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干涉》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3-4 第5-1节《光的干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杨氏双缝干涉原理和相干光源的概念。重点是双缝干涉中波的叠加形成的明暗条纹的条件及判断方法。要把光波的干涉和机械波的干涉联系起来,引用路程差的概念,应用学生已有的波的叠加的知识,分析光屏上明暗条纹的分布规律,即与两个狭缝的路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处出现亮条纹,与两个狭缝的路程差是半个波长的奇数倍处出现暗条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观察与描述光的双缝干涉现象,认识单色光双缝干涉条纹的特征。
◆知道单色光双缝干涉亮、暗条纹形成的原理。
◆知道产生光的干涉现象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观察分析,认识干涉条纹的特征,获得探究活动的体验。
▲尝试运用波动理论解释光的干涉现象。
▲体验观察到光的双缝干涉以支持光的波动说的假说上升为理论的方法。
▲通过机械波的干涉向光的干涉迁移,经历知识同化、抽象建模的物理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探究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欣赏光现象的奇妙和谐。
●了解光干涉现象的发现对推动光学发展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
重点:1.观察与描述光的双缝干涉现象。
2.双缝干涉中波的叠加形成的明暗条纹的条件及判断方法。
难点:用波动理论解释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四、教具准备:
⑴实验装置:激光器,双缝干涉演示仪
⑵多媒体课件:水波干涉的视频,托马斯·杨双缝干涉实验原理示意图, PPT 课件、多媒体动画等。
五、教学过程 在光的折射一课中,从实验中得出的折射定律1
212sin sin n θθ=与从惠更斯原理得出的结论形式一致,是否可
以推测光可能是一种波?
学生思考与交流后得到:如果光是一种波,则要有波的特征现象作实验支持。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因此可以用光是否具有干涉现象来判断光是不是一种波。
复习提问:(课件展示下列问题及右图)
右图是两列水波某时刻干涉的示意图,S 1、S 2是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实线代表波峰,虚线代表波谷,直线OO '是S 1S 2的中垂线,在此时刻介质中a 点为两波谷叠加,b 点为波峰与波谷叠加,c 点为两波峰叠加,d 点是处于某种中间状态的叠加。问:a b c d 、、、中哪些是出现振动加强的地方,哪些是出现振动减弱d 地方,哪些是出现振动加强和减弱的中间过渡状态?
、两点是振动加强的点,b点是振动减弱的点,对于
(一般情况下,学生能顺利回答a c
d点可能会出现争议。教师可做如下引导)
设问:b点位于什么位置呢?
学生答:略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既然S1S2到d点的路程差为零,根据波动理论,两波
源在d点处激起的振动总是一致的,虽然该时刻是中间状态的叠加,但两列波在d点处
的叠加,激起d点的振动的振幅(教师强调是振幅最大,而非位移最大,即使是振动加强的点,也有位移为零的时候)仍为最大,故d点还是振动加强的地方。
(屏幕展示“水波干涉”的视频,通过已有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走进光的双缝干涉)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稳定水波干涉现象的特征:即出现振动总是加强和振动总是减弱的区域,且加强区和减弱区互相间隔的现象;指出干涉现象是两列波在空间相遇叠加的结果;强调要得到稳定干涉图样需要两波源的振动情况完全相同.
一、波的特征现象之一——干涉
现象——振动加强与减弱的区域确定
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同(必要条件)
设问1:预期的光(例如红光)的干涉图样是怎样的?
要求回答:
单色光的干涉现象是明暗相间的条纹.(从机械波迁移至光波)
设问2: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不易看到光的干涉现象?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要产生光的干涉现象必须要有两个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光源,包括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而普通光源发出的光,是大量原子跃迁时发出的,由不连续的波列组成,各波列的相位是无规则变化的,这是由原子发光的特点决定的。因此,两个独立的光源发出的光,即使是频率相同的单色光也不能保持恒定的相位差。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实验控制的关键在获取振动情况完全相
同的光源,让两个完全相同的“相干光源”发出的光在同一空间叠
加,用屏在叠加区域接收,应可得到预期的现象。1801年英国的托
马斯·杨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把一个点光源发出的一束光分成
两束,从而找到了“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如愿以偿的观
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因为他设计的巧妙,双缝干涉实验被评为十
大美丽物理实验之一(排第五名,多媒体投影如右图)。
二、双缝干涉实验
1.演示实验、观察现象
(屏幕显示托马斯·杨双缝干涉实验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
介绍杨氏实验)
教师强调以下两点:单缝的作用是获取单一频率的光源;双缝屏上的两条狭缝离
的很近,到前一条狭缝的距离相等,所以两条狭缝处光的振动情况完全相同.说明杨
氏最初的实验所用的不是狭缝,而是小孔,后来,他发现改用狭缝后干涉图样更加明
亮,于是后人把他的实验叫做双缝干涉实验。杨氏实验成功获得亮暗相间的干涉图样,
证明光的确是一种波。
(教师采用激光作为光源演示双缝干涉实验)
教师操作:⑴打开激光器,直接把激光打到后背的墙(光屏)上(易观察).要求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激光沿直线传播,打到墙上是一个亮斑。
⑵在激光器前加一双缝,让学生再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活动:①在加双缝前,请一学生来观察双缝,因为双缝间距太小,大约0.1mm 左右,一般很难看出是双缝,可以让其他同学帮助想办法,如将双缝屏迎着光去看便可看出。
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描述加双缝前、后在光屏上观察到的现象:光到达屏上的范围比不加双缝时大了;屏上出现了明(红)暗相间的条纹;条纹间距相等;还可以请刚才观察双缝的学生说出,明暗相间的条纹走向与双缝的方向平行。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观察,归纳双缝干涉图样的特征。
学生讨论后回答:⑴亮暗相间的条纹;⑵ 条纹间距相等;⑶ 光到达的范围比“直线传播”的大。 教师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图样?怎样用波动理论解释光的干涉现象。
三、比较推理、分析现象
我们可以仿照机械波的干涉,用波动理论来分析屏上明暗条纹的分布情况:
⑴中央明条纹 (课件投影右图)
S 1、S 2到P 0点距离相同,所以这两列波的波峰或波谷同时到达P 0点,在这一
点,两列波的波峰与波峰叠加,波谷与波谷叠加,他们在P 0点相互加强,因此这
里出现明条纹。
⑵第一亮条纹
S 1、S 2到P 1点距离不相同,S 2到P 1的距离比S 2到P 1的距离大一个波长λ。所
以当S 1的波峰(或波谷)到达P 1点时,S 2的波峰(或波谷)也到达P 1点。在这一点,两
列波的波峰与波峰叠加,波谷与波谷叠加,他们在P 1点相互加强,因此这里也出现
明条纹。
⑶第一暗条纹
S 1、S 2到Q 1点距离不相同,S 2到Q 1的距离比S 2到Q 1的距离大半个波长2λ。所以当S 1的波峰(或波谷)到达Q 1点时,S 2的波谷 (或波峰)也到达Q 1点。在这一点,
两列波的波峰与波谷叠加,他们在Q 1点相互减弱,因此这里出现暗条纹。
教师设问:同学们能否自己归纳一下屏上出现明条纹或者暗条纹的一般条件
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凡光程差等于波长整数倍的位置,产生亮条纹;凡光程差等于半波奇数倍的位置,产生暗条纹。即产生亮暗条纹条件表达式:
亮纹:光程差(012)k k δλ==、、……
暗纹:光程差(21)(123)2k k λ
δ=-=、、……
为了巩固理解干涉的稳定性,教师课播放多媒体动画(右图为该动画的
截图,本动画可以逐帧播放,动画每播放一帧,波向前传播一个周期,由动画可以清晰看出干涉加强的位置每一时刻都是加强的,而减弱的位置每一时刻都是减弱的。)
教师设问:在上面的分析中,屏上位于P(中央明纹位置)和Q 1(第一暗纹位置)之间的某一点是明纹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