其无力来争,中心思想是避免主力决战;吴则视疲敌为削弱楚军及诱其失误之手段,目的在于创造战机进行决战,二者有消极与积极之别。笠泽之战,越王勾践采用两翼佯动、诱敌分兵、尔后集中兵力突击吴指挥中枢的战术,是战术上的创新,亦为渡江进攻成功的早期战例。战争实践的发展,促使战争理论发展,出现了系统化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它从军事哲学的高度揭示了克敌制胜的一般战争规律。主要内容有“兵者国之大事”的慎战战争观;以道(政治)为首的“道天地将法”的多因素制胜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料敌定谋先决条件说;“兵者诡道”、“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制胜战略思想;“致人而不致于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争取主动权和强调突然性的战术思想;以及“虚实”、“奇正”、“分合”等等作战原则。《孙子兵法》是世界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古代战争理论名著,对现代战争仍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先国前的漫长年月,史称先秦时期,是中国冷兵器时代战争——包括战争理论、战争方式及进行战争之军队、兵器等,由原始形态逐渐到成熟的发展阶段;也是当时社会通过征服、兼并战争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发展阶段。出现不少卓越军事家,创造许多典型战例,且确立了对现代战争仍有启示作用的东方战争理论体系。
经过争霸、兼并战争,三家分晋之后,春秋初期的150余国。仅余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大强国及鲁、宋、郑、卫、中山、巴蜀、义渠等20余中小国家。由此至秦王朝建立的233年,各国为扩大疆土,战争极为频繁、激烈,史称“战国”。相当规模的作战,共230余次,;主要是大国争取天下统治权的统一战争。杀伤力大的铁兵器及弩,装备于军队;各国先后实行郡县征兵制;丈武分职,军权集中,有了专职军事将领及独立军事指挥系统;军队发展为步、车、骑、水四兵种,战争进入诸兵种合同作战的时代。各国兵力远较春秋为多:大国“带甲百万,车干乘,骑万匹”。战争规模也远较春秋为大:伊阙之战秦军歼灭魏、韩联军24万;济西之战燕军连“下齐城七十余城”;特别是长平之战,秦军歼灭赵军45万。大规模的作战,一般均为全国动员,带有总体战性质。为在频繁、激烈战争中图生存、谋发展,各国竞相延揽军事人才。不少卓越军事家出身于士阶层,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注重研究战吏及兵法,有的还写过兵书。因而,战国时期的战争理论及作战指挥艺术,均较前有较大的提高,战争方式亦有很大改进。由三家分晋至公元前414年的40年,战争甚少,仅发生10余次,中原诸国先后整顿内部或进行改革,是战国战争的准备阶段。由最早变法的魏国向外扩张至前370年的“年,较大的作战50余次,魏参加27次,胜20次。在西方夺取了秦河西(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迫其退守洛水,在北方越赵击灭了中山(今河北中部,参见魏灭中山之战),在东方深入至齐长城之内,在南方攻占厂楚之榆关(今河南中牟南)、大梁(今河南开封)等战略要地,是魏国称雄中原的阶段。魏将吴起的成就,基本上可代表这一时代的战争水平:在战争观上强调“人和”,认为政治上团结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主张以最少次数的战争达到战争目的,反对穷兵黩武,认为频繁进行战争,即使每战皆胜亦将耗尽国力带来灾难。在战略战术上,强调料敌、应变,因形用权,认为“用兵必审敌虚实而趋其危”。尤为突出的是在军队建设方面,创造了由应征人员中选募常备军 武卒的制度,入选者免全家赋税并分配土地房屋;按士卒特长进行编队,以利于发挥特长及根据战术需要使用部队;还采用了财物奖赏与荣誉奖励相结合的新方法,以激励士气。河西之战,以“五万之众”,“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吴子·士》),创造了战国时期以少胜多的最早战例,据说“此士之功也”。魏国称雄中原的主要原因。除重用人才,最早改革,:并建立了—支勇敢善战的“武卒”军队外,在战略上与韩、赵结为联盟,亦为重要因素。由于利害矛盾,三晋分裂,齐、秦相继改革、强大,魏成为各国攻击的主要目标。加之魏贵族恃功排他,一些优秀军事人才外流,如吴起奔楚、商鞅投秦等,以前318年浊泽之战为转折,魏霸业开始下滑。由此至前284年济西之战的86年,较大战事88余次,魏参加41次,败33次,而秦参加48次,胜44次,齐参加20次,胜11次,是秦、齐并霸西东的阶段。能代表这一时期战争发展水平的军事家。主要为孙膑、赵雍。孙膑创造了类似现代运筹学中博奕原理的“三驷之法”,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创造厂“围魏救赵”、“减灶诱敌”的著名战法。其主要成就在于:能在战略上正确地选择有利的作战时间和空间,“阴结韩之亲,晚承魏之弊”(《战国策·齐策一》),攻其必救以调动敌军在自己预期的战场作战。在战术上根据敌将的心理素质,因势利导,运用示形、动敌等措施,使其产生错误判断.服从凋动,从而完全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赵雍,即赵武灵王,大胆革新,打破禁锢,适应战争发展,学习敌军之长,实施“胡服骑射”,创建了独立的骑兵集团,使战争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发展为步、车、骑合同作战,并使机动性和突然性成为战略战术中的重要因素。济西之战后,齐国失去与秦并立称雄实力,由此至秦始皇建立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63年,发生交战70余次,秦参加54次,其中进攻别国51次,胜44次,是秦击灭六国、统一中国的阶段。开始时秦尚无长期战略方针,随形势发展变换进攻目标。楚人范睢入秦后,开始执行“远交近攻”、“连横破纵”战略。蕞之战击败合纵攻秦的五国联军,六国再也无法联合。秦始皇执政后,用大臣李斯之谋,加强外交游说、贿赂、离间等策略,分化瓦解各国内部的团结,用以配合武力进攻,从而加速了消灭六国的战争进程,迅速获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大将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这一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伊阙之战,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战术歼敌24万;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长平之战反映了战争自身发展概貌,与战国初期相较,兵力多、时间长、战场广、残酷性强。双方阵地正面皆达数十里,交战半年以上,赵军死亡45万,秦军亦伤亡过半。白起的作战指导特点:一是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二是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战法第十》),显然前进一步。三是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前所未有。同时在作战类型上已出现了野战防御。此外,就整个战国时期战争而言,在激烈的多角斗争中产生的、代表联强击弱及联众击强的“连横”“合纵”战略;即墨之战齐将田单依据民众、民族、军队、将帅心理因素而采取的诱敌行暴、火牛突袭战术等,都超过了春秋。总之,战国时期的战争,在外交、用间运用上,在攻击方向、攻击目标、攻击时间的选择上,在示形、佯动以及心理战的运用上,均已达到较高阶段。源于战争实践、又用于指导战争实践的中国古代军事学出现空前兴盛、繁荣局面。《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兵书专著接连问世,从不同立场和角度论述各自的战争观及战略战术主张。特别是《墨子》之《备城门》十三篇,对守城战术、技术,如城防体系、障碍配系、侦察警戒、守城战具、兵力部署、攻守城战法等,均有具体的论述,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最系统的守城战术、技术专著,此后冷兵器时代的攻守城战法,基本上均源于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