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不背会死系列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资料(精华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资料(精华版)

1。

文质彬彬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

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2. “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提出了“兴、观、群、怨"说.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所谓“以意逆志" ,就是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这一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但是,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4.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1、以意逆志:这是孟子提出的一种理解诗的方法。

要求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2、知人论世: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指的是要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

3、司马迁“发愤著书说”:这是由司马迁提出的文学创作理论。

指痛苦和不幸可以激励创作者的志向,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决心,成为创作的动力。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对孔子“诗可以怨”的具体发明,说明历史上有名的著述都是心有郁积,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成为传世的佳作。

这一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象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等一系列有关怨的诗论就受其影响。

)4、《诗大序》主要文学思想●诗乐舞与情志的关系:诗歌是人们内心的想法和情感的外观。

●关于诗的社会作用──讽谏说:一方面,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一方面,认为诗歌应该对君上进行讽刺劝谏,以改良政治。

●诗六义的提出:将风、大小雅分为正、变。

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之后的作品。

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

(社会政治环境对诗人的感发作用。

)5、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作者及观点曹丕《典论·论文》:●反对好古贱今,批评当时“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

●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

曹丕的“气”一指作家的才情气质,二指与作家气质相通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文体论,作家才能各有所偏,通才全才鲜有所见。

体裁不同,风格也不同。

●文学价值论:肯定文章有崇高的价值,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

陆机《文赋》:●构思论。

构思前的准备: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神状态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构思活动的情状:想象活动;灵感在构思中的作用:陆机认识到灵感的作用,认为灵感非人力所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精编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精编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精编诗言志:中国古代最早的文论。

语出尚书●尧典,意思是诗歌表达人的情志,它概括地指出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

志,本意是指人的思想感情,但在儒家诗教的影响下,历代文人往往把它解释为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强调了思想的一面,又忽视了情感的一面。

文以气为主:语出《典论论文》,曹丕以为文学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关键是作家的“气”。

所谓气,是指作家先天的气质个性以及由气养成的某种素质,它是一种自然的东西,是作家各种主客观的因素的综合体,即使是父子兄弟也不能相传给予,作家的作品风格就是这种气的自然体现,开创了古代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论的先河。

公安派:指明代湖广公安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三兄弟,为代表的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提倡以独创精神的表现个人真情实感的文学流派。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中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主要观点:情是文章的思想感情,指文章的内容,采是指作品的文采,即语言技巧是形式,情采指文学内容与形式。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内容是经,形式是纬,形式依附于内容,内容有赖于形式来表达,二者要很好地结合,达到华实兼顾,文质并美。

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在《修竹篇序》中首先批评了诗歌创作的一些流弊,一方面指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另一方面,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这些使诗歌创作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

接着赞美东方虬,提出“兴寄”问题,兴寄的一般概念是托物寄兴,抒写情性,恢复正统儒家等论所强调的“言志”传统。

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目的是探讨文学作品的内部规律,包括:1、创作激情的产生;2、通过想像进行构思的问题;3、因袭和创新问题;4、对于内容和形式的问题;5、作家的才性和作品风格问题;6、关于文章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简述司空图“韵味说”的主要内容:要求诗人所表现的情意在寄于语言形式和物象描写之外,有味外视之旨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指诗歌唤起读者想象后感受到的趣味。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一.填空题:(2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1. 孔子论语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 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4.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 《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6. 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7. 西晋陆机《文赋》进一步把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

8. 陆机《文赋》:陆机,西晋文学家。

9. 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10. 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1. 《典论?论文》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12. 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13. 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认为是“直寻”。

14. 钟嵘把诗经分为:小雅和国风。

15. 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16.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

17. 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 18. 韩愈在《答李朔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19.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

20. 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重点知识归纳【学习资料,收藏必备】一、理解题1魏晋风度(魏晋南北朝文学)答:魏晋风度的核心价值观体现是道德评判退隐,个人价值彰显,吸引眼球、颠倒众生的不再是节操学问,而是气质,才情与风神寻找心理,艺术与情感的真实,追求心灵的自由和思想的解放,从而维护自己独立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

魏晋风度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主要体现在嵇康和阮籍。

嵇康虽然有才能有理想抱负,但是他仍不想为官,这样虽然生活穷困艰苦,但是自由的思想没有任何人能够束缚,如果进入了官场,那么自由的思想就会受到打压,独立的人格就不能彰显。

阮籍身性放荡不羁,常常一个人驾马车,任由马拉着车子乱走,无路可走时就痛哭一场然后回家。

经常翻白眼以蔑视传统封建礼教,不拘泥于礼教的束缚,毅然和回娘家的嫂嫂告别等等,都是彰显思想自由和独立人格的体现。

2..结合唐代文学,谈谈你对下面这一段话的理解。

假如你认为感受性是最重要的部分,那你眼中便只见强烈的感情,你描写的便将是纵横的眼泪,深细的思维。

你对自然的看法,便形成你对美的看法;你对现实人生的概念,便形成你对理想人格的概念;你的哲学思想便形成你的艺术观。

答:从中可以看出感受性在唐代文人心中非常的重要。

强烈的感情可以从李白身上更好地得以验证。

例如《将进酒》当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短,应当及时行乐的强烈情感抒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在遇到挫折时应当从容面对,勇敢应对,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纵横的眼泪可以从杜甫的身上有所体现,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纵使杜甫自己生活落魄、潦倒,仍将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中,将个人的情感上升到国家高度,抒发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深细的思维在王维的身上有所体现,王维的诗歌受到禅宗很深的影响,在他的诗歌当中如果只从表层去解读,已经很难去解读他山水诗歌的主旨是什么,所以在他的山水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例如《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体现了物我两忘的禅宗思想,“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映人生现实生活中不管顺境逆境都要泰然处之,把它当做一种历练自己的方式,体现了“任运自然”的禅宗思想。

《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

《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

《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第一部分1.简答题:1、简要说说庄子是怎样看待言与意的关系的。

“言”和“意”的关系,在庄子看来是“言不尽意”。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天道》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

——《庄子•秋水》庄子在这两段话中都谈到“言”和“意”的关系。

庄子认为,认识主体的人在体认和把握深微之“道”时,语言和心意是有很大差别的,心意虽然也不能完全“察致”玄虚之“道”,但毕竟可以把握到一些细微之处,即其“精”者;而“言”和记录言的“书”,则充其量也只能得其“粗”者,因此虽圣贤之文章著作(“书”)也只能是“糟粕”而已,理应鄙弃之。

庄子这一看似偏激荒唐之论,其实蕴涵着非常精辟的合理内核,即人的言论和书籍(当然也包括文学作品)在表达丰富复杂的心意时是并不称职的,只不过是蹩脚的工具罢了。

这就是后世文论中著名的“言不尽意”理论的源头。

2、司空图“韵味”说的内涵“像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合称“四外”,共同构成了司空图“韵味”说的基本内容。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韵味”说。

“江岭之南,凡是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

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有所乏耳。

”以比喻来说诗,认为作为诗歌的原始材料或咸或酸都有味,而只有诗歌才具有“醇美”之味;“醇美”之味来源于咸酸而又有别于咸酸,“醇美”之味在咸酸之外,比咸酸更高级更美妙。

这种“醇美”之味,又称之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所谓“韵外之致”,即强调在语言方面做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说诗歌创作要比它的语言本身具有更为生动、深远的东西,艺术性语言呈现一种启示性、隐喻性的态势,给读者留下联想、想象与回味的余地。

所谓“味外之旨”,不仅要求诗歌语句精美,而且要求在语言文字之外还要有更为耐人回味思考的东西。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诗言志”:在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先秦时代对文艺本质的一个基本认识,即“诗言志”。

最早体现:《诗经》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作为理论概念提出:《左传》“志”的内容:“志”即是“心”,“心”借助语言来体现,即为“志”;志也有“情”的因素,因为情是蕴藏于心的。

诗言志应当是指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人们对志的理解比较狭隘,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所谓“赋诗言志”,乃是借用或引申《诗经》中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某种政教怀抱。

因此“诗言志”是指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战国中期以后,“志”的内容逐渐扩大,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了重视。

实质:把文艺看做是人的心灵的表现,不同于西方古代把文艺看作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

孔子→“兴观群怨”:“兴”: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朱熹解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群”: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是“仁者爱人”、“泛爱众”的基础上的群;“怨”: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评,孔子允许百姓对“不仁”直接通过诗歌加以揭发。

“兴观群怨”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作了相当全面的分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浩然之气”:“知言养气”说:对后来文论中的“文气”说具有奠基作用。

“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是“配义与道”、“集义所生”、“无是,馁矣”。

有了浩然之气,就能具备一种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就能“知言”:不仅自己言辞理直气壮,而且善于辨别各种错误的言辞。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1. 先秦“诗言志”: 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朱自清在他的《〈诗言志辨〉序》中,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关于“诗言志”之“志”,“五四”以后在解释中一直存在着分歧。

朱自清认为“志”属志向怀抱,“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作者的志向怀抱的(朱自清《诗言志辨》);周作人则认为“诗言志”就是“言情”(周作人《中国新文学源流》);闻一多则通过对金文、甲骨文中“志”的本意,以及先秦古籍中“志”的用法的大量考证,指出早期的“志”包括着3种含意:①记事的,如《诗经》中的商《颂》及周《颂》;②记诵的;③由于早期的诗原于歌谣,因此“志”也即抒情的。

即“诗言志”之“志”,包括“志”(记诵)、“事”(记事)、“情”(抒情)三重含义(《闻一多全集·甲集·歌与诗》)。

2.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 与"辞达"说相联系的是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即认为文与质要兼美。

4.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为老子所提出。

语出《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其中又说:“听之不闻名曰希。

”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5. 《毛诗序》有所谓大序、小序之说。

小序是指传自汉初的《毛诗》三百零五篇中每篇的题解,大序则是在首篇周南《关雎》题解之后所作的全部《诗经》的序言。

这里所说的《毛诗序》即指大序。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序首二语,也就是《关雎》题解的小序,为毛苌以前经师所传。

小序之后的大序,为毛苌以下弟子所附。

这种看法大体近是。

中国历代文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历代文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历代文论复习资料一、背诵并默写1、《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2、《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3、《文心·深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4、《戏为六绝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逮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5、《与元九书》: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二、填空1、“诗言志”最早出现于【尚书·尧典】,朱自清称之为我国古代文论的“开山之纲领”2、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墨子立言著文的标准【言有三表】为原则,即:本、原、用。

4、荀子认为“辩”可以分为【小人之辨,士君子之辨,圣人之辨】5、毛诗序将音乐分为【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6、毛诗序认为《诗经》的功能【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7、《太史公自序》主要提出的文学观点【发愤著书】8、《楚辞章句序》的作者王逸认为《离骚》对屈原的作用是【上以讽谏,下以自慰】他批判班固,因为班固认为屈原是“露才扬己,华而不实”。

9、“建安七子”最早出自于曹丕的【《典论·论文》】10、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1、《文心·时序》的文学观【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或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随时代而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古代文学期末测试复习资料一、填空:1.《诗经》又名诗三百,共311篇。

按照音乐类分为三种,分别是风、雅、颂。

共有15种国风,举出其中五种:周南、召南、邶、卫、王。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诗又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2.楚辞的代表作者是屈原,除了《离骚》之外,屈原创作的楚辞有《九章》、《天问》。

名:屈平,字:原楚辞作家除了屈原,还有宋玉,他的作品有《九辨》、《风赋》。

3.《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4.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5.先秦最早的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论语》。

6.先秦时代最富有诗意的哲学著作《庄子》。

7.先秦时代以为集大成思想家:荀子。

8.汉大赋的著名作家除了司马相如以外,还有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

9.奠定汉大赋作品基础的是《枚乘》的《七发》。

10.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古诗十九首》喻为五言诗之最。

11.“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的作者是孟浩然12.汉赋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

其中张衡的一篇《归田赋》是抒情小赋的代表。

13.魏晋的诗人喜欢谈玄说道,他们谈论的主题有三玄,这三玄分别是《老子》、《庄子》、《周易》。

二、默写: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七发)。

3. 《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4.《咏史》左思皓天舒白日,灵境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5.《酬张少府》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
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要“意在言外”的传说,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一边的,均与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一书的文艺思想有着较深的关系。
9、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著作是《文心雕龙》
10、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11、刘勰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12、《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格”,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13、与《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最高成就的是《诗品》
14、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直寻”
15、钟嵘评诗,把历代五言诗人分为两大体系,它们的源头则分别是《诗经》和《楚辞》
第四章:隋唐五代
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
2、提出诗歌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主张的是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7、教材认为:自《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原诗》
8、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叶 燮
9、《原诗》作者认为在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识
10、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因而提出“神韵”说的诗论家王士禛
4、《典论•论文》说,“夫文本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5、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章分“四科”: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实际上共分八种文体。

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古代文论复习资料古代文论复习资料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着古人智慧的结晶,为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重要的古代文论,以增进我们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一、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辨析古代文论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就是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辨析。

文言文是古代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它以古代官方语言为基础,注重修辞和韵律,具有独特的古典美。

而白话文则是近代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它以现代汉语为基础,注重语言的自然和通俗,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在辨析文言文与白话文时,我们需要注意两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复杂,使用大量的古代词汇和病句,需要通过学习才能理解和运用。

而白话文则更为简洁明了,使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更易于理解和运用。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在古代文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古代文论中,有许多关于修辞手法的论述,如夸张、比喻、拟人、排比等。

夸张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来达到强调的效果。

比如《红楼梦》中的“一笑倾城,再笑倾国”,通过夸张的表达方式,使人们对这个人物产生强烈的印象。

比喻是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表达和理解。

比如《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手持金箍棒,威震四方”,通过将如来佛祖与金箍棒进行比喻,使人们对如来佛祖的威严和力量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以便更好地表达和理解。

比如《论语》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通过将君子和小人进行拟人,使人们对君子和小人的品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排比是将同类事物并列起来,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比如《史记》中的“夫以无知而知,以不言而言,以不动而动,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通过排比的方式,使人们对这个人物的能力和魅力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三、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古代文论中还涉及到古代文学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追求,它在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第一编先秦1.试析孔子“兴观群怨”说的内涵及其意义。

(1)“诗可以兴”:孔子重视诗对人们的感兴、启发作用。

(2)“诗可以观”:通过诗可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可以考察政治的好坏得失,可以懂得风俗的盛衰兴替。

(3)“诗可以群”:学诗可以使人们互相启发、互相砥砺,和睦相处而又不至于放荡。

(4)“诗可以怨”:诗可以用来批评政治,也就是肯定诗具有批评、讽刺的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多方面地阐明了诗的社会作用,强调学诗的重要性。

2.孟子谈读书的“以意逆志”,交友的“知人论世”,对文学批评有什么启发?“以意逆志”即依据作品所包含的意义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只有这样才能确切地把握作品。

“知人论世”,孟子原是谈交友修身的道理的。

“知人论世”说具有文学批评的意义,即要求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评论,必须联系作家的思想和生平,顾及作家全人、全部作品,并考察作家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

3.举庄子一则论技艺的寓言,谈谈庄子思想对后世文艺创作理论的启示作用。

《庄子》中有不少善于技艺的寓言故事,本是用来比喻说明养生、修养的道理的,而从这些寓言中可以引申出关于文学创作的一些具体问题,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些观点、方法。

(1)如“庖丁解牛”、《达生篇》讲到孔子见到一丈夫“蹈水如履平地”。

庄子指出庖丁之所以技艺通神是因为他“依乎天理”,“蹈水”丈夫之所以能如履平地是因为他“从水之道不为私焉”。

所谓“天理”、“水之道”,即是客观事物的规律,人们掌握了这一规律就能使技艺达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蹈水如履平地的化境。

这一境界看似神秘,实质上很有道理可循,对文艺创作很有启发。

(2)如“梓庆削”、“偻丈人承蜩”,强调要达到技艺的化境必须专心一致,全神贯注,郑重对待,严肃认真。

这对文学创作本身、对文学创作心理的研究都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3)如“解衣盘礴”这则寓言的内涵同样涉及到文艺创作心理学问题,对后世文艺创作也很有启发。

第二编两汉4.《毛诗序》怎样论述诗的情感特征及社会教化作用?(1)“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古代文学的创作理论、审美观念以及文学批评等方面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重要的古代文论观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一、文言文的独特之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其严谨、简练的语言风格。

古代文论家强调文言文的“典雅”和“正直”,认为其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准则。

例如,王守仁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文者,言之端也,言者,志之表也。

”他认为文言文的目的是通过准确的言辞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二、古代文学的主题与意义古代文学的主题广泛而深刻,涉及到人生、道德、政治等方方面面。

在《史记》中,司马迁提出了“纪实”和“论述”两种不同的史书写方式。

他认为,通过史书的记载,人们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关人性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三、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中国古代文论家对于文学的审美观念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们注重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内涵”和“外貌”两个方面的美。

例如,杜牧在《文赋》中提到:“文有内涵,文有外貌,文有深浅,文有大小。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既有内在的情感和思想,又要注重形式和艺术表达。

四、古代文学批评的方法与观点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有“词章”和“风雅”两种。

词章是指对文学作品的结构和组织进行批评,注重作品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而风雅则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强调作品的诗意和音韵。

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章法者,文之体也;风雅者,文之骨也。

”他认为,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既有良好的结构,又要具备艺术上的美感。

五、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与传承中国古代文论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家的观点和理论为后来的文学批评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例如,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在《石头记评点》中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的批评和分析,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方法。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参考)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参考)

中国古代文论笔记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和产生——先秦时代一、孔子1.诗言志??《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诗言志,歌永言”。

就是说诗是人的心灵的表现。

由此确立了中国文艺的民族特点,与西方文艺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2.“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尽善尽美?孔子论雅乐与正声时说过《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又主张“放郑声”,因为“郑声淫”,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其主要观点即是提倡雅乐,反对郑声。

要求文学作品“尽善尽美”、雅正中和,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4.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孔子论《关雎》的话,意思就是快乐而不过分,哀愁而不悲伤,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要“诗无邪”,从音乐上讲,就是提倡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从文学作品上讲,就是不能过于激烈,应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5.文质彬彬?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

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6.辞达“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

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

二、孟子1.知言养气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中国古代文论 自考复习笔记

中国古代文论 自考复习笔记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选择题第一章:先秦1、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2、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尽美矣,又尽善也" )4、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读者之意)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作者)6、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仁政"理论)7、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是指作家应该(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崇尚自然,反对人为)9、《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庄子》较深的影响)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发愤著书"说)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卫宏)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毛诗大序》)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出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6、王充《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第三章:魏晋南北朝1、最早提出"文人相亲,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曹丕)2、提出"诗赋欲丽"这一观点的是(曹丕《典论·论文》)3、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典论·论文》A、《文心雕龙·体性》B、《文赋》C、D、《诗品序》4、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古代文论家是(曹丕)5、在文体论上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和十类的古代文论家分别是(曹丕和陆机)6、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文赋》7、陆机《文赋》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这里的"会意"是指(具体构思)8、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9、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著作是(《文心雕龙》)10、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11、刘勰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12、《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格",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13、与《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最高成就的是(《诗品》)14、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直寻" )15、钟嵘评诗,把历代五言诗人分为两大体系,它们的源头则分别是《诗经》和《楚辞》第四章:隋唐五代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2、提出诗歌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主张的是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3、皎然的诗论作品除《诗仪》一卷外,最重要的是《诗式》4、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皎然5、韩愈提出了"气盛言宜"论.所谓"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人格境界6、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7、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文论家是白居易8、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理论的唐代诗论家是司空图9、司空图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10、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来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的古代诗论家是司空图第五章:宋金元1、在道与文的关系上,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里的观点是"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2、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古代文论家是宋代欧阳修3、(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段文论出自于苏轼的《答谢民师书》4、在《送参寥师》一诗中提出用佛教"空静"观来说诗的是苏轼5、苏轼的所谓"枯淡"说,其意思是指诗应在平淡中隐含丰富的意味和理趣6、李清照在《论词》提出的著名观点是词应"别是一家"7、宋代诗话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严羽《沧浪诗话》8、提出以禅喻诗的"妙悟"说的古代诗论家是宋代严羽9、提出"诗有别材"、"别趣"说的是严羽的《沧浪诗话》10、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是严羽11、元好问的《论诗十三首》第六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是批评潘岳文格与人格的不统一12、元好问的《论诗十三首》第八首:"沈宋驰骋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这是说沈宋诗仍袭齐梁诗风,陈子昂改革诗风有巨大功绩第六章:明代1、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之一是情景问题.他主张"情景适会"2、"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个通达的诗论观点出自谢榛的《四溟诗话》3、李贽"童心"说的"童心"就是真心4、提出"《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李贽5、提出诗文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著名口号的是公安派中的袁宏道第七章:清代1、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分别是"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2、"《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论作者是金圣叹3、李渔认为戏曲创作在"立主脑",他的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4、李渔的一部内容涉及戏曲、歌舞、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闲情偶寄》5、王夫之的诗学著作颇丰,其中一部论古代诗歌创作、批评、鉴赏的诗话性著作是《明诗评选》6、"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段诗论出自王夫之的《姜斋诗话》7、自《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原诗》8、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叶燮9、《原诗》作者认为在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识10、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因而提出"神韵"说的诗论家是(王士禛)11、清人张宗柟辑王士禛论诗之语为《带经堂诗话》12、沈德鸿的论诗著作是《说诗晬语》13、沈德鸿在诗歌理论上提出了"格调"说14、袁枚的诗论著作主要有《随园诗话》15、为了与沈德鸿的"格调"说相抗,袁枚提出了"性灵"说第八章:近代1、刘熙载在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是《艺概》2、"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这段文论出自刘熙载《艺概》3、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纲领、"小说界革命"宣言的是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政之关系》4、提出小说理论"熏、浸、刺、提"说的清代或近代文论家是近代的梁启超5、"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梁启超6、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人间词话》7、王国维词学理论核心是"境界"说8、"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我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这段著名词论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填空题总复习概要第一章:先秦1、孔子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他言行记录的著作《论语》.2、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3、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4、孔子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 知人记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6、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7、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8、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9、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留志,是为得之."1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11、《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文,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13、《庄子·外物》篇中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要"意在言外"的传说,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一边的,均与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一书的文艺思想有着较深的关系.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怨"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3、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4、《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都认为汉代治《毛诗》的是毛公,他是赵人,为河间王博士.因此,《毛诗序》的作者当是卫宏.5、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6、《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7、《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8、《毛诗大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9、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佚文篇》),这也建立在其自然论的基础上.10、王充在《论衡》多处提到"增",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妄增,即是说假话;二是妥增,则是在不悖事理的前提下,对语言表达来一点夸大其辞的修饰,对事情描摹得更鲜明.这种"增"就很像文学创作中的夸张手法.第三章:魏晋南北朝1、《典论·论文》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即所谓的"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2、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3、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4、《典论·论文》说,"夫文本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5、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章分"四科":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实际上共分八种文体.6、《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7、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四部文学理论批评论著,按时间先后是《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8、教材指出:《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9、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对诗歌抒情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产生了巨大作用.10、在艺术技巧方面,还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即"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11、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会意"是指具体构思,"遣言"是指词藻问题,"音声迭代"指语言的音乐美.12、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13、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14、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文指的是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如日月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文.狭义的文当即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15、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具有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含义.16、《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17、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能(才性) 之间的关系.18、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形式,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19、刘勰提出个性形成有四个的因素: 才,艺,学,习,对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刘勰能兼顾而不偏废.20、刘勰在《体性》篇中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 壮丽"、"新奇"、"轻靡".21、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轻健的语言表达.22、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和《诗品》的作者分别是曹丕、陆机、刘勰、钟嵘.23、《诗品》与《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24、在诗歌创作实践上,《诗品》品评了汉魏至齐梁122 位诗人的五言诗.25、钟嵘的"文想"思想的核心是"直寻".26、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歌既是人的"心情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性灵".27、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见《诗品序》),强调感情真挚.28、钟嵘认为,"诗"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见《诗品序》).他要改革"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崇尚清新自然.29、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30、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31、钟嵘所最欣赏的诗人都符合"风力"与"丹彩"均备的标准,这实际上为他所憧憬的"建安风力"树立了标准.32、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风,三曰赋."第四章:隋唐五代1、陈子昂的《修竹篇序》,就是他诗歌革新主张的一个纲领.2、"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是陈子昂对齐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3、"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陈子昂对齐梁诗风徒具华丽词藻而匮乏深微的情志寄托的批判.4、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齐梁文学提出了"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判,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5、陈子昂的代表诗作《感遇》三十八首和著名的短诗《登幽州台歌》都是体现他的诗歌理想的兴寄深远、风清骨峻之作.6、唐代皎然的诗论代表作是《诗式》,另有《诗仪》一卷,全书已佚,只在其他书中有所引录.7、皎然的诗论,侧重于探讨诗歌的艺术创造精规律.而他关于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意境的创造问题.8、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还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9、教材认为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论中的"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修养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已不复是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10、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的观点,使他的古文理论高于前人.11、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 不平则鸣"论,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12、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和司马迁提出的" 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的.13、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长文《与元九书》中.此外在《读张籍古乐府》、《寄唐生》、《新乐府序》等诗文中,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14、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强调的重点在于"义",也就是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这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15、白居易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藉的原则,主张要写得"其言直而切",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这样写出的作品,必然会直白露.16、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教材认为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17、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思于境偕"的主张,教材认为,"思"可以理解为创作中的神志,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在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汇,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18、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从鉴赏诗歌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把" 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19、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 滋味"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20、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第五章:宋金元1、欧阳修晚年作《六一诗话》,开诗论中诗话之一体.2、教材认为: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步趋韩愈,重申了道对文的重要性,认为" 道胜者文不难自至"(《答吴充秀才书》),反对"道未足而强言",片面追求文辞.3、" 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里表露得比较重要的诗论思想.4、苏轼在《与谢民师书》中说:作文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5、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苏轼提出" 随物赋形"的主张,强调主体在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而自然的关系.6、在《送参寥师》一诗里,苏轼采用了佛教的" 空静"观来说诗:"欲会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讲到了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所构成的一种最佳精神状态.7、李清照对当时有些人认为诗与词并无本质区别,词即长短句之诗的观点持不同看法,著《论词》一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 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8、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了对词创作的一些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 破碎";二,要有" 铺叙";三,讲" 故实";四,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9、严羽是宋代著名的诗论家,他论诗的代表作是经后人编辑成书的《沧浪诗话》.10、严羽强调学诗要以" 识"为主,就是说诗人要有高度的审美判断力.11、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 妙悟"说,这是他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12、"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的," 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13、"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 滋味"、司空图所说的" 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14、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15、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以!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16、元好问是金代诗坛上杰出的诗人,也是重要的诗论家,他所写的《论诗三十首》绝句,上继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下开清代王士禛、袁枚等人的续作,影响深远.17、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第六首中说:" 心声心画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千古高情《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判了晋代诗人格与文格不统一的现象.18、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四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赞扬了陶渊明诗天然浑朴之美.19、《词源》是张炎晚年之作,是李清照词论著作《论词》之后最为重要的一家词论专著.20、教材指出:在《词源》中,张炎首先确立了" 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他又提出了" 清空"的审美要求,第三,他还提出了" 意趣"的审美要求.21、张炎在《词源》中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 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味."22、张炎在《词源》中说:苏轼的《水调歌头》、《洞仙歌》,王安石的《桂枝香》,姜夔的《暗香》、《疏影》等词"皆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第六章:明代1、明代诗论家谢榛的论诗著作主要是《四溟诗话》,一名《诗家直说》.2、教材认为,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情景",他说:"诗乃模写情景之具"(《四溟诗话》卷四).又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同上卷三)3、教材认为:谢榛主张情和景应该互相融合,而二者的融合取决于"情景适会".(《四溟诗话》卷二)4、谢榛认为诗有体、志、气、韵四要素.他说:"四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入其妙."(《四溟诗话》卷一)5、谢榛认为诗有兴、趣、意、理四格.这四格其实就是诗歌的四种审美类型.6、李贽对文学理论批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 童心"说.7、李贽认为:"《水浒传》者, 发愤之所作也."将之与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的传统联系起来,给予它与正统诗文一样的地位.8、李贽的"童心"说理论观点与明代前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后来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的理论源头.9、明代公安派以公安人三袁为代表,其中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中坚.他提出了" 独抒性灵"的口号.10、公安派中的袁宏道提出了"独抒性灵"的口号,其所谓"性灵"与李贽所说的" 童心"说是一致的.第七章:清代1、金圣叹称《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天下六才子书".他的文学评论尤以评点《水浒》、《西厢》著名.2、金圣叹是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最有成就的批评家.3、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他说:"某尝道《水浒传》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4、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 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他说:"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闲情偶寄》)5、王夫之的诗学著作有《诗广传》、《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6、王夫之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一是"神于诗者, 妙合无垠";二是"巧者则有情中景";三是还有一种" 景中情".7、叶燮著作颇丰,尤以其诗学著作《原诗》内外篇著称,被认为是继刘勰《文心雕龙》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孔子以“仁”为基础的文艺观包含哪些内容?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也就是“爱人”和怎样立人成人,即培养理想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要做到这一点,固然有现实的途径,离不开道德行为方面的努力,但同时也需要借助艺术与审美。

孔子之所以重视艺术与审美,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为了实现“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理想的人格。

这一文艺观念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命题体现出来:(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3)“文之以礼乐”总之,“仁”构成了孔子美学和文艺观的基础,所谓“成于乐”、“游于艺”、“吾与点”、“文之以礼乐”等重要命题都必须在“仁”的哲学基础上才能理解。

孔子文艺观的核心,不是去解答某些具体的艺术审美问题,而是要以“仁”的心理情感去影响人、感化人、培养人,从而使人类生活真正能立于一个很高的精神层面上,具有美的价值和意蕴。

孔子的美学和文艺观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这一方面。

2、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你如何理解?“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说“兴”是指“引譬连类”。

孔子提出“诗可以兴”的命题,不仅是因为“诗”可以让人学会运用象征性语言的艺术,学会用譬喻、“告诸往而知来者”的语言方式来解释世界,学会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进行类比联想,而且还在于这些方法和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在于提升人的精神,以达到礼仪教化和人格的完成。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郑玄注说:“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说“考见得失”。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孔安国云“群居相切磋”,朱熹说是“和而不流”。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孔安国说“怨刺上政”。

总之,孔子提出“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命题,与春秋时期普遍存在的言诗用诗的风气相关,其目的并不在于诗歌本身,而在于通过学诗来提高人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从而也提高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协调社会中氏族和宗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以达到礼义教化的完成。

不过,论及这一点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后人将这一命题看成是对文学功能的全面概括虽是一种引申性的解释,却并非与孔子所提出的命题与思想无关,它同样是受到孔子思想与理论启发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孔子将“兴、观、群、怨”并提,以说明诗的作用,这是没有先例的。

不管孔子是否出于审美自觉,是否从纯文学理论的立场出发,这一提法本身已涉及到对文学审美功用的理解,尤其是孔子把“兴”放在首位,“兴”按后人的解释,是“引譬连类”(孔安国),是“感发志意”(朱熹),是“托事于物”(郑众),是“触物以起情”(李仲蒙)等等,是与情感感发、形象比喻相关的,所以,以“兴”言“诗”,显然是符合诗的美学特性的。

第二,“兴、观、群、怨”说实际上还隐含了一种对文学社会功用整体把握的思想。

孔子本人虽然没有阐发这层意思,但它对后人的文学观念是有启发的。

比如,王夫之提出“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的重要观点,就是在孔子这一命题启发下对诗歌的社会功能进行全面系统的阐发。

3、联系文学实际,谈谈你对孟子“以意逆志”文学批评观的理解。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

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万章上》)“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意”不是作者本意,也不是作品本意,而是说诗者、读诗者对诗的理解,这种理解当然不能脱离作品实际,不能脱离做诗人的意图。

但诗毕竟是不断被阐释的产物,仅仅停留在古人原意的水平上,不仅不能还原古人的原意,也会使诗意僵化,使诗不成其为诗。

孟子“以意逆志”命题提出的意义在于:第一,反对“断章取义”地解释诗,因为孟子明确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反对用文字片段意义的理解来妨碍诗的整体意义的理解。

“以意逆志”说也是对当时流行的“断章取义”、“以辞害志”的解释方法的一种否定。

第二,因为诗人要表达的东西是蕴含在作品形象体系中的,所以不能只从字面上见出,而是需要以学者自己的心感受来把握“志”。

“以意逆志”说肯定了解释者的主观能动性,也包含着某种心理解释的意味(所谓“人情不远”)。

4、联系文学实际,谈谈你对孟子“知人论世”文学批评观的理解。

要读书解诗,以意逆志,必须设身处地了解作者的心志,要理解作者的心志与意图,就必须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遭遇等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知人论世”这种方法,孟子著作中有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

如《告子》下篇所记载的孟子对《小弁》、《凯风》等诗的解释: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已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

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已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

小弁之怨,亲亲也。

亲亲,仁也。

固矣乎,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

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

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

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这种解释善于从不同作者及其诗作的不同背景分析出发,来评价不同的诗篇,正好是对“知人论世”方法的具体运用。

孟子“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之说是针对春秋时期“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主观臆断解《诗》方法提出来的。

“赋诗断章”的基本含义是截取作品的片段而不顾全文整体意思和原意,这种断章取义,对《诗》的本文意思的阐发显然是一种背离。

但是它也反映了《诗》的解释本身的某些特点,因为《诗》是形象的存在,其意义阐发空间很大。

在《诗》的文本解释中,阐释者往往可以不及字句而作义理延伸,可以不以言求而求心领神会。

所以“赋诗断章”成为春秋时期《诗经》解释的原则,为人们普遍所接受。

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的原则显然是反对“赋诗断章”的方法,但本人解《诗》却仍然受到“赋诗断章”风气的影响,有主观臆断的毛病。

孟子这一说法虽然面临着理论与方法上的一些矛盾,但实际上只要运用好“知人论世”的方法,比较客观地去认识和理解诗篇,是可以准确地推求出诗人之志的。

从总体上说,由于它考虑到接受主体意识的重要性,同时又强调应不脱离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地整体把握作品的重要性,所以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5、荀子的文艺观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回答。

1、以礼义教化为核心的美学与文艺观荀子思想的核心是“礼”。

正是出于“礼”,出于对后天礼义教化与规范的重视,荀子提出了“无伪则性不能自美”、“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等一系列有关艺术与审美的命题。

这些命题提出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单纯的审美,更重要的为了用礼义来教化人,改造人,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礼义规范与纲纪伦常。

但考虑到儒家对艺术与审美的理解本来就是与政治、道德不可分的,本来就包含在成人成己的礼义教化活动中,所以荀子这些命题的提出丰富了儒家美学和文艺观。

(1)“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就是出于自然、人生而具有的东西,“伪”则是人为和经后天礼义实践可以达到的东西。

荀子主张人性恶,认为如果顺着人的本性发展,只能产生各种欲望、功利的满足,也谈不上什么美,所以他强调“伪”,强调通过后天的礼义教化来达到人性的善与美。

这也就是“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的这一说法的基本含义所在。

从文艺创作来说也是如此,创作对象必须经过创作者的主观努力,对之进行艺术的加工和改造,方有可能使之成为真正完美的艺术品。

(2)“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荀子是在谈后天礼义学习时提出“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美”这一命题的。

“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说明“全”、“粹”都是通过后天的礼义学习与教化来达到的,实现它们的关键是学习、思索、实践。

荀子这里所讲的“全”与“粹”,既是对道德品质修养的要求,对审美理想的追求,也是对创作完美艺术品的主体方面的要求,实际上讲理想的人格塑造。

他认为理想的人格应该有两个重要标准,即“全”与“粹”,“全”是说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所达到的全面性,“粹”是说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所达到的“精粹性”,“全”与“粹”的结合,就构成理想的人格。

(3)“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

”这一命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认为音乐应该表现情感,但是这种情感必须符合礼义,导向礼义。

第二,提出“乐合同,礼别异”的观点,认识到音乐情感表现不同于礼义教化规范的特殊功用。

荀子这段话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说“礼”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道德规范,是从不可更易的等级差异原则出发的,而“和”则要在这等级差异中寻求一种不变的,和谐一致的东西,二是说礼的本质是理,而乐的本质是和,“和”则无法离开情。

从上述两点认识出发,荀子提出“乐合同,礼别异”的命题,认为乐(音乐)在感化人心、协调人的社会关系、保持和谐的社会与心理状态方面,有着“礼”无法代替的功用:“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

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乐论》)。

谈到荀子关于礼乐关系的看法以及重视音乐的感化作用时,还应该注意“音乐通政”的思想。

荀子《乐论》的核心是论说音乐在社会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乐论》最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音乐——人心——治道”的模式,它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从而影响社会风尚,决定政治的动乱。

荀子的这一思想在汉代的《乐记》得到进一步发展。

(4)“以道制欲”从人格修养上说,要以道来先知欲望的任意发展,从文艺创作和欣赏来说,要以道来作为判别优劣的标准。

(5)“中和”之美讲究五色相调,五音相配,五味相参,是对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发展。

(6)“天行有常”否定天是有人格和意志的神的观点,充分肯定人的积极作用,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人的创造性在文艺发展中的作用。

(7)“法后王”主张文艺创作要从现实出发,不断有新的创造、新的发明,而不能固守旧框框,唯以复古为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