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第十二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一、选择题1.货币供给(M;)大致等于A、公众持有的通货;B、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活期存款;C、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银行准备金;D、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银行存款。
2.货币基数是指A、银行持有的通货加上银行准备金;B、公众持有的通货加银行活期存款;C、M;D、全部银行存款。
3.根据货币需求理论,不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是A、债券的预期收益;B、交易中货币的有用性;C、预期的通货涨率;D、股票的预期收益。
4.根据货币的交易需求,以下哪种情况将生产货币的需求?A、购买股票、债券的风险;B、通货膨胀的无法预期;C、个人从事非法交易的愿望;D、购买时的便利。
5.在鲍莫尔—托宾的货币需求模型中,哪种因素没有考虑?A、股票的收益;B、消费;C、利率;D、往返银行的成本。
6.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债券收益和A、收入;B、实际资产的收益;C、边际消费倾向;D、消费乘数。
7.下列哪一种假设不构成IS——LM模型的基础?A、有两种金融资产:货币和债券;B、所有债券有两种的利率;C、货币需求与产量正相关;D、货币供给与利率负相关。
8.什么情况下LM曲线向右移动?A、名义利率下降;B、总产量增加;C、货币需求增加;D、货币供给增加。
9.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乘数的重要性依赖于A、投资函数的斜率;B、实际利率;C、实际货币供给的增加;D、消费函数的斜率。
10.在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中,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函数决定A、名义利率;B、实际利率;C、价格水平;D、消费水平。
11.在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 T=P T·T中,A、Vr和Pr都由中国银行决定;B、V r由中央银行决定,而Pr由公众决定;C、V r是常数,而Pr只是由交易数量决定;D、Vr是常数,而Pr由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交易数量共同决定。
12、在费雪方程式M·Vr=Pr·T中,T表示A、发生在经济生活中的所有交易量的值;B、GNP;C、一年中发生的交易数量;D、对货币的交易需求。
货币银行学题目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钱、货币、通货、现金是一回事吗?银行卡是货币吗?2.社会经济生活中为什么离不开货币?为什么自古至今,人们又往往把金钱看作是万恶之源? 3.货币种种形态的演进有何内在规律?流通了几千年的金属货币被钞票和存款货币所取代,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4.就你在生活中的体验,说明货币的各种职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果高度地概括,你认为货币职能最少不能少于几个?5.如何定义货币,才能最为简明易懂地概括出这一经济范畴的本质?6.建立货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当今世界上的货币制度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7.货币制度与国家主权的联系应该怎样理解?结合欧洲货币、货币局制度和“美元化”,理一理你的思路。
8.货币是不是终归要消亡?第二章信用1.你过去对于信用这个经济范畴是怎样理解的?应该怎样界定信用较好?2.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与日常生活和道德规范里的“信用”,有没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3.为什么说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联系几乎无所不在,以至可以称为“信用经济”?能否谈谈你本人的体验?4.记住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模型。
对于它的重要性你有什么认识?5.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特点,两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6.在我国,利用外资包括哪些形式?大量地、长久地利用外国资本是否必然会陷入债务奴隶的境地?7.为什么把股份公司与信用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对于股份公司形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什么给予极高的评价?8.1997年以来我国开始大力发展消费信用,其意义何在?了解一下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推出的有关消费信用的贷款有哪些类型?大学生助学贷款算不算一种消费信用?第三章金融1.如果你是国内某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你是否能够在美国高校找到“对口”的专业? 2.中文的“金融”与英文的finance有何异同?为什么对一些学术概念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使用方法?应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3.金融范畴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现代金融涵盖了哪些领域?第四章利息和利率1.为什么利息成为收益的最一般的形式?举一个例子,说明收益的资本化。
《金融理论与实务》考纲12第十二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数的两个因素是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存款比率。
通货——存款比率
答:C/D为通货——存款比率,即流通中的现金与存款总额。这一比率 的高低反映了居民和企业等部门的持币行为。
准备——存款比率
答:R/D为准备——存款比率,即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 准备金的总和占全部存款的比重,也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存款 准备金率的和。
第十二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第一节 货币需求 1.识记:货币需求 答:货币需求是在一定的资源(如财富拥有额、收入、国民生产总值 等)制约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执行交易媒介和资产 职能的货币产生的总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实际货币需求 答: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企业等经济主体或整个社会在一定 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数量,如1万美元、5万元人民币、8000英镑等,
论证和理论推断是解决不了的,需要进行系统的经验实证,但是越来越 多的经济学者认为,货币供给具有内外共生性;从总体上看,中央银行 对货币供给量具有相当的调控能力,也即是说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外生变 量,但这种外生性又不是绝对的,因为货币供给量还要受经济运行中的 其他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因而货币供给量又具有一定的内生性质。 2.领会:⑴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答: ⑵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答: ⑶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与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 答: ⑷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 答: ⑸影响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能力的主要因素 答: ⑹中央银行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与意义 答: 3.应用:⑴存款派生乘数、货币乘数的计算 答: ⑵货币供给模型的应用 答: ⑶中国人民银行收放基础货币渠道的变化与面临的问题 答:
通常以Md表示。
实际货币需求则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货币余
/d 额,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 PC。
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研究
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变化,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在经济学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
货币是经济交流的媒介,人们用它来买卖商品和服务。
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货币的价值和购买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对经济体的影响。
一、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经济体中可用的货币数量。
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控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给的数量。
通常,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包括:政府支出、货币印制、贷款和存款利率等因素。
从经济学来看,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货币贬值,即通货膨胀。
因为如果货币供给增加,而商品和服务数量没有相应增加,则货币的购买力会降低,而价格上涨。
二、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指的是人们持有货币的意愿和能力。
货币需求的增加通常是由于人们增加了对货币的需求,或者增加了对其他商品和服务的需求。
货币需求的增加会导致货币价值上涨,即通货紧缩。
因为如果货币需求增加,而货币供给没有相应增加,则货币的购买力会增加,而价格下降。
三、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这两者的关系决定了货币的价值和价格变化。
如果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则货币贬值,价格上涨;如果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则货币升值,价格下降。
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在经济学中有各种影响。
首先,货币供需关系影响利率。
当货币需求增加时,利率会下降,因为人们不愿意持有货币,而把资金投入到更高收益的投资中。
反之,当货币供给增加时,利率会上升,因为货币变得更加充裕,因此人们倾向于持有更高利率的投资。
其次,货币供需关系还会影响汇率。
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大于需求,那么货币将贬值,这意味着外国货币将更有吸引力,人们会购买这种外币进行投资。
这可能导致本国货币数量的进一步降低。
此外,货币供给不足也可能导致汇率上涨,因为货币稀缺并且有更高的需求。
最后,货币供需关系还会对国内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价格和消费者购买力。
第十二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每章练习及其答案 深圳大学 金融学
第12章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二、填空1.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货币都是___________。
2.现金在______银行帐户上是负债项目;而在_______银行帐户上则是资产项目。
3.存款货币的创造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前提:______和______。
4.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包括存款货币银行的______和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
5.扩大资产业务不以负债的增加为前提是_______特有的权力。
6.从客观经济过程来说,中央银行为存款货币银行补充存款准备,支持其创造信用货币的能力要受到___________的约束。
7.银行派生创造存款的倍数大小如何,除了取决于法定存款准备率的高低以外,还要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多方面的制约。
8.定期存款与火气存款之比的变动主要决定于社会公众的。
9.作为存款货币创造的基础,基础货币是有___________提供的。
10.在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存款货币银行的________ 必须不断地得到补充,以便使之既能保证现金的不断提取,有能保证创造出经济生活所必需的越来越多的存款货币。
三、判断1.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作为辅币的金属货币也属于信用货币的范围。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界定的存款货币仅包括活期存款,而不包括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3.信用货币之所以成为流通中货币的主要统治形态,是与信用这种经济联系全面覆盖经济生活紧密相关的。
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的利率下调将使货币乘数减小。
5.现金的增发是以存款准备不断得到补充得以实现的。
6.向中央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外汇,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
7.中央银行扩大了资产业务,也就相应形成了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存款。
8.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资产。
9.通货作为基础货币的一部分,其自身也会随着存款货币的派生过程多倍增加。
四、不定项选择1.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存款准备总额增加是来自于:A. 中央银行B. 商业银行自身C. 存款人D. 其他金融机构2.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下列哪些途径增加自己的存款准备:A.向中央银行再贴现B.向中央银行再贷款C.向中央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外汇D.向中央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债券3.存款货币银行的存款准备包括:A.准备存款B.库存现金C.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D.贷款4.现金漏损率越高,则存款货币创造乘数:A. 越大B. 越少C. 不变D. 不一定5.存款货币银行派生存款的能力:A.与原始存款成正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正比B.与原始存款成正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C.与原始存款成反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正比D.与原始存款成反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6.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越大,则货币供应量:A. 越多B. 越少C. 不变D. 不确定7.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提高了定期存款利率,则货币创造乘数:A. 不变B. 增大C. 减少D. 不确定8.存款货币银行影响派生存款能力的因素有:A. 财政性存款B. 原始存款C.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D. 超额准备金率五、问答1.试举例分析现代金融体制下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重庆工商大学期末复习资料金融学第十二章 货币供求及均衡参考答案
第十二章货币供求及均衡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分别填写在下列表格中。
错选、多选、漏选或未选记-1分)。
1.A2.A3.B4.B5.D6.B7.D8.C9.B10.D11.C12.A13.C14.C15.B16.B17.D18.D19.D20.B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分别填写在下列表格中。
错选、多选、未选均记-1.5分。
)1.ABC2.BCD3.ABCD4.ABCD5.ABCD6.ABC7.CDE8.ABC9.ABCD10.ABCDE三、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根据所给资料和要求列出必要的计算过程,最终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解:(1)存款乘数=1/(20%+3%+5%+0.65×10%)=2.90派生存款=50000万元×(2.90-1)=9500万元(2)货币乘数(M1层次)=(1+5%)/(20%+3%+5%+0.65×10%)=3.04狭义货币M1=2000×3.04=6080亿元2.解:货币必要量=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量/货币流通速度=8000/5=1600亿元单位货币实际购买力=货币必要量/货币流通量=1600/2000=0.8四、简述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简述要点并作相应的解释或说明。
1.答:影响和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有:(1)宏观角度:全社会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商品的供求结构;一般物价水平;分配结构;货币流通速度;信用发达程度;其他因素(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及密度、经济结构以及交通运输状况等。
)(2)微观角度:收入状况;消费倾向;心理预期;消费偏好;市场价格水平;利率与金融资产收益率。
2.答:商业银行存款派生应具备的前提条件是:(1)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
----- 货币需求理论中所考察的货币,是从黄 金到摆脱黄金;从纸币到一切可称之为货 币的金融资产;从不能带来收益的货币到 可以带来收益的货币。
2. 然而,服务于金融资产交易的货币,是 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客观存在。
比如,2001年6月份起,人民银行广 义货币供给 M2 的统计口径中就增加了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3. 需要研究的是金融资产交易的需求应如 何纳入货币需求模型。这要求严肃的科学 论证。
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
1. 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 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称之为货币需求分析 的微观角度。
货币供给问题述要
1. 在剖析货币流通状态和货币政策决策中, 货币供给分析是与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 另一个侧面。
2. 如何使货币供给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仍是需要经常研究探讨的课题。
货币供给的多重口径
1. 货币供给包括按口径依次加大的M1、 M2、M3……进行划分的若干层次。
2. 各国的货币口径大多不同,只有“通货” 和M1这两项大体一致。
3. 便于进行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和货币政 策的操作,也是一项重要要求。
外国和IMF的M系列
1.美国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1、M2、 M3和Debt。
2. 日本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1、M2 +CD、M3+CD和“广义流动性”。
3. 英国英格兰银行公布的1991货币供给各 层次:M0、M2、M4、M4c和M5,没有 M1。
弗里德曼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 财富两类。人力财富很不容易转化为货币。 所以,在总财富中人力财富所占的比例越大, 出于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就越大;而非人 力财富所占的比例越大,则货币需求相对越 小。这样,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 w 与货币需求为负相关关系。
第12章 货币政策习题及答案
第15章货币政策一、本章重点1。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
最终目标有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等。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分析包括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关系、稳定币值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2。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策略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三类。
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有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等.3。
货币政策中间指标的选择标准有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适应性等。
中间指标有准备金、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利率。
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当局确定货币政策目标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到实现最终目标所经过的一系列过程。
西方主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包括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5. 货币政策的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制定到最终目标的实现,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被称为货币政策的时滞,包括内部时滞、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又可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
外部时滞又可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二、难点释疑1。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相互关系包括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说明,即物价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此涨彼消的关系.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从长期来看具有一致性,从短期来看理论界有不同看法,政府多倾向于利用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二者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同时实现。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性,经济增长率高可能会带来国际收支的逆差。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通常认为具有一致性,经济增长率越高越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2。
宏观经济学--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货币总需求L可以概括为:L=L1(Y)+L2(r) =kY-hr
流动偏好陷阱
对利率的预期是调节货币与债券配置比例的重要 依据。当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预计有 价证券的价格不可能继续上升,因而会持有货币, 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这时,人们对货 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 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故货币需求 关于利率的系数又称为流动性偏好的利率系数降一定程度之后,货币需求趋于无穷大。
货币需求函数
实际货币需求函数
L=L1+L2=L1(Y)+L2(r) =kY-hr
L、L1、L2是具有不变购买力的实际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
三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数量受到社会制度、相 关环境以及人们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 既定的条件下,交易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 L方率1主向r,要变并取动且决;与于投利人机率们动呈的机反收引方入起向水的变平货动Y币。,需并求且L与2取收决入于呈利同
L1(y)=kY (k>0) L2(r)= -hr (h>0)
存款准备金制度 非现金结算制度。
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创造机制
银行
初始银行 二级银行 三级银行
……… N级银行 银行体系
存款D
1,000.00 900.00 810.00 ……… 0.00 10,000.00
准备金R (R=10%)
100.00 90.00 81.00 ……… 0.00 1,000.00
货币供给
银行体系: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发行货币、商业银行的 银行、执行宏观货币政策。
货币的供给与需求
r
O
M/P
m
图3.7 货币供给曲线
三、货币的需求
(一)货币需求动机
货币需求,又称为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 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储 存货币的心理倾向。
出于交易动机、预防性动机、投资动机。 一是交易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应付正常的 交易活动而在身边留有一定货币的动机。 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 多,用于交易的货币量就越多;收入越少,用于交 易的货币量就越少。
M1=Cu+D; M2=M1+Ds+Dt; M3=M2+Dn; 其中,Cu表示通货,D表示活期存款;Ds储蓄存款; Dt定期存款;Dn其他流动性资产或货币近似物;
货币供给量通常是指货币存量,是指一个经济社 会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于政府与银行的硬 币、纸币与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
货币供给分为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名义供给量是 不管货币购买力如何仅计算其票面值的货币量。但 经济学中货币市场所涉及到的货币是指实际货币。 因此,需要将名义货币折算为实际货币量。如果用 M、m、P分别表示名义的货币供给量、实际的货 币供给量、价格指数,三者的关系为:
— 4000
— 1000
— 4000
(三)存款乘数
存款乘数(Deposit Expansion Multiplier)是 指初始存款所引致的银行系统存款总额的增加倍数。
Sn = a [1+(1 - rd )+(1 - rd )2 +(1 - rd )3 )
➢一个实例:央行在债券市场上买进1000万美 元的债券,假定法定准备率为20%,不存在漏 出,那么货币供应量将扩大5000万美元;
➢当然,商业银行也可能增加超额储备,但货币 供给基本上还是由央行和财政部的活动决定;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剑桥方程式 Md=kPY 其中,Y表示总收入,P表示 价格水平,K表示以货币形式 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 比例。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流动性偏好
交易动机
预防动机
投资动机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表示为: Md/P=f(y,w,rm,rb,re,1/p•dp/dt,u) 其中,Md/P为实际货币需求;y为实际恒久性收入;w为 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rm为货币预期收益率 ;rb为固定收益的债券收益率;re为非固定收益的证券收 益率;1/p•dp/dt为预期物价变动率;u为反映主观偏好、 风尚及客观技术与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变量。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需要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 通速度M=P•Q/V 其中,M表示货币需要量,Q表示待售商品的数量,P表 示商品的平均价格,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
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费雪方程式 MV=PT 其中,M表示一定时期内流 通中货币的平均数量;V表示 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各类商 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表示 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
主要作用
解决国际贸易中短期资金的供求矛 盾。 缓解财政紧张。 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 。
1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2
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有关货币需 求的理论
3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4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根据马克思的货币需要量的论述,流通中的 货币量为实现货币流通中待售商品的价格总 额所需的货币量。
货币供给理论的发 展
萌芽期
Hale Waihona Puke 成长期本章小结1.凡是以通货和活期存款形式保有资产的行为,被称为对货币的需求。决定和 影响货币需求量的因素包括:收入状况、信用状况、消费倾向、货币流通速度 、社会商品可供量、市场物价水平、市场利率水平、心理预期和偏好。 2.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规律。决定货币必要量的因 素包括商品数量、商品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 3.货币供给是指一国经济中货币投入、创造和扩张(收缩)的全过程,它是一 个动态概念。货币供给机制主要由中央银行创造信用机制和商业银行扩张信用 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完成的。货币供给主要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公众 三者共同决定的。 4.货币供给量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层次。目前我国货币划分为 三个层次:M0:流通中现金;M1:M0+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M2:M1+企 业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5.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有: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 求理论。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平衡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平衡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平衡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货币市场上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相互关系达到一种稳定状态的情况。
在这种平衡状态下,货币市场上的利率会保持稳定,从而对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产生积极影响。
货币供给是指整个经济体系中可用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给的形成主要通过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来实现。
央行通过购买政府债券、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贷款利率等手段来影响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给的增加可以通过增加货币基础或增加信贷供给来实现。
而货币需求则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的意愿和能力。
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人们的收入水平、物价水平、利率水平和交易需求等。
当人们对经济的预期乐观时,他们更愿意持有更多的货币以进行消费和投资,此时货币需求增加;相反,当人们对经济的预期悲观时,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减少货币持有以防止财富缩水,此时货币需求减少。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平衡通过货币市场的价格,即利率来体现。
当货币供给过多时,会导致市场上货币供应过剩,此时人们想要将多余的货币投资出去,因此会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
相反,当货币供给不足时,市场上出现货币供应紧缺的情况,此时人们会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来获取更多的货币。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来维持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平衡。
如果货币供给过多,央行可以通过收回部分货币、提高利率等方式来减少货币供应量;如果货币供给不足,央行可以通过购买债券、降低利率等方式来增加货币供应量。
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旨在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保持动态平衡,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平衡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受到经济周期、政府政策、金融市场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平衡状态会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央行需要时刻关注市场变化,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措施来维持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平衡,以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平衡是宏观经济中的重要概念。
通过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可以调整货币供给量来满足市场上的货币需求,从而维持货币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金融理论与实务》自考内部资料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第十一章投资银行与保险公司【37】.投资银行(P249)(三级重点)单选、多选、名词解释1、投资银行的界定投资银行: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2、投资银行的基本职能19.4多选题投资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本市场的核心。
(1)媒介资金供需,提供直接融资服务(2)构建发达的证券市场(3)优化资源配置(4)促进产业集中投资银行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本的集中和生产的社会化,成为产业集中进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真题演练 19.4多选题】投资银行的基本智能有()A、媒介资金供需B、提供直接融资服务C、优化资源配置D、构建发达的证券市场E 、促进产业集中【答案】ABCDE3、投资银行的业务19.4单选题18.10单选(1)证券承销业务(投资银行帮助证券发行人就发行证券进行策划,并将公开发行的证券出售给投资者以筹集到发行人所需资金的业务活动)——最传统与基础的业务(2)证券交易与经纪业务——基本业务(3)并购业务(4)资产管理业务18.10单选(5)财务顾问与咨询业务(投资银行在公司的重大交易活动时提供的专业性财务意见)(6)风险投资业务(对新兴公司在创业期和拓展期进行的资金融通,风险大、收益高)【真题演练 19.4单选题】投资银行最为传统与基础的业务是()A、证券承销业务B、风险投资业务C、财务顾问业务D、资产管理业务【答案】A【真题演练 18.10单选】投资者将自己的资产委托给专业机构进行理财管理,这属于投资银行的()A. 并购业务 B.证券交易与经纪业务C.资产管理业务 D.风险投资业务【答案】C【38】.保险公司(P256)(三级重点)单选、多选、名词解释1、保险的基本知识保险公司:以经营保险业务为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1)保险的概念保险:保险人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建立专门用途的保险基金,并对投保人负有法律或者合同规定范围内的赔偿或者给付责任的一种经济保障制度。
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一、单项选择题1.货币贮藏职能又被称为()。
A.存储手段B.支付手段C.国际货币D.资产职能2.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指对现金的需求,还包括对的需求()。
A.贷款B.外汇C.有价证券D.存款货币3.当强调货币的资产职能时,主要从()视角对货币需求进行分析。
A.宏观视角B.微观视角C.国家D.社会4.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因素之后的货币余额。
A.价格变动B.收入变动C.消费变动D.物价变动5.对于货币需求者来说,重要的是()而非货币数量的多寡。
A.货币需求的表现形式B.货币资产职能的大小C.货币贮藏职能的大小D.货币实际具有的购买力的高低6.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集中的反映在()。
A.货币方程式B.交易方程式C.货币必要量公式D.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7.费雪仅着眼于货币的()职能。
A.价值尺度B.交易媒介C.国际货币D.贮藏职能8.剑桥方程式又被称为()。
A.交易方程式B.现金余额说C.货币必要量公式D.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9.投机性货币需求最主要受利率影响,是利率的()。
A.递减函数B.递增函数C.线性函数D.非线性函数10.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货币需求基本上是()。
A.投机性的货币需求B.预防性的货币需求C.交易性的货币需求D.投资性的货币需求11.()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或抽离货币的行为过程。
A.货币需求B.货币生产C.货币投入D.货币供给12.基础货币的另一个学术名称是()。
A.法定货币B.存款货币C.储备货币D.准备金存款13.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给总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是()。
A.基础货币B.存款货币C.法定货币D.准备金存款14.当中央银行减小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债权时,基础货币将()。
A.增加B.减少C.不变D.无法确定15.()是中国人民银行日常调控基础货币的主要工具。
第12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效果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
通过影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达到货币政策最 终目标的过程。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效果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 根据凯恩斯的分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会影响 到货币供应量M的增加或减少,并引起利率r的下降或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三)公开市场业务 1.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及特点
公开市场是指各类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中 央银行证券或私人票据等)自由议价,其交易量 和交易价格都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
公开市场业务则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 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 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 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M↑→Ps↑→V↑→D↓→C↑→Y↑ 式中:V代表金融资产的价值;C代表耐用消费
品支出;D代表财务困难的可能性;其他符号含 义同前。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效果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
3.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 “恒久性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而不是 凯恩斯提出的三种需求动机决定货币需求。由于“恒 久性收入”的稳定性,货币需求函数也是稳定的,对 利率变动就不敏感,所以货币供应量对总收入影响很 大。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
央银行日常调控的工具; (2)存款准备金对各类银行和不同存款的种类
影响不一致,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 使超额准备率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计算题
弟十―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计算题12012-04-0513:25:08],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万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6%02, 04-31.设原始存款500 , 试计算整个银行体系创造的派生存款总额。
,提现率为8%为6%书)(+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原始存款X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答:存款总额=12-3)上的公式5X X 1/(6%+8%+6%)=500 存款总额=500)万元二2500 ()万元原始存款额=2500-500=2000 (派主存款总额二存款总额- 02. 04-32.假定中国人民银行某年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数据为:单位:亿元(―)各项存款120645企业存款42684其中:企业活期存款32356企业定期存款5682自筹基本建设存款4646机关团体存款575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3243农村存款2349其他存款6610(二)金融债券33(三)流通中现金13894(四)对国际金融机构负责391请依据上述资料计算M、H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各是多少?.机关团体存款+农村存款+企业单位活期存款:(1)M1二M0+答.=13894+32356+2349+5759=54358(亿元)(2)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二54338+5682+4646+63243+6610=134539(亿元)(注解:这里是未改版询的公式,与书本上的公式有出入,请大家学习好考试用书就可以了)03. 04-31.某商业银行吸收原始存款5000万元,其中1000万元交存中央银行作为法定准备金,1000万元作为存款备付金,其余全部用于发放贷款,若无现金漏损,请计算商业银行最大可能派生的派生存款总额。
答:山题意可知:因为法定准备金为1000万,所以法定准备金率1000/5000二20%, 1000万元作为存款备付金,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二1000/5000二20%。
无现金漏损,表示提现率为0%计算如下:存款总额二原始存款X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5000X1/ (20%+20% ) =12500 万元派生存款二存款总额-原始存款=12500-5000=7500 万元03. 07-31.若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次数为5次,同期待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为8000亿元,则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为多少?如果中央银行实际提供的货币供给量为2000亿元,请问流通中每1元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是多少?答: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80004-5=1600亿元1元货币的实际货币购买力二实际货币需求量/名义货币需求量二1600 = 2000二0・8 03. 07-32.假设某商业银行吸收到100万元的原始存款,经过一段时间后,银行体系最终的派生存款为300万元。
金融理论与实务目录
•金融理论与实务o 1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1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货币形式的演变▪ 1.1.1 一、货币的起源▪ 1.1.2 二、货币形式的演变▪ 1.2 第二节货币的职能▪ 1.2.1 一、价值尺度(计价单位)▪ 1.2.2 二、流通手段(交易媒介)▪ 1.2.3 三、支付手段▪ 1.2.4 四、贮藏手段▪ 1.2.5 五、世界货币▪ 1.3 第三节货币制度▪ 1.3.1 一、货币制度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1.3.2 二、国家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 1.3.3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 1.3.4 四、欧洲货币联盟与欧元o 2 第二章信用▪ 2.1 第一节信用的含义与作用▪ 2.1.1 一、信用的含义▪ 2.1.2 二、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2.1.3 三、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2.2 第二节现代信用形式▪ 2.2.1 一、商业信用▪ 2.2.2 二、银行信用▪ 2.2.3 三、国家信用▪ 2.2.4 四、消费信用第三章利息与利率o3▪ 3.1 第一节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 3.1.1 一、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息▪ 3.1.2 二、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 3.2 第二节利率的计量与种类▪ 3.2.1 一、利率的概念▪ 3.2.2 二、与利率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 3.2.3 三、利息的计量▪ 3.2.4 四、利率的种类▪ 3.3 第三节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3.3.1 一、利率决定理论▪ 3.3.2 二、影响利率变化的其他因素▪ 3.4 第四节利率的作用▪ 3.4.1 一、利率的一般作用▪ 3.4.2 二、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3.4.3 三、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与汇率制o 4 第四章▪ 4.1 第一节外汇与汇率▪ 4.1.1 一、外汇▪ 4.1.2 二、汇率▪ 4.2 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4.2.1 一、汇率决定的各种理论▪ 4.2.2 二、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4.3 第三节汇率的作用▪ 4.3.1 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4.3.2 二、汇率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4.3.3 三、汇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4.3.4 四、汇率对资产选择的影响▪ 4.4 第四节汇率制度▪ 4.4.1 一、汇率制度的种类▪ 4.4.2 二、汇率制度的比较与选择▪ 4.4.3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第五章金融市场概述o 5▪ 5.1 第一节金融市场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5.1.1 一、金融市场的含义▪ 5.1.2 二、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5.2 第二节金融市场的种类与功能▪ 5.2.1 一、金融市场的种类▪ 5.2.2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o 6 第六章货币市场▪ 6.1 第一节货币市场的特点与功能▪ 6.1.1 一、货币市场的特点▪ 6.1.2 二、货币市场的功能▪ 6.2 第二节同业拆借市场▪ 6.2.1 一、同业拆借市场的含义▪ 6.2.2 二、同业拆借市场的形成与功能▪ 6.2.3 三、同业拆借的期限与利率▪ 6.2.4 四、我国的同业拆借市场▪ 6.3 第三节回购协议市场▪ 6.3.1 一、回购协议与回购协议市场▪ 6.3.2 二、回购协议市场的参与者及其目的▪ 6.3.3 三、回购协议的期限与利率▪ 6.4 第四节国库券市场▪ 6.4.1 一、国库券的发行市场▪ 6.4.2 二、国库券的流通市场▪ 6.4.3 三、我国的国库券市场▪ 6.5 第五节票据市场▪ 6.5.1 一、商业票据市场▪ 6.5.2 二、银行承兑汇票市场▪ 6.5.3 三、票据贴现市场▪ 6.5.4 四、中央银行票据市场▪ 6.6 第六节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 6.6.1 一、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6.6.2 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的功能▪ 6.6.3 三、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期限与利率▪ 6.6.4 四、我国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o7 第七章资本市场▪7.1 第一节中长期债券市场▪7.1.1 一、债券发行市场▪7.1.2 二、债券流通市场▪7.2 第二节股票市场▪7.2.1 一、股票的发行市场▪7.2.2 二、股票的流通市场▪7.2.3 三、股票投资分析▪7.3 第三节证券投资基金▪7.3.1 一、证券投资基金的含义与特点▪7.3.2 二、证券投资基金的种类▪7.3.3 三、基金净值与基金的业绩▪7.3.4 四、基金的收益与费用▪7.3.5 五、开放式基金的认购、申购与赎回o8 第八章金融衍生工具市场▪8.1 第一节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产生与发展▪8.1.1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8.1.2 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功能▪8.1.3 三、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产生与发展▪8.1.4 四、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8.2 第二节金融远期合约市场▪8.2.1 一、金融远期合约的含义与特点▪8.2.2 二、远期利率协议▪8.3 第三节金融期货市场▪8.3.1 一、金融期货合约的含义与特点▪8.3.2 二、金融期货交易所▪8.3.3 三、金融期货市场的交易规则▪8.3.4 四、金融期货合约的种类▪8.4 第四节金融期权市场▪8.4.1 一、金融期权的基本含义▪8.4.2 二、金融期权的种类▪8.4.3 三、金融期权的风险管理功能▪8.5 第五节金融互换市场▪8.5.1 一、金融互换市场的含义与原理▪8.5.2 二、利率互换▪8.5.3 三、货币互换o9 第九章金融机构体系▪9.1 第一节金融机构的界定、种类与功能▪9.1.1 一、金融机构的界定▪9.1.2 二、金融机构的种类▪9.1.3 三、金融机构的功能▪9.2 第二节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演变与发展▪9.2.1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金融机构体系▪9.2.2 二、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9.2.3 三、中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9.3 第三节国际金融机构体系▪9.3.1 一、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9.3.2 二、区域性的金融机构▪9.3.3 三、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与局限性第十章商业银行o10▪10.1 第一节商业银行的特性与类型▪10.1.1 一、商业银行的特性▪10.1.2 二、商业银行的类型▪10.2 第二节商业银行的业务▪10.2.1 一、负债业务▪10.2.2 二、资产业务▪10.2.3 三、表外业务▪10.3 第三节商业银行的管理▪10.3.1 一、资产负债管理▪10.3.2 二、资本管理▪10.3.3 三、风险管理▪10.3.4 四、绩效评估管理第十一章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o11▪11.1 第一节投资银行▪11.1.1 一、投资银行的界定▪11.1.2 二、投资银行的基本职能▪11.1.3 三、投资银行的业务▪11.2 第二节保险公司▪11.2.1 一、保险的基础知识▪11.2.2 二、不同类型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11.2.3 三、我国保险公司的改革与发展第十二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o12▪12.1 第一节货币需求▪12.1.1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与分析角度▪12.1.2 二、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12.1.3 三、现阶段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与影响因素▪12.2 第二节货币供给▪12.2.1 一、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12.2.2 二、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12.2.3 三、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第十三章货币的均衡与失衡o13▪13.1 第一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13.1.1 一、货币均衡与失衡的含义▪13.1.2 二、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间的关系▪13.1.3 三、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13.2 第二节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均衡▪13.2.1 一、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平衡表▪13.2.2 二、国际收支差额与货币均衡▪13.2.3 三、国际收支的调节▪13.3 第三节通货膨胀▪13.3.1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度量指标▪13.3.2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13.3.3 三、通货膨胀的影响▪13.3.4 四、通货膨胀的治理▪13.3.5 五、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13.4 第四节通货紧缩▪13.4.1 一、通货紧缩的含义与判断标准▪13.4.2 二、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13.4.3 三、通货紧缩的成因与治理第十四章货币政策o14▪14.1 第一节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14.1.1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与特点▪14.1.2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14.1.3 三、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关系▪14.1.4 四、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14.2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14.2.1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14.2.2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14.2.3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14.2.4 四、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用▪14.3 第三节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与中介指标▪14.3.1 一、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作用与选择标准▪14.3.2 二、可作为操作指标的金融变量▪14.3.3 三、可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14.3.4 四、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14.4 第四节货币政策的传导▪14.4.1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14.4.2 二、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环节▪14.4.3 三、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14.4.4 四、货币政策的时滞▪14.5 第五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14.5.1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14.5.2 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模式▪14.5.3 三、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了解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及主要国家对货币层次的划分。
理解货币需求的基本含义;理解货币需求的 决定与影响因素;理解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理解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掌握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与意义。
第一节 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与分析角度 1.货币需求的含义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的资源制约条件下,微
3.其他金融资产收益率(利率)
非货币性金总量呈下降趋势。
4.其他因素
第二节 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 济中投入或抽离货币的行为过程。
1.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与基础货币 (1)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 中央银行的资产主要包括:国外资产、对政
二、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2.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两个著名的方程式 (1)交易方程式(宏观货币需求理论)
费雪认为人们需要货币,并不在货币本身,而是 因为货币可以用来交换商品和劳务,以满足人们 的欲望,人们手中的货币,最终都将用于购买。 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货币支出量与商品 、劳务的交易量的货币总值一定相等。公式表明 ,决定一定时期名义货币需求数量的因素主要是 这一时期全社会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同 期的货币流通速度。费雪是从宏观分析的角度研 究货币需求的,而且仅着眼于货币作为交易媒介 的职能。
投资以取得利润或利息;
消费以取得享受;
持有货币以便利交易和预防意外,
二、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3)两个方程式的区别 从表面上看,两个方程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两点: 一是以收入Y代替了交易量T; 二是以个人持有的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比率k代
替了货币流通速度V。
二、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微观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提出了一种权衡性的货币需求理论即流
府的债权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
中央银行的负债主要包括:储备货币、发行 债券与票据和政府存款。
一、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2)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这
种货币是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 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给总量具有 决定性作用。
一、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3)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与基础货币的 收放渠道
弗里德曼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受三类因 素的影响:总财富水平、持有货币的机会成 本和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
三、现阶段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与 影响因素
1.收入
收入增长,交易性货币需求也会随之而增长,进而 带动货币需求总量的增长。
2.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的变化对交易性货币需求和资产性货币需 求产生不同方向的影响。
a.国外资产业务与基础货币 b.对政府债权业务与基础货币 c.对金融机构债权业务与基础货币 d.负债业务与基础货币
2.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1)一对概念: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 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以现金方
式存入的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资产 业务而形成的准备金存款。也就是前面我们 所提到的基础货币。
2.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3)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 (4)影响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能力的主要
因素 如果以⊿R表示原始存款的增加额,r d表示法
定存款准备金率,⊿D表示包括原始存款在内 的经过派生的存款增加总额,则这三者之间 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D=⊿R×1/rd 公式可变化为: 1/r d=⊿D/⊿R=K,K通常被称为存款派生乘数 。
二、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2)剑桥方程式(微观货币需求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和
A.C.庇古(A.C.Pigou)等人从货币持有的角度 提出了现金余额说,并用数学方程式的形式 予以解释,故又被称为"剑桥方程式"。用数 学方程式表示,现金余额说把分析的重点放 在货币持有方面。马歇尔和庇古认为,人们 的财富与收入有三种用途:
二、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1.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宏观货币需求理论 )
马克思认为,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求的 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售商品数量、价 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当商品价格总额不 变时,流通市场货币需求量与货币流通速度 成反比;当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时,流通市场 货币需求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动性偏好理论。流动性偏好就是公众愿意以货 币形式持有财富和收入的欲望和心理。
第一,交易动机。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必 然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个持币动机就是交易 动机。
第二,预防动机。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货币 的动机。
第三,投机动机。
二、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4.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微观货币需求理 论)
派生存款是指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由商业 银行发放贷款等资产业务活动衍生而来的存 款。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商业银行 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
2.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2)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前提条件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 第一,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 第二,非现金结算广泛使用 第三,市场中始终存在贷款需求
宏观视角对货币需求进行分析。 (2)当强调货币的资产职能时,通常从微观
视角对货币需求进行分析。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与分析角度
3.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企业等经济
主体或整个社会在一定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 数量。
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 价变动因素之后的货币金额,它等于名义货 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
3.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再解释 ——货币供给模型
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执行交易媒介 和资产职能的货币产生的总需求。
货币需求的含义传递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 是货币需求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体;二 是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仅是对现金的需求 ,也包括了对存款货币的需求。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与分析角度
2.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与微观视角 (1)当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时,往往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