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条件初探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江淮丘陵地区位于中国江苏和安徽两省交界处,这里的民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和文化成因。
在这片丘陵地区,民歌是人们用来表达自己情感和生活体验的一种方式,也是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下面我们将从音乐特征和文化成因两个方面来探讨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独特魅力。
一、音乐特征1.旋律简单优美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旋律简单优美,多数是由民间流传的曲调经过世代传承和演变而来。
这些曲调大多朴实无华,却时常带有一种朴实而深沉的情感。
在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中,可以听到许多优美的旋律,这些旋律不仅悠扬动听,而且往往能触动人心。
2.歌词质朴真挚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歌词质朴真挚,常常表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眷恋、对乡土的深情。
在这些歌词中,可以看到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对自然的赞美,对情感的宣泄,这些都是江淮丘陵地区民歌中歌词的特点之一。
3.节奏明快活泼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节奏明快活泼,大多以4/4、2/4为主。
这些欢快的节奏往往让人忍不住跟着节拍,情不自禁地加入到歌曲的旋律之中。
这种节奏让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充满了朝气和活力,也让人们在歌唱之中感受到快乐和愉悦。
4.以调为主题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以调为主题,即以景点、山川、地名、历史人物等为题材进行歌唱,其中以爱情题材的歌曲最为常见。
这种以调为主题的民歌,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江淮丘陵地区的风土人情,也能够让人们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二、文化成因1.地域环境江淮丘陵地区的地域环境是民歌文化形成的重要成因。
这片丘陵地区山清水秀,自然景色优美,这种自然环境的美丽激发了江淮丘陵地区人们的创作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也为民歌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历史文化江淮丘陵地区的历史文化也为民歌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这片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种深厚的历史积淀使得民歌中常常融入了许多古老的传统元素,这些传统元素不仅为民歌赋予了特殊的魅力,也传承了地方的历史文化。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是对这一地区独特民歌文化的深入探究和分析。
该地区位于江苏、安徽两省交界处,地理环境独特,人文历史悠久。
民歌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表达形式,在这一地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思想和历史记忆。
通过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的文化底蕴,挖掘民间智慧和情感表达方式,丰富人们对当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研究这一地区的民歌文化,也有助于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意义江淮分水岭区域的民歌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民歌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该地区的民歌文化,可以深入了解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特点,有助于揭示该地区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民歌文化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念,对于弘扬民俗风情、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文化的研究还可以为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深入研究江淮分水岭区域的民歌文化,不仅有助于丰富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与文化价值。
1.3 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通过对地理环境与民歌文化、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民歌文化在当地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歌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关系以及民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揭示该区域民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特色。
通过对民歌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江淮分水岭区域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这一地区的窗口。
也可以促进该地区民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推动地方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本研究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挖掘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为民歌文化的研究提供新视角和理论依据。
淮河流域五河民歌过渡交融性特点成因分析
淮河流域五河民歌过渡交融性特点成因分析王敬【摘要】五河民歌的音乐风格呈现南北兼容的过渡性特征,其成因可从地理、历史、气候等方面去分析。
地理位置上,五河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下段,属于南北过渡地带,音乐上呈现南北过渡性质;历史上,动乱、灾荒、迁徙等人口流动也促进了对五河民歌交融性特点的形成。
%The music style of Wuhe folk songs presents a north‐south transitional blending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its cau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history and climate .Geo‐graphically ,Wuhe County li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Huaihe River in the north‐eastern An‐hui Province ,w hich belongs to the north -southern transitional belt ,so there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musically north‐southern transition .Historically ,other factors ,such as the unrest ,calamity and mi‐gration ,also boost the existence of the blending characteristic of Wuhe folk songs .【期刊名称】《滁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4页(P58-61)【关键词】五河民歌;过渡交融性;人口迁移【作者】王敬【作者单位】蚌埠学院音乐与舞蹈系安徽蚌埠2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地处淮河之滨的五河孕育出了绚丽多姿的民间文化,五河民歌便是其中一朵奇葩。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江淮分水岭是中国重要的山区之一,这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培育了独特的民歌文化。
本文旨在探究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
首先,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该地区自古就是民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许多著名的民歌都源自这里。
这些歌曲通常以地方方言演唱,讲述着当地人生活中的点滴故事。
例如,安徽南陵县的《开心乐》、《打铁歌》等歌曲,就是以南陵独特的方言演唱的。
这些歌曲不仅反映了当地的生活,也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文化具有多样性。
在这个地区,民歌不仅有唯美的爱情歌曲,也有婚丧嫁娶、劳动生产、祭祀活动等多种主题的歌曲。
例如,安徽潜山县就有以劳动为主题的《水车盘》、《锄禾歌》等歌曲,表达了当地农民的劳动生活和精神风貌。
江苏省南京市的《方言歌》则是一首爱情歌曲,表达了当地年轻人群体的爱情观和生活情感。
第三,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文化具有历史和古老的特点。
这个地区的民歌多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歌曲中记载着当地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例如,安徽金华县的《草泥马》就是一首关于古老传说的歌曲,讲述了一个少年与草泥马的温馨故事。
江苏苏州市的《杀猪歌》则是一首反映古代生产方式和社会风貌的歌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最后,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文化具有民间性质和艺术性质。
这个地区的民歌多数都是由普通人创作和演唱的,具有浓郁的民间特征。
但这些歌曲同时又非常具有艺术性,有着独特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方式。
例如,江苏泰州市的《草鞋闹》就是一首旋律优美、情感丰富的歌曲,流传至今仍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综上所述,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多样性、历史和古老的特点以及民间性质和艺术性质。
这些特点使得该地区的民歌文化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意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淮河流域川地民歌的分布及特点研究
安徽淮河流域川地民歌的分布及特点研究作者:武松林来源:《牡丹》2018年第36期安徽东邻江苏和浙江,西邻湖北和河南,南邻江西,北邻山东,区位优势显著。
淮河和长江横贯安徽省的北部与南部,将其从北向南划分成三大区域,即淮河以北、江淮地区以及江南地区,三个区域之间存在自然地貌方面的差异,即淮北地区主要是平原,江准地区主要是平原与山地过渡地带的丘陵,长江以南地区主要是山地。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与音乐文化差异,安徽淮河流域的川地民歌可以划分成三大区城,即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淮河以南的丘陵地带以及皖西大别山地区。
由于三个地区的人文特征不同,音乐受到不同环境和气候等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它们都是我国安徽淮河流域的重要文化。
因此,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使得各地的民歌分布和特点有所不同,本文主要对安徽淮河流域川地民歌进行分析。
一、安徽淮河流域川地民歌的分布和特征分析在汉语词典中,川地一词的解释是平旷的地带。
在本次研究中,川地主要是指淮北的平原地区,安徽淮河流域的“川地民歌”指的是分布于淮北平原,通过中原官话进行演唱的一种大胆和泼辣的民歌。
安徽省的淮北平原处于东经114°55′~118°10′和北纬32°25′~34°35′,地处暖温带,属于半干旱半湿润气候。
在这一区域,海拔都在50米以内,除去东北地区具有较少的低山残丘以外,剩余区域的地势都是非常开阔和平坦的,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周围的行政区划而言,这一区域以东和江苏相接,以南与淮河相邻,以西和河南毗邻,以北和山东接壤。
其与相邻区域的各种文化长时间交融,并且相互影响。
这一地区的民歌主要是小调、号子与舞歌,有些地方有少量山歌。
民歌的这种分布状况,与本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直接联系。
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中收录的民歌和其属地中可知,安徽省淮北平原区域的民歌主要有号子、山歌、小调以及风俗歌,除此之外,还有舞歌、秧歌与生活音调等。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江淮分水岭区域的民歌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传统的口头传承方式逐渐失传,文化多样性受到冲击,一些珍贵的民歌形式面临消失的危险。
通过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为相关文化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1.2 研究意义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特点。
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进行文化属性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这些民歌记录了当地人民生活和情感,反映了他们的思想和信仰,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地方文化、传承乡土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民歌的特点和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为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研究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对民歌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启示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2. 正文2.1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概述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是指流传于江苏、安徽两省交界处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这一地区的民歌通常以山歌、田园歌、婚庆歌等形式存在,传唱于民间,记录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感情和信仰。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流传范围较广,不仅在农村地区广泛传唱,也在城市中得到一定的关注和传承。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歌词大多以方言演唱,表达了地方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
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在表演形式上也有独特之处,常常伴有舞蹈和器乐表演,形成了具有浓厚民间色彩的表演艺术形式。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江淮分水岭地区位于中国江苏省和安徽省的交界处,是中国著名的分水岭之一。
这一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独特的民歌文化,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本文将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地域文化和民俗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一、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历史渊源江淮分水岭地区自古就是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的交汇地带,这一地区的民歌文化受到了两大文化的深刻影响。
在近代历史上,江淮分水岭地区曾是农民起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农民反抗压迫的斗争催生了许多优秀的民歌作品。
江淮分水岭地区还是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结合部,这一地区的民歌在题材和风格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江淮分水岭区域的民歌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
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创作题材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对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历史传统的歌颂。
在对自然的赞美中,民歌歌颂了江淮分水岭地区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人们对山川河流的深厚情感。
而对生活的热爱则体现了江淮分水岭地区人民的朴实和乐观,他们用歌声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对历史传统的歌颂是江淮分水岭地区民歌的重要题材之一,这些歌曲以铿锵有力的旋律和深情款款的歌词,赞美了当地人民的勇敢与智慧。
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在风格和表现形式上都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
这一地区的民歌以口头传承为主要形式,民间歌手常常在节日、婚庆、悼念等场合通过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口头传承的方式延续了古代文化传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在曲调上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些曲调多以古老的民间音乐形式为基础,具有朴实、深情的风格。
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在歌词方面也体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这些歌词常常以地方方言为基础,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些民歌是这一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传承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体现了江淮分水岭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淮河流域民间花鼓灯音乐文化探究
淮河流域民间花鼓灯音乐文化探究淮河流域民间花鼓灯音乐文化探究淮河流域位于中国东部,这片土地孕育了丰富的民间文化。
在这个地区,花鼓灯音乐文化是一种独特而迷人的表演艺术形式,它不仅烙印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也承载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花鼓灯是淮河流域民间的一种戏剧形式,融合了舞蹈、音乐、戏曲和文学元素。
它起源于宋代,经过了数百年时间的传承和演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花鼓灯的舞台通常是几个平台组成的,上面装点着色彩斑斓的灯饰,为演出营造了神秘而浪漫的氛围。
花鼓灯中的音乐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艺术表达手法。
它采用平调、念白和吟唱的形式,结合了悠扬的旋律和纯朴的歌词,体现了淮河流域的民俗和民间精神。
这种音乐通常由木鱼、钹、铙钹等乐器伴奏,创建了独特的声音效果,给观众带来了视听的双重享受。
在花鼓灯的演出中,舞蹈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舞者们手拿着花鼓,在乐曲的节奏下翩翩起舞,动作婀娜多姿。
舞者们穿着鲜艳的戏服,戴着独特的面具,通过舞姿来传递情感和表达意境。
他们的舞蹈动作通常寓意着生活的欢乐、美好和祝福。
花鼓灯音乐文化还体现了淮河流域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花鼓灯的表演中,演员们除了唱歌跳舞外,还会运用夸张和幽默的表演技巧,通过滑稽的动作和搞笑的情节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这种幽默的元素不仅使演出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够传递一种乐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此外,花鼓灯音乐文化也起到了社会凝聚力的作用。
在淮河流域,人们将花鼓灯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节日活动,在农历的一些重要节日和乡土祭祀中进行表演。
花鼓灯演出不仅吸引了当地的观众,还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游客。
人们在赏花鼓灯的过程中,增进了感情,凝聚了彼此间的群体认同感,使当地的文化传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淮河流域的花鼓灯音乐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
年轻一代对这一形式的兴趣逐渐减少,传统的演员队伍也在逐渐减少。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花鼓灯表演艺术,同时积极推广和传播淮河流域的花鼓灯音乐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略论淮河流域河南民歌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
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物繁景盛, 时至今 日, 依然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更是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
略要地 。
由于淮河 ( 与秦岭 ) 恰处 我国南北分界 线, 其特殊 地理 区位赋予 了淮河流域文化突出而又鲜 明的地域 性特征 。长期 以来,
以淮 为界, 南北两岸形成 了鲜 明的 自然景象 和人文景观 。如气候环境为南雨 暖、 北雪寒 , 农耕作物 为南鱼稻 、 北麦棉 , 建筑材料
[ 1 ] 作者 简介 : 于立 刚( 1 9 6 6 ~) , 信 阳师范学院音 乐学院副教授 。 [ 2 】 ( 《 中国江河 1 0 0 0问》 编辑委 员会编 ( 《 中国江 河 1 0 0 0问》 , 黄 河水利出版社 2 0 0 1 年 7月第 1 版, 第6 6 ~ 6 8页。
明的根 源性 、 多元性 、 融合性 、 过渡性的总体特征 。 [ 关 键 词 ]淮河流域/ 河南民歌 艮 源性/ 多元性/ 融合 性/ 过渡性 中图分类号: J 6 0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1 . 5 7 3 6 ( 2 0 1 3 ) 0 2 — 0 0 6 7 — 5
略论治 流域
敌考
租 与支亿 礅围
于立刚 n
[ 内 容 提 要 】 淮 河 流域 上 游地 区 的 河 南 民歌 , 不但 是 河 南 民 间 艺术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和 杰 出代
表, 而且更 由于它所具有 的特殊地理位 置, 加之与其所 富含 的中原 、 荆楚 、 淮夷、 吴越等文化存在 着紧密的内在联 系, 是众 多优秀文化的集中载体 , 因此呈现 出鲜
为南尖 瓦、 北平砖 , 服饰用料为南丝绸、 北皮 棉, 饮食 习惯为南米甜 、 北面咸, 语音方言为北硬侉 、 南软 蛮, 性格风俗为北刚直、 南
豫南淮河流域民歌特征探析
3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23交通和经济的大通道,是中国南北文化的融合地带。
中国汉族民歌以淮河为界,南方民歌风格偏于柔美细腻,北方民歌风格较为刚健豪放。
豫南地区同时受到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豫南民歌南北兼容的音乐风格。
二、豫南民歌的音乐特点(一)调式、音阶、语言特征豫南淮河流域南北两岸广大地区民歌的调式以徵、宫调式最多,羽、商、角调式次之,多种调式并存。
既有南方五声音阶为主的民歌,又兼具北方民歌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多种音阶并存。
如息县民歌《四季花》为五声宫调式,歌中唱道:三月哎春风阵阵刮,掐一朵鲜桃花手中拿。
确山县民歌《走娘家》为五声徵调式,歌中唱道:三月里开桃花,小奴我走娘家,身穿那绫罗头戴花呀,谁见那谁都夸呀。
豫南民歌中也有六声和七声调式,西平县民歌《怨声二爹娘》就是六声调式,歌中唱道:一更鼓儿响,埋怨二爹娘。
女儿年长十八岁,给奴嫁个七岁郎。
白天哭又闹啊,夜里还尿床,他夜里还尿床。
新野县民歌《对花》中唱道:我说一呀谁给我对上一个,什么开花在水里?这首民歌为七声调式。
由于民歌都是用当地方言土语演唱的,豫南地区很多区域也都存在方言中的声母、韵母与普通话不一致的现象。
比如内乡县民歌《女想娘》歌词为:正月里来女想娘啊,点起那灯盏,想起娘我的妈呀,眼泪落在那灯盏上。
按照当地方言,歌词中的“娘”应唱成“梁”。
商城县民歌《四季景》歌词为:打罢春是春天,桃红柳绿百鸟喧,风吹杨柳扯金线,河里鲶鱼戏水。
按照当地方言,歌词中的“春”应唱成“群”,歌词中的“红”应唱成“峰”等。
(二)旋律、节拍、节奏特征豫南民歌在旋律线条上都以高抛低落的发展趋向为主,级进中融入大量大跳音程与装饰音,在展现豫南地方方言特征的同时体现了豫南人豪放、大方的性格特征。
豫南民歌旋律特征多采用五声音阶的级进,偶尔也使用纯四、五度的跳进,音乐风格委婉、细腻。
商城县民歌《犀牛望月姐望郎》,歌中唱道:日头哎看看哎,往西晃悠喂,犀牛望哎月吔,姐呀么望郎哎。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引言民歌是一种源自民间、表达民间生活、情感和思想的民族音乐艺术形式。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中,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民歌风情。
江淮分水岭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区,民歌在这片土地上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反映着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本文将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在地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江淮分水岭地区概况江淮分水岭位于安徽省北部,是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这一地区山水秀美,人文荟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代代相传着丰富的民歌文化,民歌如清泉般流淌在百姓的生活之中。
二、江淮分水岭地区民歌的特点1.反映生活情感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大多以叙事性为主,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在这里,民歌成为了人们倾诉情感、传承文化的一种途径。
比如《江淮水响》、《分水岭的故事》等民歌,都以细腻动人的语言描绘着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让人感受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烈的生活气息。
2.曲调优美多变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曲调多变,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地方特色,如江淮地区的传统音乐元素和山水风情。
民歌的曲调带着浓浓的地方风情,让人们在欣赏的也感受到了这一地区独特的人文精神。
3.传承民族文化在江淮分水岭地区,民歌是一种传统的口头文学形式,是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
通过民歌,人们传承着自己的文化记忆,传递着民族的精神。
民歌中传承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这一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江淮分水岭地区民歌的文化属性1.地域文化的载体民歌是江淮分水岭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载体,承载着这一地区丰富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
民歌中所反映的生活情感和地方特色,都成为了这一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这一地区丰富的人文精神。
2.文化交流的桥梁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不仅在本地区广泛传唱,而且在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歌是这一地区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民歌的传唱,人们加深了对其他地区文化的了解,也使得这一地区文化更广泛地影响到了其他地区。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江淮分水岭地区位于中国安徽省北部,是长江流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拥有丰富的民歌文化。
本文将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进行研究,探索其悠久的历史背景、独特的音乐特点以及对当地民众生活的影响。
一、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历史背景江淮分水岭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楚国和齐国的交界地带。
自古以来,这一地区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为当地民歌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古代,江淮分水岭地区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农民们在辛勤劳作之余,创作了大量诗歌和歌谣,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体验。
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民歌不仅传承了古代的韵律和情感,还吸收了各种地域特色和流派风格,形成了具有江淮分水岭特色的民歌体系。
1.地域特色鲜明江淮分水岭地区横跨安徽、江苏、山东三省,拥有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
当地的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不仅在音乐风格上有所区别,而且在歌词内容和表达方式上也各具特色。
2.歌曲风格多样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风格多样,既有悠扬婉转的山歌,也有豪迈激昂的采茶歌,还有热烈欢快的船歌等。
这些歌曲在曲调、节奏和配器上都有所不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歌风貌。
3.歌词内容丰富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歌词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劳动和情感。
有的歌曲歌颂了农民的辛勤劳作,有的歌曲追忆了美好的爱情往事,还有的歌曲抒发了对家乡的深情眷恋,这些歌词内容既真实反映了当地社会生活,又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对当地民众生活的影响1.文化传承作用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和乡土情感,传承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生活智慧。
这些民歌不仅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一种思想情感的寄托,还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文化传承作用。
2.生活情感宣泄作用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是当地人们宣泄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皖西民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意义初探
84皖西民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意义初探陆 伟1 孙四化2(1.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2.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皖西曾被冠以“歌舞之乡”的美称,最早文字记载在《吕氏春秋》中。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皖西淮河流域包括山歌、号子、小调、秧歌、舞歌、风俗歌曲、儿童歌曲等在内的丰富多彩、数量庞大、品种多样的民歌种类。
与此同时,皖西淮河流域的地貌复杂多样,所辖之境由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种地貌覆盖,皖西民歌随着不同的环境、气候、语言等文化因素的差异,表现出多样性和明显的差异性特征。
关键词:安徽;皖西;民歌分布;音乐特征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838(2016)02-084-04收稿日期:2016-01-20项目基金:本文系安徽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GXYQZD2016226);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 AHSKQ2015D92);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安徽民歌的音乐形态分析”(项目编号;SK2015A26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陆伟(1980-),女,安徽省金寨县人,合肥师范学院,讲师,硕士。
孙四化(1980-),男,安徽省寿县人,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北部,位于长江、黄河流域之间,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北麓、经安徽伏牛山,临黄海,大别山、江淮丘陵及泰山,流经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于三江营汇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
沿岸重要城市有南阳、信阳、阜阳、六安、蚌埠等。
淮河流域在安徽境内面积约6、7万平方千米,辖淮北市、宿州市、亳州市等36市县。
①地理学术界一致认为,淮河、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界限,安徽省境内的淮河西部为大别山山区,中、下游为江淮丘陵,面积大约3万平方千米,淮河北岸是较为广阔的平原,面积大约4万平方千米,考古资料显示,旧石器时代早期(约四五十万年以前),已经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著名的裴李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就发生在这里。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江淮丘陵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这里的民歌传统源远流长,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对大自然的感悟。
江淮丘陵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涵盖了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份,这一地区的民歌音乐具有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传统、人文景观及民俗风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就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和文化成因进行探讨。
一、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1.多样化的曲调和节奏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曲调和节奏多变,旋律动听,情感丰富。
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民歌形式,如南京地区的《王昭君》、盐城地区的《大风车》等。
曲调轻快悠扬、活泼跳跃的民歌,与丰富多彩的舞蹈相辅相成,给人以直抵心灵的感觉。
2.真挚的情感表达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为特点,歌词中常常表达着民间生活、爱情悲欢、对家乡的眷恋等情感。
表达方式既真实又深刻,感染力极强,为当地人民的情感沟通提供了重要的媒介。
3.古朴的音乐风格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音乐风格古朴自然,没有受到现代音乐的过多影响,保留了原生态的音乐特色。
曲调中常常穿插着一些古老的乐器,如二胡、琵琶等,给人以古韵悠长的感觉。
这种音乐风格古朴典雅,给人以清新自然的美感。
4.质朴的歌词内容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歌词内容大都是质朴朴实、贴近生活的,歌颂了人民对家乡的眷恋、对爱情的忠诚等,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
二、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文化成因1.地域环境江淮丘陵地区的地理环境优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这种自然环境为当地民歌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人们在面对这样美丽的环境时,不由自主地通过歌唱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艺术。
2.文化传统江淮丘陵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古代的文化传统深厚,古代文人墨客在这一地区留下了诸多传世的文化作品,这些作品中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山川河流、生活习俗等都有所体现。
安徽淮河流域花鼓灯音乐的分析与探究
安徽淮河流域花鼓灯音乐的分析与探究
孙安琪
【期刊名称】《当代音乐》
【年(卷),期】2024()5
【摘要】安徽省淮河流域的花鼓灯音乐产生于淮河一带劳动人民的生活与实践中,蕴含着独属于淮河流域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深受安徽省乃至全国广大人民的喜爱。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重要的南北分界线,诞生于此的花鼓灯艺术兼具南北文化的过渡与兼容,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文化价值,享有“淮上幽兰”“东方芭蕾”等美誉。
本文通过从花鼓灯音乐的历史发展渊源、艺术文化特征和传承发展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揭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并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和传承。
【总页数】3页(P62-64)
【作者】孙安琪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7
【相关文献】
1.淮河流域民间花鼓灯音乐舞蹈文化特征的比较研究
2.淮河流域民间花鼓灯音乐舞蹈文化特征的比较研究
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淮河流域民俗体育的传承发展\r——以安徽花鼓灯为例
4.淮河流域民间花鼓灯音乐文化探究
5.淮河流域(安徽段)花鼓灯传承与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淮河历史文化的形成渊源与发展
我 国最古老 、最有代表性的区域传统 麓平原走 向河湖之畔 。 文化 ,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除受 自
区, 由仰韶文化发 展为龙 山文化 , 而 同时
据古文献资料记载 ,在新石器中 期 的淮 河流城几乎全部 被龙 山文化所覆
流域 内无 论山麓 、 平原 、 河湖之畔 , 都 身 特定 的历 史 环境 和 地理 环境 影 响 期 ,在黄河 中下游 的山东 中南部和苏 盖 ,
一
、
中 原 文化 对 两 淮 的最 初 浸 润
由于 人 类 文 明 的 进 步 和社 会 生 产 明两 者 是 前 后 连 续 发 展 的关 系 。可 以说 ,
观 和 人 文 特 征 的 影 响 ,表 现 特定 领域 力 的发展 , 人类 活动 的范 围不断扩大 , 这是淮 河文化第一次受 到中原文化影 响 传 统 文 化 的深 刻 内涵 。淮 河 文 化 作 为 征服 自然 的能力不断加强 ,开始从 山 的记 录。 进 入新石器后期 阶段 , 在中原 地
和水费收费政策前 后的农 田产量 数据图 作 出分析 和比较 ,为农 民直 观地 呈现该
面 对 水 源 费 和 水 费 收 取 难 的 现 项政策 的经济效益 和环保效益 ,从而起
不是十分富裕。如何 有效开展节水新 状 ,需 要认 识 到 全 面 面 向农 民 收取 水 到激励农 民切 实履行缴纳水 资源和水费 政策的 同时又不过于加重农 民的经济 资源费和水费的政策本身还存在一定 的作 用 。 负担是有关政策制定 部门应该着重思 的改进空间 ,例如收取规则 的完善 和
探索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流 l
浅析淮河历史文化的形成渊源与发展
宛 天月
区域文化的形成是 和一定地域范 历史文化注入了许多新 的血液 。 岗文化 与大汶 口文化之 间有 着密切 的联 系, 而制作更 为精 细的青莲 岗遗存 , 则说
运河流域(淮安段)民间音乐现状调查及流变
环球市场/理论探讨运河流域(淮安段)民间音乐现状调查及流变仲崇连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摘要:运河流域淮安段民间音乐文化的种类丰富,从文化的起源与成熟,其中经历的流变发展,带给我们深刻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思考关于淮安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文章从淮安民间音乐的现状调查与艺术流变两个维度探讨淮安民间音乐文化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运河文化;民间音乐;文化现状;艺术流变运河(淮安段)包括从春秋时为沟通长江、淮河而开挖的邗沟,北宋避淮行运的龟山运河、洪泽新河、沙河、大运河。
淮安境内的京杭运河全长63公里,淮安作为运河漕运中枢和管理中心,是京杭运河的黄金水道之一,同时也是南水北调的主要通道。
大运河的富饶与美丽不仅赋予了淮安天然的地域优势,同时也滋养了淮安的风土人情,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民间音乐文化遗产。
一、淮安民间音乐调查淮安民间音乐文化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传统民歌、戏剧、舞蹈:南闸民歌、香火戏、金湖秧歌、楚州十番锣鼓、淮剧、淮海戏、洪泽湖渔鼓舞等。
其中以淮剧、金湖秧歌、楚州十番锣鼓、洪泽湖渔鼓舞最具代表性也最为广大群众熟知。
(一)淮剧淮剧又称作江淮戏,它是由田歌、民间说唱与吸收莲湘、花鼓等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戏。
淮剧最早起源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作为江苏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种之一,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演变。
最初的淮剧多从以“门叹词”、“香火调”为基础的民间生活小戏开始,后经多位艺术家不断地吸收借鉴各大戏曲的精华之处,创造出了淮剧独有的风格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多元化的娱乐方式开始呈现,淮剧也受到了电影、电视等现代视听媒体的冲击,面临着大环境下戏剧市场的萎缩、观众年龄的老化、剧团经费的不足以及后继人才的缺乏等困境,很多淮剧团只能在夹缝中艰难生存,有的甚至已完全流失。
上演的淮剧曲目多为传统经典曲目,如《赵五娘》、《孔雀东南飞》、《孟丽君》、《千里送金娘》等,但同时也有出色的都市新淮剧曲目出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荣获省舞台精品工程。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江淮丘陵地区位于中国东部,地处江淮平原和南岳山脉之间,地形多为丘陵起伏,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这里的民歌多以劳动生活为题材,歌颂农民的勤劳和生活的乐趣,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 旋律朴实、自然: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旋律大多简单朴实,没有太多复杂的音乐装饰。
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农民的朴实性格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2. 节奏明快、活泼欢快:江淮丘陵地区的农民生活节奏比较快,因此民歌的节奏也相对较快,韵律明快,富有欢乐的气息。
农民们在劳作之余,常以歌声来放松身心,缓解疲劳,因此民歌的节奏也带有明显的节庆气氛。
3. 朗朗上口、易于传唱: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多以口头传唱的形式传承,因此歌曲的旋律和歌词都相对简单易记,朗朗上口,容易传唱。
这也使得民歌在当地的农民中广泛流传,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1. 农耕文化的影响:江淮丘陵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农民以种植粮食和养殖为主要生活方式,因此民歌多以劳动生活为题材。
歌词中常常体现了对丰收的期盼、对劳作的赞美,以及对自然界的景仰之情,反映了当地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土地的影响:江淮丘陵地区的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这为民歌的诞生和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农民们在劳作之余常常以歌声来表达对土地的感恩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乡土情怀在民歌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3. 社会生活的影响:江淮丘陵地区的农民生活节奏较快,生活富有情趣,他们在劳作之余常常以歌舞来娱乐自己,歌声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民歌中常常反映了农民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饱满的情感。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和文化成因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人文传统密切相关,这为民歌的形成和传承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源泉。
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以其朴实、欢快、易传唱等特点,成为了当地农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对这片土地和这个民族文化的独特表达。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一、引言江淮分水岭地区位于安徽省南部和江苏省北部的交界处,是一片绵延数百公里的丘陵地带,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秀丽,自古以来就是民歌的发祥地之一。
民歌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歌曲,它承载了人们的情感、生活和思想,是一种人们用来表达自己的方式,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
本文将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进行研究,以探索这片土地上的民歌文化,揭示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二、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地理背景江淮分水岭地处我国中部地理分界线,北依淮河,南邻长江,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
这里山清水秀,森林葱茏,气候宜人,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民风淳朴,勤劳善良,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慨融入到自己的歌声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歌文化。
1. 民歌的种类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种类繁多,包括山歌、水歌、田歌、梁歌等。
这些歌曲大多是流传于农村,由农民们在耕作生活中创作,内容涉及农田劳作、爱情婚嫁、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是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2. 民歌的特点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族情感。
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朴实真挚,讴歌了农民的生活、工作和情感,传达了他们对家园的热爱与眷恋。
民歌的演唱方式自由灵活,有些歌曲是由两个或多个人合唱的,有些是由单独一人演唱的。
这些歌曲在流传过程中,往往没有固定的形式和规则,而是根据个人的情感和创造力来诠释。
这种自由、灵活的表达方式增加了民歌的魅力和感染力。
1. 民歌的历史渊源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在楚国浏阳沱江边创作了《离骚》一诗,这首诗在历史上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被后人称为中国古代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而在江淮分水岭地区,也有许多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民歌,这些歌曲记录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传统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是这片土地上的文化遗产之一。
2. 民歌的社会功能民歌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文化表现形式,它承载了人们的情感、生活和思想,具有深刻的社会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淮河文化研究 #
Journal o f X inyang N orm a l University ( Ph ilos. & Soc. Sc.i Ed i.t ) V o.l 26 No. 4 A ug. 2006
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பைடு நூலகம்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条件初探
/ 文化过渡区域 0虽然是特殊的、客观存在的区 域, 但它不是纯粹地理学的概念, 也不是从行政地域 中产生的, 更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文化 现象, 它是以现实存在的区域性文化属性和文化模 式以及物质的、社群的、精神的文化关系为依据确定 的。其本质是区域间的文化过渡性。文化过渡性有 着内外两种表现, 其内部表现是通过不同的价值观、 世界观、认识论和信仰系统来实现的; 其外部表现是 通过社会机能和人的创造物来实现的。淮河流域的 民间音乐作为一种内部表现形式的外化, 反映了不 同文化区域内的人们的思想和认识。文化过渡区域 所产生的民间音乐, 具有多元的音乐文化属性和价 值趋向, 担负着协调与通道的职能。所谓协调的职 能是指在区域内部, 调节其与周边地区的文化关系, 使其能够在文化结构和文化价值的 选择上达成共 识; 所谓通道职能是指在不同类型的文化区域之间, 发挥起特殊的连接和纽带作用, 并为周边的文化区 域提供所需的文化信息和技术交流, 并建立起畅通 的渠道和桥梁。这一认识也是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 化区概念产生的理论基础。
我国自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了文化地理 学和比较音乐学的研究。但是, 从更广阔的时空领 域, 研究我国不同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民间音乐, 还是 从 20世纪 70年代末和 80年代初才开始的。随着 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人文科学的 各个学科, 以自身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和目的为基 点, 重新审视中国区域文化的发展里程。特别是近 些年来, 有关中华文明起源多元理论的提出, 使中国 区域文化研究、讨论和历 史评估 / 成为学术界理论 界的一个热门课题 0[ 3] 2。淮河流域的民间音乐文化 研究也无例外地加入到这一研究行列, 许多艺术学 界的专家学者或从歌种、乐种、曲种、剧种和舞种, 或 从历史、民俗、社会、考古和人文地理等学科角度, 研 究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系属关系, 认为淮河流 域的民间音乐文化既有过渡性的特征, 又是一个融 合型的文化区域 [ 4] 95。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民间音乐; 文化过渡区; 融合性; 文化特性; 音乐特征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0964( 2006) 04-0066-04
一、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概念的产生 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是文化地理学科与民 族音乐学科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个学术概念。它 研究的是民间音乐文化现象, 在淮河流域这一特定 的空间范围内, 所产生的组合形式、文化背景与历史 发展轨迹。其研究的内容主要有: ( 1) 自然环境与 民间音乐文化之间所存在着的必然联系; ( 2) 物质 文化与 民间音 乐文化 之间 所存在 着的 密切 关系; ( 3) 民间音乐文化在人们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中 所起到的作用; ( 4)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民间音 乐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 5) 民间音乐文 化在淮河流域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的传承方式与 传播途径; ( 6) 民间音乐文化在历史的传承与传播 过程中所产生的流变及其构成这种文化流变的历史 原因; ( 7) 民间音乐的旋律构成因素和规律、表现内 容和手法、词曲演唱和乐器演奏的方法, 以及民间音 乐文化的个性化习惯范式和 民间音乐风格; 等等。 19世纪初, 德国的地理学家卡尔 # 李戴尔发表了他 近半个世纪的研究成果, 连续出版了 19卷本的学术 巨著 5地理学 6, 书中 / 特别注意环境中的人文现象 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 0[ 1 ] 5, 标志着现代地理科学中 人文地理学的诞生; 与此同时代的奥地利音乐学家 艾德勒, 则用比较 / 音响产品 0[ 2] 5的方法, 来研究不 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间音乐。区域性音乐文化 的学术研究从此在全世界广泛展开。
李敬 民
( 信阳师范学院 音乐系, 河南 信阳 464000; 福建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 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是突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 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区域。它的 形成是民间音乐文化在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 以人们日常的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 社会的精神生 活为载体, 而逐步积淀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在地理生态环境的三个阶段、历史文化发展的三 个时期、民间音乐文化的三种类型的互为因果中形成的。
淮河流域民间音乐从其文化构成上看亦属文化
过渡性区域。 / 文化过渡 0作为一个特殊的概念, 一 方面是指 / 传统 ) ) ) 现代的连续体 0。在这个 / 连续 体 0中, 既有传统文化的延续, 又有 / 现代 0文化的产 生, 而形成了 / 双重文化价值系统 0并存的时期。这 也就是梁启超先生所说的 / 文化过渡时代 0; 另一方 面它又指在同一时代背景下,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 域、民族等之间的文化, 在空间上所形成的接触带。 这个 / 接触带 0同样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价值
生过重大的影响。 俯瞰淮河流域民间音乐自西向东、自南向北的
分布情况, 不难发现它与自然界的地形地貌有着异 常的相似性。以民歌为例, 约占淮河流域三分之一 面积的西部山岭丘壑区, 山歌是其流传的主要民歌 类型, 如挣颈红、馒赶牛、隔山应、茶山调、放牛山歌、 单对子、双对子等; 而约占淮河流域三分之一面积的 中部的平原地区, 则主要流行田 歌与秧歌, 如薅秧 歌、插秧歌、车水歌、薅草歌等; 另外是约占三分之一 面积、水网密集、湖泊众多、交通发达的东部地区, 在 民间音乐的样式上是以民歌的小调和船歌为主要类 型, 如鲁南五大调、俚曲、春调、端鼓调等。从上述这 些民歌的分布中, 一方面可以透视出它们与原生性 生态环境的关系, 另一方面也反应出人们对赖以生 存的大自然的关照和讴歌。但更多的是体现了它们 以一贯之的传承关系。与戏曲和曲艺相比, 民歌更 能体现它的原生性。而戏曲与曲艺的分布情况又能 证明民间艺术与地理生态环境的关系。因此, 在中 国历史上, 没有任何一个流域可以与淮河流域相比, 这就是因地理形态的变化而直接导致该区域的民间 音乐文化也发生变异。这一点可以通过回顾淮河流 域地形地貌的历史变迁来证明。
收稿日期: 2006-02-05 基金项目: 国家艺术规划项目 ( 03DD085);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2003BYS001) 作者简介: 李敬民 ( 1961-), 男, 河南西平人, 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副主任, 福建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
究生, 主要从事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研究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
# 66#
李敬民: 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条件初探
系统并存, 具有文化过 渡的特征。历时的 / 文化过 渡 0的本质是文化变迁, 这种变迁有着明显的倾向 性, 也就是旧的文化模式逐步被新的文化模式所取 代; 共时的 / 文化过渡 0的本质是文化融合, 这种融 合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样式有机的整合, 产生 了一个新的文化区域。无论是文化变迁还是文化融 合, 都是 / 文化过渡 0的一种运动形式, 它们总是在 历时和共时的过程中实现。
自南宋以后的黄河夺淮, 从根本上改变了淮河 流域民间音乐文化赖以生存的两个基本条件, 致使
# 67#
第 26卷 第 4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年 8月
其民间音乐的分布也随之发生了分化, 开始形成了 东部地区民间戏曲艺术迅速崛起并发展成熟, 中部 地区民间说唱艺术逐步成熟并成为主流。而西部地 区仍保留和传承着民间歌曲和民间歌舞的主要演唱 形式的格局。
根据淮河流域地形地貌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可 将其分为两个时期三个阶段: 两个时期是指, 南、北 方民间音乐文化的融合以及民间音乐的种类分布的 相对均衡时期和东、中、西部民间音乐表演形式以及 民间音乐种类分布的分化时期; 三个阶段是指, 淮河 独流入海阶段 ( 公元 1194年, 即金章宗明昌五年以 前 ) , 黄河夺淮阶段 ( 公元 1194年到公元 1855年 ), 黄河北徙后阶段 ( 公元 1855年至今 )。这三个阶段 的淮河流域在地理上发生重大变迁的同时, 民间音 乐文化也随之 跟着发生了深刻 的变易。概 括讲就 是, 南宋以前, 虽然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曾不同程 度地受到了来自南北方音乐文化的影响, 但其音乐 文化的两个基本因素 (即语言系统、民风民俗、生产 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人文因素和地况地貌、水土物 候、村舍分布及物质资源 等自然因素 ) 还基本上保 持着相对稳定的独立性, 因此, 也决定了该流域的民 间歌曲和民间歌舞以及民间说唱音乐的传承与传播 还保持着相对均匀的分布和特色。即便是隋代大运 河的建成, 在一定程度上对淮河下游流域的社会生 活产生了影响, 但就民间音乐的品种分布而言仍保 持着相对的均衡态势。
二、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形成的地理条件 淮河流域位于北纬 31b~ 36b, 东经 112b~ 121b 之间,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的桐柏山太 白顶, 干流全长 1 000公里 ( 无论是到入海口或是到 入江口均同 ), 平 均落差仅 65 米, 共有支 流 35条。 它北倚黄河南堤、泰沂山脉, 西起嵩山、伏牛山、桐柏 山 ( 包括汝水的几条支流 ) , 南以大别山、皖山、张八 山与长江流域分界, 东临黄海, 其流域面积为 27万 平方公里, 流域界长约 3 000多公里, 纵横跨度为东 西长 700余公里, 南北宽平均约 400公里。所跨行 政区界包括现今的鄂、豫、皖、苏、鲁五省的 35 个省 辖地区 ( 地级市 ) 、213个县 ( 县级市, 包括跨流域的 34个县 ), 约占全国面积的 2. 8% , 人口 1. 3亿多, 约 占全国总人口的 11. 9% [ 5 ] 119。其地 形地貌的构成 是南、西南、西、西北、东北为高山、丘陵, 中部和东部 是水网密集、河流众多而土地肥沃的平原。这种形 似箕状的地形地貌对淮河流域的民间音乐文化曾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