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对戊戌维新变法的影响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
当今,有的论者认为,两者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
有的论者则“不认为有理由按照‘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的线索来论述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
关于戊戌变法的进步性,现在不承认者希罕了。
争论的焦点在洋务运动上。
后者基于认为“洋务运动是反动的”,不仅不认为有理由把洋务运动放在历史的进步潮流里,而且竭力否认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之间的联系,生怕因两者的某种联系而给洋务运动带来某种进步性。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之间究竟有无联系?如果有,有什么联系?两者间是否截然对立?这些问题有必要重新提出来,并进行研究。
一戊戌变法是怎样发生的?现在仍然流行的说法是:“甲午战争是戊戌变法的原动力”。
许多著作和论文在论述戊戌变法产生的原因时,只从中日甲午战后开始,认为甲午一役,中国惨败,丧师辱国,割地赔款,才“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因而奋起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也有的提到甲午战前,说“戊戌变法是甲午前三十年中社会政治发展的结果”,但在他们看来,戊戌变法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对立物而出现的。
持此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当洋务运动压制中国资本主义,而以富强自夸时,微弱的代表资产阶级要求的改良主义者提出了经济方面改革的要求,当洋务运动开始破产时,他们进一步提出了政治方面改革的要求;当洋务运动完全破产后,终至酝酿为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只是以自己的“完全破产”才证明戊戌变法出现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是,不承认戊戌变法是之前几十年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不承认洋务运动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物质的思想的条件,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首先,戊戌变法的发生是以洋务运动的经济成就为物质条件的,是以洋务运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为社会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评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
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的评价
一、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
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
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
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三、新政:
慈禧新政最直接的后果是加剧了国内固有矛盾,统治者在“痛苦的让步”中还是走向了灭亡。
统治阶级内部,满汉之间、各派系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以至“事事有尽更其故之思,人人有不如其初之慨。
腐败如此,何尝见政治发达”。
清政府整顿吏治没有收到实效,为筹措各项经费,又大肆增加捐税,各阶层人民不能忍受这种牛马奴隶的生活,纷纷起来反抗,民变汹涌,革命党起事,新军倒戈,汇成了辛亥革命的洪流。
专制政权的垮台,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不仅在当时,也对后来的中国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毕竟也是中国历史的进步。
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
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19世纪末,中国不断遭到列强的侵略和欺辱,尽管一些先进思想开始涌现,但传统的封建体制使中国难以摆脱落后的命运。
于是,历史上出现了两代重要的改革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改革。
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是针对科技和工业的现代化改革,由同治皇帝倡导,前后历时近35年。
戊戌变法(1898年),也称戊戌维新,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一些在京城的青年官僚提出的变法运动。
这两次改革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改革方向。
本文将分别从背景、目的、成效三方面对两次改革进行对比。
一、背景洋务运动的出现与科技革新以及废除科举有密切关系。
1861年,同治皇帝登基,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使得皇帝意识到国家要强盛必须有科技和工业支撑。
1862年,封翁一上书,建议将洋务署设立在南京,促进与外国的交流学习。
1865年,开设了洋务学堂,以洋人作为教员,教授教科书不讲的自然科学、自然地理、机械学等技术知识。
此后,大量的海外留学生也返乡从事技术咨询和制造业。
可见,洋务运动的背景在于国家对科技现代化的急切追求。
戊戌变法所处的年代背景与洋务运动不同。
时间上,变法前清末多年,九一八事变与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陡峭,人民普遍反感清政府。
空前严重的腐败状况和百姓贫困萎缩的财政经济,都为变法奠定了政治与经济基础。
当时,康有为等一批“戊戌党人”认为改革的必要性及缘由有两点:一是抵御外敌侵略,二是推行封建制度下“以科举为本”的传统狭隘型社会结构,使大量人才流失、社会静脉发展偏离科学发展规律。
不难看出,戊戌变法的背景在于清政府的无能与腐败,以及人民对革新的迫切需求。
二、目的洋务运动的目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最终强国保家。
尽管洋务运动涉及的诸多领域涵盖面极广,但它的目的是科技领域的现代化。
重点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研制和制造军舰、坚固大炮和火器等尖端科技武器,以及制造机器或设备,推广机器、设备和技术的使用,建筑现代化军事和工业基础设施,提高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机械化生产的推广等等。
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洋务运动,指的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影响下所进行的一系列现代化改革尝试。
这一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首先,在军事方面,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先进武器和军事技术。
这使得中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能够更好地抵御外敌入侵。
同时,这也为后来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军队的近代化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带来了一定的工业化进程。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机械设备和技术,建立起一些近代工业企业。
这些企业的建立不仅为中国提供了新的生产技术和工业品,也为中国创造了一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这也为中国后来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
此外,洋务运动还对中国的教育和文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开办一些近代学校和大学,培养出了一批具有西方知识背景的人才。
这些人才的涌现为中国的知识界注入了新鲜的思想与学术观念,并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智力支持。
然而,洋务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推行过程中存在一些腐败和浪费的现象,导致财政困难。
其次,产业对国家的影响不够深入,没有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系。
最后,由于国内各方面条件准备不足,中国的洋务运动很快就被列强的侵略所打破,并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从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看,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基础支持,使得中国在一定程度上迎头赶上了西方列强,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石。
然而,洋务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这为中国后来的发展留下了一些隐患。
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认识洋务运动,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并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与戊戌政变的联系与影响
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与戊戌政变的联系与影响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与戊戌政变是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现代化改革尝试,而戊戌政变则是洋务运动的失败和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
本文将从洋务运动的背景、目标和实施以及戊戌政变的发生、原因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洋务运动是指中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冲击之下,为了实现国家强盛和现代化而进行的一系列现代化改革尝试。
这一运动起源于清政府对西方列强侵略的反思和意识觉醒,认识到中国必须进行现代化改革才能摆脱危机。
洋务运动的目标是通过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业,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强盛。
洋务运动的实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业,通过设立洋务局和洋务学堂等机构,招募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业知识;二是兴办实业,建设工厂、铁路、船厂等基础设施,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逐渐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业,一些工业企业和现代化设施也得以建立。
然而,洋务运动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官僚主义,洋务运动的实施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其次,洋务运动的推动者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过于强调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业,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技术的价值。
最后,洋务运动的实施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干扰和限制,他们不愿意看到中国崛起,通过各种手段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的失败最终导致了戊戌政变的发生。
戊戌政变是指1898年庚子事变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广东被废黜的事件。
这一政变的发生与洋务运动的失败密切相关。
首先,洋务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政府的声望和威信大幅下降,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抗议。
其次,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引发了各方势力的不满和反抗。
最后,洋务运动的失败也引发了国内外各方势力的争夺和角逐,使得戊戌政变成为了一次政治斗争的结果。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关系及其性质问题
作者: 余明侠
作者机构: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江苏社会科学
页码: 95-102页
主题词: 洋务运动;变法维新;兴民权
摘要: 本文针对一些论著中将洋务派与顽固派视为一丘之貉,都是镇压戊戌维新的元凶 的看法提出不同意见。
认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之间存在着递嬗继承的关系。
因为洋务运动的对 立面就是顽固派,所以洋务派与顽固派是有区别的。
而洋务运动所创办的各项洋务事业,则在思想 上、物质上、人才上、舆论上为戊戌维新起了奠基石的作用。
因而维新派与洋务派没有积怨和不可 调和的矛盾,相反,却引为同路人。
另一方面,本文还对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进行分析,认为洋务运 动是一次将旧中国引向现代化的早期改革,戊戌变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将“工艺”转向“政制”的深层 改革。
为此,对持戊戌变法的性质为“革命”的观点进行辨析。
从戊戌维新的“思想理论”到施政纲 领,根据史实逐次加以论证,得出其性质是“社会改良”而非“社会革命”的结论。
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
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一)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
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了近35年。
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
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
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
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
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
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
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
考点 概括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的主要史实及影响楼
变法的背景: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光绪皇帝成年以后,很想摆脱太后的束 缚,而有一番作为。而且在民族危机日趋 深重下,光绪皇帝对康有为上书所痛陈, 再不及时变法、国将不国的言词,深受震 动,于是,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让 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诏书, 变法的标志: 宣布变法开始。
(2)洋务运动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对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同时,洋务运动也培养了一批对西方事务认识较为 深刻的人才,对日后改革大有帮助。
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名人评史:柏杨评说洋务运动
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 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 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 漂亮的拳击手套,洋务运动就要弄那么一 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摘自《中国人史纲》
失败的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只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
备,而不彻底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先有爱民之心,后有忧民之
意,爱之深,翁故同忧龢之切,忧
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 一民寒,曰我寒之 。
甲午战争惨败,《马关条约》签订。洋务 运动破产。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公车上书
时 间:
提高军队作战力。由于皇 帝没有军权,措施空洞
封建守旧势力不能容忍维新 运动的发展。慈禧太后与守旧派 官员密谋准备发动政变。
荣禄
戊戌政变
第二天,袁世凯向荣 禄告密,荣禄立即进 京与慈禧太后密谋废 除光绪帝。
袁世凯
九月十三日,光绪帝 写密诏给康有为:“今朕位 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 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 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
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
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这场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首先体现在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
在洋务派的倡导下,中国陆续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这些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采用了近代化的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近代产业工人,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为了培养适应近代工业和军事需要的人才,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
这些学堂开设了外语、数学、物理、化学、天文、航海等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传播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军事的近代化。
洋务派创建了近代化的海军,如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
他们购置了先进的军舰,建立了海军基地,培养了海军人才,使中国海军的实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同时,洋务派还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生产枪炮、弹药、军舰等武器装备,提高了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企业,在经营管理上采取了资本主义的方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一些民办企业也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逐渐兴起,如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等,这些企业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然而,洋务运动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不是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制度。
洋务派企图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实现自强求富,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洋务派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
他们只注重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忽视了对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学习。
洋务运动失败对戊戌维新变法的影响2
洋务运动对戊戌维新变法的影响在讨论洋务运动对戊戌维新变的影响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对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做出充分的了解与认识。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换一句话说也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近代工业技术为辅助。
具体来说,整个洋务运动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努力:1.兴办近代企业2.建立新式海军3.创办新式学堂。
在这三方面洋务派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与一定的作为,对中国早期的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做出了推动作用。
比如在第一点,洋务派在创办近代企业的初期由于资金与原料的不足,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这些企业虽然是由清政府督办,但已经具备了资本主义的性质,这对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再比如第三点,创办新式学堂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接受西式教育的人才,最主要的是为中国民众打开了眼界,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文化知识。
同时一些中国的传统腐朽观念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开始改变。
在客观上为戊戌变法运动打下了基础。
但洋务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原因在于:首先,洋务运动的目的最主要是借西方先进武器镇压农民起义,接下来才是强国。
这在主观上确定了洋务运动在一开始就有一种惰性,目标定位是一个短期的求国内安定,而不是一个长期的国家富强,这在根本上决定了洋务运动的短暂。
再者,镇压起义揭示了洋务运动更深层次的本质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这说明洋务运动在本质上还是带有封建性的,在对国外技术追求的同时,对核心问题还是没有认识到,企图用一种腐朽的制度来指导新的思想与技术,这决定了它失败的命运。
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列强有依赖性,这在客观上把中国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通过依赖外国的方式来达到“自强的目的,显然是十分可笑的。
甲午海战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同时也给有识之士敲响了警钟:体制不变,根本不变,只有技术是行不通的。
于是向西方学习的有一个高潮: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开始了。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回顾近现代的历史,我们看见了一个陷入危机的国家在不断的探索中获得新生。
历史是文明进步的窗口,只有站在历史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才能从失败的格局中走出来,建立新文化,开创合适的发展道路。
如果一种制度不能带领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走向进步,那么我们就必须的接受改革的现实。
可同样是改革,为什么改革开放就能引领我们国家走向富强,而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就注定要失败呢?我想我们必须从本质上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自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才意识到自己到现代社会的差距越行越远,所谓的天朝只不过是一块腐朽的破屋,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因此,战败后的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北洋和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南洋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广纳人才,使中国的现代工业、教育、政治体制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经过30年的洋务运动后,试点地区南洋和北洋都基本具备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功能,特别是现代工业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迅速缩小,很多方面甚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清政府的腐朽制度与现代社会的要求极不适应,必须对这座腐朽的破屋进行揭瓦掀梁式的改造,但这就触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这时候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社会结构进行彻底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二是保留破屋的残墙破瓦,进行小修小补式的改造,清政府选择了后者,也选择了一条死路。
甲午年一场战争,30年洋务运动的努力付之东流,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北洋船队全军覆没,2.5亿两白银的赔偿和割让台湾的现实让清政府大伤元气,苟延残喘的清政府靠榨取人民的最后一点血汗艰难地熬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
有人把中国近代史的一切苦难归罪于日本,但本人不这么认为,不错,是甲午战争中断了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日本的侵略和巨额赔偿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阻碍中国前进的步伐,但本人认为,最根本原因是清政府这坐破屋已腐朽不堪,日本只是压垮的这个腐朽破屋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不能怪日本,他们只是一根稻草,而且是无关紧要的一根稻草,即使没有这根稻草来压我们,我们自己也要倒掉。
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的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的比较研究18世纪60年代由洋务派倡导和发起的洋务运动和19世纪末由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救挽民族危亡而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是近代中国人为抵御西方侵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作出的回应。
尽管这两次轰轰烈烈的运动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对中国近代化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其功绩不可磨灭。
尤其对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时刻的中国来说,重温这段教训深刻的历史,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两次运动发起因素的比较1.两次运动发起原因的比较从乾隆后期开始,清王朝的统治就日趋衰落,危机四伏。
与此恰恰相反的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为掠夺原料和开拓商品倾销市场,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疯狂的侵略和扩张。
而积贫积弱的中国自然难逃此劫。
于是虎门销烟便成了列强挑起战争的借口。
一向“夜郎自大”的清朝廷在战争中一败涂地,被迫割地赔款。
《江宁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的签订,使侵略者攫取到了大量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
而中国则一步步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更使统治者触目惊心的是列强在战争中使用的洋枪洋炮使清军的大刀长矛自惭形秽,而此时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又让他们忧心忡忡。
于是一些有见识的大吏提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装备军队来维护清王朝统治的主张。
从另一方面看,清朝廷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加紧搜括人民,不堪忍受屈辱与剥削的人民纷纷揭竿而起,汇成强大的革命潮流。
太平天国运动,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起义和长江流域以及两广的天地会起义,使清朝廷统治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之中。
清朝廷为了摆脱统治危机而发起了洋务运动。
维新运动的诱因是中日甲午战争,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第一届议会上公然提出了不但要保卫国家的“主权线”,而且要保卫领土以外的“利益线”的侵略理论。
日本经过充分准备之后,于1894年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
在这次较量中清朝廷又一次大败而归,中日《马关条约》使中国遭受了又一次前所未有的割地、赔款和掠夺。
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
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中国主动放弃了制海权,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这场战争不是没有胜利的可能的,上述四个因素也不是不可以避免的,但是却战败了,这些因素没有避免。而这些因素也折射出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因素。
出于外交上的需要,避免开第一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表示不做好迎战的准备。而中国直到日军将中国在朝部队围困于牙山时,才匆忙派兵从海上增援,已经为时太晚,完全来不及了。最终导致了朝鲜战场的失败。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可惜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然而中国显然是被出卖了,列强不愿意因为中国的原因与日本发生矛盾。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只能依靠自强自立。
洋务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自强”和“求富”。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轮船招商总局、天津机器制造总局等军事民用企业;建立强大的北洋舰队、南洋舰队、广东福建舰队;设立了同文馆,派遣了大量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发生,中国的战败,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失败。这就是洋务运动的大致的过程,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应该都不是很陌生。笔者在此就不详加叙述了。笔者所关心的是为什么洋务运动会失败及其失败给我们的启示。
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近代中国是一个极其动荡的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列强的侵略与内部的社会问题,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与变革。
在这样的情况下,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文将就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进行探讨,以期深入了解这两个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国力衰退之际,兴起的一种大规模引进西方技术与设备的运动。
该运动首先起源于清朝政府对西方列强的觉醒,希望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与设备来增加国力,解决中国面临的危机。
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兴办工矿企业、修建铁路、设立军事工程学校等,以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之一是曾国藩,他在湖北创办了湖北武昌钢铁厂,并进一步开拓铁路运输。
曾国藩的引进西方技术与设备的做法受到许多清朝官员的效仿,洋务运动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洋务运动的成果包括修建铁路、电报线路、发展矿业等,使得中国的交通与通信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然而,洋务运动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洋务运动过于依赖外来技术与设备,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洋务运动经费庞大,造成了巨额财政负担。
最后,洋务运动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与管理,许多企业建设缺乏效率,运行不稳定。
二、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在于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而戊戌变法则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一次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
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是光绪帝下旨实行的。
该变法的主要目标是振兴国家,实施现代化改革,以应对外来列强的压力。
戊戌变法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首先是政治改革,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来限制皇权,增加官员与平民之间的联系。
其次是教育改革,建立新学堂,引进西方教育体系,提倡科学、民主与自由思想。
此外,还进行了军事改革、财政改革等。
然而,戊戌变法面临着来自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慈禧太后与保守派利用了义和团运动发动政变,推翻了戊戌变法,使其未能完全实现改革目标。
洋务与维新
洋务与维新的关系一直以来,很多人把洋务运动与百日维新对立起来。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用来维护清朝统治的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改革运动,百日维新是维新派领导的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虽然这两次运动分别由洋务派和维新派领导,但我认为它们之间不存在根本性质的区别,而且联系紧密,不应该把它们对立起来。
所以这篇论文,我想探讨一下两者的关系。
(一)早期改良派是维系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桥梁维新派有明显的民族资本倾向,而洋务派带有严重的封建性和买办性。
早期改良派是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也算是洋务派的理论家和思想家。
早期改良派鼓吹学西方,变旧制,求富强,这和洋务派一致。
但是他们系统地总结了洋务运动,明确地提出“变法”的理论,更激进地提出仿效西方进行资本主义改革。
第一个早期改良派的思想家是冯桂芬(文献上大都这样认为),他写的《校邠庐抗议》,曾国藩“击节叹赏”。
【1】而李鸿章也高度评价他“于学无所不窥,而期于实用,天下大计无日不往来于胸中。
”【2】陈虬撰成《治平通议》,把变科举称为变法的“纲中之纲”。
他认为现行的科举制度“所习非所用,宜一切罢去。
”【3】还有王韬、郑观应、薛福成、何启等早期改良派,在洋务运动时期,逐步掀起了一股维新变法思潮。
正是这些改良派架起洋务运动到戊戌维新的桥梁,并成为后者的先驱。
(二)洋务运动为维新的新思想传播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理论基础洋务运动是在“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4】的思想指导下,从举办军事工业开始的。
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了。
同时,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中外交流的扩大,加上西学的传播,中国逐步走向了世界,迎合世界潮流,所以说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如容闳所言:“中国二千年历史中,特开新纪元矣”。
【5】这也为维新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又是洋务运动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纲要侯沛成13级平面G2班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又是洋务运动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1.从两者的背景来讲: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都是发生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
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之间是相互继承的关系。
戊戌变法正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2.从两者的目的来讲: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戊戌变法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貌似风牛马不相及,但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从根本目的来讲是一样的。
3.从两者的继承关系来讲:洋务运动为中国引进了西学,为戊戌变法的发生起了启蒙作用19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兴办“洋务”,引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机器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出现了近代军用企业、民用企业、新式教育机构等。
洋务运动的创办活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形成了一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
戊戌变法人士也从西方的科学知识的政治制度中寻找到了变法的理论依据和途经。
4.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来讲:a、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体系对戊戌变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体西用”作为一股思潮,早在19世纪60年代即已形成,并成为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洋务派一面维护着封建专制制度一面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
“中体西用”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力也很大。
虽然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然而“中体西用”的思想却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存在,在理论上日趋完善。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就是秉承“中体西用”这个宗旨,同时它又是维新变法直接留下的仅有成果。
b.洋务运动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戊戌变法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洋务运动在中国大地上,首先办起了一批中国人自己的军民用近代企业,揭开了封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序幕,使中国生产由手工劳动发展到了机械生产。
谈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
谈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软件二班刘继雄摘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在封建帝制的统治下,总会出现一些优秀的,才华出众的人来领导历史长河中的一次次变法革命。
根据我对历史文献的查询,我想讨论一下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历史贡献以及它的局限性。
按照时间顺序,先来谈谈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1:背景:十九世纪的世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十八世纪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上的好多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革,世界的科技水平始终在不断地进步,其中发起工业革命的英国更是进入了机器生产的轨道,生产水平与革命之前翻了好多倍,但是英国的国土面积有限,大量的商品被生产,但是却卖不出去,这使得机器生产反而成了弊端。
于是英国就盯上了海外,于是开始在海外傾销商品,中国成了英国的目标。
但让英国没想到的是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对于商品的需要及其的少,反而英国需要从中国购入大量物资,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这是英国不想看到的结果。
后来英国人发现向中国出口鸦片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于是开始大量的向中国傾销鸦片,大量的白银流向英国。
鸦片使得中国的军队作战能力大幅下降,清政府看到了这种状况,于是命令林则徐到虎门禁烟,激起了英国的不满,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告终。
2:内容:在列强的坚船利炮的逼迫下,战败的清政府在很多思想先进的大臣建议下决定进行一次改革,但是统治者提出在”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前提下进行的一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革。
洋务那么这一场改革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当然我们不能从一方面入手,接下来我们就谈谈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它的局限性吧。
①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1)在当时发动洋务运动的时候,世界正在进行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让世界开始向着机器化发展,不管是手工业,农业,工业,还是运输和武器,向着快速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这时的中国还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所有的用品几乎都是手工制品,费时费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居学院建环11 张建鹏学号2110701022
洋务运动的失败对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
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戊戌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
无奈变法受到清朝廷内保守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
维新运动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
洋务运动与戊戌维新运动之间是相互继承的关系。
戊戌变法正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一、洋务运动为中国引进了西学,为戊戌变法的发生起了启蒙作用19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兴办“洋务”,引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机器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出现了近代军用企业、民用企业、新式教育机构等。
洋务运动的创办活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形成了一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
戊戌变法人士也从西方的科学知识的政治制度中寻找到了变法的理论依据和途经。
二、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体系对戊戌变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体西用”作为一股思潮,早在19世纪60年代即已形成,并成为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洋务派一面维护着封建专制制度,一面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
“中体西用”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力也很大。
虽然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然而“中体西用”的思想却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存在,在理论上日趋完善。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就是秉承“中体西用”这个宗旨,同时它又是维新变法直接留下的仅有成果。
三、洋务运动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戊戌变法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洋务运动在中国大地上,首先办起了一批中国人自己的军民用近代企业,揭开了封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序幕,使中国生产由手工劳动发展到了机械生产。
近代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出现的发展,刺激和促进了中国民资本的产生和发展,相继而来的是产生了新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社会力量的出现和成长,使改良派的变行维新活动具有了比较坚实的阶级基础,由此迅速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