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医用放射防护学总论

合集下载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课件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课件
经验教训
加强辐射安全培训和质量控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 放射性药物使用安全。
案例二
经验分享
某医院介入放射学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辐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使用防护器材、制定个体化辐射方案、定期 检查辐射剂量等。
实施效果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该医院成功降低了辐射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伤害风险,提高了放射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防护措施
在医疗照射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 防护措施,如使用遮盖物、控制照 射时间、选择合适的距离等。
核医学实践中的辐射安全防护
核医学概述
核医学是利用核技术诊断和治疗 疾病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优
势和价值。
辐射来源
核医学实践中,辐射主要来源于 放射性药物、放射性示踪剂等。
防护措施
在核医学实践中,应采取全面的 辐射防护措施,包括合理使用药 物、控制照射时间、佩戴防护用
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时应按照生产厂家提供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个人防护用品的维护
定期对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其正常运转。
辐射监测与评估
1 2
辐射监测的方法和频率
应对高活度的放射源进行定期的辐射监测,并记 录监测结果。
辐射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判断辐射是否在安 全范围内。
发展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 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各种新型的防护材料、技术和 方法不断涌现,为保障医患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了有力支 持。
02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的基本概 念
电离辐射与电磁辐射的区别
电离辐射
携带足以使物质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成为自由态,从而使这些原子或分子发生 电离现象的能量的辐射,包括X射线、γ射线、β射线和α射线等。

放射防护概论PPT课件

放射防护概论PPT课件

人工电离辐射
人工放射性核素:
2 000多种,如 60Co, 137Cs, 90Sr, 131I, 140Ba等,医用放射性同位素 半衰期10年以上100种
射线装置:X线机、CT、医用加速器
正常情况下,人体接受的电离辐射年平均 剂量
来源
天然辐射 医学诊断 大气层核试验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核电站
年均剂量 (mSv)
医学照射使病人接受的有效剂量(mSv)
医学照射 胸部、口腔、四肢、手足X线诊断
大约剂量 (mSv)
0.01
相当天然本 底暴露时间
几天
颅骨、头部、颈部X射线诊断
0.1
乳腺X射线照相;髋部、脊柱、腹部、骨
1
盆X线诊断;头部CT ;肺部、肾同位素
扫描
肾和膀胱X射线诊断;胃钡餐;钡灌肠 ; 10 腹部CT ;骨同位素扫描
3.个人剂量及危险限值
▪ 个人受到所有有关实践合并产生的照射,应当遵守剂 量限值,或者在潜在照射的情形下遵守对危险的某些 控制。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个人不会受到从这些实践来 的正常情况下被断定为不可接受的辐射危险。
▪ 不是所有的源都能在源的所在处采取行动施加控制, 所以在选定剂量限值前应先规定哪些源应包括在内作 为有关的源。
2. 防护的最优化
在进行实践的正当性分析之后,确定了要进行 涉及照射的实践,此时要进行防护最优化分析: 对一项实践中的任一特定源,个人剂量的大小, 受照的人数,以及在不是肯定受到照射的情形 下其发生的可能程度,在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 素后,应当全部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尽量低 的程度。
这一程度应当受到限制个人剂量的约束(剂量 约束),对潜在照射则应受到限制个人危险的 约束(危险约束),以便限制内在的经济和社 会判断容易带来的不公平。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
4 .其它人工辐射
消费品中的人工辐射,掺入了放射性核素或能发射出χ射线,含放 射性核素的辐射发光产品,如钟表等,含有放射性物质或由于电子受 到减速而发射χ辐射的电子和电子器件,含放射性物质的静电消除器, 烟雾探测器和含铀、钍制品等.
天然放射性对公众剂量的贡献
❖ 天然辐射主要有三种来源:
❖ 宇宙射线、陆地辐射源和体内放射性物质.
随机性效应
指发生的几率与所受剂量增加而增大
发生的概率与辐射剂量成正比,其比例因子称为危险 度或危险系数,流行病学调查估算发生率.评价危险度 的量全身的有效剂量,Sv
严重的程度与剂量大小无关
在低剂量范围内,这种效应的发生不存在着剂量的阈 值,
癌症,遗传效应
发 生


严 重 程 度
剂量
剂量
什么确定性效应
3、作用于人体的电离辐射
❖ 天然辐射 1、天然本底照射:宇宙射线;地球天然放射性核 素 2、工业技术发展变更的天然照射
❖ 人工照射 1 核爆炸 核武器试验污染环境 2核能生产、核工业、核动力. 3医疗照射 4其它人工辐射
作用于人体的电离辐射
1、天然辐射 是人类受照的最大的辐射源.
1、天然本底照射 1、来自地球外的宇宙射线, 2、地球本身的天然放射性核素, 外照射 3、内照射则是由于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经食入、吸入进
入人体所致. 根据估算,正常本底辐射地区天然辐射源致人体年有效
剂量当量约为2.4mSv, 占82% 2、工业技术发展变更的天然照射
增加的天然辐照,乘飞机旅行,燃煤发电厂排出物对周围居 民的照射等.
减少天然照射.例如饮用经净化处理降低了镭和其它天然 放射性核素浓度的地表水等.
2、人工照射
1. 核爆炸 核武器试验污染环境.

医学辐射防护学课件 09医疗照射防护概论已(jiu)

医学辐射防护学课件 09医疗照射防护概论已(jiu)
距离该辐射源5 m处的照射量率


按题意,D 1 =0.0129 Gy·h-1
r1=3m r2=5m,


D
2

于是按公式

D1

D2
r22 r12
(9-1),5 m处的照射量率为:

D2
.

D1 r12 r22
0.0129 32 52
4.64103
Gy·h-1
二、我国医疗照射及其现状
医疗照射:是指在医学检查和治疗过
量为

X
X=I·t·υ/r2 C·kg-1
(10-3)
注:I—管电流(mA)或平均电子束流(μA);
υ—在给定的管电压和射线过滤情况下,X射线的发射率 常数,数值上等于距离靶1m处,由单位管电流(1mA) [或单位平均电子束流(1μA)]造成的照射量率,单位用 2.58×10-4C·kg-1·m2·mA-1·min-1表示。
程中被检者或病人受到电离辐射的内外照射。 它主要指X射线诊断、放射治疗及临床核医 学诊治中病人受到的内外照射。
医疗照射发展的总趋势:
受检人数越来越多,条件设备越来 越好,接受剂量越来越低。
医疗照射防护的发展过程(图)
表 医疗照射频度(人次/千人口)及病人皮肤剂量(mGy/次) 1988年
医疗照射类型
0.090 0.009 0.023 0.018
病人剂量
医疗照射类 型
频度
10.4
5.2 8.5 51.6 26.8 — 25.5 —
1.79 1.54 93.8 0.02 21.7
胸片
腹片 脊椎片 骨盆片 四肢片 牙科 肾盂造影 其他

医用诊断X射线的放射防护

医用诊断X射线的放射防护
原子能量的改变
X射线基础
X射线基础(X射线产生的原理)
X射线的产生1:高能电子经过原子核,受到核库仑场作用,损失能量以连续谱X射线形式释放。 X射线的产生2:高能电子击飞原子内层电子,外层电子补充空穴时释放特征X射线。
+
特征X射线
+
连续X射线
X射线基础(医用X射线的产生)
在医学诊断用的X线管中,被加热的灯丝发射出电子,在30~120千伏高压的作用下,灯丝射出的电子被吸引到阳极靶子上,这些电子与靶内的原子相互作用产生X射线,X射线穿过管壁发射出来。只有少于1%的入射电子能量转换成了X射线,99%的转化成热能。
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 ,DR)
X射线基础(数字X线成像)
非晶态硅型平板探测器
X射线基础(透视成像)
X射线基础(透视成像)
影像增强器-电视系统(X-TV)
X-TV的优点
影像亮度高 改暗室工作环境为明室环境,使一些需在透视监视下的手术得以实施 ; 由于增强器和电子电路具有放大作用,进行同样的诊断操作,X线剂量可减少7~10倍; 由于X线剂量减少,延长了X线管的工作寿命,并可采用微焦点,使图像更清晰;
对比度分析简单模型
1.对比度
X射线基础(评价成像系统与图象质量的客观标准)
在X-ray成像系统中,图象的对比度仅仅与被探查物体的厚度L2及被探查物与周围组织间的线性衰减系数之差有关,而与照射对象的总厚度无关(理想情况下)。 为了提高图像的对比度,通常采取以下措施: (1): 使用造影剂 (2): 克服散射对图像对比度的影响(滤线栅)
X射线基础(数字X线成像)
CR将透过人体的X线影像信息记录在存储荧光板(storage phosphor plate,简称SPP)上,构成潜影。用激光束以2510×2510的像素矩阵(像素约0.1 mm大小)对SPP进行扫描读取,经计算机计算处理,通过改善影像的细节、图像降噪、灰阶对比度调整、影像放大、数字减影等,将经处理的影像特征信息在荧屏上显示图像,还可用激光照相机记录其图像。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培训课件ppt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培训课件ppt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辐射安全事故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提高学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03
02
01
理论考试
通过闭卷考试形式,考核学员对辐射安全防护知识的掌握程度。
实践操作考核
现场评估学员对辐射安全防护设施与设备的使用和个人防护用品的穿戴是否正确。
综合评价
结合学员的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核成绩,以及培训过程中的表现,给出综合评价。合格标准: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核均达到60分及以上,综合评价良好以上。
一旦发生事故,应立即报告相关部门,并启动应急预案。
事故报告
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事故扩大。
现场处置
事故处理完毕后,应进行总结和评估,加强防范措施。
事后处理
05
CHAPTER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法律法规与标准
工作场所的分类
根据放射性工作场所的特性,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控制区、监督区和非限制区等。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是指在放射医学实践中,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减少或避免电离辐射对工作人员、受检者及公众健康的危害。
定义
随着放射医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放射性诊疗已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害,因此,采取有效的辐射安全防护措施至关重要,以保障工作人员、受检者及公众的安全与健康。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培训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6
目录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概述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基础知识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设施与装备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操作规程与注意事项
目录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法律法规与标准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培训与考核
01
CHAPTER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概述

医学辐射防护学课件 15医用辐射事故的预防..已

医学辐射防护学课件 15医用辐射事故的预防..已

第二节 医用辐射事故发生的因 素及其预防
一、医用辐射源及其应用状况
医用辐射源,主要包括X射线诊断学、介入放 射学、核医学和放射治疗4类。
医用辐射各分支学科的发展状况
我国医用辐射源及放射工作人员情况
截止到2012年,我国大陆32个省、市、自治区 从事医用辐射的放射诊疗单位约5.48万家,医学放 射工作人员20.6 万人,各种主要医用辐射设备约 12.2万台。按放射诊疗主要分支区分,放射诊断与 介入放射学占最大份额(单位和设备数占96% ,人 员数占88%)。 医用辐射单位、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和各种主要 医用辐射设备总数而言,我国已居世界各国的最 前列,其中CT机数量为世界第三位,γ刀数量为世 界第一位。
4.1996年某医院60Co后装治疗源丢失事故 1996年3月28日,某医院放疗科一名医师
在给病人实施治疗后,因设备老化,使60Co 放射源随钢丝脱落于后装治疗室内。3月29 日上午工作人员打扫卫生时,将该放射源 随垃圾一起倒入垃圾堆内。经估算钴源失 控时间约125h,该源丢失时活度为 1.44×1010Bq(0.389Ci)。钴源从脱落至找 回期间,因放疗科位于医院西南角,很少 有无关人员走动,主要受照人员是本院放 疗室9名工作人员。
(二)不同类型医用辐射事故的预防控 制措施
1.诊断放射学事故的预防控制措施
制定诊断和介入放射学质量保证大纲 介入操作人员应接受培训,实时了解实际操作 中患者皮肤剂量信息 应有临床治疗方案的记录说明 在介入操作中密切注意患者受照最大的皮肤区 域
2.核医学事故的预防控制措施
(1)工作人员应严格贯彻执行核医学 有关的防护与技术标准 (2)遵循核医学正当性原则 (3)核医学医疗照射指导水平与剂量 约束
1.特别重大辐射事故。 是指为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 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或者放射性同位 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含3人)急性 死亡。

放射基本知识(放射防护学)全篇

放射基本知识(放射防护学)全篇
(T1/2:8.04d)
+ +
+
++
+
+
+ +
2024/10/27
光子

中微子
22
137 Cs
137 Ba* (激发态)
母核 -衰变
衰变
137 Ba + 射线(661.7 keV)
子核(基态) (0.0)
光子是什麽?(举例说明光子的来源和分类)
射线就是高能量的光子 :几百keV-MeV 量级
β射线本质:高速运 动的电子流
2024/10/27
16
-衰变:3H 3He+ -
2024/10/27
17
-衰变
2024/10/27
18
正电子衰变:11C 11B+ +
2024/10/27
19
电子俘获(electron capture)
质子变成中子
X射线
2024/10/27
核外轨道电子
20
电子俘获:7Be 7Li
• 衍生单位:KBq、MBq、GBq(10亿)、TBq, Ci、mCi、Ci。
2024/10/27
35
➢比放射性活度:
- 定义: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放射性核素的 放射性活度。
- 单位: Bq/kg; Bq/m3; Bq/l
2024/10/27
36
Specific activity and radioactivity concentration
2024/10/27
4
8
第二节 放射性衰变
一、核力和放射性核素
原子核的核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短程引力称为核力,核

医学辐射防护学讲义

医学辐射防护学讲义
CRa CRa、 、CTh CTh 、 、 Ck Ck 分别为建筑材料中 分别为建筑材料中 226Ra 226Ra 、 、 232Th 232Th 和和 40K 40K 的比 的 活度( 比活度 Bq/kg (Bq/kg) ),
I = C R a 3 7 0 + C T h 2 6 0 + C k 4 2 0 0 γ
200为仅考虑内照射情况下,建筑材料中放射性核素226Ra的 放射性比活度限量(Bq/kg)
(四)外照射指数 外照射指数(external exposure index,Iγ)是指建筑材料中天然
放射性核素226Ra、232Th和40K的放射性比活度分别除以其各
自单独存在时规定的限量而得的商之和。
医学辐射防护学
盘、鱼钩等)
电子和电器装置(如辉光启动器、电器装置的触发器、辐射 电离型负离子发生器等) 静电消除装置等,但不包括药品、医疗器材。
医学辐射防护学
伴生放射线的产品主要是指电视机、电脑显示器等视屏装置。 我国规定生产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消费品、物料和伴生X射线 的电器产品,必须符合放射防护要求,不合格的产品不得销售。 国家标准局近几年也相继颁布了:
医学辐射防护学 第二节 建筑材料和室内氡的防护
建筑材料种类繁多、用途广泛,需要进行放射性防护检测的 建筑材料成品包括沙、石、水泥、墙砖、地砖、马赛克、陶瓷、 玻璃以及混凝土、硅酸盐、石灰、石膏、石棉等及其各种制品, 如砌块、预制品和构件等。 随着建筑材料工业的发展和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各种新型 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的放射性核素含量有日益升高的趋势。使 住房内的放射性水平也成为公众关心的热门话题。 建筑材料主要有226Ra、232Th、40K等天然放射性核素, 它们可发生α、β、γ三种类型的放射性衰变或跃迁。

医学放射防护学知识点

医学放射防护学知识点

医学放射防护学知识点放射防护学是一门关于如何预防和减少放射性材料对人体造成损害的学科。

作为医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许多关键的知识点和原则。

本文将探讨医学放射防护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基本原理。

一、放射性材料的特点和危害放射性材料具有一定的放射能力,可以通过放射线或粒子辐射的方式传播。

放射线可分为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两类。

而放射性材料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包括辐射损伤和核素中毒两个方面。

辐射损伤可能导致细胞和组织的损伤、遗传效应等,而核素中毒则是由于放射性材料进入人体内引起的生化效应。

二、剂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剂量是用于描述辐射量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示单位质量组织或器官所吸收的辐射剂量。

常用的剂量的计量单位包括希沙(Sievert,Sv),戈瑞(Gray,Gy)等。

希沙描述了辐射对生物体的生物效应程度,而戈瑞则用于表示单位质量所吸收的辐射剂量。

三、辐射防护原则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合理地控制辐射剂量,以尽量减少放射性材料对人体的损害。

具体而言,辐射防护的原则包括减小辐射源、增加距离、缩短暴露时间和使用防护措施等。

此外,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放射源和不同的环境要求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四、辐射防护装备和设施为了保护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和周围环境免受辐射的伤害,使用适当的辐射防护装备和设施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装备和设施包括防护衣、防护屏幕、隔离室、防护屏蔽等。

通过合理选用和使用这些装备和设施,可以有效降低辐射暴露风险。

五、辐射监测与剂量评估辐射监测和剂量评估是辐射防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工作场所、人员和环境中辐射水平的定期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潜在的辐射风险。

剂量评估则是对各种辐射源和暴露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以确定是否满足辐射安全标准和限制。

六、辐射事故与应急管理辐射事故是指由于放射源泄露、设备故障或人为操作错误等原因导致的辐射暴露事件。

应急管理是指在辐射事故发生时采取的紧急措施和应对策略。

医用辐射防护与安全课件

医用辐射防护与安全课件
不敏感的组织:肌肉组织;软骨和骨组织; 结缔组织。
人及动物各部位辐射敏感性排序为: 腹部﹥盆腔﹥头颈部﹥胸部﹥四肢
辐射源相关的因素 辐射量大小 剂量率 分次和单次照射 照射方式 受照部位和面积 放射线的种类
确定性效应
超过‘阈剂量’值时,发生率100%; 严重程度与接受的剂量有关;
临床表现:乏力、脱发、牙龈出血、白细胞 降低、性欲降低、皮肤红斑、溃疡、不同类 型的放射病,骨髓型(1-10Gy)、肠型 (10-25Gy)、脑型(>50Gy)。
连接曝光开关的的电缆长度不得短于2m。
(四)、携带式X线机的防护要求
携带式的X线机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等特点, 防护性能要求基本上与透视机的防护性能相同, 但由于携带式X线机的漏射线和散射线量较大, 在防护上采取屏蔽措施较困难,应配患者使用 的防护服,透视或拍片时,对患者非投照部位 进行有效地防护屏蔽。携带式X线机主要用于 病房床边检查和流动体检。
医疗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医疗照射的最优化原则:
医疗照射最优化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 的技术和设备,在不影响诊疗效果的前提 下,以尽可能小的照射剂量获得取尽可能 好的诊疗效果。
医疗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潜在危害告知与剂量约束: 在实施诊疗之前,事先告知患者和受检 者对健康的危害,保证任何个人接受诊疗 的总剂量不超过规定的相应限值。
目前大多数医院都开展体外冲击波碎石治 疗,为了使结石和冲击波聚焦点重合,就 必须使用一台大于300mA的X线机与冲击 波发生源配合起来使用,才能使结石图像 清晰,能方便迅速地寻找结石,准确地进 行结石的定位并监测碎石的过程。
双轴向X射线定位系统示意图
互成约90°双轴向X射线定位系统示意图
1 结石 2 肾脏 3 半椭球反射体 4 水下火花放电电极 5 X射线球管 6 影像增强器 7 电视监视器 F1第一焦点 F2第二焦点

医学辐射防护学

医学辐射防护学

显现,称为晚期效应。
(2)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
辐射诱发的机体生物效应,显现在受照射者本人身上的
称为躯体效应(Somatic effect)。躯体效应发生于体细胞
,这类细胞的存活时间不能超过个体的寿命期限,因此躯体
效应一定要在受照射者的生存期显现出来。辐射也可影响受
照射者的后裔,如辐射诱发的各种遗传性疾病,称为遗传效 应(genetic effect)。遗传效应发生于胚胎细胞,此类细 胞的功能是将遗传信息传递给新的个体,使遗传信息在受照 者的第一代或更晚的后代中显现出来。
(3)随机效应与确定性效应
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即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与 照射剂量线性相关,不存在剂量阈值,且效应的严重程度与 剂量无关,如致畸、致癌效应等。 确定性效应:(旧称非随机效应,ICRP建议改称, determinister effect)辐射剂量超过阈值时效应发生,此 后效应的严重程度与所受辐射剂量正相关,如骨髓损伤,晶 状体损伤,性细胞损伤,皮肤恶性病变等。
损伤越严重,确定性效应包括全身小剂量照射的放射反应,
大剂量照射所致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放射病,局部组织器官 照射的放射损伤,如骨髓、甲状腺、肺、眼晴晶体、皮肤及 性腺反应。
(1)全身照射的效应
1)小剂量照射的放射反应 小剂量外照射的含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一次照射较 小的剂量;二是指长期受低剂量率的慢性照射。ICRP认为 “一次急性照射不超过0.5Gy或一年内多次受照小于0.1Gy
吸收剂量(能量传递)相同时,不同电离辐射的生物 学意义不一样(这主要与射线的传能线密度(LET,Kev/ μm)有关),必须引入修正因子,使生物效应的量度能归
一,比较。因而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早就定义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辐射防护的目的是: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限制随 机性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被认为可以接受水平。 确保放射工作人员、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和安全。
学习方法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掌握将来工作所需的放射物理学、放射 剂量学、放射防护学的基本知识,这是该专业学生所 必备的物理学基础。
要求:掌握、熟悉、了解
2,辐射(放射)防护学简史
防护学简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核能的和平利用技术蓬勃发展, 其应用领域日益扩大,1950年国际X射线与镭防护委员 会更名为国mission o 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CRP)。 ICRP要求将放射防护作为一项重要课题开展范围广泛 的研究,除了过去已知的对皮肤及造血器官的影响外,还 要求开展对恶性肿瘤、白内障、肥胖、妊娠损伤、寿 命缩短、遗传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但是以当时的研 究水平还不能明确回答在耐受剂量以下能否保证照射 终生也不会产生损伤的问题,所以过去称为耐受剂量并 不确切,于是改称作最大允许剂量( maximum permissible do se: MPD) 。
防护学简史
直到1915年英国伦琴学会发表了“对X射线操作者进行 防护的建议” , 1921年英国设立了X射线与镭防护委员 会,该组织的建立很快波及到美国、法国等其他国家。 1925年在伦敦召开的第一届国际放射学大会上,提出了 用于放射防护的第一个建议书,并建议建立国际组织。
1928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二届国际放射学大会时,接 受了上述建议成立了国际X射线与镭防护委员会 ( IXRPC)。
防护学简史
1895年X射线的发现也开始了辐射损伤研究的历史, 第 二年“ British Medical Journal”第一次报道了初期X射 线研究人员眼睛疼痛和皮肤出现红斑的现象。1902年 出现了因射线照射所致的皮肤癌患者死亡的病例,这一 年Ro llins首先提出放射线危险界限的概念。危险界限 的确定方法为: 当时的照像胶片照射7分钟而未感光的 X 射线量有可能对人体是无害的。据推算这个剂量约 为100mSv /天。
1896:H.Becquerel发现了铀(U)放射现象; 1897:P.&M.Curie发现钋(Po)和镭(Ra); 1899:卢瑟福发现a , b 射线; 1900:维拉德发现g 射线; 1903:卢瑟福证实a 射线为He2+, b 射线为电子; 1911: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模型; 1919:卢瑟福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发现了质子。
诺贝尔奖
1935 Chadwick 发现了中子获物理学奖 1936 Anderson 发现了正电子获物理学奖 1938 Fermi 用中子辐照和慢中子核反应生产出新的放射性核素获物理学奖 1930 Ernest Orlando Lawrence 生产出回旋加速器1939年获得物理学奖 1923 Hevesy 首先用同位素进行生命科学示踪研究,提出了“示踪技术” 的概念,194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1944 Hahn 在原子核裂变研究方面获化学奖 1960 Libby 发明了放射性14C测龄技术获化学奖 1959 Berson和Yalow 建立了放射免疫分析法1977年Yalow获诺贝尔医学奖 1984 Jerne等 在免疫系统的控制以及单克隆抗体的研究中获医学奖
核物理的伟大天才们
可能最著名的一次索尔维会议是1927年10月召开的第五次索尔维会议。此次会议主题为“电子和光子”,世界上最主 要的物理学家聚在一起讨论重新阐明的量子理论。会议上最出众的角色是爱因斯坦和尼尔斯·玻尔。前者以“上帝不 会掷骰子”的观点反对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而玻尔反驳道,“爱因斯坦,不要告诉上帝怎么做”——这一争论 被称为玻尔-爱因斯坦论战。参加这次会议的二十九人中有十七人获得或后来获得诺贝尔奖。
(优选)医用放射防护学总 论
第一单元 绪论、物质的结构、核转变
l、辐射(放射)防护学的概念、 任务、学习方法和要求
辐射防护学概念:研究人类在生存、生产活动中,对 辐射(放射)危害进行的合理、科学的防护措施与对 策的学科。
辐射防护的任务是:既要积极进行有益于人类的伴有 电离辐射的实践活动,促进核能利用及其新技术 的迅 速发展;又要最大限度地预防和缩小电离辐射对人类 的危害。辐射防护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而研究和制 定辐射防护标准是极其重要的内容。
诺贝尔奖
1903 Becquerel 发现放射现象 物理学奖 1903 Marie.Curie 发现镭等元素 物理学奖 1911 Marie.Curie 化学奖 1908 Rutherford 发现铀能发射α和β粒子,化学奖 1921 Frederick Soddy 放射性物质和天然同位素研究,化学奖,
防护学简史
1925 年Mutscheller 提出了耐受剂量( tolerance dose) 的概念。他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医院为调查对象,调查 了X射线技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研究了电离室测 量结果与皮肤红斑量的关系。将工作30天出现的红斑 量的1 /100 作为耐受剂量, 约相当于0. 2R /天。该耐受 剂量限值1931年被美国、1934 年被国际X 射线与镭防 护委员会( IX RPC)所采用。但是随着高管电压X射线 装置的普及,射线对造血器官的影响较之以往的皮肤损 伤更受重视,美国X射线与镭防护委员会在1936 年将耐 受剂量降低为0. 1R /天。
1932:J.Chadwick发现了中子; 1934:F.&I.Joliot-Curie发现人工放射性; 1939:O.Hahn等人发现重核裂变; 1939:N.Bohr等提出液滴模型; 1942:E.Fermi发明热中子链式反应堆; 1945:原子弹试爆成功,并在广岛上空爆炸; 1952:氢弹试爆成功。
“同位素”一词也是他1913年与苏格兰物理学家Margaret Todd在一次午餐谈话中提出. 1921 Albert Einstein 发现光电效应的定律获物理奖 1922 Aston 发现大量同位素及其质谱获化学奖 1923 Millikan 在元素的光电效应电荷研究方面获物理学奖 1927 Compton 发现了以他本人名字命名的“Compton效应”获 物理学奖 1935 Joliot和他的妻子Irène Joliot-Curie人工方法合成新的放射性 元素获化学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