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实录.doc
水调歌头苏轼教学实录
![水调歌头苏轼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0dc5558a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f6.png)
水调歌头苏轼教学实录水调歌头苏轼教学实录《水调歌头》是中学必学课文,整理和打磨教学的水平很有必要,以下是是小编整理的一篇课堂实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一、文本分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诗中,交织着各种矛盾的心态,表现了正处于外放的苏轼内心的纠结与不安。
但最终,诗人豁达的胸怀化解了矛盾,让自己的内心时刻有明月相伴,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带来一片明净。
这是苏轼作品最大的特色,同样也是他的作品最大的价值所在。
学习本诗,最大的难点不在于诗本身。
恰恰是因为学生对这首词太熟悉,心中早已形成了固有的认识,很难启发他们的思考。
我主要采取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安排三组相关诗歌与这首词的不同词句比较,通过比较启发学生的思考,再结合写词的背景及苏轼的经历,帮助学生一步步地认识这首词的内涵及其所表现的人生态度,从而认识苏词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这首词的主题及精神。
2、结合背景材料,了解这首词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师:苏轼作为一位著名的文人,我们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应当已经对苏轼这位大文人有了一定了解,在这里,我引用当代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曾在其名著《美的历程》中对他的评价:“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请大家注意,不是“之一”,而是“最”,这个评价言过其实吗?生:没有师:的确,人们对他的喜爱甚至超过了李白、杜甫。
但李泽厚先生又接着指出:“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不算多。
”这个评价同样也是恰当的,苏轼的词现存三百首左右,这个数量与李杜是无法相比的。
这里似乎有一个矛盾,既然文学成就不如上述几位,但人们对他的喜爱又超过了李杜,可见他的身上必定有独特的魅力。
那么,苏轼这种魅力何在?我们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来感受。
2、初读,正音。
(学生朗读序并词,老师归纳出读错的词)师:从词的平仄来说,此处当读“高处不胜(shēng)寒”,平声,意思是“禁不住”。
水调歌头 实录
![水调歌头 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a37dac33e2bd960590c677b5.png)
《水调歌头》实录过程一:“读”近文本师:同学们,老师非常喜欢这篇名作,也禁不住想放声高吟一回,愿意听吗?生(众):愿意。
师:老师读的时候请同学们不要笑话老师的太投入哟!(师饱含深情,抑扬顿挫地朗读,时而低回,时而高亢,时而呼喊,时而奔放。
生听得如痴如醉。
)师:谢谢!怎么没有人笑呢?老师读得真的那么感人吗?生1:我笑不出来,心里沉甸甸的。
师:你认为苏轼面对伤心和痛苦,仅是伤感流泪吗?生2:不,他后来变得豁达了。
师:你们的感悟能力非常强。
现在让我们先来齐诵这首感人肺腑的词。
过程二:“读”进作者师:苏轼写这首词是什么时候?生(众):丙辰中秋。
师:既然是中秋节,那他为什么还要喊“明月几时有”?这不是多余吗?生3:正因为是写中秋月,所以才这样开头来引起读者的兴趣。
师:是吗?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读上阕再作判断。
(生齐读。
)师:词人为什么这样问?生4:这实际上是苏轼复杂内心的反映。
在这么一个月圆之夜,在这样一个家人团聚的时刻,“我”,一个被贬的朝廷命官,一个与弟弟不相见已七年的兄长,内心是翻江倒海,痛苦万分。
因此,表面上是问月,实际上是在问自己。
(掌声)师:同学们的掌声已说明一切。
这位同学了解苏轼不少啊!同学们再想想,他接下来又问“今昔是何年”,他真的不知道吗?生5:我认为苏轼是在问朝廷,担心朝廷的事情。
师:你怎么知道?生5:文中的“天上宫阙”实际是指朝廷。
师:佩服,佩服。
苏轼回到朝廷去了吗?生6:从“我欲乘风归去”可以看出他想回去,但他又怕朝廷里的“寒”,害怕朝廷里的政治斗争,害怕朝廷里的勾心斗角。
师:他最终回去了吗?生6:没有。
从“何似在人间”可以看出,他对在外做官非常满意。
师:既然这样,从上阕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哪些心理活动?生7:痛苦。
生8:想回到天上,又想留在人间的矛盾。
生9:对人间生活的满足。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把苏轼内心的痛苦、矛盾和满足心情读出来吧!(生齐读上阕。
感情把握得非常好。
)师:面对清辉冷月,苏轼成了“无眠”之人。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初中语文教案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初中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98b3ad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9.png)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水调歌头》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义;2.掌握《水调歌头》的基本内容和词句;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水调歌头》的意义和主题;2.学习《水调歌头》中的重要词句;3.培养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水调歌头》的丰富意境;2.领悟《水调歌头》中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词,特别是宋词的特点和作用;2.学生回忆《诗经》中的那首词“关睢”,进行简单分享;3.教师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水调歌头》,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课文(20分钟)1.教师首先介绍《水调歌头》的作者辛弃疾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2.教师将全文分段解读,让学生大致了解全文的内容和情感表达;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一些重要词句,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让学生明白这些词句的意境和主题。
三、理解课文(25分钟)1.教师出示诗词的词境,引导学生根据词境理解诗词的意境;2.教师让学生读诗词,体会其中的抒发;3.教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对词的内涵进行探究,如“为什么要把酒问青天”等。
四、欣赏课文(25分钟)1.教师播放慢板《水调歌头》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词曲的结合;2.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词,体味其中的情感和美感;3.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词曲配对活动,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读词。
五、提升拓展(15分钟)1.教师让学生认识到《水调歌头》中的主题不仅可以是爱情,还可以是其他的;2.教师让学生对比《水调歌头》和其他词的共同点和差异;3.教师推荐给学生一些优秀的古代词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六、作业布置(5分钟)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词境,自己撰写一首简短的词,并配以适当的音乐进行朗读。
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水调歌头》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义;2.掌握《水调歌头》的基本内容和词句;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doc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doc](https://img.taocdn.com/s3/m/18d19f0f1a37f111f0855b76.png)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东坡。
(板书课题、作者)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配乐朗读全词。
(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
)三、开展阅读对话。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
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师: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
现在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
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应该怎样理解?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也不太好理解。
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生2: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优秀教师课堂实录
![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优秀教师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f1e03f24195f312b3069a5ea.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优秀教师课堂实录一、齐读导入师: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清朝胡仔在《笤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完这段话,你想说什么呢?生: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
师:关于作者苏轼,同学们有什么要补充的吗?生: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其词引领豪放一派,豪壮雄浑。
师:是的,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那你能说一说,豪放派词的特点吗?生:豪放派就是气象恢宏,视野开阔,思想积极上进。
师:是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让“中秋词尽废”的这首豪放词《水调歌头》。
谁还记得我们前面是怎样学习《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两首诗的?生:.借注释读懂诗意!生:借背景品读诗情!生:借词句读评诗魂!二、读准字音师:今天,我们就运用学习古诗《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方法来学习《水调歌头》。
请同学们先试读全词,注意字音。
(同学们开始自由读)师:谁先来试着读一读呢师:其他同学在认真听的同时,准备评价(生读)师:谁来说说你的听后感。
生:他读的很流畅,有感情,就是感情还不够充沛。
师:“充沛”这个词用的好。
他虽然读的不够饱满,但老师可以理解,因为我们还没完全理解这首词嘛。
等到我们充分理解了这首词后,再来读,我相信,这位同学一定会读出饱满的情感的,许同学,对吗?生:他在读时,要注意低绮户的'绮"的读音,qi,,是三声,不是二声。
师:你听的很仔细呢,还有一个词:宫阙的què,也要注意。
下面,请同学们将这首词一起读一遍,《水调歌头》起——(全班齐读)三、借注释读懂词意师:同学们刚才读的字正腔圆的,有那么一点意思了,可是,这首词到底在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并一边勾画重点注释,一边结合注释,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像,写一写《水调歌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时间6分钟。
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
![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0afb5a7d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67.png)
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练习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
2.结合句子,体会词中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
3.感悟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诵读本词,感悟作者的乐观旷达。
结合句子,体会词中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铺垫(课前播放《但愿人长久》,有部分学生跟随音乐哼唱。
)师:上课之前,老师见一些同学情不自禁地和乐而歌。
看来,对于这首乐曲大家都很熟悉。
他是台湾音乐人梁弘志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谱写的新曲。
这堂课,就让我们通过深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与苏轼走得更近。
(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首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苏轼。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中期文坛的领军人物。
生2:他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人。
生3:我借用林语堂的一段话吧:“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嗯,还有几句我记不起来了。
师:这是《苏东坡传》序里的一段话。
你是个有心的读书人!我想,对于读完《苏东坡传》的你们来说,了解得越多,越难用三言两语为苏轼定位。
接下来,我们还是到他的作品中去探寻一番吧。
先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年),苏轼谪居密州,与胞弟苏辙(子由)已有七年未见。
这年中秋,词人对月畅饮,乘兴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师组织学生齐读。
)第二部分苏轼的孤独师: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这首词,注意以下字音字形。
丙辰(chén)宫阙(què) 不胜(shèng)寒绮(qǐ)户婵(ch án) 娟(生自由朗诵。
)师:同学们,和《记承天寺夜游》一样,这首词中的内容其实也是苏轼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
下面,请一位同学和老师“化身”为苏轼,合作朗诵这首词,将“我”当时当地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倾诉给大家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ef0701c0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1b.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文本类型:主题型文本课堂特色:诵读词矛盾法【导读语】本课由“飞花令”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然后以“问”切入,让学生找出作者问了哪些问题,进而探讨问的内容,由此感悟到作者的孤寂之情,紧接着又抓住“舞”字,来探究作者的内心情感,在翩翩起舞之中作者那种失意矛盾之情跃然纸上,最后用一个“愿”字引领作者的思想境界。
“问月”“舞月”“愿月”,苏轼对月三问,自问自答,月亮虽美,却过于清寒,还不如人间(何似在人间):人月无常,自古皆然,这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人们唯有适应,唯有兄弟友爱来补偿,唯愿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永远存在。
第一部分导入学习“月”的飞花令师:我们玩个带“月”的诗词飞花令,好吧?生:好。
师:待月荷锄归。
生:月下飞天镜。
生:月是故乡明。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生: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这个是古文啦!生:明月别枝惊鹊。
师:这么多带月的诗句,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借以抒怀的对象。
今天我们就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第二部分青天有月一问之师:大家课下已经背诵这首词了,下面我们体悟这首词的内容。
我们先译读词的内容。
【投影展示】这首词作于丙辰年(1076)中秋节。
这时,苏轼近 40 岁,因为在变法上与当朝宰相王安石发生分歧,政治上不得意,便自己申请下调地方,开始在杭州做官。
后来为了能够和在济南做官的苏辙离得近一点,便主动向朝廷申请到贫穷的山东密州做官。
虽然地理上的距离缩短了,可由于种种原因,与胞弟苏辙(子由)已有七年未见。
这年中秋,词人对月畅饮,乘兴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师:上片写什么内容?生:问天上是什么年代,想回去,又担心冷,于是在月下起舞。
师:问青天,这是一个奇特的想法!生:问天,抒发奇想。
师:下片呢?生:睡不着觉,想念亲人。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1d86fa04ba1aa8114431d959.png)
们 把 自 己 不 懂 的 拿 到 小 组 内 相 互 天 上 ”。 因 为 注 释 介 绍 此 时 他 在 密 理 解 。
质 疑 , 研 究 看 是 否 能 找 到 答 案 ,取 州 ,从 词 中 的 “明 月 几 时 有 ,把 酒 问
四 、想 象 画 面 。读 懂 意 境
得 一 致 意 见 的 在 书 上 作 批 注 ,没 有 青 天 ”、“我 欲 乘 风 归 去 ” 可 以 看 出
语 — — “把 酒 问 天 ”概 括 呢 ?
生 1:老 师 添 加 了 词 人 的 衣 着 、 就 是 和 弟 弟 子 由 桂 树 间 嬉 戏 的 情
生 2:还 有 词 人 “起 舞 弄 清 影 ” 动 作 、神 态 的 描 写 。
景 , 而 且 交 代 清 楚 词 人 为 什 么 思
乐 )
生 1:“何 似 在 人 间 ”的 “似 ”怎
师 :同 学 们 很 善 于 学 习 ,善 于
师 :中 国 人 是 喜 爱 月 亮 的 ,特 别 么 理 解 ?
利 用 注 释 和 小 序 的 信 息 , 读 懂 词
是 十 五 的 圆 月 , 因 为 圆 月 常 与 团
师 :其 他 小 组 的 同 学 知 道 吗 ? 作 。但 老 师 对 “心 在 天 上 ”的 说 法 不
看 ,正 月 十 五 的 元 宵 是 圆 的 ,八 月 就 是 跟 天 上 一 样 。
生 8:从 刚 才 “起 舞 弄 清 影 ,何
十 五 的 月 饼 是 圆 的 ,连 我 们 吃 团 圆
生 3:我 觉 得 是 “比 ”的 意 思 , 似 在 人 间 ”这 句 话 的 理 解 中 ,我 们
生 2:他 想 象 了苏 轼 跳 舞 的样 款 款 而 来 ,照 射 在 美 丽 的 朱 阁 花 窗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1)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1)](https://img.taocdn.com/s3/m/9dfca141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03.png)
深入:小组讨论,分享感受
总结词
促进互动交流
详细描述
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水调歌头》的感受和理解,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语 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总结:回顾全词,总结知识点
总结词
巩固学习成果
详细描述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全词,总结知 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 生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对《 水调歌头》的理解和记忆。
《水调歌头》教学实 录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 • 教学效果评价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水调歌头》的 创作背景和作者苏轼 的生平事迹。
了解词牌“水调歌头 ”的特点和格律要求 。
理解《水调歌头》中 的意象和意境,以及 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 。
逐句析
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表达了苏轼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水调歌头》的意境分析
意境分析
这首词的意境深远,既有对人生和社 会的感慨,又有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通过明月这个意象,苏轼表达了自 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艺术手法
例如,苏轼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 手法,使得整首词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同时,他也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等手 法,使得整首词更加生动和形象。
详细描述:学生参与度较低,缺乏主动发言和讨论的意 愿,课堂互动较少。
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
01
总结词:完全达成
02
详细描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得当,学生能够 全面掌握知识点,教学目标完全实现。
03
总结词:部分达成
0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关于诗词情感变化的教学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关于诗词情感变化的教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f4445e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1.png)
066I教学案例I《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关于诗词情感变化的教学分析◎向静【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相关经历,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2.披文入情:反复诵读,勾画并理解关键词,分层次提炼作者情感;3.缘文探理:联系生活,学习苏轼用精神的豁达化解悲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分层次提炼作者的情感,探究其用精神的豁达化解悲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拎词法”:反复诵读,勾画并理解关键词,分层次提炼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诗人导入打开中国文学史,每一页都有仰望月亮的目光。
其中写中秋的古典诗词,f”,勺等都给我们留下传诵古的名a今,我们学习苏轼写的中秋词月几时有),探究词中的情感化。
二、预热初读读诗的关键在于诵读,今天咱们用不同的读诗方法来学诗a:读清层次;中级挑战:读懂感情;高级挑战:读我a读诗,并以填空的形式给整首词划分层次望月——下_____:望月——下抒怀三、解读上片诗人望月,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读层次1.读上片,根据情感的变化将它划分层次(PPT)温馨提示:①有时也是作者情感的凝聚点。
②勾画理解情感的关键词,有助于快速捕捉文中情感拎词法”)2.下层次的语句,分别与对应的情感连线。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十口、担%夕何年。
白'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神#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神任:学生不难判断“神往”“担心”,但对“自得”的把握不准。
:上片情感变化为“神往——担心——自得(板书)3•男女生合作朗读上片,再次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读层次女:水男:月有?把酒问青女:知宫阙,今夕何年。
男:我欲乘风归去,女: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男:起舞弄影,合:何似人间(二)读懂情感1.作者的情感通过哪些关键词传达给我们的呢?我们需要模糊的感觉落脚具体文本。
教师范:我从(小序)字词“欢”二字,读出苏轼饮酒之乐和思亲之情显性的关键词@而读诗从跳跃的言中发作者的隐性情感。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bf542d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4d.png)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水调歌头》教学实录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近日,长春市某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开展了一场名为《水调歌头》的课程实录教学活动,旨在通过该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宋词,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下文将为您介绍此次教学实录的具体内容及收获。
首先,老师通过快速问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
随后,老师简要介绍了唐代文学的背景及代表性作品,引导学生建立起对唐诗宋词的基本认识和兴趣。
接下来,老师逐句逐字地为学生讲解《水调歌头》这首词的含义及艺术特点。
同时,结合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呈现出唐代诗词的文化氛围和时代风貌,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首词的艺术内涵和意蕴。
此外,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还带领学生欣赏了几首与《水调歌头》主题相关的名家词作,如陆游的《钗头凤·世情薄》等。
通过对词作形式、题材、风格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提高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欣赏能力。
最后,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对唐诗宋词的深入学习和练习。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背诵名家作品,并进行互动表演和朗诵,将文学知识和个性展示在课堂中。
此次活动不仅帮助学生们提高了语文水平,更加强了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实录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课程实录的学习,更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也更加珍视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总之,这次《水调歌头》课程实录教学活动,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文学的大门,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和视野,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通过这次课程实录教学活动,学生们深入了解了《水调歌头》这首唐诗的艺术内涵和背景,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学欣赏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视频、图文结合以及分组竞赛等,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古代文学的风貌和审美特点,也更加珍视和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 (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 (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https://img.taocdn.com/s3/m/c02756ea84868762caaed5c4.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光辉的巨钻,它上承唐、五代,下启元明清,千百年来精品如林,名家辈出,其中有一位,文汪洋恣肆,诗清新豪健,书画丰腴跌宕,词更是开豪放一派,知道这个人是谁吗?生:苏轼。
师:课前老师已经请同学们收集了与作者有关的资料,谁来汇报一下。
生:分别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散文四大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黄庭坚、米芾、蔡京并称“书法四大家。
”师:用现在很流行的一个台词说“真有才”,可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苏轼,在政治上却屡屡失意,宋神宗熙九年(1076)因与王安石意见相左屡遭贬谪的苏轼当时在密州做太守,并且他与其弟弟也已经七年未见了,因此中秋对月,思绪万千不得不发,于是一首旷世奇作便一蹴而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水调歌头》。
(板书课题)二、诵读赏析师:请同学把书打开P184页,看词前的小序,词前小序叙述作词原因、时间、领起一篇。
师:请同学们先放声自由读一读。
生:自由读文师:怎么样,有生字词困难吗?生:没有师:那我考考你,指一男生,一女生板演。
(宫阙、丙辰、绮户、婵娟、琼楼玉宇)师:没有了生词障碍,读起来应该容易多了,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举手的学生很少)来你给推荐一位。
生:读词师:你还真是伯乐,那你在给推荐一位吧生:再朗读。
师:现在请大家来评价一下,谁读得好一点,为什么?生:评价,我认为赵蒙读得更好一些,因为他读得不仅流畅,而且有感情。
师:读诗词除了要注意:语音、语速、节奏外还要在感情上多下功夫。
苏轼的这首词缠绵悱恻中现乐观、旷达,同学们好好揣摩下,同桌互读。
师:同学们方才读的都很用心,但好像还欠点火候。
这样吧,老师现在根据自己的理解范读一下,请同学们认真听。
师:好,谁再来试试。
生:感情朗读(很有感情)。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1ce0beeb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4f.png)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引言《水调歌头》是唐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具有优美的音韵、扣人心弦的意境,被广泛传颂至今。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一篇《水调歌头》的教学实录,通过讲解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
作品背景《水调歌头》是苏轼在北宋建炎二年(1128年)创作的,当时他被贬至黄州。
苏轼在黄州度过了三年的流放生涯,在这段时间里,他对湖光山色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感悟,为后来创作了《水调歌头》奠定了基础。
词曲分析《水调歌头》的词牌为“饮湖上初唱后庭”,这是苏轼根据当时流行的舞曲改编而成的。
词曲结合的方式给这首词带来了独特的节奏感和跳动感。
第一段饮湖上初唱后庭,醉渔船,晚欲耐。
这是《水调歌头》的开篇,苏轼以描绘湖光山色为引子,引出了词的主题。
通过“饮湖上初唱后庭”,赋予了词情致的表达,使整首词的气氛更加活泼,跳跃。
第二段醉渔船,晚欲耐。
这一段以“醉渔船,晚欲耐”作为开篇,通过对渔船和夜晚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对自然景色的情感和对生活乐趣的追求。
这里的“晚欲耐”既有对黄州流放生涯的怀念,也有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第三段长恨歌,梦魂惊,多情只有春庭。
这一段以“长恨歌,梦魂惊”作为开篇,通过对梦魂和多情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对往事的留恋和思念之情。
“长恨歌”是对历史和现实的艰辛的反思,使整首词融入了更深刻的思考和回望,增添了一种厚重感。
创作背景与主题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时正身处黄州的流放之地,心境颇为忧郁。
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既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有对往事的思念和感慨。
整首词以对湖光山色的描绘为主线,通过醉渔船、长恨歌等细节来营造情感氛围,展示了苏轼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人生的思考。
教学实录第一步:背景介绍首先,为学生介绍《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和主题,让他们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这首词的主要表达内容。
在介绍中,可以使用苏轼的诗词、名言以及历史事件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首词的文化内涵。
第二步:逐句解读接下来,逐句分析《水调歌头》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每个字句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水调歌头》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水调歌头》教学实录(网友来稿)](https://img.taocdn.com/s3/m/d845edce5727a5e9856a61fe.png)
执教者:江苏盐都县教研室杨万扣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教学方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一、导入;示标。
师: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生:优美。
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东坡。
(板书课题、作者)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出示学习目标)二、配乐朗读全词。
(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
)三、开展阅读对话。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
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师: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
现在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
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应该怎样理解?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也不太好理解。
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教学方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一、导入;示标。
师: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生:优美。
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东坡。
(板书课题、作者)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出示学习目标)二、配乐朗读全词。
(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
)三、开展阅读对话。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
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师: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
现在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
小组讨论仍不能
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应该怎样理解?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也不太好理解。
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生2: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师:对。
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则使得这人生感触更为深刻。
生3: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
师:是啊!“长久”是时间,“千里”是空间,这两句的境界是多么的开阔!师: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师读小序,女生齐读上阕,男生齐读下阕。
) 2、与作者对话师:语言,是情感的外壳。
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
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
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
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
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生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
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
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
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
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师: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生齐读全词。
) 3、与环境对话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生:明月。
师:“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由
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
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生3:“星
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生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生5:…… 师:让我们从古人
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
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
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生3:……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
读东坡
的词,我总想到李白。
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生:同意!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
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有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生:有。
师:好。
这节课的作业是:尝试通过阅读对话的三条途径解读苏辙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生:会的。
师:是啊!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
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作者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