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理论框架)
中国新闻传播史(理论框架梳理)上古甲骨、金属铸件(金文)、岩石是最早的文字传播载体集市贸易、经济广告、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两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两汉时代进入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载体是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始于西汉中期,完善于东汉和帝元兴年间,时称“蔡侯纸”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倚马可待”直到公元403年东晋桓玄下令废简用纸以后,才开始了纸张在传播载体中独占鳌头的历史唐朝中国古代的中国的报纸始于唐代中期新闻传播活动邸吏、进奏官、进奏院状(官报)“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31-公元741)中国最早的印刷品出现于隋唐之际宋朝“邸报”、都进奏院、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定本制度”始于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小报”是从11世纪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官方报纸元朝“小本”是民间私自雕印发卖的报纸明朝提塘报房明中叶以前的“邸报”手写抄传,中叶以后,部分开始采用印刷,明思宗崇祯末年,部分“邸报”采用活字版何甥,明光烨,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有姓名可考的和“邸报”发行有关的人抄送“邸报”,最晚在万历年间就已经是一项公开的社会行业了万历到天启这一段时间,估计仍是手抄和雕版印刷两种方式并存,崇祯末年才出现了伙伴印刷的报纸中国古代《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的新闻传播活动《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八年,雕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1580)就已经有民办雕印的报纸了塘报(自下而上)和告示(自上而下)清朝京报民间报房的出现和盛行在乾隆中叶以后民间报房所出的京报,自乾隆以后,基本上都是印刷的,光绪末年以后才开始用铅印辕门抄中国古代的邸报有1200多年的历史,小报有近千年的历史,民间报房出的邸钞、京报有近四百年的历史1840年以前《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8.5 马六甲米怜境外《特选撮要每月纪传》1823.7 巴达维亚麦都思宗教性中文报刊《天下新闻》1828 马六甲纪德散张编印《依泾杂说》1827-1828 澳门罗中英对照境内《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8.1 广州郭士立1834.1《新闻纸略论》《各国消息》1838.10 广州麦都思澳门葡文《蜜蜂华报》1822.9.12 周刊境内第一家外文报纸英文《澳门杂文编》1828 澳门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记录报》1827.11.8 马地臣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纸外文报刊英办《广州杂志》1831月刊广州《广州周报》1835.9.12林则徐的“澳门新闻纸”译于此中国近代报刊的美办《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1831.7.28 伍德产生与初步发展《中国丛报》1835.5裨治文(在华外报)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香港报业《香港钞报》1841.5.1 香港第一份外文报纸《中国之友》1842.3.17英文商业报纸《香港纪录报》(原《广州纪录报》)1843《德臣报》(又名《德臣西报》、《中国邮报》)1845.2.20 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孖剌报》1857.10.1 香港最早的英文报纸《香港电讯报》1881.6.15中文宗教刊物——《遐迩贯珍》1853.8.1 麦都思1855《布告篇》香港最早的中文铅印刊物《香港船头货价纸》1857.11.3 孖剌报馆1864-1865改为《香港中外新报》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中文商业报纸《中外新闻七日报》1871.3.18 德臣报馆《香港华字日报》1872.4.17 陈霭廷香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近事编录》186419世纪50年代,上海报业起步,至90年代达到鼎盛《北华捷报》1850.8.3 亨利.溪安门上海第一份英文报刊字林洋行《字林西报》(原《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1864.7.1 综合性日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刊90年代外文报刊和通讯社《华洋通闻》1874 三足鼎立《文汇报》1879.4.17 上海主要晚报之一路透社远东分社1872 科林斯《六合丛谈》1857.1.26中国近代报刊中文宗教性报刊《中国教会新报》1868.9.5 林乐知(美)1874.9.5改名为《万国公报》的产生和《格致汇编》1876.2.17 中国最早的科学杂志初步发展《成童话报》1889.1 中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在华外报)《上海新报》1861.11.9 北华捷报馆、字林洋行上海最早的中文商报中文商业报纸《申报》(又称《申江新报》)1872.4.30 日报美查《字林沪报》1882.5.18《沪报》于1882.8.10更名而来副刊之第一《消闲报》最早的中文晚报《夜报》《新闻报》1893.2.17《北方邮报》1880天津近代报刊《时报》1886.11.6 李提摩太与南方的《万国公报》一同成为当时在华外人主办的最有影响的政论性报刊先声:林则徐、魏源、洪仁轩、王韬、郑观应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现《澳门新闻纸》中国最早的译报1839 译自《广州周报》《金山日新录》1854.4.22 旧金山《东涯新录》1855.1.4 美国教会报纸19世纪70年代,国人自办报刊兴起《沙架免度新录》1856.12 萨克拉门托汉口《昭文新报》1873.8.8 艾小梅国人自办报刊之第一司徒源(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上海《汇报》1874.6.16 容闳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报纸,也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报)《新报》1876.11.23广州《述报》1884.4.18 国人在广州自办第一份报纸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的初步展国人自办《广报》1886.6.24 美《华美新报》1883 纽约第一家华文报纸报刊的兴起香港《循环日报》1874.2.4 王韬我国近代第一份鼓吹改良变法的报纸国《檀山新报》1883.3.16 “隆记报”与维新运动《叻报》1881.12.10 叶季允南洋第一报中报业的19世纪90年代中期,维新派报刊的创办(1895.5.2“公车上书”)新(新加坡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出现最早、大发展《万国公报》1895.8.17 北京《中外纪闻》1895.12.16 北京强学会机关报冲破封建加寿命最长的华文日报)《强学报》1896.1.12 上海上海强学会机关报言禁坡《星报》1890 林衡南《时务报》1896.8.9 上海(华东)梁启超《日新报》1899 林文庆《天南新报》1898.5.26 邱菽园1897-1898.9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1898年,“百日维新”)(维新派在东南亚地区的第一份机关报和《知新报》1897.2.22 澳门(华南)康有为创办较早,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纸在海外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1897.10.26 天津(华北)严复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湘学新报》1897.4.22 长沙(华中)唐才常《湘报》1898.3.7 长沙(华中)谭嗣同日报南学会机关报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境外革命派报刊事业的兴起与发展改良派在境外的办报活动《中国日报》1905.1.5 香港陈少白兴中会第一份机关报《清议报》1898.12.23 横滨梁启超“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刊戊戌政变后保皇会在海外办的第一个机关报《鼓吹录》中国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1903年停刊.《新民丛报》1902.2.8 横滨梁启超《世界公益报》1903.12.29 香港郑贯公《广东日报》1904.8.31 广州郑贯公《有所谓报》1905.6.4 香港郑贯公《开智录》1900.11.1 日本郑贯公中国留日学生办的第一份报刊《国民报》1901.5.10 东京《正仇满论》章太炎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民报》1905.11.26 东京同盟会机关报“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过程、内容、结果、意义)1905.11.26-1907冬新闻事业1901年,清政府放宽“报禁”、“言禁”国内革命派报刊的发展国内改良主义报刊的再生和发展《大陆》1902.12.9 上海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刊《苏报》1896.6.26 上海1902年转为革命立场“苏报案”1903年各地郡宪派人士创办的保皇党人回国创办的《国民日日报》1903.8.7 上海章士钊《大公报》1902.6.17 天津法租界《时报》1904.6.12 上海“苏报案”发生后创办的第一家革命派的报纸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中国白话报》1903.12.19 上海林白水影响最大的白话报刊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杭州白话报》1901.6.20 辛亥革命时期寿命最长的白话报纸《京话日报》1904.8.16 北京《东方杂志》1904.3.11 上海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性文摘月刊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事业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形成(1906.9-1911.10.10)《中国女报》1907.1 秋瑾. 《楚报》1905 武汉最早的革命报纸《神州日报》1907.4.2 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日报武汉《商务报》1909.10.8上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大江报》1911.1.3《亡中国者和平也》1911.7.17 何海鸣海《民呼日报》1909.5.15 《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1911.7.26 黄侃《民吁日报》1909.10.3 “竖三民”报《伊犁白话报》新疆我国最早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报纸《民立报》1910.10.11 中兴通讯社1904.1.17 骆侠挺广州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通讯社1911.10.10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1912.1.1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民权报》戴季陶、何海鸣言论激烈“共和党-进步党”报系《中华民国》1912.7 “用户共和,防止专制复活”“同盟会-国民党”报系“横三民”报《国民新闻》1912.7.20 “用户共和政体”新闻事业在逆境中发展民国初1912年底,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年的新“癸丑报灾”1913年闻事业《电信条例》1915.4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涉及无线电事业的发律东京通讯社1914. 邵飘萍东京新闻编译社1916.8 邵飘萍北京《京报》1918.10 邵飘萍北京大型日报报纸的企业化与商业性大报地位的上升《申报》《新闻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青年》(《青年杂志》)上海1915.9.15俄国十月革命1917.11.7 马义引入中国李大钊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五四运动时期《每周评论》1918.12.22 北京中华全国报界联合会1919.4.15 上海《湘江评论》1919.7.14 长沙毛泽东《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7.21 周恩来“五四”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时期的新改组后的《新青年》1920.9 三次论战闻事业《共产党》月刊1920.11.7 上海《劳动界》1920.8.15 上海《劳动音》1920.11. 北京第一批工人报刊《劳动者》1920.10.3 广东中俄通讯社1920.7 上海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中国新闻研究与新闻教育起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8.10.4 中国最早的新闻教育机构《新闻周刊》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新闻学》1919.12 徐宝璜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 邵飘萍中国共产党的报刊(中共1921.7.1 建党)《向导》1922.9.13 上海蔡、彭、瞿《新青年》季刊1923.6.15 广州瞿秋白党中央机关报《前锋》月刊1923.7.1 上海《先驱》半月刊1921.1.15 1922.5 团中央机关报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1923.10.20 上海恽、萧、李《劳动周刊》1921.8.20 上海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工人报纸工人报刊《工人日报》1921.7. 北京国共合作后的新闻事业(1924.1 国民党一大)《政治周报》1925.12.5 广州毛泽东——“为了革命”办报中国共产《中国农民》1926.1. 广州党成立和《农民运动》1926.8.1 广州大革命《楚光日报》1926.3. 汉口统一战线性质的报刊时期的新《汉口民国日报》1926.11.25 汉口闻事业《少年》月刊1922.8.1 《赤光》1924.2.1 巴黎周恩来《中国工人》1924.10 上海《热血日报》1925.6.4. 上海日报瞿秋白中共中央出版的第一家日报《工人之路特号》1925.5.31 广州日报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工人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的一家五卅运动中的新闻斗争《诚言》事件1925.6.27 上海《中国军人》1925.2. 广州军人报刊《军人日报》1926.4.1 广州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新闻事业(中间报刊的发展)《世界晚报》1924.4.16 北京成舍我《世界日报》1925.2.10 北京成舍我《世界话报》1925.10.1 北京成舍我大报动向《大公报》1926.9.1 新记公司接办复刊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不党、不私、不卖、不盲”——办报方针中国共产美国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1920.11.2党成立和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1923.1.23 奥斯邦(美)—最早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大革命时开洛公司广播电台1924.5 上海早期外商在上海开办的广播电台中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中国广播事业诞生期的新闻哈尔滨广播电台1926.10.1 我国政府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事业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1927.3.18 我国自办民营最早的一座广播电台国闻通讯社1921.9 上海胡政之通讯事业申时电讯社1928 《申报》加《时事新报》上海1927年4.12和7.15 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国统区革命根据地国民党新闻事业网.共产党的斗争《中央日报》1927.3.22 汉口. 《布尔塞维克》1927.10.24 上海瞿秋白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中央社”1927.5南京. 《红旗》周刊1928.11.20 上海十年内战“中央广播电台”1928.8.1 南京. 《上海报》1929.4.12 上海人民政权下的新闻事业系统(1931.11.7—1934.9)时期的新. 《红旗日报》1931.3.9 上海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1931.11.7 瑞金闻事业抗日救亡运动.《红旗周报》1931.3.9 上海《红色中华》报1931.12.11 瑞金《申报》纪念60周年活动史量才. 《斗争》1932.1.21 上海《青年实话》1931.7.1 江西永丰《立报》1935.9.20上海成舍我《红星报》1931.11.7 瑞金《生活》周刊1926.10 上海邹革命文化运动《新生》周刊1934.2.10 沪杜重远. 创造社(1928—1929)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大众生活》1935.11.26上海邹太阳社(1928—1930)《红色中华》陕北版1935.11.25 瓦窑堡《生活日报》1936.6.7香港邹鲁迅支持的社团刊物:《朝花》《未名》十年内《生活星期刊》1936.8.23上海邹《奔流》《语丝》《萌芽月刊》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抗日救亡战时期《中国的西北角》1936.8 范长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1930.3.2 上海《红色中华》《新中华报》1937.1.29 延安的新闻《红星照耀中国》1937.10 斯诺中国新闻研究会1931.10.23 “红中社”新华通讯社1937.1 延安事业.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左翼记联”)1932.3.20 《解放》1937.4.24 延安.《救国报》1935.5.15 巴黎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1939-1940)(两大成熟标志)国统区的新闻事业.沦陷区的新闻事业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与境外抗日宣传中心.上海“孤岛”《新中华报》1937.1.29 延安与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上《救亡日报》1937.8.24 郭沫若(1937.11.12—1941.12.8)《今日新闻》(新华社新闻电讯稿)新华通讯社1937.1 延安.海《抗战》1937.8.19 邹《译报》1937.12.9 上海延《解放》周刊1937.4.24 延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12.30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夏衍抗日战安1937.11.8(“青记”)“洋旗报”:上海争时期1941年,根据地进入困难时期. 《全面抗战》1937.12.16 邹《华美晚报》的新闻《解放日报》1941.5.16 延安汉《群众》周刊1937.12.11 中共《大美晚报》闻事业《抗敌报》1937.12.11 阜平口《新华日报》1938.1.11 .《每日译报》1938.1.21 华《晋察冀日报》1940.11.7 国际新闻社1938.9(“国新社”)范长江《文汇报》1938.1.25 北《抗战日报》1940.9.18 山西兴县《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1938.6 宋庆龄严宝礼《晋绥日报》1946.7.1 香《星岛日报》1938.8.1 胡文虎.《申报》港《华商报》晚刊1941.4.8 .《新闻报》《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1942.4.1 《大众生活》周刊1941.5.17 邹《光明报》1941.9.18重庆“重庆各报联合版”1939.5.6澳门《救灾特刊》1937.9东南亚《南洋商报》1940.12.1 胡愈之、陈嘉庚《星洲日报》郁达夫、胡文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统区的新闻斗争解放区的新闻事业的发展《联合日报》1945.9.21 《晋察冀日报》1945.9.12 迁至张家口《联合晚报》1946.4.15 《人民日报》1946.5.15 邯郸《救亡日报》《建国日报》1945.10.10 《抗战日报》《晋绥日报》1946.7上《文萃》周刊1945.10.9 《人民日报》1948.6.15 迁平山海《消息》半周刊1946.4.7 (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群众》周刊1946.6.3 迁回上海《人民日报》1949.3.15 迁北平(中共中央机关报)中联广播电台1946.3 .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949.9.27人民解《文汇报》1945.8.18放战争《新民报晚刊》1946.5.1时期的《解放报》1946.2.22 北平新闻事香《正报》1945.11.13 中共业港《华商报》1946.1.4 复刊“拒检运动”1945年8、9月间重庆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统区新闻统治加强解放区新闻事业的收缩第二条战线《中国学生导报》1944.12.22 重庆中的进步学《学生报》1947.6.11 上海生报刊《燕京新闻》1946 北平《观察》周刊1946.9 上海《新路》周刊1948.5.15 北平鼓吹“第三《大学评论》周刊1948.7人民解条道路”的《大公报》放战争报刊《文汇报》时期《时与文》的新闻《世纪评论》事业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全面崩溃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再发展反“客里空”运动1947.6 《晋绥日报》《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1948.4.2 毛泽东《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1948.10.2 刘少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新华社为主体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国家新闻总署的设立及其基本完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的国家通讯社网心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网对于新闻法制的建设的贡献成社会《人民日报》1949.3.15 北京新华社第一次全国社务会议1950.11.2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49.12.5 北京新闻总署1949.10.19 北京主义改《工人日报》1949.7.15 北京国家通讯社“消息总会”(原北京新华广播电台)造时期《光明日报》1949.6.16 北京中国新闻社1952.9.14 北京北京广播电台1950.4.10 北京的新闻《中国青年报》1951.4.27 北京吉林九台县有线广播站1952.4.1事业《解放军报》1956.7.1 北京“九台式”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与改进社义新闻工作的改进新闻教育的发展联系实际、群众,学习苏联新闻业务的建设北京新闻学院1949.11.1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新闻工作纯洁语言文字,注重语法修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55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经验新华社练笔运动(1950.3.29—4.16). 促进语言文字,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运用报纸图片1954.7“开”“管”“好”.基本完新闻宣传报道的成就与过失成社会主义改经济生产报道政治外交宣传报道思想文化报道造时期重要成绩抗美援朝报道的特点混淆政治与学术思想的批判的新闻事业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1、历史背景2、指导方针(“双百”方针)3、《人民日报》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1956.7.1改版的原因和必要性(1)改版前:改版社论《致读者》改版的目的、意见和重点改版的重点内容: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改进文风(2)改版后:新闻报道、言论4、新闻工作改革的全面展开:(1)新华社改革(2)第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1956.7—8(3)非党报《新民报》改革赵超构“短”“广”“软”(4)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研究复旦王中《新闻学原理大纲》(5)关于中国报纸的传统问题5、新闻工作改革的收获与意义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过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主要背景57年整风运动、反右斗争扩大化58年“大跃进”在曲折中发展59年庐山会议、反右倾运动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在摸索中前进60年到61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政治经济的息息相关60年到62年三年困难时期63年到66年经济调整时期、文化大革命爆发全面建社会主经济事业的发展与调整(总述:57—60)义时期的新闻报纸与期刊.新华社广播与电视新闻摄影与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事业《新民晚报》1958.4 北京电视台1958.5.1 .新闻纪录片北广1959.9 建立《天津晚报》1960 . (央视前身)《雨越大干劲越足》《中国现代报刊史讲义》1959 人大《羊城晚报》1957.10.1 广州. 《简明新闻》1959.11.2 1958.9 陈.勃《北京晚报》1958.3.15 北京. 沈力《团结报》1957.8.1 .《体育报》1958.9.1 .《科学报》1959.1.1 .《红旗》杂志1958.6.1 北京.从反右派斗争到“大跃进”运动中的新闻事业(60年以前,57—60)整风运动中的新闻事业.“大跃进”与新闻宣传全面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1957.3 北京高标准、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设社会主义时60年代初期新闻工作的主要经验和教训(60—66)期的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0—1961年闻事业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燕山夜话》—《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邓拓“马南邨”《三家村札记》—《前线》半月刊邓拓、吴晗、廖沫沙“吴南星”《长短录》—《人民日报》夏衍、吴晗、孟超、廖沫沙、唐弢主要的新闻思想评价:毛泽东、刘少奇、邓拓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全面展开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报纸与期刊小报(1966年夏—1968年秋)广播电视及其它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文革时《人民日报》种类彩色电视北京试播1973.5.1期的新《解放军报》产生及消失的原因上海试播1973.8.1闻传播《红旗》杂志导致的问题北京、上海、天津彩色电视试播1973.10.1事业文革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点宣传伎俩、经验教训1976年,国家重要领导人相继去世,10月“四人帮”垮台“文化大革命”浩劫10年,终于一日。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1978-2008)主要内容简介:这项近百万字的巨著,从学术角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变化,总结了的经验,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这是继《中国新闻通史》(三卷)之后的中国新闻与传播史的又一力作。
书面。
整本书以“历史记录风格”撰写,分为四个部分:绪论,一般性评论,子注释和补充性注释。
引言部分探讨了中国新闻通讯业近30年发展的总体历程和基本形式。
通常,从新闻传播系统的发展全过程中,提取出四个线索,即新闻传播系统,新闻传播概念,新闻传播规则和媒体管理,以梳理其历史背景。
从横向的角度讨论了报纸,新闻期刊,广播电视,新媒体,新闻社,新闻与传播研究以及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发展过程;附录讨论了台湾禁令解除后,香港和澳门回归后新闻业和传播业的发展以及1978年后华侨媒体的历史。
每章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和论述:概述,主要编年史事件,发展轨迹,媒体案例,典型人物以及经验教训。
《中国新闻与传播史》(第二版)涵盖新闻学与传播学两个主要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和广告学三个学科。
进入21世纪,以完整的体系集力量,改写一系列新闻与传播教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可以为新世纪的新闻教育和新闻人才培养提供服务。
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组织编写了《21世纪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
编辑是各个教学领域的专家,其中许多是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该系列教材包括国家级重点教科书和部级重点教科书,其他教科书也是精选产品,充分保证了它们的质量和权威性。
这套教材的特点如下:首先,内容是新的,涵盖面很广。
其次,写作是新的。
第三,作者阵容强大。
简而言之,这套教材的出版可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新闻与传播教学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掌握新闻与传播的基本理论,并熟悉其总体框架;在微观层面上,学生可以借助教学对新闻和传播的实际商业知识有具体的了解。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由方汉奇撰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课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课件中国新闻传播史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领域,其中第二章是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闻传播史,对这些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变革进行梳理和介绍。
清朝末年是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包括西方列强的入侵和革命思潮的兴起。
随着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的传入,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开始面临挑战。
最早的报纸在这个时期出现,虽然受到限制,但它们开始扮演起启蒙的作用。
同时,邮政系统的发展也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便利。
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清朝的覆灭,也开启了中国的民主革命时代。
在这个时期,新闻传播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系列的革命战争使得新闻传播成为推动革命的重要手段。
各种新闻机构出现,新闻报纸的数量也呈指数级增长。
新闻自由的倡导成为这个时期的主题之一,名记们通过新闻的力量传递着革命的火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新的篇章。
在新中国的初期,新闻媒体被国家掌控,起到了宣传的作用。
新闻部门的机构设置也发生了变化,新闻工作者开始扮演起宣传机关的角色。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新闻传播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媒体的数量和规模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同时,传统的媒体形式开始向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转移,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新闻传播史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传媒机构和新闻人物。
他们通过批评和报道,推动了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然而,新闻传播领域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新闻自由的限制、媒体的商业化以及虚假新闻的泛滥等问题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热点话题。
这些问题使得社会对新闻传播的期望与实际发展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落差。
综上所述,中国新闻传播史是一个由古至今的演进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清朝末年、民国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闻传播史各自涌现出了众多的重要事件和变革,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1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2木铎——中国古代的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介3邸报: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
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管报到了宋代,开始出现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我国最古老的报纸(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机构是都进奏院)4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5黄皮京报:北京明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
同治以后,各朝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普遍加上了封面,有了报头,大部分封面使用黄色连史纸,因而称为黄皮京报1《申报》是上海的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英国商人美查于1872年4月30日创刊,创办的目的是为了挣钱《申报》特点:在新闻业务上,《申报》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了电报(最早发布号外),开辟了我国报纸利用电报在国内传递新闻的新路;《申报》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申报》还很重视报纸言论工作。
重视发表副刊文字,是《申报》在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在广告、发行等报业经营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经验,创刊之处采用廉价销售的营销策略,并且雇佣报童在街头叫卖;在经营业务上,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从事其它出版行业;申报管还在国内率先出版了以图画为主的刊物(《寰瀛画报》2在华外报的作用: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分类统计各类报纸宗教性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年8月5日威廉·米怜在马六甲创刊意义: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2)《杂闻篇》是马礼逊于1833年4月29日在澳门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3)《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为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意义:宗教性中文报刊,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里(4)《万国公报》林乐知,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商业性报刊:(1)《孖刺报》中文版的《香港船头货价报》1857年11月3日在香港创刊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经济类报纸、最早的以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一流课程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一流课程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作为传媒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承载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媒发展历程的深刻理解和独立思考的使命。
这门一流课程的建设旨在通过对历史脉络的追溯,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演变,掌握传媒业的发展规律,为未来的传媒从业者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
一、历史纵深,全面把握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首先通过历史的纵深来呈现中国传媒的演变过程。
从古代的“木简竹帛”到现代的多媒体时代,学生将深入了解千百年来中国新闻传播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通过全面把握历史脉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传媒业的发展规律,为日后的从业生涯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际应用能力一流课程的设计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除了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还会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研、采访,以及对现代媒体的深入剖析。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提升实际操作的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跨学科融合,培养全面素质一流课程的设置还会充分考虑跨学科的融合。
传媒行业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传媒知识,还需要具备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因此,该课程将引入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使学生具备全面的学科素养,更好地适应传媒领域的多样化需求。
四、案例分析,激发独立思考能力中国新闻传播史一流课程的教学手段将注重案例分析。
通过深入研究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发展阶段,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将学会通过历史案例来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培养严谨的思维方式,为未来的独立研究和创新奠定基础。
五、国际视野,了解国际传媒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一流课程将注重国际视野的培养。
通过对国际传媒发展的对比分析,学生将了解中国传媒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拓展对国际媒体环境的认知,为未来从事国际传媒工作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新闻传播史一流课程的建设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历史脉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跨学科融合、案例分析和国际视野培养具备广博知识、扎实理论、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传媒专业人才,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中国新闻传播史总结
第二编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1 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变化1.唐代:进奏院状报,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流行于唐末。
是一种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的原始形态报纸。
近似于“新闻信”,是古代官报的雏形。
内容多为朝廷信息。
2.宋代:邸报和小报。
邸报已完全从官文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
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多为朝廷信息,但不准确,有小道消息。
是民办报纸。
受到统治者严厉查禁。
3.明代不设进奏院,由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等事宜。
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的称为“邸报”,是日刊,以书册形式出现。
由提塘官负责邸报转发工作。
提塘为了便于编发邸报,还设立的报房。
内容仍主要是诏令、奏章、任免等朝政信息,但比宋代多了少许社会新闻。
明代中叶后,北京出现了合法的民办报房和从事抄报送报工作的人,办报已成为一种民间行业。
4.清代官报通常称为邸报,清中叶后,又常被称为京报。
发布方式、发行渠道与明代类似,起主要作用的仍是提塘。
乾隆年间各提塘“公设报房”,使提塘报房有了一定的官方性质。
清代官报的内容主要为宫门钞、上谕、臣僚章奏三部分。
清代统治者对官报的内容控制甚严,常由皇帝最后定夺。
逐日发行,有抄写也有印刷,雍、乾后多为印刷。
读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
清代乾隆中叶以后,一部分人从提塘及其报房中分离出来,专以编发报纸为业,因其所报内容均在当局允许范围内而合法存在。
5.中国古代官报的发展有以下特点:①发行时间上,唐代进奏院状报为不定期发行,宋代邸报定期发行,明清邸报则是日刊。
②印刷技术上,宋代前通常为手抄,宋时偶有雕版,明末出现活字印刷的邸报,到了清代雍、乾以后,大多为印刷。
③发行者由各地进奏官发展为中央机构。
内容由进奏官各自制作发展为中央政府统一编订。
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古代报纸是封建专政体制的体制内事物,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内容长期囿于朝政信息,停滞在抄传常程官文书的简单状态。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的新闻传播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代的新闻主要通过口头和书面形式传播。
在古代,官方新闻是由司马如官府负责传播,而民间新闻则是通过报纸、书籍、文学作品等方式传播。
比如,《汉书》就是关于古代中国历史的主要文献,其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新闻。
此外,在古代,人们还有社会性的新闻传播方式,比如宗教活动和庙会,以及把新闻传播给更广泛的民众,比如驿站、知音和商人等。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新闻传播在中国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随着发行量不断增长,新闻期刊和报纸在中国逐渐取代传统形式。
到清朝末期,新闻报纸已成为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新闻传播形式之一,其中随着西方新闻报纸的兴起,报纸对社会的影响力也不断提高。
20世纪以来,中国的新闻传播不断发展,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新闻传播技术也在不断改进,新闻机构也在迅速发展。
新闻业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新闻传播形式之一,它不仅满足了中国人民的需求,还使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文化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不断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知识水平和新闻文化水平。
今天,中国的新闻传播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现代的新闻传播技术如电视、广播、印刷品和互联网等逐渐普及,中国的新闻传播也不断更新换代,新闻已成为中国社会最重要的新闻传播形式之一,传播的效率和信息量也在不断上升。
20世纪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受到了西方新闻传播的深刻影响,其新闻媒体越来越国际化,政府和社会对新闻的态度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鼓励新闻界健康、积极、公正的传播精神,推动新闻传播更加民主、健康、公正地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使中国新闻在国际间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中国新闻传播有着悠久而光辉的历史,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使中国新闻传播得以更进一步发展,为人民提供了全面、有效的新闻传播。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重大新闻事件和重要新闻人物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二、教学内容1. 新闻传播媒介的历史演变古代新闻传播活动近代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发展2. 重大新闻事件与人物评述著名新闻人的业绩与贡献影响深远的新闻事件分析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的新闻传播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闻传播历史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新闻媒体机构,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认知。
四、思政教育融入点1. 强调新闻传播工作者的社会责任:通过讲述新闻传播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和职业素质,引导学生认识到新闻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社会责任感。
2. 培养正确的历史观:通过全面、客观地讲述中国新闻传播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新闻传播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结合中国近代历史背景,讲述进步的、革命的、红色的报刊史和新闻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 传承优良传统:讲清楚中国新闻事业从历史中走来的、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党报思想、新闻宣传思想、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发言质量等,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政教育效果。
2. 小组讨论评价:对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评价,包括讨论的深度、广度以及团队协作等方面,以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课程简介《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全面介绍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并综合讲述新闻传播思想、新闻传播教育与研究的历史。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知识及其发展历程,培育学生深厚的专业素养与强烈的职业认同。
二、思政教学目标1.知识传承:确保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知识及其发展历程,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新闻传播媒介、重大新闻事件和重要新闻人物等。
2.身份认同:通过讲述新闻传播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和职业素质,引导学生认同并继承中国新闻传播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3.经验借鉴:总结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经验与教训,为学生提供宝贵的行业经验和历史借鉴。
4.规律探寻:引导学生探索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历史规律,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思政教学内容与方法1.内容选择:重点讲述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演变,特别是近代以来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传播媒介的发展状况。
同时,对著名新闻人的业绩、重大新闻事件和重要新闻思潮进行评述。
2.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讨论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新闻媒体机构,邀请新闻传播行业的专家进行讲座或分享经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新闻传播行业的实际运作情况。
四、思政教学评价与反馈1.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思政教育效果。
2.反馈机制: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不断完善思政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以上设计,《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能够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培养具有深厚专业素养、强烈职业认同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闻传播人才。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编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逻辑元点与研究范式一、逻辑元点1、“新闻”:中国新闻史新闻的定义:(1)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则称,“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这里的“新闻”,不仅指一种文体,而是包容新闻体制、新闻思想、新闻媒体、新闻人员、传播内容、新闻事业、传媒产业等在内的泛称。
1、“传播”:中国传播史传播: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2、“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事业: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
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出现是新闻事业产生的最主要的标志。
3、“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指的是人际间,团体内直接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事实的信息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
简言之,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二、研究范式1、本体范式(1)特点从新闻事业自身特点出发,描述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规律。
(2)历程A、源起——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年商务印书馆)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
这本著作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该书汇集、考证了大量的史料,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还在于它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描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据此作出了明确的历史分期: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始创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经营时期。
这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解放以后中断,被后来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摒弃。
惜乎!B、回归——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作者试图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作者提出自己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历史分期:近代报业开创时期(1815—1845年)——外报垄断时期(1845—1895年)——民族报业勃兴时期(1895—1911年)——新闻事业职业化与多元化时期(1911—1927年)——新闻事业两极对峙时期(1927—1949年)。
中国新闻传播史绪论
中国新闻传播史绪论中国新闻传播史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和演进。
在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主要依靠书信、口头传递等方式。
但随着印刷术的引入和发展,新闻传播开始逐渐走向规模化和专业化。
明代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重要的时期。
在明朝时期,由于推行门第制度,使得社会思想逐渐受到限制,新闻传播机制受到了打压。
然而,由于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书籍的出版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清朝时期,新闻传播进一步发展。
兴办报刊成为清代新闻传播史上的重要标志。
这些报刊不仅传递了政治、军事等重要信息,也成为批判腐败现象的重要力量。
清朝后期,新闻传播机构进一步扩展,民间传媒开始涌现,为新闻传播史上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奠定了基础。
近代的新闻传播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经济改革,新闻传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目前,在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完全实现了媒体主体多样化,媒体数量急剧增加,传媒行业的专业素养和竞争力也不断提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新闻传播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新媒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政府对媒体的控制和限制,使得新闻传播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束缚。
此外,在网络时代,虚假信息的传播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对新闻传播的可信度产生了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传播史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从书信、口传到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个媒体形式的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但其变革和进步的方向是不可逆转的。
未来,中国新闻传播有望继续推进多样性和专业化的发展,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史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新闻传播方式也不断演变和创新。
本文将继续探讨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相关内容。
在中国古代社会,新闻传播主要依靠书信、口头传递等方式。
其中,书信是最重要的信件形式,通过书信可以传递国家重要政令、学术思想、战争情报等。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传播史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总学时:36 学分: 2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2年级学生先修课程: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较为全面地介绍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着重探讨中国新闻传播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和趋向,考察中国新闻事业的性质、状貌同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
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近代中国的新闻事业,各时期的新闻制度、新闻思想及重要人物。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学习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丰富专业历史知识,为今后学习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使学生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
丰富专业历史知识。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为1个学期。
中国新闻传播史
绪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政治性,重视政论,政党报(喉舌论)是中国新闻传媒的主体,在华外报的发展和垄断时期。
(长期、曲折、不断进步)。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木铎:是我国古代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
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与新闻的采集和发布相近。
布告:是《三国志》中经常提到的用以“布告天下”的政府文告,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以在固定地点悬挂或张贴为主。
露布: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达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帛制在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
主要的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公开性和实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古代报纸在唐代出现的原因:1、交通发达;2、藩镇制度;3、文化发展、传播工具,如:笔、墨、纸、帛都已具备;4、国家统一,国土广袤,人们客观上需要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也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条件。
宋代官报的显著特点:新闻检查制度,所有进奏院集中到一起办公,承发文字只能阿紫进奏院办公地点进行,所有公文一律不准带回住处,以免公文泄露。
“检详”制度——定本制度,判报制度。
小报:产生原因,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特点,1.有一批专业和业余的编排、采写队伍2.小报内容丰富,可读性高,社会性强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4.传播迅速、时效性强,手写印刷并行5.编写者的目的是盈利,中国最早拥有商品性质的报纸时期,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意义,小报第一次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和朝政国事的封锁,打破了封建官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分子对朝政信息的要求第一次突破朝廷官报作为政府政治宣传品的范围而走入市场,成为一种小商品。
第一次表达了民意舆情,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性。
不足,缺乏自己的言论,业务水准长期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影响相对有限。
京报,产生于明代后期,盛行于清代。
中国新闻传播史:发展历程与媒介变迁
• 报纸:为定期发行的传播媒介 • 杂志:为不定期发行的传播媒介 • 电视:为实时传播的媒介 • 互联网:为随时随地传播的媒介
05
中国新闻传播媒介的变迁
古代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
• 口头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适用于日常生活,如民间故事、史 诗等
• 人际传播:通过对话、聚会等形式进行 • 群体传播:通过仪式、节日等活动进行 • 文字传播:随着文字的出现,书面传播逐渐兴起 • 甲骨文、金文等:为最早的文字形式 • 竹简、木牍等:为最早的书写材料 • 新闻传播媒介: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竹简、木牍等
03
中国近代新闻传播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后的新闻传播变革
新闻传播事业的变革:随着鸦片战争 的发生,中国新闻事业开始受到西方
的影响
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 从传统的报纸、杂志到
近代的报刊
新闻传播形式的变化: 从传统的报刊到近代的
报刊
• 外报的出现:如《字林西报》等 • 报刊事业的兴起:如《申报》等
• 报纸:如《申报》、《新闻报》 等 • 杂志:如《时务报》、《新青年》 等
• 报纸:为定期发行的传播媒介 • 杂志:为不定期发行发展
民国时期新闻事业的繁荣
新闻事业的繁 荣:随着政治、 经济、文化的 发展,新闻事
业逐渐繁荣
01
• 报纸:如《申报》、《新闻 报》等 • 杂志:如《时务报》、《新 青年》等
新闻传播媒介: 主要包括报纸、
杂志等
新闻传播形式 的变化:从口 头传播、文字 传播到报纸、
杂志等
03
• 报纸:为定期发行的传播媒 介 • 杂志:为不定期发行的传播 媒介
02
中国古代报刊的发展与演变
宋代报刊的诞生与传播
• 报刊的诞生:随着印刷术的发明,报刊应运而生 • 《开元杂报》:为最早的报纸 • 《新闻总录》:为最早的新闻汇编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史追溯至古代,从这一历史的角度来看,它不仅是一次跨文化和跨时代的发展,也是一次国家发展与新闻传播之间相互尊重、互相促进的过程。
我国古代新闻传播,其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至3世纪,其历史文献从汉唐以及先秦诸子演义中获得了大量的信息。
公元前7世纪,洛阳西城的天文台修建了报晓鼓,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开始。
公元前7世纪,齐国发明了特殊的信息传播系统,即“书信使”,它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最早的通讯方式之一。
《淮南子》曾经提到,古代中国有“统一行政俱乐部书状”,每个人给另一个人派送书信,用以传播信息。
随着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中国新闻传播也进一步发展。
公元前3世纪,出现了第一批新闻报纸,以“阳光报”为代表,主要向人们传播朝廷、政府的令牌信息和公告,它可以说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最早的新闻报纸,它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开启了新闻传播的新纪元。
随后,宋朝出现了《竹书纪年》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最著名的记录集。
它将所有重要的国家事件、神话传说、故事和社会现象等编纂成一部有记载价值的史料。
元朝时期,新闻传播又发生了重大变化。
它推出了“报刊”和“书记”,报刊是由官方或各地文人编辑打印的新闻传播产物,而书记则是一种以歌词或诗歌性格的新闻。
此外,元朝也开展了大量的教育性活动,如《书目精要》、《旧史补遗补》以及《太平御览》等,在新闻传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朝时期,新闻传播进一步发展。
它推出了《学易通鉴》《续新闻》《外汇报》《内务府报》等一系列新闻刊物,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时事新闻和文化发展。
随着20世纪的到来,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许多有影响力的报纸杂志陆续问世,如《北京日报》《人民日报》等。
20世纪30年代,还出现了“民族传播”的概念,即给予社会底层群体更多的新闻传播权利。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香港,中国新闻传播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科技的发展,新闻传播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一、名词解释:○1《昭文新报》:《昭文新报》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以阅者较少而改为5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文杂作为主。
○2“设报达聪”:“设报达聪”是维新运动的基本方式,在康有为看来,办报之所以能起到”达聪”之目的,在于它能达民隐,表达民心民情;能解蔽隔,上下通畅,政通人和;能通敌情,外情内达,知己知彼;能使皇上知四海,察世俗,耳聪目明。
○3“时务文体”:“时务文体”是维新派在办报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新颖报刊论说文体,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发表的梁启超等人的论说,最先引起文坛的注意,故被称为“时务文体”,也被称为“新文体”或“报章文体”。
时务文体是一种在中文报刊上发展起来的文体,是维新派在文风上维新的结果,突破了八股文、桐城派古文的束缚,实施应当是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要求产生的。
○4“苏报案”:“苏报案”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著名报案。
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
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矛头直指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
《苏报》这样毫无忌惮的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的震动。
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
1904年5月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三年和两年,《苏报》永久停刊。
○5《民报》发刊词: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于日本东京创刊。
孙中山具体指导了该报的创办和先期的编撰工作。
亲自撰写了《发刊词》。
在《发刊词》中,孙中山第一次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
○6“癸丑报灾”:袁世凯用残暴的手段对报界实行专制统治。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二。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当时中国就已经有了一种叫做“报纸”的新闻传播形式。
这种报纸是由官方发行的,主要用来宣传政府的政策和官方消息。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新闻传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清朝时期,
官方报纸被称为“报纸”,它们主要用来宣传政府的政策和官方消息。
同时,私人报纸也开始出现,它们主要用来发表新闻、评论和讨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
在近代,中国新闻传播发生了重大变化。
1911年,中国宣布实行宪政,新闻传播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官方报纸被改称为“报刊”,它们不仅发表政府的政策和官方消息,还发表新闻、评论和讨论政治、经济和文
化等问题。
20世纪初,中国新闻传播发生了巨大变化。
1917年,中国第一份报
纸《新华日报》开始出版,它是中国第一份民间报纸。
1919年,中国
第一份政治报纸《解放日报》也开始出版,它是中国第一份政治报纸。
20世纪50年代,中国新闻传播发生了重大变化。
1949年,中国建立
了新中国,新闻传播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官方报纸
和政治报纸的数量大大增加,新闻传播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
的发展,新闻传播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新闻传播不仅发生了规模扩大,而且也发生了内容上的变化,新闻报道更加全面、客观、准确。
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新闻传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官方报纸到民间报纸,从政治报纸到经济报纸,从传统报纸到
网络报纸,中国新闻传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1.世界上第一份中文报刊:马礼逊,米怜《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补充:a,《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葡萄牙文)报纸b,《杂闻篇》马礼逊,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2,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3.1919,徐宝璜《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
4.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5.1931年10.23日在上海成立的《中国新闻学研究会》是我国第一个研究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学术团体。
6.《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斯诺7.反映陕甘宁边区的情况的通讯录《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西北近影,陕北之行)的作者:范长江8.《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5日创刊于香港。
9.《民报》同盟会的机关报,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10.1918年成立于北京的新闻编译社创办人是11.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主办的报纸中最有影响力报纸是《新华日报》1938年10.26出版,至1947年2.28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
12.1919年7月14日,湖南省学联刊物《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毛泽东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湘江评论》“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宗旨”。
毛泽东为创刊号撰写创刊宣言及长短文二十余篇,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揭露和抨击。
13.《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年7月21日在天津创刊,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恩来任主编。
对开大张日报,有时发行号外。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设有“主张”、“时评”、“新思潮”、“新闻”、“国民常识”、“函电”、“文艺”、“翻译”等8个栏目。
其宗旨是:宣传新思潮,报道与评论国内外时事和全国学生运动,指导革命青年学生的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14《.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中国新闻传播史
传播史:传播史是研究人类传播历史的学科,一般而言,传播史的起始时间是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算起。
传播史是文化史的一支,其研究的主题,包括传播媒介的生产者、生产过程、及媒介本身内容,以及其与历史文化思想等背景的关连等。
语言、文字、印刷、电子媒介等信息系统的形成,意味着人类传播的能力不断扩展和效率的不断提高,这个过程也是社会信息系统的相对自立性不断加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和制约作用不断增大的过程。
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史》是200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师群。
本书是介绍从隋唐开始到近代中国新闻媒介发展的一部史书。
内容简介:本套丛书涵盖新闻学、传播学两大学科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广告三个专业。
本书作者皆为新闻学领域的大家,他们在多年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吸纳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浅出的论述了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由于本书的论述时段截至2000年,所以网络传媒等新兴新闻传播活动也被纳入了作者的视野,从而使本书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是新闻专业学生及新闻爱好者了解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主要分为六部分,即唐代之前的传播媒介、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宋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清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唐代之前的传播媒介①夏商周时期:木铎,用来宣达政令、进行采风的特殊媒介。
其他传播媒介:甲骨(主要用于占卜和祭祀)、金石(帝王诏书和国家常法)②汉代:邮驿制度的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条件。
传播媒介:竹简和木简。
(东汉时期“蔡侯纸”的出现)③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布告:主要内容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
露布: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其他传播媒介:烽燧(用于军事方面,主要是为了防备西北少数民族武装入侵)、谣言、木简、竹简、木牍等。
2、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在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编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逻辑元点与研究范式一、逻辑元点1、“新闻”:中国新闻史新闻的定义:(1)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则称,“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这里的“新闻”,不仅指一种文体,而是包容新闻体制、新闻思想、新闻媒体、新闻人员、传播内容、新闻事业、传媒产业等在内的泛称。
1、“传播”:中国传播史传播: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2、“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事业: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
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出现是新闻事业产生的最主要的标志。
3、“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指的是人际间,团体内直接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事实的信息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
简言之,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二、研究范式1、本体范式(1)特点从新闻事业自身特点出发,描述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规律。
(2)历程A、源起——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年商务印书馆)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
这本著作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该书汇集、考证了大量的史料,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还在于它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描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据此作出了明确的历史分期: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始创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经营时期。
这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解放以后中断,被后来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摒弃。
惜乎!B、回归——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作者试图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作者提出自己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历史分期:近代报业开创时期(1815—1845年)——外报垄断时期(1845—1895年)——民族报业勃兴时期(1895—1911年)——新闻事业职业化与多元化时期(1911—1927年)——新闻事业两极对峙时期(1927—1949年)。
2、革命范式(1)特点以评述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作为主脉络,对有关史实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
换言之,这中历史分期法缺乏被研究对象自身的特点。
(2)历程A、源起——《中国报刊史教学大纲》(1955年中共中央马列学院新闻班编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号召知识分子和文化学术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学术研究工作。
自20世纪50年代起,一批初步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新闻学者,开始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注重研究新闻事业的宣传报道活动及其在社会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B、巅峰之作——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三卷本,1999年人民大学出版社)这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二个标志性成果。
从历史分期来看,作者主要以通行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作为蓝本,但体现不了新闻事业自身的发展特点,难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事业究竟有何差异、变化和特色。
(3)商榷这是缺乏新闻史学研究特色与个性的做法。
究其原因,一是在研究思想与研究方法上“左”的思想——“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论”影响,强调阶级斗争为纲;二是,对新闻史缺乏准确的定位,是文化史,还是专门史?行业史?新闻史研究的逻辑元点,在这里显得格外有意义。
第二编《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知识体系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复习提示中国古代报纸,从唐至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先后出现邸报、小报和报房京报等类报纸。
办报者从官员扩展到私人,并进而成为社会上一种行业;从官办为主到以民办为主,从类似新闻信件的手抄品到活字印刷的小册子,从非卖品到沿街叫卖收费订阅,总趋势是逐渐进步的。
但在封建专制政制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内容长期囿于朝政信息,停滞在抄传官吏文书状态。
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古代报纸是封建专制体制的体制内事物。
复习本章,要求在全面了解和把握古代官报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同时,对小报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也要予以认识,尤其对邸报和小报的特点和性质要加以区别、比较并认真地把握;另外,民间报房及其所办报纸也是本章应该关注的重点。
二、模拟试题(一)名词解释1、露布2、进奏院状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邸报6、宋代小报7、定本制度8、报房京报9、辕门抄10、《天变邸抄》11、《万历邸抄》12、《急选报》(二)简答题1、先秦及其以前的传播手段主要有哪些?口头传播——烽烟旗鼓——木铎2、秦汉及其以前的文字传播载体主要有哪些?简策——丝帛——露布3、唐代进奏院状报的内容及特征。
P74、宋代邸报的内容与特征。
P12~135、小报在宋代产生并盛行的原因。
(1)外部环境:宋代内忧外患严重,社会动荡不安的产物(2)内在因素:朝报的商品化6、明代邸报的发布和抄传一般要经过哪些环节?P22 通政司——六科——提塘7、清代的提塘、提塘报和民间报房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报房办的“京报”不是政府官报?P34、388、如何理解清代《京报》诞生的意义?清代《京报》作为中国古代报纸的最完备形式,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内容——发行——读者——宗旨(赢利)(三)论述题1、宋代小报具有那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止?2、为什么中国古代报纸没有演进成近代报纸?(1)内因:这是根本原因。
在封建专制政制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内容长期囿于朝政信息,停滞在抄传官吏文书状态。
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古代报纸是封建专制体制的体制内事物。
中国古代报纸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具体反映。
(2)外因:清代民间报房及其所办的报纸的没落,其历史背景是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封建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打进中国市场。
从主观来说,由于官方对这类报纸控制过严,办报人除照录科抄和牌示之外,不能越雷池一步,古代报纸不能满足社会上日益增长的信息方面的需求;从客观来说,则是兼有新闻、评论、广告和文学作品等多方面内容,可读性较强,信息量较大,新闻时效性较强的近代化新式报刊的出现。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一、复习提示近代报刊是内容与形式都比中国古代报纸先进的新型报刊,是在鸦片战争前西方列强图谋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中传入中国的。
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是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最先出现于东南亚一些华人聚居地区。
而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是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语《蜜蜂华报》(1822年9月12日)。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主旨不在报业经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活动。
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外人在中国创办了约180中外文报刊。
这一时期的外报,在宣称办报目的是,往往大谈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旨趣,标榜其宗旨是为了中国,是为了“润泽汉人”,是“有益于中华之举”。
而事实上,外人在华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是用报纸的一般功能来掩盖其主要为列强服务的实质。
比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办人郭士力,身份非常复杂,既是传教士、“中国通”(汉学家),也是一个报人、间谍、翻译家(侵略者)。
不过,外报是远较中国古代报纸先进的近代传媒,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
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也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
它们为被封建统治长期禁锢的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睁开眼睛看世界、认识中国落后的窗口,从而促使了这部分中国人的觉醒。
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也不可避免地为新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利用。
它们所介绍的文化科学知识,是西方人民数百年来奋斗所取得的具有全人类意义的文化结晶,也理所当然地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
这些知识分子从而活跃了思想,增长了见识,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愿望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
反映在新闻事业方面,外报的出现,起到了示范和刺激的作用。
一些中国的有识之士,通过与外报的接触,初步认识到近代报刊的功能和作用,从19世纪70年代起,借鉴外报的业务经验,利用外国的技术设备,自己创办近代报刊,揭开了中国新闻事业的新篇章。
复习本章,要求了解并掌握以下报刊的概况:《察世俗每月统计传》、《遐迩贯珍》、《万国公报》、《申报》、《字林西报》等。
二、模拟试题(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3、《蜜蜂华报》4、《遐迩贯珍》5、《字林西报》6、《万国公报》7、《申报》8、《德臣报》9、《孖剌报》10、《广州纪录报》(二)简答题1、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的发展情况。
英文报刊——中文报刊(外人、华人)2、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的发展情况。
英文报刊——中文报刊(外人、华人)3、《申报》的特点是什么?它取得成功的办法有哪些?P63(三)论述题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有哪些?(重点)P74~76主观上:文化侵略——客观上:文化交流——实践上:民族报业发展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一、复习提示从19世纪60年代起,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威胁下,中国封建统治集团被迫搞起了洋务运动。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产生了一批资本主义企业和民族资产阶级,也产生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
积极要求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是一些早期维新派,如王韬、郑观应等人。
但是,第一批国人办报,特别是在内地出版的,数量不多,寿命不长,只限于上海、广州、汉口等少数地区,而且往往挂着洋旗,托庇于租界,所以,总体上社会影响不大。
维新派的第一批报刊,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传播维新思想,促进变法活动的开展而创办起来的。
这批著名的报刊是《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和《强学报》。
虽然出版的时间不长,但它们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批报刊,也是第一批中国政治团体机关报,标志着中国政党报纸的萌芽。
戊戌变法时期,在维新派的带动下,国人自办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涌现,形成国人创办近代报刊的第一个高潮。
从1895年到1898年,国人新办报刊达94种,分布于20多个城镇,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时务报》。
复习本章,要求熟悉并掌握以下报刊的创办过程及其特征,即:《循环日报》、《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报》、《湘报》、《国闻报》等。
二、模拟试题(一)名词解释1、《循环日报》2、《中外纪闻》3、《强学报》4、《时务报》5、《知新报》6、《湘学报》7、《湘报》8、《国闻报》9、时务体(二)简答题1、洪仁玕的新闻观点是什么?2、王韬的办报主张是什么?请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