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资料

合集下载

川崎病

川崎病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一种病因不明,以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为临床表现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

该病于1967年由日本的Dr Tomisacu Kawasaki (川崎富作医生) 用日文首先报道(1974年用英文首次报告了50个病例),因此国际上称之为川崎病。

自首次报告30余年来世界各地均有报道,目前已是5岁以下幼儿常见的发热性疾病之一。

由于其最危险病变发生在心脏,现已逐渐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疾病。

KD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别和种族差异。

新近资料显示,以5岁以下儿童为统计对象,KD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病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大陆和欧美国家缺少全国性的调查网络,不同地区发病情况不尽相同。

但几乎所有报道均显示K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病因及发病机制1. 目前并不清楚2. 可能与以下一些因素相关:a. 感染: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等)均可能引起,但缺乏直接证据b. 免疫激活及细胞因子:介导免疫反应或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细胞因子分泌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细胞间质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异常等,造成血管壁损伤。

c. 遗传学背景:存在易感人群。

因为KD在亚裔人群发病率显著高于白种人群;家族发病率1%,双胎发病率13% 。

临床表现•发热:100%患者热程10-14天.至少>5天少数病人≥3周或<10天>39℃可有体温退后1-2天复升,或3次反•眼结膜炎:89-100%患者,急性期发热后24-48小时之内出现,球结膜充血重于睑结膜充血。

无水肿及分泌物。

1-2周消退,自限性。

•口腔黏膜病变:发病后24-48小时出现,持续9-12天,与眼充血时间相近,草莓舌,口唇黏膜及皮肤交界处皲裂•四肢变化:急性期:手足末梢出现红斑/硬肿,恢复期:指趾端脱屑•多形性皮疹:发热后数天,于手足硬肿周期出现,多形性红色皮疹:播散性红斑、丘疹、斑丘疹、偶有小,脓疱;可相似于荨麻疹、多形性红斑和猩红热。

2024版川崎病课件

2024版川崎病课件

Chapter
2024/1/26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分享
1 2
国内外川崎病研究概述
介绍国内外在川崎病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发病 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重要研究成果分享
展示近年来在川崎病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如新的诊断技术、有效的治疗方法等。
3
国内外研究合作与交流
介绍国内外研究机构在川崎病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情况,以及国际学术会议和研究成果的发布平台。
包括无菌性脑膜炎、面神经麻痹、听力丧 失、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这些并发症 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对患者的 危害较大。
2024/1/26
15
03
治疗与预后
Chapter
2024/1/26
16
治疗原则及方法
01
02
03
早期识别和治疗
川崎病的早期识别和治疗 对于预防并发症和改善预 后至关重要。
21
家庭护理指导建议
家庭环境优化
建议家长为患儿提供安静、舒适、 整洁的家庭环境,减少不良刺激。
饮食调整
指导家长为患儿提供营养均衡、 易消化的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和饮料。
规律作息
建议家长帮助患儿建立规律的作 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2024/1/26
22
学校及社会资源整合利用
学校支持
宣传教育
疗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前景。
26
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关注度举措
2024/1/26
加强科普宣传
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等途径加强川崎病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 川崎病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开展公益活动
组织相关机构开展川崎病公益活动,如义诊、讲座等,提高公众 对川崎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川崎病

川崎病
川崎病
珠海市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民医院 儿科 刘艳霞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
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病因未明的全 身性血管炎症综合症,1967年由日本的川崎 富佐医生首先发现描述,故称为“川崎病”。
【流行病学】

KD具有明显的年龄、性别、季节、种族、环境因素 和遗传特征,其年龄以5岁以下居多,约占84%- 86%,10岁以上少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约为 1.5-1.8:1。四季均可发病,但不同的地区也不相 同。北京、上海以春夏交接之季为高发。KD尽管不 是遗传性疾病,但具有明显地遗传易感性。本病再 发率约为1%-3.0%。冠状动脉病变是KD的主要并 发症。目前,本病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 原因。
脉内径正常值:3岁内为2.5mm,3-6岁为3mm,6-9 岁为3.5mm。

7.冠状动脉造影 超声波检查有多发性冠状动脉瘤或心电图有 心肌缺血表现者,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观察冠状动脉病 变程度,指导治疗。
诊断标准


一)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发热≥5d,并具有以下主要临床表现5项之中的4项或以上: (1)双侧眼球结膜充血(为非渗出性或非化脓性,无疼痛、畏光表 现)。 (2)口唇和口腔改变(唇红、杨梅舌、弥漫性口腔及粘膜充血) (3)多形性皮疹(为斑丘疹多见,以躯干部为主,会阴部明显) (4)四肢末端改变(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趾及指趾端红斑,甲床 移行处膜状脱皮) (5)颈部淋巴结肿大(多为单侧和一过性,不伴红肿及波动感)。
【病理改变】

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性血管性炎,累计多脏器的血管,包括 心、肾、胃肠、皮肤、肺、肝、脾、生殖腺,唾液腺及脑等。 病变过程分为四期:(1)Ⅰ期(急性期):约1-2周,其 特点为微血管,小静脉,小动脉全层血管炎,中等及大动脉 血管周围炎及心包炎。(2)Ⅱ期(亚急性期):约2-4周, 以中等动脉全层血管炎为主,冠状动脉最著,形成动脉瘤及 血栓阻塞。常受累的其它动脉有髂动脉、腋动脉、颈动脉及 胸、腹部动脉。此期微血管及心脏病变减轻。(3)Ⅲ期 (恢复早期):约4-7周,小血管及心脏病变消退,中等动 脉发生肉芽肿。(4)Ⅳ期(恢复晚期):在7周以后可迁延 数年,急性炎症消退,中等动脉血栓形成,梗阻,内膜增厚 及瘢痕形成,仍可有动脉瘤。晚期可发展为缺血性心脏病。

川崎病新共识(KawasakidiseaseKD-2022年学习资料

川崎病新共识(KawasakidiseaseKD-2022年学习资料

AHA指南提出在KD早期诊断中-要注意鉴别-1.与其它发热出疹性疾病鉴别:如败血症、球-菌或葡萄球菌引起的 毒性休克综合症、猩红热-及由肠道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支原体等-引起的感染等-2.与咽结合膜热、-颈 巴结炎、药物过敏及某些-皮肤病鉴别-3.对于V1G治疗耐药的病例,要与结节性多动脉-炎、全身性幼年特发性关 炎及恶性林巴结瘤等
本病例的思考-1.本例最后确诊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巨大瘤-延误诊断的原因,是症状不典型吗?-2本例医生的早期 断和处理存在哪些问题-对发热伴皮疹,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病例,儿科-医生应当怎样处理?退热药和激素怎样使用较?-3对早期症状不典型的患儿如何尽可能减少漏-诊?
川崎病的诊断-川川崎病的诊断(日本2002颁布的标准)-1.发热五天以上;-2.具有下列五项中的四项:-1 侧眼结膜充血,无渗出物。-2口腔及咽部粘膜有充血,口唇干燥皲裂,杨梅舌。-3急性期手足红肿,亚急性期甲周脱 。-4出疹主要在躯干部,斑丘疹,多形红斑样或猩红样-5颈淋巴结肿,直径超过1.5cm。-如有发热只伴有其他 条,但见冠状动脉瘤者亦可诊断
漏诊常见的医生原因-常见认识误区-1.少数医生不认识川川崎病或认为川崎病是罕见病-2.错误的排除诊断思维。 为有病原学感染的证-据或其他器官病变就可排除川崎病-3.错误认为心动图正常就可排除川崎病-必须明确:川崎病 在各种病原体的作用下通-过直接损害或超抗原介导导致机体免疫失衡,-起以中小动脉血管炎为主要表现的多器官损害 -床综合征。
崎病的病因和病理-川崎病病因至今仍不明确。目前公认病因包括-外在因素:如各种微生物感染-内在因素:如遗传因 、免疫反应-环境因素:家庭、生活环境等-近年关于川崎病发病与患者易感性关系的研究已有基-因关联和易感位点等 面的初步结果。-川崎病病理特点为急性非特异性血管炎,以中、小动脉-为主,可累及多脏器的血管,包括心、肾、胃 、皮肤-肺、肝、脾、生殖腺,睡液腺及脑等,其中以冠状动脉炎-最为重要。

川崎病(1)(00001)

川崎病(1)(00001)
及时向家长交代病情,并给与心理支持。指
导家长观察病情,定期带患儿复查,对于无冠 状动脉病变的患儿,与出院后1个月、3个月、 6个月及1年全面检查一次。有冠状动脉病变的 患儿则密切随访。
预 后 Prognosis
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呈自限性经过,适当治疗可以逐渐康复。 这一点与婴儿型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相比,差异很大。但15~30%的川 崎病患者可发生冠状动脉瘤。由于冠状动脉瘤,血栓闭塞或心肌炎而 死亡者占全部病例的1~2%,甚至在恢复期中也可猝死。后遗缺血性 心脏病为数甚少。
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4)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第2周开始自指、趾甲和皮肤 交界处出现膜状脱皮,指、趾甲有横沟,重者指趾甲亦可 脱落(图4)
图 4 硬性水肿与脱皮 Fig 4 Digital Swelling and Peeling
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2、幼年型类风 湿性关节炎全 身型
病情反复、病程迁 延。无眼结膜充血 ,无口唇发红皲裂 ,无手足硬肿及指 端膜状脱皮,罕见 冠状动脉损害。
3、猩红热
皮疹多于发热当日或次 日出疹,呈粟粒样均匀 丘疹,疹间皮肤潮红, 无明显指趾肿胀,口唇 皲裂不明显,青霉素治 疗有效。
治疗和护理 Treatment and Nursing 治 疗
指趾端脱皮 心血管体征、奔马律、心肌炎、心 包炎、冠状动脉扩张等
并发症
1周
实验室检查 WBC
2周
血小板
3周
4周
超声心动图 动脉瘤
2月
临床表现特征
Clinical Features of KD
鉴别诊断 Differential Diagnosis

川崎病

川崎病
➢ 消化道症状 :胆囊积液多发生于亚急性期,可 发生严重腹痛、腹胀及黄疸,大多自然痊愈,偶 可见麻痹性肠梗阻及肠出血。
➢ 关节炎:多发生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大小关节 均可受累,病愈后自行消退
➢ 尿道炎:多发生于急性期,尿常规可见白细胞升 高及轻度蛋白尿。
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
➢血 常 规 : WB C ↑, 中 性 粒 细 胞 ↑ , 核 左 移 ; 轻度贫血;血小板↑(第2~3周增高,第3~5 周达最高)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由经超
➢川崎病为原因未明全身性血管炎综合
征,主要影响中动脉。
➢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导,故称
为川崎病。
发病特点
➢ 全世界均有发病,亚裔儿童多见。 ➢ 发病年龄为1m-13.8y,发病年龄高峰为1y。 ➢ 男∶女为1.3~1.5:1 ➢ 病程为1-67天。 ➢ 无明显季节性,或谓春夏季较多 ➢ 有遗传倾向 。
冠状动脉造影 箭头所指显示冠状动脉瘤
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
➢ 有心肌缺血症状 ➢ 持续心脏瓣膜病变 ➢ X-线平片示冠状动脉钙化 ➢ 超声心动图显示持久的冠状动脉瘤

诊断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1
四肢: 掌跖红斑, 肢端硬肿, 指趾端脱皮
2
皮肤: 多形性红斑
3
眼结膜: 充血
4
唇及口腔: 黏膜充血, 唇皲裂、 杨梅舌
➢ 无菌性脑膜炎: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 凝血常规: PT ↑ 、FIB↑ 、D-二聚体↑ (合并冠状动脉损伤)
免疫学检查
➢免疫球蛋白:血清IgG↑(与冠脉损伤密切相 关)、 IgA↑、 IgM ↑ 、IgE ↑。

川崎病名词解释儿科学

川崎病名词解释儿科学

川崎病名词解释儿科学《川崎病,你了解吗?》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听起来有点陌生的词儿——川崎病。

川崎病啊,可不是什么平平常常的小毛病。

它就像是孩子身体里的一个小淘气,会突然冒出来捣乱。

你想想看,孩子本来好好的,能吃能玩能闹,可突然就发烧了,而且这烧啊,还特别顽固,怎么都退不下去。

这时候家长们就得注意啦,说不定就是川崎病这个小淘气在捣乱呢。

川崎病还特别会伪装,它可不只是让孩子发烧那么简单。

孩子的眼睛可能会变得红红的,就像小兔子的眼睛似的。

嘴巴也会变得红红的,嘴唇还可能干裂。

手脚呢,可能会肿起来,摸上去还有点发硬。

身上还可能出现一些皮疹,这儿一块那儿一块的。

这还不算完呢,川崎病要是闹得厉害,还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心脏。

心脏啊,那可是身体里的大宝贝,要是心脏出了问题,那可不得了。

那怎么才能发现川崎病呢?这就需要家长们多细心观察啦。

如果孩子突然莫名其妙地发烧,持续好几天都不退,而且还有上面说的那些症状,那就得赶紧带孩子去医院,让医生好好检查检查。

医生们就像是专门对付川崎病这个小淘气的大侠,他们有各种办法来诊断和治疗。

一旦确诊了,就会赶紧想办法让小淘气乖乖听话,让孩子的身体慢慢恢复健康。

对于川崎病,家长们可不能马虎。

平时要多注意孩子的身体变化,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

就像我们过日子一样,得时刻留意家里有没有什么小问题,及时解决,才能让生活过得安稳。

孩子是我们的宝贝,我们要好好保护他们。

别让川崎病这个小淘气在孩子的身体里捣乱太久,要尽快把它赶跑,让孩子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

总之,川崎病不是好惹的,但只要我们重视起来,早发现早治疗,就一定能战胜它,让孩子们的生活不受它的影响。

大家都要好好守护孩子们的健康呀!。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
主要因素
其他 可有间质性肺炎、 无菌性脑膜炎、消化系统症状、 关节痛、关节炎
1 控制炎症:
阿司匹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能有效降低冠状动脉并发症, 且用药时间越早, 冠脉损害的危险性越小
糖皮质激素 存在争议
可促进血栓形成, 发生冠状A瘤和影响冠脉病变的修复, 故不宜单独应用2 抗Leabharlann 小板聚集阿司匹林加潘生丁(双嘧达莫)
日本川崎富作 1967 年报道 主要病理改变: 变态反应性全身中小血管炎
在发达国家或地区, 川崎病所致的冠状动脉并发症已取代风 湿热成为小儿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并且可能成为成人 后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感染学说 细菌超抗原致病学说 免疫学说
一种或多种病原微生物进入易患者体内 后诱发的、以机体免疫活化和/或免疫功 能紊乱为特点的全身性血管炎症反应性 疾病
①不名原因发热, 持续5天或更久 ②双侧结膜充血
③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充血, 唇发红及干裂, 并 呈杨梅舌
④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 以及恢复期指 趾端出现膜状脱皮
⑤躯干部多形红斑, 但无水疱及结痂 ⑥颈淋巴结的非化脓性肿胀
至少要满足5条
心脏表现
1 周~6 周—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 2 周~4周,恢复期——冠状动脉损害, 可无临床表现 冠状动脉(冠脉) 并发症及严重程度是决定其预后的
4 抑制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及其血 管途径激活,从而抑制血管的免疫性损伤
血液制品,容易污染,严格无菌操作 未用完的废弃,未开启的存于2 ℃~8 ℃避光处 单独输注,不得与其他药物混合输注 输注前后用0. 9 %NS冲管 控制输液速度
加强巡视,观察有无变态反应及血清学反应 接受IVIG治疗的患儿,如需注射麻风腮疫苗至少间

川崎病PPT

川崎病PPT

周面神经麻痹,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
✓ 间质性肺炎
✓ 消化系统症状(腹痛、呕吐、腹泻、麻痹性肠梗阻、肝大等)
✓ 其他如关节痛和关节炎、尿道炎、虹膜睫状体炎
六、川崎病辅助检查
➢ 血液检查:WBC↑,N↑,CRP ↑,PLt normal - ↑,ESR ↑,ALT、 AST ↑,ALB↓,NT-pro BNP↑
➢ 免疫学检查:IgG、IgM、IgA、IgE↑, C3 normal- ↑,IL-6 ↑, TNF-a↑
➢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非特异性ST-T变化 ➢ 胸部X线检查:可示肺部纹理增多、模糊或有片状阴影,心影可扩大
六、川崎病辅助检查
➢ 超声心动图: 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室内径增大,二尖瓣、主动脉 瓣或三尖瓣反流;可有冠状动脉异常。
✓ 根据Z值判断冠状动脉扩张(轻度扩张:Z值为2~<2.5;小动脉瘤:Z值≥2.5~ <5;中动脉瘤:≥5~<10,而且冠脉内径绝对大小<8 mm;大型或巨型动脉瘤: Z值≥10,或者冠脉内径绝对大小≥8 mm)。
✓ 年龄≥5岁,冠脉内腔直径大于相邻段的1.5倍也认为是扩张。 ✓ 其他冠脉改变: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壁灰度增强,血管内超声甚至可以发现
三、川崎病发病机制
➢ 超抗原(热休克蛋白65,HSP65)→与T细胞抗原受体(TCR) Vβ 片段结合→激活CD30+T细胞和CD40配体
➢ 经典免疫反应
在T细胞的诱导下,B淋巴细胞多克隆活化和凋亡减少,产生大量免疫球 蛋白(IgG、IgM、IgA、IgE)和细胞因子(IL-1,IL-2,IL-6,TNF-α)。抗 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内皮细胞 性白细胞黏附分子-1(ELAM-1)等黏附分子表达增加,导致血管壁进一步损 伤。

川崎病的名词解释

川崎病的名词解释

川崎病的名词解释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混合性血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急性全身性疾病。

其特征是发热、口腔、眼及皮肤黏膜等部位的炎症表现,并可累及心血管系统。

川崎病以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多在五岁以下,特别是1岁以下的婴幼儿更易发病。

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

川崎病的病因至今仍不清楚,多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感染、免疫及遗传等因素有关。

与川崎病相关的风险因素包括有亲属患有川崎病或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儿童年龄、地理区域等。

川崎病的症状主要包括高热、口腔腔咽部炎症、结膜炎、手足红肿、皮疹等。

患者还可能表现出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关节炎等症状。

严重的川崎病患者还可能出现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炎、心肌炎、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炎、心包炎等。

川崎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

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通常采用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

及早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川崎病名词解释

川崎病名词解释

川崎病名词解释
川崎病又称为Kearns-Sayre综合征,是一种由基因缺陷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多发系统疾病。

它于1959年由Kearns和Sayre 首次报道,是一种罕见的眼病,主要表现为神经外科疾病。

这种病常被眼科医生诊断,但也可能引起神经系统疾病,例如痉挛性失去感觉,及肌肉力量减弱,需要综合治疗。

川崎病是一种由缺陷的基因引起的疾病,它源于能发挥作用的基因突变,其症状通常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

在美国,每8万人中就有1人患有这种疾病,全世界大约每20万人就有1人患有这种疾病。

川崎病的症状通常是眼部表现,包括视网膜萎缩、视力模糊、眼球运动不灵活、眼残聋、雀斑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心肌病、心室肥厚、心律失常、头痛和脑梗塞、听力损失、肌萎缩症、痉挛性麻痹性失去感觉等。

川崎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营养支持、体育治疗复健等。

其中,营养支持十分重要,它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从而改善病情。

此外,还应注意视力保护,选择合适的眼镜或接受激光手术,以保护视力不受更多的损害。

另外,患者还应定期接受检查,如心电图检查、血液检查及呼吸、心肺功能检查等,以检测可能出现的心、脑及肌肉系统等其他症状。

总之,川崎病是一种多发系统疾病,病情复杂,必须综合治疗。

患者应进行营养支持、体育治疗复健,并定期进行检查,以避免出现
其他症状。

通过正确的治疗,患者有望改善其身体状况,达到控制病情,恢复正常生活。

儿科护理学川崎病

儿科护理学川崎病
向家长和儿童普及川崎 病相关知识,提高对疾 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环境卫生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 期清洁和消毒生活环境
,减少病菌滋生。
个人卫生
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 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
、不随地吐痰等。
控制策略
早期发现
提高对川崎病的早期识别能力 ,及时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
规范治疗
遵循诊疗指南,对确诊病例进 行规范治疗,降低并发症和死 亡率。
药物治疗
近年来,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 剂等在治疗川崎病中的应用。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川崎病患者,手术治疗也是一个重要的治 疗手段。
护理干预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护理干预在川崎病的治疗中也扮演着 重要的角色,包括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和生活指导等。
THANK YOU基Fra bibliotek护理保持患儿病房的清洁、安静,提供适宜的温湿度环境;定 期更换床单、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提供营养丰富的 饮食,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
用药护理
监督患儿按时按量服用药物,确保药物的有效摄入;观察 患儿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并向医生报告。
症状护理
针对川崎病患儿的症状,如发热、皮肤黏膜病变等,采取 适当的护理措施,如物理降温、皮肤清洁护理等,以减轻 患儿的不适感。
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进 行鉴别,如风湿热、渗出性多形红斑 等。
进行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血 液检查,以及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心 血管系统检查,以辅助诊断。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使用免疫球蛋白、阿司匹林等药 物,以控制炎症、预防血栓形成
,减轻症状。
支持治疗

川崎病健康知识

川崎病健康知识

川崎病健康知识
1、什么是川崎病
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婴儿及儿童均可发病,多见于5岁以下幼童。

2、川崎病有什么危害
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可引起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及猝死等严重后果。

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仍有川崎病后遗症。

3、川崎病如何识别
医生提醒,家长要警惕6大症状:
01、反复发热5天以上,经规范抗生素治疗无效。

多伴有全身不适、食欲差或嗜睡等意识改变。

02、起病3-4天后出现双眼球结膜充血改变。

03、口唇充血皲裂,舌乳头突起充血呈杨梅舌样改变等。

04、皮肤见多形性红斑或弥漫斑丘疹,多于一周时出现,分布躯干及四肢。

婴儿可见卡介苗接种部位出现红斑、硬肿或疱疹等改变。

05、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恢复期在指趾末端沿指趾甲与皮肤交界处出现膜样脱皮。

06、单侧或双侧颈淋巴结肿大,可伴压痛。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

不典型川崎病诊断
肿胀、肛周皮肤潮红
和动脉壁辉度增强
卡介苗接种处再现红斑、阴囊
血小板数显著增多 C反应蛋白和血沉明显增加 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扩张
听到心脏杂音和心包摩擦音 出现低蛋白血症
A
B
C
猩红热、败血症、儿童类风湿病
渗出性多形红斑
鉴别诊断
治疗
减轻血管炎症、抗血小板凝集、退热
阿斯匹林 30—50mg/kg·d,热退
202X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 KD)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具体内容
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为特点的血管炎综合征。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常累及心血管系统,是儿童期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
50%在2y内发病,80%病例在5y内
四季均可发病,4-5月份和11-1月份 发病相对较多
脑脊液: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为主。
诊断 诊断标准: 持续发热5天以上 结合膜充血 口唇鲜红、皲裂、杨梅舌 手足硬肿、掌趾红斑、指趾脱皮 多形性红斑样皮疹 颈淋巴结肿大 符合5项(需包括发热)可确诊
符合3或4项标准
超声心动图或心血管造影检查证明有冠状
动脉瘤
超声心动图见冠状动脉壁辉度增强
排除其他感染也可诊断川崎病
05
期 10~25天 微血管炎和心脏炎减轻,中动脉全层
06
炎,冠状 动脉最明显,动脉瘤血栓栓塞
07
期 28~40天 中动脉肉芽组织增生、内膜增厚 动
08
脉瘤样扩 张、血栓形成,心肌梗塞
09
期 40天后 心肌瘢痕形成,中动脉狭窄、钙化,
10
出现缺血性心脏病
临床表现 (一)主要症状和体征 1、发热:95% 稽流热或弛张热,1-2周。 2、双侧眼球结膜充血:90% 发热3-4天后出现 3、口腔粘膜改变:90% 口唇皸裂、结痂、潮红;舌乳头突起,呈杨梅舌;口腔咽部粘膜弥漫性充血 4、不定形皮疹:95% 发热1-3天后出现 躯干部 多,热退后皮疹退,不发生水疱和痂皮

17第九章第八节川崎病

17第九章第八节川崎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相同点:发热、皮疹、杨梅舌 ➢ 不同点:多处淋巴结肿、肝脾大、无
手足肿、无冠脉改变、异型淋巴细胞 增加嗜异凝集试验阳性EB 病毒 IgM (+)
治疗
➢ 控制炎症: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 ➢ 抗血小板聚集:潘生丁、华法令 ➢ 对症支持治疗
控制炎症
➢ 阿斯匹林
为首选药物,具有抗炎、抗凝作用。 30~50mg/kg/d,热退后3天减量,热退2周左 右减至3~5mg/kg/d,维持6~8周。有冠状动 脉扩张者需延长用药并同时用潘生丁每天 3~5mg/kg/d,直至冠状动脉恢复正常。
③ 与阿斯匹林和潘生丁合并应用
控制炎症
➢ 双嘧达莫与阿司匹林合用 • 3~5mg/kg/d,分2次服用
➢ 对症治疗 • 补液、护肝 • 控制心衰、抗心律失常、溶栓、 冠脉搭桥
预后
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未经 有效治疗者冠状动脉瘤发生率为 15%~25%。
预后
多数冠状动脉瘤于2年内消失, 但 可留有管壁增厚和功能异常复发率 为1%~2%
不足4项,而有冠状动脉损害者也可确诊
并发冠状动脉的高危因素
➢ 男孩 ➢ 年龄小于6个月或大于3岁 ➢ 发热持续2周以上 ➢ 心脏扩大,有心律失常 ➢ 复发的病例
并发冠状动脉的高危因素
➢ 白细胞 >16×109-30×109/L; ➢ 血小板 >1000×109/L; ➢ 血沉 >100mm/h,或持续5周以上仍不
• 免疫学检查:血清IgG ↑, IgA ↑, IgM ↑, IgE ↑
辅助检查
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
• 心电图:ST-T改变。 • 胸片:可呈间质性改变。
辅助检查
超声心动图
• 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室扩大, 二尖瓣、主动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Kawasaki syndrome),为一种急性全身性血管炎,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1967年日本的川崎博士总结了1961~1967年50例有持续性发热、皮疹、淋巴结炎等特征性表现的病例后,将本病命名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而首先报道。

此后,随即发现川崎病并非是一种良性的疾病,许多患儿由于并发心血管疾病而导致死亡。

事实上,川崎病已成为引起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疾病的两个主要因素之一,在许多地方其危险性甚至大于风湿热。

症状体征1.诊断标准由于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所以没有经过验证的诊断标准,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标准。

这些标准是由日本川崎病研究中心制定的,在表1中有详细的描述。

川崎病有6种主要的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时需要有其中的5~6项同时存在。

在最近修订的标准中,由于许多患儿会较快地发生冠状动脉瘤,故只需4项表现即可诊断。

美国心脏病学会的诊断标准与此大致相同,但必须有发热5天以上这一表现。

越来越多的病人虽未符合诊断标准但因为有以上临床表现而被诊断为川崎病,并接受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

由于在川崎病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急性发热后随即可诊断出有冠状动脉瘤的存在,故提示过去应用完全的诊断标准来确诊疾病是不恰当的。

2.分期川崎病是一种三相性的疾病。

急性期通常持续1~2周,主要特征是发热,结膜充血,口咽部的改变、四肢末梢红肿、皮疹、淋巴结炎、无菌性脑膜炎、腹泻和肝功能受损。

心肌炎常见于急性期,尽管冠状动脉炎也发生于此时,但心脏超声检查却无法检测出有否动脉瘤的存在。

当发热,皮疹及淋巴结炎好转后进入亚急性期,此时约距离发热起始1~2周,出现手足脱皮及血小板增多。

此外,此期冠状动脉瘤开始形成。

猝死的危险最大。

亚急性期持续至发热后4周。

在起病后6~8周,当所有临床症状消失,血沉恢复正常后进入恢复期。

3.主要症状持续高热是急性期的特点。

典型的发热通常起病急,热度高达39℃以上,呈弛张热。

如没有及时治疗,高热可持续1~2周,有时可达3~4周。

另一方面,如果及时静脉使用免疫球蛋白和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发热常在1~2天内缓解。

在发热24~48h后常出现双侧结膜充血。

球结膜充血较睑结膜多见,尤其多见于结膜周围。

一般没有分泌物。

裂隙灯检查可发现前葡萄膜炎。

口咽部的改变也见于热起后24~48h。

最初是口唇泛红,几天后出现肿胀,皲裂及出血。

最典型的是舌乳头增生,即草莓舌。

口腔及咽部明显充血,但不伴有溃疡和分泌物。

通常在起病后3~5天出现手掌及足底发红,双手足硬肿。

热起后10~20天手足硬肿与泛红趋于消退,进入亚急性期,指趾末端开始脱皮,进而累及整个手掌与足底。

川崎病起病后1~2个月,在指甲上可出现横沟(Beau线)。

皮疹即使在同一病人也可有许多类型,可同时在四肢出现。

皮疹多见于躯干和四肢近侧端,一般无显著特点。

最常见的是斑丘疹,猩红热样皮疹和多型性红疹也较多见。

腹股沟的皮疹和脱皮时有发生。

以上这些均发生于急性期,较指甲端脱皮发生早。

比较而言,其他的症状可见于90%以上的川崎病患儿,而颈淋巴结炎仅见于近50%~70%的患儿。

淋巴结肿大在起病后1~2天出现,多见于单侧,一般直径不大于1.5cm,触之柔软,但不可推动,无化脓。

4.伴随症状所有川崎病的相关症状都提示有多脏器受累(表2)。

所有患儿都表现为烦躁不安。

约有25%的患儿脑脊液中有单核细胞增多,蛋白质含量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含量正常。

1/4~1/3的患儿有胃肠道的表现。

在急性期,小关节可有关节炎的表现,而大关节受累多在起病后第2和第3周。

那些有大关节渗出性病变的患儿可通过关节穿刺术来治疗。

除了心血管的并发症外,其余受累脏器的病变均为自限性。

5.非典型的川崎病那些有发热及其他表现(少于4项)的患儿被称为不典型川崎病,同样有并发冠状动脉瘤的危险。

不典型川崎病多发生于小婴儿,且这些症状不易被发现。

因此,川崎病也是婴儿持续发热的鉴别诊断之一。

在以上病例中,川崎病多是由于心脏超声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瘤后才进行诊断。

6.较大年龄儿童的川崎病如上文所述,川崎病极少发生于大于8岁的儿童。

其所有的临床特征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表现得不够明显。

在有限的报道中,这些患儿从发病到诊断所需的时间较长,因此常常耽误治疗。

另外,一些伴发症状如呕吐、腹泻、体重下降、咽喉疼痛、头痛、假性脑膜炎比较多见。

更重要的是,年长儿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畸形。

在年长的患儿中,起病年龄的大小及治疗的及时与否是决定其心血管并发症预后的重要因素。

用药治疗1.急性期治疗急性期的管理目的在于帮助炎症的减轻和防止冠状动脉血栓的形成。

口服阿司匹林及大剂量的静脉应用免疫球蛋白是治疗的基础。

如有因血栓所致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是必要的。

(1)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有消炎及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但是,至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资料提示单独使用阿司匹林可减少冠状动脉畸形的作用。

在急性期,阿司匹林的用量是口服80~100mg/(kg·d),4次/d。

在日本,用量稍低,30~50mg/(kg·d)。

川崎病急性期的患儿对阿司匹林吸收下降,清除增加,所以即使使用大剂量的阿司匹林也不能达到治疗剂量的浓度。

但如存在呕吐、呼吸深快、嗜睡和肝损时,就需要监测血药浓度。

当热度消退或起病14天后,阿司匹林剂量为3~5mg/(kg·d),1次/d,能减少血栓的形成。

如果在起病后6~8周没有发现冠状动脉瘤,血小板计数及血沉正常,阿司匹林可停药。

另一方面,如有持续存在的冠状动脉瘤,阿司匹林治疗必须坚持。

(2)大剂量的人血丙种球蛋白:随机试验证明静脉使用大剂量的人血丙种球蛋白(>1g),同时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对减少冠状动脉畸形是有效及安全的。

应在起病后10天内使用。

在对7例随机试验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使用静脉人血丙种球蛋白和冠状动脉的损伤呈相反关联。

在起病后使用了人血丙种球蛋白(<1g/kg)及阿司匹林的患者60天时,发现冠状动脉损伤的概率是8.6%,使用2g/kg人血丙种球蛋白的发病率仅2.6%。

总而言之,川崎病患儿在起病10天内即使用2g/kg的人血丙种球蛋白及80~100mg/(kg·d)阿司匹林,可将冠状动脉畸形的发生率从20%~25%降低到2%~4%。

人血丙种球蛋白每12小时给药1次。

单独给药与多次小剂量给药相比,单独给药能缩短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

而且对那些有较大可能发生冠状动脉畸形的患儿在急性期单剂治疗可明显减少冠状动脉畸形的发生。

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静脉饮食保健根据医生的建议些食物,不要吃刺激过大的食物。

预防护理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已证明本病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应积极预防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做好疫苗的接种等措施。

病理病因尽管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川崎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但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观察显示,川崎病是由感染所致。

鉴于这种自限性疾病所表现出的发热、皮疹、结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以及好发于儿童、爆发流行时明显的地域分布都提示其发病与感染有关。

然而,标准的和更先进的病毒及细菌的检测手段和血清学检查均无法确定微生物是致病的惟一原因。

尽管最初曾报道有大量可能的感染因素,包括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7,人类细小病毒,耶尔森菌,但进一步的研究均无法证实。

在日本及美国,由于在爆发流行期间曾有某些家庭有洗涤地毯的经历,所以家庭中的尘螨亦被认为是致病因素,同样这也是偶然才发生。

其他多种环境因素亦曾被认为是致病因素,包括使用某些药物、接触宠物及免疫反应,但都未被确认。

相反,对患有川崎病的儿童的免疫系统所进行的观察发现,这些儿童都存在较严重的免疫紊乱。

在急性期,外周血的活性T细胞、B 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数量均上升。

同时也有证据表明淋巴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的活化伴随有细胞毒素分泌的增加。

除此以外,循环抗体的存在对血管内皮亦有细胞毒素的作用。

由此,以上的观察支持免疫系统的激活是川崎病的发病机制之一这一学说。

根据通常的免疫活化程度,由细菌和病毒所含蛋白质引起感染所致的疾病,其共同的特征是这些蛋白质起类似超抗原的作用(如葡萄球菌的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表皮剥落毒素,链球菌的致热外毒素),于是超抗原的假说建立。

超抗原与一般的抗原有许多不同。

它们激活了多克隆B细胞促使T细胞增殖并分泌细胞毒素,这些作用是通过存在于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将抗原性直接递呈到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上,与通常免疫反应前的蛋白质摄取相反。

一般有大量的细胞毒素分泌并推动疾病的进程。

在超抗原假说中,那些类似超抗原的生物体寄生于易感宿主的胃肠道黏膜上并分泌毒素。

有时,在川崎病患儿的咽部及直肠可发现单由葡萄球菌分泌的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但大多数的实验均未发现。

所以超抗原的假说还有待证实。

疾病诊断川崎病有许多同其他感染性疾病相似的表现。

需与其鉴别的有细菌性感染如猩红热,葡萄球菌引起的皮肤症状,中毒性休克,风湿热,洛基山斑疹热和细螺旋体病。

病毒感染也要与川崎病鉴别,包括麻疹,EB病毒及腺病毒感染。

非感染性疾病如Stevens-Johnson综合征、药物反应和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1.婴儿结节性多动脉炎病理变化与川崎病相似,主要损害中等动脉,尤其是冠状动脉,可形成动脉瘤和血栓,临床有发热、皮疹、结膜炎、颈淋巴结肿大,常死于心力衰竭,易与川崎病相混淆。

但该病婴儿发病极少,肾损害严重,且预后不良,而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肾损害轻,预后好。

2.渗出性多形性红斑本病可有发热、皮疹、眼球结膜炎和口腔损害,但其皮疹为多形性红斑伴大片脱皮,口腔有溃疡及假膜形成,眼结膜有紫蓝色分泌物,掌(跖)端无潮红等,可与川崎病相鉴别。

3.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本病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损害、指(趾)关节梭形肿胀、活动受限和心脏损害,应与川崎病相鉴别。

但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皮疹为一过性,手足无硬肿,掌(跖)端无潮红,甲床与皮肤移行处无膜状脱皮,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阳性等,可与川崎病相鉴别。

4.系统性红斑狼疮本病皮疹以面部为著,血中可找到狼疮细胞,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等,可与川崎病鉴别。

5.感染性疾病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耶尔森菌、EB病毒、衣原体、麻疹、流感病毒、钩端螺旋体和白色念珠菌感染等,需与川崎病相鉴别。

检查方法实验室检查:川崎病的诊断在实验室有许多典型的异常,但没有特殊性。

急性期的标志物如ESR,C反应蛋白,α1-抗胰蛋白酶在发热后升高并可持续6~10周。

在急性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升高,多形核白细胞也升高。

川崎病的患儿几乎没有白细胞减少症。

正细胞性贫血较常见。

在病程的10~20天是发生血小板增多症的高峰。

肝酶在急性期有所升高,而胆红素的升高较少见。

约有1/3的病人在起病第1周出现无菌性脓尿,且可间歇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