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用典

合集下载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之用典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之用典

四、解答技巧
答题思路 : 叙(确认采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析(结合诗句分析如何运用这种表达技巧) 评(指出采用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
答题程式:这首诗或(某某)诗句采用了 (某某)表达技巧,写出了意象的(某某) 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某某)思想感情, 突出表现了诗歌的(某某)主旨。
例说
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问:此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用典, ,来表达 自己谪官的愁思,正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 解的苦闷。
古诗词表现手法之用典鉴赏
释义: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故事
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这种表现手法 的运用,能够使诗歌语言精练,内容丰 富,表达生动含蓄,收到1.引前人之言之事,使己立论有根据。 2.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抒发的,故借典故的暗示, 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含蓄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志 趣追求. 3.品评古人事物,借古论今。 4.使诗歌语言含蓄、洗炼, 5.引发联想,意境创新,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6.可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可收到言 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 感染力。 7.使文辞典雅,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 句)
《南乡子》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 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 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主旨? 分析:用典。本词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 出感怀的。 。(反用,反 弹琵琶,对比鲜明)“生子 孙仲谋”一句虽 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

古典诗词常用意象典故集锦

古典诗词常用意象典故集锦

古典诗词常用意象典故集锦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诗人臧克家说:“典故往往给今日的读者造成不少麻烦,‘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这两句诗引用了典故,不把它们的意思弄清楚,就打不开诗意的窍门。

”用典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给我们欣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因此,指导学生鉴赏古典诗歌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让学生必须查清、理通诗歌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含义,但查清、理通典故并不是目的,关键是搞清作者用典的意图,即他想通过典故表达什么思想或感情,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古典诗歌中用典

古典诗歌中用典

古典诗歌中“用典”手法的运用张辅良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用典的目的就是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

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引用了“周公”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文是:“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说的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三次把饭粒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

诗人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气度来勉励自己。

当然用典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一、用事用典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爱用典故,常常一连使用数典,多数是出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难免堆砌。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古诗词典故1(1)斑竹:湘妃竹。

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

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

比喻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4)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7)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为书信的代称。

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8)登高:重阳节有登高习俗。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

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10)杜康:传说杜康(字仲宁)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1)东篱: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寒食: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古诗词中常见典故用法归纳

古诗词中常见典故用法归纳

古诗词中常见典故用法归纳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做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今天高中语文学习助手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典故的意义,帮你提高古诗词答题成绩,赶紧收藏吧!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析】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例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析】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浅说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手法

浅说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手法

浅说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手法古典诗文2010-08-08 22505d56b7b40100kbb6浅说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手法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奇等,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

我国旧体诗文中多喜用典,对联亦如此。

但对联不一定都要用典,不少对联因为用典而使其光彩夺目,文情隽永。

如用典不当,也会使作品褪色。

用典要讲技巧,必须做到恰当合理,有的放矢,过分和不及都将成为败笔。

一、用典要有思想性如郑板桥为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写的一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曾即孔子弟子曾参。

他说过“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每日反省自己的忠心、守信、复习三个方面,此为“曾三”。

“颜”为孔子弟子颜回,他有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故称颜四。

“禹寸”,是说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阴。

《游南子》谓“大圣大责尺壁,而重寸之阴”。

陶分,指学者陶侃珍惜每一分时光。

他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郑板桥化古人之名言,以最简练的语句,囊深邃之内容,此联在于激励人们,珍惜时光,思想积极,值得效仿、学习。

二、用典要准确用好典故,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然而,必须做到用典准确,切不可典义失调。

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袁世凯本想利用小凤仙以磨洗蔡锷心志,但小凤仙与蔡锷相识后,结为知音,爱憎同道,视为患难知己,后来小凤仙冒险救蔡脱身,完成倒袁大业。

不幸蔡病逝,将蔡比周郎岁在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凯是曹操,用典贴切;下联将自己比做红拂,将蔡锷比做李靖。

两喻中人物同是在政治上做过一番大事业的英雄,所以此联用典贴切、自然,令人生发联想。

三、用典要新颖典故是静态的,用典贵在活用,可使典故鲜活起来,给读者以新鲜、真实、完美的感觉。

这就要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主客观意识融进典故中去,使它具有独特的韵味。

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马一浮赠毛泽东联旋乾转坤,与民更始开物成务,示我周行这副联用了四句成语,“旋乾转坤”出自韩愈《潮洲刺史谢上表》一文,这里是说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军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从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代诗词的用典技巧

古代诗词的用典技巧

古代诗词的用典技巧用典,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凡诗歌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的史实或文句,来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就是“用典”。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用典是文言各体共用的手法;诗词中常常用,也许是因为它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果竟是这样,我们就无妨把用典看作诗语中有鲜明特点的一个小类。

由用典是怎么回事说起。

这可以用定义的形式说,是用较少的词语拈举特指的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今意。

如“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对棋”句是用《晋书·谢安传》记谢安与客下棋事,以表示自己(作者杜甫)当年与房太尉也有过这样的交谊。

“把剑”句用《史记·吴太伯世家》记吴季札于徐君死后挂剑于徐君墓树事,以表示自己对死者也有此心。

两句都是引古事以表今意;“凌波”是用《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以表示美人脚步,是引古语以表今意,这用不着思索就会看出。

这样的表达方法会带来麻烦:一种轻的是“隔”,因为不是径直说,理解就不能不绕弯子;另一种重的是“难于理解”,因为读的人也可能没念过《晋书》、《史记》和《洛神赋》,不知道事或语何自来,典故就必致成为迷魂阵。

一、用典的涵义“用典”是古体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之一,但是“用典”这一名称出现较晚,最早见于元人王构的《修辞鉴衡》,在此之前关于这一修辞方法的名称主要有:1.用事:钟嵘《诗品序》中即有“诗何贵于用事?[①]”之问。

王昌龄《诗格》“诗有六式”云:“五曰用事。

谓如己意而与事合。

”2.隶事:《南史王谌传》:“谌从叔摛,以博学见知。

尚书令王俭尝集才学之士,总校虚实,类物隶之,谓之隶事,自此始也。

[②]”3.引事:萧绎《内典碑铭集林序》称“引事虽博,其意犹同。

[③]”4.事类:《文心雕龙事类》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5.事义:《颜氏家训》中《文章》称:“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

高考复习专题之古诗词中的用典

高考复习专题之古诗词中的用典

赏析古诗用典艺术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一)“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用”,是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阙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

”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餐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

诗人巧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不凡气度来勉励自己,以求一统天下伟业的实现。

诗词用典

诗词用典
《饮酒》原诗共二十首,此诗句出自第五首,是最广为传诵的名篇。陶渊明弃官还柴桑,辗转迁移后定居南里南村。此诗作于他五十三岁时,写隐居后醉酒采菊的乐趣。
尾联写诗人被眼前的景物、哲理、情趣和谐统一的情境所陶醉,悟出返朴归真,任随自然的哲理。他感到很难用言语来形容,于是巧妙而风趣地用典“欲辨已忘言”作结。此典出《庄子·齐物论》:“夫大道不称,大辨不言。”和《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这里使用了“孟嘉落帽”的典故。《晋书·桓温传附孟嘉》载:东晋名士孟嘉于重阳节龙山宴会上被风吹落了帽子,而神气自若,依然风度翩翩。杜甫则“反其意而用之”,意谓自己未老先衰,羞于风吹帽落而露出萧萧短发的狼狈,所以才请别人帮他将帽子戴正。宋人杨万里曾对此评论道:“孟嘉以落帽为风流,此以不落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诚斋诗话》)由是反用法又被称作“翻案法”。
二 用典的分类
诗词用典有多种分类方法,我们小组主要从“取意角度”方面研究诗词用典的分类。
1 正用
指从正面取用典故,即典事与题事的意义相同或相近。
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 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如:
潭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其中“湘泪”一词,乃引【述异记】里故事:“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伤心恸哭,泪下沾竹,而竹色尽斑”。“楚歌”一词指屈原“离骚”、“九歌”赋中,指斥令尹子兰之故事。陶公句,借当年陶侃之战功显赫,以暗讽当今之摒弃贤能。贾傅句,借贾谊祠中之蛛网尘封,风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没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情景,融成一体,益觉凝炼警策,读之令人顿生无限感慨。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1.烘托2.用典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1)明用典故(2)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3)正用典故(4)反用典故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3.虚实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诗词的用典与意象

诗词的用典与意象

诗歌的用典和意象高考考查诗词鉴赏中的“形象”,包含着对典故、意象的考查,了解一些象征意义的典故和具有固定意义的意象,对广大考生快速准确鉴赏评价诗词是大有裨益的。

1、月亮、夕阳、白云、杜鹃月亮亦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用“月”来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漂泊沧桑之感。

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

《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的《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

唐刘长卿的《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

再如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杜鹃又名子规、布谷、杜宇、望帝。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多用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如李白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叫声最容易触动游子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古典诗词用典四种

古典诗词用典四种

古典诗词用典四种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

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

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四、反用典故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常用用典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常用用典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常用用典用典,是古典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古诗歌常用用典,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高中语文古诗歌常用用典(一)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一、用事用典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南宋大词人爱用典故,常常一连使用数典,多数是出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难免堆砌。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

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从注释上不难看出全词几乎始终在用典中展开。

词人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tuō)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

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即刘裕、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

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方便正面直说,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高中语文古诗歌常用用典(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何为用典——精选推荐

何为用典——精选推荐

何为⽤典⽤典,是古诗词中常⽤的⼀种表现⽅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些历史⼈物、神话传说、寓⾔故事等来表达⾃⼰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如⾟弃疾在《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这些典故都是京⼝这个地⽅的历史掌故,诗⼈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然⽽⼜充分地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典的形式⽤典有⽤事和引⽤前⼈诗句两种。

1、事典,即引⽤历史故事,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

⽤事是借⽤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活中的某些问题的⽴场和态度、个⼈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如李清照的《夏⽇绝句》:⽣当作⼈杰,死亦为⿁雄。

⾄今思项⽻,不肯过江东。

引⽤西楚霸王项⽻兵败乌江⽆颜⾯对江东⽗⽼⽽⾃刎的历史故事,明确的提出了作者的⼈⽣价值取向:⼈活着就要做⼈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业;就是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中的英雄。

2、⾔典,引⽤或化⽤前⼈⾔辞或诗句,也是⽤典的⼀种,⽬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联想⽽寻意于⾔外。

⾔典分两种:⼀是直接引⽤前⼈现成诗句,⼆是在原句基础上改动⼀字或数字,或是只借⽤其中的某些词语。

如王维的《⼭居秋暝》:空⼭新⾬后,天⽓晚来秋。

明⽉松间照,清泉⽯上流。

⽵喧归浣⼥,莲动下渔⾈。

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

最后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就是化⽤了《楚辞招隐⼠》的最后⼀句:“王孙兮归来,⼭中兮不可以久留。

”表明⾃⼰对闲适的⽥园⽣活的喜爱和仕宦⽣涯的厌倦。

典故⽤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乎句句⽤典,增强了⽂章的⽂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或暗⽤,或化⽤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表达了物是⼈⾮、今⾮昔⽐的凄凉。

⼆、⽤典的⽅法明⽤:直接在诗歌当中点出⼈或事来。

如曹操《短歌⾏》结尾:“⼭不厌⾼,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

”⽤了周公“⼀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的典故,表达了曹操渴望招贤纳⼠、礼遇天下⼈才为⾃⼰所⽤的强烈⼼情。

古代诗词中的用典

古代诗词中的用典

古诗词中的用典类型前言古代诗词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使诗词立论有据,情意婉转道来,避免了语句的繁复,又增加了诗词的底蕴。

但若不能理解用典之意向,难免变得晦涩难懂,无法深刻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研究清楚古诗词中的用典,有助于在今后的古诗词学习和赏析中能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更深层次地与远古的文人进行心灵的交流,提升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摘要古代诗词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其中用典自然也无所不包。

从古代名人,到历史故事,甚至神话传说,都成为古人借以抒怀的情感寄托。

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经历,体现不同的感情或道义。

置于诗词之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想法,委婉地抒发了作者的意志,深刻而不张扬,给古典诗词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更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别样韵味。

现略取其中一二,深入探究,以求探得古诗词中用典精妙之皮毛。

关键词古诗词用典正文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特有的文体,其优雅的韵律与深刻的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词句或气势磅礴,或温婉清新,风格或豪迈奔放,或婉约细腻。

叙国仇家恨,抒人间情意。

艺术表现手法更是形式多样、层出不穷,引经据典便是其中常用一类。

知悉典故,我们才能更好地鉴赏经典诗词,品味民族文化。

(一)古代名人类古代历史名人自然是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再者文人墨客,他们的故事,他们的际遇都经常成典入诗。

后世诗人吟咏感叹,从古人身上思考得失,借古人经历聊以自慰,凭古人言论抒发情绪……管乐自顾躬耕者,才非管乐俦。

——《与黄侍御北津泛舟》孟浩然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

——《赠何七判官昌浩》李白诸君推管乐,之子慕巢夷。

——《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陈子昂这三首诗中都用到了“管乐”这一典故。

“管乐”,即管仲和乐毅,是春秋战国时期功勋最卓著的文臣和武将。

管仲是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

2019高三诗歌艺术手法归纳——用典(刘)

2019高三诗歌艺术手法归纳——用典(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南乡子·和杨元素 苏轼 东武望余杭①。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②。堕泪羊公③却姓 杨。 【注】①东武:宋代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杭州。②河塘:沙河塘, D 在杭州城南,是当时较繁华的地方。③堕泪羊公:《晋书·羊祜传》记载, 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襄阳有德政,他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为之立碑,岁时享 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东武望余杭”一句,写词人要从杭州到密州任职,与友人分别之后只能 2.①借景抒情,通过写灯火稀疏、河塘寥落,烘托词人内心的 两地相望。 凄凉,表现词人的留恋之情;(3分)②用典,运用“堕泪碑” B.“云海天涯两杳茫”以空间的辽远和阻隔,表达了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惆怅。 C.“功成名遂”表明词人是有志于济苍生、安社稷的,“何日”表明这是词 的典故,将友人杨元比羊祜了,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赞赏之情, 人的一种期望。 表现了了词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D.“醉笑陪公三万场”运用虚实结合、夸张的手法,写日后词人与友人相聚 宴饮的欢快。 2.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角度赏析“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 却姓杨”。(6分)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 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 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 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 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 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 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 含义。
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 句,这叫“用典”,因为诗歌要“寓万于 一”,以简括体现丰富。 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 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 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 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 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 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 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用典化典之妙用,增诗之灵秀一用典的概念运用典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艺术手法。

什么是典故?比较权威的辞典有如下的解释:一是《辞海》的定义:“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二是《辞源》的定义:“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三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语”。

从三家比较权威的词典来看,其释义基本上一致。

《辞海》和《辞源》一模一样,《现代汉语词典》的表述稍有差别,但其中心内容仍离不开“故事”和“词语”。

可见典故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事典,即古代的故事;二是语典,即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中国古典诗文中常常把古代的故事和前人的语句压缩概括成一个短句,更常见的是短语甚至于一个能体现典源特点又能标识典故主要内涵的代表词,从而形成种种变体,表现出运用灵活、形体多变甚至意义交错复杂的状况。

“典故”一词,最早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传》:“陛下至德广施,慈爱骨肉,既赐奉朝请,咫尺天仪,而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这里的“典故”,其意义是指过去的典章制度。

所谓的“事过典故”,意即“这件事情的做法超过了过去的典章制度的规定。

”二用典的分类诗词用典有多种分类方法,我们小组主要从“取意角度”方面研究诗词用典的分类。

1 正用指从正面取用典故,即典事与题事的意义相同或相近。

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借古盲今,亦史亦论,下片从南朝宋刘义隆草率行事导致北伐失败写起,再以敌酋祠庙香火正旺暗示国土分裂,北方已非我有,最后自比廉颇。

表其壮心未已.报国之心。

天日可表。

通篇沉痛。

读来令人唏嘘。

辛弃疾南归后。

艰难竭蹶的处境使他长怀优愁忧思,悲愤填膺。

而令人窒息的现实又使他不能畅所欲言.常常欲说还体.通过典故来表明心曲.则能蕴藉含蓄.“在寥寥数语当中将厚重深远的情怀思致寄托其间。

而达到言简意远的目的"2 反用指从反面取用典故,即典事与题事的意义相反或相对。

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鲙。

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

(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还表现了自己不愿归乡,积极抗金的决心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这里使用了“孟嘉落帽”的典故。

《晋书•桓温传附孟嘉》载:东晋名士孟嘉于重阳节龙山宴会上被风吹落了帽子,而神气自若,依然风度翩翩。

杜甫则“反其意而用之”,意谓自己未老先衰,羞于风吹帽落而露出萧萧短发的狼狈,所以才请别人帮他将帽子戴正。

宋人杨万里曾对此评论道:“孟嘉以落帽为风流,此以不落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

”(《诚斋诗话》)由是反用法又被称作“翻案法”。

3 侧用指从侧面取用典故,即故意避开典事的正面与反面意义,而另外选取典事的某一个侧面,从旁显示自己的用意例:李白《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

这里,便是对东方朔故事的侧面取用。

汉武帝的弄臣东方朔,曾“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事见《汉书•滑稽列传》)李白对“待诏”受“亲近”,既不作正面肯定,也不从反面否定,而是抓往“弄臣”这一角色作文章,从旁显示出自己供奉翰林的荣宠处境,只不过是御用帮闲而已,实为滑稽而可悲。

从容.昆仑剑(549435681) 10:21:07三用典的作用1 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

即【文心雕龙】所谓“援古证今”也。

如李商隐之【有感】诗: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其中“蛇足”一词,即引自【战国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之’。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李诗即以此作为引证,使为立论之根据。

(以喻勿另生枝节也)2 方便于比况和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

如前“命意”章中苏东坡之【仇池石】一诗,即借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典故,委婉表达出作者之心意,而不致令受者有太大之难堪。

另如【唐诗纪事】卷十六引“宁王李宪见卖饼者之妻明艳动人,而强娶为妾,且十分宠爱。

翌年,宁王问‘犹忆饼师否?’其妻颔首。

宁王召饼师进府,其妻面对故夫,泪流满颊,凄婉欲绝。

时有十余文士在座,意皆感动,宁王命做诗以记其事。

王维诗云:莫以今时宠,而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借春秋息夫人之典故,以显出女人之坚贞,使宁王深受感动,而让其与故夫团聚。

(按:典出【左传】,庄公十四年,楚子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

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3 减少语辞之繁累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

如:览古李商隐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空糊赬壤真何益,欲举黄旗竟未成;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回头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尧不为名。

诗中“长乐”一词乃指汉之长乐宫。

【汉书】平帝纪:“大风吹长安城,东门屋瓦飞旦尽”;“景阳钟”之典出自【南史】:“齐武帝数游幸,载宫人于后车,宫内深隐,不闻鼓漏,置钟于景阳楼上,应五鼓及三鼓。

宫人闻声早起妆饰”。

“箕山客”一词乃指尧之许由也,【庄子】:“尧让天下于许由。

许由曰:‘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又齧缺遇许由曰:‘子将何之?’曰:‘将逃尧’。

又史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

如此利用有限之文字,即将所欲表达之意念,呈现在读者眼前,故可减少语辞之繁累。

4 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

如:潭州李商隐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其中“湘泪”一词,乃引【述异记】里故事:“舜帝南巡,死于苍梧。

舜妃娥皇女英伤心恸哭,泪下沾竹,而竹色尽斑”。

“楚歌”一词指屈原“离骚”、“九歌”赋中,指斥令尹子兰之故事。

陶公句,借当年陶侃之战功显赫,以暗讽当今之摒弃贤能。

贾傅句,借贾谊祠中之蛛网尘封,风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没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情景,融成一体,益觉凝炼警策,读之令人顿生无限感慨。

五,用典的典故来源诗歌中用典,讲究“言必有据”,必须有出处与由来,决不可信口雌黄。

综观中国古典诗歌的典故,大多数来自以下三个方面:1、典故来自先秦诸子著作如陶渊明的《饮酒》尾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原诗共二十首,此诗句出自第五首,是最广为传诵的名篇。

陶渊明弃官还柴桑,辗转迁移后定居南里南村。

此诗作于他五十三岁时,写隐居后醉酒采菊的乐趣。

尾联写诗人被眼前的景物、哲理、情趣和谐统一的情境所陶醉,悟出返朴归真,任随自然的哲理。

他感到很难用言语来形容,于是巧妙而风趣地用典“欲辨已忘言”作结。

此典出《庄子•齐物论》:“夫大道不称,大辨不言。

”和《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又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写老朋友准备了一顿实惠的美味:鸡肉和黄米饭,请我到他家去作客。

这种简单朴素的“鸡黍宴”,具有浓厚的乡村风味,简直是难以抵抗的诱惑!其中“鸡黍”典出《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后人即用之以表示农家待客饭菜的丰盛。

2、典故来自历史典籍诗人怀古、咏史之类的诗词,多从史书典籍中援引史实典故入诗。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此中“周郎”来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记载周瑜二十四岁就被任为建威中郎将,吴中皆称他周郎。

赤壁因吴国都督周瑜火烧曹军得名,故称周郎赤壁。

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此中“燕然未勒”,咏叹强敌未破,功业未立。

“燕然”为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

典出《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后汉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匈奴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返。

作者化用典故,表明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无从谈起。

情调苍凉悲壮,感情沉郁。

3、典故来自文学作品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三、四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末句“一片冰心在玉壶”用典来自鲍照的《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喻做人品格高洁,做官清白。

又如王维《山居秋暝》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典出《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这里反用其意,说春天的芳华虽已消歇,秋景也佳,王孙自可留在山中。

诗人仿佛找到一个世外桃源,含蓄地将自己留恋山林的心情表达出来。

4、典故来自神话寓言、民间传说,逸闻故事、民谣歌谣等如李商隐的《无题》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典出神话传说“八仙过海”。

“蓬山”指海上仙山,女方居处;“青鸟”是仙鸟,是西王母的传信使者。

还如李商隐的《马嵬》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尾句“七夕笑牵牛”用典,出自民间“牛郎织女”的故事。

指天宝十载七月七日,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长生殿相约世世为夫妇之时,曾对天上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加以取笑。

可在马嵬坡,“六军同驻马”要求诛杀误国的杨贵妃时,唐玄宗竟然赐杨贵妃自缢!诗人别出新意,在诗中流露出唐玄宗背盟,没有保护好杨贵妃而听任“六军”摆布,至使爱情浪漫史以悲剧划上句号,留给后世扼惋。

再如杜甫的《大麦行》:“问谁腰镰胡与羌”一句中,自具问答,典出汉代民谣《小麦童谣》。

如何才能掌握这典故方面的知识?只有博览群书!假设不读书,不读史,就难于“蕴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