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
〉》中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
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
个与之相适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生活
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教科书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文本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
册〉》中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
▪ 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
▪ 解了每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
▪ 这些物质生活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
▪ 他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 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
▪
——《共产党宣言》
2、社会存在
(一)教科书中的社会存在 (二)文本中的社会存在
(一)教科书中的“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 面。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 境和人口因素。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二)文本中的“社会存在”
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不是人们的 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 意识”。
——荀子
荀 况
古希腊时期
➢柏拉图:人是理性 的生物
➢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 的政治动物
亚
柏
里
拉
士
图
多
德
➢德谟克里特:“人是一个 世界” 。
德谟克利 特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 的尺度” 。
文艺复兴时期
人是有理性的生命体
一千零一夜
掷铁饼者
人本平等,应当友爱
亚当的诞生
蒙娜丽莎
人有追求享乐的天性
天上人间的爱
十日谈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 第一是自由。第二是平等。第三是追求幸福和享乐。
卢梭
自由引导人民
爱尔维修:人是环境的产物。
爱尔维修
康德认为人是有道德感的。 康德
(二)“人的本质”的三个维度
▪ 1、“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 ▪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3、“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有,据我看来萨特也没有在存在中认识到历史事物的本质
性,所以现象学没有、存在主义也没有达到这样的一度中,
在此一度中才有可能有资格和马克思主义交谈。”(海德格
尔, 1996年,第383页)
▪ 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可能的三个层次,关于它
们是否具有递进关系,在理论上还存在着争论。同学们 可以继续阅读原著,讨论它们的关系。
(一)“人”的历史理解与考察
西方古代神话传说:人 本有罪,人性向恶。一半是 天使,一半野兽。
亚当夏娃
春秋战国时期 ❖ 孔子提出“仁者,人也。”
圣 人 孔 丘
孟子最早提出“性善论”
人之性善也,犹 水之就下也,人无有 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
(人为)也。
恩格斯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以某种方式 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 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 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 的使命” 。
马克思自己也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 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5、在教科书与历史文本的差异背后
(一)唯物史观与历史哲学的差异 (二)机械的“是”与历史的“应当”
(一)唯物史观与历史哲学的差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重点不在于以这个 命题为根据可以唯物主义地解释所有社会历史现象, 而在于以这个命题为根据能够揭示出变革现存世界的 革命意识是如何从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二)文本中的社会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 唯物主义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 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 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 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 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
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和交换关系。” ▪ “被看作是严格和精确的科学的经济学分析一再开启了 对社会存在的总体性的具有本体论类型的基本展 望”。 ——卢卡奇
▪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 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 改变而改变。
三、“人”的历史作用
(一) 人能否创造历史 (二) 人创造历史的制约性 (三) 人作用于历史的方式
人们“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 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 己的”。
人的社会存在是一种在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现存社会关系 等等之间矛盾的客观过程,人们也就在这种不以自己意志为转 移的客观存在中形成了各自的社会性质———阶级性、价值取 向。
▪
文本中,人们在自己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它是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 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 程。
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 着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
▪ 关于第一个维度:
▪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由
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这一思想,提出
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有的方式,即接近实践或劳动。实践
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
他所有特性的根据。
▪
“因为,首先,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
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
▪
——新版《44手稿》
▪
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
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
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
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
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
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
第四讲《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
一、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 二、“人的本质”探究中的三个维度 三、“人”的历史作用
一、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
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2、社会存在 3、社会意识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5、教科书和历史文本的差异背后
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即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根 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被意识到了的存在”,是人们对于自己社会存在的意识,
是只有在特定生活过程中实际生活着的当事人自己才可能
形成的意识。
▪
社会“意识”区别于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意识。它主动地
针对自己实际生活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以能动地但也因此而
体现着特定的阶级立场、价值取向与政治倾向的态度要求现
实生活及社会关系“应当”(价值理想)怎样。
的。当个人在劳动中感到自由和快乐、展示出自由的个性,
也即交往关系为“个人的自主活动”创造了较好的条件,这
一社会制度能维持;相反,就要求变革社会的交往关系,并
螺旋式前进。
二、“人的本质”探究中的三个维度
(一)“人”的历史理解与考察 (二)“人的本质”的三个维度
唯物史观的人:非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 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 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 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离开了
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
存在。
▪
海德格尔本人也惊叹马克思思想的深刻性,他在《人
道主义的书信》中这样写道:“因为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
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了,所以马克思主
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学优越。但因为胡塞尔没
〉》中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
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
个与之相适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生活
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
3、社会意识
(一)教科书中的社会意识 (二)文本中的社会意识
(一)教科书中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
▪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
历史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历史。每个人为了维持生存
和发展,都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劳动),同时,在
劳动中要体现出一种有价值的、个性的“自主活动”,即要
在劳动中体现出一种理想性的价值诉求,通过政治、法律、
哲学和宗教(社会意识)等体现出来。为此每个人都要同物、
人和各群体形成复杂的关系,这其中既有肯定的,也有否定
——《费尔巴哈提纲》
人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一,人的本质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 第二,人的本质取决于全部的社会关系,而不只 是社会关系的某个方面; 第三,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变化的。
▪ 关于第三个维度。
▪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
要即他们的本性”。
▪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 指出:“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 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 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每一时代的社会 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 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 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一种手段。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
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
——新版《44手稿》
▪
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
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 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 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 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二)机械的“是”与历史的“应当”
在文本中,“社会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中,社会存在 并不是外在于人并且只按照自身固有规律发展的客观物质存在, 它就是人的社会存在、人在社会中的存在、人的实际生活过程。
(一)教科书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二)文本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 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 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甚 至人们头脑中模糊的东西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 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 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它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 意识形式便失去了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 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 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
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
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
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马克思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
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
▪
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
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
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
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
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关于第二个维度。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 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历史观
世
界
自然观
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决定
唯
唯
心
物
史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史
观
观
决定
▪ 唯心史观 : ▪ 1、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天赋观念论”。 ▪ 2、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意识独立论”。 ▪ 意识是独立自存、自我运动的实体。
▪ 唯物史观: ▪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明确说道:“我要在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