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 含散文 小说 阅读答题技巧
散文、小说、记叙文答题思路
记叙文(小说)、散文答题思路课外阅读做题步骤1、读懂文章2、读懂问题3、怎么做(答题步骤)答几点(看分答题、多多益善)4、一定要结合原文答题记叙文、散文小说常见做题方法本文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事+结果”的模式概括一、环境描写即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背景,为╳╳人物出场提供了一个舞台。
2、渲染了╳╳(清新、悲凉、冷清、寂静、闷热、欢快、神秘、紧张)气氛,烘托了人物╳╳(悲伤、凄凉、难过、痛苦、烦躁或轻松、高兴、愉快、幸福、孤独)心情或╳╳心理。
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故事情节做铺垫。
4、揭示╳╳主题,深化主题。
5、塑造了╳╳人物╳╳性格或品质。
二、题目的作用1、全文线索,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
2、一语双关,表面意思╳╳、深层意思╳╳3、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4、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5、运用了╳╳修辞,集中抒发了作者╳╳情感.三、指出文章的“线索”①文章题目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感情变化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四、记叙顺序作用:顺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制造悬念、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1补充交代了╳╳内容2对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五、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第一人称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便于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
第二人称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第三人称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六、词语、句子的语序能否互换1、看句子是否与前文或后文内容存在一一照应的关系。
2、看句子是否存在规律(逻辑关系)如,从早到晚、原因到结果、概括到具体等。
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妙处1、比喻运用了比喻修辞,把╳╳比作了╳╳,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抒发了作者对╳╳事物╳╳情感,突出了中心。
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复习16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含答案)
专题十六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知识点讲解考点一、内容梳理及概括1.常见题型(1)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情节发展、情感变化……)(2)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填空。
(3)文章的情节为什么将……安排成……(4)……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依次概括。
2.答题思路(1)从文章的线索入手一篇文章的材料要按照某种“依据”组织起来,这种贯穿全文、把人物或事件连缀起来的“依据”通常称为线索。
围绕文章线索,即可梳理出行文的思路。
寻找文章线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以时间为线索。
这类线索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时空、人物串联在一起。
如《故乡》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事情发展顺序,连缀成文。
②以事件为线索。
如《社戏》一文,是以看社戏为线索,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以某物为线索。
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④以某人为线索。
在这类文章中,某人往往是贯穿全文的人物,不一定是文中的主角。
如《孔乙已》中的“我”。
⑤以见闻为线索。
《故乡》就是一例。
小说以“我”回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描述农村的破败及闰土、杨二嫂的巨大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农村破产和农民痛苦生活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⑥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回忆了自己童年的生活。
⑦以感情为线索。
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蔡老师这一感情为线索。
(2)从段意、层意、句意入手①梳理全文的思路,要先理解每一段的意思,再看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②梳理文章局部的思路,比如某一段的思路,从理解句意入手,在段落内划分层意。
(3)从标志词入手①抓住时间标志的词语。
②抓住地点转移的词语。
③抓住特殊词语。
表示并列关系的“第一”“第二”“第三”;表示承接关系的“首先”“其次”“最后”;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仅”“而且”;表示因果关系的“因此”“所以”“由此看来”等。
记叙文解题技巧
记叙文解题技巧以下是解答写人记事类记叙文、小说、散文的一些答题技巧,请同学们认真理解,记熟,然后套用到现代文阅读的解题中去,你将会有新的发现与惊喜。
一、关于记叙文的六要素:从判断题的角度看,这六要素并非缺一不可,因为不言而喻的可不写。
1、时间、地点:要从大.范围答到小.范围。
如:暑假中的一天夜里。
有的时间有跨度,要把跨度写出来。
地点有变化时要注意事情的各个具体环节和地点的对应关系。
2、人物:A、如果问写了哪些人物....,无论是正面出场,还是侧面表现的主次人物都.列.出来。
B、如果问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主人公、中心人物),看全文写的事为了表现..谁。
C、如果问次..谁,文章的中心靠谁来表现,议论、抒情围绕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事情的叙述者、是叙事的线索、衬托中心人物、推动情节发展、从侧面表现中心、交待社会环境等等。
3、起因、经过、结果:分析起因、经过、结果,一般是对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说的。
A、怎样分析哪些内容是起因,哪是经过,哪是结果呢?一般起因..是交待人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什么矛盾、难题,包括主观的和客观的;经过..是写人物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做了什么;结果..是写这难题、矛盾解决了,经过这个事人们怎么样了。
B、对起因、经过、结果的概括表述......,一般都用“谁怎么样....”、“谁干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
二、关于记叙的顺序:怎样识别倒叙和插叙,及倒叙、插叙的作用。
1、倒叙:①把事件的结果先写出来,然后再顺叙事情。
②提到前面叙述的并不是事情的结局,而只是后面发生的事情,叙述由倒转顺后,并不是叙述到开头写的那件事情为止,而是可以发展下去写更多的事情。
倒叙的作用:①开篇点题;②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引起阅读的兴趣;③使文章更生动、灵活;④使结构更紧凑。
2、插叙:①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情,一般有引出插叙的话,这句话不算插叙。
②对人物或情况作一些说明和介绍。
插叙的前提是全文有一个中心事件,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停一下,插进一些必要的内容。
中考记叙文、小说、散文(附阅读练习和答案)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高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作为高中生,在应对高考语文考试时,我们不仅要掌握一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法规则,还需要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而对于高考语文中的散文、小说等阅读题型,我们需要掌握一些特殊的答题技巧。
一、散文题型散文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型中使用较多的一种。
我们在应对散文题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细读全文,把握大意:阅读散文时一定要细心认真,先读懂全文,把握文章的大意和中心思想。
2.注意节选题的选取范围: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题目和文本,千万不要选择错误的节选内容。
同时,注意判断节选的关键性质和主题核心。
3.关注细节、语言运用、情感表达:散文中一些细节描述和语言运用往往也要求考生细心捕捉,理解其中的含义和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小说题型小说在高考语文阅读题型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我们在应对小说题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揣摩全文情节,深入理解:小说文章的情节比较复杂,考生在阅读小说时,除了理解其中的情节发展,还要考虑到人物、环境等方面的描写,从而理解其中的寓意。
2.关注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小说的主题要求考生关注作者的表达意图,理解其中的寓意。
另外,人物塑造也很重要,考生需要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动态特点,理解小说作者通过人物做出的主题表达。
三、阅读理解题型阅读理解是高考语文考试中占有较大比例的题型之一,我们在应对阅读理解题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主旨,准确理解文章:对于阅读理解题型,我们需要首先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大意,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具体内容和意图。
2.注重细节、辨析引语、推断排除:在阅读理解中,考查的不仅仅是基本的语言能力,还会考察考生分析推理和协同阅读能力。
考生需要注重细节和辨析引语,同时进行进一步推断排除,综合判断,才能更准确地答题。
综上所述,掌握阅读理解技巧是高考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之一。
我们需要做到在阅读过程中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重视细节,注重推理能力。
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阅读文章和掌握审题答题技巧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一是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
明白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整体感知:标题,把握文章主旨,领悟情感理清思路:线索,结构(注意标志性语句、段落)揣摩字句:写法探究。
二是要审清题干,明确方向。
特别是要明确题目所问的范围、角度、要求。
三是要整合要求,提取文本关键信息,组织语言明了表达。
答题时心中牢记三种意识1、文本意识——以文解文,问题答案文本中找;2、语境意识——依托提示语、关键词、过渡句、中心句等,准确、深入理解;3、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全,简洁回答。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考纲要求: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理解记叙性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等。
文体知识1. 记叙文的含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注:河南中考考查的记叙文含散文和小说。
)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等。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2)第二人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里,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们)/您”,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物、场景等。
作用: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表达的方法,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记叙文、小说、散文答题技巧
记叙文答题公式技巧荟萃一、词语的含义或表达效果公式:①原意;②文中之义;③表达效果;④抒情。
二、句子的作用公式:开头:①统摄全篇,总领下文;②照应标题,点明题意;③开门见山,点明主旨;④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⑤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情感基调;⑥点明线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⑦为……情节做铺垫/埋伏笔。
中间:①表明行文思路,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②体现线索,吸引读者,使文章浑然一体、一线串珠;③埋伏笔/做铺垫/暗示/强调了;④承上启下。
结尾:①总结全文;②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升华主旨,深化主题(……主题);③照应前文(……情节);④(使文章戛然而止)富于哲理,含意隽永,意味深长,(点明现状),发人深思,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三、领会文章情感方法:①看文章的时代背景;②看文章开头结尾和标题;③注意议论或抒情的句子。
四、概括主要内容公式:本文记叙了某人+在某时+在某地+在何种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五、赏析文章句子公式:比喻句: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②把比作;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④表达了/体现了。
拟人句: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②把人格化;③使描写生动形象;④表达了对的喜爱/赞美。
排比句: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②增强语势,吸引读者;③表达了/体现了。
景物描写:①这句话属于景物描写;②点明季节时令,渲染气氛;③寓情于景,烘托人物心情;④埋伏笔/做铺垫/暗示,推动情节发展;⑤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动作描写:①这句话属于动作描写;②描写连续动作,表现了人物的,烘托人物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④表达了感情。
神态描写:①这句话属于神态描写;②描写了人物的神态,烘托人物的心情;③体现/说明了;④推动情节发展。
外貌/肖像描写:①这句话属于外貌描写;②揭示了人物的身份;③体现/说明了;④为后文情节做铺垫/埋伏笔。
心理描写:①这句话属于心理描写;②揭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③突出了人物的形象;④体现/说明了;⑤为后文情节做铺垫/埋伏笔。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3篇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3篇一、概括内容要素归纳法(抓住“二主要”:人+事)(2)做了什么事或怎么了(3)补充起因、结果、时间、地点(有必要交待哪个便交待哪个)要求:语言简洁。
可以用反推文章内容的方法检验正确与否。
答案模式:××人+为了××目的(在××情况下)+××时间××地点+做了××事+结果二、明确中心(1)看标题(2)看首尾(3)看议论、抒情句三、记叙的线索(1)时间(2)行踪(3)人物(4)物件(5)事件(6)情感变化(7)见闻和感受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一些词语或一些事物;抒情议论句出现的关键语句。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模式: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四、分析词的含义和作用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五、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一些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
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突出中心;内容集中,对比鲜明;(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待了……,使叙述更加充分,内容更充实;为下文的……做铺垫。
插叙和倒叙的区别:(1)把中心事件的结局或一些重要情节提到前边来,然后再顺着中心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是倒叙。
这种写法是先倒叙,后顺叙。
如果全文的结构是顺叙,中间插入了另一件事,显然它也可能是以前发生的事,但在全篇中仅是一个片段,而不是全文的中心事件,那么插入的这段事情就是插叙部分。
小说、散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doc
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方法及答题公式阅读方法:1、浏览考项,细读答题。
浏览题目,然后带着问题仔细的、有目的的阅读。
2、通读全文,掌握大意。
快速浏览全文,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不管生词难句。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
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考点之一:叙事线索考查类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什么?”1、应该注意的语句:(1)标题(2)反复出现的句子、词语(3)文中反复出现的议论、抒情。
2、线索类型及主要思考方向: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⑤时间线索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考点之二:语言赏析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的内容。
②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概括的内容。
③体味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摩词语的情味和色彩等附加意义。
④替换法:用同义词替换某个词语,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对照,通过比较,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意思. 答题对策:(1)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双关义、引申义。
(2)各种词语的作用: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叠词能起强调作用。
公式:本词字面上是XX意思,但放在本文中,是XX意思,起到了XX的作用。
(2)某个词语可否替换(删除)首先要标明观点,可以或者不可,一般情况下不可。
答题公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删除)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2、赏析句子1、用词之美(同上)2、修辞之美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技巧(记叙文、小说、散文)
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技巧(记叙文、小说、散文)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规范(记叙文、散文、小说)★考点之一:文章标题的含义①、析标题字词。
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即表层含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
(理解标题的双关义)例:2009沈阳市中考《迷雾灯塔之光》第12:选文标题“迷雾灯塔之光”中的“光”有什么含义?(4分)分析点拨:这篇文章叙述的是小科林在大家的帮助下,用最原始的方法重新点亮灯塔的光,迎回自己在海上迷途的父亲的事件,表现出了人世间的爱心和真情。
文章标题“迷雾灯塔之光”中的“光”,从字面的理解是灯塔再次亮起的火光的意思,但联系文章叙述的内容和情感,这个“光”显然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它还指人的爱心、真情所闪烁的人性之光。
通过以上对标题中“光”的字面义及文章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组织出如下答案:既指灯塔再次亮起的火光,也指人的爱心、真情所闪烁的人性之光。
②、析标题修辞。
如果文章的标题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
例2、2009年山东省中考《母亲的羽衣》第10题: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文中“母亲的羽衣”究竟指的是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分析点拨:这篇文章写的是母亲在“决定做一个母亲”前倍受宠爱、无牵无挂、自由快乐幸福的生活及做了母亲之后肩负起家庭责任的情景,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母亲穿与不穿羽衣就是这两段生活的写照。
搞清楚了这个内容,我们就能够知道,标题“母亲的羽衣”显然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喻母亲在未决定当母亲前的那段生活光景。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组织出如下答案:“母亲的羽衣”比喻母亲在“决定做一个母亲”前倍受宠爱、无牵无挂、自由快乐幸福的美好生活。
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标题富有内涵和韵味,容易引发读者深层的思考。
③、析内容主旨。
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意思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记叙性散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技巧
记叙性散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技巧一、文体知识积累(一)基本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的一种文体。
描写见闻、表达感悟,是就散文的内容而言;自由灵活,是就散文的形式而言。
散文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记叙性的散文——写人叙事类。
所谓记叙性散文,就是通过记人、叙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感受、感悟的散文。
1)写人的散文:描写人的某种精神面貌,通过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来达到显示性格的目的,进一步对要写的这个人的行为品质进行评价,然后表明作者对某种精神的评价,对人的某种精神的评价,或赞美,或否定。
有的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与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有的从横向角度,剪辑若干的精彩片段,表现人物的精神、性格和气质,如杨振宁的《邓稼先》;有的注重对人物生活片段的记叙,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有的着重突出人物群像的描绘,如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2)叙事的散文:记事的目的是写人,写人的目的是突出人的性格,写人的性格的目的是展示人的精神,表明对这种精神面貌的态度,或赞美,或否定。
文中之“事”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可以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化的生活片段,如朱自清的《背影》……2、描写性的散文——写景状物类,即抒情性散文。
1)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借景抒情):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2)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以物喻人):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2020年中考记叙类(含小说、散文)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2020年中考记叙类(含小说、散文)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一、基础知识1.文章常用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3.记叙顺序及其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使人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或事件过程中的高潮部分,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①补充交代了……内容;②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形象,突出……主题;③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使情节更紧凑曲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补叙(叙事结束时,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交代的作用,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4.人物描写(五种):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作用:生动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状态/心理,表现了人物……性格/形象。
5. 修辞方法及作用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特点,表达……情感。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和情感,把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特点,表达……情感。
排比: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
夸张:极力夸大或缩小,强调突出事物的……特点。
反问:加强语气,感情强烈,发人深省。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反复:突出强调……,表达强烈的……感情。
6. 常见表现手法: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设悬念,对比、反衬,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详略得当,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运用多种修辞、多感官角度等。
二、常考考点及答题技巧考点一.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事件)答题技巧:(全文一件事:什么人 + 在什么情况下 + 做了什么事 + 结果如何)(全文几件事:人 + 事或时间 + 人 + 事)考点二. 赏析词语在文中(句中)的含义答题技巧:本义 + 文中之义(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表达……感情或表现……特点【例如】《秋天的怀念》中“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中,“田地”一词赏析:原指耕种庄稼的土地,文中指母亲病得十分严重。
(完整版)小学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1、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
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2、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剧本、说明文、相声3、分段的方法:以写事为主的文章: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找各个事件:起因、经过、结果)(4)总分总(掐头去尾)以写人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修辞方法及作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
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亲切有趣。
夸张突出事物特征,引起联想。
反问加强语气排比增强语气,充分抒情。
设问提醒人们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答题模式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拟人:把()当作人来写+语言生动形象,亲切、有趣夸张:突出了+对象+特征+引起丰富想象反问:强调了+对象+特性(加强了……的语气)排比:强调了+对象+特性(增加了气势,加强了语气)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中心句、过渡句)1.(中心句)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或引出下文;2.(过渡句)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3.(中心句)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
记叙文(含散文、小说等)的答题方法:
记叙文(含散文、小说等)的答题方法:1、关于标题:常见的题型有两种(标题的含义和标题的作用)①说说“文章的标题(题目)”有什么含义?(记叙文中“××句子的含义”也适用)答:可从两个角度思考:即浅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浅层含义往往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深层含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
(提示:有的深层含义不止一个方面)②说说“文章的标题(题目)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标题的作用通常可以从形式上作用、结构上作用、内容上作用以及三方面来考虑:答:①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富有诗意,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③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疑问句)④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⑤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时间、事件……;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⑦暗示文章的主旨,揭示寓意;示例:《背影》、《社戏》、《枣核》等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
【结构】示例:《阿长与山海经》标题的作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事件),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
【内容】示例:《藤野先生》标题的作用: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
【内容】示例:《宇宙里有些什么》标题的作用: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
【内容】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或:用一句话概括段落大意)答:公式①:人物+事件。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公式②: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答题注意点】: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当然,我们在答题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规定字数范围内,尽可能详细,一旦字数超过规定的字数时,必须删去次要信息。
3、归纳一篇记叙文的主题。
(或: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中心)【公式:内容+思想,即:人物+事件+思想】答:本文通过描写××(概括文章内容),表达了作者××思想(或:赞扬了××;或:歌颂了××,或:揭露了××,或:批判了××)。
2020年中考记叙类(含小说、散文)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2020年中考记叙类(含小说、散文)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20年中考记叙类(含小说、散文)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一、基础知识1.文章常用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3.记叙顺序及其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使人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或事件过程中的部分,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①补充交代了……内容;②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形象,突出……主题;③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使情节更紧凑曲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补叙(叙事结束时,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交代的作用,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4.人物描写(五种):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感化:生动传神地描述了人物的……状态/心理,表现了人物……性格/形象。
5.修辞办法及感化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特点,表达……情感。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和情感,把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特点,表达……情绪。
排比: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
夸张:极力夸大或缩小,强调突出事物的……特点。
反问:增强语气,感情强烈,发人深醒。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反复:突出强调……,表达强烈的……感情。
6.常见表现手法: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设悬念,对比、反衬,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详略得当,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运用多种修辞、多感官角度等。
二、常考考点及答题技巧考点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事件)答题技巧:(全文一件事: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全文几件事:人+事或时间+人+事)考点二.赏析词语在文中(句中)的含义答题技巧:本义+文中之义(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表达……感情或表现……特点例如】《秋天的怀念》中“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中,“田地”一词赏析:原指耕种庄稼的土地,文中指母亲病得十分严重。
记叙文(散文)阅读技巧
记叙文(散文)阅读技巧
记叙文(散文)是一种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阅读记叙文(散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理清文章结构:记叙文(散文)通常会按照一定的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来组织文章。
在阅读时,要注意找出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分析人物形象:记叙文(散文)往往会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阅读时要关注这些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3. 把握文章主题:记叙文(散文)的主题通常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场景或人物来体现的。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体会作者对事件的态度和感受,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4. 赏析语言艺术:记叙文(散文)的语言往往具有优美、生动、形象的特点。
在阅读时,要注意品味文中的好词好句,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感受语言的魅力。
5. 联系生活实际:记叙文(散文)中的很多内容都来源于生活,阅读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6. 勤做读书笔记: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等记录下来,这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印象,也方便日后复习和回顾。
总之,阅读记叙文(散文)需要我们细心品味、用心感悟,通过不断地阅读和积累,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
深入,气势磅礴,品味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能更好的理解体会作者 的情感态度。
答题模板:①这是个……句子,(作用)表达了……;②运用了…… 修辞,写出了……特点,表达了……作用;③运用了……表达方式, 点明了(写出了、抒发了、交代了)……。
题型 7 工整句的赏析 答题模板:这个句子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写出了……
目的就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⑥ 找反复出现句(段)。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 作者有时采用反复的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 化主题的目的。⑦找独立成段句。独立成段的句子在文中往往起强调 作用,与主题关系密切。
二“并”: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指出 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有些文章内容繁杂,找不到关 键句,需要考生进行分析并概括。
写作手法及作用
总的答题模板:明写法→述内容→析效果。组织答案时,切忌停 留浅层的分析,要结合文章内容深层分析。
用
分析人物性格
答题要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 型事例来分析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性格。还 要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题型 1 评价人物题 答题模板:文中人物……(言或行)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思想个性),我认为这个人物……,比如“……”这样的标志性 语 言 。 “ 我 认 为 …… 。 ” 言 简 意 赅 地 表 明 自 己 的 观 点 。 再 用 “ 比 如”“例如”等词语,运用举例或道理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要从人物 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含的精神或品质。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 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晰,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记叙文、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答题技巧
记叙文、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答题技巧一)、明确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三)、散文的分类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五)、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按照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能够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柢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二、考点及常见题型阐发一)、整体感知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例1:2006年资阳市中考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1题:本文以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画出孩子的成长进程,塑造了一个的母亲形象,赞美了母爱的伟大。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1.比喻:生动、形象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4.反问:加强语气5.反复:强调6.对比:突出个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8.夸张:极力的表现。
初中、高中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小说、散文)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答题考虑因素中心、主旨读者感受一,作用题1)谋篇布局开头句(段)作用1.总领全文2.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与下文……相对照/呼应)3.开篇点题,照应题目,点出文章主题(开门见山)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5.渲染气氛,奠定基调6.环境描写(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的气氛(营造……的氛围),奠定……的基调2.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3.展开、推动情节发展4.预示结局5.赋予象征意义,深化文章主题6.烘托人物,是人物形象更突出(交代人物身份,暗示人物命运,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情)7.交代/暗示社会背景,为人物活动设置空间8.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文章感染力/真实性中间句(段)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启示下文……)(照应上文……呼应下文……)表达上(内容上)——衬托末句(段)的作用1.总结全文,揭示……主旨(直白类结尾)2.深化主旨,强化作者感情3.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4.回味深长,引发读者思考5.卒章显志,点明中心含蓄类结尾:a.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b.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言有穷而意无足)c.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插叙的作用1.补充内容,使特点更加突出,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主题2.补充内容,使情节更完整,使文章跌宕起伏3.补充内容,照应上文或为下文作铺垫答题:说明插叙情况——指出补充内容——分析作者用意倒叙的作用1.强调突出被倒置的内容2.造成悬念,吸引读者3.避免平铺直述,使情节丰富有变化,活泼性增强答题:说明倒叙情况——指出强调的内容——分析好处二,赏析题1)修辞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增强文章活泼性,使描述更形象。
(答题:把……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注意:不能同类相比(eg.“大珠小珠落玉盘”不是把琵琶声比作珠子落入盘子中的声音,因为不能用声音比喻声音)夸张:表达情感更强烈,增强语言的互动性与感染力,突出其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鲜明强烈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知识点总结之——阅读文章和掌握审题答题技巧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一是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
明白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整体感知:标题,把握文章主旨,领悟情感理清思路:线索,结构(注意标志性语句、段落)揣摩字句:写法探究。
二是要审清题干,明确方向。
特别是要明确题目所问的范围、角度、要求。
三是要整合要求,提取文本关键信息,组织语言明了表达。
答题时心中牢记三种意识1、文本意识——以文解文,问题答案文本中找;2、语境意识——依托提示语、关键词、过渡句、中心句等,准确、深入理解;3、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全,简洁回答。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考纲要求: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理解记叙性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等。
文体知识1. 记叙文的含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注:河南中考考查的记叙文含散文和小说。
)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等。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2)第二人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里,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们)/您”,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物、场景等。
作用: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表达的方法,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4. 记叙文的记叙顺序及作用①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能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判断时可看文章是否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或按空间顺序来叙述。
②倒叙:先把事情的结果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更加突出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表达效果,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一是开头的结局和回忆部分的结局前后呼应;二是开头写眼前事物,回忆结束后又回到眼前事物,形成首尾呼应;三是开头写的事件中某个最突出的片段与回忆部分写到的这个片段前后呼应。
另外,还要留意文中由现实到回忆、由回忆到现实的过渡句(段),以此来把握文章的结构。
③插叙:叙事时暂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事件或片段(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对比、衬托、解释说明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突出主题;为下文作铺垫;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文章脉络更加清晰,结构更显紧凑。
插叙的方法:由作者直接插进来叙述、介绍;由文中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完成;通过文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来进行。
阅读插叙的文章,同样需要通过寻找过渡句(段)的方法来弄清插叙的起止位置。
④补叙: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表现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结果。
补叙补入的是文章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在篇中、篇末均可出现。
5. 记叙文的线索(1)含义: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下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2)线索设置的方式:以实物为线索,以人物(人物的某一特征)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3)线索的类型及其作用:①明线: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
②暗线: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情感抒发提供切入点。
③双重线索: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
主要形式有:虚实结合、纵横交叉、一主一次、平行发展等。
找线索的关键点:①文章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⑥明显的时间或空间标志;等等。
6.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及作用“表达方式”主要是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主要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
其作用如下:(1)记叙:使文章叙事条理清晰,能清楚地呈现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
(2)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具体的事物客观、清楚地呈现出来,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等解释、说明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3)议论:使文章内容深刻,点明中心,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4)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主要包括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场面描写等。
①人物描写:能把人物的形态、动作等具体特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使其具体、传神、生动、可感,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形、姿态等)进行的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神态描写: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的刻画(与外貌描写是有区别的)。
作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质,突出文章中心;使描写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语言描写:对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进行的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或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某种(些)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能推动故事的发展。
动作描写(行动描写):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进行的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或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某种(些)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进行的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文章中心,表明人物的品质和情感。
②环境描写: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其中,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花草树木等。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及民俗民风等。
a.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照应前后文或标题,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及人物活动的空间,③渲染某种环境气氛,④烘托人物的某种情感,⑤预示人物的命运,⑥表现人物的某种性格,⑦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⑧为下文某种情况的出现作铺垫,⑨揭示文章主题等。
b.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某种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渲染某种环境气氛,③衬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埋下伏笔,⑥深化主题等。
③场面描写: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场面描写即对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
如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作用:a. 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b. 渲染气氛,烘托事物(有的场面描写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c. 明示或暗点主题(有的场面描写着意突出主题,或明示,或暗点,让人物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将作者的情感或观念倾向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
注: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1)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2)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
(3)细节描写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即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景描写)之中。
在描写人物形象上,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感情,点明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的重要方法。
(5)抒情: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主观情感,渲染环境气氛,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引起读者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注:在记叙文中,常常采用综合表达的方式,主要是记叙,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通常起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
7.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某种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抑扬: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
对特定的描述对象进行“揉直使曲、叠单使复”的褒贬或渲染,在表达时正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始,使所描述对象的某些方面前后形成反差,两相对照,增强表现力,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料,使读者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4)烘托和渲染:a. 烘托是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b. 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中心。
(5)铺垫和伏笔:a.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加以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b.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时间,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
作用: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使文章前后照应,还能让人产生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
伏笔与照应往往同时运用。
(6)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