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 生态变化及舆情研究现状 趋势
四、结论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力量。未来,我们需 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和管理,推动社交媒体的健康发展,为公众提供 一个安全、稳定、健康的网络环境。我们也需要通过跨国合作与交流,促进全球 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文化交流,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世界做出贡献。
谢谢观看
3、参与主体:社交媒体时代,网民成为了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网民通过 社交媒体平台发表观点、互相讨论,形成多元化的舆论场。
4、法律法规: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各国政府也开始重视社交媒体的法律 法规建设。例如,德国制定了“网络执行法”,中国也加强了对网络谣言、网络 暴力的打击力度。
参考内容二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主要信息传播 平台,由此产生的网络舆情也成为了影响公众观点、塑造品牌形象和决策的重要 因素。本次演示将深入探讨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和趋势。
参考内容
随着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次演示将介绍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背景、生态变化、研究现状及趋势,并展望未来的研究 方向和挑战。
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背景
社交媒体以其便捷性、实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 观点的重要平台。然而,社交媒体也带来了信息过载、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等问 题。同时,政府对于社交媒体的监管难度较大,需要探索新的方式来应对社交媒 体时代的网络舆情。
社交媒体以其便捷性、实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 观点的重要平台。然而,社交媒体也带来了信息过载、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等问 题。同时,政府对于社交媒体的监管难度较大,需要探索新的方式来应对社交媒 体时代的网络舆情。
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生态变 化
2024年度公众舆情分析报告
2024年度公众舆情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对2024年度的公众舆情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帮助我们的客户更好地理解公众舆论动态,把握市场脉搏,调整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本报告基于大数据分析,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等渠道的信息进行综合解读,以提供最具价值的情报。
2. 舆情概述2024年度,我国公众舆论总体保持积极健康态势。
然而,在一些热点事件和敏感话题上,舆论波动明显,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
在这一年中,我们看到公众对国家政策、经济形势、社会问题、国际事件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和参与意愿。
3. 热点事件分析本章节将针对2024年度的十大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包括事件背景、舆论走势、情感倾向、网民评论等方面,以揭示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和舆论走向。
3.1 事件一:新冠疫情进展2024年,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各国。
我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舆论场上,公众对我国的防疫政策和措施表示支持,同时也关注疫情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
3.2 事件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政府在2024年实施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包括降息、减税、扩大财政支出等。
这些政策在舆论场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多数网民对政府的调控措施表示支持,期待经济恢复增长。
3.3 事件三:教育改革2024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教育改革,重点关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应试教育等问题。
舆论场上,公众对教育改革表示支持,但同时也关注改革实施的细节和效果。
3.4 事件四:科技创新2024年,我国在航天、5G、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这些成果在舆论场上引起了热烈讨论,公众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表示自豪,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3.5 事件五:环境保护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政府在2024年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舆论场上,公众对环境保护表示支持,但同时也关注政策实施的成效。
3.6 事件六:国际事件2024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发展与现状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热点、表达意见和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平台。
网络舆论研究也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现状、主要方法、研究成果及不足,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互联网经历了飞速的发展。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研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
进入21世纪,随着博客、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的兴起,网络舆论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拓展。
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研究已经涉及网络舆情的生成、传播、引导、监管等多个方面,研究成果日益丰富。
然而,面对网络舆论的复杂性和海量性,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
在数据采集方面,研究者多采用网络爬虫、文本挖掘等技术来获取大量的网络舆情数据。
在数据分析方面,则运用词频分析、情感分析、主题模型等文本分析方法对舆情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还有一些研究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引入网络舆论分析,为舆情监管和引导提供了新的手段。
我国网络舆论研究在舆论引导、监管和用户参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舆论引导方面,研究者提出了诸多策略和方法,如设置议题、回应关切、发布权威信息等。
在舆论监管方面,探讨了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的建立等问题。
关于用户参与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旨在了解网民参与网络舆情的行为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等。
然而,我国网络舆论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由于网络舆情数据的海量和复杂性,现有研究往往难以全面、深入地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
在研究方法上,我国网络舆论研究仍以传统的方法为主,而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引入网络舆论分析的研究尚不多见。
在实践应用方面,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较少,亟需加强产学研用的结合。
展望未来,我国网络舆论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引入先进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加强网络舆情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能力。
网络舆情分析掌握社会热点与民意趋势
网络舆情分析掌握社会热点与民意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社会热点与民意趋势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舆论动向,从而准确把握社会热点和民意趋势。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分析的重要性1.洞察社会问题:网络舆情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洞察社会热点和问题,及时发现和了解民众关注的焦点。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舆情分析成为了解社会民意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准确了解社会问题,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2.预测发展趋势: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可以预测社会的发展趋势。
社会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和社会氛围,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可以辅助决策者预测未来的发展走向,为社会发展提供依据。
3.引导舆论导向:网络舆情分析可以帮助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引导舆论导向,消除不良信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通过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可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引导舆论朝着正能量的方向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二、网络舆情分析的方法和工具1.舆情监测:通过舆情监测工具对网络上的舆论进行实时监控,搜集有关信息。
可以利用专业的舆情监测软件或工具,如“百度指数”、“微博热搜榜”等,进行舆情数据的采集和整理。
2.情感分析:通过情感分析技术,对舆情文本的情绪倾向进行评估。
可以将舆情文本分为正面、负面和中性,以评估舆论的整体倾向。
3.热点挖掘:通过数据挖掘的技术,发现和分析网络上的热点话题。
可以利用热点挖掘工具,如“微博热搜榜”、“今日头条”等,发现用户关注度较高的话题并加以分析。
4.社交网络分析:通过社交网络分析技术,研究用户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社交关系、评论和分享行为等,了解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和舆论引导者,从而更好地把握舆论走向。
三、网络舆情分析的影响1.政府决策:网络舆情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政府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分析,了解民众对政策的看法和评价,及时调整自身的政策,以更好地满足民众的需求。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舆情也随之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旨在深入剖析当前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网络舆情的健康有序发展。
本文首先对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进行概述,明确研究背景与意义。
接着,从网络舆情的生成与传播机制、主要类型、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揭示网络舆情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同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网络舆情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价,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实际,展望网络舆情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
通过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为学术界和实践界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促进网络舆情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的定义与特点网络舆情,顾名思义,是指在互联网上形成的公众对于某一事件、现象或话题的情感、态度和观点的总和。
它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和社会舆论的重要表现形式,反映了社会舆论的多元化、复杂性和动态性。
网络舆情的定义涉及两个核心要素:一是“网络”,即信息传播的平台和渠道,二是“舆情”,即公众的意见和情绪。
传播速度快:网络舆情的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旦某一事件或话题在网络上引发关注,便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形成强大的舆论场。
互动性强: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公众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互动,发表观点、分享信息,形成多元化的舆论表达。
影响力大:网络舆情能够对社会事件和公共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的重要力量。
难以控制:由于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加之互联网环境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和控制变得异常困难。
2023网络舆情报告
2023网络舆情报告概述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影响较大的舆论事件和话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本报告将分析并总结2023年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影响。
1. 2023年网络舆情总体趋势2023年,网络舆情呈现以下几个总体趋势:1.1 公众关注度的增长随着社交媒体用户数量的增加,公众对于各类事件和话题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
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和名人事务等成为网民们热议的焦点。
1.2 知识传播和信息爆炸网络舆情不再局限于具体事件的讨论,更多地包括了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爆炸。
知识分享平台、科普博主和专业媒体成为网络舆论的重要参与者,推动着社会知识的普及和科技进步。
1.3 个体表达和多元声音网络舆情呈现出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个体通过自媒体平台、博客和论坛等渠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声音,引发了各类群体的讨论和争论。
1.4 媒体影响力下降传统媒体的影响力逐渐下降,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对传统媒体的报道进行评论和质疑。
2. 2023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2023年网络舆情出现了多个热点事件,以下列举了其中的几个代表性事件:2.1 社交媒体平台安全漏洞曝光2023年,多个社交媒体平台的安全漏洞被曝光,引发了公众对于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和讨论。
用户开始关注个人信息的保护和隐私权的维护,社交媒体平台也加强了安全管理措施。
2.2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引发争议人工智能技术在2023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也引发了各种争议。
公众对于人工智能在就业、隐私保护和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影响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和担忧。
2.3 疫情期间的网络谣言传播2023年,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爆发,网络上涌现出大量的谣言和不实信息。
这些谣言对公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反映了公众对于疫情的关注和担忧。
2.4 名人事件引发大量争议名人事件在2023年持续发酵,其中包括艺人涉黑、明星劣迹等事件。
舆情分析总结范文
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及时掌握舆情动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本文将对近期网络舆情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有益参考。
一、舆情概况近期,我国网络舆情呈现出以下特点:1. 舆情事件数量增多。
随着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各类舆情事件层出不穷,涉及民生、社会、政治等多个领域。
2. 舆情传播速度快。
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舆论热点。
3. 舆情关注度提高。
公众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渠道参与讨论。
二、舆情分析1. 舆情类型分析(1)民生类舆情:涉及食品安全、医疗、教育、住房等领域,这类舆情关注度高,容易引发公众共鸣。
(2)社会类舆情:涉及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等,这类舆情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3)政治类舆情:涉及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政治体制改革等,这类舆情关注度高,容易引发公众关注。
2. 舆情传播渠道分析(1)社交媒体: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成为舆情传播的主要渠道,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2)新闻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舆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对舆情事件进行报道和解读。
(3)论坛、博客:论坛、博客等平台成为舆情传播的另一个重要渠道,用户可以发表观点,进行互动。
三、舆情应对措施1. 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机制。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及时发现、掌握舆情动态。
2.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针对不同类型的舆情,制定相应的舆论引导策略,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问题。
3. 加强舆情回应。
对于涉及民生、社会等领域的舆情,相关部门应迅速回应,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舆情分析师队伍建设,提高舆情分析、研判和应对能力。
四、总结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具有重要影响。
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加强舆情监测、分析和应对,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国内外网络舆情研究热点及演化趋势分析
中圈分类号 : T B 3 8 3 . 1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5 - 8 0 9 5 . 2 0 1 5 . 0 7 . 0 0 5
Ana l ys i s o n Re s e a r c h Ho t s p o t s a n d Tr e n d o f Re s e a r c he s o n
I n t e r n e t p u b l i c o p i n i o n i n We b o f S c i e n c e ,mi n e s d o me s i t c a n d f o r e i g n r e s e a r c h i f e l d s a n d h o t s p o t s , s o r t s r e s e a r c h v e n a t i o n . T h e r e s u l t s
( 3 ) T h e es r e a l x 3 h s y s t e m i s n o t y e t f u l l y f o r me d , a n d c o l f c e r l l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s u b i f e l d s r e s e a ch r e s a e r r e l a t i v e l y d i s p e s r e d nd a c a n ’ t i n t e —
热点网络舆情分析与预测
热点网络舆情分析与预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已经越来越依赖网络获取信息。
然而随着信息的爆炸性增长,我们也面临了舆情的集中爆发。
对于一些涉及到政治、社会问题的话题,一旦引发争议,就会迅速扩散到社会各个角落,甚至引起一些社会动荡事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网络舆情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预测,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
一、网络舆情分析的方法网络舆情分析是指分析互联网上的文本信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为进一步的决策提供参考。
网络舆情分析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文本挖掘文本挖掘是指从非结构化文本中自动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通过文本挖掘,我们可以了解用户对某些话题的态度和看法,以及这些话题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2、情感分析情感分析是指分析和识别文本中表述情感的程度和类别。
通过情感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用户对某些话题的情感倾向,以及这些话题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3、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是指通过分析社会网络中的节点、边和群体等信息,从而揭示社会交往网络的结构、特点和演化规律。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用户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参与话题的方式和程度。
二、网络舆情预测的方法网络舆情预测是对互联网上的话题和事件,利用各种方法预测其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危机,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
网络舆情预测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时序分析时序分析是指利用历史数据和统计方法,分析互联网上的话题和事件的趋势和周期性,预测其未来的走向和可能出现的风险。
时序分析需要考察多个相关因素,例如时间、地域、用户特征等,以发现可能的规律和趋势。
2、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是指让计算机透过分析大量的数据,找到隐藏的模式和规律,并用此模型预测未来的走向。
机器学习所建立的模型具有高度的自动化和预测性能,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高效、准确的决策支持。
3、社交网络分析社交网络分析是指利用社交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借助图论、统计学等方法进行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特征分析、传播规律分析等,预测互联网话题和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风险。
当前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解读
当前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解读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分享和传播信息,从而引发的公众关注和讨论的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传播技术的进步,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点出发,探讨当前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并进行解读。
一、大数据分析在网络舆情中的应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海量的信息产生了新的挑战:如何从中有效地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数据分析应运而生。
大数据分析通过算法和技术的应用,能够对庞大的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从而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舆情分析结果。
在当前网络舆情中,大数据分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网络平台上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可以了解到公众对某一事件、产品或服务的态度和看法。
这使得相关企业、政府部门等能够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回应。
二、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引起的争议随着网络舆情的发展,个人隐私保护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讨论话题。
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个人信息往往会被他人获取和利用,给个人隐私带来威胁。
这种情况引发了关于个人隐私权保护的争议。
一方面,互联网企业提供的各种服务需要依赖于用户提供的个人信息,从而实现个性化服务和广告投放等功能。
但另一方面,这种做法可能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
因此,如何在保障隐私权的同时,实现个性化服务的目标,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虚假信息传播的防范措施网络舆情中,虚假信息的传播常常引发公众恐慌,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防范虚假信息的传播成为当前网络舆情管理的重点之一。
针对虚假信息传播,一方面需要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增强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
另一方面,政府、互联网企业等相关方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信息审核和管理,从源头上控制虚假信息的产生和传播。
四、多元化的网络舆情表达方式当前网络舆情中,舆情表达方式多样且快速。
除了传统的文字表达方式外,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表达也逐渐受到关注和运用。
新时代网络舆情研究
新时代网络舆情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网络舆情因此成为了社会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新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着影响,因此,研究网络舆情变得尤为重要。
一、新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的研究意义1.政治影响。
新时代下,网络舆情成为了政治信息的重要渠道。
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们对各类政治事件的态度及其影响,政治决策者也可以借此洞悉民意、制定政策。
2.经济影响。
网络舆情对企业的形象、产品销售等产生着重要影响。
企业需要通过网络舆情分析了解用户需求,以此来改进产品及服务。
同时,对于企业在网络舆情中遭受到的负面影响的应对,也是企业的重要课题之一。
3.文化影响。
网络舆情对于文化领域的影响同样重要。
通过对网络舆情数据的分析,可以加深对于文化标准的了解,反映更全面的社会文化形态。
同时,网络舆情也推动着文化的转型与创新。
二、网络舆情研究的方法与技术随着互联网信息充斥的数量与速度不断增加,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和技术。
网络舆情的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1.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基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从网络舆情背后的社会心理、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研究,探求网络舆情背后的本质。
2.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则更加侧重于使用计算机自动化处理和分析庞大的网络舆情数据,输出统计结果,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分析。
在技术方面,传统的文本获取、清理以及分析技术已经难以满足研究的需求。
对于大规模、高维度的网络舆情数据,研究者需要运用更加先进的技术,例如: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机器学习等。
三、网络舆情研究的应用网络舆情研究早已不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更多的是与现实息息相关。
1.政治应用。
通过网络舆情的分析,政治领导人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意,调整政策,顺应民心。
2.经济应用。
企业可以利用网络舆情的信息洞察市场预期,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改进策略,拓展市场份额。
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研究
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研究一、引言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新兴的信息传播渠道,使得网络舆情监控越来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成为了企业、政府等各类组织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围绕网络舆情发展趋势以及应对策略展开论述。
二、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1.大数据技术加速舆情数据挖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大数据分析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领域。
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各类组织更快地发现网民在社交媒体、新闻媒体以及各类网络平台上发布的舆情信息。
借助于大数据技术,网络舆情监测可以更加精确、高效地分析研究,同时也降低了监测成本和提高了判断的准确率。
2.人工智能助力舆情数据分析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数据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等任务可以被机器人和算法承担。
这种趋势加速了网络舆情监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同时也有效消除了随人工操作可能出现的误差和不稳定性。
3.多维度舆情监测工具的不断增加随着网络舆情监测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上涌现了越来越多的舆情监测工具,如蝶讯、舆情王、百度舆情以及微博多维度舆情分析等。
这些工具的出现拓展了网络舆情监测的范畴,差异化的监测分析模式和能力对于不同组织来说都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三、应对策略研究1. 积极回应面对网络舆情的传播,作为舆情监测的组织应该采取及时的回应措施,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尽快平息不利的舆情事件。
通过积极的回应,可以表达出组织对于相关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并采取必要的沟通措施,化解不利的舆情影响。
2. 运用危机管理策略应对网络舆情,组织需要在危机管理上不断加强,采取完善的预案和危机管理机制。
在出现重大舆情事件时,及时组织危机处理团队,启动预案,通过完善的新闻发布机制对外发布官方内部信息,坚决控制不利的舆情发展态势,并最终达成舆情能够稳定控制的目标。
3. 建立良好的舆论环境在网络环境下,任何组织都需要确保业务透明公开,并且与相关部门、外部渠道的沟通交流渠道得以稳定打通,建立起良好的舆论环境。
数据分析舆情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舆情分析已经成为企业、政府、媒体等众多领域的重要工具。
本报告通过对某特定事件或话题的网络舆情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舆情传播的特点、趋势及影响,为相关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二、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伴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凸显。
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舆情成为了反映社会心态、舆论导向的重要窗口。
本报告以某特定事件或话题为例,对网络舆情进行深入分析。
三、数据来源与方法1. 数据来源:-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 新闻网站:如新浪新闻、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等;- 论坛、贴吧等社区平台。
2. 数据采集:- 使用爬虫技术,对上述平台的相关内容进行采集;- 结合人工筛选,确保数据质量。
3. 分析方法:- 文本分析:对采集到的文本数据进行情感分析、关键词提取等;- 传播分析:分析舆情传播路径、传播节点、传播速度等;- 话题分析:对舆情进行聚类分析,找出核心话题;- 影响力分析:分析不同意见领袖的舆论影响力。
四、舆情分析结果1. 舆情传播路径:- 通过对传播路径的分析,发现该事件或话题的传播主要依赖于社交媒体平台,其中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影响力较大;- 传播路径呈现出多级传播的特点,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2. 舆情传播速度:- 舆情传播速度较快,从事件爆发到舆论高潮,用时较短;- 传播速度受到事件本身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舆论引导的影响。
3. 舆情情感分析:- 通过情感分析,发现舆论对事件或话题的情感倾向较为复杂,既有积极情绪,也有消极情绪;- 积极情绪主要来自于对事件本身的关注,消极情绪则主要来自于对事件处理方式的质疑。
4. 核心话题分析:- 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核心话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事件本身的描述;- 事件处理方式的讨论;- 相关政策法规的解读;- 社会影响的评估。
5. 意见领袖影响力分析:- 分析发现,意见领袖在舆情传播中具有显著的影响力;- 意见领袖的观点和态度对舆论走向具有较大影响。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报告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报告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事务。
它关乎社会稳定,关系民生情感,引起了广泛关注。
因此,及时准确地预测、研判和管理网络舆情,保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必须面对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网络舆情分析现状1. 网络舆情来源广泛目前,网络舆情来源非常广泛。
它涵盖了各类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视频等等。
2. 网络舆情内容多样网络舆情的内容丰富多样,从政治、经济、社会到文化各个方面。
涵盖了各种事件、问题和个人经历的共同体验。
3. 分析网络舆情必须非常精准由于网络舆情信息来源多样,内容繁杂,并不时涌现,因此需要一个更加精准的分析方法和工具。
三、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报告的重要性1. 可以提供实时信息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报告对政府部门和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提供实时的、准确的信息,帮助领导及时了解当前社会的反应和情况。
2. 有助于危机处理网络舆情中不乏一些不利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信息,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置,就会对其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甚至造成危机事件的发生。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报告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危机事件,帮助领导采取有效措施。
3. 有助于有效打击恶意行为网络世界中存在着各种恶意行为,例如网络暴力、虚假宣传、网络诈骗等等,这些行为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威胁社会安定。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报告可以及时发现这些恶意行为,帮助领导采取措施进行打击。
四、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报告的应用价值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报告可以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许多应用价值,包括:1. 洞察社会情绪和民意通过分析网络舆情,可以洞察社会情绪和民意。
政府部门和企业可以根据此推出有力措施,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商品。
2. 加强舆论引导舆论引导是政府部门和企业进行公共关系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分析网络舆情,可以更好地发现公众对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疑虑和不满,并针对性地加强舆论引导。
3. 防范网络安全风险通过分析网络舆情,可以及时发现一些网络安全风险,帮助政府部门和企业预防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
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
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话题。
作为一个研究网络舆情的学者,我认为,网络舆情是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方面,它不仅能反映民意、反映社会情况,还能影响社会发展、政策制定等方面。
因此,我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网络舆情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网络舆情的影响网络舆情是新时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涉及到人们的生活、思想和行为。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影响广,能够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一些网络舆情事件会引发公众的广泛讨论,成为一些重要问题的焦点。
比如说,在疫情期间,一些网民对疫苗的安全性进行了讨论,引发了热烈的争议。
如果政府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平息这种争议,就能够消除这种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舆情的分析方法对于网络舆情的分析,我们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了解网络舆情事件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影响。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1、定量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数字的角度反映不同舆情事件的情况和趋势。
2、定性分析通过对文本和图像的分析,从内容和语言的层面了解不同舆情事件的情况和趋势。
3、网络社会学分析通过对不同社交媒体用户的行为和互动方式进行分析,从用户行为的角度了解舆情事件的情况和趋势。
三、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对于网络舆情,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以防止其造成不利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对策:1、加强信息发布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政府和企业应该尽快发布正式的和权威的信息,以正面管控舆情。
2、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企业和政府应该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通过与各种社交媒体的互动和合作,增强自己的信誉和影响力。
3、及时回应网民的需求和意见政府和企业应该积极回应网民的需求和意见,与网民进行及时交流和沟通。
总之,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我们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并采取措施以防止其造成不利影响。
在今后的发展中,网络舆情分析和对策研究将会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领域。
年度舆情概述分析总结(3篇)
第1篇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年,我国网络舆情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2022年度的网络舆情进行概述分析,总结其特点、热点事件以及应对策略。
一、舆情特点1. 多元化发展:2022年,网络舆情涉及领域广泛,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到科技、环保、教育等,各个领域均有涉及。
其中,民生问题、社会热点事件、突发事件等成为舆情关注的焦点。
2. 舆论场激烈:在多元化的舆情环境下,舆论场呈现出激烈的竞争态势。
不同观点、立场在网络平台上展开激烈辩论,形成了多元的声音和观点。
3. 情绪化表达:在舆情传播过程中,部分网民情绪化表达明显,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现象时有发生,对网络生态造成了不良影响。
4. 网络素养提高:随着网络素养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关注网络舆情,自觉维护网络秩序,传播正能量。
二、热点事件1. 政治领域: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成为舆情关注的焦点。
网民热议国家发展战略、政策调整等内容,表达了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
2. 经济领域:房地产市场、股市波动等经济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引发网友热议。
3. 社会领域: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教育改革等社会热点事件成为舆情关注的焦点。
网民关注政策实施效果,表达了对国家发展的关切。
4. 科技领域:人工智能、5G技术、新能源汽车等科技热点引发网友关注。
人们探讨科技发展趋势,关注科技创新对生活的影响。
5. 环保领域:环保问题成为舆情关注的重点。
网民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呼吁加强环境保护。
三、应对策略1.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及时发现、处置负面舆情,维护网络生态。
2.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政府部门和媒体要善于运用网络平台,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走向,回应网民关切。
3.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网民的网络素养,引导网民理性表达观点,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和暴力。
网络舆情的调研报告
网络舆情的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和广泛影响,对个人、企业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深入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和影响,我们进行了本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应对网络舆情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多种方法,以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
四、网络舆情的特点(一)传播速度快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极快,一条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
例如,一些突发事件的消息往往在几分钟内就能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二)影响范围广网络打破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使得网络舆情的影响范围可以覆盖全球。
(三)互动性强网民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到网络舆情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
(四)信息真假难辨网络上的信息来源复杂,真假难辨,一些虚假信息容易误导公众。
五、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一)事件触发一些热点事件、社会问题往往成为网络舆情的触发点。
(二)意见领袖引导在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意见领袖的观点和态度往往能够影响众多网民。
(三)媒体推波助澜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会加速网络舆情的传播和扩散。
(四)网民情绪宣泄部分网民通过参与网络舆情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诉求。
六、网络舆情的影响(一)对政府的影响网络舆情可以促使政府更加关注民生问题,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但同时,也可能给政府带来舆论压力,影响政府形象。
(二)对企业的影响正面的网络舆情可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负面的网络舆情则可能导致企业声誉受损,影响经济效益。
(三)对个人的影响网络舆情可能影响个人的名誉、隐私和正常生活。
七、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一)政府层面1、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舆情事件。
2、加强信息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主动引导舆论。
3、加强与网民的沟通和互动,倾听民意,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迅猛,互联网舆情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是对互联网上涉及的舆情事件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评价的一种研究报告。
通过对互联网舆情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热点、民意趋势和舆论动向,为政府决策、企业管理和公众参与提供重要参考。
一、舆情事件概况。
从近期的互联网舆情事件来看,涉及领域广泛,涉及人群众多,涉及话题热点。
其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舆情事件较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舆情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新媒体的作用日益凸显,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成为舆情传播的主要渠道,舆情事件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
二、舆情事件特点分析。
1. 多元化,互联网舆情事件涉及的领域多样化,涉及的人群也多元化,不同群体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存在差异。
2. 快速性,互联网舆情事件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信息在瞬息之间可以迅速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对事件的发展和影响产生重大影响。
3. 匿名性,互联网上的舆情表达往往具有匿名性,这就意味着在舆情事件中,有可能存在虚假信息、恶意造谣等现象,对舆情事件的处理和应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情绪化,互联网舆情事件往往具有强烈的情绪化特点,人们在互联网上表达意见和情感时往往更加激烈和情绪化,这也给舆情事件的处理和引导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互联网舆情分析的意义。
互联网舆情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政府了解民意、引导舆论,还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市场动态、改善产品服务,更可以帮助公众了解社会热点、参与公共事务。
通过对互联网舆情事件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动态、引导舆论导向,为社会治理和舆论引导提供科学依据。
四、互联网舆情分析的方法。
互联网舆情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舆情搜集、舆情监测、舆情分析和舆情评价。
通过对互联网上的舆情事件进行搜集和监测,可以了解舆情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影响范围;通过舆情分析和评价,可以对舆情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把握舆情事件的特点和规律,为舆情事件的处理和引导提供科学依据。
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第10卷第5期2018年10月高校辅导员学刊调查研究Ѳ调查研究D O I :10.13585/j .c n k i .g x f d yx k .2018.05.017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黄钦1,关鹏2,裴敏俊1,周玲玲3(巢湖学院1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工商管理学院;3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238000)摘㊀要:对2007-2018年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学术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其研究重点集中在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特征研究㊁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研究㊁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㊁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策略研究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展望未来研究趋势,大数据技术对高校网络舆情实践应用研究的支撑作用愈加重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促进作用愈加明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趋势愈加鲜明.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热点;研究趋势中图分类号G 641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5337(2018)05007607㊀㊀据C N N I C 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7.5%.[1]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网民里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5.4%,这其中尤以大学生网民为主.网络技术㊁智能终端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网民的生活㊁学习㊁工作和娱乐方式.新技术发展带来了社会形态的崭新变化以及与媒介融合的社会舆情传播新生态,公众在评价政府决策行为与社会公共政策㊁关注社会事件㊁表达情感和诉求㊁主张和维护权利等方面,可以将虚拟 与 现实 联动㊁线上与线下相连,把自己的所见㊁所想以最简短㊁快捷的方式传递给他人,使公众民意可以快速地走进现实,呈现出对社会判断的干预能力.[2]因此,由时政类热门话题㊁校园安全问题㊁学术造假㊁学术不端㊁师德败坏㊁高校体制机制不健全所带来的负面问题,以及歪曲事实㊁误导与煽动大学生㊁点燃大学生群体效应并严重损害高校公信力的网络舆情事件时有发生,正逐渐演变为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90后大学生还处于世界观㊁人生观㊁价值观形成时期,对新鲜事物和新思潮充满好奇,有一定的叛逆心理,使用网络频繁,容易受到不良网络思想和谣言的影响,成为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诱发因子.与此同时,在网络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发展与演化正不断重构高校政治生态环境,对高校的和谐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引发学者普遍关注.当前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在不断的扩展.为了理清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脉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和复杂网络方法挖掘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热点,并分析其演化趋势,对当前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展望进行系统分析,为后继研究提供支撑.㊀㊀一㊁研究思路与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是对国内高校网络舆情整体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收集所有关于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学术论文,利用关键词共现聚类方法挖掘研究热点;二是对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趋势进行分析,利用网络社区挖掘方法,对不同时间阶段学术论文的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挖掘,分析热点演化趋势,提出未来研究趋势.共词分析属于内容分析法,其原理主要是对67∗基金项目:巢湖学院科研项目基金(XWY-201821)㊁(X L Y-201605)㊁(XWY-201411)作者简介:黄钦(1984-),女,巢湖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辅导员. All Rights Reserved.一组词两两统计它们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以此为基础对这些词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反映出这些词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分析这些词所代表的学科和主题的结构变化.[3]关键词共现聚类方法就是共词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代表学科领域研究主题的高频关键词聚类,发现学科领域研究热点.关键词共现网络又称为共词网络,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即构成共现关系,共现频次体现了二者在语义上的关联程度.基于此,本文利用K-c l i q u e渗透算法对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不同时间段的共词网络进行社区挖掘,发现该阶段的研究主题.K-c l i q u e渗透算法是基于密度和网格的聚类算法,能够在大规模网络中寻找聚类子空间,是典型的重叠社区挖掘算法.[4]本文基于P y t h o n的n e t w o r k x包实现K-c l i q u e渗透算法及其可视化结果.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 N K I),检索策略为:S U= 网络舆情 a n dK Y= 高校 或者S U= 网络舆情 a n dK Y= 高等学校 或者S U= 网络舆情 a n dK Y= 大学生 ,时间不限,通过去重㊁删除无作者文献等预处理,共获得学术论文1474篇.在演化分析中,本文将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7-2010年,共有学术论文68篇;第二阶段为2011-2014年,共有学术论文551篇;第三阶段为2015-2018年,共有学术论文855篇.二、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热点分析高频关键词代表了绝大多数研究者普遍关注的研究主题,在科学计量学领域,高频关键词常作为热点主题的语义表征.本文选择了词频大于等于5的71个高频关键词,统计了其共现关系,构建了共现矩阵,并利用层次聚类方法,实现了十二年来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共现聚类,其结果见表1.表1㊀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聚类结果热点研究主题聚类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特征研究高校网络舆情㊁高校网络舆情危机㊁高校突发事件㊁高校群体性事件㊁舆情传播㊁传播机制㊁特征㊁大学生群体㊁高职院校㊁高等院校㊁大学生就业㊁安全稳定㊁创新㊁B B S㊁策略㊁措施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研究网络舆情监控㊁监控机制㊁监管机制㊁监测㊁互联网+㊁和谐校园㊁管理机制㊁媒介素养㊁特点㊁新闻发言人制度㊁网络话语权㊁大数据㊁数据挖掘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新媒体环境㊁新媒体时代㊁自媒体㊁微时代㊁移动互联网㊁舆情引导㊁舆情预警㊁舆情危机㊁研判㊁干预㊁预警机制㊁引导机制㊁引导策略㊁应对机制㊁应急管理㊁危机管理㊁意识形态㊁意见领袖㊁校园网络㊁微博㊁微信㊁易班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策略研究网络舆情㊁突发事件㊁群体性事件㊁管理策略㊁工作机制㊁网络环境㊁网络文化㊁互联网㊁思想政治工作㊁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㊁网络舆论㊁高校网络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㊁辅导员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㊁价值观㊁干预机制㊁对策研究㊀㊀从表1可以看出,71个高频关键词共聚成5类,通过对聚类关键词语义的分析,本文将聚类类簇含义表达为 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特征研究 ㊁ 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研究 ㊁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㊁ 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策略研究 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为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热点研究主题.(一)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特征研究舆情的传播特征和形成机制决定了舆情事件的发展趋势.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特征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在研究的初期.从表1可以看出,借助于校园B B S㊁微博㊁论坛㊁贴吧等网络新媒体形式,大学生对于社会焦点㊁热点问题的意见和言论形成了初步的高校舆情信息源,随着讨论的深入和意见的扩散,加之网络互动的便捷性和瞬时性,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形成了指向明确㊁思想一致且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舆论,形成了高校网络舆情.从舆情传播特征方面总结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有三个重要特征:内容的多元性与分散性㊁创造和参与主体的特殊性㊁形成过程的迅捷性[5].从参与主体特征来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具有较大的现实性㊁冲突性和情绪化特征[6],大学生喜欢追踪社会热点和主流话题,内容多贴近校园生活,对涉及自身利益的高校管理事件较为敏感,但又年轻气盛,言论较为感性,情绪化较重.从高校本身的特征来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一77调查研究. All Rights Reserved.些独特属性,如网络舆情参与主体的相对稳定性和传播的相对集中性;大学生思维活跃,善用自媒体工具,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往往是 由内而外 ㊁由下至上 爆发[7].另外,大学生就业㊁高校安全稳定㊁高校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等也是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分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二)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研究完善的舆情监控机制是有效管理高校网络舆情,预防舆情危机事件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力手段.当前,大部分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控无论是在体制机制建设上,还是在人财物的配置上都存在不足.在制度建设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组织领导㊁管理方法和应急措施都还不健全;在制度保障方面,普遍存在重视不够㊁经费不足㊁人才队伍欠缺等问题.因此,不少学者呼吁高校重视网络舆情监控, 建立专业化的网络政工队伍,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8],直接向师生㊁家长和社会传递真实㊁权威事件信息,确保信息公开㊁透明㊁全面,从源头消除网络传言和谣言;不断提升高校管理层的媒介素养,增强网络话语权,打通学校管理层和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注重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㊁整理和报告,及时有效引导校园网络舆情.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也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如南华大学的 石鼓网络舆情监控系统 [9],针对校园网论坛㊁B B S等舆论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㊁数据挖掘方法㊁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和方法,采集㊁处理和分析热点舆情事件,为舆情管理决策提供支持.除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监控外,有感情㊁有温度的人性化管理方法也很重要.大学生个性强㊁崇尚自由,过于生硬和机械式的舆情管控方式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使得舆情监控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起相反作用.因此,不少高校基于校园网络平台建立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并及时化解学生关注的热点㊁疑点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扰,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网络㊁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用热心融化学生㊁用真情打动学生.(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从高频关键词聚类的语义信息(见表1)可以看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主要包括舆情预警㊁干预㊁引导㊁危机处理等环节.在引导策略方面,主要有:在舆情信息预警过程中加强 把关人 信息控制;在舆情信息干预和引导过程中注重权威信息发布㊁澄清网络谣言和 意见领袖 引领作用;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强化网络道德教育㊁网络安全教育等等.[10]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相关研究表明,意见领袖(o p i n i o n l e a d e r)在舆情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1]同时,高校管理层应该认识到意见领袖在网络舆情发展中起着双刃剑的作用,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该主动积极地培育充满正能量的意见领袖,把握网络话语权,引导网络舆论向积极㊁正面㊁理性的方向发展.[12]在意见领袖人员组成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相关学者专家㊁优秀辅导员以及优秀学生干部都可以纳入其中,重点关注大学生关切的问题,及时传递㊁解读学校相关政策㊁措施,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情环境.另外,网络新媒体时代,基于微博㊁微信㊁易班等乐于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舆情引导策略研究也是学者关注的焦点,而且正逐渐成为新兴的研究热点,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四)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策略研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指受偶发性因素影响,突然爆发的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危及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危害校园稳定与社会和谐的事件.[13]网络作为舆情传播的重要媒介,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推泼助澜的作用.网络环境下,在一些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相关事件中,网络传播的即时性㊁开放性㊁互动性以及海量性等特点,更是加剧了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向群体性突发事件发展的倾向性.因此,当前学者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应对和处理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特别是针对网络新媒体㊁自媒体等新兴网络文化的冲击,如何革新传统突发事件应对思维,构建适应网络环境的突发事件预警㊁管理和处理机制是高校管理者的当务之急.就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学界和教育界普遍重视事前预警和事中处理,而事后管理工作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舆情管理的结束.正相反,事后管理是否到位才是考验舆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讲,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事后管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做好突发事件遗留问题的妥善处理,防止舆情事件二次发酵;二是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制度措施,强化舆情管理,所谓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防止类似事件反复发87 调查研究. All Rights Reserved.生;三是全力挽回受损形象,及时发布整改措施和计划,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逐步消除不良影响.(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新要求,也是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机遇.当前互联网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的研究将更加需要注重比较研究㊁逻辑分析㊁实证分析的方法,以新媒体㊁大数据环境为重点,深入把握网络环境的独特特性㊁内在机制和发展趋势.[14]由此引发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㊁内容创新和方法创新,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牢固占领网络这一舆情阵地,使其成为弘扬先进文化主旋律㊁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武器.为此,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打造纸面载体㊁网络载体和移动终端载体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成为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15]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方面,高校辅导员作为网络思想政教育的核心力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㊁网络话语权提升㊁执网能力建设㊁创新网络教育方法等方面都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因此,在网络舆情引导视域下,应该从知识㊁技能和素养三个方面系统构建高校辅导员执网能力体系,强化其在职责和权责范围内依法掌控㊁管理㊁疏导和运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三、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演化分析共词分析是利用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挖掘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重在分析学者普遍关注的研究主题,并不适合探测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和新兴研究主题.为了分析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主题的演化趋势,本文使用共词网络的社区挖掘方法.共词网络是学科领域内所有关键词共现关系构成的语义网络,比高频关键词共现具有更加完整的学科语义信息.而K-c l i q u e社区挖掘算法,可将共词网络中具有完整语义信息的子网络抽取出来,形成学科研究主题.通过分析不同阶段的关键词子网络的语义,可以发现研究趋势,探测新兴㊁前沿研究主题.各阶段共词网络社区挖掘结果的可视化结果见图1㊁图2和图3.(一)2007-2010年共词网络社区挖掘的可视化分析2007-2010年是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萌芽阶段,从图1可以看出,这个阶段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主题展开:一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内容和传播特点研究(如a子图和d子图),包括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和形成机理研究;二是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研究,这其中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研究的焦点(如c子图);三是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研究,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舆情管理机制(如f子图)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是研究的热点(如d㊁e子图).(二)2010-2014年共词网络社区挖掘的可视化分析2010-2014年是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发展期,相比较上一个研究阶段,从图2中可以看出,一些新的研究主题出现,如:网络情境下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分析.从a子图中可以看出,学者主要通过羊群心理㊁从众心理以及个人主义倾向等心理学理论对当代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在这个阶段,对于由网络舆情引起的高校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的研究极为突出,突发事件的危机公关和应对处理策略成为新兴研究主题.这其中又分为两个研究方向:一个是从处理突发事件的体制机制方面,如新闻发言人制度(如b子图);一个是从舆情监控技术入手,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微博㊁微信㊁论坛等新媒体进行舆情监控,实现舆情事件的引导(如d子图).另外,这个阶段相比较上一个阶段更加重视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研究,如c子图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平时的教育和引导.(三)2015-2018年共词网络社区挖掘的可视化分析从图3中可以看出,这个阶段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除了传统的网络舆情管理对策研究外,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推动了研究的创新.如习近平新闻舆论观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如a子图).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校园工程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㊁预警和引导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如c子图).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动态演化分析也是研究的热点(如b子图).而从d子图中可以看出,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和管理对策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关键词语义社区.这表明在该阶段,97调查研究. All Rights Reserved.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和管理对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形成了系统性㊁体系化的研究态势.四、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展望(一)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海量性㊁低密性㊁瞬时性和内隐性等特征愈加明显,而大数据为高校网络舆情的研判和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当前,不少学者已经构建了高校网络舆情数据采集㊁数据处理㊁数据建模以及结果可视化分析等系统化的研究体系,为大数据技术的落地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撑.大数据技术强大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分析能力,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过程性研判和预警更加及时;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背后隐含结构和复杂关系的挖掘,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危机应对和化解能力进一步提高,可以提供更加丰富㊁多维㊁全景式的决策参考.但是,大数据本身也存在问题和缺陷,数据往往量大而又杂乱无章,其中包含很多噪声和无效信息,如大量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充斥其中,如何去芜取精,正确处理异常数据是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另外,大数据分析方法往往获得较多的相关性结果,在因果性和逻辑性解释方面较为欠缺,这就需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㊁社会网络舆情㊁教育心里学等专业理论知识的专家辅助决策,以减少错判㊁误判等情况发生.(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促进作用愈加明显在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前期,学者普遍重视舆情的监控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这些研究侧重于舆情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和响应,属于事后处理,而对于事前教育和事中引导的研究较为缺乏.随着网络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阵地作用越来越重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其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教育引导作用进一步强化.当前,学者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体系研究㊁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㊁应用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特别是在自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㊁方法㊁制度等创新研究正方兴未艾.当前网络教育方式正在从以官方门户网站㊁红色网站为主的教育方式向以Q Q㊁微信㊁微博等 微思政 方式演化,将以更加灵活㊁细微㊁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网络舆情引导作用.(a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b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c(d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f图1㊀2007-2010年关键词共现网络社区挖掘结果08调查研究. All Rights Reserved.㊀(a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b㊀(c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d图2㊀2010-2014年关键词共现网络社区挖掘结果㊀(a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b㊀(c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d图3㊀2015-2018年关键词共现网络社区挖掘结果㊀㊀(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网络舆情在高校这个特殊网络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其具有一般社会网络舆情的特征,更具有其独特性.因此,不能完全用社会网络舆情的理论和方法处理高校网络舆情,还需要融合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有学者尝试使用管理学的范式研究高校网络舆情,通过定量方法特别是调查分析的实证主义研究范18 调查研究. All Rights Reserved.式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特征㊁成因及对策等,这是对经验性的定性分析最有力的补充;信息科学的学者从 数据ң信息ң知识ң智慧 价值链转化视角,对高校网络舆情展开系统性㊁体系化研究,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为高校网络舆情研究提供了多维的研究视角,使理论创新有了更加丰富的实践应用路径和空间.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经历了十几年年的发展历程,发生于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公共参与愿望的增强,发展于大数据时代自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当前正处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并驾齐驱㊁多学科加快交叉融合的新阶段.新的形势下,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对高校网络舆情研究提出了更紧迫的任务,大数据时代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的嬗变对高校网络舆情研究提出了更广泛的需求,网络舆论高地的建设和革新对高校网络舆情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分支学科领域,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要研究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不断创新理论研究,提高实践应用水平,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参考文献:[1]㊀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 N N I C ).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 B /O L ].h t t p://w w w.c a c .go v .c n /2018-01/31/c _1122347047.h t m [2]㊀岑咏华,等.大数据环境下社会舆情分析与决策支持的研究视角和关键问题[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6,(Z 1)[3]㊀王曰芬,等.共现分析在知识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4)[4]㊀G e r g e l y P a l l a ,I m r e D e r én yi ,I l l és F a r k a s 1,a n d T a m ásV i c s e k ,U n c o v e r i n g t h eo v e r l a p p i n g c o m Gm u n i t y s t r u c t u r eo fc o m pl e x n e t w o r k si n n a t u r e a n d s o c i e t y N a t u r e 435,814-818,2005[5]㊀刘燕,等.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 ].思想教育研究,2009,(4)[6]㊀王学俭,等.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逻辑分析[J ].中国高等教育,2010,(10)[7]㊀吴冬妮,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思考[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6)[8]㊀王健.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J ].信息网络安全,2009,(3)[9]㊀徐强,等.石鼓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南华大学学报,2013,(3)[10]㊀黄广发.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管理研究[D ].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0[11]㊀穆建刚,等.近年来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历史性回顾[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12]㊀尚俊杰,等.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作用及其引导策略[J ].中国青年研究,2010,(8)[13]㊀付婷婷,等.网络舆情语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置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14]㊀张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历程㊁问题与方法[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15]㊀黄发友,等.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5)H o t A r e a s a n dT e n d e n c i e s o f O n l i n eP u b l i cO pi n i o nR e s e a r c h i nC h i n a H u a n g Q i n 1,G u a nP e n g 2,P e iM i n j u n 1,Z h o uL i n g l i n g3(1C o l l e g e o f C h e m i s t r y a n d M a t e r i a l sS c i e n c e ;2C o l l e g e o f Bu s i n e s s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3C o l l e g e o f M a r x i s m ,C h a o h uU n i v e r s i t y ,H e fe i ,238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i sa 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of a c a d e m i c l i t e r a t u r ea b o u to n l i n e p u b l i co p i n i o n sa Gm o ng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I t s t u d i e s th e f e a t u r e s o f t h e s p r e a d o f o n li n e p u b l i c o pi n i o n a n dd i s c u s s e s h o w c o l l e g e s 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c a nm o n i t o r a n d s t e e r o n l i n e p u b l i c o p i n i o na m o n g s t u d e n t s a n dw h a t s t r a t e Gg i e s t h e y s h o u l d a d o p t t o c o p e h a n d l e e m e r g e n c i e s a n d s t r e n g t h e n o n l i n e i d e o l o g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T h e a r Gt i c l e a l s o t a l k s a b o u t t h e f u t u r e i n t h i s r e s p e c t ,b e l i e v i n g t h a t p r a c t i c a l r e s e a r c ho no n l i n e p u b l i c o p i n Gi o nw i l l r e l y m o r eh e a v i l y o nt h eb i g d a t a t e c h n o l o g y ,o n l i n e i d e o l o gi c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w i l l p l a y ab i g g e r r o l e i ns t e e r i n gp u b l i co p i n i o na m o n g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a n d m u l t i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a p p r o a c h e s w i l l b e c o m e t h e t r e n d .K e y wo r d s :c o l l e g e s 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o n l i n e p u b l i c o p i n i o n ;h o t a r e a ;t r e n d (责任编辑:陈勇)28 调查研究. All Rights Reserve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1 关键词词频统计
期刊论文
博硕论文
基金资助论文
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高校
20 文本挖掘
27 突发事件
11
互联网
20 模型
8 文本挖掘
11
引导
20 网络爬虫
7 模型
9
应对
18 引导
5 预警
8
舆情分析
12 高校
4 管控
6
突发事件
9 对策
4 非常规突发事件 5
思想政治教育 9 2011 年 11 月第 27 卷第 11 期 J Prev Med Inf,Nov. 2011,Vol. 27,No. 11
915
【情报信息】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卢卉,黄建忠
[摘要] 目的 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热点,提高舆情监测能力,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服务。方法 通过下载 CNKI 收 录的网络舆情论文( 2005 - 2010 年) ,借助于统计软件与科学计量方法对近 6 年来我国网络舆情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结 果 研究的热点问题为文本挖掘、引导、高校、突发事件、模型、舆情分析、预警、指标体系等; 舆情研究已进入了发展阶段, 形成了一批高产作者和出名的研究机构,部分阶段性研究成果已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中得到应用。结论 舆情研究已进 入了发展阶段,舆情监测工作应从实际需求出发,实时研究舆情发展趋势。 [关键词] 网络舆情; 热点; 趋势;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353.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 4028( 2011) 11 - 0915 - 05
2 结果 2. 1 关键词 科学计量学认为,关键词是表达文献 主题概念的 自 然 语 言 词 汇,某 一 学 科 的 研 究 热 点 可 以通过高频 关 键 词 来 反 映。 由 于 表 达 方 法 不 同,同 一个关键 词 可 能 在 不 同 的 文 章 中 有 不 同 的 表 达 形 式。如: 文本分类、文本聚类、热点发现、文本倾向性 分析等都属于文本挖掘技术; 互联网与网络在文章 中所指均为 互 联 网。 所 以,将 具 有 关 联 的 关 键 词 规 范、合并,且不考虑网络舆情( 出现 237 次) 、舆情( 出 现 25 次) 这二个检索用主题词,分别从高到低取前 10 位( 表 1) ,在分类统计期刊论文、博硕论文、获基 金资助论文关键词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
情的分析、引导、应对等; 博硕士学位论文研究主要 布在网络舆情分析、挖掘、预警等关键技术和监测系 统开发应用 方 面,研 究 热 点 是 文 本 挖 掘、网 络 爬 虫、 热点发现、建立各类模型等; 基金资助研究也主要分 布在网络舆 情 应 用 与 开 发 方 面,研 究 热 点 是 网 络 舆 情与突发事件、非常规突发事件之间的演化分析,以 及文本挖掘、网络舆情安全管控模式等。 2. 1. 2 综合统计关键词频次,将在表 1 中 出 现 的 “文本挖掘、引 导、高 校、突 发 事 件、模 型、舆 情 分 析、 预警、指标体系”这八个关键词定为核心关键词,分 别做详细分析。 2. 1. 2. 1 文本挖掘 文本挖掘( Text Mining) 是指 从大量文本数据中抽取事先未知的、可理解的、最终 可用的知识的过程[3]。网络舆情信息皆以 Internet 上的半结构 化 或 非 结 构 化 文 档 资 源 呈 现,不 借 助 文 本挖掘技术,舆情分析是难以深入开展的,于是文本 挖掘技术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是必然的。研究内 容包括文本 分 类、文 本 聚 类、热 点 自 动 发 现、文 本 倾 向性分析等方面。如: 王仆提出了基于内容协商的 网页在线实 时 翻 译 方 案,来 解 决 舆 情 管 控 平 台 无 法 处理外文网页的缺陷[4]; 袁野提出将 Vague 集应用 到中文文本 分 类 和 聚 类 的 策 略,从 而 更 好 地 达 到 话 题检测和掌握网络舆情的目的[5]; 刘恒文建立了舆 情热点领域 本 体,改 进 了 现 有 的 基 于 知 网 词 语 相 似 度计算方法[6]; 谭俊武使用 LIBSVM 作为分类算法 的实现,构建了完整的文本倾向性分类器[7]。 2. 1. 2. 2 引导 网络舆情引导就是对舆情进行调控, 控制舆论导向,实现领导者与公众之间的上下沟通。不 论是建构正常的社会秩序,还是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维 护国家的良好形象,提高中华民族的自尊心,捍卫国家 的信息主权,都迫切需要党和政府加强对互联网舆情的 引导工作。目前的文献主要是从领导重视、建立工作机 制、加强技术手段监测,制定应对预案等方面进行了研 究。如: 马荔提出了以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力量积 极参与,二者合作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模式[8]; 章 婷从和谐社会和民主政府这两个视角出发,提出完善我 国网络舆情回应机制的策略[9]; 曾润喜针对单个职能部 门信息全面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网络舆情信息资 源共享机制的构想[10]。 2. 1. 2. 3 高校 高校作为网络舆情研究的特殊主 体,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 作为民族民 主 意 识 最 强 的 群 体,对 于 社 会 热 点 问 题 有着高度的 敏 感 性,并 勇 于 公 开 表 达 自 己 的 态 度 立 场; 另一方面也与研究者多为高校学者,具备天时地
5
网络舆情监测 8 网络舆情信息工作 2 指标体系
5
预警
6 危机管理
2 演化
4
指标体系
6 信息安全
2 热点信息
2
注: 期刊论文中不含基金资助论文。
2. 1. 1 分类统计关键词 期刊论文研究主要分布 在网络舆情 基 本 理 论 及 工 作 机 制 方 面,研 究 热 点 是 高校、互联网、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网络舆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1 年 11 月第 27 卷第 11 期 J Prev Med Inf,Nov. 2011,Vol. 27,No. 11
917
利的优势,其 研 究 成 果 对 学 校 的 政 治 思 想 工 作 具 有 实践指导作 用 有 关。 目 前,这 方 面 的 研 究 侧 重 于 分 析校园网络舆情的特性与管控工作。 2. 1. 2. 4 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 或者可能造 成 严 重 危 害 社 会 危 害,需 要 采 取 应 急 处 置措施予以应对如流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 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1]。学者们首先对常规突发 事件与非常 规 突 发 事 件 进 行 了 概 念 辨 析,并 深 入 地 对网络舆情如何引发突发事件,即事前预测与预警; 突发事件发 生 后 网 络 舆 情 的 演 化,即 事 后 及 时 发 现 与管控进行了探讨。 2. 1. 2. 5 模型 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 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在网络舆情研究文献中多 指数学模型。研究者建立了网络舆情的分类、评估、 预警等多个 模 型,如 吴 焕 政 用 粗 糙 集 结 合 集 成 学 习 的方法建立网络舆情分类模型[12]; 丁菊玲等提出一 种面向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的观点柔性挖掘模型[13]; 宋嘎子结合 网 络 热 点 舆 情 的 表 现 特 点,设 计 了 基 于 内容分析预警与基于数值分析预警相结合模型[14]。 2. 1. 2. 6 预警 网络舆情预警就是发现对网络舆 情出现、发展和消亡具有重要影响因素,并连续不断 地动态监测、度 量、及 采 集 它 们 的 信 息,根 据 预 警 体 系内容,运用综合分析技术,对当前网络舆情做出评 价分析并预 测 其 发 展 趋 势、及 时 做 出 等 级 预 报 的 活 动[15]。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曾润喜等提出了建立网 络舆情分级预警机制[16]; 李弼程提出了一种基于直 觉模糊推理的网络舆情预警方法[17]。 2. 1. 2. 7 舆情分析 舆情分析就是根据特定问题的 需要,对针对这个问题的舆情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加工 和分析研究,得到相关结论的过程。学者们围绕建立 网络舆情自动分析系统及其工作机制进行了大量研 究,如: 王磊提出了构建于“公安情报信息综合平台” 基础上的公安舆情分析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18]; 刘尚 喜设计了武警部队舆情监测系统总体方案[19]。 2. 1. 2. 8 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指的是若干个相互 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体。在网络舆情的研 究中,主要指 构 建 科 学、合 理、可 测 的 网 络 舆 情 信 息 采集、分析、评 估、预 警 指 标 体 系,这 样 才 能 及 时、准 确地对网络 舆 情 的 现 状 和 变 化 做 出 判 断,并 对 可 能 的发展做评价。谈国新利用 I - space( 信息空间) 模 型对网络 舆 情 的 传 播 过 程 和 产 生 根 源 进 行 分 析 研 究,提出了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它由舆情发布者
国内学术界从 2005 年开始对网络舆情进行研 究,并取得 了 一 些 成 果,如: 在 基 础 理 论 研 究 中,刘 毅[2]编写了国内第一本专著《网络舆情研究概论》, 对网络舆 情 信 息 理 论 体 系 的 构 建 进 行 了 开 创 性 研 究; 在应用与开发研究中,许多科研单位和企业已开 发出了一批 网 络 舆 情 监 测 应 用 系 统,并 取 得 了 相 关 技术专利。但是,随着网络舆情的不断发展变化,有 待研究的内 容 还 很 多,本 文 旨 在 对 中 国 学 术 期 刊 总 库( CNKI) 中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与定性分析,
Domestic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Hot Spot and Trend
LU Hui,HUANG Jian - zhong Sichu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hengdu 610041,Sichuan Province,China.
网络舆情是指民众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 种不同情 绪、态 度 和 意 见 交 错 的 总 和[1]。 随 着 互 联 网的飞速发 展,其 对 社 会 生 活,特 别 是 公 共 决 策,民 主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引起了 政府与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