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详解
第1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喷出岩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 的有流纹或气孔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 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 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沉积岩
层理构造、富含化石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 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 料;煤、石油是当前世 界最重要的能源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 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 原料
变质岩
片理构造
重难点 2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 游(例:黄河三角洲、 恒河平原等)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例:塔克拉玛干沙漠 里的沙丘、黄土高原 的黄土)
滨海地带
经典借鉴
试题:(2010· 泰安)岩石及地貌的形成与地质作用有关。图中各
字母表示地质作用的不同类型。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表示干旱环境下的风力沉积作用 B.b表示地壳运动中的外力侵蚀作用
答案:②③
核心解读
重难点
类型 侵入岩
1
列表比较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和物点
形 成 特 点 有用成分举例
岩 浆 岩
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 用下,侵入地壳上部, 冷却凝固而成岩石 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 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 喷出地表冷凝而成岩石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 受到破坏成碎屑物质, 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 结而成岩石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 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 度、压力条件下,使原 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 而成新岩石
第三单元从地球圈层看 Nhomakorabea地理环境
第1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知识整合
知识点 1 岩石圈的结构
知识点 2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是可以转化的,这种转化被称为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陆洋碰撞
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裂谷、海岭
★ ★ ★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内部相对稳定。
地中海
喜马拉雅山
亚洲东部岛弧
大西洋中脊
东非大裂谷
海岭(大洋中脊)
自成体系
1.将下列地理事物与其形成原因连线 A、阿尔卑斯山 B、东非大裂谷 C、长江三角洲 ①断层 ②流水沉积作用 ③流水侵蚀作用
内部圈层
地球圈层
包含
岩石圈 大气圈
四 大 圈 层
东平高级中学
外部圈层
尚昌辉
水圈 生物圈
地理环境五大自然要素P63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与岩石圈的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
回头看:太阳辐射?
莫霍界面
17
古登堡界面
2900
活动 I.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突然发 生了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II.据此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可能是什么状态?
高低不平
来自地球外部, 主要是太阳能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
削高填低, 趋于平坦
内力作用的足迹:
地质构造
断层
褶皱
看图思考:
1.图中岩层属于什么类型?上、下层岩石”老新“如何? 沉积岩,上新下老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 2.注意背斜、向斜各自的外在形态. 背斜: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中间新两翼老 3.看背斜、向斜中心岩层,是“老”还是 “新”?
台 湾 野 柳 风
景
女 王 头 石
区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城堡、风蚀柱、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请判断下图所示区域盛行风向
风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件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包括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这些活动会改变地壳的形态和 位置,进而影响地表形态的形成。此外,外部的地壳运动,如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
等,也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
总结词
地表形态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如气候变化、地壳运动、外力作用等。
地表形态的演变可以改变岩石圈 的结构和组成,例如河流侵蚀和 搬运作用可以改变岩层的原始结
构。
地表形态对岩石圈的热状态和热 传导具有重要影响,可以影响地
球内部能量的传递和分布。
地表形态的形成和演变可以影响 地壳的运动方式和速度,从而影 响地球的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相互作用
岩石圈和地表形态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影响地球表面的环境和生态 系统。
详细描述
地表形态是地球表面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它们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外部的地壳运动共同作用形成的。根据 形态特征和形成机制,地表形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峡谷等。这些类型各有其独特 的地貌特征和形成过程。
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总结词
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外部的地壳运动。
利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灾害防治
总结词
灾害防治是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在实际应用中的另一个 重要领域,通过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可以减少 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
详细描述
灾害防治涉及到对各种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应对, 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在灾害防治过程中,需要对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不同地质灾害的 形成机制、发生规律和影响范围。通过建立有效的监测 预警系统和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可以降低地质灾害对 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同 时,灾害防治也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科 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地质作用:引起地表形态、物质组成和内部
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按能量来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能量来源
内 力 作 用 外变得 高低起伏
地壳运动 地球内部 岩浆活动 热能 变质作用
地球外部 太阳辐射
对地表物质的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等
削高填低,使 地表趋于平坦
喜马拉雅山
东非大裂谷
地壳运动 侵蚀作用 堆积作用
黄土高原
黄淮海平原
六大板块示意图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
1、褶皱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 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式。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向斜
背斜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和向斜的比较: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 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概念辨析】
地表形态:也叫地形、地貌;指地表高低起伏
的状态。按自然形态分为高原、 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
(三)、风力作用
1、风力作用最为明显的地区是: 干旱、半干旱地区。
2、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
风蚀洼地
风蚀柱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蘑菇的形成原因 : a.接近地表部分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强烈 b.岩性的差异,下部岩性较软,上部岩性较硬.
侵蚀地貌:
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试题答案及解析1.问题探究(8分)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两箱中都放入相同量的土。
甲玻璃箱开口无盖,乙玻璃箱有密封盖子(如图19),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3小时后,同时测甲乙玻璃箱里的气温。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测量结果:玻璃箱(填“甲”或“乙”)内的温度高。
这个实验模拟的是原理。
(2分)(2)实验显示:对流层大气直接的主要热源是地面,地面通过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大气,而大气又通过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该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实践是建设。
(3分)(3)这一实验还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作用是导致,这些“人类活动”主要是指和。
(3分)【答案】(1)乙温室效应(大气保温作用)(2分)(2)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塑料大棚(或大棚农业、玻璃温室)(3分)(3)全球变暖(1分)。
燃烧矿物燃料;砍伐森林(或毁林)。
(2分)【解析】(1)封闭的玻璃箱能起保温作用,故箱内气温较高,反映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
(2)地面发出的热量即地面辐射;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地面,能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塑料大棚即应用了温室效应的原理。
(3)由于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导致了大气的保温作用过强,进而形成了全球变暖。
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大面积的毁林。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并能结合实验和生活实例分析即可。
2.太阳辐射的主要作用是 ( )①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②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③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④太阳内部核反应的能量来源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是地球上植物生长;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煤、石油等是历史时期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太阳能被埋藏到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转化而形成的,故也与太阳辐射有关;而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是太阳活动;太阳内部核反应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内部而不是太阳辐射。
高三地理总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总结
岩石圈教案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主要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结果: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主要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不同地区主导的外力①干旱地区:风力作用(侵蚀→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搬运→移动沙丘)②湿润地区:流水作用③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山下堆积→冰碛湖)④海岸地区:海浪作用(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重熔再生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
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向斜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背斜是良好的储油(石油)场所向斜是良好的储水场所·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地貌
背
山岭(新)
斜
向上拱起 或谷地
向
向下弯曲
谷地(新)
斜
或山岭
(2)断层
①概念 (flash)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 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就会 发生断裂 ,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 动、位移。
②形成的地貌 (图)
断层形态 上升岩块 下降岩块 断裂带
构造 地貌
块状山地 谷地
裂谷
或高地
大理岩 板岩 石英岩 片麻岩
侵入岩:结晶度好, 晶体颗粒较大
喷出岩:具有气孔
具有层理构造, 常含有化石
具有片理结构或 重结晶明显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浆岩
外 力 作
重 融 再 生
冷 却 凝 固
变 质 作 用
用
岩浆
重融再生
重融再生
沉积岩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变质岩
组成
集合
元素
矿物
岩石
back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①板块张裂: 形成
裂谷 东非大裂谷
(图)
大洋 大西洋 中脊
②板块相撞挤压: 形成 山脉
A、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图)
B、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 巨大山脉 喜马拉雅山(图)
内力作用的“足迹”
褶皱 断层
(1)褶皱(flash)(背斜、向斜)
岩层形态(一般形态)
back
back
back
背斜穹隆结构的储油、储气图
向斜储水的自流盆地
back
(1)地球圈层
内部圈层 (由地心向地表)
地核 地幔 地壳
外部圈层
水圈 大气圈 生物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在 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物质状 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 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速度{千米/秒) 33
地壳
莫霍界面
地幔
2900
外核
古登保界面
地核
内核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 ------各类岩石
世界两大地震带:
①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②环太平洋地震带。
(3)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块相对移 动方向 板块张裂 大陆板 块与大 陆板块 板 相撞 块 相 大陆板 撞 块与大 洋板块 相撞 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举 例 边界类型
东非大裂谷、 形成裂谷或海洋(海岭) 生长边界 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系、 阿尔卑斯山系 形成巨大的山脉 消亡边界
地质 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相互关系 同时作用; 某一时期 某一地点 以某种作 用为主; 但往往以 内力作用 为主导
来自地球本身, 内力 主要是地球内部 作用 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 地表变得 活动、变质作用 高低起伏
来自地球外部, 主要是太阳能 外力 (风、流水、冰 作用 川、海浪等)和 重力能
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 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 太平洋西部岛 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弧、安第斯山、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 台湾山脉等 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
3.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 (1)地质构造: 分类:
褶 岩 皱 层 形 态 背 斜 向 上 拱 起
分布:河流出山口的位置
河流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N知识讲解
一、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分为三个圈层
包括地壳以及软流 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2.地壳的结构
水平构成
大陆地壳: 较厚 大洋地壳:较薄
垂直构成
上层:硅铝层 下层:硅镁层
地壳地结壳构中的主组成要成特分点:密度 分布特点 ①②硅铝层硅厚的上铝度位部层不置的均氧钠不硅 钾连铝也续为较主多分布较小 分布不连续
不少向斜槽部 常成为谷地 受挤压,物质
坚实不易侵蚀, 成为山岭
⑵断层
断层
⑵断层: 地貌
举例
断层: 裂谷---------东非大裂谷 陡崖
向 ①岩层向下弯曲 谷- 山斜 ②中心新两侧老 内力 外力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褶曲的基 本形态
背斜
岩层形态
一般是岩 层向上拱 起
岩层的新老关系
地表形态
未侵蚀的地 侵蚀后的地形 形
中心部分岩层 较老,两翼岩
常成为山岭
不少背斜顶部 受张力,常被
层较新
侵蚀成谷地
向斜 一般是岩
层向下弯 曲
中心部分岩 层较新,两 翼岩层较老
⑶.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①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间、圈层间的物质交换 和能量传输,改变了地表环境
1、读图回答:
④
1、读图回答:
⑴图中①②两类岩
石的名称:
④
①_花__岗__岩__②_玄__武__岩_
⑵ ①②两类岩石在成因有何差异?
成⑶因可上能:含有化石的地层是(单选):D ①②A.是是①岩岩浆浆B喷侵.②入出地地表壳C.上快③速部冷逐D凝渐. ④而冷成凝。而成;
张裂区 (生长边界)
海上——海洋、海岭(例:大西洋) 陆上——裂谷、断层(例:东非大裂谷)
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
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汇总1、岩石圈的结构: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都是由岩石组成。
2、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构造、化石(仅沉积岩中有);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1)突破口----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岩浆岩。
(2)环节名称: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岩浆岩、变质岩---外力作用---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重熔再生---岩浆4、地质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5、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板块相撞,大陆--大陆:山脉大陆--大洋:大陆上形成山脉或岛屿,大洋处形成海沟。
板块张裂,裂谷、大洋中脊(海岭)。
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中脊重要例子: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地中海逐渐缩小)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东亚岛弧链、马里亚纳海沟: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落基山: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安第斯山: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6、概念辨析:地质构造:背斜、向斜、断层地貌、地表形态:山岭、谷地7、流水作用:流水侵蚀:峡谷、瀑布、河流上游V形河道。
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沟谷发育流水沉积:冲积扇(山前);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入海口)8、风力作用: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新疆魔鬼城风积地貌: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成因练习题1.下列岩石中能见到气孔的`是 ( )A.玄武岩B.花岗岩C.大理岩D.石灰岩2.记录地理历史的"书页"和"文字"是指 ( )A.各种化学元素B.地层和化石C生物 D.组成地壳的地层【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汇总】。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合作探究】 读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4)何处是较好的储水构造?
c
【合作探究】 读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5)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 应选择C断面,还是D断面?为什么?
D断面 背斜为天然拱形,比较坚固; 并且不易积水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流水、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几个概念
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 状态下破坏地面并带走碎屑物的过程。
沉积作用:是被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 条件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作用因素
地表形态
举例
流 侵蚀作用 水 作 沉积作用 用
风 侵蚀作用 力 作 沉积作用 用
▲找矿:石油、天然气多储存在背斜构造中;
▲找水: 地下水多储存在向斜构造中; 断层线附近会有泉水出露;
▲工程建设: 断层两侧易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 水库、 隧道等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 隧道应从背斜部位穿过。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动力来源: 流水、 风力、 冰川、海浪、重力等
表现形式: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等
地质 构造
形成
岩层受强大 的挤压力, 褶皱 使得岩层发 生弯曲变形
岩层受强大 压力或张力 断层 时,岩块发 生破裂、位 移、错动
基本 岩层 单元 形态
背斜 岩层 向上 拱起
向斜 岩层 向下 弯曲
地垒 上升 岩块
地堑 下沉 岩块
岩层
地貌形态 示意图 新老
关系
背斜成山 背斜成谷
中间 老两 翼新
向斜成谷 向斜成山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这些岩石你认识吗?
大理石
花岗岩
石灰石
岩石圈的组成
• 岩石分类(按成因)岩 浆 岩
岩石
沉
变
积
质
岩
岩
二、岩石圈的组成
成因类型
形成
岩浆岩
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岩 侵入地壳形成侵入岩
常见的 特点 岩石
玄武岩 花岗岩
沉积岩 变质岩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 结化学沉淀或者生物遗体堆积
断层
• 断层: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 _错_动____、_位_移__;常形成_谷__地___或__陡_崖___。
断层的形成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1)找矿: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___背_斜____构造中。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 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
岩石圈: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岩石圈
莫霍界面
软流层
地幔
古登堡界面
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推测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地壳 地幔 地核
深度
物质状态
• 2.地壳是一个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 分较薄。
• 3.软流层位于地幔(圈层)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 发源地。
• 4.地核以古登堡面与地幔分界,温度很高,压力 和密度很大。
作用
堆积
作用
搬运 作用
侵蚀 作用
外力作用
峡谷 冲积扇
风蚀蘑菇 沙丘
三角洲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1.趋利避害的行为:__平_整__土_地____、修筑 梯田、__挖_河__修_渠____、修建水库等。
• 2.起消极作用的行为:__滥_砍__乱_伐____、毁 林开荒等。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_第二课时
力 作
高低起伏
外 力 作 用
地球外部 太阳辐射
对地表物质的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等
削高填低,使 地表趋于平坦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
【概念辨析】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 变形、变位。
地质构造最常见有褶皱和断层。
1、褶皱 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式。
水土流失、加速河流湖泊水库的泥 沙淤积,诱发洪涝、滑坡等灾害
冰川、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冰川地貌:刀刃、冰斗、 角峰和冰川U谷。
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柱 和海蚀拱桥。
冰川侵蚀地貌
海蚀崖
海蚀柱
海
蚀
海蚀平台
地
海蚀拱桥
貌
小结
• 两种力 • 地质作用 • 两种外力
感谢下 载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概念辨析】
地表形态:地形、地貌;指地表高低起伏 的状态。分为高原、山地、平 原、丘陵、盆地等。
地质作用: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 按能量来源:内力作用和 外力作用。
(一)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分类 能量来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
源
影响
内
地壳运动
(三)、外力作用的表现
外力作用种类: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表现形式: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作用
1、最为明显的地区是: 湿润、半湿润地区。 2、形成的地貌: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沟谷
峡谷
都是流水侵蚀作用
形成的
瀑布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流水沉积地貌
冲(洪)积扇
河口三角洲
冲积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高三一轮复习学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考点提示】1.岩石圈的组成、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对地表的影响;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3.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考点知识整合】知识点1: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从地心到地表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软流层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岩石圈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有何不同?知识点2: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岩浆岩怎么形成的?花岗岩和玄武岩有何不同?(2)沉积岩怎么形成的?有哪两个典型特征?(3)变质岩怎么形成的?(4)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知识点3:板块构造学说(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A B C D E F 。
(2)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①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处: ②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处: ③板块的张裂处: 思考:①喜马拉雅山脉的成因是: 。
②安第斯山脉的成因是: 。
③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
④红海的面积不断扩大原因是: 。
(3)板块的边界有哪两种类型? 知识点4: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3)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总结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②断层与地貌断层 断层线:常发育成 ;断层面:常发育成 (华山北坡) 两侧岩块 相对上升:常形成 ,例如:相对下降:常形成 ,例如:总结:如何判断断层?③应用:、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修建隧道宜选择构造;在盆地中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
(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侵蚀地貌沉积地貌分布(干湿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总结:如何描述冲积扇、沙丘、风蚀蘑菇的形成过程?【巩固练习】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保护区”是世界著名的岩球地质公园,其实不是大理岩,而是花岗岩。
图a为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石球景观图,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a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图b中( )A.甲 B.乙 C.丙 D.丁2.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A.① B.② C.③ D.④阅读某地区地质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经历过的主要地质过程依次是( )A.固结成岩-岩浆侵入-褶皱运动-侵蚀搬运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褶皱运动C.固结成岩-褶皱运动-岩浆侵入-侵蚀搬运D.褶皱运动-岩浆侵入-侵蚀搬运-地壳抬升4.图中显示抗风化侵蚀能力最强的地层是( )A.① B.② C.③ D.④我国太行山东侧发育有嶂石岩地貌。
图1是某处嶂石岩景观的素描图,呈现出自上而下呈三级阶梯状的陡崖,其形成过程如图2中的①~④所示(图例Ⅰ~Ⅳ分别代表不同岩层)。
读图完成5~7题。
5.图例所示岩层中,岩性最松软的是( )A.Ⅰ B.Ⅱ C.Ⅲ D.Ⅳ6.该处三级陡崖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地壳抬升 D.冰川侵蚀7.下列地貌的形成过程,与图2类似的是( )A.华山陡崖 B.海蚀崖 C.雅丹地貌 D.峡湾地貌上海是世界著名的六大“都市经济圈”之一,具有“东方明珠”的美誉。
在这片肥沃的三角洲上,环境人口容量很大。
读下图,回答8~9题。
8.陕西有“黄帝陵”,河南有“炎帝陵”;但具有“东方明珠”的上海周围却没有留下任何“炎黄足迹”,其原因是( )A.适逢冰期,冻害严重B.间冰时期,洪灾频繁C.秦、淮以南,缺少食物D.江三角洲尚未形成9.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增长速度已大大放慢,甚至停止……,其原因不正确的叙述是( )A.南水北调,导致水流量减少,携带泥沙量也随之减少B.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海浪侵蚀,海岸线退缩C.长江三峡水库截留了大部分来自上游的泥沙D.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工作成绩显著下图为“某内陆湖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 )A.甲处以变质作用为主B.乙处以流水作用为主C.丙处沉积作用形成凹岸D.地层形成顺序是③②①11.据图中信息推测,湖泊( )A.是由于岩层断裂下陷积水形成B.冬季水位高是因气温低蒸发弱C.水位下降,流域面积不断缩小D.对丙河的流量仍具有调蓄作用读下图,回答12~14题。
12.下列关于辽河口海岸线演变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断被侵蚀 B.先侵蚀,后沉积C.不断有泥沙沉积 D.先沉积,后侵蚀13.有人推测图中海岸线还会迅速向南推进,其理由可能是( )A.辽河流域年降水量减小B.辽河入海年径流量增大C.辽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增加D.辽河下游流速变快14.下列关于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研究辽河河口形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GIS技术获取辽河河口形态变化的影像B.利用GPS技术分析辽河河口形态变化规律C.利用RS技术监测辽河河口的形态变化D.利用GPS技术模拟辽河河口形态未来的变化下图是我国某区域示意图,据图回答15-16问题。
15.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处河段水能资源丰富,是修建电站大坝的理想地点B.②处地貌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C.该区域在6-7月份进入梅雨季节D.从③至④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垂直地域的差异16.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B.瓦斯爆炸和井喷事故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图5(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
图5(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
完成17-18题。
17.根据图5(b)中记录的信息判断,卡片中“观测点编号”应为图5(a)中的A.①B.②C.③D.④18.图5(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顺序是A.Ⅰ、Ⅱ、ⅢB. Ⅱ、Ⅰ、ⅢC.Ⅲ、Ⅰ、ⅡD.Ⅲ、Ⅱ、Ⅰ某年3月P地(位置见图7)发生强烈地震,印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
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
据此完成16—17题。
19.图7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环境受本次核物质泄漏影响最大的是A甲地 B.乙地C.丙地D.丁地20.P地位于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图4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
读图回答21-22题。
21.与M点的地形一地层关系相符的是22.与沿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二、非选择题23.(2015·山东济宁一模)下图是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AB截面河谷深邃的原因。
(2)分析CD截面所在河段成为地上河的原因。
(3)若EF截面所在河段中沙洲逐渐向一岸偏移,指出其可能偏移的方向(E岸或F岸),并说明判断依据。
【2016高考试题】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1~2题。
1.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A. 东北坡B. 西北坡C. 东南坡D. 西南坡2. 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A. 温带荒漠带B. 温带草原带C. 热带雨林带D. 亚寒带针叶林带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图1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
读图回答3-4题。
3.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A.①B. ②C.③D.⑤4. 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5.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
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6.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A.黑色玄武岩B.灰色石灰岩C.褐色沉积砂岩D.肉红色花岗岩图10 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7~8 题。
7.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A. ①指化学沉积作用B. ②指搬运作用C. ③指成岩作用D. ④指火山喷发作用8. 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A. 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B. 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 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D. 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图3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读图,回答第9题。
9.平顶海山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9-10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10.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B. 由西向东倾斜C.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D. 由北向南倾斜11.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气候持续性变暖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D.地壳阶段性下沉下图为某河谷地址、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第12、13题。
12.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 向斜东侧大B. 背斜东侧小C. 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13. 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A.甲B. 乙C. 丙D.丁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4-16题。
14.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 反复进退15.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16.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