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第1课时)》教案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故乡》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鲁迅在文中的讽刺手法和批判精神。
(3)掌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运用文学语言,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故乡的热爱与批判,理解作者的故土情怀。
(2)认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分析鲁迅的讽刺手法和批判精神。
(3)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
2. 教学难点:(1)鲁迅笔下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将文学作品中的元素运用到创意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实例,提高审美能力。
4. 实践法:进行创意写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故乡》文本及相关注释。
2. 参考资料:鲁迅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故乡》。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课堂讲解:分析课文内容,讲解鲁迅的讽刺手法和批判精神。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5.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实例,分析作品的语言艺术。
6. 实践环节:让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尝试运用所学知识。
7.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让学生阅读鲁迅其他描写故乡的作品,如《呐喊》、《彷徨》等,分析其对故乡的不同描绘手法和主题。
《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本次教案设计的内容是对于人教版九年级必修的一篇课文《故乡》的教学。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由鲁迅先生所著,描述了作者的故乡,通过文字展示了故乡的美好和可爱之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思考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I. 教学内容1. 知识点:本次教学主要围绕以下几点:(1)理解课文的主题,分析文中的文学特色。
(2)理解课文所描述对象的形象特点与文中所描绘的精神特征。
(3)分析词句的修辞手法与语言特色。
(4)掌握课文中的重要性和深层次意义。
2. 教学目标(1)理解《故乡》这篇散文的主题,阐述鲁迅的文学特色。
(2)了解鲁迅在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并掌握相关的表达方法。
(3)能够分析,掌握课文所揭示的深层的思想及其反映的社会现象。
II. 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应当精读课文,并准备课堂所需的音视频资料及图片。
其次将设计好的教案打印出来,并准备好必要的教学用具。
2. 导入通过欣赏本节课的视频资料《故乡》,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氛围中。
然后与学生分享一下个人故乡的经历和感受,进而激发学生对于家乡和家乡文化的情感认同。
3. 阅读理解(1)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分析课文的字、词、句和语篇,分析文学特色。
(3)整理资料,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作品特色并制作展板。
4. 练习与讲解(1)请学生回顾自己故乡的情况,并写下或讲述故事,互相分享。
(2)请学生找出文中所描绘的形象人物,掌握其形象特点,了解相关表达方式。
(3)采用问题传递方式,问答有关课文的问题和有关鲁迅思想的问题。
(4)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讲解文中的重要性和深层次意义。
5. 自主探究请学生自行查阅与本文有关的批评之类的文献,进一步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意义的掌握。
III. 教学效果经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原著中的文学特色,并能够分析其中隐藏的社会问题与价值观念;同时还能够了解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并逐渐掌握相关表达方法。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初中《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具体的人物形象、今昔的环境、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分析,使学生领悟本文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材分析:1.重点:领悟在景物描写和肖像描写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2.难点:品味文中议论性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设想:这篇小说的情节比较淡化,但是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则比较丰满,对比手法的运用比较典型,所以在教学中,对情节略讲,把重点放在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的对比分析上。
第一课时主要人物是把握小说的情节、线索,理解重点语句,了解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分析人物,在对比中把握人物的性格变化,探究小说的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课型:讲读课—---通过讲读把握小说的情节,理解有关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把握小说的情节和线索,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由《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导入。
“乡愁”在我国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
余光中的《乡愁》表达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思念,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
2.那么鲁迅《故乡》中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二.检查字词(PPT):阴晦(huì)萧索(xiāo)猹(chá)五行缺土(híng)弶(jiàng)獾猪(huān)潮汛(xùn)髀(bì)愕然(è)颧骨(quúngǔ)嗤笑(chī)吓(hè)瑟缩(sè)深黛颜色(dài)惘然(wǎng)恣睢(zìsuī)三.指导阅读:(一)复习小说的知识,注意把握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故乡第一课时思乡曲小村之恋(教案)
今天的教学过程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思乡经历,我发现他们对家乡有着独特的情感认知,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思乡曲》和《小村之恋》这两个文本引起了学生们的共鸣。他们认真聆听,积极互动,对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写作手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重点难点解析环节,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从他们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效果不错。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思乡情结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写作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思乡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都非常投入。他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了对思乡情结的深入思考。在小组讨论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学生提出了很有见地的观点,这让我深感欣慰。同时,我也在反思,是否可以在以后的课堂中更多地给予学生表达和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一些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还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写作水平。
此外,今天的课堂氛围整体较好,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热烈。但在时间分配上,我感到有些紧张,导致总结回顾环节较为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好地把握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故乡》第1课时精品教案
《故乡》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的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
2.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把握小说情节。
3.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写清楚故乡面貌的今昔对比,抓住小说以“现实”“回忆”相交叉的特点。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把握小说情节。
2.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写清楚故乡面貌的今昔对比,抓住小说以“现实”“回忆”相交叉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写清楚故乡面貌的今昔对比,抓住小说以“现实”“回忆”相交叉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台湾诗人席慕蓉在诗里写道:“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自古以来,故乡就是一个温情的字眼,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
但是,当人们在饱经思乡之苦和辗转飘零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后,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是否又如他们记忆中的模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故乡》,体会这篇小说“现实”与“回忆”穿插交织的独特视角和独有魅力。
设计意图:由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奠定全文学习的基调。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鲁迅的作品,可以说他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鲁迅呢?可以从身份、生平、代表作等方面来介绍。
提示:学生可以根据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回忆鲁迅先生》《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藤野先生》所学文常回忆鲁迅相关情况,也可以结合自己课下的积累,回答问题。
明确: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幼时就读三味书屋,后到江南水师学堂求学。
后来留学日本,本是学习医科,但发现医学无法救中国,弃医从文。
1909年8月归国任教,后到中华民国教育部任职。
鲁迅《故乡》教案
鲁迅《故乡》教案鲁迅《故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小说的创作特色,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2、品味理解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
3、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的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一、导入鲁迅创作谈材料一:我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是推文艺——鲁迅(《〈呐喊〉》自序)材料二:为什么做小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我深恶先前地称小说为“闲书”。
——鲁迅(《我为什么做起小说来》)那么《故乡》的写作为的又是什么呢?引出《故乡》问:《故乡》的主要人物是哪几个?——“我”、闰土、杨二嫂。
问: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这三个人的生存状态。
——辛苦。
问:引列夫·托尔斯泰话语“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本文中三个人虽然不幸是一样的,但他们的不幸又有什么不同?——我:辛苦展转;闰土:辛苦麻木;杨二嫂,辛苦恣睢。
二、课文研读1、闰土的辛苦①找出文中的语段集中体现闰土的“辛苦”听该部分录音,简单思考a、文章是通过那些描写手段来展现闰土的辛苦的?从文章中找出具体的例子说明。
——神态、语言、外貌b、用文中的一个名词概括闰土的整体形象特征——木偶②在这部分文字中,这个“木偶”是否曾经生动过?——第59、60节(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找出生动的词语:欢喜、凄凉;动着嘴唇、没有作声。
③是什么使闰土变成这样的“木偶”的?从文中找出两处文字来说明。
——71节和74节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九年级语文上册9《故乡》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运用对比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写法教学重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学习对比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
然而,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以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索,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反而日趋衰落。
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这些都是鲁迅先生探索、思考的问题。
二、走近文本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一生作品很多,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2.背景资料:鲁迅于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一九二一年一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三、整体感知投影:1、朗读课文,疏解字词。
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3、梳理情节结构。
1.读准下列字词:阴晦 huì猹chá凸颧骨tū quán gǔ獾huān 鹁鸪bó gū弶jiàng 潮汛xùn 髀bì愕然è吓hè瑟索sè黛dài 惘然wǎng 恣睢zì suī2.走进《故乡》的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故乡》优秀教案5篇
《故乡》优秀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报告大全、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insights, report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故乡》优秀教案5篇一份完善的教案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障之一、写好教案,帮助教师提前预测学生的学习困难和挑战,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支持和指导,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故乡》优秀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鲁迅《故乡》的优秀教案
鲁迅《故乡》的优秀教案鲁迅《故乡》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1.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
2.理解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1.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闰土、杨二嫂、“我”三个形象的内涵。
3.理解篇末议论的内涵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解题,了解小说三要素。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让我感到悲凉,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二、导入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故乡总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最甜美的回忆。
故乡的变化总是牵动着我们的情思,1919年12月,在外奔波多年的“迅哥儿”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他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
三、内容分析(一)字词讲解(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及意义)。
1.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
阴晦(huì)萧索(xiāosuǒ)愕(è)然鄙(bǐ)夷嗤(chī)笑瑟索(sèsuǒ)折(shé)本惘(wǎng)然恣睢(zìsuī)2.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意义凄凉隔膜展转影像心绪聚族而居易主无端如许苏生偶像(二)检查预习情况、梳理文章脉络。
1.(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
“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
”写“我”在故乡。
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和精神痛苦。
故乡第1课时教案
④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 )
二、课后作业
完成《学程导航》中“合作探究”P11——13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故乡
共几课时
2
课
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抓住故乡人物的变化和景物的变化分析人物,理解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生发言)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2、简介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学习对比手法对表现人物、表达中心的作用。
难点:
1、探究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原因。
教
学
故乡鲁迅教案5篇
故乡鲁迅教案5篇故乡鲁迅教案篇1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词语2、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能力目标1、掌握从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2、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主题的写法。
3、能多角度的理解主题德育目标1、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2、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教学用具:课件、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课文。
理清文章情节结构,谈谈对小说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
《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
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二、研读,分析人物1、在课文结尾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2、提问:故乡的景色怎样?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学生思考回答: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插播幻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故乡》教案设计
《故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感悟课文《故乡》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概括的能力。
4.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感悟作者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段。
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深入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聊一聊:同学们,你们的家乡在哪里?你对家乡有什么样的印象?2.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课文,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边读边标注出生词、难句,并尝试理解。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主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我”为什么会产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四)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段,如“母亲”、“麦田”、“小河”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麦田”象征家乡的富饶,“小河”象征家乡的变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课文主题。
2.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我”为什么会对故乡产生思念之情?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三)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如“我冒了雪,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这句话的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如“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要回到那里去”这句话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课文主题和重点词语、句段。
2.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我”为什么会对故乡产生思念之情?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三)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以“我的故乡”为题,写一篇作文。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本教学设计适用于人教版九年级必修课《故乡》教学,主要涵盖文本分析、语言点剖析、理解课文、朗读课文、写作训练等方面。
本教学设计是一个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能够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且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文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课文,掌握主旨大意,把握文本细节;2. 加强对语言点的学习,包括语言的运用和句子结构等;3. 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能力目标:1. 训练学生的读、写、说、听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 通过朗读、模仿、写作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目标:1. 让学生感悟家乡之美,形成珍惜家乡的情感;2. 通过扩展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步骤第一环节:引入1. 播放家乡地理位置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
2. 教师通过图片等形式展示学生们的家乡,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家乡的美景美食、特点等。
第二环节:文本分析1. 以全文导读的方式,解读《故乡》的主旨大意和文本结构。
2. 对文本关键词汇、短语、句子的语言表达进行剖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语言运用技巧。
第三环节:理解课文1. 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并进行讲解和互动。
2. 通过讲解词汇、解释句子构造,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本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环节:朗读课文1. 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朗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2. 分组对课文进行录音,并进行对比、评价,提升朗读技能。
第五环节:写作训练1. 给学生提供文本选取写作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想法进行写作。
2. 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评估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环节:总结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通过问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2. 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学习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
四、教学建议1. 采用多种形式和方式进行教学,如情景演示、朗读、写作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入理解课内知识。
课文《故乡》的教案
《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作者对故乡情感的表达和作品的社会意义。
(2)如何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评价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故乡》。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现实意义,培养正确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故乡》,总结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表达。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悟。
3. 选取一篇文学作品,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锻炼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故乡》这篇课文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评价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家国情怀。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课文《故乡》为例,讲解小说创作技巧。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鲁迅《故乡》优秀教案「篇一」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感态度目标了解旧中国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分析、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难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回顾、复习了解巩固文体知识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简介“小说”2.简介背景听介绍了解背景及文常二、整体感知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分为三个部分:1.交代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阅读、讨论交流理清课文脉络结构3.“我”失望痛苦地离开故乡,寄希望于未来三、熟读课文四、作业抄写生字词鲁迅《故乡》优秀教案「篇二」一、教学目的1、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技巧。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4、体会作者在小说末尾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故乡》这篇小说自发表以来,一直被选进各种各样的语文课本里,成为语文课里的一篇重要的文章。
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到大学生,从中国到外国,人们都把它当成一部经典来阅读。
尤其是日本,对这篇小说的更是十分重视。
原因是什么,是它深刻的思想和和高超的写作手法。
这些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此文。
二、简介小说创作背景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鲁迅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接母亲来北京居住。
《故乡》便是根据这一段生活经历创作出来的。
小说中写的人和事是有事实依据的,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有虚构的成分。
《故乡》教案第一课时
1.了解时代背景,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掌握对比手法的妙用。
2.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难
点
1.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学法
指导
阅读法、引导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批注
一、晚修预习任务
(一)阅读课文,理清故事的发展情节,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动作
4)对“我”的态度
5)对生活的态度
3.闰土二十多年来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四、堂清作业
1.检测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2、给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速读课文,找出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3、小组探究讨论,小组长代表发言。
4、学生在课本划出相关语句,试作分析。
(二)根据注释拼音,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
二、早读朗读任务
(一)阅读课文的重点字词,理解字词的含义。
(二)朗读2、6、12、15、26、55、59、60、72、74自然段。
三、课堂教学
(一)预习检查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检查课文预习情况。(是否标段、划出相关的语句)
(二)新授探究
1、导入新课
对于漂泊天涯的游子,故乡永远是一首动听的歌,一个美丽的梦,那么恬静,那么温暖,那么亲切。诵读下边抒发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想一想它们与已经读过的《故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故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主题。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这篇课文进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掌握故事的重点和细节,能够理解、分析、并运用文中相关词语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使他们能够对所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批判和创新。
二、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环节1.先让学生阅读故乡的标题,猜想文章的主题。
2.问学生故乡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你们眼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故乡对你们有什么意义?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第二节:阅读环节1.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乡,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何理解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2)故乡的哪些方面使作者难以忘怀?(3)作者提到的碗筷和夜里的呼吸是什么意思?有何象征意义?(4)故乡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价值和意义?2.让学生将答案分享给同桌,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讨论。
第三节:语言运用环节1.学生分组模仿故乡中出现的词组和句子,进行造句和表演。
(1)如日中天(2)落花流水(3)晶莹剔透(4)别具一格(5)亲情深厚(6)意气风发(7)喜闻乐见(8)细嚼慢咽(9)开怀大笑2.让学生将自己造句的成果朗读给全班,分享并鼓励彼此。
第四节:拓展阅读环节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阅读与故乡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可以自己选择内容。
2.让学生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五节:综合评价1.让学生针对本堂课进行自评和互评。
自评:你对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感悟?互评:你认为你的同桌在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表现如何?给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2.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交流,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小结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6篇】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6篇】篇一:《故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念故乡》,重温已经学过的思念故乡的歌曲,从感性上让学生体验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
2、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
(2)以小组单位设计歌曲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学生:(1)要求在课外从学过的课本中寻找思念故乡的歌曲,以小组为单位复习歌曲。
(2)带竖笛教师:多媒体课件、钢琴、世界地图教学过程:设计意图1、进教室(1)播放古诗歌曲《静夜思》(2)引导学生感受歌曲(1)听音乐进教室(2)谈谈对音乐的感受文字:念故乡创设思念故乡的氛围,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思乡的情绪。
2、发声练习指导学生有力度变化的发声根据旋律线条的起伏,用有力度变化的声音演唱发声练习曲谱为后面运用力度变化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作铺垫。
3、用竖笛自学歌曲主旋律(1)老师这有三条旋律,请你自选一条吹一吹(2)强调附点节奏(1)用竖笛自选练习(2)钢琴伴奏练习第一局的同学站起来吹一吹、练习第二句……(3)分句唱一唱(1)3.5 5 3.2 1|2.3 5.3 2 — ||(2) 6 。
1 1 75 6 |61 75 6 — ||(3)3.5 5 1.23| 2. 1 26 | 1———||歌曲《念故乡》是由这三条旋律组成,学会了这三条旋律等于解决了识谱问题4、导入我们刚才练习的三条乐句是选自歌曲《念故乡》,这首歌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在美国工作时写的观看多媒体认识作者(1)出示课题《念故乡》(2)展示德沃夏克的肖像让学生认识曲作者5、欣赏《念故乡》理解歌曲内容6、学唱歌曲(1)你了这首歌曲你想说点什么?(2)德沃夏克是哪个国家?指导学生找一找地图上中国在哪?捷克在哪?美国在哪?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接下来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念故乡》(1)视唱(2)学习歌词(3)练唱歌曲,注意速度、力度和情感(1)听音乐,谈初步的感受(2)回答:捷克在欧洲,美国在美洲,隔着太平洋(1)第一遍视唱,注意力度和速度以及情绪,第二遍视唱,抠出情绪,教师范唱与学生对比(2)全体用lu哼鸣,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集体配乐朗读(3)带歌词练唱歌曲(1)播放歌曲《念故乡》(2)展示世界地图(3)地图上捷克和美国用红色展示出示歌谱(1)了解歌曲所想表达的情感(2)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找捷克、美国帮助学生理解身在他乡的情感层层递进学唱歌曲通过视唱、哼鸣使学生能感受歌曲的情绪,能正确演唱歌曲7、高潮:层层递进激发情感(1)你们想不想看德沃夏克的故乡(2)看船出海,引导学生给歌曲加旁白台词(3)在教师不断地引导中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歌词(4)激发有感情的唱,他把所有感情都宣泄在音乐上,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力度唱才能更好的表达出感情(1)观看德沃夏克的故乡(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说两句(3)有感情的朗读(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力度处理,并示范演唱;集体唱(1)观看德沃夏克的故乡(2)播放“看船出海”(1)通过观看德沃夏克的故乡,激起学生情感,有感情的演唱(2)让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发挥想象(3)学生逐渐的投入到歌曲的情感中,并释放自己的情感8、音乐与相关文化它极度的思念故乡,写了一首令人轰动的《第九交响曲》,念故乡就是其中的片断,我们听听这首交响曲其它的乐章(2)欣赏《第九交响曲》播放《第九交响曲》让学生了解作者虽然命运坎坷但是非常乐观,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养成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故乡》教案(13篇)
《故乡》教案(13篇)《故乡》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具体写出来的。
教学难点了解杨梅樹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预习要求﹕1﹑借助字典﹐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弄清“贪婪”﹑“吮吸”﹑“伸展”﹑“甘露”﹑“细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中的思考。
练习2。
4﹑了解自己家乡的特产都有哪些。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我们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的值得我们怀念﹐特别是家乡的特产。
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产﹖二﹑检查预习﹕通过演示文稿出示的生字及本课词语检查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听﹐看生字的读音是否准确。
字词交流﹐理解词义。
同桌互读课文﹐要求﹕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你在预习的时候﹐觉得这篇课文的哪句话或哪个自然段最难读﹐你能给大家读读吗﹖三﹑感知全文﹐了解内容﹕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想想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故乡的杨梅的﹖你还知道有关杨梅的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有关杨梅的那些知识﹖学生出示查找的有关杨梅的信息。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知识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杨梅树和杨梅果的特点。
2﹑训练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练习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课文。
3﹑教育点﹕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创造点﹕合理板书﹔具体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
教学重点﹕深入了解杨梅树的样子和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1﹑教具﹕文字投影﹑杨梅图。
2﹑学具﹕带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水果。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谈话。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故乡的杨梅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让我们观看一段录像﹐到杨梅的故乡看一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教学重点
1.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把握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理解小说的主题。
2.学习运用圈点勾画、朗读品味的阅读方法,多角度鉴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借
鉴写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3.以少年人的视角来关注社会和人生, 有对封建社会腐朽性的了解和认识, 也有对现实 生活中艰难经历的思考以及对西方社会中金钱对于人性的改变的审视和思考,形成积极向上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肯定见闻过甚至经历过乡土乡人的变迁、求学生活的无助与
苦涩、家庭亲情的矛盾与无奈。学生拥有阅读小说的生活体验,能够掌握剖析人物形象的技
巧,但还不能准确地寻根求源,透视主题。因此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联 系时代背景与生活实际,细致地品味语言,深刻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与社会意义,培养学生
象。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和“换词比较”的方法,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深刻用意, 感受语言的韵味。
难点 感悟小说主题,领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突破方法:通过创设“三个故乡”的大讨论,即对“过去的故乡一一现在的故乡一一未 来的故乡”的认知与理解,让学生深入小说,体会作者给予不同的“故乡”不同的情怀。 然后通过探究“谁的 故乡”的问题,理解小说在表现社会生活方面的普遍意义,领会鲁迅 对人们的启迪与呼吁。
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进而透悟小说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启迪。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引
导学生走进作品,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 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震撼人心的魅力。联系作品的
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与作品产生共鸣,能够站在作者
的角度上看作品,能够站在作品的角度上看社会。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 教学,因此要引
《孤独之旅》写一个孩子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杜小康的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
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
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中的“我”(若瑟夫)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
第
整体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少年时代,是人生中难忘的诗章。在成长中, 有和煦的阳光,也有风霜雨雪。欣赏这组作品,从中可以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享受。
《故乡》写“我”眼中的“故乡”与儿时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的巨大反差, 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状况,蕴涵着丰富的内容。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
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根据课标要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教师首先要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准确、 深入、富有个性的解读。阅读小说,就要把握三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
总之,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 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语言。对于主题的解读,要提倡理解的多样性,以此发挥学生自主 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要指导学生选读课外读物,以扩大视野,提高阅读欣
赏能力。
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导学生鉴赏人物形象, 领悟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 揣摩文章中细致生动的景物描写;体味作
者凝练精辟的语言。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品味、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
惯,如圈点勾画的习惯、朗读品味的习惯等,是本单元教学的重中之重。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要突出学生的青春活力,激发他们树立人生的理想志向。教材设计
教学方法
1.对比阅读法:培养学生通过前后联系、比较分析来提炼中心的阅读习惯。如分析闰土
这一形象时,就抓住其前后巨大的变化,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前后联系、比较分 析,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2•点面结合阅读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由“点”到“面”,以“点”带“面”,同时又
要站在“面”上看“点”,加深理解,提升认识。如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一方面透过作者的 故乡看当时的社会,一方面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看作者的“故乡”,点面结合,学生就能更
的对比,层层揭示了农村经济的凋敝以及人们思想的扭曲变化,启发人们要寻找新出路, 创
造新生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清小说线索,把握小说内容,提炼小说要素,感悟小说主题。
2.学习运用对比的写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能力目标
1.理解对比和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
9故乡
教材分析
《故乡》是鲁迅先生以鸦片战争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腐败政治为背景,以自己回故
乡的亲身经历为题材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目睹的故乡巨
大的变化为基本内容,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照“回故乡一一在故乡一一 离故乡”的情节安排结构。课文通过闰土等几个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采用多角度形象鲜明
2.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比较鉴赏的方法,品读文章丰富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懂得要开拓进取才能创造未来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勇敢地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
地和新生活。
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富有哲理味道和深刻意蕴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突破方法:设计表格让学生对比小说中的人物二十年前后在外貌、动作、对“我”的态 度、对生活的态度等方面的变化,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准确而全面地把握人物形
《心声》通过小学生李京京的故事,揭示了当前社会生活和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文题“心声”不仅在于李京京执著地要求在公开课朗读小说,还包括对和谐家庭生活、 公平
学校教育的呼唤。
教读本单元,要根据以下三方面的设计思路组织课堂教学。首先是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
明确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在文中的体现。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 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提出个性化的阅读见解。其三是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积累语言材料,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