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师李叔同 半世潇洒半世僧
李叔同《弘一法师》
李叔同《弘一法师》李叔同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
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
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
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
李叔同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养下成长。
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
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
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
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
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
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经典好句24则:盛大的悲悯,人生的彻悟
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经典好句24则:盛大的悲悯,人生的彻悟李叔同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3、愤怒之气就像一把双刃剑,不仅会伤到别人,也会刺伤自己。
所以,切不可为一时的情绪宣泄而不加控制,导致事后的追悔莫及。
4、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悲看涵养。
5、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6、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7、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8、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
9、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10、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侮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11、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12、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
13、几日东风过寒食,秋来花事已烂珊,疏林寂寂变燕飞,低徊软语语呢喃。
呢喃呢喃。
雕梁春去梦如烟,绿芜庭院罢歌弦,乌衣门巷捐秋扇。
树杪斜阳淡欲眠,天涯芳草离亭晚。
不如归去归故山。
故山隐约苍漫漫。
呢喃呢喃,不知归去归故山。
14、以舍为有,则不贪;以忙为乐,则不苦;以勤为富,则不贫;以忍为力,则不惧。
15、堤边柳到秋天,叶乱飘,叶落尽,只剩得细枝条,想当日绿荫荫,春光好,今日里冷清清,秋色老,风凄凄,雨凄凄,君不见眼前景已全非,一思量,一回首,不胜悲。
16、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可谓是智慧通达。
17、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
李叔同:半世风流半世僧,看似无情胜有情
李叔同:半世风流半世僧,看似无情胜有情作者 | 苏沫来源 | 十点读书(ID:duhaoshu)“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残阳如血,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中,他缓缓走来。
生逢乱世,人如浮萍般飘零,哪怕曾经花团锦簇,也不能预知哪天就会被命运的洪流吹得四零八落。
他前半生在俗,是流连于风花雪月的艺术巨匠,看似风流少年郎,却难掩心底的迷茫。
他后半生在佛,在最美的盛年放下她,断了红尘中最后的一丝缘后皈依佛门,从此专心礼佛,渡众生,悲天下。
流年60余载,在俗39年,在佛24年,他就是李叔同,号“弘一法师”。
丰子恺如此描述李叔同的一生: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他的艺术造诣达到了令人生畏的高度,他也是近代佛家律宗的最高成就者。
人活一世间,能如此畅快淋漓,世间唯有李叔同一人。
麒麟才子初见佛法光绪六年,李叔同出生于天津的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府邸,府邸的主人是声名显赫的侗达李家。
然而李家香火不旺,在期盼中出生的李叔同就如同新添的干柴,烈火烹油般将李家轰轰烈烈地燃烧到鼎盛时期。
据传闻,他降生之日,有一只喜鹊口衔松枝放在产房的窗户上。
因其父李莜楼晚年虔诚拜佛,终生乐善好施,是众人口中的“李善人”,更是在李叔同出生那日买下门外所有的水产,拿去放生祈福。
所有人都认为这松枝是佛赐祥瑞。
李叔同也一直将这根松枝随身携带,并时常对着它祈祷。
他的父亲李莜楼当时已经六十八岁,其母当年十九岁,老夫少妻的结合却诞下了麒麟之才。
李叔同在童年就已才露尖角,他六岁启蒙,十五岁时就能诵出“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样的绝句。
李家许多人潜心向佛,因受佛法熏陶,儿时的李叔同便喜欢上了念经时的空灵感受,或许那时他已埋下出家为僧的种子。
在李叔同《大悲咒》和《往生咒》的经声中,李家最后的繁华随着古佛青灯的袅袅青烟在空中消散。
李叔同最有名的三句话
李叔同最有名的三句话弘一法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天才,不管是书画还是音乐、戏剧等,他都有着不小的成就,他前半生是翩翩公子,后半生是得道高僧。
他这一生的做人秘诀,归结于3句话:1、凡事不认真不收其效,不严肃不成其事,不献身不明其志。
2、责之外无胜人之数。
3、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弘一法师这3句话,说的是成功之道,如何做一个人上人,而想要成功还得靠自己。
第一句讲做事要用认真的态度对待,不可敷衍懈怠;第二句讲做事要严肃行事,按部就班,不可意气用事;第三句讲做事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不可嘴上功夫。
这3句话,凝结了弘一法师一生的智慧,一个人想要“时来运转”请悟懂并付诸于实践,如此一来,将来必能成就一番事业。
1880年李叔同出生于天津一个官宦富商之家。
父亲李世珍,与李鸿章、吴汝纶三人并称为晚清三大才子,后辞官经商,成为津门巨富。
李叔同出生时,父亲71岁,母亲17岁,据说当时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进房内,于是众人相传这是佛赐祥瑞,此子必有不凡。
他长大后也将这枚松枝视若珍宝,直到圆寂后,依然悬挂在修行禅房的墙壁上。
李叔同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在父亲的葬礼上,他见到了李鸿章这位大人物。
当时的他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李鸿章却说,这个孩子以后必成大器。
说者有心,听者更是有意。
从那以后,家人便以栋梁之材培养他,对他的管教很严格,对于他的学习管得也是非常的紧,期待他早日成为栋梁之才。
可青春时期的李叔同,有了些许叛逆,不知在什么时候他开始热衷看戏、唱戏、捧戏子,流连戏园,当铁杆票友,技痒时还喜欢“露一手”客串角色过过瘾。
李叔同出家前,曾家书,告诉妻子雪子,却对远在天津的发妻俞氏只字未提。
俞氏在报纸上看到消息后,连夜带着两个儿子,赶到杭州定慧寺,为再见李叔同一面,她带着儿子在门外跪了三天三夜。
弘一法师本愿了却俗尘,拂衣而去,两个儿子在门外磕头,磕得头破泪流,弘一法师不忍,最后传话道:“吾心已远却尘世,施主请回。
”他还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半世繁华半世僧人间再无李叔同
2017.04“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1914年冬天,大雪纷飞,旧上海一片凄然。
许幻园站在李叔同家门外悲切地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
咱们后会有期!”说罢,许幻园挥泪而别,连好友家门也没进,李叔同独自在雪中站了很久才返身回家,他关上门窗,让妻子弹琴自己作词,含泪写下百年来无人超越的经典《送别》。
《送别》的曲调取自日本歌曲《旅愁》,这首歌在日本传唱不衰。
《旅愁》实际是日本词作家采用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词而作。
朴树在翻唱李叔同的《送别》这首歌时曾说:“如果歌词是我写的,我当场死那儿都可以。
”李叔同于1880年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平湖。
父亲为李鸿章同年进士,曾官至吏部主事。
后经营盐业,兴办银行,为津门富豪。
李叔同是五姨太所生,当时父亲已68岁,喜不自胜,紧攥着手中佛珠,长诵无量寿佛。
虽然李叔同五岁即遭父丧,他少年时的生活仍然是极为优裕的。
他的兄长和母亲很注重他的教育,延请了天津名士赵幼梅教他诗词,唐静岩先生教他书法,李叔同7岁时便能熟读《文选》,且写得一手像样的书法。
又先后师从名家学习篆刻、诗词和戏曲。
年纪轻轻,在天津艺林已颇有名头。
由于家庭的变故,李叔同14岁随生母南迁上海。
15岁时便有“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的警句,命运好像在不经意中早已埋下了伏笔。
到上海后,李叔同参加了“城南文社”,后考入上海交大的前身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先生受业,与邵力子、黄炎培、谢无量等人同学,这是当时上海最先进的学校。
在这里,他一方面接受了较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一方面又吸纳了“新学”的精华,促发了他积极用功,奋发有为的心态。
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叔同应征的文章,名字屡屡列为第一,从此被上海的名士文人所青睐,被视为“才子”驰名于上海滩,许幻园的夫人才女宋贞也直赞他“李也文名大似斗”。
他与一些艺界女子甚至风尘女子来往不断,与名坤伶杨翠喜、谢秋云等过从甚密。
李叔同曾风流倜傥看破红尘才出家
李叔同曾风流倜傥看破红尘才出家李叔同曾风流倜傥看破红尘才出家李叔同本是富家子弟,生于天津,长在上海,曾就读南洋公学,后到日本求学。
他年轻时被称为“翩翩浊世佳公子”,“厮磨金粉”,结交娼优,风流倜傥;出家前涉猎极广——绘画、音乐、戏剧、诗文、书法、金石等无所不通(后屏除一切,仅书法终生不弃)。
正是由于出家前后生活境况的巨大反差,他被视为尽享荣华之后从朱门入空门的典型一例。
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李叔同的骨子里,本来就有许多不入流俗的东西,倘若换个角度看,他的出家,与其说看破红尘,不如说是一种势所必然的归宿。
他曾屡屡“不近人情”李叔同一向漠视世俗观念下的人际关系准则,他的“不近人情”,在出家前就屡有表现。
留学日本时,有一次他约欧阳予倩早8点到其家。
两人的住所相距甚远,欧阳予倩因电车耽搁,迟到了几分钟。
名片递进去后,不一会儿,李叔同从二楼打开窗户,对欧阳予倩说:“我和你约的是8点钟,可是你已经过了5分钟,我现在没有工夫了,我们改天再约吧。
”说罢关窗而去。
欧阳予倩也只好掉头回去。
这个例子很典型,却并非孤证。
李叔同的弟子丰子恺回忆说: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当教师的时候,卧室的外面安上个信插,他不在的时候,送来信件就搁在信插里。
他早起晚睡有一定时间,很少改变。
一天晚上,他已经睡了,忽然学校收发员来扣房门,说有电报,他在里面回说:“把它搁在信插里。
”到下一天早上,他才开房门取看电报。
有人问他:“打电报来总有紧急事情,为什么不当晚就拆看呢?”他说:“已经睡了,无论怎么紧急的事情,总归要明天才能办了,何必急呢!”以上两例,虽说与出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至少可以说明,世俗认可的思维和行为,在李叔同身上,往往是不灵的,这就为他日后脱离尘世多少埋下了一些伏笔。
说他“漠视”,是因为他并非不明白这些道理。
出家前两三年,李叔同去日本洗温泉,行前还写信告诫一个学生,处世要圆通,否则不能与世相水乳。
他的“脱俗”有目共睹他的“脱俗”,不仅仅体现在待人接物上。
《李叔同》读后感
《李叔同》读后感《《李叔同》读后感》这是优秀的读后感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李叔同》读后感书是人类的好朋友,看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在讲话。
汲取书中有用的知识,你会受益匪浅。
把握每一本书中的精髓,会充实你的头脑。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吹拂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书已读完,李叔同先生的这首送别曲仍然在心中回荡。
在寂静的夜伴着歌曲的余音,我用浅拙的文字来追寻李叔同先生“悲喜交集”的一生。
如果把人的生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少年时李叔同的生活属于物质生活层次。
他出生在一个天津富商之家,家境富裕,文化底蕴深厚。
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较早的接受教育。
遗憾的是他没能逃过封建婚姻这条枷锁。
因为他是个孝子,违背父母意愿的事他是做不出来的。
但李叔同是个性情中人,没有爱情的婚姻于他无疑是一潭死水,如何能荡起快乐的涟漪。
父母离世后,李叔同痛苦万分。
他觉得自己成了一叶浮萍无所依靠了!后来他与妻子离了婚去了日本,从此他的物质生活结束,精神生活开始。
到日本后,他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
课余热心于话剧活动,和同学联合创办了“春柳剧社”。
还创办了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并发表歌曲多首。
学成归国后,在津沪杭等地从事艺术教育事业同时做《文美杂志》的主编。
他是在中国学校开设人体写生课的第一人。
然而他的思想和才华不被大多数人接受。
他们妒忌他的才华,侮辱他的艺术。
他只是对工作更加尽职尽责,对学生关爱有加。
可是谁能想到此时他正在酝酿一个痛苦而又无情的决定——皈依佛门。
说这个决定痛苦,是因为他从此要离开妻儿,告别学生,只身前往寺院。
说这个决定无情,是因为他抛妻弃子,放弃学生,一个人寻求超脱世界。
或许我们根本不用来评价是非,追求因由。
因为一颗追求光明和自由的心是任何人都没有权利阻挡的。
也许李叔同觉得他的精神生活应该升华,是时候寻一方净土安放他的灵魂了!李叔同皈依佛门后法号是“弘一法师”。
半世潇洒半世僧
基于他们的特 别关系,如果你 是丰子恺,看着 李叔同背影远去, 你的内心独白是 什么?
学认 会识 一两 种个 读人 法物 形 象
作业布置 运用本节课读法, 读《记辜鸿铭》 1、认识胡适笔下辜鸿 铭形象 2、认识胡适
半世潇洒半世僧
文本阅读
本文写了 李叔同哪几个 人生阶段?
请用一些词来 概括丰子恺眼中 的李叔同形象。
请找出表现李叔同 “认真 ”的相关内容, 并简要分析。
文本阅读提升
你如何看待李 叔同的“认真”?
做事情做的彻底 的骨子里的认真。 不为外界所影响, 遵从本心的认真。
读法指导: 读记人散文, 要读描写对象,也 要读作者。
请找出文中最能表 现丰子恺和李叔同的师 生情感特别的地方,并 分析。
1914 浙江师范,丰子恺结 识李叔同。 1918 李叔同出家,丰子恺 与佛结缘。 1927 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 法名“婴行” 。
我以为人的生活, 可以分作三层: 一是物质生活, 二是精神生活, 三是灵魂生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亦师亦友 灵魂导师
品读李叔同与他的《送别》
品读李叔同与他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李叔同或许人生就像跑步,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李叔同其人1880年农历九月二十日辰时,津门巨富桐达李家忽生异象,一只喜鹊衔松枝飞入五姨太王凤玲阁中。
不久,王氏便诞下一男婴。
笃信佛教的李府相信此乃佛赐祥瑞,六十八岁的李筱楼年近古稀又得一子,更是喜不自胜,紧攥着手中佛珠,长诵一声无量寿佛。
这个排名老三、哭声如钟的男婴,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即后来的一代通才、奇才弘一法师李叔同。
青年时期的李叔同五岁那年八月,父亲往生家中延请高僧诵《金刚经》,初见僧人,幼小的李叔同便心生莫名欢喜,与同龄的侄儿以床罩作袈裟,口诵佛号扮演和尚。
很小的时候,李叔同就跟随大娘郭氏学会了《大悲咒》、《往生咒》,稍长一些之后,由于母亲的特殊地位及家庭变故,使他对人世有更深刻的理解,十五岁便有“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之警句。
命运好像在不经意中早已埋下了草灰蛇线的伏笔。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1895年,十六岁的李叔同考入辅仁书院学习八股文,辅仁书院每月都要考两次试,别的同窗还在为考课作文抓耳挠腮一筹莫展时,李叔同却为纸短文长而别出心裁,他在一个字格内写两个字还意犹未尽,因此博得了“李双行”的美誉。
同窗们羡慕他思如泉涌、文不加点,却鲜有人知他六岁开始就从仲兄受启蒙教育,七岁学习各类文选,八岁拜于云庄先生门下攻读经史子集、学书法、制金石,十三岁时就以书名而初闻于乡,天才,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李叔同画作迁沪之后,李叔同以富家公子身份结交上海名流,并加入“城南文社”崭露头角,除文艺应酬外,李叔同还常往返于津沪之间。
1901年,名伶杨翠喜至津演出,这一年,李叔同初遇杨翠喜,一见倾心,每晚他都要去戏院为其捧场,痴痴地看她在台上浓妆艳抹、顾盼流转,戏散后又提着灯笼走很远的路送她回家。
弘一法师李叔同经典语录
弘一法师李叔同经典语录弘一法师李叔同经典语录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对语录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语录具有语言简洁朴素、生动形象、明白易懂的特点。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语录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弘一法师李叔同经典语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弘一法师李叔同经典语录11、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这是弘一大师圆寂前的两个偈子:不管是相伴一生也好,偶尔邂逅也罢,都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缕灵光。
不必把一切看得过重,简单就好,想的,做的,看的,听的,都不过是雪地鸿爪,风过之后自然了无印痕。
如朗月在心,心头一片光明,没有阴影,自然也就没有了嗔怒。
天心即是人心,人心即是我心,我心即是禅心。
2、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留点余地,才可能从容转身,话不可说绝,事不可做尽,拒绝时别忘给人留个台阶,内心多一分爱,生活就会多一分惊喜,凡事只达七八分处才有佳趣产生。
3、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在是非和既得利益面前学会退让一点,反而会得到好处;反之,如果争个高低,贪心太大,看似满足,实则是福分的丢失。
退一步海阔天空,吃亏是福。
4、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心志要苦,不苦则无堪忍之力,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苦其心志,是增益其所不能;意趣要乐,不乐则不能通达幻化世间,不能广结善缘,不能广行佛事;气度要宏,内心的度量气概,表现在外的`气魄风度,内外一如,共同构成一个人的气质;言动要谨,言语动作要谨慎,态度谦和,才不会伤害别人。
5、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有时候,多思多虑、惶恐不安的生活并不是外界给我们的,而是自己见识浅薄造成的。
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充实自己,开阔眼界;威望都是从德行而来,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表现出的,必定是谦虚恭敬和平易近人;话多有时候从侧面表现出了一个人信用的缺失,所以守信非常重要。
6、修己,以清心为要。
涉世,以慎言为先。
谚语说,“忧能使人老”,杂念多、欲望多的人往往容易烦躁不安,身体多病;心地清净,也是保持身心和谐健康的关键所在。
弘一大师李叔同
弘一大师李叔同:半世潇洒半世僧—文:谢和琛我我我不是结吧2012-06-27 09:19:52“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丰子恺《我的老师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李叔同被丰子恺称赞为“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后来他遁入空门,法号弘一。
1942年10月的一天下午,泉州的温陵养老院的晚晴室中,沉疴久病的弘一法师临终弥留之际,他挥毫作书“悲欣交集”四字后右肋而卧,安详圆寂,走完了他辉煌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四个字中蕴含了他对人生的多少难以言传的感慨,至今谁又能说得清呢?传奇的身世弘一法师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出生于天津。
父亲李筱楼是同冶时期的进士,曾官吏部。
李叔同排行第三,幼名成蹊。
他五岁时。
73岁的老父因病去世,母亲王氏是父亲四个妻子中最小的妾室,时年25岁。
就这样,一个身卑位贱的年轻寡妇带着幼年的挛叔同,在这样一个中国传统的旧式大家庭中艰辛度日。
因此,依母教养成人的李叔同对母亲终生孝敬和怀念。
也许正是李叔同幼年丧父的悲苦和“庶出”身份的低微,小时候的李叔同就显出不同于人的特殊性情:他常常趋于偏激。
他从小就喜欢养猫,甚至爱猫如痴。
不仅养了许多只,并且敬猫如同敬人。
直到他十几年后去日本留学,仍未改变自己奇特的个性。
一次,他竟突然专门给家里发了一封急电,询问自己养的那些猫是否平安。
李叔同幼年聪慧过人,五岁便跟随母亲习诵古诗格言,六七岁时即攻读《昭明文选》,居然能朗朗成诵,人多异之。
八九岁时,他的侄媳曾与当地居士学习佛教《大悲咒》、《往生咒》等,他从旁听之,不久也能背诵。
弘一大师李叔同半世潇洒半世僧
弘一大师李叔同:半世潇洒半世僧谢和琛“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丰子恺《我的老师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李叔同被丰子恺称赞为“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后来他遁入空门,法号弘一。
1942年10月的一天下午,泉州的温陵养老院的晚晴室中,沉疴久病的弘一法师临终弥留之际,他挥毫作书“悲欣交集”四字后右肋而卧,安详圆寂,走完了他辉煌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四个字中蕴含了他对人生的多少难以言传的感慨,至今谁又能说得清呢?传奇的身世弘一法师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出生于天津。
父亲李筱楼是同冶时期的进士,曾官吏部。
李叔同排行第三,幼名成蹊。
他五岁时。
73岁的老父因病去世,母亲王氏是父亲四个妻子中最小的妾室,时年25岁。
就这样,一个身卑位贱的年轻寡妇带着幼年的挛叔同,在这样一个中国传统的旧式大家庭中艰辛度日。
因此,依母教养成人的李叔同对母亲终生孝敬和怀念。
也许正是李叔同幼年丧父的悲苦和“庶出”身份的低微,小时候的李叔同就显出不同于人的特殊性情:他常常趋于偏激。
他从小就喜欢养猫,甚至爱猫如痴。
不仅养了许多只,并且敬猫如同敬人。
直到他十几年后去日本留学,仍未改变自己奇特的个性。
一次,他竟突然专门给家里发了一封急电,询问自己养的那些猫是否平安。
李叔同幼年聪慧过人,五岁便跟随母亲习诵古诗格言,六七岁时即攻读《昭明文选》,居然能朗朗成诵,人多异之。
八九岁时,他的侄媳曾与当地居士学习佛教《大悲咒》、《往生咒》等,他从旁听之,不久也能背诵。
十岁始读《古文观止》和《四书》、《尔雅》,尤喜《说文解字》,并开始临摹篆贴。
半世风流半世空,世间再无李叔同
半世风流半世空,世间再无李叔同在中国百年的文化史中,李叔同是公认的通才和奇才。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最早将油画、钢琴、话剧引入中国,擅长书法、诗词、丹青、音律、金石,是整个学术界神一般的存在。
直到多年后,朴树在翻唱《送别》时说:“如果这是我写出来的歌词,让我当场死在这儿都可以…”他出身富贵人家,风情、才华与万丈红尘齐高,他有报国之心,亦在艺术道路上,走出了千万人难以走出的幽境。
然而,就在38岁那年,他毅然斩断红尘,行舟渡河,来到了孤独深寂的佛门之中,从此再也不过问凡尘。
此后,人们只能通过他的绝笔,“悲欣交集”四个字不断揣测他的内心。
然而如此深邃的灵魂,真的能够被人们看清吗?01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生于天津故居李宅。
祖父李锐,经营盐业与银线业,父亲李世珍,官至吏部主事,后辞官继承家业成为津门巨富。
虽然出生在钟鸣鼎食之家,李叔同却是父亲68岁时与小妾所生,因为庶出,5岁丧父后,在家中的地位就不同于昨日。
大约从这时起,内心敏锐的李叔同,就深深感到一种人生的孤零。
加之家族教育极其严苛,令其更加敏感。
那时,家中有好些个佛教徒,他小小年纪跟着念诵《大悲咒》,在心中埋下了佛根。
李家家学甚厚,他8岁读四书五经,学书法、金石,13岁习训诂、攻历朝书法,便有名气。
15岁那年,便一口吟诵出,“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可见在少年李叔同的心中,已有了对人世繁华苍凉的思考,其早熟之心远远超过了同龄人。
从那时起,他对“正学”已不大热心,对唱戏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常去戏园,不但听,还亲自登台演唱。
彼时,他颇为欣赏伶人杨翠喜,天天给她捧场,夜间送其回家。
这段少年之恋,或许是他的情窦初开。
然而杨翠喜后来被卖入官家,几经周折,又嫁做商人妇。
李叔同的痴情,化作一片惆怅。
那份人世的凄零感,又平添几许。
18岁时,母亲为他做主,聘娶经营茶叶生意的俞家之女。
但对于这个女子,他毫无感情。
哥哥从家产中拨出30万元供其置家,那是多么巨大的一笔财富啊。
【课前演讲】弘一法师--李叔同 (作文素材)
价评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 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夏丏尊:“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 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 逝。”
朱光潜:“佛终生说法,部是为救济众生,他正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 事业的。入世事业在分工制下可以有多种,弘一法师从文化思想这个根 本上着眼。他持律那样谨严,一生清风亮节会永远严顽立懦,为民族精 神文化树立了丰碑。”
赵朴初:
深悲早现茶花女, 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数奇珍供世眼, 一轮明月耀天心。
。
李叔同的一生经历了从商儒相融的世 家子弟——上海滩上风流翩翩佳公子— —旅日的中国留学生——现代报刊编
李 叔
辑——学校教师——一代佛学大师的人 同
生履历。
简
后人尊称他为“艺术大师”和“律学 大师”,他的“半世潇洒半世僧”的人
介
生传奇;他对艺术的完美追求与如影随
形一生的寂寞孤独;他的“绚烂之极,
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梦挥泪出门辞父 母兮,叹生别离。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 我以早归。日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金缕曲将之日本,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 披发佯狂 走,莽中原 、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 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 离人消瘦。行矣临流 重叹息,说相思、 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 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 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 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 (!)是祖国,忍孤负 。(!)( 依依惜别情,拳 拳赤子心)
弘一大师李叔同简介
弘一大师李叔同简介李叔同,從風流高富帥到空門高僧張愛玲曾經說過,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謙卑。
弘一法師,在俗時的名字叫李叔同,青年時是一個進出名場、瀟灑無羈的風流才子,後半生成為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的空門高僧。
他被林語堂譽為那個時代最有才華的天才之一,也因為其劇變的人生軌跡,而被世人視作是一個傳奇。
1918年的春天,一個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尋遍了杭州的廟宇,最終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廟裡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38歲的他原來是西湖對岸,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教員,不久前辭去教職離開學校,在這裡落髮為僧。
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學時與妻子結識,此後經歷了多次的聚散離合,但這一次已經是最後的送別,丈夫決定離開這繁華世界,皈依佛門。
幾個人一同在岳廟前臨湖素食店,吃了一頓相對無言的素飯,丈夫把手錶交給妻子作為離別紀念,安慰她說,你有技術,回日本去不會失業。
岸邊的人望著漸漸遠去的小船失聲痛哭,船上的人連頭也沒有再回過一次。
這是1957年3月7日,登載在《文匯報》上的文章,《我也來談談李叔同先生》,文章出自叔同老友,近代教育家黃炎培先生之手,寫的是他親眼所見,朋友與妻子訣別的一幕。
五年前,李叔同創作了歌曲《送別》,歌詞意境之高,讓人歎服。
但沒想到,這些文字竟在五年後一曲成讖,成為如今已是弘一法師的李叔同,與妻友別離一幕最合適的註腳。
這位被譽為現代中國文化正待從他腳下走出,婉約清麗一途的藝術大師,悄然在杭州虎跑寺以盛年出家,他遁入空門的決定,在當年震動了整個中國知識界。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於天津市三岔河口附近一戶富有的鹽商之家。
李叔同系父親第五個姨太太王氏所生,幼名成蹊,學名文濤。
成家後,李叔同攜母親妻兒定居上海,憑藉著詩書的才華,弱冠之年的李叔同,很快成為上海灘上的名流。
他風流不羈,與藝伎坤伶過從甚密,時稱「天涯五友」。
在多年以後,回顧那段風流的歲月,李叔同寫下了這樣兩句詞,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這兩句詞寫於1905年,李叔同人生的第一個重大轉折,就發生在這一年。
读半世文人半世僧有感
读《半世文人半世僧》有感本书是写被世人称作弘一法师的李叔同。
他的本名是李文涛,叔同为其字,弘一是其出家后的法号。
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
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才华横溢、学贯中西,也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凭借其生前超常的智慧给世人以无限的思索和追仰。
他天生聪慧,7岁攻读《文选》,即能“琅琅成诵”,8岁从其乳母背诵《名贤集》格言:“高头白马万两金,不是亲来强求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
”不但能背诵如流,而且能通晓其义。
曾经“二十文章惊海内”,他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于一身。
他在多个领域,都首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在日本,他的《茶花女》首度演出成功,使他成为中国话剧的鼻祖。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其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他是中国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用他的弟子丰子恺的话说:“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李叔同一直秉承:“父母在,不远游”尽孝理念。
直到公元1905年,李叔同的生母王夫人在上海病逝。
李叔同认为自己的“幸福时期已过”,于是东渡日本留学六年,回国后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七年,即从26岁到39岁(1905-1918)的13年间。
这是他生命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他艺术创造的颠峰时期。
他的许多的艺术作品,无论诗歌、音乐、美术、书法还是金石等大都创作于此时。
在日本留学时,他接受了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教育。
在审美思维和人生追求上他渐趋务实,一扫过去以“修身、齐家”为目标的“以学致仕”的儒学体系,逐渐确立了“以美淑世”、“经世致用”的教育救国的理想取向。
这一时期是李叔同在艺术上突飞猛进的一个阶段。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突然抛弃俗世功名,离开娇妻爱子,前往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时年39岁。
从此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三个阶段。
出家后的李叔同,断绝尘缘,超然物外,耳闻晨钟暮鼓,心修律宗禅理,完全过起了一种闲云野鹤似的宗教生活。
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简介
从风流才⼦到⼀代⾼僧:弘⼀法师李叔同简介 弘⼀法师,在俗时的名字叫李叔同,青年时是⼀个进出名场、潇洒⽆羁的风流才⼦,后半⽣成为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的空门⾼僧。
他被林语堂誉为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天才之⼀,也因为其剧变的⼈⽣轨迹,⽽被世⼈视作是⼀个传奇。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最有才华的⼏位天才之⼀,也是最奇特的⼀个⼈,最遗世⽽独⽴的⼀个⼈。
” 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傲的⼈,我从来不是的,⾄少在弘⼀法师寺院围墙的外⾯,我是如此地谦卑。
” 在中国近百年⽂化发展史中,弘⼀⼤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国内,且以擅书法、⼯诗词、通丹青、达⾳律、精⾦⽯、善演艺⽽驰名于世。
1918年的春天,⼀个⽇本⼥⼈和她的朋友,寻遍了杭州的庙宇,最终在⼀座叫虎跑的寺庙⾥找到了⾃⼰出家的丈夫。
38岁的他原来是西湖对岸,浙江省⽴第⼀师范学校的教员,不久前辞去教职离开学校,在这⾥落发为僧。
⼗年前他在⽇本留学时与妻⼦结识,此后经历了多次的聚散离合,但这⼀次已经是最后的送别,丈夫决定离开这繁华世界,皈依佛门。
⼏个⼈⼀同在岳庙前临湖素⾷店,吃了⼀顿相对⽆⾔的素饭,丈夫把⼿表交给妻⼦作为离别纪念,安慰她说,你有技术,回⽇本去不会失业。
岸边的⼈望着渐渐远去的⼩船失声痛哭,船上的⼈连头也没有再回过⼀次。
这是1957年3⽉7⽇,登载在《⽂汇报》上的⽂章,《我也来谈谈李叔同先⽣》,⽂章出⾃叔同⽼友,近代教育家黄炎培先⽣之⼿,写的是他亲眼所见,朋友与妻⼦诀别的⼀幕。
五年前,李叔同创作了歌曲《送别》,歌词意境之⾼,让⼈叹服。
但没想到,这些⽂字竟在五年后⼀曲成谶,成为如今已是弘⼀法师的李叔同,与妻友别离⼀幕最合适的注脚。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阳⼭外⼭。
天之涯,地之⾓,知交半零落。
⼀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李叔同:半世繁华半世僧
李叔同:半世繁华半世僧作者:来源:《记者观察》2020年第02期有人说,要破红尘,得先历红尘。
李叔同的前半生一直流连于繁华旖旎,有时甚至冲出了时代审美的方圆:男扮女装登戏台、为自己画裸体画像。
他精通音乐、美术、诗词、戏曲,曾情系于名伶杨翠喜,留学时娶日本女子淑子为妻。
39岁时李叔同毅然出家,修行佛家中戒律最严的律宗。
二十多年后,弘一法师(李叔同法号)使传统断绝数百年的律宗得以复兴,佛门称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面,我是如此地谦卑。
”少年神童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生于天津故居李宅。
祖父李锐,经营盐业与银线业,父亲李世珍,官至吏部主事,后辞官继承家业成为津门巨富。
李叔同是五姨太所生,当时他父亲已68岁,虽然李叔同5岁即遭父丧,但依旧优渥的生活以及兄长和母亲很注重他的教育,总算过了一个高阶层的童年。
当时,其母延请了天津名士赵幼梅教他诗词,唐静岩先生教他书法,加之他本人极为聪颖好学,小小年纪便积累了非常深厚的国学修养。
有道是“《文选》烂,秀才半”,李叔同7岁时便能熟读《文选》,且写得一手像样的书法,被人称为“神童”。
后来由于家庭的变故,李叔同得罪了当朝高官,为了躲避其利害,14岁的他便陪着生母南迁上海了。
晚清的上海,是西洋文明和东方文化碰撞的边缘。
李叔同在上海入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先生受业,与邵力子、黄炎培、谢无量等人同学。
二十岁上下的李叔同,不但是才华横溢的文士,也是一个颇为放浪的富家公子。
他每日里邀友作画,吟诗写字,闲暇也听戏,逛茶楼,学着那些公子们流连在风月场,要多风雅有多风雅。
绝代佳人杨翠喜,就是这么突兀地闯入了李叔同的世界,才子的心好像一湖春水,刹那间就被搅得波心荡漾。
杨翠喜倒也是个传奇人物,第~次登台演出,她唱《梵王宫》《红梅阁》,唱腔华丽婉转,神态婀娜摇曳,一些老学究骂不绝口,说女子登台有伤风化,小公子们奔走相告,争相一睹尤物的绝代风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一大师李叔同:半世潇洒半世僧谢和琛“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丰子恺《我的老师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李叔同被丰子恺称赞为“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后来他遁入空门,法号弘一。
1942年10月的一天下午,泉州的温陵养老院的晚晴室中,沉疴久病的弘一法师临终弥留之际,他挥毫作书“悲欣交集”四字后右肋而卧,安详圆寂,走完了他辉煌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四个字中蕴含了他对人生的多少难以言传的感慨,至今谁又能说得清呢?传奇的身世弘一法师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出生于天津。
父亲李筱楼是同冶时期的进士,曾官吏部。
李叔同排行第三,幼名成蹊。
他五岁时。
73岁的老父因病去世,母亲王氏是父亲四个妻子中最小的妾室,时年25岁。
就这样,一个身卑位贱的年轻寡妇带着幼年的挛叔同,在这样一个中国传统的旧式大家庭中艰辛度日。
因此,依母教养成人的李叔同对母亲终生孝敬和怀念。
也许正是李叔同幼年丧父的悲苦和“庶出”身份的低微,小时候的李叔同就显出不同于人的特殊性情:他常常趋于偏激。
他从小就喜欢养猫,甚至爱猫如痴。
不仅养了许多只,并且敬猫如同敬人。
直到他十几年后去日本留学,仍未改变自己奇特的个性。
一次,他竟突然专门给家里发了一封急电,询问自己养的那些猫是否平安。
李叔同幼年聪慧过人,五岁便跟随母亲习诵古诗格言,六七岁时即攻读《昭明文选》,居然能朗朗成诵,人多异之。
八九岁时,他的侄媳曾与当地居士学习佛教《大悲咒》、《往生咒》等,他从旁听之,不久也能背诵。
十岁始读《古文观止》和《四书》、《尔雅》,尤喜《说文解字》,并开始临摹篆贴。
十六七岁始学习诗词及篆刻,最爱唐代有“诗佛”之称的王维之诗。
李叔同从幼年即接受中国传统教育,饱读经史子集和其他杂学,与当时天津士林学者多有接触,学有根底。
弱冠之年的李叔同即以对诗词、文章、书法、篆刻等较深的造诣博得“才子”之称。
1900年,李叔同20岁,风华正茂,年少有礼。
李家为天津当地富贾大户,琴棋书画无一不通的李叔同也浸染了一身清末世家子弟的生活作风。
他闲时养鸟品茗、刻石治印,出入梨园、广交名角,不时还游走于青楼瓦舍,吟风弄月,他是当时天津社会备受瞩目的风流公子之一。
这一切,直到他18岁那年,一场社会的改良运动,深深的打动了他年轻的心。
留学日本第一人1898年的康梁维新变法,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士大夫中开明人士睁眼看世界、变法图强的思想给李叔同以极大的震动,他自刻一印以明志,日“南海康君是吾师”,表明自己对民族富强,变法革新的向往。
而变法的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更使李叔同认识到千疮百孔的中国要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
他奉母命考上了上海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先生,接触到了西洋的思想和文艺。
1902年,李叔同与许幻园、黄炎培等人组织“沪学会”,提倡和演出学生剧,探讨新文化、新伦理、新道德。
立志要以文艺唤醒国人的李叔同于1905年毅然东渡扶桑,自费留学日本,进入上野美术专门学校,专攻西洋绘画和音乐。
李叔同也由此成为中国留学生中留学日本的第一人。
日本留学期间,李叔同的生活方式大大改变。
他剪去长辫,改为中分式短发,脱下长袍马褂,换上西装。
本身就深有艺术造诣的他不仅勤奋好学,还刻苦严谨。
他认为学一样就要像一样,做什么就要像什么。
在学习钢琴时,因为手指距离短,他不惜动手术以助长,终成介绍钢琴进入中国的第一人。
1906年,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寄回国内发行,他成为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
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他在日本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春柳社”,开中国现代戏剧之先河。
1907年,中国两淮流域发生水灾,为赈济灾民,李叔同组织春柳社成员在东京排演了话剧《茶花女遗事》(小仲马名著《茶花女》之第三幕最后两场),李叔同男扮女装,亲自饰演茶花女玛格丽特。
该剧公演取得巨大成功,轰动了日本的文化界。
日本戏剧界评论家盛赞此举“在中国放了新剧的烽火”。
遁入空门回国之后,李叔同应聘于杭州第一师范担任图画、音乐教师,同时也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图画、音乐课的教学工作。
任教为师期间,李叔同不仅在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等诸多方面部有极高的造诣。
这位当年的风流才子在教书育人上,极重师表和师德。
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连走起路来都目不斜视。
他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授课时每个音节都不会放过。
虽然教学严格,但李叔同却极其注重育人的方式。
有一次,在他的课上,一位学生往地上吐了一口痰,以为老师没有看见,其实李叔同心知肚明。
但他没有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轻且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
”这位同学只得站着。
等别的同学都出去了,李先生和气地说:“下次吐痰不要吐在地板上。
”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可以出去了”,那学生脸上发红。
还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地把门一拉,碰得太重。
发出很大的声音。
这个人走了数十步之后,李叔同追了出来。
他满面和气地叫这个人回来。
等这个人进了教室,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说:“下次走出教室,请轻轻地关门。
”说着对他一鞠躬。
之所以会这么做,因为李叔同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而且育人是从天长日久注重生活小节开始的,“一鞠躬”体现了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丰子恺先生曾评价他的老师李叔同说:“在当时的杭州师范,先生的人格和学问统治了我们的感情,折服了我们的心。
他博学多能,其国文比国文先生更高,其英文比英文先生更高,其历史比历史先生更高,其常识比博物先生更高,又是书法一金石专家,中国话剧的鼻祖。
他不只专教音乐图画,他是拿别的学问为背景而教音乐图画的”。
正如蔡元培先生评价这个学生时说的:“我在南洋公学教过不少学者。
在艺术成就方面最高,涉及领域最广,培养人才最多者,首推李叔同。
”在此后的七年间,李叔同致力于艺术教育,培养了一批很有成就的人才、如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曹聚仁等,无一不成为日后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佼佼者。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正当盛年,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这位年仅38岁的艺术大师突然来到杭州的虎跑寺,出家为僧了。
悲欣交集的弘一法师1918年是五四运动到来的前一年,谁也没有想到,李叔同剃发为僧了,取法名演音,号弘一。
李叔同皈依的是佛教的律宗,律宗是佛教各宗派中最讲究持守戒律的宗派,由于修持很苦,几近失传。
而正是由于李叔同的努力,南山律宗得以继承和发扬。
由此,李叔同也成为了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世称“弘一法师”。
关于李叔同的出家,百年来众说纷纭,也成为了上世纪初的一大谜团。
李叔同自幼处在信佛家庭的环境之中,再加上日后几位信佛朋友的影响,以及所处杭州西湖周边浓厚的佛教氛围的熏陶,这些外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李叔同的皈依佛门。
而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丰富的内心而言,面对社会转型的剧烈动荡,身为知识分子精英的他,渴求通过一种方式来规避人间的悲苦。
于是,他选择了以佛教的方式来释放这种难言的情感。
也许,后人可以用佛教的术语“机缘”来解释这个现象吧。
1918年的暑假,李叔同趁学校放假期间,下定了出家的决心。
他首先将自己的书画、笔砚、印童等分别赠给了北京国立艺术学校和众位朋友、学生,所雕刻的金石则完全送给了杭州西冷印社。
李叔同少年时,得朱慧百、李蘋香二妓赠送的诗画扇页各一件,他对此二物一生珍爱。
入山修梵前,他在其上自题“前尘影事”后,一并送予了好友夏丐尊。
他将这些此生视为珍宝的“身外之物”散尽之后,拣了几件旧衣物和日常用品,径到虎跑寺,拜了悟和尚为师,从此后与世隔绝了。
李叔同出家后一心向佛,谢绝所有俗世应酬,非佛书不书,非佛语不语。
李叔同本为世家子弟,颇具资财,出家前过着闲适的生活。
出家以后,他一反常态,严守戒律,刻苦精进,长年累月地过起了苦行僧的生活。
他有感于中国僧界往往为人所诟病,全是由于不守戒律,所以他积数年之功,专心精研律学。
南山律宗始兴于唐。
自南宋之后失去真传。
弘一法师誓护南山律宗,遍考中外典籍,对律藏加以整理、编修,有着承先启后、兴灭断绝的功绩。
在他的后半生,他身携南山律学三大部的内容,云游四方,到处宣讲,弘扬佛法,发人深省。
在他的努力下,失传几百年的律宗得以再次发扬。
尽管身在佛门,谢绝俗务,弘一法师却始终未曾忘记忧心国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时局日紧,战地炮火连天。
一次在吃斋的时候,法师突然泪如雨下,对众弟子说:“吾人所食。
中华之粟。
吾人所饮,温陵之水。
我们身为佛子,不能共纾国难,为释迦如来张些体面,自揣不如一狗子。
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人一无所能,而犹腼颜受食,能无愧于心乎?”弘一法师保国护教的凛然之情,使在座僧众无不动容。
后来,当日寇有犯闽迹象时,丰子恺劝正在闽南四处弘法的他暂到内地避难。
他坚决地说:“为了护法,不怕炮弹!”并将其居所命名为“殉教堂”,又题诗一首:“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
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于此可见,弘一法师在日本侵略者的面前,关心国家前途,把个人安危早已置之度外。
当时凡有向他求书者,他就写“念佛不忘救国”,借此宣传抗战思想。
可惜的是,一代大师有生之年未能见证抗战的胜利,63岁的他于1942年阖然长逝于泉州温陵养老院的晚清室中。
他临终的绝笔“悲欣交集”四字与其说是他彼时的心境,不如说是李叔同为自己的艺术和人生作的注脚,悲欣交集中,他走完了他绚烂至极、复又归于平淡的一生。
一如他在《春游》中写道的:“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李叔同逸事一天,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前去拜访李叔同,双方约定的时间是早晨8点。
由于距离比较远,而且知道李叔同向来比较守时,欧阳予倩就特意起了个大早,又是乘坐电车,又是徒步疾行,到达时,已是汗湿前襟了。
名片递进去一会儿,大门没有开,窗户却开了。
李叔同探出身子,脸上没有丝毫表情地说:“我们约定的时间是8点,你迟到了半分钟。
现在我已经不方便了,我们改天吧。
”说完,还没等欧阳予倩说话,李叔同就关上了窗户。
欧阳予倩愣了半天,里面却再也没有什么动静,只好打道回府。
还有一次,学生某宿舍中发生了财物被窃的事情,大家有怀疑对象,但却没有什么证据。
负责管理宿舍的舍监非常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找李叔同商量对策。
一见面,李叔同先是听了舍监的几句牢骚,而后非常突然地开口问道:“你肯不肯自杀?”舍监被吓了一跳,没敢接口。
李叔同继续说道:“你贴出一张告示,劝说那窃贼快来自首,如果对方三日内不来,说明自己这个舍监无能,将一死以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