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2章第3节 城市化1新课教学过程 新人教版必修2(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授课方案一、教材解析1.主要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分为三大主要内容,一是城市化的定义、主要标志和城市化水平的表示方式;和特点,三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知识结构城市化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进度和特点城市化的定义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化各个阶段的特点城市化的表示方法不同样国家的城市化进度二是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地理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污染问题生态城市建设3.地位与作用本节课与本章前两节的内容联系亲近,城市化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城市化也是城市等级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的过程。
同时本节课与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也有着联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城市化的一方面的表现。
二、学生情况解析1.认知基础本节课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知并联系必修一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天气等知识内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要结合相关的图文资料进行引导。
2.能力基础本节课对学生的读图解析能力有必然的要求,学生已经接触和必然程度上学习了地理的读图解析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师在上课时要对学生进行合适的读图解析的学法指导。
3.感情倾向学生为高一年级的学生,景观图片对其的吸引力比较大,本节课经过显现相关的景观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城市化的变化过程;教教案例解析结合乡土地理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学生学习兴趣大。
三、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标准:运用相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讲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读:本条课标要求课堂授课要经过相关资料的理解解析进而获得悉识内容的学习,这里的资料包括了相关城市的数据统计资料和图文资料,要请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够经过直接讲解法讲解知识,而是要采用读图解析分法,让学生经过研究解析的方式获得悉识,对学生的理解解析总结能力有必然的要求。
四、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理解城市化的定义、主要标志和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掌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度和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观看珠江新城10 年景观大变化感觉广州的城市化过程,理解城市化定义;读广州建成区面积、城村夫口比率、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数据变化,商议理解城市化的主要标志;读世界城市化水平进度图知道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这一事实;读英国和中国城市化水平曲线图,理解英国和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差异;读城市化进度表示图,并结合英国城市化发展进度,理解城市化进度和各个阶段的特点;读世界城市化水平进度图并结合英国、中国城市化发展案例,解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差异;读广州城市污染案例,理解城市化对城市环境质量的的影响;读《广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解生态城市的内容;3.感神态度价值观经过对城市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提升学生环保意识;五、授课重难点1.授课重点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和城市化水平的表示方法;世界城市化的进度和各个阶段的特点;不同样国家城市化进度的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授课难点世界城市化的进度和各个阶段的特点;3.学习打破经过结合中国、英国和广州的城市发展案例,让授课能够联系生活本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简单理解知识点内容。
高中地理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与课标分解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解: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括”和“解释”,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
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
同时,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因素和意义等基础知识是达成该条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人教版教材分析人教版教材对本条课标的达成选择了大量的资料。
教材首先“搭桥”,选取了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进一步,教材以活泼的漫画展示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动力,并简单介绍城市化的意义。
以此作为知识的基础,接着紧贴课标的要求,提供了一系列的曲线图,并设计了读图思考题和活动题,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同时,教材提供了英国伦敦的城市化进程的案例,再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最后,教材以一系列的图片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在活动题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提出缓解压力的措施。
对于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提出了要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并设计了活动题,让学生对三种不同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模式进行评价,同时选取了合肥市环城公园的建设作为案例说明其中一种绿地系统模式的作用。
由此可见,教材在较好的达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还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上。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和意义;(知识铺垫)2.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3《城市化》教学设计(共1课时)
5.观看一部与城市化相关的纪录片,如《城市扩张》、《地球脉动》等,撰写一篇观后感,字数不少于500字。
6.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探讨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小项目,简要阐述项目背景、目标、实施步骤及预期效果。
3.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城市化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所学知识。针对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讨论、分析,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深入理解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化案例,如我国大城市病、乡村城市化等,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原因及解决措施。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城市化的内涵和影响。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身边的例子导入城市化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3.适时组织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
1.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包括以下内容:
a.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发展过程。
b.我国城市化的特点、阶段及存在的问题。
c.城市化进程中影响因素的分析。
d.国家相关城市化政策及应对措施。
2.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五)总结归纳(500字)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地理 城市化教案1
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2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分析
教材分析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
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
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
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
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
个问题。
在教学中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应
用重点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
化的差异以及原因,通过事实例子印证城市化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而了解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
中应该注意解决哪些问题,促使我国城市更加健
康地发展。
【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地理课堂
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
“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学中的建构主
义”等理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值得
探究的实践问题。
本节课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
2,就南京市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中选择某个问题集中探讨,并因地制宜的提出你的见解及措施。
3,就南京的城市规划布局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分析。
准备以“在绿色的南京生活”为主题的班会课。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城市化的内涵、进程、特点及其环境问题。
2.学生归纳: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课堂所学,加深对城市化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如分析某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和环境问题。
2.作业要求:明确作业提交时间和质量要求,提醒学生认真完成。
3.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提高。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案例以我国某城市为例,设计了城市化的进程和环境问题的研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同感。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动,如分工合作、交流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和特点,能够运用相关知识描述和分析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如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等。
3.能够运用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等,对城市化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2.问题导向: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问题的解答,使学生在思考中掌握城市化的内涵和特点。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2章第3节-城市化-第1课时-Word版
高中地理人教版人教版必修2第2章第3节城市化教案第1课时【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这反映出在新课程中,主张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的结合,学习活的地理,地理基本原理和地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建构主义思想。
【教材分析】城市化是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反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高中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基本以可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上本校生源素质较高,接受能力较强,但由于生活的阅历少,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较偏面,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老师有目的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全面认识。
明确的学习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义,了解引起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2.运用资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课程教学设计
1.知识和技能:
A理解城市化的定义,并学会从定义中归纳城市化的表现。
B掌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动力来源,并分析具体的影响因素。
C识记城市化给我们带来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A让学生主动阅读图文,分析归纳图文所包含的深层意义,获取相关地理信息。
B通过阅读“长三角的城市发展”图与“浦东地区开发先后对比”图,学会分析城市化的表现,并归纳其定义。
板书设计
一,城市化概况
1.定义:
2.城市化的表现及其衡量标准:
3.城市化的本质:三农的演变
4.城市化的动力-----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5.城市化的意义: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容量不大,同学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思考和回答问题,但是因为同学们的知识储备有限和无法及时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在回答问题方面还无法完整的呈现相应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按照新课程的标准和理念完成教学目标,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城市化现象。不足之处,仍然感觉部分学生参与程度比较低。
C.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通过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学生明白读图需要全面并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B.事物的变化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同学们还需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发展。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城市化教学设计方案
面对高中学生,他们思考方式趋向于理性,不再像小学或者初中生那么热情----在课堂中有比较强的表现欲望。他们更加趋向于独立的思考问题,不盲目跟风,也就导致上课过程中比较偏向于静静地关注和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不断的抛出问题,以问题为驱动力,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城市化问题,同时追问他们对城市化本质的理解,不断培养他们学会独立分析,思考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3节《城市化》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3节《城市化》第1课时教学设计《城市化》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及表现、标志。
2.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1.学会利用图表来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掌握基本的读图技巧。
2.通过城市化的阶段图,分析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3.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性,从而培养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预测家乡城市化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调查本地域城市用地、人口数量的变化。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地图:《民工潮》影像片断。
思考:此影像片断反映何种现象?学生回答预设:基于学生对“民工潮”印象比较熟悉,故会自然地联系到前一章的“人口迁移”或“人口流动”。
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及时进行点拔,导入本节课的课题──城市化。
设计意图:通过土地的扩张与民工的流动等图像,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突,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导入:民工涌入城市,取得城市户籍,在城市安家落户,从事非农业活动,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城市化”。
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节──城市化。
板书:第三节城市化【新课讲授】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表: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对比图。
2.1911年、1949年、1990年城市用地图。
3.1911年、1949年、1990年人口数据。
时间1911年1949年1990 人口(万)54 538 13244.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图小组探究:各小组结合课前调查的本地域的城市用地、人口数量变化资料,根据情境素材探究如下问题。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3节 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案
第三节城市化一、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1、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图(图2.17)或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说出城市化的表现、概念和衡量标准。
2、读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图(图 2.19),说出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快速发展的时间差异、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差异,简要说出造成这些差异的历史背景。
3、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图2.20),结合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归纳并列表比较城市化标准曲线在不同阶段上的特点。
比较中国城市化曲线图(图2.27),指出我国城市化所在阶段、发展特点,预测未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
4、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图(图2.25),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出城市化对城市土地、植被、地表水和地下水、大气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造成的影响。
5、读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图(图 2.26),结合自己北京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的感受,举例并归纳出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
结合北京城市规划和城市环境整治的举措,讨论归纳解决城市环境的措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曲线特征及其成因,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四、教学内容安排(一)知识结构(二)教学思路城市化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一学时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学时五、教学资源建议根据教材配套光盘获取相关图片和资料自编课件,尽量搜集整理和利用北京城市地图与相关资料说明问题。
六、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建议(一)教学方法本节设计的内容容易和学生城市生活实际相结合,所以案例尽量选择北京的材料,引导学生从现象和问题入手,通过分析、比较和讨论探索原因,总结规律。
(二)学法指导本节应提供经过优化的材料,引导学生有效提取图文信息,结合自己生活体验,从列举现象开始,逐步归纳成规律性认识。
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过程曲线的分析方法,观注曲线斜率和曲线转折点的具体地理含义,学会对过程曲线进行阶段划分,并概括各阶段的地理特征。
2020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城市化【教学目标】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主题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我们校园所在的芳沁园附近,有整齐划一的住宅小区,有繁华的商业区,有车水马龙的公路,远处还有市政大厦,广场、高铁等等,俨然是现代化城市的一部分,然而十三年前你如果来到这里,会看到不同的景观,这里属于牧场沟村,到处都是绿油油的麦子和茁壮挺拔的玉米,远处有不少蔬菜大棚,晚上路边有许多青蛙出没,真是“听取蛙声一片”,一派田园风光。
但是2003年以后,玉门油田生活基地开始在这里建设,许多住宅楼拔地而起,商场、马路取代了庄稼地,被征收了土地的农民来到了城市生活,成为了市民,牧场沟村的这种变化就是城市化,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城市化是怎么回事?2.3城市化【板书】什么是城市化【板书】<一>城市化的含义【板书】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X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师:根据城市化的含义,要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正在城市化,可应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学生讨论回答:略师: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在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城市化主要标志【板书】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师:我们通过地图来对城市化这一现象加以理解。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师: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江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找一找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哪些城市升级了?生: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word教案1
2.3城市化【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析:此课标要求有三个动词“运用”、“概括”、“解释”,即要运用资料并通过资料来概括和总结,最后还要通过资料来解释。
所以本节课中对资料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在能够运用材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的基础上,学生还要会解释城市化这种地理现象会对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使教学活动最终归结到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上。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人教版的编排是先用图2.16来说明城市化的简明定义,再由这个定义转入说明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部分即利用图表阐述城市化的进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还运用了案例作为学习资料让学生概括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最后一部分内容是运用图表和案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的这种编排完全符合课标的要求,完全体现了运用资料让学生概括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可以依课本来设定自己的教学过程,并加入自己掌握的材料,这样就大有可能把一节课教授得符合课标的要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标准,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4、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正确认识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2课时)第一课时城市化及进程【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城市的外部形态及城市的内部结构,那么,在它们的变化过程中,城市的人口、用地、数量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读P31图2.16看长江三角洲1985年与2000年城市数量、城市规模都有哪些变化?〔板书〕一、城市化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总结①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②城镇等级升级。
〔过渡〕从上面可以看出城市化就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板书〕1、城市化的定义:〔过渡〕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 城市化还有哪些标志呢?〔点拨〕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这就是城市化的标志。
〔板书〕2、城市化的标志〔过渡〕请同学们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
思考一下这些变化的原因与结果----是什么原因促使人口向城市移动的呢?〔板书〕3、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学生讨论〕结合图 2.17 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如就业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2)推力:指那些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差;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总之,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这是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式之一。
(3)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过渡〕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城市人口多,说明经济发达,所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城市人口的比重也越高。
〔板书〕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过渡〕从上面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存在差异〔板书〕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小结〔过渡〕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请同学们,读图2.19,然后依据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对图2.19和图2.21进行分析,思考P35活动题。
〔板书〕1、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 2.19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学生回答P35活动题。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 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板书〕2、世界城市化进程:〔过渡〕请同学们读案例4,通过案例明确如下问题:①案例4是图2.19的具体实例。
②图2.21和2.22用伦敦市的发展来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③案例中的文字和图 2.23说明英国、英格兰地区城市化过程:城市数目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学生讨论〕结合图2.19和上述案例资料,从以下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讨论〕我们已经了解了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请同学们对图2.18和图2.20进行分析,思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
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什么不同?〔提示〕读取200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数据回答该题。
〔点拨〕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
发达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约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约为20世纪中叶之后。
2.1950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差异?〔提示〕比较 1950年前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增长曲线斜率变化,回答该题。
〔点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更快一些。
3.试简单分析这些差异出现的原因。
〔点拨〕大约从18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美各国并进一步向全球扩散,使人类聚落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整个19世纪,欧洲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涌现出一批规模巨大、职能广泛的多样化城市。
20世纪初,北美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
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中国家获得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城市化的特点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其中后者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希望同学们结合课堂练习题加以理解巩固。
〔课堂练习〕1.关于城市化的错误叙述是()A.城市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B.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C.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D.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2.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指标是()A.城市的人口规模大小B.城市的用地规模大小C.大城市数量的多少D.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3.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的错误叙述是()A.发达国家起步早,发展中国家起步晚B.发达国家发展快,发展中国家发展慢C.发达国家水平高,发展中国家水平低D.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不合理4.世界上城市化发展最早且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是()A.英国B.美国C.日本D.法国5.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乡村的人均收入高于城市;⑤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6.读“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四种图例分别表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
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判断:AB表示_ ________国家的总人口,CD表示______国家的总人口,其中A表示_________国家的______人口,C表示________国家的______人口。
(2)2000年世界总人口达______亿,其中发达国家总人口约______亿,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________;世界城市人口约______亿,相当于世界总人口的________;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大约是发达国家的________。
〔练习答案〕1.A 2.D 3.B 4.A 5.C6.(1)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发达国家城市人口(2)60 15 1/3 30 1/2 二倍【板书设计】一、城市化1.城市化定义:2.城市化标志:3.城市化发展的动力:(1)拉力:(2)推力: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2、世界城市化进程:【教后反思】本部分内容数据、图示很多,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这些资料加以说明,让学生学会分析材料的方法,并用这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第二课时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是城市化?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有哪些差异?〔学生回答〕〔教师纠正并导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那么,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先请同学们阅读图2.24思考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板书〕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学生回答〕〔点拨〕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过渡〕城市化在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不同程度的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那么它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影响及来源危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点拨纠正〕 〔过渡〕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城市环境污染,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
读图2.25,看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危害 〔板书〕2.不利影响: 〔讨论并完成下表〕污染源污染物危害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等有害物质,使城市空气污浊,危害人们的健康。
水污染工业生产、生活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饮用水质不断下降,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噪声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过渡〕以上是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有利与不利影响,那么,我国的城市化是一个什么情况呢?阅读图2.26,看P37“活动”我国的城市化虽然起步晚,水平比较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很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
分析下列问题。
(1)测算1995~2000年城市人口比重的年增长率,结合我国的人口总数,计算每年新增加的城市人口数。
(2)根据计算结果,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城市化会给地理环境带来怎样的压力。
(3)试提出缓解这些压力的措施。
〔点拨〕(1)1995—200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了5%,年增长率为1%。
按总人口12亿计算,每年新增加的城市人口为 1 200万。
(2)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有:总体的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
生物栖息地减少,影影响及来源危害 大气圈城市工业排放各种气体影响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危害人们的健康 水圈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使城市水质受到影响。
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受到影响生物圈 生物栖息地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改变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岩石圈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 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响生物多样性;地表和地面环境的改变,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及其运动发生改变;地表和地面环境的改变,使得局部的气候条件发生变化。
由于城市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大,自然环境的分解能力有限,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等。
过快的城市化还带来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问题。
(3)合理规划城市;使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提高城市绿化程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分散大城市职能等。
〔过渡〕从上面第(3)个问题可以看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要采取恰当措施加以改善,那么如何改善呢?阅读案例⑤及P38“活动”思考回答〔板书〕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点拨〕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