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ppt

合集下载

《法氏囊病图谱》课件

《法氏囊病图谱》课件

选择可靠的实验室检测方
02
法,提高检测准确率。
及时掌握疫情信息,对疑
04
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和实
验室检测。
04
法氏囊病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原则
早期治疗
一旦发现法氏囊病症状, 应尽早开始治疗,以减少 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和传播 。
综合治疗
结合抗病毒、免疫调节和 对症治疗,以提高治疗效 果。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 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
详细描述
患者年龄为5岁,出现反复高热、皮疹等症状,X线检查显示肺部炎症,但抗生素治疗无效。后 经病理诊断为特殊型法氏囊病。
病例三:治愈病例介绍
总结词
该病例展示了法氏囊病的治疗效果, 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
详细描述
患者年龄为3岁,经过及时确诊和规范 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逐渐康复 。该病例展示了法氏囊病可治愈的一 面,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神经系统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神 经系统症状,如意识 模糊、抽搐、偏瘫等

心脏疾病
晚期患者可能并发心 肌炎、心包炎等心脏 疾病,表现为胸闷、 心悸、呼吸困难等。
并发症
肺炎
法氏囊病可能导致肺炎, 表现为咳嗽、咳痰、气促 等症状。
心脏疾病
法氏囊病可能并发心肌炎 、心包炎等心脏疾病,严 重时可导致心功能不全或 心源性休克。

针对法氏囊病的传播途径,研究 有效的阻断措施,以防止疾病的
扩散和传播。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头痛
患者常感到头痛,主要位
于额部和枕部,呈搏动性
疼痛。
02 恶心和呕吐
约一半的患者会出现恶心 和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 容物。

IBD(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传染性法氏囊病)

发病鸡群的扑灭措施
一旦发病应于早期隔离治疗,紧急注射 IBD 高 免卵黄以减少死亡。但种鸡群要特别注意卵黄 液的来源和品质,以防传入某些蛋传性疾病。
病鸡对症治疗,如投服维生素、微量元素、电 解质和抗生素等。
死亡鸡只要合理处理,污染的场所应进行严格 的消毒。
胸 肌 有 条 状 或 斑 点 状 出 血
腿肌有条状或斑点状出血
特征病变为法氏囊肿大、出血
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横向出血斑点或溃疡
肾小管变粗,内充满石灰乳样物质
诊断
流行病学+特征症状+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则需实验室检查。 病毒分离与鉴定:无菌取病死鸡法氏囊,研磨处 理后接种9~11日龄鸡胚的绒毛尿囊膜,5~7天 后观察鸡胚的死亡及病变。也可用鸡胚成纤维细 胞。 分离的病毒通过荧光抗体染色鉴定。
血清学方法
琼脂扩散沉淀(AGP)试验,但不能区分病 毒的血清型或亚型,测定病毒群特异性抗 原。 ELISA比琼扩法灵敏、快速且适于大批样品 的检测。 AGP和ELISA都可用于抗原和抗体的检测。
防制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严格消毒,注意 切断各种传播途径。 严格免疫接种 发现病鸡应及时隔离,死鸡要焚烧或深埋。
传染性法氏囊病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
特征
又称“腔上囊”病,是由IBDV引起的雏 鸡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特征:突然发病、病程短、发病率高、腹 泻、法氏囊水肿,出血、有干酪样渗出物 及肌肉出血为特征。幼鸡感染后,可导致 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 苗免疫失败。
流行病学
鸡和火鸡是自然宿主,主要发生于2-15周龄, 尤以3~6周龄的鸡最易感。 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 呼吸道和眼结膜等。 流行特点是传播快、发病率高,发病急、尖 峰式死亡。容易继发感染加重病情。

禽常见病毒病介绍——传染性法氏囊病

禽常见病毒病介绍——传染性法氏囊病

禽常见病毒病介绍——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侵害鸡的法氏囊和肾脏,本病3—6周龄最易感,随着日龄增长易感性逐渐减低。

临床症状1·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羽毛蓬松,翅膀下垂,眼睛半闭或全闭。

2·腹泻,排白色或蛋清样稀粪,粪便干后呈石灰渣样,肛门周围羽毛污染严重。

3·有的病鸡会自啄泄殖腔。

4·怕冷、扎堆,身体脱水,虚弱,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

剖检症状1·胸肌及腿肌有不同程度出血点或出血斑。

2·腺肌胃交界处有横向的出血点或溃疡。

3·肾脏不同程度肿大,有白色尿酸盐沉积。

4·特征症状为法氏囊的肿大、出血、坏死。

防制疫苗接种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目前我们常用的疫苗有活疫苗(冻干苗)和灭活疫苗(油苗)。

实际生产中使用最多的活疫苗是D78、TAD、B87、BJ836等中等毒力的疫苗,这类疫苗对法氏囊有轻度可逆性损伤,保护力度高,免疫效果好。

做好免疫的同时还要做好严格的消毒,因为IBDV对环境的抵抗力强,所以在劲鸡前的空舍期要做好严格的清洗消毒工作,将IBDV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以保证后续的免疫接种充分发挥作用。

商品肉鸡和蛋鸡一般在14日龄左右用活疫苗首免,3周后二免(卫生条件好,IBDV污染程度低的可不做二免)。

鸡群发病时使用IBD中等毒力活疫苗对鸡群进行紧急接种(注射或饮水均可),可减少死亡。

发病时要对环境和鸡舍进行彻底消毒。

发病早期可给鸡群注射高免血清进行治疗,同时适当降低饲料中蛋白的含量,提高维生素的含量并使用抗菌药防止继发感染。

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

病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
病鸡排白色黏液样粪便
病鸡脱水,爪干燥无光
四、病变
• 脱水严重、趾爪干缩; • 胸肌、腿肌条纹状出血/出血斑; • 法氏囊肿大、出血,严重者呈紫葡萄状, 囊腔分泌物增多或呈干酪样;病程长的 法氏囊萎缩; • 腺胃、肌胃交界处条状出血; • 肾脏肿胀,尿酸盐沉积,花斑肾。
急性死亡者两胃交界处可见出血带
五、诊断
1、参考: 3-6周龄鸡易感,发病急、传播快、 发病率高;腹泻、脱水、衰竭死亡;法 氏囊肿大、出血,囊腔干酪样分泌物, 胸肌、腿肌出血;肾脏肿大,花斑肾; 肌胃和腺胃之间条状出血。
2、实验室诊断: 病毒分离:取法氏囊/脾脏研磨制成悬液, 9-12日龄SPF鸡胚尿囊膜接种,分离培 养,收集病毒液
病鸡脱水,皮下组织干燥, 胸肌色泽发暗
腿肌和胸肌出血, 呈块状或条状
法氏囊普遍水肿,浆膜面呈胶冻样
法氏囊浆膜面胶冻样水肿
或法氏囊出血呈紫葡萄样
干酪样坏死
法氏囊黏膜充血
法 出血、坏死,呈紫红色 氏 囊 黏 膜 出 坏血 死、 呈 紫 红 色
法氏囊干酪样坏死,肾脏尿酸盐沉积
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 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主要危害幼 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 染病。 幼鸡感染后发病率高、病程短、 死亡率高,导致免疫抑制,并可 诱发多种疫病或使疫苗免疫失败。
• 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等淋 巴组织,因此该病的危害不仅表现在疫病本 身,更重要的是引起鸡体的免疫机能障碍, 影响各种疫苗的免疫应答,甚至导致免疫失 败。 • 由于免疫抑制引起继发和并发其他疾病(主要 是鸡新城疫、鸡马立克、大肠杆菌病、巴氏 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球虫病),致使死亡率 明显升高,可达80%以上,给养鸡业带来严重 灾害,被称为“鸡的艾滋病”。是目前养禽 业最重要的疾病之一。

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

1.当急性爆发,遇到发病率高,发病和临诊康复都很
快,死亡集中发生于几天之内等应疑为本病,通过剖检 查到法氏囊特征性肉眼变化,则基本确诊。 2.病原检查:可将病料法氏囊、脾、肾等制成乳剂后 离心或过滤后,接种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72小时后, 胚体、绒毛尿囊膜、尿囊液中病毒浓度达高峰,鸡胚37天死亡(5天最多),死亡鸡胚全身水肿,头部和趾部 充血和小点出血,肝有斑驳状坏死。分离病毒。也可接 种CEF,若导致CPE,表现为细胞变圆,收缩,折光性 增强,然后以阳性血清进行病毒中和试验检测是否为 IBDV。将病料接种点眼接种3-7周龄易感鸡,72-80小 时后将鸡宰杀,若观察到法氏囊病变,可作出诊断。
琼扩试验的沉淀线
六、防制
无特效疗法。本病为高度接触传染性,预防 本病常需要用综合性的防制措施。 1、严格执行卫生措施: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高, 能在鸡舍中长期存活。因此要有严格的消毒制度。 2、免疫接种: 灭活苗:安全,不影响法氏囊功能,但免疫期较 短,多用于中雏连续二次以上免疫,或作为种鸡加 强免疫,母源抗体可维持29天。 弱毒苗:可肌注、点眼、滴鼻、饮水、气雾、 幼雏经饮水免疫效果比灭活苗好,对中雏以上鸡 也能迅速产生免疫力。
发病鸡精神 高度沉郁、 羽毛逆立、 伏地无力
发病鸡两腿外侧肌肉出血
发病鸡法氏囊肿大,浆膜出血
发病鸡法氏囊浆膜出血
发病鸡法氏 囊粘膜出血
法氏囊萎缩, 粘膜出血结 痂
法氏囊萎 缩(发病 鸡中间)
法氏囊萎缩,剖开后腔内见干酪样物质
肾 肿 大 , 尿 酸 盐 沉 积
发病鸡腺胃粘膜出血
五、诊断

病毒粒子
二、流行病学

本病仅发生于鸡,主要为2~15周龄的鸡发病, 其中3~6周龄的鸡最易感。成年鸡因法氏囊萎缩 多呈隐性经过。有母源抗体雏鸡发病可推迟5-8周 龄 ,3周龄以下鸡感染可引起免疫抑制(临床表现 为死亡率较高)。不同品种鸡均可感染。 病鸡和隐性感染鸡为主要传染源,其粪便中含 有大量病毒,排毒高峰在感染后3-11天,13天后 在排泄物中病毒明显减少或难以发现。健康鸡主要 由消化道感染。本病也可经呼吸道,眼结膜,种蛋 传播。

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
东方
澳龙
传染性法氏囊病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
东方
澳龙
传染性法氏囊病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甘布罗病,是由传 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 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V主要侵害鸡体液免疫 中枢器官法氏囊,使病鸡抗体生成受阻,造成 免疫抑制,使预防接种常常失败,又有人形象 称其为鸡的“艾滋病”。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 厌食、腹泻和高度虚弱。剖检变化以机体脱水、 肌肉出血、法氏囊肿大为特征。
东方
澳龙
症状与病变
7、排白色或黄色水样粪便,常污染肛门附近羽 毛,伴有啄肛门羽毛现象。
东方
澳龙
预防措施
1、实行严格的消毒和隔离措施,尽量避免强毒 污染鸡舍及养鸡环境。 2、根据本病流行特点、饲养管理条件、疫苗菌株 特点、鸡群的母源抗体水平,进行预防接种。建 议于10-12日龄首免,16-18日龄再免疫一次。

东方
澳龙
治疗方法
1、发病早期,应立即用高免卵黄液肌肉注谢,用 禽毒克及肾肿解毒药饮水,同时补加 强力补328 或高力维他或维他富-1200。
2、发病中后期,应进行保守疗法:
a、提高舍温1-2℃,饲料蛋白质水平降低到15 %,用乐维他或维他富增补多维。 b、进行新城疫IV系疫苗2-3倍量饮水免疫,并 补加 强力补328或高力维他。 c、应用抗菌药物速可治或禽病消防细菌并发或 继发感染。
东方
澳龙
症状与病变
1、突然发病,厌食无神,羽毛松乱无光泽, 皮肤干燥,眼窝凹陷。 2、排白色或黄色水样粪便,常污染肛门附近羽 毛,伴有啄肛门羽毛现象。
东方

传染性法氏囊病.ppt

传染性法氏囊病.ppt

⑶病理变化 皮下、肌肉、肝脏条状或斑状出血。法氏囊肿 大,充血、出血严重者呈“紫葡萄”样。脾出血呈紫 色。肠内容物稀薄呈黄白色,混浊的水样。胃、肠浆 、黏膜、心包膜均有出血点。
2、实验室检疫 血清学检查:采病死鸡法氏囊、脾、肝等病料。 用琼脂扩散试验、中和试验、酶联免疫试验、荧光抗 体等试验,均可确检。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法氏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 度致死性疫病。其特征为法氏囊炎,严重拉稀和极度 虚脱。
1、临诊检疫 ⑴流行特点 主要侵害鸡,其他禽易感性低。以2~15周龄鸡 易感,尤其3~7周龄小鸡最易感。在育雏季节常见本 病发生和流行。呈暴发或地方性流行。
⑵临床症状 突然发病,高热,废食,沉郁。伏卧于地,排黄 白色米汤样稀粪。迅速脱水,极度虚弱,衰竭而死。 病程5-7天。病死率高。
3、检疫后处理 发现病鸡,及时隔离,对症或特异治疗。病死 鸡深埋或销毁。彻底消毒。停止调运疫区鸡苗。要求 做好免疫接种。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bursaldisease,IBD)(精)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bursaldisease,IBD)(精)

诊断方法
• 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变特 征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病毒的分离鉴定、 血清学试验和易感鸡接种是确诊本病的主 要方法。
病毒分离鉴定 • 自然感染IBDV的鸡群,在发病后的2~3d, 法氏囊中的病毒含量最高,其次是脾和肾。 取发病典型的法氏囊和脾,经磨碎后,加 灭菌生理盐水作1:5~1:10悬液,以3000rpm 离心10min,取上清液加入抗生素作用 1h, 经绒毛尿囊膜接种9~12日龄SPF鸡胚。
• 本病 1957 年首先发生于美国东海岸特拉华 州的冈博罗,所以又称为冈博罗病(gumboro disease) 。目前本病在世界养鸡的国家和地 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也是我国近几年 来严重威胁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本 病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一方面是因为 死亡率、淘汰率增加等;另一方面是本病 可造成免疫抑制。
流行病学
• 自然感染仅发生于鸡,各种品种的鸡都能 感染,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3~6周 龄的鸡最易感。近年有138日龄的鸡也发生 本病的报道。成年鸡一般呈隐性经过。人 工感染 3 ~ 6 周龄火鸡仅表现亚临诊症状, 法氏囊病变可见有组织学变化。
• 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其粪便中含有大量的 病毒,污染了饲料、饮水、垫料、用具、 人员等,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传播。病毒 可持续存在于鸡舍中,污染环境中的病毒 可存活122d。
病原生物学特性
• 传 染 性 法 氏 囊 病 病 毒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属双股双节RNA病毒科 (Birnaviridae) ,禽双股双节 RNA 病毒属。它 的基因组由两个片段的双股 RNA构成,故命 名为双股双节RNA病毒。病毒是单层衣壳, 无囊膜,病毒粒子直径为 55 ~ 65nm 。病毒 无红细胞凝集特性。IBDV 以法氏囊含量最 高,其次是脾脏、胸腺和肾脏。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课件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课件

该病主要通过接触患病鸡或污染的环 境传播,也可通过鸡蛋垂直传播。
定期对鸡群进行抗体检测,确保免疫 效果良好。
0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的治疗与护理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如青 霉素、链霉素等,以控制 感染和减轻症状。
注射免疫球蛋白
通过注射免疫球蛋白提高 鸡的免疫力,增强抗病能 力。
隔离饲养
将患病鸡隔离饲养,防止 疾病传播。
护理措施
提供适宜的环境
保持鸡舍通风良好、温度适宜、 湿度适中,减少应激因素。
扑杀处理
对确诊感染的鸡只进行扑杀处理,防止疾病 扩散。
加强监管
对养鸡场进行定期巡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 处理。
疫苗接种
选用优质疫苗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保证疫苗质量。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根据养鸡场的实际情况和鸡只日龄, 制定合理的免疫接种计划。
正确接种方法
按照疫苗说明书进行接种,确保疫苗 的有效性。
免疫效果监测
由于食欲减退和腹泻, 病鸡体重迅速下降。
由于腹泻和饮水增加, 病鸡出现脱水症状。
病理变化
01
02
03
04
法氏囊病变
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感染 后法氏囊充血、水肿,表面有
出血点。
肾脏病变
肾脏肿大,颜色变淡,表面有 出血点。
肠道病变
肠道黏膜充血、出血,肠道内 容物呈黄白色水样。
其他器官病变
其他器官如胸腺、脾脏等也有 不同程度的病变。
0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一
某养殖场鸡群突然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发病率和死 亡率较高。
案例二
某农村散养鸡出现类似症状,但未引起足够重视,导致疫情 扩散。

传染性法氏囊病简述

传染性法氏囊病简述

IBD疫苗可分为3类: (1)温和型:对法氏囊无任何影响,接种雏鸡 后,7~14天后产生中和抗体,当在自然界遇到较 强病毒时,保护率较低。 (2)中等毒力活疫苗:对法氏囊有轻度可逆性 损伤,免疫5天后出现抗体,经2次免疫后对自然 强毒的保护率高达85~95%。如北京兽研所将 CU1M株适应鸡胚成纤维细胞在上海制药厂生产 (代号BJ-836),又如国内复制的荷兰D78鸡胚弱 毒苗。法氏囊中等毒力B87 (3)毒性型:目前都不使用。如J-1株。
3、发病后处理:A.改善环境,包括提高鸡舍 内温度,供应充足饮水,可饮5%糖水,尽量减少 应激因素。B.环境严格消毒。C.在饲料或饮水中添 加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D.用康复鸡血清或高免血 清每鸡0.1ml注射治疗。E.卵黄抗体治疗。F.在发 病区采集病死鸡的法氏囊制成组织灭活苗,进行预 防。 4、引种检疫:隔离7天以上,确认无病后混群 饲养。
1.当急性爆发,遇到发病率高,发病和临诊康复都很
快,死亡集中发生于几天之内等应疑为本病,通过剖检 查到法氏囊特征性肉眼变化,则基本确诊。 2.病原检查:可将病料法氏囊、脾、肾等制成乳剂后 离心或过滤后,接种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72小时后, 胚体、绒毛尿囊膜、尿囊液中病毒浓度达高峰,鸡胚37天死亡(5天最多),死亡鸡胚全身水肿,头部和趾部 充血和小点出血,肝有斑驳状坏死。分离病毒。也可接 种CEF,若导致CPE,表现为细胞变圆,收缩,折光性 增强,然后以阳性血清进行病毒中和试验检测是否为 IBDV。将病料接种点眼接种3-7周龄易感鸡,72-80小 时后将鸡宰杀,若观察到法氏囊病变,可作出诊断。

一、病原
病毒粒子无囊膜,核酸为双节段双股RNA。核 衣壳20面体对称。本病毒无血凝特性。 病毒在鸡的法氏囊和脾脏含量最高。 血清型:Ⅰ型—鸡源,能使鸡发病,也可以从 其他禽类检测到抗体,但不表现临床症状。Ⅱ型— 火鸡源,不致病,抗体广泛存在于火鸡,有时也能 从鸡、鸭检测到。 Ⅰ型病毒可分为6个亚型,各亚型间的相关性 抗原为10%~70%不等。

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

法氏囊出血、水肿
腺 胃 和 肌 胃 交 界 处 出 血
有肾 黄脏 色肿 尿大 酸, 盐肾 沉小 积管 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和特征性病变,不难作 出诊断。确诊需进行 实验室诊断,常用病 毒分离鉴定或琼脂扩 散试验。
琼脂扩 散试验
病毒分离鉴定

取典型病变鸡的法氏囊和脾脏,研磨后加灭 菌生理盐水制成1:5-10悬液,冻融2-3次,以 3 000 r/min离心10 min,上清液加抗生素作用 1小时,经绒毛尿囊膜接种9-12日龄SPF鸡胚。 受感鸡胚3-5天死亡,可见胚体水肿、出血。 分离出来的IBDV可用已知阳性血清在鸡胚或 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中做中和实验鉴定。
症状: 潜伏期为2~3d最 长7天 昏睡、呆立、翅 膀下垂等症状; 病禽以排白色水 样稀便为主,泄 殖腔周围羽毛常 被粪便污染。


病变: 脱水,腿部和胸部肌肉出血;法氏囊内粘液
增多,水肿和出血,体积增大,5d后法氏囊萎缩,皱 褶多混浊不清,粘膜表面有点状出血或弥漫性出血; 肾脏肿大,肾小管内有黄色尿酸盐沉积;脾轻度肿胀, 并可有坏死灶;盲肠扁桃体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 条状出血。


防制:
雏鸡应用法氏囊弱毒疫苗进行免疫。 治疗常用抗法氏囊抗体或血清注射,有较好 的效果。
传染性法氏囊病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
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 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症状为腹泻、脱水、颤抖、极度虚弱
特征病变:法氏囊前期肿大、出血,后期
萎缩,肾脏肿大,胸肌和腿肌肉出血,腺胃 和肌胃交界处条状出血。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肝脏出血、黄染,脾脏肿胀
传染性法氏囊病
肝脏黄染、出血呈斑驳状,心肌苍白
传染性法氏囊病
【防治要点】
传染性法氏囊病
加强饲养管理,每间鸡舍只 饲养同一日龄的鸡,最好实行 全进全出饲养制度。加强卫生 消毒工作,定期进行环境和圈 舍消毒,重视带鸡消毒和饮水 消毒,可有效降低本病的发生。
传染性法氏囊病
搞好种鸡免疫,提高母源抗 体水平,可有效保护雏鸡避免 早期感染。商品鸡常用弱毒苗 免疫。 鸡群一旦发生本病,应 及早注射高免卵黄或高免血清, 同时投服抗菌药物和电解多维, 以防止继发细菌感染、抗应激, 可迅速控制死亡。
传染性法氏囊病
法氏囊黏膜充血
传染性法氏囊病
出血、坏死,呈紫红色
传染性法氏囊病
病程较长者,可见法氏囊萎 缩,干酪样坏死
传染性法氏囊病
肾脏肿胀,有尿酸盐沉积
传染性法氏囊病
法氏囊干酪样坏死,肾脏尿酸盐沉积
传染性法氏囊病
急性死亡者两胃交界处可见带状出血
传染性法氏囊病
肝脏肿胀、出血、黄染传染性源自氏囊病传染性法氏囊病【临床特征】
传染性法氏囊病
本病的突出表现是鸡群突 然发病,采食量锐减,死亡率 增高。鸡群的饲养管理条件越 差,发病年龄越小,或伴发有 其他疾病,如新城疫等,死亡 率就越高。
传染性法氏囊病
病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
传染性法氏囊病
拉白色黏液样粪便
传染性法氏囊病
肛周羽毛被污染,脱水严重时,走路不稳, 并见全身震颤,最后衰竭死亡。发病后3--
预防与控制
• 疫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种鸡可用弱毒苗饮 水免疫,在18同龄产蛋前接种灭活的油乳剂 苗,一年后重复一次,在整个产蛋期,可维 持高水平的中和抗体。母源抗体对孵化后4~ 7周的雏鸡可提供有效的保护。母源抗体水平 低下的雏鸡可在1~2同龄时用弱毒苗免疫。 病毒VP2基因在酵母或杆状病毒表达的基因工 程疫苗已有报道,可产生高滴度的中和抗体, 但尚未能替代传统的疫苗。

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因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简称IBD)亦称甘保罗病(GD),是由一种属于双链核糖核酸病毒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主要危害雏鸡和火鸡雏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

已知IBDV有两种血清型,血清I型为鸡源性毒株,血清II型为火鸡源性毒株,它们的毒力和致病力变化很大。

目前,将血清I型IBDV分为传统型,即标准I型、特拉华I 型变异株和GLS-IBD I型变异株三种抗原型。

IBDV对不良环境因素和多种消毒液的抗体力很强。

传播病鸡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与感染鸡直接接触和与被感染的饮水、饲料、垫料及设备间接接触而感染。

人员、衣服、车辆、运鸡箱和其他污染物在本病的传播上起主要作用。

易感动物鸡和火鸡是IBDV的自然宿主。

2~18周龄的鸡都可感染发病,但主要感染3~6周龄的鸡,此时感染的临床症状比较严重。

火鸡只表现亚临床感染。

18周龄内的白来航鸡也可表现临床症状。

由于IBDV抵抗力较强,易在鸡场反复发生。

症状本病的急性感染以突然发生为特征,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呈“一过性”发生。

病鸡表现为精神不振、厌食、羽毛蓬乱、震颤。

一些鸡出现共济失调,外观衰颓,水样腹泻和脱水。

感染率可高达100%,发病率几乎达90%,死亡率可达60%,但通常不超过5%,这一般取决于感染毒株的毒力。

症状一般在10~14天内消失。

大多数IBD野毒致病力较弱,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可引起法氏囊萎缩,从而导致免疫抑制。

引起免疫抑制的程度依感染的日龄不同而有差异。

在3周龄内,感染日龄越早,引起的免疫抑制越严重。

部分IBDV I型变异株多引起亚临诊型感染,死亡率较低,但却引起更为严重的免疫抑制,因此危害性更大。

病理变化感染初期,法氏囊比正常肿大2~3倍,囊壁增厚3~4倍,粘膜有黄色覆盖物和突起的条纹,甚至可见粘膜呈出血样外观。

感染后1周内,法氏囊萎缩。

有时可见大腿和胸部肌肉出血,肾脏肿大,呈苍白色,表现肾炎、肾病症状,并在输尿管中有尿酸盐沉积。

动物传染病 五、传染性法氏囊病

动物传染病 五、传染性法氏囊病

• 2.治疗:特异疗法是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或 血清,0.5ml/只,半天到一天见效,但要早 期应用。另外配合对症治疗。也有许多中 草药方反映疗效较好。抗体也有短期预防 作用。 • 3.其他措施:即一般卫生防疫措施。
四、症

• 潜伏期较短,一般2—3天。分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 1、病初发现少数鸡突然出现不精神,很快波及全群(半 至1天),出现全身症状:神郁、不食、畏寒、挤堆、闭 目嗜睡、打盹、垂翅,个别鸡有啄肛现象。 • 2、很快表现出特征症状:拉白色粘稠如蛋清样稀粪或水 样下痢,或带白石灰样物,肛围被粪便严重污染。严重脱 水,口渴,最后衰竭死亡。一般第1天发现,第2、3天增 多并发生死亡,第4、5天为死亡高峰,第6、7天死亡自 然减少,以后逐渐平息。死亡率变动范围很大,与毒株和 混合感染有关,一般10—60%,个别可达70%以上。 • 强毒或超强毒致死率高,变异株死亡率低。所有存活 鸡均可发生程度不同的免疫抑制,因此常继发ND等其它 传染病。
三、流行病学
• 1.易感动物:凡是法氏囊未完全退化的鸡均可感染,但 以3—6周龄鸡最易感。鸭、麻雀等也有感染或发病报道, 但极少,主要是鸡感染发病。 • 2.传染源: 主要是病鸡及带毒鸡,麻雀也可带毒散毒。
• 3.途径:可直接也可间接传播,多途径感染。 • 4.流行特点:发生突然、传播迅速,感染率、发病率高, 病程短,死亡快,呈现典型的尖锋式死亡曲线。新疫 区或新鸡群往往呈现暴发流行。病毒具有变异性。本病 易与其它疫病混合感染,如ND、E. coli,MG等。 • 5.免疫抑制:年龄越小,感染后产生的免疫抑制越严重。 • 6.由典型发病到非典型发病,系因普遍免疫所致。
传染性法氏囊病
一、概 述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 病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免 疫抑制性传染病。 病的临床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感染率 高、病程短、呈典型的尖锋式死亡曲线。(主 要症状是腹泻、脱水、极度虚弱) 病的特征病变是法氏囊肿大、出血、萎缩, 肾脏肿大(肾脏高度肿大呈花斑状)和腿肌、 胸肌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出血。 本病可导致多种疫苗免疫失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清型
➢ 该病毒有两个血清型:1型和2型
1型对鸡有致病性,2型未发现有致病性
➢ 较低的交叉保护 ➢ 毒力有变强的趋势
抵抗力
➢ 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
➢ 耐热 ➢ 耐反复冻融和超声波处理 ➢ 对乙醚、氯仿和胰蛋白酶有一定抵抗力 ➢ 对紫外线有较强的抵抗力
二、致病性
➢ 天然宿主只限于鸡
2~15周龄鸡较易感,3~6周龄鸡最易感 成年鸡隐性感染
四、防制
➢ 加强饲养管理、卫生消毒和检疫工作 ➢ 免疫接种是有效措施
活疫苗:弱毒苗和中等毒力苗,点、滴、饮、注射 灭活苗:注射
➢ 卵黄抗体:用于预防和早期治疗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是引起鸡传染 性法氏囊病的病原体。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鸡的一 种以淋巴组织坏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 病,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
一、生物学特性
IBDV属双股RNA病毒,病 毒粒子直径55~60nm,衣壳由 32个壳粒组成,壳粒正20面体 对称。无囊膜。
➢ 鹌鹑和麻雀偶尔感染发病 ➢ 免疫抑制
三、微生物学诊断
➢ 鸡胚接种 SPF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表现为鸡胚体表 出血、肝脏肿大、坏死,肾脏充血、有坏死灶,肺脏 极度充血,脾脏呈灰白色,有时有坏死灶。
➢ 雏鸡接种 3~7周龄鸡Hale Waihona Puke 口接种,可见法氏囊肿大、 水肿出血。
➢ 血清学检查 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ELISA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