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红细胞体
附红细胞体(共9张PPT)
猪附红细胞体是由立克 次体引起的一种溶血性疾病, 病猪表现为发热、贫血、黄 疸、衰竭。
二、 病原及发病机理
〔一〕病原: 立克次体为介于细菌和病 毒之间的一类微生物。圆形 或卵圆形,直径0.2-2μm,呈 单个或链状寄生于红细胞上 。
感染后的红细胞 立克次体为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微生物。 立克次体为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微生物。 感染后的红细胞 附红细胞体病400X,箭头所指为附红细胞体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理学变化 立克次体为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微生物。 2-2μm,呈单个或链状寄生于红细胞上 。 2-2μm,呈单个或链状寄生于红细胞上 。 猪附红细胞体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溶血性疾病,病猪表现为发热、贫血、黄疸、衰竭。 一、 概念 一、 概念 感染后的红细胞
附红细胞体病
附红细胞体病400X,箭头所指为附红细胞体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理学变化
No Image
感染
脾脏清除感染后的 红细胞
正常 红 细 胞
Hale Waihona Puke 感染后的红细胞贫血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理学变化 立克次体为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微生物。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理学变化 猪附红细胞体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溶血性疾病,病猪表现为发热、贫血、黄疸、衰竭。 立克次体为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微生物。 圆形或卵圆形,直径0. 附红细胞体病400X,箭头所指为附红细胞体 感染后的红细胞 猪附红细胞体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溶血性疾病,病猪表现为发热、贫血、黄疸、衰竭。 2-2μm,呈单个或链状寄生于红细胞上 。 2-2μm,呈单个或链状寄生于红细胞上 。 一、 概念 猪附红细胞体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溶血性疾病,病猪表现为发热、贫血、黄疸、衰竭。 猪附红细胞体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溶血性疾病,病猪表现为发热、贫血、黄疸、衰竭。 猪附红细胞体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溶血性疾病,病猪表现为发热、贫血、黄疸、衰竭。
附红细胞体病,附红细胞体病的症状,附红细胞体病治疗【专业知识】
附红细胞体病,附红细胞体病的症状,附红细胞体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所感染的人畜共患病。
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贫血、发热、腹泻及淋巴结肿大等。
早在1928年,Schilling等就已从啮齿类动物中发现附红体,直至1986年Puntaric等才正式描述了人类附红体病。
我国于1980年首次在家兔中发现附红体,相继在牛、羊、猪等家畜中查到此病原体,以后在人群中也证实了附红体病的存在。
疾病病因一、疾病病因附红细胞体是寄生于人、畜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中的一群微生物,也称血虫体,简称附红体。
在一般涂片标本中观察,无细胞壁,无明显的细胞核、细胞器,无鞭毛,属原核生物。
其形态为多形性,如球形、盘形、哑铃形、球拍形及逗号形等。
大小波动较大,寄生在人、牛、绵羊及啮齿类中的附红体直径约为0.3~0.8μm,而寄生在猪体中的附红体直径为0.8~1.5μm,最大可达2.5μm 。
附红细胞体对宿主的选择并不严格,人、牛、猪、羊等多种动物均可感染,且感染率比较高。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附红体属有14个种,其中主要为五种:绵羊附红体(E.ovis):寄生于绵羊、鹿类中;猪附红体(E.suis):寄生于猪;球状附红体(E.coccoides):寄生于鼠类及兔类等啮齿类动物中;温氏附红体(E.wenyonii):寄生于牛;短小附红体(E.parvum):是家猪非致病性的寄生菌附红体的抵抗力不强,在60℃水浴中1min后即停止运动,100℃水浴中1min全部灭活。
对常用消毒药物一般很敏感,可迅速将其杀灭,但在低温冷冻条件下可存活数年之久。
附红体感染人畜分布很广,迄今已有美国、南非、阿尔及利亚、肯尼亚、伊朗、法国、挪威、英国、芬兰、澳大利亚、前苏联、日本、荷兰、马达加斯加、葡萄牙、尼日利亚、西班牙、奥地利、比利时、印度、以色列、朝鲜、新西兰、埃及和中国等近30 个国家和地区均有报告。
我国曾对9 省区16 个地区的人群作附红体调查表明,人群平均感染率为53%,与性别、年龄及职业无明显关系。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症状症状有哪些?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症状症状有哪些?畜牧堂王老师为你,讲解该疾病的治疗预防:附红细胞体病(老百姓称红皮病)是一种有立克次氏体所引起的热性溶血性疾病,主要由吸血昆虫传播。
主要特征是贫血。
可能和其他疾病混合感染,表现不同交叉症状。
一、临床症状:病初体温升高(40—40.7℃),精神沉郁,食欲消失,贫血和呼吸困难。
后期乏力,严重黄疸。
可能出现末端发绀,如耳朵发紫等。
剖见可见:黄疸、贫血,肝黄红色,脾显著肿大,肺和肾有小出血点。
有时有腹水、心包积水。
繁殖母猪:流产、发情失败、复配、分娩延迟。
母猪产后发烧、乳房炎和缺乳症。
仔猪贫血,无活动能力。
生长猪:拉稀,生长缓慢,与其他呼吸道疾病并发引起死亡。
二、现场诊断:1、出生仔猪贫血,母猪贫血,仔猪产后死亡或体弱。
母猪产后发烧,厌食,母猪发情失败,重复配种,仔猪生长缓慢。
2、显微镜血液推片检查。
可见红细胞周围被明亮的虫体附着,可对显微镜视野进行调整,利于观察。
3、使用治疗方法进行诊断。
三、本病的预防:1、种猪群无附红细胞体病,引种时对入群猪进行检查。
以防传入。
2、控制外寄生虫。
3、做好器械消毒(耳号钳、剪尾钳、去势刀、注射针头等)。
四、本病的控制和治疗:1、空怀和妊娠前中期母猪在饲料中阿散酸90—100ppm(90—100克/吨)。
怀孕后期母猪添加50ppm(50克/吨)。
2、发烧母猪和仔猪颈部肌肉注射得米先(即长效土霉素)11毫克/千克体重,连续2—3天。
3、生长猪饲料添加阿散酸100ppm。
4、可使用血虫净(兰州产)或市面销售的其他产品等。
饲料种可添加尼可苏等商业产品。
发生附红细胞体病场,**好请兽医专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综合的治疗和控制净化方案。
五、注意事项:本病治疗过程中有反复,治愈后还会长期带毒。
阿散酸属砷制剂,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添加,以防砷中毒。
畜牧堂,10万养殖人都在用的免费动物问诊APP!。
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又名红细胞孢子虫)寄生于细胞和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原虫病。
主要引起猪(特别是仔猪)高热、贫血、黄疸和全身发红,猪感染可引起死亡。
一、虫体特征附红细胞体大小直径约1微米,平均长0.8微米,最大2.5微米。
呈环形、月牙形、逗点状和球形不等,虫体呈淡蓝色,中间核为紫红色,虫体多依附着在红细胞表面,少数游离于血浆中。
微小附红细胞体,直径0.5微米,多在红细胞内、血浆中则见不到。
二、流行病学属人畜共患病,本病多发于7—9月,但有的地区11月份也发生,有的地区阳性率达30%以上。
气候干旱少发生,病猪是主要传染源,吸血昆虫以及污染针头、器械为主要传播途径,不同年龄猪均可感染,1月龄左右的仔猪病死率高。
本病一般呈隐性感染,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应激时发病。
调查资料表明,猪附红细胞体病感染率高达90%以后,暴发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猪场的猪死亡率达80%以上。
呈地方性流行。
三、临床症状潜伏期6—10天,体温39.5—42℃,怕冷,呈稽留热,食欲减退或废绝,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
粪便初干或球状,附有粘液和血液,粪便呈黑褐色,有时便秘、下痢交替。
叫声嘶哑、气喘、呼吸困难,有的呈犬坐,张口呼吸,鼻有分泌物,心搏加快,可视粘膜初充血,后苍白,轻度黄疸,尿呈黄色。
全身皮肤红紫,以耳下、颈下、腹下、鼻镜、腹股沟、四肢先发红,后出现不规则紫斑,边缘界限不明显,指压不褪色。
后变为青紫色,界限不明显。
耳发绀、变干,边缘向上卷起。
血液稀薄,采血后流血持久不止,后期血液粘稠,呈紫褐色。
有的全身发痒,乱蹬,部分公猪尿鞘积尿。
病猪生长缓慢,营养不良。
四、病理变化尸僵不全,全身皮肤黄染,且有大小不等的紫色出血点或出血斑,四肢末梢、耳尖、腹下、股内侧皮肤出现紫红色斑块。
全身脂肪显著黄染,血液稀薄、色淡、凝固不良,在腹部、胸、气管两侧皮下结缔组织呈胶冻样水肿,腹腔、胸腔有大量淡黄色积水,肺、气管水肿。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doc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概述:猪附红细胞体病又叫红皮病,是由寄生于猪红细胞或血浆中的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附红细胞体病主要破坏猪体红细胞造成机体贫血,很容易引起继发感染。
近年来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并伴发或继发其他疾病,对养猪业的危害很大。
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染,但母猪和生长肥育猪一般为单一感染,而仔猪容易并发大肠杆菌感染。
一、症状①急性和亚急性型主要表现为突然死亡。
病猪耳部及腹下皮肤发红,体温40℃~41.5℃,高热不退,口渴,呼吸急促,食欲废绝,有的咳嗽,呈犬坐姿势,四肢抽搐,严重的耳部及四肢末梢出现紫色斑块。
②消瘦、贫血,有的全身出现黄疸症状。
前肢水肿,有的患猪因后肢无力而不能站立,口、鼻流出血性泡沫状分泌物,有的在后期出现红色尿液。
病程1~3天。
③怀孕母猪流产、早产和产弱胎、死胎,哺乳母猪乳汁减少或无乳。
④仔猪呼吸急促,拉黄白色水样稀便,内有气泡并腥臭,粪便污染肛门及后肢,治疗不及时死亡率很高。
⑤成年患猪体温39.5℃~40℃,精神不振,咳嗽,食欲不好,眼结膜发黄,皮肤发白、干燥并脱皮,粪便干燥,有时拉稀,随着病情加重,尿液由淡黄色变为深黄色,病猪越来越瘦,可视粘膜黄染,眼圈发黑,耳朵和四肢内侧出现蓝紫色斑点或斑块,一般出现斑点后不久即衰弱死亡,血液稀薄。
本病传染性不强,流行特点是个别猪场或部分猪发病。
二、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不难进行初步诊断。
确诊需做实验室检验,方法有显微镜检查、血清学检查、动物接种等。
三、预防①预防本病一般应着重抓好节肢动物的驱避。
实践证明,在疥螨和虱子不能控制的情况下要控制附红细胞体病是不可能的。
②加强饲养管理,给予全价饲料,保证营养,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不良应激都是防止本病发生的条件。
③在发病期间,可用土霉素或四环素添加饲料中,剂量为600克/吨饲料,连用2~3周。
四、治疗目前用于猪附红细胞体病治疗的药物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二十八章附红细胞体病
第二十八章猪附红细胞体病猪附红细胞体病(Swine eperythrozoonosis)是由附红细胞小体(EH,又名红细胞孢子虫)寄生于猪、牛、羊等多种动物的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中而引起的一种原虫病,是人畜共患的具有传染性的一种疾病。
临床以发热、黄疸和贫血为特点。
1病原学病原是附红细胞体,它具有很强的宿主特异性,不同动物所感染的附红细胞体也不一样。
猪的附红细胞体病是有猪附红细胞体和小附红细胞体所引起的。
血液涂片经姬姆萨氏染色后,猪附红细胞体呈淡紫红色,多在细胞表面单个或成团寄生,呈链状或鳞片状,也有在血浆中呈游离状态。
其形状多呈环形,也有呈球形、杆状、卵圆形、哑铃形和网球拍形等,直径为0.8~2.5微米;小附红细胞体较小,多呈环形,直径平均为0.5微米。
EH对干燥和化学药品都比较敏感,几分钟内即可将其杀死,但对0.5%碳酸于37℃下需3小时才可将其杀死。
对低温抵抗力极强,在零下79℃仍具有感染力。
2流行病学猪附红细胞体只感染猪(EH具有种间特异性),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都可感染,但以仔猪、引进苗种以及抵抗力下降的猪发病较多。
故本病感染率高,发病率低。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不同季节发生率有差异,其中以6月初~10月上旬发生率较高,其中以7~9月发生率最高,可呈地方性流行。
传染途径通过吸血昆虫和针头、剪刀、断尾、打耳号、阉割刀剪等间接传播。
通过吃食是感染本病猪的血(咬尾、咬耳打斗以及其血液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尿液)而直接传播。
通过注射和口服已感染本病的猪血,感染人。
通过精液传播和胎盘感染(垂直感染)。
3临床症状以高热、贫血、轻度黄疸、发绀和流产为主征。
体温升高40~42℃,精神沉郁,吃食减少,或废绝和嗜睡。
随体温升高,皮肤发红,指压不褪色,经过较短的时间,皮肤发红转紫,甚至皲裂。
有的皮肤上可出现渗出黏液,有的发生丘疹性皮炎,有的双耳发紫后,耳廓边缘干枯并向上卷曲。
呼吸快速,重则喘气。
可视黏膜苍白黄染。
附红细胞体与7种疾病的区别
猪附红细胞体病与七种常见猪病简易鉴别本文章已被查看:218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和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引起猪(特别是仔猪、母猪)高热、贫血、黄疸和全身发红为特征的疾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可引起大批死亡。
1 病原体附红细胞体大小直径约1 μm,平均长0.8 μm,最大2.5 μm,呈环形、球形、椭圆形、杆状、月牙状、逗点状和串球状不等。
自然颜色,红细胞橘黄色,虫体呈淡蓝色,中间的核为紫红色,虫体折光性很强,可发出亮晶晶的光彩。
虫体多依附在红细胞表面,少数游离于血浆中,在镜下可见其进退、屈伸、多方向扭转做自由运动,一旦附着于红细胞即再看不到其运动。
经瑞氏染色,640倍显微镜下,红细胞呈淡紫红色,虫体天蓝色,附着在红细胞的虫体,像一轮淡紫色的宝石。
2 流行病学易感染动物有猪、绵羊、牛、犬、猫和其他动物,在不同宿主中存在不同的虫种(如猪附红细胞体、羊附红细胞体等)。
本病多发于7~9月,气温20 ℃以上,湿度70%左右,气候干旱少发生。
主要由吸血昆虫传播,注射针头、交配、手术器械也可能传播本病。
目前国内发病主要是猪,吮乳仔猪、母猪、育成猪均可感染,呈地方性流行,由于被感染的猪不能产生很强的免疫力,易发生再度感染。
其他动物感染大多为亚临症状,病例的发生率明显低。
孕母猪流产,个别不流产的超过预产期,产弱仔猪。
3 临床症状潜伏期6~10天,体温40~42 ℃,呈稽留热,食欲下降甚至废绝,精神沉郁,粪便干结,有时便秘、下痢交替。
气喘,呼吸困难。
可视黏膜初充血,后苍白,黄染,尿黄。
全身皮肤发红,指压褪色,以耳下、鼻镜、腹下最严重,后期出现不规则紫斑,边缘界不明显,指压不褪色,最后变为青紫色。
耳发绀、变干,边缘向上卷起,血液稀薄,血凝不良,后期血液粘稠,呈紫褐色。
公猪可出现尿鞘积尿。
病猪最后卧地不起,全身循环系统失调,衰竭死亡。
与其它七种猪病简易鉴别诊断见表1。
4 治疗选用抗原虫药贝尼尔(血虫净)、黄色素、长锋九号、附红A、附红灭、附红优,长效土霉素等。
猪瘟与附红细胞体鉴别诊断
猪瘟与附红细胞体鉴别诊断附红细胞体与猪瘟由于都有高热、便秘、贫血、及皮肤颜色的变化等症状,因而发病时很难准确的作出临床诊断,必须通过解剖和血液检查才能对两者做出准确的鉴别诊断。
一、猪瘟与附红细胞体在临床上的区别以育肥猪为例,从皮肤颜色变化上,两者都有暗紫色淤血,但仔细观察,如果发现腹下、回盲部、两后腿内侧有出血斑点的多为猪瘟。
从贫血及粘膜黄染上慢性猪瘟不是很明显,而一些附红细胞体病例得黄染时一眼就能够看出来。
从粪便上区别,猪瘟除便秘外一般排暗绿色的稀便,而附红细胞体病例多表现为便秘,粪便带粘液或鲜红色的血液,或酱红色稀粪;从小边上看,猪瘟病例多排黄色或白色恶臭浑浊尿液,而附红细胞体一般为棕红色或酱油色尿液。
从体温上看,慢性猪瘟后期体温一般可能在39.5度,而附红细胞体则一直高烧不退。
二、附红细胞体与猪瘟在剖检上的区别从解剖上区别似乎更容易些,淋巴结、肾脏、膀胱及喉头粘膜的出血,以及脾脏的梗死灶和回盲肠的扣状肿,再结合临床症状,基本上即可以确诊为猪瘟。
而附红细胞体病虽肾脏也偶见出血变化,但不是出血点而是出血斑,且边沿呈锯齿状,颜色也不呈土黄色,一侧肾脏呈暗紫色,另一侧呈橘黄色,内脏的出血变化一般没有。
三、实验室诊断有条件的猪场可以进行实验室检测。
四、附红细胞体与猪瘟的预防及治疗(一)预防要搞好环境卫生工作,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常消毒,做好猪场净化工作,消除应激,提倡自繁自养,做好防疫工作。
(二)治疗1、附红体病用药治疗:(1)红弓链克+附红康分别肌内注射0.15-0.2ml/kg体重1次/日连用2-3天。
(2)强力米先肌内注射 0.15-0.2ml/kg 1次/日连用2-3天同时用血虫快克/强效附红克(1000g)+疫病康/汇帮抗毒星(1000g)拌料1000kg 连用5-7天同时注意补血、补铁制剂。
2、猪瘟: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要提前用疫苗做好预防,如果发现猪瘟病猪,可用猪瘟弱毒苗8-10倍量进行紧急接种,或用猪瘟血清5ml/头,肌肌内注射,连用2-3天。
《附红细胞体》课件
附红细胞体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较为敏感,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大量繁殖 。
发现与命名
附红细胞体的发现可以追溯到 20世纪初,当时在一些动物身 上发现了与红细胞异常相关的疾
病。
经过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逐渐 认识到这种微生物与动物疾病之 间的关联,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防止并发症
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预防和治疗附红细胞 体感染可能引发的其他疾病或并发症。
综合治疗
采用综合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支持治 疗和对症治疗等,以提高治愈率。
康复指导
在治愈后,应给予患者康复指导,帮助其恢 复身体健康和免疫力。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使用抗生素、抗原虫药物等进行治疗 ,如四环素类药物、磺胺类药物等。
附红细胞体对宿主的 影响因菌株和宿主种 类而异
研究进展
附红细胞体的基因组学研究取得 重要进展,为深入了解其生物学
特性和致病机制提供了基础
针对附红细胞体的诊断方法不断 改进,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灵
敏度
针对附红细胞体的疫苗研究取得 一定进展,为预防和控制附红细
胞体感染提供了新的手段
研究展望
深入研究附红细胞体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为防控和治疗提供科学 依据
附红细胞体还会影响免疫系统,降低 动物抵抗力,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附红细胞体会侵染红细胞,导致红细 胞变形、破裂,引起溶血性贫血和黄 疸等症状。
宿主范围
01
附红细胞体的宿主范围较广,可 感染多种动物,包括猪、牛、羊 、马、犬、猫等家畜和宠物,以 及野生动物。
02
不同动物的感染症状和严重程度 不同,但多数会出现发热、贫血 、黄疸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附红细胞体病
附红细胞体病病原体附红细胞体病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呈现急性黄疸性贫血、全身皮肤发红和发热,故又称红皮病。
病猪感染后可大批死亡,常呈地方流行,因此给养猪业造成极大的危害。
该病原体常寄生于红细胞和和血浆中。
附红体对干燥和化学药品的抵抗力很低,一般浓度的消毒药可将其杀死,但耐低温。
流行病学易感染动物有猪、绵羊、牛、犬、猫和其他动物,在不同宿主中存在不同的虫种(如猪附红细胞体、羊附红细胞体等)。
主要由吸血昆虫传播,注射针头、交配、手术器械也可能传播本病。
目前国内发病主要是猪,吮乳仔猪、母猪、育成猪均可感染,呈地方性流行,由于被感染的猪不能产生很强的免疫力,易发生再度感染。
其他动物感染大多为亚临症状,病例的发生率明显低。
孕母猪流产,个别不流产的超过预产期,产弱仔猪。
猪附红细胞体是寄生在猪红细胞表现的一种附红细胞小体,各龄猪均可感染。
本病的传播途径还不十分清楚,据认为在正常管理条件下的健康猪单纯感染附红细胞体不至于发生急性症状,临床上常因感染其他传染病而并发,一般多发于温暖的夏季,尤其是雨后湿度大的时候,气候干旱少发生。
发病原因附红细胞体是寄生于人、畜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中的一群微生物,也称血虫体,简称附红体。
在一般涂片标本中观察,无细胞壁,无明显的细胞核、细胞器,无鞭毛,属原核生物。
其形态为多形性,如球形、盘形、哑铃形、球拍形及逗号形等。
大小波动较大,寄生在人、牛、绵羊及啮齿类中的附红体直径约为0.3~0.8μm,而寄生在猪体中的附红体直径为0.8~1.5μm,最大可达2.5μm 。
附红细胞体对宿主的选择并不严格,人、牛、猪、羊等多种动物均可感染,且感染率比较高。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附红体属有14个种,其中主要为五种:绵羊附红体(E.ovis):寄生于绵羊、鹿类中; 猪附红体(E.suis):寄生于猪; 球状附红体(E.coccoides):寄生于鼠类及兔类等啮齿类动物中; 温氏附红体(E.wenyonii):寄生于牛; 短小附红体(E.parvum):是家猪非致病性的寄生菌附红体的抵抗力不强,在60℃水浴中1min后即停止运动,100℃水浴中1min全部灭活。
附红细胞体简述
Anma s a dy a d F e ce c i lHu b n r e d S in e n
2 1 31 1 —1 :9 0 0, ( 1 2)9
附红细胞体简述
杨 猛
( 苏食 品职 业 技术 学 院 , 苏 江 江 淮安 2 30 ) 2 0 3
( oi) 山 羊 附 红 细 胞 体 ( h ri、 兔 附 红 细 胞 体 ( E vs 、 E ec ) E
l n ) 犬 附红细 胞体 ( . a i)猫 附 红细 胞体 ( e s、 p E cns 、 E 等 。
2 附 红 细 胞 体 的 形 态 结 构
)猫 、
关 于附 红 细胞 体 的生 活史 至今 尚不 十分 清 楚 ,其 自然 传播 途径 也 不十 分 明确 。一 条茂 [] J在人 工感 染 绵羊 中发 现 , 1 附 红细 胞 体 在 血 液 中 增殖 之 前 .于 骨髓 里 已迅 速增 殖 , 因 此, 推测 骨髓 是 附红 细胞 体 的 主要 增殖 部位 。而附 红细 胞体 的传 播方 式 及途 径 并 不 十分 清楚 ,报道 中涉及 较 多 的 有血 源 性 传 播 、 直传 播 、 介 昆虫 传 播 、 化 道传 播 和 接 触 性 垂 媒 消 传 播 等 。从 附红 细胞 体病 多 发生 于温 暖 的季 节 , 其是 吸血 尤
微小 附 红 细胞 体 ( miuu 和 人 附红 细 胞 体 ( h ma s E n tm) E u n )
附 红 细 胞 体 的 形 态 具 有 多 样 性 , 且 在 不 同 宿 主 动 物 体 内 有 不 同 的 发 病 阶 段 , 大 小 也 不 同 。 于 附 红 细 胞 体 的 形 其 关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症状及治疗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症状及治疗措施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是感染猪、牛、羊、鸡等多种畜禽和人类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该病主要呈隐性感染,可造成猪体质衰弱,繁殖能力下降,饲料报酬降低。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症状及治疗措施。
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6~l0天。
临床上贫血的严重程度与附红细胞体在血液中的数量、毒力以及机体的生理和营养状况有关。
病程有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达40摄氏度~42摄氏度,呈稽留热型,厌食,反应迟钝,不愿活动。
随后可见鼻腔分泌物增多,咳嗽,呼吸困难,可视粘膜苍白、黄染。
粪便初期干硬并带有粘液和粘膜,有时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
耳廓、尾部和四肢末端皮肤发给,呈暗红色或紫红色。
多见于断奶仔猪,尤其是阉割后几周内的仔猪。
母猪急性感染时出现厌食、体温升高,多数因产前应激而诱发。
慢性型病猪出现渐进性衰弱,消瘦,皮肤苍白、黄染,易继发感染导致死亡。
母猪感染会出现繁殖功能下降、不发情、受胎率低或流产、产弱仔等现象。
附红细胞体病的病理变化
典型的黄疸性贫血为附红细胞体病死后的特征性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粘膜、皮肤苍白,血液稀薄,脾脏肿大,淋巴结水肿,腹水,胸腔积水,心包积水。
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方法
①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给予全价饲料,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不良应激。
②引入无病猪和引种时要注意检疫,避免传人本病。
同时必须控制疥螨、虱、蚊、蟀等寄生虫。
注射针头等外科器械应严格消毒,防止机械性传播病原。
③发病猪用四环素、土霉素和血虫净等药物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兽医传染病学:附红细胞体病
• 2、慢性:病猪表现贫血、消瘦,常常成为僵猪。猪附红体可长 期存在于猪体内,病愈猪可终生带菌。
• 3、母猪
• (1))急性感染:食欲不振,持续高热、呼吸急 促、贫血、皮肤苍白,少乳或无乳,以产后多见;
• (2)慢性感染:母猪还可出现繁殖障碍,如受孕 率降低、发情推迟、流产、死产、弱仔等,但少有 或无木乃伊。
• 中国罗杏芳等于1981-1983年先后在广东省的广州、顺德等5个县市 病猪的血液中发现附红细胞体;栾景辉等于1982年在河北省寿县高 热病猪中发现猪的附红细胞体。
• 近几年世界各地从仔猪到怀孕母猪均有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生的大量 报道。
2000年前后感染调查
1991 1993 1994 1995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牛
• 潜伏期9~40d,病牛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消瘦,喜卧; • 眼结膜、口腔黏膜苍白,严重贫血。鼻镜干燥;咳嗽、体温升
高至40~41.5 ℃,呼吸加快; • 瘤胃蠕动音减弱、反刍下降或停止,消化不良,前胃迟缓;不愿
走动、腹泻。便秘与腹泻交替,后期有的病牛排出血便。少数牛 出现血尿。
• 奶牛产奶量下降或停止,怀孕牛流产。
3.染色
•
附红细胞体是一种多形态微生物,多数为环形、球形和卵圆形,少数呈
顿号形和杆状,大小为0.3-1.3×0.5-2.6µm,平均直径0.2~2.0µm,在红
细胞表面单个或成团寄生,呈链状或鳞片状,也有在血浆中呈游离状 态。
附红细胞体对苯胺色素易于着染,革兰氏染色为阴性,姬姆萨染色 为紫红
• 3.红细胞膜发生改变,被遮蔽的抗原暴露,免疫系统视为异物,致自身 免疫溶血性贫血;感染导致红细胞体表面结构的改变,变形、脾脏清除 并引起溶血。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免疫抑制。
附红细胞体病 (Eperythrozoonosis)
仔猪 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发热,体温可达40℃以上, 发抖,聚堆;尿茶色;前期便秘,后期拉稀;呼吸 急促甚至腹式呼吸,心跳加快;采食量明显下降; 胸、耳后、腹部的皮肤发红,尤其是耳尖部出现紫 红色斑块;严重者呼吸困难,咳嗽,步态不稳,大 部仔猪临死前四肢抽搐或划地,有的角弓反张。若 不采取任何措施,大部分患猪于发病后2天~4天死 亡,其余耐过的猪只消瘦,饲料报酬降低,生长发 育迟缓,可能出现皮肤苍白、黄疸,哺乳猪和保育 猪群中僵猪的比例明显升高。
2、慢性型:体温在39.5℃左右,主要表现贫血和黄疸。 患猪尿呈黄色,大便干如栗状,表面带有黑褐色或鲜红色 的血液。生长缓慢,出栏延迟 。
母猪
母猪的症状通常在进产房后3天~4天,或产后表
现出来。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情况,急性感
染的症状为持续高热(体温可高达42℃),厌食,妊 娠后期容易发生流产或死胎增多,产后母猪容易 发生乳房炎和泌乳障碍综合征。慢性感染母猪易 衰弱、黏膜苍白、黄疸,不发情或延迟发情,屡
育肥猪
1、急性型:体温升高,39.5℃~42℃。病初精神委顿,食
欲减退,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出现便秘或拉 稀。病猪耳朵、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皮肤红紫, 指压不褪色。有的后肢发生麻痹,不能站立。部分病畜可 见耳廓、尾、四肢末端坏死。有的病猪流涎,心悸,呼吸 加快,咳嗽,眼结膜发炎,病程3天~7天,或死亡或转为 慢性经过。
配不孕等。如发生营养不良或混合感染其他疾病,
可使症状复杂化,严重时也可以发生死亡。
三、剖检病变
贫血、黄疸是该病的特征。血液稀薄。皮 下脂肪黄疸、黏膜苍白,皮下组织水肿,多数
有胸水和腹水心包积液;肝肿大呈土黄色,表
面有黄色条纹状或灰白色坏死灶;脾脏肿大变 软,呈暗黑色,边缘柔软易脆;肾肿大而有积 液,膀胱里充满尿液,膀胱壁上有出血点;肠 系膜黄疸,肠内有大量凝血块;淋巴结肿大,
猪附红细胞体判定标准
猪附红细胞体判定标准
猪附红细胞体判定标准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1. 形态特征:猪附红细胞体应呈现典型圆盘状,直径应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形态异常的猪附红细胞体,如椭圆形、出现裂口或凹陷等,应被视为异常。
2. 表面光滑度:猪附红细胞体表面应光滑,不应有凸起、颗粒等异常结构。
异常的表面结构可能是疾病或其他异常情况的指标。
3. 红细胞密度:猪附红细胞体的密度应在正常范围内,通过计算单位体积内的红细胞数来评估。
密度过高或过低的红细胞体可能暗示着疾病或其他异常情况。
4. 颜色特征:猪附红细胞体正常应呈现橙红色。
任何明显不同于正常颜色的红细胞体,如过深或过浅的颜色,应视为异常。
5. 可溶解性:猪附红细胞体应在适当的环境中具有一定的可溶解性,在溶液中不易发生凝固或沉淀。
出现不溶性团块或颗粒聚集的红细胞体应被视为异常。
以上标准仅作为初步判定的参考,实际应用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并结合对疾病或异常情况的了解。
确保在进行判定时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以减少误判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变
肝脏有局灶性的坏死灶
喉头黏膜和气管外膜黄染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变
淋巴结有不同层度的肿大与黄染
皮 下黄染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变
脾肿大黄染
胃浆膜弥漫性黄染与所属淋巴结肿胀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变 胃黏膜弥漫性黄染与散在出血斑 小肠与肠系膜弥漫性黄染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变
心包浆膜黄染
胸肋膜弥漫黄染
? 病程长短不一,短者几天,长者数年,严重者死亡。
病猪耳、颈、肩部皮肤毛孔处弥漫性渗血
病变
? 黏膜浆膜黄染 ? 弥漫性血管炎症,血管周围有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
细胞聚集 ? 肝肿大,脂肪变性,有实质性炎性变化和坏死,胆汁浓稠 ? 脾肿大,被膜有结节,结构模糊 ? 肺、心、肾等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变化 ? 死亡动物病变广泛,往往具有全身性
? 增殖:
在红细胞上以二分裂方式进行增殖。
抵抗力:
对干燥和化学药物比较敏感 0.5%石炭酸于37C经3h可将其杀死 一般常用浓度的消毒药在几分钟内即可使其死亡 对低温冷冻的抵抗力较强,可存活数年之久。
流行病学
宿主:马、驴、骡、猪、牛、羊、奶山羊、兔、鸡、鼠、骆驼
鼠类、狗、猫、鸟类和人等。 相对宿主特异性:牛&山羊;绵羊&山羊 传播途径:尚不完全清楚 接触性传播: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长期或短期接触 血源性传播:注射、打耳标、剪毛、人工授精等 垂直传播:母猪经子宫感染仔猪。 媒介昆虫传播:虱、蚊、螫蝇 发病季节:夏秋或雨水较多季节多发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
(Eperythrozoon,简称附红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特征。
最早发现于1928年,直到1950年确定猪的黄疸性贫血是由附红 体所引起,才逐渐被重视起来。
我国于1981年首先在家兔中发现附红体,相继在牛、羊、猪 等家畜中查到附红体,以后在人群中也证实了附红体感染的存 在。
? 间接血凝试验 报道较多;滴度 >1:40为阳性,能检出补反阴转的耐过猪。
? 荧光抗体试验 抗体于接种后第4d出现,在第28d达到高峰。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不适用于小猪和公猪的诊断,也不适用于急性期诊断。
4. DNA技术—PCR技术:敏感性≥lpg的DNA
防制
1. 治疗:
四环素、914、卡那霉素、强力霉素、土霉素 黄色素、血虫净(贝尼尔)、氯苯胍
诊断
1. 直接镜检: 鲜血压片和涂片染色(吖啶黄染色可提高检出率)
2. 动物试验: 血液接种健康 小鼠、兔、鸡或鸡胚,接种后观察其表现, 采血查附红体。
血液压片红细胞周围的附红细胞体
3. 血清学试验:
? 补体结合试验 病猪发病后1-7d呈阳性反应,于2-3周后即行阴转。 用于诊断急性病猪,但不能检出耐过猪。
2. 预防:
? 驱除媒介昆虫 ? 做好针头、注射器的消毒 ? 消除应激因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将四环素族抗生素混于饲料中
公共卫生:
? 不同病人有不同表现 ? 发热、黄疽、贫血、出汗、疲劳、嗜睡 ? 肝脾和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肿大等。 ? 小儿患病后尿色加深。 ? 红细胞、血红素、血球压积、血小板等降低。
动物:
症状
? 多数隐性,少数发病(受应激因素刺激)
? 潜伏期2-45d, 因动物种类不同而不同
? 发热,食欲不振,精神萎顿
? 黏膜黄染,贫血,背腰及四肢末梢瘀血
? 淋巴结肿大
? 心悸及呼吸加快;腹泻,生殖力下降,毛质下降
? 红细胞数减少,血红素\血浆白蛋白\球蛋白均下降,淋巴
细胞及单核细胞上升,血红蛋白尿
形态:
? 多形态,环形、球形和卵圆形,少数呈顿号形和杆状。 ? 多在红细胞表面单个或成团,呈链状或鳞片状,少量游离。 ? 猪附红体:一般呈环形,直径0.8-2.5um,也有球状、杆状。 ? 绵羊附红体:点状、杆状和球状,直径为0.3-0.6um; ? 兔附红体:多呈顿号形,直径为1.2-1.5um。 ? 革兰氏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瑞脱氏染色淡蓝色。
病 原—附红体
? 分类: 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无浆体科(Anaplasmata—ceae)、 附红细胞体属(Eperythrozoon)。(原虫,“类边虫病”)。 种名:绵羊的绵羊附红体、猪的猪附红体和小附红体 牛的温氏附红体、鼠的球状附红体、猫的猫附红体 狗的彼来克洛波夫附红体 家兔的兔附红体、山羊的山羊附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