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教案
初中地方课程备课教案
初中地方课程备课教案1. 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我国地方课程的设置和意义,理解地方课程对个人成长和地区发展的作用。
2. 通过分析地方课程的特点和内容,提高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自豪感。
3.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地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方课程的定义和设置意义。
2. 我国地方课程的分类和特点。
3. 地方课程对个人成长和地区发展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意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方课程的设置意义和作用。
2. 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地方课程的实际内容和效果。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地方课程的定义和设置意义。
2. 新课导入:介绍我国地方课程的分类和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地方课程对个人成长和地区发展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所在地区的地方课程,讨论地方课程的实际内容和效果。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认识到地方课程的重要性,培养地方文化意识。
6.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地方课程的学习,思考如何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方课程的定义和设置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地方课程分类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地方课程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4. 学生地方文化意识的培养情况。
六、教学资源1. 地方课程的相关教材和资料。
2. 地方课程的案例和实际效果。
3. 网络资源,了解各地地方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情况。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地方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让学生真正从中受益。
2. 结合地方特色,丰富地方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地方课程的教学质量。
4. 加强地方课程的推广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地方课程的学习。
地方课程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生活充满好奇心,但关注能力观察能力欠缺,对家乡的风土人情了解也甚少,所以地方课上想更多地体现自主性还是有难度的。
课堂上,教师要以丰富的资料诱发学生努力学习、努力探究显得很重要。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的安全意识,获得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2、乐于合群,把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去。
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3、懂得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学会礼貌用语,学做一个文明观众。
5、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文化学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6、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乐于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懂得关心和养护自己的身体,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7、树立“居安思危”的国防观念,激发爱军习武、献身国防的思想感情,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1、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体现综合的特点2、突出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实践性。
3、增强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情境的开放性4、关注学习过程的生成性,教学内容的表达应避免成人化新的学期开始了,回顾上学期的教学工作,发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1.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原则,着重培养七年级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及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对于九年级学生侧重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的了解及适应能力。
2.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增进学生对其生活背景下的文化、社会、自然、科技的理解,促进学生全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发展。
3.促进地方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相互补充、协调关系,增强地方课的地方适应性,体现地方课的地方特点。
地方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成功训练》、《专题教育》和《家乡教育》三个方面。
成功训练是我省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之后设立的地方课程,《成功训练》在课程设计上划分为“基础学力教育”、“情意教育”、“自我管理教育”(着重用于七、八年级学生的教学)。
小学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
小学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教案小学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一、课题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地方文化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地方文化常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整理本地区相关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资料,制作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相关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本地区的美丽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分组讨论,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
3. 课堂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相关知识。
4. 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5.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名胜古迹、博物馆等,实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2)开展“家乡美”主题绘画比赛,让学生用画笔描绘家乡的美丽风光。
(3)举办“家乡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有趣故事。
6.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关注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教案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一、课题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自己所在地区的特色文化、历史名人、地理特点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1. 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特色文化、历史名人、地理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难点1.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感。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资料。
2. 学生准备:查阅自己所在地区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自己所在地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在地区的名称。
(2)教师提问:你们对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了解多少?激发学生兴趣。
2. 探究新知(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自己所在地区的特色文化、历史名人、地理特点等。
(2)小组汇报: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总结: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3. 实地考察(1)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自己所在地区的名胜古迹、文化遗址等。
(2)学生记录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为后续写作做好准备。
4. 拓展延伸(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历史名人及其事迹。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历史名人对你有什么启示?5. 总结反思(1)学生分享参观感受,谈谈自己对自己所在地区的认识。
(2)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家乡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了地方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地方课程教案
地方课程教案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方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2. 了解地方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3. 学习地方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4. 通过地方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精神。
二、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教材、课件材料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组织学生讨论,了解地方课程的定义和意义。
2. 知识讲解:a. 地方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地方课程是指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按照一定的课程设计方案,开设的适合当地特色的课程。
地方课程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贴近实际:地方课程关注当地的现实问题和需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2)注重能力培养:地方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精神。
(3)注重社会实践:地方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4)培养综合素质:地方课程不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素质,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b. 地方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1)任务驱动法:通过任务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4)问题解决法: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案例分析:教师以当地某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地方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效果。
4. 学生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活动,比如开展社会实践、设计创新作品、制作实物展品等。
5. 结束:总结本次课的内容,展示学生的实践成果,并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
四、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的情况、学生的学习笔记、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
地方课程环境教育教案
地方课程环境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 引导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4. 提高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环境教育的概念与意义2.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律法规3. 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与危害4. 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与方法5. 学生环保行动案例分享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意义、原则和方法。
2. 教学难点:环境问题的识别与解决,学生环保行动的实践与创新。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环境教育的概念、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环境问题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案。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环境保护的方法和学生环保行动案例。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实践,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环境问题的案例材料。
2. 准备环保实践活动的器材和工具。
3. 制作PPT,内容包括环境教育的概念、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保护方法等。
4. 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生态环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导入新课。
2. 教学内容与活动:a. 讲解环境教育的概念与意义(讲授法)。
b. 介绍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律法规(讲授法)。
c. 分析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与危害(案例分析法)。
d. 讲解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讲授法)。
e. 分享学生环保行动案例(讲授法)。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实践,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实践活动法)。
4.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总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小组讨论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环保行动的实施、团队合作等。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
初中地方课程教学教案
初中地方课程教学教案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各省份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通过地方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我国山东省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山东省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欣赏并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山东省的自然地理特点,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
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山东省的经济发展状况。
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进行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深入了解山东省在该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4. 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在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山东省的了解。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山东省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强调山东省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情感。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山东省的探究性作业,如调查山东省的民俗风情、旅游景点等,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了解更多关于山东省的知识。
四、教学策略1. 采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3.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山东省的特色。
4. 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5.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山东省的发展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山东省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如团队精神、沟通能力、探究性思维等。
3.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家乡发展的关注和贡献意识。
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全册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全册人教版教案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全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情感;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活动内容:实地考察家乡的自然环境,如山川、河流、气候等;实际活动过程: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记录观察到的自然景观,拍照留念;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记录法。
2. 第二单元:家乡的历史文化活动内容: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名胜古迹和民间传说;实际活动过程: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制作PPT进行汇报;教学方法:查阅资料法、讨论法、制作PPT法。
3. 第三单元:家乡的特产与美食活动内容:了解家乡的特产和美食,进行品尝和分享;实际活动过程:学生分组准备家乡的特产和美食,进行品尝和分享;教学方法:准备特产和美食法、品尝法、分享法。
4. 第四单元:家乡的民俗风情活动内容: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如节日习俗、传统服饰等;实际活动过程:学生分组进行民俗风情展示,如表演舞蹈、展示服饰等;教学方法:展示法、表演法、讨论法。
5. 第五单元:家乡的发展与变化活动内容:了解家乡的发展与变化,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实际活动过程: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家乡的发展与变化,制作PPT进行汇报;教学方法:查阅资料法、讨论法、制作PPT法。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家乡特产和美食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家乡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4. 学生对家乡发展与变化的掌握程度;5. 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资源:1. 地方课程教材;2. 互联网资源;3. 家乡的实地考察;4. 家乡的特产和美食;5. 家乡的民俗风情展示。
教学时间:1. 第一单元:2课时;2. 第二单元:2课时;3. 第三单元:2课时;4. 第四单元:2课时;5. 第五单元:2课时。
小学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
小学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教案小学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本地区的历史沿革2. 本地区的地理特点3. 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
(二)本地区的历史沿革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地区的历史地图,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变迁。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历史时期,深入了解该时期本地区的历史事件。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本地区的地理特点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理特点,深入了解该特点对本地区的影响。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本地区的文化特色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地区的文化景观,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文化特色,深入了解该特色的形成原因和传承方式。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后作业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本地区的其他特色,如美食、旅游景点等。
2. 各组制作一份调查报告,下节课进行汇报。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本地区的历史地图、地理特点、文化景观等。
2. 调查报告模板:供学生课后使用。
教案小学地方课程教案六年级——家乡的自然资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山东地方课程-安全教育教案
山东地方课程-安全教育教案一、第一章:认识危险,学会自我保护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险,提高警惕性。
2. 培养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和正确处理危险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危险,如火灾、水灾、地震等。
2. 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如遇险时如何求救、如何逃生等。
教学活动:1. 观看安全教育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危险场景。
2.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掌握的自我保护方法。
3. 组织模拟演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应对危险。
二、第二章:交通出行,安全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2. 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1. 学习交通规则,如行人过马路、骑车注意事项等。
2. 分析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如闯红灯、酒驾等。
教学活动:1. 讲解交通规则,让学生了解交通标志和信号。
2. 观看交通安全宣传片,让学生认识到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
3. 组织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交通规则的掌握程度。
三、第三章:网络安全,守护青少年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知识,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1. 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如防范网络诈骗、保护个人隐私等。
2. 分析沉迷网络的危害,如影响学习、身心健康等。
教学活动:1. 讲解网络安全知识,让学生了解网络陷阱和防范方法。
2. 观看网络安全宣传片,让学生认识到沉迷网络的危害。
3. 组织网络安全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第四章:饮食健康,茁壮成长教学目标:2. 培养学生关注饮食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学习饮食健康知识,如合理搭配膳食、饮食卫生等。
2. 分析不良饮食习惯的危害,如挑食、暴饮暴食等。
教学活动:1. 讲解饮食健康知识,让学生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2. 观看饮食健康宣传片,让学生认识到不良饮食习惯的危害。
3. 组织饮食健康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饮食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三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完整版)第一章:地方文化概览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认识到地方文化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地方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地方文化的表现形式,如风俗习惯、传统艺术等。
地方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1.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各地的文化特色,引发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地方文化的定义、特点和表现形式。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地方文化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方文化的重要性。
第二章:地方历史知多少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历史的基本情况。
培养学生对地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使学生认识到地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2 教学内容地方历史的定义与特点。
地方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地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地方历史的重要事件或人物,引发学生对地方历史的兴趣。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地方历史的定义、特点和重要事件。
案例分析:分析地方历史事件或人物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地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三章:地方特色美食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美食的基本情况。
培养学生对地方特色美食的兴趣和热爱。
使学生学会欣赏和品尝地方特色美食。
3.2 教学内容地方特色美食的定义与特点。
各地的地方特色美食介绍。
地方特色美食的制作方法和食用技巧。
3.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各地的地方特色美食,引发学生对地方特色美食的兴趣。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地方特色美食的定义、特点和制作方法。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地方特色美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方特色美食的制作方法和食用技巧。
第四章:地方传统艺术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传统艺术的基本情况。
培养学生对地方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使学生学会欣赏和创作地方传统艺术作品。
4.2 教学内容地方传统艺术的定义与特点。
各地的地方传统艺术介绍,如民间绘画、剪纸等。
地方校本课程教案
地方校本课程教案教案地方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方历史:本地区的历史发展、重要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
2. 地方文化: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特色美食等。
3. 地方地理:本地区的自然风光、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本地区的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采访当地居民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本地区的风土人情。
4. 交流分享:各小组分享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教学活动1. 地方历史:通过历史故事、历史名人、历史事件等,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发展。
2. 地方文化:通过民间艺术、特色美食、传统节日等,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文化特色。
3. 地方地理:通过实地考察、地图绘制、自然景观摄影等,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地理特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合作精神等。
2. 学习成果:检查学生的学习笔记、作业、实践报告等,评估学生对本地区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3. 综合评价:结合课堂表现和学习成果,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
教案民间艺术探究课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山东地方课程安全教育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山东地方课程-安全教育教案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2. 培养学生遇到紧急情况时的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内容:1. 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预防交通事故。
2. 防火安全:了解火灾的危害,学会预防火灾和扑救初期火灾。
3. 防水安全:学会预防溺水,应对洪水等自然灾害。
4. 食品卫生安全:了解食品卫生知识,预防食物中毒。
5. 地震安全:了解地震的危害,学会地震时的自我保护。
二、第一章交通安全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1. 学习交通规则,了解各种交通标志的含义。
2. 讨论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分析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
3. 学习如何正确过马路,走人行横道。
4. 学习骑行自行车的安全知识,遵守交通规则。
教学活动:1. 观看交通安全宣传片,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和交通标志。
2. 组织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竞答,巩固所学内容。
3. 分组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三、第二章防火安全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1. 学习火灾的危害,了解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
2. 学习预防火灾的方法,如正确使用电器、燃气等。
3. 学习初期火灾的扑救方法,如使用灭火器。
教学活动:1. 观看防火宣传片,了解火灾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2. 组织学生进行防火演练,学习初期火灾的扑救方法。
3. 讨论如何在家庭、学校等场所预防火灾,提高防火意识。
四、第三章防水安全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1. 学习预防溺水的方法,如不在不明水域游泳、学会救生技能等。
2. 学习应对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方法,如洪水来临时如何逃生、如何自救等。
教学活动:1. 观看防水宣传片,了解溺水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危害。
2. 组织学生进行防水演练,学习救生技能和逃生方法。
3. 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预防溺水,提高防水意识。
五、第四章食品卫生安全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1. 学习食品卫生知识,了解食物中毒的危害。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历史和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不同地域文化的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家乡的风土人情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历史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第二课:家乡的美食教学重点:认识家乡的特色美食,了解其制作方法和背后的文化。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美食的喜爱和传承意识。
3. 第三课:家乡的民间艺术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土陶、戏曲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和传承责任感。
4. 第四课:家乡的历史名人教学重点:认识家乡的历史名人,了解其生平事迹和贡献。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崇敬先贤的品质。
5. 第五课:家乡的自然地理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特点和魅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3.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地方课程教材》2. 辅助材料:家乡的图片、视频、报纸文章等。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民间艺术等。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家乡的相关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
六、教学计划与安排1. 第一周:家乡的风土人情教学内容: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历史底蕴实践活动:介绍自己的家乡2. 第二周:家乡的美食教学内容:特色美食、制作方法、文化背景实践活动:制作家乡特色美食3. 第三周:家乡的民间艺术教学内容:民间艺术形式、制作技巧、文化内涵实践活动:学习民间艺术制作4. 第四周:家乡的历史名人教学内容:历史名人、生平事迹、贡献实践活动:讲述家乡历史名人故事5. 第五周:家乡的自然地理教学内容: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实践活动:调查家乡的自然环境七、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第一章:地方特色文化简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地方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当地的文化特色,如民间艺术、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
3. 分析地方文化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方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
2. 展示法:展示地方文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方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2. 讲解:详细介绍当地的文化特色,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3. 展示:展示地方文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地方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调查家乡的民间艺术,了解其特点和历史渊源。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当地的特色美食,培养学生的饮食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地方美食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地方特色美食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当地的特色美食,如小吃、菜肴、糕点等。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方美食的魅力。
3. 分析地方美食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方美食的历史、制作工艺及其特点。
2. 展示法:展示地方美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
3. 品尝法:组织学生品尝地方美食,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家乡美食的了解和感受。
2. 讲解:详细介绍当地特色美食的历史、制作工艺及其特点。
3. 展示:展示地方美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
4. 品尝:组织学生品尝地方美食,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3. 引导学生关注地方特色,提高学生对家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认识我们的家乡1. 家乡的地理位置2. 家乡的气候特点3. 家乡的自然资源第二课时:家乡的风土人情1. 家乡的传统节日2. 家乡的民间习俗3. 家乡的特色美食第三课时:家乡的文化遗产1. 家乡的历史名人2. 家乡的传统艺术3. 家乡的重要历史事件第四课时:家乡的现代发展1. 家乡的经济发展2. 家乡的社会事业3. 家乡的未来规划第五课时:我为家乡骄傲1. 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感受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互相分享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4. 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基本情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特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
3. 学生对家乡发展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五、教学资源:1. 地图、图片等教学素材。
2. 相关书籍、文章等参考资料。
3. 网络资源,如地方新闻、报道等。
六、家乡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等。
2. 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土地资源2. 家乡的水资源3. 家乡的动植物资源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价值。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互相分享对家乡自然资源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自然资源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程度。
初中地方课程的教案
初中地方课程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1. 家乡人文景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准备:1. 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家乡的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观进行调查和研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学生分享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课堂探究(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基本知识。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了解每个小组选定的家乡景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各小组汇报调查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家乡环境污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和危害。
2. 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家乡的环境,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份家乡旅游攻略。
2. 各小组展示旅游攻略,其他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保护家乡环境、传承家乡文化的决心。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保护家乡环境、传承家乡文化的态度和行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美丽风光和丰富文化,增强家乡自豪感,为保护家乡环境、传承家乡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地方课程教案
地方课程教案
教案一:营养健康教育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营养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维护健康的身体。
二、教学内容:
1. 什么是营养?
2. 营养的分类和功能。
3. 均衡饮食的重要性。
4. 如何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阶段:
引入营养概念,询问学生对于营养的理解和意义。
2. 复习阶段:
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通过提问、讨论巩固学生的知识。
3. 新授阶段:
(1)呈现新知识,介绍营养的分类和功能。
(2)通过展示食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富含营养的食物,通过小组合作完成。
随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食物的功能。
4. 实践应用阶段:
(1)讨论均衡饮食的重要性,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讨
论结果进行展示。
(2)介绍一些常见的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让学生分析其对身体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替代方法。
5. 拓展阶段:
学生每人带来一张自己熟悉的食物包装袋,通过分析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让学生进行评估和分享。
6. 总结阶段:
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均衡饮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意识。
四、教学评价:
课堂参与情况、小组讨论的质量、评估食物包装袋的准确性等作为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山晋名人录三晋大地,人杰地灵,两千多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人物。
他们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晋文公,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狄仁杰、毕士安、田呈瑞、杨深秀,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薛仁贵、杨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司马光、米芾、白朴、关汉卿、郑光祖、罗贯中、傅山、阎若璩,地图学家裴秀,治黄专家贾鲁……。
他们象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给当时的社会以积极的影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重尔(前 697年——前 628年),春秋时晋国国君,即晋文公,前 636年至前 628年在位。
献公妃狐姬(戎族)所生,因遭骊姬之乱,流亡在外十九年,后由秦穆公发兵护送回国,被立为晋君。
他重用狐偃、赵衰等人,协力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战备,又号召诸候勤王,平周室王子带之乱,迎襄王复位,树立了政治威信。
后于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与楚军接战,诱敌深入,大败楚军。
旋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主盟诸候,周天子亦奉如参加,策命他为“伯候”(霸主)。
廉颇,战国时赵国将领。
惠文王时,将兵破齐,拜为上卿。
后多次击败齐、魏,歼敌立功,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候。
秦、赵为争夺上党,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大战,他统帅大军,筑壁坚守,相持三年。
前251年,他大破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
晚年悒郁不得志,愤而奔魏。
后又离魏适楚,死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
原为宦者令舍人。
惠文王时,奉使报秦,当庭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
前 279年,秦、赵会于渑池,他随侍孝成王,面斥强秦,不辱国体。
以功任上卿,居廉颇之上。
由于他善自谦抑,相忍为国,使廉颇受到感动,负荆请罪,遂成刎颈之交。
赵盾,春秋时期晋国正卿,即赵宣子,赵衰之子。
前 621年在晋国执政,节俭奉公,注意整饬政纪,大得民和,又以车八百平周乱,立匡王。
前607年,晋灵公图谋杀他,他避难出走,未及越境,灵公被杀。
他回朝迎立成公,继续执政。
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一称史狐。
前607年,赵盾族弟赵穿攻杀晋灵公于桃园,他认为赵盾身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诛国乱”,罪责难逃,乃直书“赵盾弑其君”,以正视听。
孔子以其“书法不隐”,赞为“古之良史”。
百里奚,春秋时秦国大夫。
少时贫困,乞食于齐,一度以养牛谋生,后为虞大夫。
晋献公灭虞,把他虏去,作陪嫁的媵臣,押送往秦。
中途逸去,又为楚人所执。
秦穆公以五张黑牡羊皮把他赎回,故号“五羊大夫”。
时年七十余,曾向秦穆公推荐老友蹇叔,共襄国政。
孟明视,春秋时秦大夫,百里奚子。
前 627年,奉秦穆公命,与西乞术、白乙丙(皆蹇叔子)将兵袭郑、灭滑(今河南偃师东南),归途过崤山(今河南渑池东)时,遭晋军伏击,三将均被俘。
后释放回国,穆公仍不咎既往,复职如故,而礼待盖厚。
他悉心雪耻,三年后,又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
豫让,春秋末晋知氏家臣。
先事范氏、中行氏,继归知伯,颇受尊宠。
后韩、赵、魏三家灭知氏,尽分其地。
他改变名姓,漆身吞炭,伺机谋刺赵襄子,为主报仇。
襄子过桥。
他伏桥下欲刺襄子,因马惊,遂被索捕。
他直陈动机不讳,并请襄子解衣,拔剑击衣雪恨,然后自伏剑而死。
荀况(约前 313一前 238),战国后期思想家.又称荀卿(汉时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在儒学分化中,代表革新势力。
在稷下三任祭酒。
曾到秦国考察,晤见范睢;后至赵国,与孝成王议兵。
晚年,应楚春申君召,受任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令,著书终老。
其学术原于儒家,但又吸收和熔化了当时进步的思想学说。
在天道观上,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强调“制天命而用之”;在认识论上,提出“方贵于知”的观点,强调必待“天官”普遍接触事物,才能做到“征知”、“解蔽“,正确发挥“天君”之作用;在“正名”论上提出“制名以制实”的观点,强调“名”必待“约定俗成”,需经社会实践的检验。
对人性问题,认为“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材朴”的“本始”表现即是“恶”。
要改“恶”从“善”,必有待于“化性起伪”。
他特别强调“礼”的“化性”作用,以为“礼者,法之大分”,必待“隆礼至法”,纳法入儒,实现“王道”才有保证。
《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三十二篇,其中《大略》以下六篇,可能为后人附托。
李牧(?一前 228),战国末赵国将领。
长于用兵。
悼襄王时,将兵驻守北边,抵御匈奴,打败东胡(今内蒙南部一带)、林胡(今内蒙呼和浩特附近),积有战功,甚得军心。
前 233年,秦攻赤丽、宜安他奋起反击,在肥大败泰军。
下一年,秦军越太行山,攻番吾(今河北平山东),又被他击败。
统一战争中,秦灭韩后,转而攻赵,他和司马尚率兵堵击,相持一年。
秦收买赵王嬖臣郭开,诬他造反,被杀。
三个月后,赵国被秦国灭亡。
纪信(?——公元前 204年),赵城(今洪洞县)人,秦末刘邦起义军的将领。
在项羽围困荥阳城时,代刘邦舍身赴难,使刘邦解脱重围,转败为胜。
郅都,西汉河东大阳(今平陆县)人。
汉文帝时,他是皇帝的侍从官,汉景帝时被提升为皇帝侍卫的统领。
他为官清正,铁面无私,执法严峻,以敢于直谏著称。
卫子夫(?——前90),汉武帝后,河东平阳人(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本是平阳公主家中歌妓,前 128年生戾太子,遂被立为皇后。
征和三年(前90),因“巫蛊”之祸,戾太子起兵失败后自杀,她不能自明被赐死。
卫青(?——前 106),西汉名将。
字仲卿,河东平阳人,卫皇后弟。
初为平阳公主家奴,后为汉武帝重用,官至大将军,封长平候。
元狩二年(前 127),率军大败匈奴,收复河套。
元狩四年(前 119),又与霍去病深入漠北,再次击败匈奴主力。
他前后七次出击匈奴,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掠夺,安定了北方诸郡。
霍去病(前 140——前 117),西汉名将。
河东平阳人,卫青之甥,官至骠骑大将军、封冠军候,后任大司马。
元狩二年(前 121),两次率兵击败匈奴,斩获四万余人,控制河西四郡,开辟了通往西域的走廊。
四年,又和卫青深入漠北,击败匈奴主力。
武帝曾为他建造府第,他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病故时,年仅二十四岁。
霍光(?——前68),西汉政治家。
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为骠骑将军霍去病弟。
武帝时,住奉车都尉。
与桑弘羊等同受遗诏,立昭帝为嗣,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
封博陆侯。
昭帝死,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不久废,又迎立宣帝。
前后执政凡二十年。
始元六年(前81年),他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中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之盐铁官营会议。
今存《盐铁论》一书,系与会者桓宽的当场记录。
冯奉世(?——前39),西汉将领,字子明。
上党潞(今山西潞城东北)人,武帝末,以良家子升为郎。
昭帝时;以功次补武安长。
后失官。
年三十余,乃学《春秋》,明习兵法,经前将军韩增奏以为军司空令。
本始中,从军击匈奴。
军罢,复为郎。
宣帝时,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曾出使大宛,率兵击破莎车,代为右将军典属国。
后以军功为左将军光禄勋,封关内侯。
尹翁归(?——公元前62年),临汾人,西汉著名官吏,以刚正廉洁。
执法严明,治理社会秩序而著称。
张敞(?——公元前48年),临汾人,西汉宣帝时大臣。
以治赋有方,善理社会秩序而闻名。
班婕妤(约公元前48——公元前 6年),西汉楼烦(今朔县)人,婕妤是西汉时女官(嫔妃)名。
班婕妤是班固的祖姑,有才学,善词赋,成帝初即位,入选后宫,始为少使,后立为婕妤。
不久因赵飞燕得宠,惧祸自求供养太后,成帝许其入长信宫侍奉。
著有《自悼赋》、《捣素赋》和《怨歌赋》等,抒发宫中苦闷之情。
郭泰( 128—— 169年),东汉名士,字林宗,介休人。
家世贫贱,少好学,善论谈,博通古籍。
尝游洛阳,为河南尹李膺赏识,遂相友善。
在就为太学生所敬仰,一度名震京师。
后归故里,官府征召,不就。
党锢之祸起,他闭门教授,弟子数千。
建宁二年,卒于家,四方之士千余人会葬,志同者共刻石立碑,蔡邕为之撰文。
王允(137——192年),东汉末大臣。
字子师,太原祁(今祁县)人。
少有大志,勤于习诵经诗,朝夕不忘驰射。
年十九,为郡吏,曾捕杀宦官党羽。
灵帝时,任豫州刺史,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
灵帝死,奔丧京师,时大将军何进欲诛宦官,与之谋事,任从事中中郎,转河南尹。
献帝即位,任太仆,迁尚书令、司徒。
后与吕布密谋,诛杀董卓。
不久,为卓部将李榷、郭汜所杀。
貂蝉,东汉并州郡(今忻州)人,十五岁被选入宫,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毛)冠。
汉末被王允收为义女,用连环计使吕布、董卓反目,后归吕布。
后传说被关羽所杀,又说为曹操所杀。
吕布(?—— 198年),字奉先,定襄人,以勇武著称,善弓箭,号为“飞将”。
初从并州刺史丁原。
董卓入京师。
欲杀原,并其兵众,他为董卓收买后杀原归卓,被任命为骑都尉。
后又与王允合谋杀卓,受任为奋威将军,封温候,割据徐州,建安三年,为曹操所杀。
其故事流传民间,成为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者之典型。
关羽(?—— 219),三国时期刘备部将。
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亡命奔涿郡,时刘备在乡里招合徒众,他与张飞往投,誓共生死。
官渡之战前,曹操分兵东征,击败刘备,他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将军,封汉寿亭候。
后仍投刘备,镇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为汉中王,任他为前将军,率众围攻曹仁于樊城,降于禁,杀庞德,北方震动,曹操拟迁都以避其锋。
不久,孙权袭取荆州,他因骄傲轻敌,后备空虚,兵败被杀。
张辽(165——222年),字文远,三国时代雁门马邑(今朔县)人。
少为郡吏。
东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其武力过人,如为从事。
旋而降曹操,为其五大名将之一。
任中郎将,赐爵关内候。
因数有战功,迁裨将军,从攻袁尚兄弟,和乌桓。
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攻合肥,他率死士八百余人,奋勇突击,大破吴军,拜征东将军。
后率军攻吴,死于军中。
徐晃(?—— 227年),宇公明,平阳郡杨县(今洪洞县东南)人。
三国时曹操翦除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的五大名将之一。
贾逵(173——228年),字梁道,河东襄陵(今襄汾县)人,东汉、三国之际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忠于曹魏。
贾充(217——282),西晋大臣,字公闾,平阳襄陵(今襄汾)人。
曹魏后期,任司马氏属下右长史,指使成济杀魏帝曹髦,参与军国机密。
晋初历任司空、侍中、尚书令、太尉等职。
泰始四年(268)主持删革刑书,制定《晋律》。
其女贾南凤为太子司马衷妃,另一女为齐王司马攸妃,故深受宠信。
他竭力反对伐吴,司马炎仍诏为大都督,被迫受任。
贾南凤(256——300),西晋惠帝皇后。
平阳襄陵(今襄汾)人,贾充之女,性妒悍而多权诈。
惠帝即位后,欲专朝政,密诏楚王玮等进京,杀辅政大臣杨骏及汝南王亮、卫灌等,株连数千人,又以矫诏擅杀之罪杀楚王玮,挑起宗室内部大混战,史称“八王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