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西方考试制度的不同
科举制的利与弊

科举制的利与弊1905年9月2日,随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一纸清帝谕令,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最终画上了句号。
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历来是雾里看花,莫衷一是。
唐太宗李世民赞叹科举收罗了四海英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近代西方人则把科举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而孙中山考察的结果是:“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
”相反的责难却更多,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中感慨地写道:“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
”康有为怒斥: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全是八股考试惹的祸!李光耀更直言: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百年后的今天,把科举放在历史长河中,我们也许可以更理智地审视这一特殊的考试制度。
(一)科举制度的利作为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开始于隋朝。
自此在华夏大地绵延了十三个世纪之久,这自然有它赖以存在的道理。
首先,科举制度为国家选官用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
否定特权制度,是科举制最大的特点。
比起只讲出身的世袭制,比起看重门第的荐举制,比起拿钱买官的捐纳制,科考选人无疑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科举制度本身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病,但千百年里争来议去,在朝廷选官国家用人这个万民关注的问题上,除了科举,终究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能够替代它。
换句话说,若用其他办法选官用人,其弊端会更为严重的。
诸弊相权取其轻,科举制的存在和发展,既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其次,科举制度为社会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寒门士人能够有机会进入到参政治国的行列。
科举制向全天下抛出诱人的平等光环,使“底层”可以通过苦读考试升至“上层”,为平民子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进身之阶,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虽不无夸张,却是这种流动性的形象反映。
科场就像巨大的磁场,牢牢地吸引着天底下思想最活跃的文人,使他们把才智和精力全都用到拥拥挤挤抢过科举独木桥上。
科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平衡了封建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心理,有利于天下士人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调整,自然也就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也是科举制得以延续千年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传承(可编辑).doc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传承(可编辑)精选资料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比较浙江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何芳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提出科举制度不仅为西方国家建立公务员制度提供了蓝本而且是古代中国与近现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交汇点。
并从这个方面讨论了两制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科举制度公务员制度考试任职一、引言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对许多人来说显然并不十分陌生。
因为科举制度给中国古代社会留下的痕迹即使在今天看来也还是清晰而浓厚而公务员制度在当代西方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正在变得日益巨大而深远。
在年美籍华人学者罗纳德·S苏(LeonardSHsh)曾经在他的《孙逸仙他的政治和社会理想》一书中这样写道:“几乎所有的西方学者都没有注意到当今世界现存的高级公务员制度起源于中国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中国对这一制度的影响而它往往被西方学者所忽视。
我们认为中华帝国的科举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传播并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实施和发展行政精英制度的基础。
毫无疑问美国公务员竞争考试的特点主要受英国的影响而英国的公务员制度则来源于中国。
”罗纳德·S苏的这段话明确无误的指出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西方现代国家的公务员制度的渊源。
二、古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变古代中国政治体系中始终存在着专制传统但不管是哪一种专制君主都需要掌握官员的选拔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而考试任职尤其是由朝廷举行的统一的、可以充分贯彻君主用人意图的考试任职显然是控制官员选拔的有效方法。
在古代中国历史与社会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个尚武精神逐渐泯灭而重文风气日间抬头的趋势。
知识阶层的活动领域集中于政治与专制政治的关系过于紧密意味着这一阶层不得不接受专制君主日甚一日的控制。
古代的考试任职传统演变为科举制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而科举制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察举征辟制。
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篇一:文官-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之比较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之比较摘要: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这一制度在隋唐时期得以确立和完备,在思想、教化、官员选拔等诸多方面都有改革和创新意义。
西方各国在对科举制度进行研究和改进之后,建立了先进的文官考试制度,至今仍有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1]西方文官制度起源于1855年的英国,以后逐渐发展到美、法、德、日等国。
虽然它在各国有着不同的形式,但总的来说,都是指一种通过非选举程序(即考试程序)录取人员担任政府职务的一种人事制度。
因此我们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西方的文官制度与我国的科举制度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了。
首先,在考试内容上灵活多样,兼顾通才与专才。
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过分强调儒学经典而忽视自然科学,可谓“偏科严重”。
而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
西方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造。
其次是将考试制度与人事制度相结合,选官与管理并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项选官制度,与之配套的人事制度则相对独立。
如明清时代,就是采取了考课制度,初任官员第一年相当于现代的“试用期”,年满考核通过才“加实授”,之后则以三年为一个周期,九年通计;在考科之外,尚有“考查”。
而文官制度带给西方的变革则包括了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可以说文官制度的建立与人事管理制度的调整同步进行。
在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中,功绩制是重要原则,公开考试与择优录取,都是这项制度的重要内容。
正是由于功绩制原则的确立,克服了西方传统的恩封制与“政党分肥制”带来的种种弊端,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晋升法则,代之以资历年限、升级考试成绩、年终考核成绩各种因素综合考查的办法[2](p225-227),使西方文官从录用到升迁都相对公开公平。
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话题。
首先,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而这种制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
从影响的角度来看,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举制强调选拔人才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这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在西方,一些国家也开始借鉴科举制的选拔方式,试图建立更公正、更公平的官员选拔制度。
其次,科举制注重知识和能力的选拔,这也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西方,一些国家也开始注重官员的知识和能力,试图建立更科学、更合理的官员选拔标准。
此外,科举制注重教育的重要性,这也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西方,一些国家也开始注重官员的教育和培训,试图建立更完善、更系统的官员教育体系。
总的来说,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方向,促进了西方文官制度的进步和完善。
但是,也需要注意到,由于东西方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差异,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是有限的,不能简单地认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西方考试制度的不同

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西方考试制度的不同1“目前,西方学术界公认: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源子中国的科举制。
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产生影响可追溯到十六世纪后半期。
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科举制度的是葡萄牙的两位传教士克鲁兹和胡安?冈萨雷斯?德万多萨。
前者著有《中国游记》一书,对中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作法倍加称颂,后者在《伟大的中国》中则详细介绍了科举考试的方法和内容。
这两本书在欧洲出版后,广泛流传,尤其是后者引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认真关注。
据统计,1570-1870年,用英文出版的有关中国官吏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书籍达70种之多。
具体来看,英国文官系统形成时期(19世纪后半期),其一些主要刊物《绅士杂志》、《伦敦杂志》等先后撰文介绍中国录用官员的程序和方法,主张采用科举考试制度。
美国文官系统的形成,也深受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1867年10月,《北美评论》杂志撰文称誉中国的科举考试取士制度;1968年5月,一个州议员在向国会递交的报告中,专辟一章来论述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引起参众两院的广泛的兴趣。
“法国大革命在其教育计划中高度重视竞争性的考试。
耶稣会士介绍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模式。
’鉴于此,孙中山曾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西方世界之所以看中科举制度,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核心则是科举制度的合理性。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一个传教士官给一个议会议长的信中找到答案:“您可以看到这种各级考试制度是一种明智的政治制度,除了中国人天性爱好他们的文字以外,这种频繁不断的考试使他们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始终不懈往上攀登,防止他们无所事事,吃喝玩乐而对国家制造麻烦。
”“他们取得业士资格后,为了保住这个资格,几乎一生都要不断地去经受新的考试或者再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
’同时,他们“用中西文化几比较的眼光着本土人司空见惯各类现象,从中抓住值得他们借鉴之事物。
中国与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与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的文官制度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礼制、等级和忠诚。
在中国,文官被视为天命所归,他们的选拔和晋升主要基于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最有才干和品德高尚的人。
同时,中国的文官制度强调集权,政府对文官的任免和管理具有很大的权力,文官在社会和政治的地位很高。
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则更注重民主和权力制衡。
在西方国家,政府的权力分散于不同的机构和部门,文官被视为公共服务的专业人员,他们的选拔和晋升主要基于教育背景和工作表现。
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强调 meritocracy(精英才干原则),即
能力和表现优秀的人才得到选拔和晋升的机会。
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也更加注重透明和公正,各个环节都受到法律和监督机构的监管。
此外,中国的文官制度中还存在一种称为"特权派任" 的制度,即根据文官的家世和关系进行任命。
这在西方国家是被严格禁止的,西方国家的文官选拔和晋升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素质。
总的来说,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在理念和实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和政治体制的差距。
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的对比及启示

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的对比及启示发布时间:2021-02-26T10:29:53.96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1期作者:李月[导读]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李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市海淀区100875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为学子们提供了进入官场施展才华的机会。
高考是当代社会选拔人才的制度,为学子们提供进入高等院校接受教育的机会。
二者虽处于不同时代,但在本质上都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很多共通之处。
本文将通过两种制度之间的对比,吸取科举制度的经验教训,以古鉴今,为高考改革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科举,高考,对比,启示一、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概说(一)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始于隋,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等级,学子经过层层选拔才有机会走上仕途。
历经六个朝代的发展,科举制度为古代社会选拔了大批官吏,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发展。
(二)高考制度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建立源于中国古代科举的考试传统,鉴于西方现代的考试制度,是中国现代教育的产物。
文革十年,高考制度遭到废除,大多数学子们失去了进入大学接受教育的机会。
197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教育部意见,宣布当年恢复高考,至此,我们迎来了新时代的高考并延续至今。
二、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的对比科举制度和高考制度在考试目的、考试内容、考试程序、考试结果、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较多关联,笔者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同时将二者在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比较,以古鉴今,力图提出可行的改革思路。
(一)考试目的科举制度和高考制度的根本目的都是为社会选拔人才,但二者在直接目的上存在差异。
科举考试的直接目的是选拔政府官员,从科考到直接用才,中举者可获得相应官位,因此科举考试既是教育考试制度也是人事考试制度;而高考制度则是高等院校新生入学考试制度,学子通过考试获得相应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无任何政治待遇,因而只是一种教育考试制度。
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中国科举制与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科举制度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考试内 容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与英国近代 的文官制度对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
[答案] (1)新变化:考试内容上以策论和经学代替诗赋;确立殿试制度和三 级考试制;废除公荐制度,实行锁院制;完善科举程序,实行糊名法和誊录法。 (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文官知识结构失衡,重文轻理;忽视科技的地位。 (3)启示:人才选拔考试过程中要坚守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人才的选拔 不仅要注重专业科目,而且要多方面考查;注意人才选拔方式的多元性和创新性, 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机制。(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宋初沿用唐制,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士。宋仁 宗时,范仲淹以参知政事主持改革,要求在录取进士时把策论和经学放在首位” 得出考试内容上以策论和经学代替诗赋;据材料一“宋太祖时殿试成为常制,加 在省试之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最终使北宋形成了地方‘发解试’、省试和殿试 三级考试制度”得出确立殿试制度和三级考试制;据材料一“为了保证科举的公 正性,避免世家权贵的干扰,杜绝公荐请托之风,宋太宗时又实行了‘锁院’制
[历史解释] 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的比较 西方国家借鉴科举制度,并加以改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官制度。科举制 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还是现代西方文官 制度的起源。科举制与文官制度的具体差异如下: 1.选拔录用的对象不同 英国的文官制度选拔录用的是文官,实际就是事务官,在中国叫幕僚或 “吏”。英国的“文官”并不包括组成内阁的大臣,大臣是与内阁共进退的“政 务官”,属政客。所谓“文官”,仅指“事务官”,就是公务员。其职责是执行 当时政府的政策。而不参与党派之争。他们的存在保证了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前台二党轮流执政,后台政府永不更换”。
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发展和运行了超过一千年的时间。
此制度为后来的文官选拔提供了基础,并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但真正成为全国范围内重要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隋朝。
隋文帝杨坚在推行科举制度时,希望通过此制度来选拔人才,以强化政府的统治能力。
科举制度在唐朝进一步完善,并在宋朝达到鼎盛。
这一制度在明清时期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二、科举制度的运作方式古代科举制度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考试分为三个层次: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参加考试者所在的州县进行的,在考试中更换了试官,实行了笔试和策论相结合的形式。
通过乡试考试的考生,有资格参加会试。
会试是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考生需要在会试中进行对策和论文的撰写,只有通过了会试的考生才能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是最后的考试环节,主要考查考生的口试能力。
通过殿试的考生将被选入进士榜。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对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提供了平等选拔人才的机会。
与西方国家的世袭制度不同,中国的科举制度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无论是贵族还是农民的子弟,只要通过考试,都有可能成为官员。
其次,科举制度促进了千百年的文化传承。
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中国的学子们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由此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必备素材,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和价值体系。
此外,科举制度也导致了严重的书呆子倾向。
为了应对考试,许多学子只注重死记硬背,缺乏实际能力和经验。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实问题的解决和中国社会的进步。
最后,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的官员,更加忠于中央政府,有助于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能力。
总结起来,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对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与联系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与联系H07820209 07公共事业管理(2)班王玲波我们知道18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而传统的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封建政治体制极大地束缚了其在政治上的发展。
于是当他们在为自己谋求一个更为“公平”、“自由”的制度时,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成了西方工业资产阶级激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蓝本。
虽然西方官职任用制度经过自己一路的演变与发展,但可以说其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一、联系(共同点)(1)考试的某些原则上相同“机会均等”、“择优录取”原则,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倡导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平取士,唯才是举;而这一点与西方资本主义倡导的“自由”、“平等”不谋而合。
在现代西方的文官制度中,都无一例外地规定了政府官员均须经公开竞考择优录用。
(2)考级奖惩制度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实行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如在汉武帝时的“十三部刺史”、唐代的吏部等,对官员的政绩加以考核,并将其与职位的晋升挂钩;而在现代西方各国普遍实行功绩制,根据较为客观的标准确定的业务能力和其它工作素质,决定文官的录用、升降和奖惩。
这些制度无疑对保证政府管理效率和政治清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影响上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改变了自魏晋以来的世袭、察举等人为的选举制度,打破了“士族阀门”的不合理现象,使一般的平民得以通过科举向上层流动。
同时也为统治者扩大了其统治基础,招揽了更广阔的人才,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巩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而西方资产阶级通过建立与改革现代的公职任用制度打破了早期“个人赡徇”、“政党分肥”官员制度,有效防止了政党关系及血缘门第。
同时公平、自由的考试也吸取了社会各方面的人才,从而更好地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
二、区别(不同点)(1)法制化现代西方的文官制度,严格地纳入法制范围,文官或公务员只对法律或法定职权负责。
试论我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试论我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作者:吴金鸽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11期摘要: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之间存在着深深的渊源,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然而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兴盛千年的科举制度,成为晚清衰亡的"陪葬品"。
可是她却在西方近代获得生命力,并发展为近代文官制度。
关键词:科举制度文官制度公元587 年,隋文帝开始设科取士的制度始称科举制度。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制度不断变化,不断完善,贯穿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因其陈旧的考试内容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终结于上世纪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举行于1904年。
抛开科举制度过时的形式和时代的局限性,用辩证的眼光对科举制度做个前面的观察和剖析,会发现它所蕴含的文化理想和政治理念也是绚丽多彩的。
她的任人唯贤,知识分子担当政府重任,官职不能世袭,统一的标准择优选拔人才,注重考察官员全面素养等科举理念。
科举考试合理的理念,使它的得精神传遍全世界。
[1]一、科举制在西方的传播由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出版于1570 年的《中国情况详介专著》,是西方人最早见到的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著述。
在这本专著中,克鲁兹谈到了中国的职官制度与科举制度。
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史》中介绍了科举制度。
16 世纪中国研究之集大成者的《大中华帝国史》,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拉丁文、以及葡萄牙文等多种文字。
再后来,随着耶稣会士在寄回欧洲的书信中对科举制度的不断提及,使西方人对于科举制度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
利玛窦为了向欧洲统治阶层推荐这一制度,在写给友人Passionei 神父的一封信中,就表明了他这一意图:“考试在中国确实是件大事。
过去我曾谈到过一些,但都不完全,现在我就开始介绍中国科举,也希望您把这种制度介绍给目前服务的公侯,要他们知道这在中国和意大利各邦所推行的有多大区别。
” 如他所愿,科举制度很快引起关注,并引发了激烈争论。
唐朝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启示_与西方文官制度之比较

文章编号:1006-4303(2007)03-0307-06唐朝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启示)))与西方文官制度之比较徐惠婷,陈一琳(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浙江杭州310023)摘要: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这一制度是在唐朝确立和完备的,其在思想、教化、官员选拔等诸多方面都有改革和创新,并在不断补充和完善中形成了一套结构完整运转有序的机制。
西方各国在对科举制度进行研究和改进之后,建立了先进的文官考试制度,至今仍有长足的发展。
但是作为渊源的中国科举制度本身,却在19世纪末被废除。
本文试图通过阐述两者的传承关系以及其所存在的本质差异,来寻找两者走上不同历史道路的原因,从中总结科举制度的利弊,以期对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起到启示作用。
关键词: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官僚制中图分类号:D911.02 文献标识码:A正如5大英百科全书6所称的那样:/我们所知道的最早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公元前115年)及定期举行的考试(公元前202年)0。
¹中国的科举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其采用考试这一人类自身评价方法来甄别选拔人才的历史比其它任何国家要长十倍以上,它/源于汉魏、肇基于隋、确立于唐0,º绵延时间长达1300余年,并被西方各国加以引进、借鉴。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0[1]。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悠久灿烂的文化教育遗产却在封建王朝还没有被推翻的光绪年间,在自己的故乡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而西方各国却在对中国这一制度进行了长达百年研究之后,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当时最先进的西方文官考试制度,且至今仍能存在、发展。
本文试图对中国科举制度)))主要是唐朝科举制度)))作一综合的分析研究,并将其与西方文官制度作一比较,从中寻找两者走上不同历史道路的原因,以期对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能起到启示作用。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评价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评价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考试制度,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种考试制度始于汉朝,终于1911年被废除。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科举制度经过多次改革和调整,逐渐向现代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历代科举制度的演变及其评价进行探讨。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汉代,规定了由政府对有才华的人进行考试来选取官员的制度。
这种制度不仅有利于选出政治才能和文化能力较高的人,同时也增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地方与军阀势力的发展。
然而,最初的科举制度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由于只有特定的学生参加考试,选取的官员常常是家族背景和政治声望较高的人。
这种情况直到唐代也没有改观。
唐代的改革推动了科举制度的进步和发展。
唐朝的统治者意识到了许多人才无法参加考试的问题,他们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确定了一系列政策来增加考试的公正性和参加人员的多样性。
比如在唐代,“府学”和“州学”成为地方教育的主要形式,为城镇居民和乡村士族提供入学和参加考试的机会。
这些公立的学校中招收的学生来自各种户籍和社会阶层,增加了考试的最大范围和公正性。
此外,唐朝取消了以往的九品官制,在选举政府官员时,采取运用候选人的考试成绩来确定他们的职位,从而增加了科举考试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
宋代继承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基本框架,并对它进行了必要的改革。
宋代对地方官员的考试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推出“策府编制法”,即不再限制仅由京官官员参加“进士”考试,同时为地方官员设立了“制举”考试,这一政策使得地方政治权力更加分散。
此外,宋朝还试图通过“科举”制度来减少历代帝王的专制倾向。
考试科目改变为“经义”和“诗赋”,增强了社会上文化实力的重要性,也减少了官僚体系中官员的特权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相对于前代出现了一些与时俱进的特点,创设了一些新的考试类型。
明代创设了一种新的考试科目“明经”和“友贡”,代之以“经义”和“策论”,并对考官的选拔进行了改革,但这些改革并没有实际改变官员选拔过程中的腐败问题和其他不公正现象。
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与演进

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与演进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与演进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也在不断的变迁与演进,中西方的古代政治制度也不例外。
在过去的两千年中,中西方的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许多的变革,从简单的城邦体制到帝国制,从王朝国度到共和制度,不断地探索、尝试。
本文将对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与演进做一简要梳理。
一、中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1. 周朝的分封制度中国的分封制度起源于周朝,周朝时期,周天子会授予一些地方的贵族一定的封地,这些贵族拥有一定的土地和人民,但是他们要向周天子进贡。
这种分封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开端。
2. 秦朝的中央集权秦朝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中央集权,统一各地方的法律、货币和度量衡,并建立了中央官属制和郡县制。
这种制度的出现,促进了中国的统一,也奠定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3. 唐代的科举制度隋唐时期,中国实行了科举制度,进士和举人可以参加官司考试,只要考取了功名,就可以在政府机构中任职。
科举制度的出现,破除了封建社会的世博制、家族制,使贵族和平民有平等竞争的机会,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统一。
4. 宋朝的制度变革北宋时期,中国再次实行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南宋时期,为了保证教育公平,出现了“开封府城市考”,考试通过者可以进入学院学习。
而且推行“青苗法”使农业生产得到改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二、西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1.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在古希腊,城邦都有自己的政治体制,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的民主制度。
公民参加人民大会,并选举政府官员,但是只有男性拥有公民权。
这种民主制度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成为西方政治制度的典范。
2. 古罗马的共和制古罗马在共和制度下,国家由整个民族的代表集合成的元老院和两位执政官共同掌管。
这种制度奠定了罗马民主和法律思想的基础,有利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3. 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中世纪时期,欧洲出现了封建制度,部分国家由封建领主治理,而皇帝和国王是封建领主中的最高级别。
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比较

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比较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比较中国的科举制度源远流长,其正式存在的时间有1300多年,对东亚、西方等许多国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19世纪末期中国的封建制度日益暴露其腐朽性时,科举制度却备受西方国家的青睐,更有人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西方国家借鉴科举制度,并加以改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官制度。
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也有着许多的差异。
从形式上讲,西方文官制度虽然也以考试为主,但是西方的公务员考试一般分为口试与笔试,并不是单纯的笔试形式,这就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纯从试卷里窥见其人的才华,而忽视其面对现实时的真实面目。
有些国家如美国除了这两种考试形式之外,还对某些技术人员进行专门的实际操作的考验。
这种方式从录取途径上避免了高分低能现象高频率的发生。
因而录取的人员一般都是高素质的人才。
科举制度以笔试为主,基本上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这三种考试并不是并列式的,而是层层递进的,即只有通过前一次考试之后才有资格进入下一轮的考试。
西方许多学者称赞中国的文人可以通过书写优美的文章而获得入仕的机会,却不能真正体会到中国的文人在此中所受到的折磨。
笔试带有太多的偶然性,更重要的是,它并不能真实反映一个人的实际能力。
明清之际,文体的呆板更是束缚了个性的发展。
殿试的出现,在很大程度是并不是面试的应用,而是权利欲的体现。
其原因在于:其一,能参加殿试的人并不是所有的文人,而是必须通过了乡试、会试取得优异成绩的“饱读诗书之士”。
也就是说面试的资格只向少数人敞开。
于此,参加殿试的人并不都是真正的智者,而更多的是科场上的成功人士。
其二,殿试的内容并不会超出人文科学的范围之外。
古圣贤之书充斥着忠君守节的思想,其中的民主成份无非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手段,决非是改变国体的目的。
自然科学的缺乏也易导致人才的扭曲。
理论的成就并不能代表经验的丰富。
其三,殿试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止考官与考生之间形成“门生”关系威胁皇权而开设的。
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法学论坛・ 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张佳杰 丁凌华 [内容摘要] 西方文官制度始于对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模仿。
本文介绍了自16世纪末叶文艺复兴尾声时期以来中国科举制度在西方的传播,并分别阐述了科举制度对法、德、英、美等国文官制度的影响。
[关键词] 科举制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西交流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自唐武德四年(621年)创立,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止,①在我国历史上共存续1300多年。
在此期间,科举考试成为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作为朝廷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在巩固统治、安定社会、维护统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封建社会成熟时期出现的选拔方法,科举考试与封建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步骤是一致和适应的,是上层建筑的一种体现形式,因此对其历史作用不能抹杀。
首先,科举制度使统治基础下移,真正做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知识分子的特权地位,虽然有部分是依靠财富获取的,但更多的是通过科举获取功名而形成的。
因此,大量出身低微贫寒的士子,可以通过科举使本人以及家庭的社会地位晋升。
科举提供了一条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选拔人才的途径,也为社会下层分子提供了一条上进的途径,使社会不断进行阶级的对流,对巩固地主阶级封建统治、稳定政治和社会产生了积极作用。
其次,科举选士制度的确立、健全与完善,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官队伍的建立和世界上最早、最完善的文官政治的形成。
再次,科举考试制度,严格奉行“三公”原则,即“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和“公正录取”。
这是中国人才选拔方式长期演变的结果,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
科举取士确是封建时代所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是选官任能的最佳形式和途径,保证了封建国家的政治需要。
正因为如此,早期以传教士为主的西方人士来华后都对科举制度大加褒赏,向西方予以介绍,并希望为西方所采用。
18世纪前后的西方有识之士极①唐高祖武德四年诏令:“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唐摭言》卷一);清光绪三十一年诏谕:“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清德宗实录》)。
6、西方的文官制度

时间 制度 具体办法 弊端
14-17世 恩赐官
纪
爵制
国王挑选亲信赐 官员只为国王和权
予官职
贵服务
17-18世 个人赡
纪
徇制
将官职作为礼物或 商品,私相授受
政治乱象频发
19世纪
政党分 肥制
执政党把官职分给 党内同僚,平民也 可以进入政府
旧制度的弊端:专制、腐败、混乱、低效
腐败泛滥,影响政 府的连续性和稳定 性,降低行政效率
3. 思想文教:启蒙运动兴起于英国,教育程度的提高 原因:
4. 历史: 书面考试在英国较早出现
5. 催化剂: 克里米亚战争暴露政府诸多问题,国人不满
认识:
1、英国文官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 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2、制度的改革具有渐进性、长期性、艰巨性以及连续性,任何一 个制度在形成过程中都有继承、都有创新。
三、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1. 特点
材料一: 各种录用考试都要以公告通知公开进行,公告必须写明招考
的职务、责任、待遇、资格、 考试科目及时间地点,成绩张榜公布,
并通知本人;所有公民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家庭出身、政治面貌、
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等而受歧视,主要以“品行”和“考试成绩”作
为衡量标准;
—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
《格列佛游记》(1726)是英国 著名讽刺小说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
小说《小人国》篇章中,国王 用“绳上跳舞”的方法选拔官员: 谁跳绳跳得越好、跳得越高,谁就 越能得到国王的宠爱、越能当上大 官。
作者以此抨击了18世纪前期英 国国王高官的昏庸无能,揭露官场 政治的黑暗腐败。
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工业革命的推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西方考试制度的不同
1“目前,西方学术界公认: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源子中国的科举制。
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产生影响可追溯到十六世纪后半期。
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科举制度的是葡萄牙的两位传教士克鲁兹和胡安?冈萨雷斯?德万多萨。
前者著有《中国游记》一书,对中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作法倍加称颂,后者在《伟大的中国》中则详细介绍了科举考试的方法和内容。
这两本书在欧洲出版后,广泛流传,尤其是后者引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认真关注。
据统计,1570-1870年,用英文出版的有关中国官吏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书籍达70种之多。
具体来看,英国文官系统形成时期(19世纪后半期),其一些主要刊物《绅士杂志》、《伦敦杂志》等先后撰文介绍中国录用官员的程序和方法,主张采用科举考试制度。
美国文官系统的形成,也深受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1867年10月,《北美评论》杂志撰文称誉中国的科举考试取士制度;1968年5月,一个州议员在向国会递交的报告中,专辟一章来论述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引起参众两院的广泛的兴趣。
“法国大革命在其教育计划中高度重视竞争性的考试。
耶稣会士介绍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模式。
’鉴于此,孙中山曾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西方世界之所以看中科举制度,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核心则是科举制度的合理性。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一个传教士官给一个议会议长的信中找到答案:“您可以看到这种各级考试制度是一种明智的政治制度,除了中国人天性爱好他们的文字以外,这种频繁不断的考试使他们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始终不懈往上攀登,防止他们无所事事,吃喝玩乐而对国家制造麻烦。
”“他们取得业士资格后,为了保住这个资格,几乎一生都要不断地去经受新的考试或者再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
’同时,他们“用中西文化几比较的眼光着本土人司空见惯各类现象,从中抓住值得他们借鉴之事物。
”科举制度“有利于打破世袭贵族的政治垄断状态,符合资产阶级平民登上政治舞台的历史要求。
”而且,“西方近代教育制度中行之有效的学士、硕士、博士分级学位制,就有这种科举取士(秀才、举人、进士—原文注)制度的遗迹。
刘海峰先生认为,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的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的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和工作连续性的中断。
而科举制度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贫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
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
根据刘海峰先生的考证,可以下这么一个结论:至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对科举制度更多是“贬”,都只看见其消极的一面,而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却鲜为国人所知’。
实际上,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明显受到我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很多西方学者认为科举考试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对西方和世界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堪与物质文明领域中的四大发明相媲美的贡献。
刘海峰教授则誉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欧美各国在18世纪以前,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或实行个人赡拘制、政党分肥制。
这些文官任用办法不可避免都会导致任人唯亲,带来结构性的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政府之中,而因政党更迭大批撤换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影响工作的连续性。
而我国的科举制度倡导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平取士,唯才是举。
因此,当西方了解了我国的这么一种文官制度后,大为赞赏,进而仿效,成为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胚胎。
因为科举制度体现“机会
均等”原则,这正适合了在资本主义启蒙时期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比起贵族等级制、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科举选士无疑具有优越性。
由于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以及文官考试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驱使,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1791年,法国首先试行文官考试,到1875年文官系统基本形成。
1806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学院,1829年为东印度公司选用文职人员实行公开考试,1855年,英国政府开始推行文官考试,并在1870年使其制度化和正规化。
由于英国当时国力强盛,所实行的文官考试制度又较系统且卓有成效,因而成为其它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效法的榜样。
1883年,美国也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并于1893年进一步完备。
科举制对欧美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堪称为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18世纪之后,我国已落后于西方,在西学东渐的大趋势下,中国人不得不学习西文、西艺、西政,而科举制则是屈指可数的反被西方人学习的中国特产之一。
孙中山先生在其所著《五权宪法》中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实际上,我国科举制很早就对一些国家产生影响。
比如,公元788年,朝鲜就开始仿唐制实行以儒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直到1893年才废除。
越南从1075年开始也以儒学为准实行科举考试,直到1915一1919年间才正式废除。
日本则在公元676年设立大学寮,大学寮分经、音、书、算四科。
人学资格及手续、科目考试的内容及方法,都与唐代科举制度类似。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逐渐深人。
当我们在引进思想与效率、要借鉴西方文官制度以建立公务员制时,人们才发现原来西方文官制度竟然还是从我国的科举制度学过去的。
1983年,当时的美国人事总署署长艾伦?坎贝尔应邀来北京讲学时曾说,“当我被邀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惊讶。
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到文官制度的时候,都把文官制度的创始者归于中国”。
1.林黛玉:三生石畔,灵河岸边,甘露延未绝,得汝日日倾泽。
离恨天外,芙蓉潇湘,稿焚情不断,报汝夜夜苦泪。
2.薛宝钗:原以为金玉良缘已成,只待良辰,奈何君只念木石前盟,纵然艳冠群芳牡丹姿,一心只怜芙蓉雪。
3.贾元春:贤孝才德,雍容大度,一朝宫墙春不再,一夕省亲泪婆娑。
昙花瞬息,红颜无罪,到底无常。
4.贾探春:虽为女流,大将之风,文采诗华,见之荡俗。
诗社杏花蕉下客,末世悲剧挽狂澜,抱负未展已远嫁。
5.史湘云:醉酒卧石,坦荡若英豪,私情若风絮,嫁与夫婿博长安,终是烟销和云散,海棠花眠乐中悲。
6.妙玉:剔透玲珑心,奈何落泥淖,青灯古佛苦修行,高洁厌俗袅亭亭。
可惜不测之风云,玉碎冰裂,不瓦全。
7.贾迎春:沉默良善,见之可亲,深宅冷暖,累遭人欺,腹中无诗情风骚,膺内缺气概魄力。
空得金黄迎春名,可怜一载赴黄泉。
8.贾惜春:高墙白曼陀,冷水伴空门。
孤寒寂立一如霜,如何能得自全法?狠心舍弃近身人。
侯门金簪冰雪埋,海灯僻冷长弃世。
9.王熙凤:毒酒甘醇,罂粟灿艳,锦绣华衣桃花眼,眼明刀锋吊梢眉。
何幸七窍玲珑心,只惜冷硬霜凝集。
千机算尽,反误性命。
10.贾巧姐:七月七日,牵牛花开,绮罗金线裹绕成,家亡院坍落污地。
幸有阴德济困危,得获余生农家栖。
一亩薄田,岁月绵长。
11.
12.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