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广东省阳春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四历史试题 Word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春一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月考四

历史科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1.周代冕服、弃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春秋战国时期,作为“间色”的紫色在齐国成为上下推崇的颜色,这说明( )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礼乐制度逐渐崩溃C.齐国独立于周王室D.等级制度走向消亡2.《礼记·王制》记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这说明,周代( )

A.践行了以民为本理念 B.具备了储粮备荒意识C.加强了中央政府职能D.解决了平民百姓疾苦3.汉文帝时贾谊提出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的策略。据此,汉文帝分齐国为七,分淮南为三,汉景帝分梁国为五。到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王子封侯者达一百多人。据此可知( )

A.汉文帝是分封诸侯王子弟的始作俑者 B.汉武帝时期郡国并行的局面得以结束

C.汉代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 D.汉代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说明秦汉( )

A.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B.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C.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D.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5.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

标。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秦、汉、唐、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B.①③②④C.①④③②D.①③④②

6.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 )

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7.唐御史中丞宋璟,常常在朝堂之上评论朝廷得失,为幸臣所不容,武后曾先后三次敕璟外任,璟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不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对此,武后亦无可奈何。这说明( )

A.女性执政受到质疑B.监察权具有独立性C.御史制度存在弊端 D.专制皇权遭到削弱8.宋以前,谏官隶属于门下省,对皇帝称“谏”。到宋代谏垣独立,谏官不由宰相任用,由皇帝亲擢,谏官隧转成不为纠绳天子,反来纠绳宰相。这一变化( )

A.加强了谏官的权力 B.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C.转移了权力的中心D.造成了对政府的制约9.元朝行省制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材料反映了行省制的设置( )

A.利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并未消除各族之间的差异

C.与宋代相比更利于中央集权 D.与元朝民族征服背景相关

10.《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这样在昔日“贵”的阶级之外,又增加了“富”的阶级。昔日“贵”、“富”合一,现在“贵”、“富”出现了分离。这表明春秋后期( )

A.世卿世禄制被打破 B.商品经济发展

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转变 D.新兴地主阶级崛起11.《史记·卷三十·平准书》载:“(汉武帝)於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汉武帝旨在( )

A.平定七王之乱B.解决王国问题C.统一国内币制D.加强中央集权

12.《汉书·食货志》记载:“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宋代户口登记为主户和客户,客户指自己无田,租种地主土地者。明代地租形态由以分成租为主发展到以定额租为主,地主的干预减少。这说明中国古代( )

A.赋役制度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长工、短工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C.租佃关系不断发展 D.自耕农经济的演变

13.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对表中信息解释合理的是( )

A.古代中外之间交流具有双向性B.古代中外间交流以技术为主导

C.海外贸易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D.中国对外交流主要对象是邻国

14.唐代斗茶之风起源于贡茶之地福建,主要是茶民评比茶叶质量的高低。到了宋代,从制茶者到茶商,从民间到皇宫,从百姓到文人雅士,各个阶层都爱玩斗茶。从此可见,宋代(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社会生活平民化趋势加强C.小农经济趋向解体D.文人雅士引领了社会潮流15.北宋汴京官府规定:“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当铺)掌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人。”由此可见,当时( )

A.官府垄断商业破坏营商环境 B.政府重视商业交易的有序性C.商人户籍制度束缚商人转行 D.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16.中国金银比价一直高于欧洲,明初大概是1∶6,随后到1∶8,欧洲中世纪一般是1∶14。地理大发现引爆了全球化狂潮。根据学者全汉昇估算,1700—1830年间输入中国的美洲白银约为6亿元,折合约4.3亿两。据此推知( ) A.金银套利是白银输华的主要途径B.古代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

C.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强D.白银输入将加速中国经济货币化

17.据史料记载,海禁下的明代走私现象远超前代,既有民间百姓的走私活动又有外交使节和沿海兵勇利用官方便利的走私行为,该现象说明( )

A.明朝手工业品受到海外青睐B.利润丰厚令人们铤而走险

C.封建制度衰落腐败领域延申D.政策失当致商业行为变异18.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第一场是儒墨之争;第二场是儒道之争;第三场是儒法之争。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儒家学说成为各派众矢之的B.争鸣涉及人生和治国方面

C.各家流派矛盾尖锐不能调和D.儒法之争实质是显学之争19.《礼记·大学》率先提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目标,并把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后来《孟子》进一步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表明先秦儒学(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