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肋痛

中医内科学——肋痛

中医内科学—肝胆系病症:肋痛【定义】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属临床较常见自觉症状。

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系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多种现代医学疾病以胁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胁痛的发生主要由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跌仆损伤、久病体虚等因素所致。

【病位】肝胆,亦与脾胃及肾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以诊断为胁痛。

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相关血液生化检测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1.悬饮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咳痰,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诊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胃痛一般来说,胁痛与胃痛的疼痛部位及伴随症状有别。

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侧胸部,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口苦、目眩、善呕等肝胆病证症状;胃痛则表现为上腹部胃脘处胀痛为主,常伴有反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不适,多与饮食有关。

肝气犯胃所致胃痛,有时可表现为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与胁痛有别。

3.胸痛胸痛以胸膺部疼痛为主,病位多在心、肺,存在相应心系、肺系表现,如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症。

肝郁气滞或邪郁少阳亦致胸胁满痛,表现为胸胁苦满,或胁肋胀痛延及胸背肩臂,范围较广,但仍以胁肋不适为主,与胸痛有别。

【辨证论治】1.肝郁气滞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代表方: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

2.邪郁少阳临床表现:胸胁苦满疼痛,兼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头痛目眩,心烦喜呕;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胁痛中医护理方案

胁痛中医护理方案

胁痛中医护理方案胁痛是指胁肋部出现疼痛感,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

在中医理论中,胁痛通常与脾胃功能失调、气滞血瘀、寒湿困阻等相关。

针对这些原因,中医提供了一些治疗胁痛的护理方案。

1.调理脾胃:脾胃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脾胃功能失调可以导致胁痛。

因此,调理脾胃是治疗胁痛的首要步骤。

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改善脾胃功能,如少食多餐、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增加易消化的食物等。

2.活血祛瘀:胁痛经常与气滞血瘀有关。

中医可以使用一些活血祛瘀的方法来改善这种情况。

例如,可以使用适量的山楂、红花、川芎、三七等药物,经常按摩胁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3.祛寒湿:寒湿困阻也是引起胁痛的原因之一、可以使用一些祛寒湿的方法来改善这种情况。

例如,可以使用适量的姜、砂仁、苏子等草药来温通经络,祛除寒湿。

另外,也可以选择艾灸、温热肚脐等方法来驱寒湿。

4.肝气疏导:胁痛与肝气郁结也有一定关系。

肝气郁结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缓解。

例如,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来释放紧张情绪,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

此外,也可以通过按摩太冲、足三里等穴位,调理肝气,缓解胁痛。

6.合理用药:在治疗胁痛时,有时还需要使用一些中药进行调理。

根据个体情况,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香附、木香、丹参、川芎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药物时一定要遵循医嘱,避免过量使用。

综上所述,胁痛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调理脾胃、活血祛瘀、祛寒湿、肝气疏导、心理疏导和合理用药。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改善胁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中医护理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和中医辨证施治,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和方案。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胁 痛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胁 痛

胁痛肝胆疾病胁痛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统称。

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所言:“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要点一概述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病变相关。

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在《素问·刺热》篇中有“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的记载,《灵枢·五邪》篇言:“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

”此外,《灵枢·经脉》篇云:“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说明胆腑病变亦可导致胁痛。

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胁痛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如《诸病源候论·胸胁痛候》言:“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所乘故也……此三经之支脉并循行胸胁,邪气乘于胸胁,故伤其经脉。

邪气之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

”指出胁痛的发病脏腑主要与肝、胆、肾相关。

严用和《济生方·胁痛评治》篇中认为胁痛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所致,“夫胁痛之病……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

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

”《景岳全书》中进一步指出,胁痛的病因主要与情志、饮食、房劳等关系最为紧切,并将胁痛分为外感与内伤的两大类。

如《景岳全书·胁痛》曰:“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

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

”《证治汇补·胁痛》篇对胁痛的治疗原则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曰:“治宜伐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者,亦宜补泻兼施……故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者,又当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4.胁痛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4.胁痛
Fra bibliotek4)临床应用加减:
①疼痛较剧者,加元胡、郁金、川楝子, 行瘀止痛; ②胁下有癥块者,加三棱、莪术、地鳖虫, 破瘀散结; ③久瘀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等以补气活 血散瘀。
3、肝胆湿热证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痛或胀痛,灼热疼痛——湿热蕴阻肝 胆,疏泄不利。 ②兼次症:胁痛牵及后背,或恶心,厌食油 腻,——湿热中阻,胃失和降。 或身热恶寒,身目发黄、小便黄——湿热郁蒸 肝胆。 ③舌苔:舌质红,苔黄腻; 肝胆湿热之征。 ④脉象:脉弦滑。
六、【预后及预防、护理】
(一)转归预后 (二)预防调摄 1.保持身心愉快,避免情志刺激。 2.清淡饮食,忌刺激性食物。 3.劳逸结合,注意休息。
小结
1.胁痛是指因脉络痹阻或脉络失养引起胁肋部疼痛的病证。 2.病位在肝胆,病机关键是脉络痹阻或失养。 3.辨证应分清外感内伤、在气在血、在脏在腑、属虚属实。 4.治疗原则以“通则不痛”、“荣则不痛”为主。 5.五型分治: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 瘀血阻络,旋覆花汤; 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 胆腑郁热,清胆汤; 肝阴不足,一贯煎。
2、瘀血阻络证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入夜尤 甚;——气滞血瘀,瘀阻胁络。 ②兼次症;面色晦暗,或胁肋下有癥块;——瘀 血积久,气血不和。 ③舌苔:舌质紫暗; 瘀血之征。 ④脉象:弦沉涩。
(2)病机:瘀血停积,胁络痹阻。
(3)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4)方药:血府逐瘀汤——气滞血瘀,胸 胁刺痛,日久不愈者。 复元活血汤——外伤、瘀血停积,胸 胁刺痛,局部瘀肿者。
不荣而痛
正虚失养
情志 不遂, 跌仆 损伤, 饮食 所伤, 外感 湿热, 劳欲 久病。
三、【诊断】

胁痛科普讲座PPT课件

胁痛科普讲座PPT课件

胁痛的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
某些情况下,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等可以缓解 疼痛。
专业的物理治疗师可以帮助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
胁痛的治疗方法 生活方式调整
改善饮食、增加锻炼等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慢性 胁痛患者尤为重要。
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和缓解胁痛。
预防与自我管理
预防与自我管理
健康饮食
均衡饮食,避免油腻食物和过量饮酒,有助于减 少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多吃水果和蔬菜,保持良好的肠道健康。
预防与自我管理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特别是具有高风险因素的人群,应更加关注身体 状况。
预防与自我管理
心理健康
心理压力过大会影响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有助于疼痛管理。
可以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来缓解压力。
谢谢观看
Hale Waihona Puke 胁痛的定义与重要性为什么关注胁痛?
及时识别胁痛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早期发现潜在 的严重疾病,降低病发率。
了解胁痛的常见症状和病因,有助于我们采取适 当的医疗措施。
胁痛的定义与重要性
谁会经历胁痛?
任何人都有可能经历胁痛,尤其是中老年人和有 基础疾病的人群。
某些生活习惯和职业也可能增加胁痛的风险。
胁痛的常见原因
胁痛的常见原因 消化系统问题
如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都可能引起胁痛。
这些疾病通常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的症状,如恶心 、呕吐等。
胁痛的常见原因 呼吸系统疾病
肺炎、胸膜炎等疾病也可能导致胁痛的出现。
患者可能会伴有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
胁痛的常见原因
心血管疾病
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有时 也表现为胁痛。

胁痛

胁痛

胁痛胁痛就是两侧的胁肋部疼痛,多发生在生气、恼怒后,一些肝胆疾病也会引起胁痛。

因情志引起的胁痛在心情好转后会减轻或者消失,因其他原因引起的胁痛则会持续性存在。

今天全净通就给大家分享关于胁痛的知识。

1、胁痛的简介: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

肝胆经脉布于两胁,故“胁”现代又指两侧下胸肋及肋缘部,肝胆胰所居之处。

胁痛是肝胆疾病中常见之证,临床有许多病证都是依据胁痛来判断其为肝胆病或系与肝胆有关的疾病。

可与西医多种疾病相联系,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肝癌、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胁肋外伤以及肋间神经痛等。

2、胁痛的病因病机:肝气郁结:若情志不舒,或抑郁,或暴怒气逆,均可导致肝脉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发为胁痛。

肝气郁结胁痛,日久有化火、伤阴、血瘀之变。

瘀血阻络: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肝郁气滞可以及血,久则引起血行不畅而瘀血停留,或跌仆闪挫,恶血不化,均可致瘀血阻滞胁络,不通则痛,而成胁痛。

湿热蕴结:外感湿热之邪,侵袭肝胆,或嗜食肥甘醇酒辛辣,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生湿蕴热,内外之湿热,均可蕴结于肝胆,导致肝胆疏泄不利,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而成胁痛。

肝阴不足:素体肾虚,或久病耗伤,或劳欲过度,均可使精血亏损,导致水不涵木,肝阴不足,络脉失养,不荣则痛,而成胁痛。

3、胁痛的症状表现: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肝郁气滞: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不舒则痛增,胸闷,善太息,得嗳气则舒,饮食减少,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肝胆湿热: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引及肩背,伴有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口干口苦,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瘀血阻络: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疼痛持续不已,入夜尤甚,或胁下有积块,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4、胁痛的治疗原则:以疏肝利胆,活络止痛为主,取足厥阴、足少阳经穴位主。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在肋骨下的一侧或两侧出现疼痛感。

中医认为,胁痛多与脾胃功能紊乱、肝郁气滞等有关。

下面将介绍一
种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案,供参考。

一、辨证分型:
1.肝郁气滞型:胁痛胀满,有时配有胸闷、乳房胀痛等症状,舌苔多
为薄白或薄黄,脉弦滑;
2.脾胃气滞型:胁痛胀满,伴有食欲不振、嗳气、腹胀等症状,舌苔
多为薄白,脉弦滑;
3.脾胃虚弱型:胁痛隐痛,常配有乏力、纳差、便溏等症状,舌质淡
红或淡嫩,舌苔多为薄白,脉弱;
4.脾胃湿热型:胁痛灼热,伴有口苦、口干、纳差、大便黏滞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原则:
1.肝郁气滞型: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2.脾胃气滞型:理气消胀,调和脾胃;
3.脾胃虚弱型:健脾益气,调和胃气;
4.脾胃湿热型:清热利湿,调和脾胃。

三、常用药物方剂:
1.肝郁气滞型:柴胡疏肝散、逍遥散;
2.脾胃气滞型:理中丸、枳壳导滞汤;
3.脾胃虚弱型:四君子汤、六君子汤;
4.脾胃湿热型: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

四、辅助疗法:
1.针灸疗法:可采用足三里、太冲、膈俞、脾俞等穴位进行调理,疏
通气血,缓解胁痛症状;
2.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捏、按等手法刺激相关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舒缓胁痛;
3.中药熏蒸疗法:选择适当的中药,熏蒸胁部,起到活血定痛的作用。

胁痛ppt课件

胁痛ppt课件
第十三节 胁痛(hypochondriac pain)
+ 教学课时:01学时 + 目的要求:掌握概念、针灸治疗方法。 + 重点:针灸治疗方法。 + 难点:概念、辩证治疗。
1
+ 一、概念 + 胁痛是一侧或两侧胁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
病证,是临床多种疾病的一个自觉症状。
+ 二、现代医学范围 + 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道感染、
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肝胆疾患,
干性或渗出性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肋软 骨膜炎等,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2
+
+
三、病因病机
肝胆位于胁部,其脉布两胁,故胁痛之病,主要责之于肝胆。肝为风木 之脏,其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
+
若情志郁结,肝气失于疏泄,脉络受损,经气不利,发为胁痛;
或外感湿热邪毒,伤及肝胆;或饮食不调,湿热蕴结脾胃,脾胃湿热移 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条达,而致胁痛;
+
+பைடு நூலகம்
肝气郁结:胁肋胀痛,走窜不定,每因情志波动而增减,常伴胸闷 不舒,纳少嗳气,苔薄白,脉弦者;
肝胆湿热:胁肋灼痛,多偏于右侧,口苦,脘闷纳呆,恶心呕吐, 畏进油腻食物,或恶寒发热,或目黄、身黄、小便黄赤,舌红苔黄 腻,脉弦滑数者; 瘀血阻滞:胁痛如刺,痛处固定而拒按,夜间尤甚,有慢性胁痛或 跌仆损伤史,胁下或有痞块,舌质紫暗,脉沉涩者; 肝阴不足:胁肋隐隐作痛,其势绵绵不休,遇劳加重,头晕目眩, 口干心烦,舌红苔少,脉细弦数者。
+
若气郁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停留,胁肋脉络不畅;或强力负重、跌仆
闪挫,胁络损伤,气血不畅,瘀血停积,皆可致胁痛;

中医内科学胁痛

中医内科学胁痛

2、辨在气在血
胁痛在气,以胀痛为主,且走 窜不定、胀痛随情志变化而起 伏。 胁痛在血,以刺痛为主,其痛 有定处,入夜加剧。然胁痛亦 有因气及血或血病及气者,更 应审其先后缓急。
3、辨在脏在腑
胁病病位在于肝胆,故应辨其属肝 属胆。 胁痛在肝,疼痛部位可在胁肋一侧 或两侧。范围较广。 而在胆者每以右胁胀痛为主。 影像学检测,尤宜二者之鉴别。然 肝胆相照,脏腑相联,肝胆每易同 病,辨胁痛在脏在腑,可知肝胆所 伤孰轻孰重。
相关病证
黄疸、积聚、鼓胀与胁痛的关系甚 为密切。因黄疸、积聚、鼓胀等不 仅与胁痛有相同或相类似的病机, 且在黄疸、积聚、鼓胀的发生发展 过程中皆可出现胁肋疼痛这一症状, 但黄疸以身目发黄为主症,积聚以 腹中结块为主症,鼓胀以腹大如鼓、 青筋暴露为主症。
辨 证 论 治
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 外感胁痛是指感受湿热之邪,湿热蕴蒸 肝胆,肝胆失于疏泄条达,其起病急骤, 伴有寒热、口苦、恶心呕吐; 内伤胁痛多因肝气郁滞、瘀血内阻或肝 阴不足而引发,其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且鲜见寒热表现。
4、辨 属 虚 属 实
胁痛因肝郁气滞、瘀血内阻、 肝胆湿热而致者多属实,其疼 痛较剧,痛而拒按,病程较短。 肝阴血亏损,肝脉失养之胁痛 属虚,其痛势隐隐,喜揉喜按, 病程较长。
治疗原则
胁痛的致病途径虽有外感、内伤之分, 病位有在气在血、属脏属腑之异,疼痛 性质有虚实之辨,但总不能脱离肝胆, 逾越“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之理。 不通而痛者属实,宜疏导之法使之通; 因于气滞者疏肝解郁,缘于瘀血者活血 通络,起自湿热者清热利湿。 不荣而痛多虚,宜濡润之法使荣,滋阴 养血之法当适时择用,若因肾而致肝阴 不足者,壮水补肾之剂亦可加入。

胁痛健康宣教

胁痛健康宣教

胁痛健康宣教
摘要
胁痛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

本文旨在通过健康宣教,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胁痛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提高对胁痛的认知,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1. 胁痛的定义和症状
胁痛是指腰部到胸部之间的一侧或双侧区域出现的疼痛感觉。

疼痛可能是持续性的、剧烈的,也可能是间歇性的、隐性的。

患者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不适症状。

2. 胁痛的常见原因
胁痛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肌肉劳损、胃炎、肾结石、消化性溃疡、胆囊炎等。

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过度劳累、饮食不当等都可能诱发胁痛。

3. 预防胁痛的方法
预防胜于治疗,遵循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胁痛的关键。

保持良好的体态、合理饮食、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4. 如何对待胁痛
如果出现胁痛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手术治疗等。

5. 结语
胁痛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对个人和家庭都会造成一定的困扰。

通过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对胁痛的认知,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胁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提供对胁痛的简要介绍,并提出预防和治疗的建议,仅供参考。

如有胁痛症状或其他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

黄帝内经中关于胁痛的原文论述

黄帝内经中关于胁痛的原文论述

黄帝内经中关于胁痛的原文论述:1. 背景介绍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治疗方法,对于人体各种疾病都有详细的描述和论述。

胁痛是中医常见的症状之一,黄帝内经中也对胁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

2. 胁痛的定义及病因分析在黄帝内经中,对胁痛的定义是指人体胸胁部出现的疼痛感觉。

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胁痛的病因可以分为多种情况,包括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病传热、肝气犯胃等不同的情况。

每种病因都会导致不同类型的胁痛,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3. 胁痛的症状及特点根据黄帝内经的描述,胁痛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胸胁部出现疼痛感觉,有时还会伴随着呼吸困难、腹胀等症状。

不同类型的胁痛还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肝气郁结所致的胁痛,常常会伴随着情绪不畅、胁部拘急等症状。

4. 对胁痛的治疗方法黄帝内经中提出了针对胁痛的治疗方法,根据病因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例如对于肝气郁结所致的胁痛,可以采用调理情绪、舒缓肝气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肝火上炎导致的胁痛,可以采用清热泻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5. 饮食调理除了药物治疗外,黄帝内经还提出了饮食调理的方法对胁痛进行治疗。

例如在胁痛时可以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橘子、柠檬等;也可以多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如苦瓜、芹菜等,有助于缓解胁痛的症状。

6. 心理调理黄帝内经强调了胁痛患者的心理调理,在治疗胁痛的过程中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的不良影响。

可以通过音乐、书法、绘画等方式进行心理调理,有助于缓解胁痛症状。

7. 预防胁痛的方法黄帝内经还强调了预防胁痛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情绪不畅、饮食不当等因素对身体的影响。

同时要保持适度的运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胁痛的发生。

8. 结语黄帝内经对胁痛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探讨,提出了多种治疗和预防方法,对于临床医学和中医药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更好地治疗和预防胁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胁痛,中医食疗学

胁痛,中医食疗学

四、辨证食疗
(一)肝郁气滞
【证候】胁肋胀痛,走窜不定,或痛引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 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善太 息,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食疗方法】疏肝理气,柔肝止痛。 【推荐食材】黄花菜、柚子皮、玫瑰花、佛手、枳壳、香附、 木香、川芎等。
感谢观看
一、病因病机
胁痛的病因主要有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跌仆损伤、久病体虚 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导致肝气郁结、肝失条达,瘀血停滞、痹 阻胁络,湿热蕴结、肝失疏泄,肝阴不足、络脉失养等诸多病机 变化,最终导致胁痛发生。
二、辨证要点
胁痛在气,以胀痛为主,且游走不定,痛无定处,时轻时重, 症状随情绪变化而起伏;胁痛在血,以刺痛为主,且痛处固定不 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
实证胁痛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急,症见 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多属阴血不足,脉络失养,症 见其痛隐隐,绵绵不休,且病程长,来势缓,并伴见全身阴血亏 耗之证。
三、食疗原则
胁痛之食疗原则当根据“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理论,以疏 肝和络止痛为基本原则。实证之胁痛,宜用理气、活血、清利湿 热之法;虚证之胁痛,宜补中寓通,采用滋阴、养血、柔肝之法。 应多食蔬菜、水果、瘦肉等食物,忌过度饮酒,忌辛辣肥甘、生 冷不洁之品,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香燥理气之品。
(三)瘀血阻络
【证候】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尤甚,可伴胁下瘕 块,舌质紫黯,脉沉涩。 【证机概要】瘀血内阻,肝络痹阻。 【食疗方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推荐食材】玫瑰花、山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枳壳、香 附、三七粉等。
【推荐食疗方】
1.玫瑰茶。

胁痛

胁痛

胁痛(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概述】1.中医病名:胁痛是以胁肋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循于胁,所以,胁痛多与肝胆疾病有关。

凡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或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或久病体虚,忧思劳倦,或跌仆外伤等皆可导致胁痛2.西医病名:急性胆囊炎和胆石症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二者常同时存在,互为因果,故合并叙述。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

急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炎症性病变,约有70%的胆囊炎患者胆囊内有结石存在。

急性胆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系胆囊急性病变,大多数合并胆囊结石,少数为非胆石性急性胆囊炎。

本病大多为急性起病,由反复发作。

临床上可无特殊症状。

胆石症(gallstones或choleliths),胆管或胆囊产生胆石而引起剧烈的腹痛、黄疸、发烧等症状之疾病,称为“胆石症”。

胆石症是最常见的胆道疾病。

【诊断】(一)疾病诊断1、西医诊断标准⑴多数病人有胆绞痛病史,尔后有厌油脂食,腹胀,嗳气等消化道症状。

⑵出现右上腹部和肩背部隐痛,但较少有畏寒、高热、黄疸等。

⑶体检时,右上腹胆囊区有轻度压痛和不适感,莫菲氏征可阳性。

⑷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如显示结石影更有助于诊断。

⑸口服胆囊造影表现为胆囊淡薄或不显影收缩功能减退,如双剂量胆囊造影仍不显影,则可明确诊断。

2、中医诊断标准⑴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⑵疼痛性质可表现为刺痛、胀痛、隐痛、闷痛或窜痛。

⑶急性,反复发作的病史。

⑷结合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胆囊造影,B超等有助于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肝气郁结:两侧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激惹则痛剧,胸闷,善太息而得嗳气稍舒,伴有纳呆,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2、瘀血阻络: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入夜更甚,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3、湿热蕴结: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及肩背,伴有纳呆恶心、厌食油腻、口苦口干、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胁弦滑。

中医内科学胁痛

中医内科学胁痛

拔罐治疗
单纯拔罐
利用负压原理,吸附在特定的皮肤部位,以达到通经活络、止痛的效果。
刺络拔罐
在皮肤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然后再进行拔罐,以加强疗效。
05
现代医学治疗胁痛的方法
西药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可减轻疼痛和肿胀。
激素类药物
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可减轻炎症反应。
2023
中医内科学胁痛
目 录
• 胁痛的概述 • 中医对胁痛的认识 • 现代医学对胁痛的认识 • 中医治疗胁痛的方法 • 现代医学治疗胁痛的方法 • 预防及护理
01
胁痛的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 症状。
分类
胁痛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实证以肝气郁结、瘀血阻络、 湿热蕴结为主,虚证以阴血亏虚、阳气不足为主。
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 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
护理方法
局部冷敷
可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患处, 以缓解疼痛和肿胀。
热敷
采用热水袋或中药热敷,以促进 局部血液循环和炎症吸收。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建议选用中药或西药,并 按医嘱服用。
注意事项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胁痛症状的变化,如 疼痛加剧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
抗生素类药物
如头孢菌素、青霉素等,可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胁痛。
物理治疗
01
02
03
热敷
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 疼痛部位,可缓解疼痛。
冷敷
使用冰袋或冰毛巾敷在疼 痛部位,可减轻肿胀和疼 痛。
按摩
适当的按摩可以帮助缓解 胁痛的不适感。
手术治疗

胁痛_中医内科治疗方案

胁痛_中医内科治疗方案

一、概述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中医认为,胁痛的发生与肝、胆、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补肾为主。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治疗的角度,探讨胁痛的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1. 肝气郁结: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胁痛作痛。

2. 肝胆湿热:饮食不节,湿邪内生,湿热蕴结,胆汁外溢,胁痛作痛。

3. 脾肾阳虚:脾肾阳虚,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络,胁痛作痛。

4. 肝阴不足:肝阴不足,肝络失养,胁痛作痛。

三、中医内科治疗方案1. 基本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补肾。

2. 分证论治:(1)肝气郁结证治法:疏肝解郁,活血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香附、川芎、枳壳、甘草。

加减:若胁痛较甚,加郁金、延胡索;若兼有胸闷、善太息,加桔梗、枳实;若兼有情绪抑郁,加郁金、佛手。

(2)肝胆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疏肝解郁。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

加减:若胁痛较甚,加郁金、延胡索;若兼有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若兼有黄疸,加茵陈、泽泻。

(3)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活血止痛。

方药: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

组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肉豆蔻、补骨脂、益智仁、吴茱萸。

加减:若胁痛较甚,加郁金、延胡索;若兼有腰膝酸软,加枸杞子、菟丝子;若兼有水肿,加茯苓、泽泻。

(4)肝阴不足证治法:滋阴养肝,活血止痛。

方药:一贯煎加减。

组成:生地黄、枸杞子、当归、白芍、柴胡、麦冬、甘草。

加减:若胁痛较甚,加郁金、延胡索;若兼有头晕、目眩,加菊花、钩藤;若兼有耳鸣、耳聋,加石菖蒲、远志。

3. 针灸治疗:(1)体针:取穴期门、肝俞、胆俞、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2)耳针:取穴肝、胆、脾、肾、皮质下。

4. 推拿治疗:(1)按摩肝俞、胆俞、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位。

(2)推揉胁肋部,促进气血运行。

5. 饮食调理:(1)宜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等。

胁痛中医护理方案

胁痛中医护理方案
和不足之处。
分析影响中医护理效果的因素, 如患者病情、年龄、性别等,为 进一步优化中医护理方案提供依
据。
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医护人员和患 者,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中医护 理方案,提高护理效果和患者满
意度。
案例分享
05
案例一:肝气郁结型胁痛护理
总结词
疏肝理气,调畅气机
详细描述
针对肝气郁结型胁痛,中医护理方案以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为主。在护理过程中,需关 注患者的情绪变化,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加重病情。同时,可采用中药泡脚、 按摩等舒缓方式缓解胁痛,并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等,以促进气血
针对胁痛患者,整体观念要求在护理过程中不仅关注胁痛的 缓解,还要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如饮食、睡眠、心理 状态等,以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重要原则,强调根据患者的具 体病情和证候,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在胁痛的护理中 ,要根据胁痛的病因、病机、证候类型等因素,采取不同 的护理措施。
详细描述
胁痛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有助于缓解胁痛症状。但应注意不要过度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针灸推拿护理
总结词
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缓解胁痛症状,需由 专业医师操作。
详细描述
针灸和推拿是缓解胁痛的有效方法。患者可 前往中医院或专业的中医诊所进行治疗。治 疗过程中应保持舒适体位,避免过度紧张。 针灸和推拿需由专业医师操作,以免造成不 必要的损伤。
如春季万物生发,肝气易旺,应注意疏肝理气;夏季湿热较重,应注意清热利湿 ;秋季气候干燥,应注意润燥养阴;冬季寒气袭人,应注意温阳散寒。同时,根 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也应适当调整护理方案。

胁痛

胁痛

3.1肝胆火热证【释义】湿热壅滞,肝胆疏泄不利而导致的以肋胀痛、刺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为常见症的胁痛证候。

【用例】(1)《脾胃论·卷上·脾胃胜衰论》:“肝木妄行,胸胁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多怒,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腹中急痛,此所不胜乘之也。

”(2)《寿世保元·卷五·胁痛》:“一论因内有湿热。

两胁痛甚。

伐肝木之气。

泻肝火之要药也。

”(3)《医学纲目·卷之四·阴阳脏腑部·诊五邪相干》:“肝木妄行,胸胁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多怒,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腹中急痛,此所不胜乘之也。

”(4)《症因脉治·卷一·胁痛论》:“凡胁痛多火,皆肝胆症也。

上胁痛属肝,下胁痛属胆,或有肺气怫郁,金邪乘木,亦令胁痛,名肺胁痛,最利害,金乘木为贼邪,故重。

”(5)《金匮翼·卷六·胁痛总论》:“肝火盛而胁痛者,肝气实也。

其人气收善怒。

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善怒,又云:肝气实则怒是也。

”(6)《类证治裁·卷之六·胁痛论治》:“肝脉布胁,胆脉循胁。

肩下曰膊,膊下曰,对腋,腋下曰,下曰胁,胁后曰肋,肋下曰季肋,俗名肋稍,季肋下为腰。

故胁痛皆肝胆为病,而胆附于肝。

凡气血食痰风寒之滞于肝者,皆足致痛。

气郁者,大怒气逆,或谋虑不遂,皆令肝火动甚。

清肝汤、小龙荟丸。

血瘀者,跌扑闪挫,恶血停留,按之痛甚。

”(7)《客尘医话·卷三·产后述略》:“往来寒热,口苦胁痛,类少阳症,皆由气血两虚,阴阳不和。

”(8)《目经大成·卷之三》:“目病初作,寒热往来,胁痛、口苦、脉弦,此少阳经伤寒,半表半里之证也。

”(9)《杂病广要·身体类·胁痛》:“肝火盛、木气实而胁痛者,或因怒气太逆,肝气郁甚,谋虑不决,风中于肝,皆使木气甚,火盛则肝急矣。

中医内科学——胁痛

中医内科学——胁痛

演变及转化: 病初在气,→气滞可转化为血瘀,
气滞日久化火 饮食所伤,湿热内伤,
耗伤阴津,阴血不 足,肝络失养。
诊断依据
1 、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以诊断为胁痛。 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 同特点。
2 、 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 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证见肠鸣,腹泻、腹胀者可酌加茯苓、白术;
(4)肝郁化火,耗伤阴津,症见胁肋隐痛不休,眩晕少寐。 舌红少津。脉细者,减川芎加枸杞、菊花、首乌、丹皮、 栀子;
(5)见胃失和降,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生姜、旋覆 花;
(6)气滞兼血瘀,加丹皮、赤芍、当归尾、川楝子、延胡 索,郁金。
2、肝胆湿热证
主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
二小结
一、定义: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 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 觉证状。
1、 部位: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 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2、 经络:肝胆肾三经循行于此,故病变 与肝胆有关。(见图)
3、自觉症状:疼痛
足 少 阳 胆 经
足 少 阴 肾 经
定义
二:文献摘要
1、胁痛与肝胆 肾病变相关;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 怒。” 2、病因病机:情志不遂;情志、饮食、房劳,外感、内伤 3、临床特征:《素问.缪刺论》
一、辩证要点 1、 辨在气在血
辨证论治
大抵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情 终于情绪变化有关;
刺痛多属血瘀,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 按,入夜尤甚。
2、 辨属虚属实
实证之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急, 症见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二)辨疼痛特点 气滞——胀痛,痛无定处,和情绪有关; 血瘀——刺痛,固定不移,拒按,夜甚; 湿热——灼痛,痛有定处,持续性痛; 阴虚——胁痛隐隐,时作时止,烦劳加重。
27
(三)辨虚实
肝郁气滞 实 血瘀痹阻 外感湿热 病程短来势急 证见疼痛剧烈 拒按 脉实有力 证见疼痛隐隐 喜按,持久不解, 脉虚无力
肝气失疏 胁络失和

相互转化
不通则痛 不荣则痛 气滞、血瘀、湿热

(三)病理因素、病性:

不通则痛
不荣则痛

阴血不足
20
病机转化
胁痛初病有气,为肝郁气滞。气滞日久可致血瘀而成 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伤阴;或气郁水湿不运而为湿, 郁久仍可化热而伤阴,肝阴耗伤,邪气留恋,终成虚
实夹杂之证。
21
四、诊断要点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功能:代谢功能(90%蛋白、 糖、脂、胆汁酸、胆红素、激 素灭活及部分金属) ★生物转化功能(氧化、 还原、水解、结合) ★分泌和排泄功能(胆汁 途径) ★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 ★脂类代谢功能检查 ★胆红素代谢检查 ★胆汁酸代谢检查 ★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
23
五、鉴别诊断
悬饮
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
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咯痰、呼吸时疼
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
浊音,或兼见发热。
24
六、辨证论治与治则
25
辨证要点
(一)辨在气在血 初病在气,久病入络 在气者气郁,疼痛性质以胀痛多见,有疼痛游
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关; 在血者血瘀,疼痛性质以刺痛多见,其痛固定 不移,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
虚 肝阴不足 络脉失养
病程长来势缓
28
治疗原则: 通则不痛--疏肝和络止痛
实证:以祛邪疏通为要
理气、活血、清热、利湿等。 防止辛散太过
虚症:以柔肝扶正为要
滋阴、养血,柔肝 不忘疏肝理气
29
七、分证论治
1肝郁气滞
主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与情志有关。 兼证:胸闷,脘腹胀满,纳少嗳气。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苔脉: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柴胡疏肝散。 药:柴胡 香附 枳壳 陈皮—疏肝解郁理气除胀 白芍,甘草—柔肝止痛 川芎—血中之气药,活血行气通络
肝气 肝血 肝阴 肝阳
两种不同的作用 圣惠方:肝虚则生寒
以血为体 病理-虚证
3
肝气郁结或肝血不足—胁痛 气滞血瘀—积聚 气滞血瘀水停—鼓胀 湿热内蕴,胆汁疏泄不利 —黄疸 气滞痰凝,痰瘀互结
肝阴暗耗
阳亢
头痛
肾阴素亏
眩晕
血随气逆,挟痰瘀上蒙清窍
——瘿病
感受疟邪,少阳枢机不利 ——疟疾
其它
中风
4
第一节


一、定

6
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病证。
侧胸部,自腋而下,至肋 骨之尽处 胁者,肝胆之区也
7
二源 流
8
《内经》--明确指出胁痛主要是肝胆病变
《灵枢· 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素问· 脏气法时论篇》:肝病者,两胁下痛 引少腹,令人善怒。 《灵枢· 胀论》: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 善太息。 《素问·谬刺论》:寒气客于厥阴之脉… … 故胁肋与少腹之脉相引痛矣。
第七章 肝胆病证
长沙医学院中医系 王明炯
总 论变
其它
2
• • • • •
肝胆互为表里 调达情志 调畅气机 肝主疏泄 助脾运化 肝藏血 胆,依附胁下,胆汁 生理-以气为用 肝经胆经循行特点
病理-肝气不疏 气机逆乱
肝肾---已癸同源 水木 肝脾(胃)-- 木土 肝肺—金木 肝心—木火
30
2肝胆湿热
主证:胁痛剧烈,灼痛胀痛
兼证:口干口苦,纳呆呕恶,胸闷腹胀,大便秘结或溏泄。或兼有寒
热,目黄身黄,小便黄。 苔脉: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 龙胆泻肝汤 药: 龙胆草 栀子 黄芩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生地 当归 柴胡 甘草 加减:胆蛔证,选乌梅丸;
结石,加三金(鸡内金、海金沙、金钱草);
12
《类证治裁· 胁痛》在叶氏的基础上将胁痛 分为肝郁、肝瘀、痰饮、食积、肝虚诸 类,对胁痛的分类与辨证论治作出了一 定的贡献。 《医林改错》提出瘀血亦能致胁痛
13
范 围
14
中医范围:以胁痛为主症的病证。
肝脏病:急慢性肝炎,肝寄生虫病,肝内结
石,肝硬化,肝脓肿,肝肿瘤。
胆囊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 其 他:肋间神经痛,不典型的慢性胰腺炎,
9
《诸病源候论》
—明确指出胁痛与肝、胆、肾相关
10
《景岳全书》
将胁痛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提出以内伤为主。 病因方面,认为有郁结伤肝,肝火内郁,痰饮停 伏,外伤血瘀及肝肾亏虚等。 发病脏腑,认为 “ 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 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
11
《临证指南医案》—络以辛为泻
对胁痛之属于久痛入络者,善用辛香 通络,甘缓理虚,辛泄祛瘀等法,立方 选药,对后世医家颇有影响。
腑闭,加承气汤。
31
3瘀血阻络
主证:胁痛如刺,固定不移,入夜尤甚,痛处拒按。 兼证:面色黧黑,胁下癥块。 苔脉:舌暗瘀斑,脉弦细涩。 治法:祛瘀通络。 方: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 药:桃红四物汤+四逆散+桔梗牛膝;
干性胸膜炎、肌纤维炎及神经官能症、 胁肋外伤等
15
三、病因病机
16
病因:
(一)情志不遂: 抑郁恼怒,肝失条达,气阻络痹——胁痛
(二)跌仆损伤:
跌仆损伤,瘀血内停,胁络痹阻——胁痛 (三)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脾湿生热,蕴于肝胆——胁痛
17
(四)外感湿热:
湿热外袭,郁结少阳,肝胆失疏——胁痛
(五)劳欲久病:
久病耗伤,老欲过度,精血亏虚,肝阴不
足,肝络失养——胁痛
18
[病因病机]—病机
(一)病位: 主要在肝胆,与脾、胃、肾有关。
脏腑理论 经络理论
足厥阴肝经: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 布胁肋 足少阳胆经: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 其直者…从缺盆循胸过季胁… 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
19
[病因病机]—病机 (二)基本病机:
症状 主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胁痛性质: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 兼症: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 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病史 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 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22
检 查
血常规、肝功能、胆囊造影、B超、 CT,
肝炎病毒指标(甲、乙、丙、丁、戊肝)、 肿瘤标记物(胎甲球蛋白,碱性磷酸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