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简释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正文

《金匮要略》正文

《金匮要略》正文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论一首脉证九条方九首)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一方有人参)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一作冷)。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右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天雄散方天雄三两(炮)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右四味,杵为散,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

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夫精。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伤寒论药方详解

《金匮要略》伤寒论药方详解

《金匮要略》伤寒论药方详解栝蒌桂枝汤--解肌祛邪,舒缓筋脉葛根汤--解表发汗,生津舒筋麻黄加术汤 --发汗散寒,解表逐湿。

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祛风除湿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轻清宣泄,解表祛湿桂枝附子汤 --温经散寒,祛风胜湿甘草附子汤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一物瓜蒂汤--清热解暑,行水散湿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益气养阴滑石代赭汤--养阴清热,和胃降逆百合鹦子汤--滋养肺胃,润燥降逆百合地黄汤--润肺滋肾,清热凉血百合洗方--清热养阴,润燥止渴栝蒌牡蛎散--益阴潜阳,润燥止渴百合滑石散--滋养心肺,清热利尿甘草泻心汤--清热利湿·补中和胃苦参汤---清热燥湿,祛风杀虫雄黄熏方--清热解毒,燥湿杀虫赤小豆当归散--清热解毒,排脓活血升麻鳖甲汤--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鳖甲丸煎--扶正祛邪,消症化积。

白虎加桂枝汤--清热生津,解表和营蜀漆散 --祛痰截疟,扶正助阳牡蛎汤--散结通阳,截疟软坚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和解少阳,驱疟生津柴胡桂姜汤--和解散结,化饮截疟侯氏黑散--除湿蠲痹,散风活络风引汤(--重镇潜阳,清热熄风防己地黄汤--滋阴降火,养血熄风头风摩散--散风寒,止疼痛桂枝芍药知母汤--通阳行痹`祛风除湿`和营止痛乌头汤--温阳散寒`逐湿通痹`止痛矾石汤--脚气,腿脚肿痛《古今录验》续命汤--扶正祛邪,清热疏风《千金》三黄汤--益气解表,除湿疏风《近效》术附汤--助阳温肌`益精气`补脾肾崔氏八味丸--补益肾气,温阳化湿《千金》越婢加术汤---风湿外侵·化热伤津越婢加术汤--清热散风,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营通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潜阳固涩天雄散 --补阳摄阴小建中汤--甘温建中,缓急止痛黄芪建中汤 --益气生津`补气固表肾气丸--温补肾阳薯蓣丸 --健脾益气`疏风散邪酸枣仁汤 --养血安神`补肝敛气`清热除烦大黄廑虫丸-通络活血`导滞消瘀《千金翼》炙甘草汤--滋阴养血`通阳复脉,《肘后》獭肝散--驱阴邪而镇肝魂甘草干姜汤--温中散寒`健脾化饮皂荚丸--宣壅导滞`利窍涤痰射干麻黄汤--温肺化饮`止咳平喘厚朴麻黄汤 --宣肺化饮`利气降逆泽漆汤 --通阳利水`止咳平喘麦门冬汤 --养阴润肺`益胃祛痰葶苈大枣泻肺汤 --泻肺行水`下气清痰桔梗汤--清热解毒`消肿排脓越婢加半夏汤--宣肺平喘·祛饮清热小青龙加石膏汤--解表化饮·清热除烦《外台》炙甘草汤--温润肺气·以行津液《千金》甘草汤--养阴清肺·利咽解毒《千金》生姜甘草汤 --补脾益肺·散寒化饮《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通调营卫·平喘涤痰《外台》桔梗白散--功逐水饮·温下寒实《千金》苇茎汤 --清热化痰·逐瘀排脓奔豚汤--清热平肝·降逆止痛桂枝加桂汤--温中散寒·降逆逐邪·驱寒外达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降冲下气·通阳制水栝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行气化痰栝蒌薤白半夏汤--通阳行痹·逐饮降逆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开结·降逆泄满人参汤--温中祛寒·健脾益气茯苓杏仁甘草汤--宣肺化饮橘枳姜汤--宣通降逆·行气散水薏苡附子散--温里散寒·除湿宣痹桂枝生姜枳实汤--通阳散寒·化饮下气乌头赤石脂丸--祛寒温阳·峻逐阴邪九痛丸--祛寒散结·杀虫温通厚朴七物汤--行气除满`泻热去积附子粳米汤 --温阳散寒`降逆化饮厚朴三物汤 --行气除满大柴胡汤 --外解少阳`内泻热结大建中汤--温中补虚`降逆止痛大黄附子汤--温经散寒`通便止痛赤丸--散寒止痛`化饮降逆乌头煎--温阳散寒止痛当归生姜羊肉汤 --养血散寒乌头桂枝汤--驱寒止痛`散寒解表乌头汤--驱寒止痛`散寒解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外台》走马汤--开肺利气·温通泻下旋覆花汤 --行气散滞`通阳活血麻子仁丸--滋液润燥`泄热通幽甘姜苓术汤--温阳散寒`健脾渗湿苓桂术甘汤 --温中降逆`化饮利水甘遂半夏汤 --逐水祛痰`散结除满`解痉止痛十枣汤 --攻逐水饮大青龙汤--发汗解表`清热除烦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木防己汤--补虚通阳·清热利水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行水化饮·散结消痞,补虚清热泽泻汤--健脾利水·燥湿除饮厚朴大黄汤--疏导肠胃·荡涤实邪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行水,下气清痰小半夏汤--蠲散水饮·降逆止呕己椒苈黄丸--攻坚逐饮·化气行水小半夏加茯苓汤--和胃止呕`引水下行五苓散--健脾渗湿·化气利水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散寒·蠲饮止咳苓甘五味姜辛夏汤)--降逆化饮·燥湿化痰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化饮降逆·清泄胃热《外台》茯苓饮 --健脾理气·化痰散饮肾气丸--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五苓散--治脉浮·小便不利文蛤散--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栝蒌瞿麦丸--)温阳化水·生津止渴蒲灰散--凉血化瘀·泄热利湿滑石白鱼散 --祛瘀止血·清热利尿茯苓青盐汤--益肾清热·健脾利湿白虎加人参汤--治渴欲饮水·口干燥者猪苓汤--滋阴清热利水越婢汤 --发越水气·兼清里热防已黄芪汤--益气固表·祛风除湿防己茯苓汤--通阳化气·表里分消越婢加术汤--里水病甘草麻黄汤--和中补脾·宣肺利水麻黄附子汤--温阳发汗·化气行水蒲灰散--治热淋·血淋芪芍桂酒汤---调和营卫,祛散水湿桂枝加黄芪汤 --调和营卫·祛散水湿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温阳散寒通利气机·宣饮散痞枳术汤 --行气散结·健脾利水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硝石矾石散--清热化湿·消瘀利水栀子大黄汤--泄热祛湿·开郁除烦猪膏发煎--补虚润燥·化瘀通便茵陈五苓散--利水祛湿·清热退黄大黄硝石汤--泻热通腑,兼以利尿《千金》麻黄醇酒汤--发汗解表小半夏汤--治黄疸病小柴胡汤-治黄疸·腹痛而呕者小建中汤--治男子黄·小便自利,瓜蒂散--治诸黄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半夏麻黄丸---心下悸,头晕目眩黄土汤---温脾摄血柏叶汤--温中止血赤小豆当归散--清热解毒·排脓活血泻心汤--清热消痞,泻心解毒,苦寒燥湿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清热和中·降逆止呕猪苓散--健脾利水四逆汤--]回阳救逆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大半夏汤--补虚和胃·降逆润燥大黄甘草汤--荡热和胃·通利大便茯苓泽泻汤--健脾渗湿·温阳化饮文蛤汤--清热止渴·宣散风水半夏干姜散--温胃散寒·止呕化饮生姜半夏汤--散结通阳化饮橘皮汤--降逆散寒·理气和胃橘皮竹茹汤--清热补虚·降逆和胃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小承气汤--宣气除滞`清热通便桃花汤--温中固脱`涩肠止利白头翁汤--清热燥湿栀子豉汤--清热除烦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紫参汤----清热止痛诃梨勒散-升举中气·固脱止利黄芩汤--益气温中·降逆清热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解毒,通阳散结大黄牡丹皮汤---荡热解毒,消肿排脓王不留行散----行气血,通经脉排脓散----排脓化毒排脓汤---清热解毒,消肿排脓黄连粉---清泻心火,燥湿化毒藜芦甘草汤---涌吐导痰鸡屎白散---清热祛风,通利二便蜘蛛散-治疝气甘草粉蜜汤-安胃和中·诱蛔杀之乌梅丸---滋阴泄热,温阳通降,安蛔止痛桂枝茯苓丸-治瘀血引起之各种病症附子汤--治阳虚寒湿凝滞胶艾汤 --补血缓痛·止血安胎当归芍药散---养血疏肝,健脾利湿,止痛安胎干姜人参半夏丸---温补脾胃,蠲饮降逆当归贝母苦参丸---养血润燥,清热解郁葵子茯苓散---治妊娠身重·小便不利当归散--养血清热,调肝益脾白术散--健脾除湿,温中安胎枳实芍药散--行气散结,和血止痛下瘀血汤---活血逐瘀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竹叶汤--扶正祛邪,表里兼治竹皮大丸---安中益气,除烦止呕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补血益气,清热止利三物黄芩汤---清热燥湿,滋阴养血《千金》内补当归建中---养血补虚,和营止痛半夏厚朴汤---行气开郁,降逆化痰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和中缓急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土瓜根散---破瘀通经胶姜汤---调补冲任,温阳散寒大黄甘遂汤---破血逐水抵当汤---荡涤内热,攻坚破血矾石丸---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红蓝花酒---活血止痛蛇床子散----暖宫燥湿,杀虫止痒狼牙汤---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小儿疳虫蚀齿方--行气活血,消肿杀虫伤寒论药方详解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解肌祛风,生津液,舒筋脉桂枝加附子汤---扶阳固本,调和营卫桂枝加芍药汤--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温里复阳,辛散阴邪桂枝麻黄各半汤---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桂枝二麻黄一汤---调和营卫,微发其汗桂枝二越婢一汤--微发其汗,兼清里热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调和营卫,健脾利湿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肌祛风,降气平喘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甘草汤---温补心阳小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温通心阳,重镇开窍桂枝加桂汤---温中散寒,降逆逐邪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复心阳,安神除烦桂枝附子汤---温经散寒,祛风胜湿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调和营卫,健脾利湿桂枝加芍药汤---]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桂枝加大黄汤---解肌祛邪,泻实通里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大青龙汤---发汗解表,清热除烦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歌诀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歌诀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歌诀1、栝蒌桂枝汤太阳证备脉沉迟,身体几几欲痉时,三两蒌根姜桂芍,二甘十二枣枚宜。

2、麻黄加术汤烦痛湿气里寒攻,发汗为宜忌火攻,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

3、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风湿身痛日晡时,当风取冷病之基,薏麻半两十枚杏,炙草扶中一两宜。

4、防己黄芪汤身重脉浮汗恶风,七钱半铢五甘通,己芪一两磨分服,四片生姜一枣充。

喘者再入五分麻,胃不和兮芍药加,三分分字去读,七钱五分今不差,寒取细辛气冲桂,俱照三分效可夸。

5、瓜蒂汤暍病阴阳认要真,热痛身重得其因,暑为湿恋名阴湿,二七甜瓜蒂可珍。

6、百合病总方歌百合病起百脉成,起居冒昧各难名,药投吐利如神附,头痛参观尿更明。

7、百合知母汤病非应汗汗伤阴,知母当遵三两箴,渍去涏沫七百合,别煎泉水是真鍼。

8、百合滑石代赭石汤不应议下下之差,既下还应竭旧邪,百合七枚赭弹大,滑须三两效可夸。

9、百合鸡子黄汤不应议吐吐伤中,必伏阴精上奉功,百合七枚洗去沫,鸡黄后入搅混融。

10、百合地黄汤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

11、百合洗方月周不解渴因成,邪热留恋肺不清,百合一升水一斗,洗身食饼不和羹。

12、栝蒌牡蛎散洗而仍渴属浮阳,牡蛎蒌根并等量,研末饮调方寸匕,寒兼咸苦效愈常。

13、百合滑石散前此寒无热亦无,变成发热热堪虞,清疏滑石宜三两,百合烘筛一两需。

14、甘草泻心汤伤寒甘草泻心汤,却妙增参三两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医狐惑探源方。

15、苦参汤雄黄熏法苦参汤是洗前阴,下蚀咽干热更深,尚有雄黄熏法在,肛门虫蚀亦良箴。

16、赤小豆当归散眼眦赤黑亦多端,小豆生芽曝令干,豆取三分归一分,杵调浆水日三餐。

17、升麻鳖甲汤赤斑咽痛毒为阳,鳖甲周围一指量,半量雄黄升二两,椒归一两草同行。

18、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身痛咽痛面皮青,阴毒苛邪隶在经,即用前方如法服,椒黄务去特叮咛。

19、鳖甲煎丸鳖甲煎丸治虐母,十二鳖甲六柴胡,黄姜桂苇朴紫葳,夏胶芍甘ZHE虫五,葶参各一曲麦二,赤硝十二三芩妇,乌扇蜂窠各四分,六羌二桃效桴鼓。

《金匮要略》原文及翻译

《金匮要略》原文及翻译

《金匮要略》原文及翻译卷下杂疗方二十三杂疗方二十三图片:金匮要略.jpg退五脏虚热,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冬三月加柴胡八分白朮八分陈皮五分大腹槟榔四枚并皮子用生姜五分桔梗七分春三月加枳实减白朮共六味夏三月加生姜三分枳实五分甘草三分共八味秋三月加陈皮三分共六味上各咀,分为三贴,一贴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如四体壅,添甘草少许,每贴分作三小贴,每小贴以水一升,煮取七合,温服,再合滓为一服。

重煮,都成四服。

疑非仲景方。

长服诃黎勒丸方:疑非仲景方。

诃黎勒煨陈皮厚朴各三两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饮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三物备急丸方:见《千金》司空裴秀为散用亦可。

先和成汁,乃倾口中,令从齿间得入,至良验。

大黄一两干姜一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莫令歇。

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苦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如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

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治伤寒令愈不复,紫石寒食散方:见《千金翼》。

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研炼栝蒌根防风桔梗文蛤鬼臼各十分太乙余粮十分烧干姜附子炮去皮桂枝去皮各四分上十三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

救卒死方:薤捣汁,灌鼻中。

又方:雄鸡冠,割取血,管吹内鼻中。

猪脂如鸡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

鸡肝及血,涂面上,以灰围四旁,立起。

大豆二七粒,以鸡子白并酒和,尽以吞之。

救卒死而壮热者方:矾石半斤,以水一斗半煮消,以渍脚,令没踝。

救卒死而目闭者方:骑牛临面,捣薤汁灌耳中,吹皂荚末鼻中,立效。

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了,饮以五毒诸膏散。

有巴豆者。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稀粪也一升,温酒灌口中。

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差。

(完整word版)金匮要略198方条文汇总

(完整word版)金匮要略198方条文汇总

栝蒌桂枝汤方组成: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用法: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条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痉湿喝病脉证第二)葛根汤方歌诀: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

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用法: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条文:太阳病,无汗而小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痉湿喝病脉证第二)大承气汤方歌诀: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厚朴大黄饶。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组成: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用法:右四昧,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

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条文: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汤.(痉湿喝病脉证第二)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下利不饮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扬.(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去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

【精品】图解金匮要略

【精品】图解金匮要略

【关键字】精品图解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国首部杂病学专著,和《伤寒论》互为姊妹篇,二者共同组成的《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国古代中医学四大典范。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理论的代表作,书中所载方剂主治明确、配伍严密、药味精炼,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此外还包括许多宝贵的养生学思想,如食疗法、治未病等,为后世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内容简介《金匮要略》是传统中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杂病学专著,它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它属于祖国医学的四大医学典范著作之一,被历代推崇为方书之祖和治疗杂病的典范,可谓"施之于人,其效果若神"。

另外,《金匮要略》中还包含了许多宝贵的养生学思想,如饮食卫生、饮食禁忌、饮食疗法等。

这些古老的养生理论经过历史的沉淀,已成为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精粹,时至今日仍然放射出熠熠光辉。

作者简介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

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典范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仲景《金匮要略》是中国首部杂病学专著,和《伤寒论》互为姊妹篇,二者共同组成的《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国古代中医学四大典范。

金匮要略表解

金匮要略表解

金匮要略表解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痉病】
【湿病】
【暍病】
百合病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
【百合病】
【狐惑病】
因伤寒病后,余毒与湿之为害也。

【阴阳毒】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疟病】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
【历节病】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血痹】
【虚劳病】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第七【肺痿】
【肺痈】
【欬嗽上气】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奔豚气病】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腹满】
【寒疝】
【宿食】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惊悸】
【吐衄】
【胸满瘀血】
【下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痰饮欬嗽】
膈上病痰满喘欬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
振身剧,必有伏饮。

消渴小便淋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消渴症】
【小便不利】
【淋病】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水气病】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六【黄疸病】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呕吐】
【哕逆】
【下利】
疮痈肠痈浸淫疮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疮痈】
【肠痈】
【金疮】
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第十九【跌蹶】
【手指臂肿】
【转筋】
【阴疝】
【蚘虫病】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妊娠病】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妇人产后病】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杂病脉证】。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

臟腑經絡先後病脉證第一【原文】問曰:上工①治未病②,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③,四季脾王④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傷腎,腎氣微弱⑤,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

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

餘臟准此。

(一)【原文】夫人稟五常①,因風氣②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臟元真③通暢,人即安和。

客氣邪風④,中人多死。

千般疢難⑤,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爲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脉相傳,壅塞不通,爲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

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⑥、吐納⑦、針灸、膏摩⑧,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⑨、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⑩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体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爲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

(二)【原文】問曰:病有急當救裏、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体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体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十四)【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

(十五)【原文】師曰:五臟病各有所得①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爲病。

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

(十六)【原文】夫諸病在臟①,欲攻②之,當隨其所得③而攻之。

如渴者,與豬苓湯。

餘皆仿此。

(十七)痙濕暍病脉證治第二【原文】太陽病,其證備,身体強几几然①,脉反沉遲,此爲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十一)【原文】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歌诀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歌诀

1、栝蒌桂枝汤太阳证备脉沉迟,身体几几欲痉时,三两蒌根姜桂芍,二甘十二枣枚宜。

2、麻黄加术汤烦痛湿气里寒攻,发汗为宜忌火攻,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

3、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风湿身痛日晡时,当风取冷病之基,薏麻半两十枚杏,炙草扶中一两宜。

4、防己黄芪汤身重脉浮汗恶风,七钱半铢五甘通,己芪一两磨分服,四片生姜一枣充。

喘者再入五分麻,胃不和兮芍药加,三分分字去读,七钱五分今不差,寒取细辛气冲桂,俱照三分效可夸。

5、瓜蒂汤暍病阴阳认要真,热痛身重得其因,暑为湿恋名阴湿,二七甜瓜蒂可珍。

6、百合病总方歌百合病起百脉成,起居冒昧各难名,药投吐利如神附,头痛参观尿更明。

7、百合知母汤病非应汗汗伤阴,知母当遵三两箴,渍去涏沫七百合,别煎泉水是真鍼。

8、百合滑石代赭石汤不应议下下之差,既下还应竭旧邪,百合七枚赭弹大,滑须三两效可夸。

9、百合鸡子黄汤不应议吐吐伤中,必伏阴精上奉功,百合七枚洗去沫,鸡黄后入搅混融。

10、百合地黄汤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

11、百合洗方月周不解渴因成,邪热留恋肺不清,百合一升水一斗,洗身食饼不和羹。

12、栝蒌牡蛎散洗而仍渴属浮阳,牡蛎蒌根并等量,研末饮调方寸匕,寒兼咸苦效愈常。

13、百合滑石散前此寒无热亦无,变成发热热堪虞,清疏滑石宜三两,百合烘筛一两需。

14、甘草泻心汤伤寒甘草泻心汤,却妙增参三两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医狐惑探源方。

15、苦参汤雄黄熏法苦参汤是洗前阴,下蚀咽干热更深,尚有雄黄熏法在,肛门虫蚀亦良箴。

16、赤小豆当归散眼眦赤黑亦多端,小豆生芽曝令干,豆取三分归一分,杵调浆水日三餐。

17、升麻鳖甲汤赤斑咽痛毒为阳,鳖甲周围一指量,半量雄黄升二两,椒归一两草同行。

18、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身痛咽痛面皮青,阴毒苛邪隶在经,即用前方如法服,椒黄务去特叮咛。

19、鳖甲煎丸鳖甲煎丸治虐母,十二鳖甲六柴胡,黄姜桂苇朴紫葳,夏胶芍甘ZHE虫五,葶参各一曲麦二,赤硝十二三芩妇,乌扇蜂窠各四分,六羌二桃效桴鼓。

金匮要略方剂明细

金匮要略方剂明细

1.瓜蒌桂枝汤瓜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2.麻黄加术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3.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半两去节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4.防己黄芪汤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5.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6.白术附子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擘。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7.甘草附子汤甘草二两炙,白术二两,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

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8.一物瓜蒂汤瓜蒂二十个上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9.百合知母汤百合七枚擘,知母三两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

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

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10.滑石代赭汤百合七枚擘,滑石三两(碎,棉裹),代赭石一枚(如弹丸大,碎,棉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

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石取一升,去滓。

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金匮要略释(一)

金匮要略释(一)

金匮要略释(一)1、《金匮》上工治未病源于《难经》七十七难:七十七难言上工,五脏相通治未病。

见肝之病先实脾,小柴胡汤为其证,柴胡黄芩舒肝胆,参草大枣补脾功,补其不足损有余,四季脾旺自养生。

脏病惟虚则能受,脏邪惟实则能传,五脏元真通畅足,养慎得宜人即安。

2、张仲景发病学说: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针可除。

卫外皮肤邪所中,四肢血脉壅不通,房室金刃虫兽伤,自家知因皆应防。

发病无非此三因,六淫为主仲景陈。

陈无择将三因并,张仲景重在六淫。

3、“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主“头中痛”:语声啾啾细而长,气从下焦从阴旁,胸膈气道尚自如,病在头中不敢扬。

巅顶之痛偏头痛,低声细语怕震响。

4、“语声喑喑然不彻”谓心膈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心膈间病心肺所,痰湿阻滞升降难,心阳已被邪阻遏。

5、“息摇肩者,心中坚”“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息摇肩者心中坚,胸闷邪实呼吸难,区别肾虚不纳气,肺失肃降鼻孔煽,肺为气主肾为根,呼出心肺吸肾肝。

在上焦者其吸促,肺之气阴已不足,在下焦者其吸远,气不归根肾虚言,虚慢难治脱不治,悔不当初护真元。

‘6、望气色:色由气生气之华,气色相依气血家,气藏于内色外露,诸内诸外根枝芽。

桃花劳,美人劳,戴阳之症黛玉晓,虚阳上浮非时者,不因酒怒急走跑,微赤非时为死证,阴虚血少脱阳兆。

7、“厥阳独行”“卒厥”“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阳胜上行阴以吸,阴性下行阳以煦,厥阳独行阴气衰,阴阳失衡病总机。

厥气血并走上,内闭外脱阳涣散,唇青身冷血不流,身和汗出可回天。

入脏则邪无出路,入腑尚可令排泄。

邪气骤至遏正气,气滞血阻失通利,并非真正绝脱脉,入脏即死入腑愈。

8、《金匮》分类计算病证:阳病十八何所谓,三六乘得一十八。

何谓三?营病卫病营卫交,何为六?头项腰脊臂脚痛。

阴病十八何所谓,二九乘得一十八。

何谓二?曰虚曰实当为二,何为九?咳喘上气哕咽满,肠鸣心痛拘急间。

五脏各有十八数,故合称为九十病。

六淫入腑为六微,入气入血气血并,此三合六一十八,六微一百零八病。

《金匮要略》原文及翻译

《金匮要略》原文及翻译

《金匮要略》原文及翻译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论七首脉证五条方八首)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1),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

风气相搏,风强(2)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3),久为痂癞(4),气强(5)则为水,难以俯仰。

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诞,此为黄汗。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视人之目窠上微拥(6),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7)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

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

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

身肿而冷,状如周痹(8),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

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

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下)。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9),名目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10),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水病脉出(11)者死。

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

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

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金匮199首方1.栝楼桂枝汤方栝楼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各量二两、三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

2.葛根汤方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各量四两、三两、二两、二两、二两、三两、十二枚。

3.大承气汤方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各量四两半、斤、五枚、三合。

4.麻黄加术汤方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各量三两、二两、一两、七十个、四两。

5.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各量半两、一两、半两、十个。

6.防己黄芪汤防己、甘草、白术、黄芪,各量一两半、两、七钱半、一两一分。

7.桂枝附子汤方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各量四两、三两、三枚、二两、十二枚。

8.白术附子汤方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各量二两、一枚、半一两、一两半、六枚。

9.甘草附子汤方甘草、白术、附子、桂枝,各量二两、二两、二枚、四两。

10.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各量六两、一斤二两、六合、三两。

11.一物瓜蒂汤XXX,二十个。

12.百合知母汤方百合、知母,各量七枚、三两。

13.滑石代赭汤方百合、滑石、代赭石,各量七枚、三两,如弹丸大一枚。

14.百合鸡子汤方百合、鸡子黄,各量七枚、一枚。

15.百合地黄汤方百合、生地黄汁,各量七枚、一斤。

16.百合洗方百合,一斤。

17.栝楼牡蛎散方栝楼根、牡蛎,各量适量。

18.百合滑石散方百合、滑石,各量一两、三两。

19.甘草泻心汤方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各量四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十二枚、半斤。

20.苦参汤方苦参,一斤。

21.雄黄熏方雄黄。

22.赤小豆当归散方赤小豆、当归,各量三斤三两。

23.升麻鳖甲汤方升麻、当归、蜀椒、甘草、雄黄、鳖甲,各量二两、一两、一两、二两半、两、手指大一片。

24.鳖甲煎丸方鳖甲、射干、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石韦、十二分、三分、三分、六分、三分、三分、三分、五分、三分、一分、三分、厚朴、牡丹、瞿麦、紫葳、半夏、人参、蜇虫、阿胶、蜂窠、赤硝、蜣螂、三分、五分、二分、三分、一分、一分、五分、三分、四分、十二分、六分、桃仁、锻灶下灰、清酒,各量二分、一斗、一斛、五斗。

(完整版)金匮要略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金匮要略知识点整理

金匮要略原著二十五篇,载方205首,用药约155 味明代赵以德是注释原著第一人《金匮方论衍义》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元真:元气或真气厥阳:阳气上逆所得:所合,所依附的意思,也指与病情相适宜的饮食和居住等所恶:病人厌恶或者不适合病人的饮食气味居住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症。

如胎:同苔,舌上湿润白滑,似苔非苔。

贼邪不泻:外邪侵入人体后留滞不出。

僻不遂:口眼斜,不能随意运动。

阴阳俱微:营卫气血都不足。

(血痹重症)脱气:指虚劳病机,阳气虚衰。

喘喝:即气喘痹侠背行:脊柱两旁有麻木感侠瘿:结核生于颈旁,腋下为马刀,两者称瘰疬里急:腹中有拘急感,按之不硬浊唾涎沫:浊唾指稠痰,涎沫为稀痰太过不及:脉象盛于正常为太过,弱于正常为不及。

太过主邪盛,不及主正虚。

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寸脉微,尺脉弦。

阳微是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阴弦是阴寒邪盛,痰饮内停之征。

阳微阴弦并见,胸痹病机为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相搏而成。

心悬痛:心窝部向上牵引疼痛(心痛轻症)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

肾着:本病多起于劳动汗出,湿衣贴附于身,日久阳气痹阻,寒湿着于腰部筋络肌肉中,痹阻阳气不行,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之病。

咳逆倚息: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心下坚筑:心下部位满闷痞坚,动悸不宁。

伏饮:潜伏于体内,根深蒂固,难于攻除,伺机而发的一种饮病。

数集消谷:趺阳脉数,是热结于中,胃热盛则消谷而善饥。

心中啖蒜基状:病人吃了蒜末一样,胃中灼热不适。

目睛晕黄:一是望诊可见病人眼白发黄,围绕黑眼珠有黄晕;二是病人自觉视物昏黄不清。

胃反:亦称反胃。

因脾阳衰虚,不能腐熟水谷,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反病。

郁冒:郁,郁闷不舒,冒,头昏目不明,如有物冒蔽。

头昏眼花,郁闷不舒。

孤阳上出:阳气独盛而上逆。

一:脏腑经络先后 :1: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 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

金匮199首方1 栝楼桂枝汤方6栝楼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二两三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2 葛根汤方7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四两三两二两二两二两三两十二枚3 大承气汤方4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四两半斤五枚三合4 麻黄加术汤方5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三两二两一两七十个四两5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4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半两一两半两十个6 防己黄芪汤4防己甘草白术黄芪一两半两七钱半一两一分7 桂枝附子汤方5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四两三两三枚二两十二枚8 白术附子汤方5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二两一枚半一两一两半六枚9 甘草附子汤方4甘草白术附子桂枝二两二两二枚四两10 白虎加人参汤方5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六两一斤二两六合三两11 一物瓜蒂汤1瓜蒂二十个12 百合知母汤方2百合知母七枚三两13 滑石代赭汤方3百合滑石代赭石七枚三两如弹丸大枚一14 百合鸡子汤方2百合鸡子黄七枚一枚15 百合地黄汤方2百合生地黄汁七枚一斤16 百合洗方1百合一斤17 栝楼牡蛎散方2栝楼根牡蛎18 百合滑石散方2百合滑石一两三两19 甘草泻心汤方7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四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十二枚半斤20 苦参汤方1苦参一斤21 雄黄熏方1雄黄22 赤小豆当归散方2赤小豆当归三斤三两23 升麻鳖甲汤方6升麻当归蜀椒甘草雄黄鳖甲二两一两一两二两半两手指大一片24 鳖甲煎丸方25鳖甲射干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石韦十二分三分三分六分三分三分三分五分三分一分三分厚朴牡丹瞿麦紫葳半夏人参蜇虫阿胶蜂窠赤硝蜣螂三分五分二分三分一分一分五分三分四分十二分六分桃仁锻灶下灰清酒二分一斗一斛五斗25 白虎加桂枝汤方5知母甘草石膏粳米桂枝六两二两一斤二合三两26 蜀漆散方3蜀漆云母龙骨27 牡蛎汤方4牡蛎麻黄甘草蜀漆四两四两二两三两28 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7柴胡人参黄芩甘草栝楼根生姜大枣八两三两三两三两四两二两十二枚29 柴胡姜桂汤7柴胡桂枝干姜黄芩栝楼根牡蛎甘草半斤三两二两三两四两三两二两30 侯氏黑散14菊花白术细辛茯苓牡蛎桔梗防风人参矾石黄芩当归四十分十分三分三分三分八分十分三分三分五分三分干姜川芎桂枝三分三分三分31 风引汤12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四两四两四两三两二两二两六两六两六两六两紫石英石膏六两六两32 防己地黄汤5防己桂枝防风甘草生地黄一钱三钱三钱二钱二斤33 头风摩散方2大附子盐一枚34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9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四两三两二两二两五两五两四两四两二枚35 乌头汤方5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三两三两三两五枚36 矾石汤1矾石二两37 《古今录验》续命汤9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川芎杏仁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四十枚38 《千金》三黄汤5麻黄独活细辛黄芪黄芩五分四分二分三分三分39 《近效方》术附汤3白术附子甘草二两一枚半一两40 崔氏八味丸8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八两四两四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一两41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6麻黄石膏生姜甘草白术大枣六两半斤三两二两四两十五枚42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5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三两三两三两六两十二枚4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7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龙骨牡蛎三两三两三两二两十二枚三两三两44 天雄散方4天雄白术桂枝龙骨三两八两六两三两45 小建中汤方6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三两三两十二枚六两三两一斤46 黄芪建中汤方7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47 薯蓣丸方21薯蓣当归桂枝干地黄曲豆黄卷甘草川芎麦门冬芍药三十分十分十分十分十分十分二十八分六分六分六分白术杏仁人参柴胡桔梗茯苓阿胶干姜白蔹防风大枣六分六分七分五分五分五分七分三分二分六分百枚48 酸枣仁汤方5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深师有生姜二两)二斤一两二两二两二两49 大黄蜇虫丸方12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十分二两三两一斤一斤四两十两一两一斤百枚蛴螬蜇虫一斤半斤50 《千金翼》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9甘草桂枝生姜麦门冬麻仁人参阿胶大枣生地黄四两三两三两半斤半斤二两二两三十枚一斤51 《肘后》獭肝散1獭肝52 甘草干姜汤方2甘草干姜四两二两53 射干麻黄汤方9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十三枚四两四两三两三两三两半斤七枚大者八枚54 皂荚丸方1皂荚八两55 厚朴麻黄汤方9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干姜细辛小麦五味子五两四两如鸡子大半斤半斤二两二两一斤半斤56 泽漆汤方9半夏紫参(一作紫菀)泽漆生姜白前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半斤五两三斤五两五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57 麦门冬汤方6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七升一斤三两二两三合十二枚58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2葶苈大枣59 桔梗汤方2桔梗甘草一两二两60 越婢加半夏汤方6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六两半斤三两十五枚二两半斤61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9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五味子半夏石膏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半斤半斤二两62 《千金》甘草汤1甘草二两63 《千金》生姜甘草汤4生姜人参甘草大枣五两三两四两十五枚64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5桂枝生姜甘草大枣皂荚三两三两二两十枚二枚65 《外台》桔梗白散3桔梗贝母巴豆三分三分一分66 《千金》苇茎汤4苇茎薏苡仁桃仁瓜瓣二斤半斤五十枚半斤67 奔豚汤方9甘草川芎当归半夏黄芩生葛芍药生姜甘李根白皮二两二两二两四两二两五两二两四两一斤68 桂枝加桂汤方5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69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4茯苓甘草大枣桂枝半斤二两十五枚四两70 栝楼薤白白酒汤方3栝楼实薤白白酒一枚半斤七升71 栝楼薤白半夏汤方4栝楼实薤白半夏白酒一枚三两半斤一斗72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5枳实厚朴薤白桂枝栝楼实四枚四两半斤一两一枚73 人参汤方4人参甘草干姜白术三两三两三两三两74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3茯苓杏仁甘草三两五十个一两75 橘枳姜汤方3橘皮枳实生姜一斤三两半斤76 薏苡附子散方2薏苡仁大附子十五两十枚77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3桂枝生姜枳实三两三两五枚78 乌头赤石脂丸方5蜀椒乌头附子干姜赤石脂一两一分半两一两一两79 九痛丸6附子生狼牙巴豆人参干姜吴茱萸三两一两一两一两一两一两80 厚朴七物汤方7厚朴甘草大黄大枣枳实桂枝生姜半斤三两三两十枚五枚二两五两81 附子粳米汤方5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一枚半斤一两十枚半斤82 厚朴三物汤方3厚朴大黄枳实八两四两五枚83 大柴胡汤方8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半斤三两三两半斤四枚二两十二枚五两84 大承气汤方4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四两半斤五枚三合85 大建中汤方4蜀椒干姜人参胶饴二合四两二两一斤86 大黄附子汤方3大黄附子细辛三两三枚二两87 赤丸方4茯苓乌头半夏细辛(《千金》作人参)四两二两四两一两88 大乌头煎方1乌头大者五枚89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3当归生姜羊肉三两五两一斤90 乌头桂枝汤方6乌头桂枝汤91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9柴胡黄芩人参芍药桂枝生姜甘草半夏大枣四两一两半一两半一两半一两半一两半一两二合六枚92 《外台》走马汤2杏仁巴豆二枚二枚93 瓜蒂散方3瓜蒂赤小豆香豉一分一分七合94 麻子仁丸方6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二升半斤一斤一斤一尺一斤95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4甘草白术干姜茯苓二两二两四两四两96 苓桂术甘汤方4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两三两三两二两97 甘遂半夏汤方4甘遂半夏芍药甘草三枚十二枚五枚如指大一枚98 十枣汤方4芫花甘遂大戟大枣99 小青龙汤方8麻黄芍药五味子干姜甘草细辛桂枝半夏三两三两半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半斤100 木防己汤方4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三两十二枚二两四两101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5木防己桂枝人参芒硝茯苓二两二两四两三合四两102 泽泻汤方2泽泻白术五两二两103 厚朴大黄汤方3厚朴大黄枳实一尺六两四枚104 小半夏汤方2半夏生姜一斤半斤105 己椒苈黄丸方4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一两一两一两一两106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3半夏生姜茯苓一斤半斤三两107 五苓散方5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一两一分三分三分三分二分108 《外台》茯苓饮6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三两三两三两二两二两二两半四两109 茯苓五味甘草汤方4茯苓桂枝甘草五味子四两四两三两半升110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5茯苓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四两三两三两三两半升111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6茯苓甘草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四两三两二两二两半升半升112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方7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半夏杏仁四两三两半升三两三两半升半升113 苓甘姜味辛夏仁黄汤方8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半夏杏仁大黄四两三两半升三两三两半升半升三两114 文蛤散方1文蛤五两115 栝楼瞿麦丸方5栝楼根茯苓薯蓣附子瞿麦二两三两三两一枚一两116 蒲灰散方2蒲灰滑石七分三分117 滑石白鱼散方3滑石乱发白鱼二分二分二分118 茯苓戎盐汤方3茯苓白术戎盐半斤二两弹丸大一枚119 猪苓汤方5猪苓茯苓阿胶滑石泽泻一两一两一两一两一两120 防己黄芪汤方4防己黄芪白术甘草一两一两一分三分半两121 越婢汤方5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六两半斤三两十五枚二两122 防己茯苓汤方5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三两三两三两六两二两123 甘草麻黄汤方2甘草麻黄二两四两124 麻黄附子汤方3麻黄甘草附子三两二两一枚125 黄芪芍桂苦酒汤方4黄芪芍药桂枝苦酒五两三两三两一升126 桂枝加黄芪汤方6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黄芪三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二两127 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方7桂枝生姜甘草大枣麻黄细辛附子三两三两二两十二枚二两二两一枚128 枳术汤方2枳实白术七枚二两129 茵陈汤方3茵陈蒿栀子大黄六两十四枚二两130 硝石矾石散方2硝石矾石131 栀子大黄汤方4栀子大黄枳实豉十四枚一两五枚一升132 猪膏发煎方2猪膏乱发半斤如鸡子大三枚133 茵陈五苓散方2茵陈蒿五苓散十分五分134 大黄硝石汤方4大黄黄柏硝石栀子四两四两四两十五枚135 《千金》麻黄醇酒汤2麻黄清酒三两五升136 桂枝救逆汤方7桂枝甘草生姜牡蛎龙骨大枣蜀漆三两二两三两五两四两十二枚三两137 半夏麻黄丸方2半夏麻黄138 柏叶汤方4柏叶干姜艾马通汁三两三两三把一升139 黄土汤方7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灶中黄土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半斤140 泻心汤方3大黄黄连黄芩二两一两一两141 茱萸汤方4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一升三两六两十二枚142 半夏泻心汤方7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半升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十二枚三两143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6黄芩甘草芍药半夏生姜大枣三两二两二两半升三两十二枚144 猪苓散方3猪苓茯苓白术145 四逆汤方3附子干姜甘草一枚一两半二两146 小柴胡汤方7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半斤三两三两三两半斤三两十二枚147 大半夏汤方3半夏人参白蜜二升三两一升148 大黄甘草汤方2大黄甘草四两一两149 茯苓泽泻汤方6茯苓泽泻甘草桂枝白术生姜半斤四两二两二两三两四两150 文蛤汤方7文蛤麻黄甘草生姜石膏杏仁大枣五两三两三两三两五两五十枚十二枚151 半夏干姜散方2半夏干姜152 生姜半夏汤方2半夏生姜汁半升一升153 橘皮汤方2橘皮生姜四两半斤154 橘皮竹茹汤方6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二升二升三十枚半斤五两一两155 小承气汤方3大黄厚朴枳实四两二两大者三枚156 桃花汤方3赤石脂干姜粳米一斤一两一升157 白头翁汤方4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二两三两三两三两158 栀子豉汤2栀子香豉十四枚四合159 通脉四逆汤方3附子干姜甘草大者一枚三两(强人可四两)二两160 紫参汤方2紫参甘草半斤三两161 诃梨勒散方1诃梨勒十枚162 《外台》黄芩汤6黄芩人参干姜桂枝大枣半夏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十二枚半升163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3薏苡仁附子败酱十分二分五分164 大黄牡丹汤方5大黄牡丹桃仁瓜子芒硝四两一两五十个半升三合165 王不留行散方9王不留行蒴翟细叶桑东南根(白皮)甘草川椒黄芩干姜十分十分十分十八分三分二分二分芍药厚朴二分二分166 排脓散方4枳实芍药桔梗鸡子黄十六枚六分二分一枚167 排脓汤方4甘草桔梗生姜大枣二两三两一两十枚168 鸡屎白散方1鸡屎白169 蜘蛛散方2蜘蛛桂枝十四枚半两170 甘草粉蜜汤方3甘草粉蜜二两一两四两171 乌梅丸方10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川椒桂枝人参黄柏三百枚六两十两一斤四两六两四两六两六两六两172 桂枝茯苓丸方5桂枝茯苓牡丹桃仁芍药173 芎归胶艾汤方7川芎阿胶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黄二两二两二两三两三两四两-174 当归芍药散方6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泽泻川芎三两一斤四两四两半斤半斤175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3干姜人参半夏一两一两二两176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男子加滑石半两)3当归贝母苦参四两四两四两177 葵子茯苓散方2葵子茯苓一斤三两178 当归散方5当归黄芩芍药川芎白术一斤一斤一斤一斤半斤179 白术散方4白术川芎蜀椒牡蛎三分三分三分180 枳实芍药散方2枳实芍药181 下瘀血汤方3大黄桃仁蜇虫二两二十枚二十枚182 竹叶汤方10竹叶葛根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附子大枣生姜一把三两一两一两一两一两一两一枚十五枚五两183 竹皮大丸方5生竹茹石膏桂枝甘草白薇二分二分一分七分一分184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6白头翁甘草阿胶秦皮黄连柏皮二两二两二两三两三两三两185 《千金》三物黄芩汤3黄芩苦参干地黄一两二两四两186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6当归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四两三两六两三两二两十二枚187 半夏厚朴汤方5半夏厚朴茯苓生姜干苏叶一升三两四两五两二两188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3甘草小麦大枣三两一斤十枚189 温经汤方12吴茱萸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生姜牡丹皮甘草三两二两二两二两二两二两二两二两二两半夏麦门冬半升一升190 土瓜根散方4土瓜根芍药桂枝蜇虫三两三两三两三两191 旋复花汤方3旋复花葱新绛三两十四茎少许192 大黄甘遂汤方3大黄甘遂阿胶四两二两二两193 抵挡汤方4水蛭虻虫桃仁大黄三十个三十个二十个三两194 矾石丸方2矾石杏仁三分一分195 红蓝花酒方1红蓝花一两196 肾气丸方8干地黄薯蓣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八两四两四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一两197 蛇床子仁1198 狼牙汤方1狼牙三两199 小儿疳虫蚀齿方2 雄黄葶苈。

金匮要略原文及翻译1

金匮要略原文及翻译1

金匮要略原文及翻译1金匮要略简介: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中医专著。

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3卷25篇,第2篇至22篇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科病证脉治,论述精要,为读者提供了辩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是我国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著作之一。

书中重点论述了内科病证,诸如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吐血、下血、胸满、吐血、呕吐哕、下利等40多种。

同时还论述外科、伤科如痈肿、肠痈、浸淫疮、刀斧伤等病证。

此外,设有女科病证的专篇论述。

该书以疾病分篇,论述每种病证的不同症型和不同阶段的治疗,以及"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临床实践,便于后世业医者分析比较,学习掌握治疗中的圆机活法。

此外,书中另有脏腑经络病脉,摄生养慎以及饮食卫生、饮食禁忌和食物中毒的防治等论述。

《金匮要略》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诊疗经验,当时对多种疾病的病因认识,已明确地归纳为三大类,并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所谓"内所因")列于发病的首位。

重视四诊合参,以脏腑经络为辨证重点,结合营卫气血、阳阴五行等理论。

在论治方面,重视预防和早期治疗,所谓"上工治未病"。

强调在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调整脏腑功能。

《金匮要略》共收集方剂262首,方剂的特点和《伤寒论》方一样,所收载的大部分方剂,确有较高的疗效,如大柴胡汤、泻心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鳖甲煎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甘麦大枣、酸枣仁汤、肾气丸、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土汤、枳术汤、括萎薤白白酒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胶艾汤、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白头翁汤、苓桂术甘汤、十枣汤等方,均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20200522190035)

《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20200522190035)

72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5 枳实 厚朴 薤白 桂枝 栝楼实 四枚 四两 半斤 一两 一枚 73 人参汤方 4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 三两 三两 三两 三两 74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3 茯苓 杏仁 甘草 三两 五十个 一两 75 橘枳姜汤方 3 橘皮 枳实 生姜 一斤 三两 半斤 76 薏苡附子散方 2 薏苡仁 大附子 十五两 十枚 77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3 桂枝 生姜 枳实 三两 三两 五枚 78 乌头赤石脂丸方 5 蜀椒 乌头 附子 干姜 赤石脂 一两 一分 半两 一两 一两 79 九痛丸 6
附子 生狼牙 巴豆 人参 干姜 吴茱萸 三两 一两 一两 一两 一两 一两 80 厚朴七物汤方 7 厚朴 甘草 大黄 大枣 枳实 桂枝 生姜 半斤 三两 三两 十枚 五枚 二两 五两 81 附子粳米汤方 5 附子 半夏 甘草 大枣 粳米 一枚 半斤 一两 十枚 半斤 82 厚朴三物汤方 3 厚朴 大黄 枳实 八两 四两 五枚 83 大柴胡汤方 8 柴胡 黄芩 芍药 半夏 枳实 大黄 大枣 生姜 半斤 三两 三两 半斤 四枚 二两 十二枚 五两 84 大承气汤方 4 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四两 半斤 五枚 三合 85 大建中汤方 4 蜀椒 干姜 人参 胶饴 二合 四两 二两 一斤 86 大黄附子汤方 3 大黄 附子 细辛
金匮 199 首方 1 栝楼桂枝汤方 6 栝楼根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二两 三两 三两 二两 三两 十二枚 2 葛根汤方 7 葛根 麻黄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四两 三两 二两 二两 二两 三两 十二枚 3 大承气汤方 4 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四两 半斤 五枚 三合 4 麻黄加术汤方 5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白术 三两 二两 一两 七十个 四两 5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4 麻黄 甘草 薏苡仁 杏仁 半两 一两 半两 十个 6 防己黄芪汤 4 防己 甘草 白术 黄芪 一两 半两 七钱半 一两一分 7 桂枝附子汤方 5 桂枝 生姜 附子 甘草 大枣 四两 三两 三枚 二两 十二枚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歌诀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歌诀

1、栝蒌桂枝汤太阳证备脉沉迟,身体几几欲痉时,三两蒌根姜桂芍,二甘十二枣枚宜。

2、麻黄加术汤烦痛湿气里寒攻,发汗为宜忌火攻,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

3、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风湿身痛日晡时,当风取冷病之基,薏麻半两十枚杏,炙草扶中一两宜.4、防己黄芪汤身重脉浮汗恶风,七钱半铢五甘通,己芪一两磨分服,四片生姜一枣充.喘者再入五分麻,胃不和兮芍药加,三分分字去读,七钱五分今不差,寒取细辛气冲桂,俱照三分效可夸。

5、瓜蒂汤暍病阴阳认要真,热痛身重得其因,暑为湿恋名阴湿,二七甜瓜蒂可珍。

6、百合病总方歌百合病起百脉成,起居冒昧各难名,药投吐利如神附,头痛参观尿更明。

7、百合知母汤病非应汗汗伤阴,知母当遵三两箴,渍去涏沫七百合,别煎泉水是真鍼。

8、百合滑石代赭石汤不应议下下之差,既下还应竭旧邪,百合七枚赭弹大,滑须三两效可夸。

9、百合鸡子黄汤不应议吐吐伤中,必伏阴精上奉功,百合七枚洗去沫,鸡黄后入搅混融。

10、百合地黄汤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

11、百合洗方月周不解渴因成,邪热留恋肺不清,百合一升水一斗,洗身食饼不和羹。

12、栝蒌牡蛎散洗而仍渴属浮阳,牡蛎蒌根并等量,研末饮调方寸匕,寒兼咸苦效愈常。

13、百合滑石散前此寒无热亦无,变成发热热堪虞,清疏滑石宜三两,百合烘筛一两需。

14、甘草泻心汤伤寒甘草泻心汤,却妙增参三两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医狐惑探源方。

15、苦参汤雄黄熏法苦参汤是洗前阴,下蚀咽干热更深,尚有雄黄熏法在,肛门虫蚀亦良箴。

16、赤小豆当归散眼眦赤黑亦多端,小豆生芽曝令干,豆取三分归一分,杵调浆水日三餐.17、升麻鳖甲汤赤斑咽痛毒为阳,鳖甲周围一指量,半量雄黄升二两,椒归一两草同行.18、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身痛咽痛面皮青,阴毒苛邪隶在经,即用前方如法服,椒黄务去特叮咛。

19、鳖甲煎丸鳖甲煎丸治虐母,十二鳖甲六柴胡,黄姜桂苇朴紫葳,夏胶芍甘ZHE虫五,葶参各一曲麦二,赤硝十二三芩妇,乌扇蜂窠各四分,六羌二桃效桴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方剂简释秦伯未1.人参汤---(参草白姜):即理中汤炮姜换干姜。

凡用生姜取其辛散,炮姜守而不走,干姜则温多散少。

2.小半夏汤--(生姜24,半夏15):和胃止呕法,凡胃有痰饮湿惹起的呕吐均可实用。

3.半夏干姜散--治胃寒吐涎沫,用药和小半夏汤同,因生姜辛散,干姜温中。

又主症和吴茱萸汤相仿,但彼为寒邪而兼胃虚,此则纯寒,故不必补药协助。

4,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兼利于水作用。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5.大半夏汤(半夏15人参9白蜜30):补中断呕法,和小说半夏汤的差异,彼有实邪故用辛散;此为胃虚,故用甘药和之。

6.干姜人参半夏丸:实用于寒饮呕吐,不是为妊娠恶阻而设。

7.大黄甘草汤(大黄12甘草3):泻火止呕法,和大半夏汤有虚实寒热之不同。

《食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8.小青龙汤(姜五麻细辛半草芍枝):治表邪挟水气的主方,故用于外寒引起的痰饮咳喘最为符合。

9.小青龙加石膏汤---温化水饮之中兼治焦躁,但总归饮重于热。

与越婢加半夏汤的热重于饮者恰恰相反。

10.越婢汤---(麻黄18石膏24甘草6生姜9大枣5)---辛寒解表法。

11.越婢加半夏汤---宜于痰热内阻,麻黄能够开肺,不必定用来发汗。

12.越婢加术汤---疏表利湿法。

13.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半夏紫菀冬花半夏五味生姜大枣)---辛散苦泄法,能温化寒饮,亦可用于平常哮喘症。

14.厚相麻黄汤--(厚朴麻黄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小麦石膏)15.大青龙汤--在麻黄汤的根基上加石膏,宜表邪挟内热之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也主之。

》16.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

温中散寒,和小建中汤有缓急之分。

17.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阳黄症主方。

18.茵陈五苓散---治黄疸当利小便,内热重者用栀子柏皮汤。

热不甚者用此方。

19.大黄硝石汤---(大黄12黄柏12硝石12栀子9)治黄疸里实症,对照茵陈蒿汤之力为猛。

20.栀子大黄汤---(栀子9大黄3枳实9豆豉12)《酒黄疸,心中奥农,或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21.栀子豉汤--治胸中虚烦,后裔改用焦山栀,作为清宣上焦风温的通治方。

22.已椒苈黄丸---(防已椒目葶苈大黄)--赶走肠间水气,使从大小便分消。

24.升麻鳖甲汤---(升鳖回草,雄黄蜀椒)有从血分透邪外泄作用。

25.天雄散---(天雄9白术24桂枝18龙骨9)治阳虚不固的遗精。

26.木防已汤--(木防已石膏桂枝人参)行水散结主,因体虚有伏热,故用人参石膏为佐。

27.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兼有轻泻软坚作用。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得之数旬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已汤主之。

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已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28.甘草干姜汤---4。

2温养肺胃法。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因而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嘱渴。

〉〉29.甘草附子汤---(草6附2枚术6桂12)---祛风除湿,和营实卫,有敛散互相作用。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30.甘草麻黄汤---(草2麻4)--仲景治皮水,表虚的用防已茯苓汤,表实有热的用越婢加术汤,表寒有湿的用麻黄加术汤,表实无热的用此方,目标在于发汗除湿。

31.甘草泻心汤---湿热恋胃,胃气羸弱的,用此辛苦甘缓合剂,并不限于狐惑病。

32.甘麦大枣汤---9.30.10养胃润燥,不曾刺激性,最实用于羸弱敏感的病人。

33.半夏麻黄丸---仲景治心慌,切实治水饮内停,比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心下痞能力为强,也许彼有呕吐,此有喘气,故同样化饮而用药不同。

34.白术散(术芎蜀蛎)--温中剂,仲景用于养胎,恰与当回散一温一清相对,不曾寒湿的勿用。

35.当归散(当2术1芎2芍2芩2)--养血清热法。

仲景虽说妊娠能够常服,后人并以黄芩,白术作为安胎圣药,但虚寒者终不适宜。

36.当归生姜羊肉汤---治血虚有寒。

用寒疝,又用于产后腹痛,缘故统一的。

37.当归芍药散(归9芍50芎24术12苓12泻24)--和肝健脾法,以后逍遥散的组织与此相近。

38.当归贝母苦参丸--治妊娠大便难之不能用攻下药者。

39.百合知母汤(30.9)---清润剂,治百合病误汗增燥。

40.百合地黄汤(30.60)--清热养血,当为百合病的主方。

41.百合滑石散()--百合病内热重的,使从小便排泄,与刘河间六一散用意相近。

42.百合鸡子黄汤()--偏重安内和中。

43.滑石代赭汤(滑石9代赭9百合30),治百合病误下,有顺水推舟的含义。

44.竹皮大丸(竹茹石膏白薇甘草桂枝)此方以清热除烦为主,佐用桂枝,也许另有症状。

45.赤小豆当归散---30.9仲景用于狐惑病,亦用于近血症,目标在清大肠湿热,兼有排脓作用。

46.防已地黄汤(防已3防风9生地60桂枝9甘草3)--徐灵胎谓"此方它药轻而生地独重,乃治血中之风。

"47.防已黄芪汤(术甘姜枣)---主治水湿在表,卫气羸弱。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

〉〉48.防已茯苓汤(防芪苓枝草)也助卫阳行水,对照防已黄芪汤能力为强。

49.附子粳米汤(附子9半夏9甘草3大枣3粳米15)--治虚寒腹痛,王旭高以为脾胃药中参与附子,有通彻上下之力。

上可散寒止呕,下可温经定痛。

〈〈腹中冷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50.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胃家实症主方,金匮中也用于宿食和下利之属于食滞者。

并用于痉病,泻实热来存津液。

即斧底抽薪法,非真能镇痉。

51.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主治胃家实症。

高痞满燥实坚全备者用大承气汤,不全用此方。

52.厚朴三物汤(大黄厚朴枳实),小承汤变方,用量不同。

承气的目标在于荡实,故重用大黄;此内行气,故重用枳朴。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53.厚朴大黄汤(大黄厚朴枳实)。

也小承气汤的变方,目标内行气逐饮,一定胃实症可用。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54.葶厉大枣汤---支饮不得息,葶厉大枣汤泻肺汤主之。

55.厚朴七物汤(大黄9厚朴24枳实12桂枝6甘草9生姜15大枣3)。

即小承气汤与桂枝去芍汤合剂,是一种表里双解法,但里症重于表症。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茶饭如故,厚朴七物汤方之。

》56.苓桂术甘汤--治痰饮,当用温药协调,此方实为主方,但能力缓和,只宜用于轻症或提防及病后保养。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57.苓桂甘姜汤---58.苓桂甘枣汤---治寒水之气上逆,与桂枝加桂汤的着重于外寒者有别。

〈〈发汗发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豕,苓桂甘枣汤主之〉〉59.奔豚汤(当芎夏葛甘芍姜李根皮)---解体寒热而降逆气。

和阳虚冷气上冲的奔豚症治法差异是:一重在肝,一重的肾。

两者迥然不同。

〈〈奔豕气上冲胸,腹痛,来往寒热,奔豕汤主之。

〉〉60.苓桂味甘汤--重在防止冲气。

〈〈青龙汤下之,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61.苓甘五味姜辛汤--温化痰饮,用于无外感症者,此苓比苓桂术甘汤为强。

〈〈冲气即低,而反咳,胸满者,用苓桂味汤去桂,加干姜细辛〉〉62.苓甘五味姜辛加半夏杏仁汤---〈〈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

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

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水支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

〉〉63.茯苓泽泻汤(茯16桂4术9甘4姜8泽8)---与五苓散实质相挥。

五苓以利小便为主,此则以呕吐为主症。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64.泽泻汤--〈〈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65.五苓散---〈〈假令瘦人脐下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66.枳术汤(枳实白术)健中化湿。

以后常用于脾胃软弱,消化不良,作为消补兼施法。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67.栝蒌桂枝汤--即桂枝汤加瓜蒌,宜于表热不退,津液伤害筋脉失养所涌现的痉状,并非痉病主方。

68.栝蒌瞿麦汤--(瓜蒌根6瞿麦3山药9茯苓9附子6)生津利水为主,加附子当是助其气化。

69.栝蒌牡蛎散--(瓜蒌根=牡蛎)生津止渴,引热下行,当是百合病口渴的主方。

70.栝蒌薤白白酒汤()叶天士所谓辛滑通阳法,为胸痹主方。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71.栝蒌薤白半夏汤(栝蒌薤白半夏白酒)因兼有痰饮喘息,故参与半夏。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72.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薤白桂枝厚朴瓜蒌实)--辛滑通阳,兼疏理胸腹气分。

仲景况胸满常用枳实,腹满常用厚朴。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也主之。

〉〉73.茯苓杏仁甘草汤---9.9.3宣肺宽胸法,兼利于水化饮作用。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也主之。

〉〉74.橘皮汤(橘皮生姜)---理气止呕法。

75.橘皮枳实生姜汤---30.9.15兼有宽胸作用。

76.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人参甘草生姜大枣)---也是橘皮汤加味,宜于呕吐之属于胃中虚热者。

77.薏苡附子散(45.30)--祛寒利湿,展开胸膈痹闭。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78.薏苡附子败酱散---治汤痈79.葛根汤---(葛麻桂芍甘姜枣)---即桂枝汤加葛根麻黄。

目标在发汗而不欲其汗大出,且照应津液。

80.桂枝加桂汤--加强温阳散邪能耐。

假定下焦有寒,可改肉桂。

81.桂枝加黄芪6汤---与芪芍桂酒汤同治黄汗,用意亦相像,故兼治黄疸有表症。

82.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助卫,用治痹证。

相符于"针引阳气"的含义。

83.黄芪建中汤---加强补中益气的能力。

84.桂枝加龙牡汤--固涩剂。

宜于阳气不足症。

85.桂枝去芍加麻附辛汤--麻4附9细辛3汤治太少同病,此方联结桂枝去芍汤鼓励卫阳,首要是透发寒邪。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加麻附辛汤主之〉〉86.桂枝去芍加蜀漆龙牡救逆汤---治心阳并有痰火上蒙之邪。

87.桂枝生姜枳实汤()--通阳理气,舒服中焦为主。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88.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12芍药9知母12麻黄6防风12附子12白术15甘草6生姜15)治阴阳俱痹,故药品较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