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
理想与现实之间——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四 人 界 中 的 人 ,他 们 顺 其 自 然 之 性 而 生 活 .但 是 他 们 并 非 毫 无 觉 逻 辑 进 程 上 是 递进 的 , 种 境 界 不 是 单 独 孤 立 毫 无 联 系 的 。 们
解 , 是觉 解很 少或 程度 很低而 已 . 冯友兰 的话 说就 是 “ 只 用 浑 可 以从最低 的 自然境界 上升到天 地境界 ,在精神上 实现 自我 超
冯友兰 的境界说是建立在人对宇宙人生 的觉 解之上的 . 这种 亦应 有 贡 献 。 ” 对宇宙人生对于人 的意义 的自觉了解是构成 某种境界的关键 。 冯 友兰说 :“ 宇宙人 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 不同底意义 , 即构成人所 有底某种 境界 。 在此基础 上 , ” 为通天 人之际而 明内圣外 王之道 . 二、 冯友 兰人生境界理 论的特点 从横 向 关系上 看 ,自然境 界 、功利境 界 、道德境 界 、天 地 境界 是可 以并 存 的 他 们是 并列 的 . 少在 冯友 兰看 来世 界上 至
进 程 下 , 掘 冯友 兰人 生 哲 学 的 现 代 意 义 , 提 高人 的 境 界 是 一 种 深 重 的话 语 和 言 说 。 开 对 [ 词 】 想 与现 实 冯友 兰 关键 理
按冯友兰的说法 , 中国哲学的任务不在于增加人们积 极地 知
识 .而在 于提 高 人 的 境 界 。那 么 . 中 国 哲 学 的 传 统 , 界 是 心 德 境 界 要 高 于 功 利 境 界 。 照 境 灵 的存 在 状 态 . 人 的 安 身 立 命 之 地 。 史 上 , 国 的哲 学 家 总 是 历 中 会 把 实 现 一 种 境 界 作 为 自己 哲 学 的使 命 .这 就 是 所 谓 “ 内外 合
沌 或 ” 沌 ” 混 。
冯友兰自述读书笔记
冯友兰自述读书笔记浅读了一下冯友兰先生的自述,也不免产生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另外的,也对当时社会中的哲学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下面就简单的说一点我的看法和认识。
首先是篇幅最长的社会部分,在这一部分我们能够从文字中或者前面的图片看出来,梦游览先生生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或者说是地主家庭。
但幸运的是,这个家庭并没有被封建主义思想所腐蚀,依然有很多民主的思想或者先进的思想存在。
包括冯友兰的父亲冯台异虽然身在一个封建主义制度中为官,又无力改变晚清时期官场的黑暗腐败,却能够秉承着一颗正直坦然的心态,不与其同流合污。
我想,就是这样的处事方式对冯友兰日后的思想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并且冯台异先生一直坚持让冯友兰先生读书的想法是很具有前瞻性的,在那样一个年代,不管怎样,将孩子们的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上,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就是因为家庭重视教育,才开启了冯友兰后来的学习生涯。
以及后来冯友兰的母亲让冯友兰的妹妹去读大学,这样的举动也是相当令人钦佩的。
因为可能母亲原本的文化水平就不高,而且又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背景下长大的,即使是这样还能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可是相当不容易的。
说到这里,就不免要谈谈冯的母亲对于这个家庭的贡献了。
在冯的父亲在世的时候,她一直遵循着相夫教子的本分,做好家里家外的每一件事。
记得有一段描述:说是县官的收入比以前少了(当时冯的父亲是县官),所以母亲就开始不用佣人,于是所有的打扫房间,洗洗涮涮,缝缝补补,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全是她一个人做了,也从来不叫孩子们帮忙。
说记得母亲刚来冯家的时候,长辈们夸母亲能干,能置十顷地。
我就觉得对于一个勤劳又简朴的女人来说无疑是很大的一种赞美。
在冯友兰兄弟二人要出国的时候,母亲又嘱咐希望他们能关照好自己,家里不用他们管,她能打理好。
这让我觉得冯母其实是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
一直到她寿终正寝的时候,她都无时无刻在为这个家为孩子们付出着,却从来不要求回报,即使是离开的时候,也没有要求孩子们在身边陪伴她,所以不得不说,她是个伟大的女人,也是个坚强的女人。
从人生境界看冯友兰哲学
从人生境界看冯友兰哲学儒学一直是中国哲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人生价值从来都是最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进入新时代,如何将传统的哲学思想赋予新的意义,是现代中国哲学家们的历史任务。
在这之前,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在这个方面首先走出了很大一步。
冯友兰是作为“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之一,虽然不是整个生涯都在研究儒学思想,但是冯友兰在其人生价值的哲学理论上很大一部分都是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的,又同时根据当时的年代特征进行融合。
他把自己在这方面的思想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几句话也精炼的概括出去其在思想中对人生价值的看重,并且他也将这视为其哲学思想的支柱。
也正是因为其对人生价值的看重,也让他在他的博士论文《天人损益论》中指出哲学是求好之学,他在文章中说:“人乃于诸好之中,求惟一的好(即最大最后的好),于实际的人生之外,求理想人生,以为吾人批评人生及行为之标准。
而哲学之功用及目的,即在于此。
故哲学者,求好之学也。
”他所说的“求好之学”,指的也就是人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有确定的人生理想,进而确定人生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20世纪初,冯友兰还在大学任教时,就已经开始研究人生意义问题了。
当时其与几个朋友合办了一本杂志《心声》并亲自担任编辑,冯友兰经常在杂志中发表自身的新观念和研究。
当时他在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名为《新学生与旧学生》一书就引起当时哲学界的热议。
在这篇文章里面,冯友兰将“旧学生”进行了批判,说其只注重书本上的知识却忽略了学问本身的奥妙,“旧学生”在思想上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将过去看的比未来重要,将个人看的比群众重要,将理论空谈看的比实际情况重要等等。
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热议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其对“旧学生”一针见血的批判,而且冯友兰试图用这篇文章来讽刺批判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人生观。
从这篇文章其实也可以看出当时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都还处于不成熟不系统的状态,其中有儒家思想的特征,又有实用主义的影子。
感悟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们并不知道人生对自己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本 在 天地 境 界 中 ,人 不仅 了解 社 会 的 存在 ,而 且 了解 一个 更 大 的 整
能 的 ,是 在本性 的驱 动下 做 出的 动作 ,新 生儿 的人 生 就处 于 自然境 体 即 宇 宙 的存 在 ;他不 仅 是 社 会 的一 员 ,而 且 是 宇 宙 的一 员 ;有 了 这种 觉 解 ,他 就 为宇 宙 的 利 益 做各 种事 并 自同 于 宇 宙 。在 这 个 境 界 中 的人 的人 格 是完 善 的 。然 而并 没 有 多少 人 能达 到 天 人 合 一 二 .功利境界 ,生物之理 功 利境 界 是 高于 自然 境界 的 上一 层境 界 ,因此 处 于功利 境 界 的 的境 界 ,因 此 圣人 也 就 代 表 了一 种理 想 人 格 ,天 地 境 界 也 就是 我 人并不像 自然境界的人一样对 自己对人生完全没有觉解 ,但是这种 们 所 追求 的最 高境 界 。
2 0 1 6 年第 3 0 期 T e a c h i n g e s s a y
镙岁 { ’ 谙 丈
感悟 冯友兰的人生 四境界
李慧敏
( 陕 西省榆 林 市榆林 林 业 学校 ,陕 西 榆 林 7 1 9 0 0 0 )
【 摘要 】冯友 兰先生是研究中国哲学和 中国哲学史的一代 宗师 ,在他看来,人 生问题是哲学家们的课题,哲学家不能离开人的本质和
道 德境 界 则更 上一 层楼 ,它是 功利境 界 的上 升境界 ,道德 境界
同意义就构成了各个人的不同境界。就像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
在冯 友 兰看 来没 有两 个人 的境界 是完 全相 同的 。而根 据 每个 人对 宇 的人对 于人 性 包含 着社 会性 的 觉解 ,把 自己和社会 联 系到 了一 起 , 宙 的不 同的 了解程 度 , 冯 友 兰先生 把人 生 境界 分为 四种 :自然 境界 、 在 这一 境界 的人 不 只想 到 自己 ,还会 想 到国家 ,想 到社 会 ,想 到大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冯友兰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先生一生致力于哲学与哲学史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受到世界哲学家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赞誉。
关于人生境界,冯友兰提出了四种境界之说。
冯友兰说,人对宇宙人生的了解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的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了人所处的不同境界。
人生境界可分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
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顺着他的自然天性、习惯或社会风俗去做事,既无明确目的,也不明了所做的意义,小孩吃奶和原始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属于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的。
有时候,他们亦为社会服务,但服务的动机,是想换取更高的价值。
他们虽在服务,但其最后的目的,还是为着小我。
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都是普通一般人所有的。
道德境界: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行义。
所谓义与利的真正分别,应该是求个人之利者为利,求社会之利者为义。
亦即义与利之别,即公与私之别。
道德境界的人,其所作皆能为社会谋利益,古今贤人及英雄便是已达道德境界的人。
天地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事天地。
即,我的身躯虽不过七尺,但其精神却充塞天地之间,事事以不仅贡献社会,更能贡献于宇宙,而“与天地比寿,与日月同光”。
唯大圣大贤才能达到此境界。
人生四种境界,某种境界需要的知识程度越高,则境界越高;所需知识越低,则境界越低。
故四种境界由低到高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境界有高低,人所享受的世界也有大小,境界越高,享受的世界越大。
人生四种境界,不仅有高低之分,还有久暂之别。
有人已达到某种境界,但因心理变化,不能常驻此境界。
作恶的人属于功利境界,有时良心发现,做一点儿好事,在良心发现的一刹那,他就入了道德境界。
过了一会,他或许又会回到功利境界。
若人能常驻于道德境界,便是贤人;能常驻于天地境界,便是圣人。
人生四种境界,由低到高,是一种发展。
遇见我人生的灯塔
遇见我人生的灯塔遇见我人生的灯塔——东方哲学文 / 朴槿惠我走过的路与众不同。
在大学时期,我梦想成为电子科学领域的产业主力军。
但是,在我22岁时,母亲突然过世,我的人生道路也从此完全改变了。
我自然而然地弥补母亲的空位,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但不出几年,父亲也同样离我们而去。
在我不到30岁的时候,双亲都遇刺身亡,我和弟妹们的心情何等的绝望和痛苦,可想而知。
让我更绝望的是,陪在父亲身边的人一一离开,而且我的父母由于政治原因受到人们的指责。
我仿佛失去了一切,连呼吸都很困难,想要放弃一切。
每当我看见其他家庭手拉手去郊游,在心理念叨:若我也出生在平凡的家庭,那多好啊……熬过如此痛苦的时间,恢复平静,是不断地与自己进行对话,与自己斗争的过程。
读东西方的古典书籍,进行冥想,天天写日记,回顾自身,这样慢慢地坚定了内心。
就在这时,有一本书悄悄地走进我的心房,成为了人生的导师,那就是冯友兰先生所写的《中国哲学史》。
东方哲学与重视逻辑和论证的西方哲学不同,讲究领悟。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和战胜人生磨难的智慧,让我领悟到了如何自正其身,如何善良正直的活着。
如同我的外号「笔记公主」,我无论见任何人,听到什么样的内容,会把所有的内容都会记下来,看书的时候也是如此。
读《中国哲学史》时,我把每个引起共鸣,让我有所领悟的句子都写在笔记本上,将含蓄的文字和字里行间中找到的真理刻在我心里。
现在偶尔也会翻开以前的笔记本来回忆当时的感受。
最佳的修身之道是不矫揉造作,顺其自然。
这就是道家的无为、无心。
推己及人,即为‘仁’。
坐密室如通行,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这些句子依然深深地打动我心。
自与《中国哲学史》相遇,我恢复了心里的宁静,明白了之前所不能理解的许多事情。
所谓人生,并不是与他人的斗争,而是与自己的斗争。
为了在这场斗争中获得胜利,最重要的是内心必须坚定,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和欲望。
我懂得了平凡但珍贵的道理:金钱、名誉和权力都如同刹那间烟消云散的一抹灰烬,只有正直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
最新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
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每个人的人生都会不一样,但只要你努力,以下就是来自随笔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欢迎阅读和借鉴。
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第一篇】:理想人生理想,是人生的目标,人活着就要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人生的道路上有酸、有甜、有苦、有辣。
遇到困难我们要克服,不要后退。
有理想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贫穷的人渴望富裕,生病的人渴望健康,孤独的人渴望快乐……理想不仅是目标,它还是渴望,他们为理想而奋斗,同时我也在为我的目标而奋斗—考上理想的大学。
在奋斗的过程中是苦的,但也不完全是苦的,它也有甜。
虽然目标离我很遥远,可望而不可即。
但是,不想着路途有多遥远,只要想着我是在走一小步,我能行的,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一步一步走,日积月累,总有一天我能成功。
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很明显,要实现我的理想,就要好好学习。
每次做对一道数学题,我会沾沾自喜;写出一篇好作文,我回感到自豪;读出一篇英语文章,我回觉得我很棒。
每成功一次,就代表着我向我的目标跨了一步。
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是理想让我重新有了信心,是理想给了我一双鞋,我穿着它走向黎明。
理想是一盏明亮的灯,让我在夜里看到光明;理想是闪闪发亮的宝石,吸引着我向它走去;理想是绚丽的花朵,让我渴望得到它;理想是路,引我走向黎明,理想是月亮,让我在夜里也能看到“太阳”;理想是根,把养分输送给叶和花;理想是叶,把新鲜空气带给人类……人的理想不是只有一个,当你达到目标时,就会有下一个目标让你去继续奋斗。
整个人生就会充满奋斗,充满快乐。
贫穷的热富裕了就会渴望荣誉,生病的人健康的就会渴望朋友……现在我追求着我的理想,坚持不懈的奋斗,我相信,我会成功!要达到理想的境界,就要历尽千辛万苦,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第二篇】:理想人生如果说人生是船,那么理想就是帆,给予小船乘风破浪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理想,有的想成为医生,有的希望做记者,有的梦想成为一名世界闻名的运动员……而我,却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
冯友兰的“人生四个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个境界”冯友兰的“人生四个境界”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过,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1.自然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2.功利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3.道德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4.天地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中国现代新儒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第一境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此境界之人以本我为中心,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他的存在对他人和社会没有实际意义;第二境是讲求实际的“功利境界”,此境界之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取舍,他的存在和作为,对自身有着实际意义,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也是相对于自我意义而言;第三境是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皆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对社会伦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第四境是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以大自然和宇宙为中心,对宇宙万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他所描述的四种境界之人分别为:生物的人,现实的人,道德的人,宇宙的人,他们由低级向高级渐次而成,前一个境界是后一个境界之基础。
冯友兰人生哲学的读后感
冯友兰人生哲学的读后感初识冯友兰先生是因为读他写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在孔子孟子的仁和义;墨子的兼爱;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冯友兰人生哲学的读后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冯友兰人生哲学的读后感篇一初识冯友兰先生是因为读他写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在孔子孟子的仁和义;墨子的兼爱;道家的“无为”,这些高深的哲理中慢慢吸取中国文化的营养。
当看到《冯友兰追问人生》一书时,毫不犹豫的收入囊中,信手翻开书页,跟随冯友兰先生的目光探寻人生四部曲。
本书45篇文章,从人生真相起笔,到人生境界等,最后落笔于人生的漫谈,四部曲层层递进,演绎人生之旅。
人生是一个宏观的理论,冯友兰先生从微观的角度,阐述这个宏观概念,我喜欢听他娓娓道来,讲授一个个哲学命题,传授哲思,人生成功之因素,他讲解只有才力命三种因素结合,才可以成功,《伤仲永》中讲述的神童仲永,天姿聪颖,后来自己不要学习,沦落为一个普通人,就是没有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所以古人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只有努力才能在某个专业取得成功,但是要想有大的作为,就像诗人能成为大家,或名家,就要靠他的才来决定。
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这让我记起戴维.申克《天才的基因》提出的新观点,“人人体内都藏着一个天才”,他指出天才不是靠天资,而是训练出来的,莫扎特、贝多芬都是小小年纪开始训练,坚持不懈,才获得成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恒心和毅力是制胜的法宝,戴维.申克先生在书中强调后天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我不完全赞同戴维.申克先生的观点,我赞同冯友兰先生和爱迪生的观点,没有天资,你即使再努力,也不一定能成为大家、名家。
冯友兰先生提出自然、功力、道德、天地的“人生四境界”说,从低到高,帮助人们在欲望和迷茫的世界中,构筑精神的理想境界。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读后感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读后感《人生的境界冯友兰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真的是感触良多呀!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人生的境界到底是啥呢?读着读着,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原来呀,人生可不是简简单单地过日子,而是有不同层次的境界。
就像我们平常做事情,有的时候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可能就是最低的境界啦。
但再往上走,有的人会考虑到周围人的利益,会为了家人、朋友去努力,这境界是不是就高了一点呢?还有更高的境界呢,那就是为了社会,为了全人类去付出。
这种人呀,真的太伟大啦!我就在想,自己能达到哪种境界呢?冯友兰先生说的这些,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
有时候我会很自私,只想着自己开心,现在想想,这样可不行。
我得努力往上走,多为别人着想。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长大了一点,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不再像以前那样糊里糊涂地过日子,而是想要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朋友们,你们要是还没读这本书,真的可以去读一读,说不定也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呢!《人生的境界冯友兰读后感》(二)亲人们,我来和你们聊聊我读完冯友兰先生《人生的境界》后的感受哈。
哇塞,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冲击!一开始,我就被冯先生对于人生境界的划分给吸引住了。
你说,咱们平常忙忙碌碌的,不就是为了生活嘛。
可这生活背后,原来还有这么多说道。
有时候我们做事情,可能就是凭着本能,没想太多,这就是自然境界。
然后呢,当我们有了一点目标,为了达成自己的愿望去努力,这就到了功利境界。
可这还不够呀,想想那些心怀大爱的人,他们为了别人,为了社会去奉献,那才叫高境界呢。
我就琢磨着自己,大多数时候可能就在功利境界里徘徊。
比如说,学习为了考个好成绩,工作为了多赚点钱。
可是这样的人生,总觉得缺了点啥。
读了这本书,我就想啊,得给自己定个更高的目标,不能光盯着眼前那点小利益。
要多关心关心身边的人,多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
感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人生的思考。
极高明而道中庸_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理想人生
第10卷 第3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 10 No 3 2010年5月Journal of Hebe iP olytechnic U niversity(Social Sc ience Ed ition)M ay.2010文章编号:1673 2804(2010)03 0012 03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理想人生陶晓燕(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关键词:人生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精神境界;生活方式摘 要: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冯友兰先生理想人生的最高境界。
极高明!是就人的境界说的;道中庸!是就人的行为说的。
就境界说,由于人对人生觉解的程度不同,可有四种不同的境界,天地境界是人的最高妙的精神境界;就行为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不必有什么特别的不同,只是一种平凡而自然的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志码:A法国小说家福楼拜有句名言:像半神人那样思考,像普通人那样生活。
!这句话似乎能让我们想起中国儒家经典∀中庸#里面的一句话,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境界,也是冯友兰先生人生境界说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和最终追求。
它既超越常人的生活,又不脱离常人的生活。
极高明而道中庸!,从世俗的眼光看,似乎是对立的:极高明!就不大可能道中庸!,而道中庸!就很难做到极高明!。
但是,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却恰恰要在这种不可能!之中找到可能!。
他想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统一这种对立的方法,极高明而道中庸!,中间的而!字正是统一这种对立的桥梁。
一 极高明! 理智而高妙的精神境界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极高明!有两层含义:从理论上或哲学思维水平的角度来讲,是指哲学所具有的空灵!特质。
这里的空!不是指内容的虚无,而是言其不着实际,是一不着实际、不指涉具体实际内容的形而上;从实践上或人的精神境界高低的角度来讲,指人的觉解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天地境界。
此境界中的人从大全、理及道体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由此,一切事物对人而言有一种新意义,这种新意义使人有一种新境界,使人的精神境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024年人生境界冯友兰读后感
2024年人生境界冯友兰读后感冯友兰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化学者,他的著作《人生境界》是他晚年的力作。
这本书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行为准则等重要主题。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冯友兰深邃的思想所折服。
他通过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揭示了许多我们常常忽略的重要问题。
他指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而在于追求真理和道德。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道德价值观的追求,人才能够达到真正的人生境界。
这一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我被冯友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所启发。
他认为人类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而不是对其进行剥削和破坏。
他指出,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而不是互相对立的关系。
这一观点让我深思,我开始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外,我也被冯友兰对人的行为准则的探讨所感动。
他认为,人的行为应该基于道德和良知,而不是出于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
他指出,只有通过追求道德和良知,人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一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行为准则,我开始思考自己是否在行为中遵循道德和良知,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个有责任感和良知的人。
总的来说,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的方向。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行为准则有了新的认识。
我相信,只有通过对这些重要问题的思考和实践,我才能够达到真正的人生境界。
因此,我决心将冯友兰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为实现真理、道德和和谐共生而努力。
冯友兰:人生之真相和目的
冯友兰:人生之真相和目的人生之真相和目的作者:冯友兰人生之真相是什么?我个人遇见许多人向我问这个问题。
这个“像煞有介事”的大问题,我以为是不成问题。
凡我们见一事物而问其真相,必因我们是局外人,不知其中的内幕。
报馆访员,常打听政局之真相,一般公众,也常欲知政局之真相。
这是当然的,因为他们非政局之当局者。
至于实际上的总统总理,却不然了。
政局之真相,就是他们的举措设施;他们从来就知之甚悉,更不必打听,也更无从打听。
这是一个极明显的比喻。
说到人生,亦复如是。
人生之当局者,即是我们人。
人生即是我们人之举措设施。
“吃饭”是人生;“生小孩”是人生;“招呼朋友”,也是人生。
艺术家“清风明月的嗜好”是人生,制造家的“神工鬼斧的创作”是人生;宗教家“覆天载地的仁爱”也是人生。
(这几个名词,见吴稚晖先生《一个新信仰的宇宙及人生观》)问人生是人生,讲人生还是人生,这既是人生之真相。
除此之外,更不必找人生之真相,也更无从找人生之真相。
若于此具体的人生之外,必要再找一个人生真相,那真是宋儒所说“骑驴觅驴”了。
我说:“人生之真相,即是具体的人生。
”……不过如一般人一定不满意于这个答案。
他们必说:“故假定人生之真相,即是具体的人生,但我们还要知道为什么有这个人生。
”实际上一般人问:“人生之真相,果何如乎?”之时,他们心里所欲知者,实际是“为什么有这个人生?”他们非是不知人生之真相,他们是要解释人生之真相。
哲学上之大问题,并不是人生之真相之“如何”——是什么,而乃是人生之真相之“为何”——为什么。
不过这个“为”字又有两种意思:一是“因为”,二是“所为”,前者指原因,后者指目的。
若问:“因为什么有这个人生?”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只能说:“人是天然界之一物,人生是天然界之一事。
”若要说明其所以,非先把天然界之全体说明不可。
现在我们的知识,既然不够这种程度;我这篇小文,尤其没有那个篇幅。
所以这个问题,只可存而不论。
现在一般人所急欲知者,也并不是此问题,而乃是人生之所为——人生之目的。
冯友兰心目中的人生四大境界星星论道
冯友兰心目中的人生四大境界*星星论道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冯友兰把人的境界分为四种:
1.自然境界
2.功利境界
3.道德境界
4.天地境界
在冯友兰的心目中,老子的境界就属于最高境界-天地境界。
〖2021年整理〗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札记
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札记(戴建华)冯友兰先生(1895—1990),字芝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研究而言,人们赞美冯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意思是:后人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胜过冯先生,但是却不能绕过冯先生,因为那样不但必然要多费力气,而且容易走弯路而难以深入堂奥。
人们还感叹,冯先生的观点你可以同意,也可以反对,但你不会不明白①。
然而,饶有意味的是,相较于冯先生的博大精深,纵使他深入浅出,要真正“觉解”也并非是件容易的事。
《人生的境界》一文就甚具言辞简约、意蕴遥深的特点,爰作读书札记,聊供参考并资谈助。
一北京西郊万安公墓,冯友兰先生长眠于斯。
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刻有这样两行文字:“三史释今古,六书记贞元”。
“三史”即指《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即指《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这六部书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
当时处于民族存亡绝续之际,所谓“贞元之际所著书”,《易经》上说:“乾,元、亨、利、贞”,元亨利贞代表春夏秋冬,贞下启元,意味着严冬即将过去,春天就会到来,而历史恰如冯先生所逆料。
他进而想到,《诗经》上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简言之,就是“旧邦新命”,而中国历史的发展足以当之。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②。
所谓“旧”,就是文化悠久;所谓“新”,就是重振复兴。
而作为一个哲学家,冯先生说他所能做的就是发扬古老的传统文化,因为“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虽然已经过去了,但也是中国新文化的一个来的起点。
将来中国的现代化成功,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古也是最新的国家”③。
这就是所谓“阐旧邦以辅新命”——把中国古典哲学中本身具有的永恒价值阐发出来,使之大放异彩,这就是冯先生毕生的使命。
二冯先生认为,“哲学的内容是人类精神的反思。
它的作用是锻炼、发展人的理论思维,丰富、发展人的精神境界”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人生,是需要我们去经历的。
下面是随笔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希望你们喜欢!谢谢!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第一篇】:《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宋明道学中,这几句《中庸》引起了很大的讨论。
程明道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
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圣人的心,如明镜,如止水,是廓然大公的。
因为它是廓然大公的,所以亦无所偏倚,无所偏倚谓之中。
因为它无所偏倚,所以遇到事物,当喜即喜、当怒即怒、当哀即哀、当乐即乐。
此即所谓发而皆中节,此即谓之和。
朱子说:“喜怒哀乐,各有攸当,方其未发,浑然在中,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及其发而皆得其当,无所乖戾,故谓之和。
”此所谓中的意义,是无所偏倚,不是无过不及。
已发的喜怒哀乐,可有过或不及,而此所谓中,是“未发”,所以不但无过不及,且亦无无过不及可说。
未发已发,后亦成为宋明道学家所常用的名词。
他们又常引《易·系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语。
圣人的心,未发时如明镜止水,是“寂然不动”;已发时,喜怒哀乐,各得其当,是“感而遂通”。
冯友兰是哲学大师、思想家,然而,他的哲学体系是以人为中心的,理想的人生,即好的人生是他最为关注的。
他的人生观一度风靡中国。
冯友兰的随笔,已被称为“冯氏哲理随笔”,质朴的文笔寓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为大众读者所喜爱。
冯友兰一生坎坷,他的精神极其乐观,适应能力极强,活出了人生的“境界”,他的随笔正是这种“境界”的凝聚。
这本随笔集是第一部“冯氏哲理随笔”的结集,讲人生、讲哲理、讲精神、讲境界,讲的是大众关心的,形式也是大众喜闻乐见。
冯先生是一个运用语言的大师,在以白话与哲理文章方面,其才能可以说是冠绝一时。
冯先生的书特别好读,已是学者的公论。
因此,读冯先生的书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哲学的精华,而且可以学会做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之“西学东渐”以来,中西哲学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
当代中国哲学界最有名望的思想家是熊十力先生、金岳霖先生和冯友兰先生,三家学说都表现了中西哲学的融合。
唯有冯友兰先生的哲学体系可以说是“中”、“西”各半,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中西结合。
——国学大师张岱年芝生先生走过了九十五年的漫长的人生道路。
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有阳关大道,也有独木小桥,曲曲折折,坎坎坷坷。
然而芝生先生以他奇特的乐观精神和适应能力,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忠诚于自己的学术事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终于走完了人生长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冯先生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启发了我对此生生存目的的认识和追求。
只有将自己与自然相混同、相参与,打破物我之间的隔阂,与自然对话,吸取它的博大与生机,也就是我所理解的“天地境界”,才有可能越过“得失”这座最关键的障碍,以轻松的形态跑到终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敏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第二篇】:不论何人,只要尽心竭力,对社会的价值是没有分别的。
正如唱戏好的人,和所扮演的角色无关,梅兰芳登台,不一定饰皇后。
地位很阔的人不能尽伦尽职,是不道德。
村夫野老能尽伦尽职,就是有道德。
命运的好坏对于道德的完成也没有关系。
文天祥和史可法都兵败身死,可算不幸。
但是即使他们能存宋救明,他们在道德方面的成就也不会再增加一些;他们虽然失败,道德的成就也不因之减少一些。
不但如此,有的道德反要在不幸的遭遇下才能表现,如疾风劲草、乱世忠臣。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终身富贵的人,最多能做到前者。
做官发财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唯有道德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做不做的权全在自己。
有的人常常说我立志要做大学问家,或立志要做大政治家,这种人是可以失望的。
因为如果才不够,不能成为大学问家;命运欠好,不能成为大政治家。
唯立志为圣贤,则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成功。
圣贤是道德的最完成者。
普通人以为圣贤需要特别的在事功文学方面的天才,那是错误的,王阳明并不因为他能带兵而成贤人。
所以学问的成就需要才,事功的成就需要幸运的遭遇,道德的成就只要努力。
先生实为吾国之硕儒,现代之大哲学家。
其为文不事雕琢,平易明白;与人言缓而有条,不乏风趣;授课喜引笑话,颇见幽默。
先生学问特重精神境界,于宋明道学受用甚深,其心气平和,从容自得,精思志道,唯“有道气象”可以称之。
——北京大学教授陈来冯友兰(一八九五——一九九○)中国现代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一九一八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
一九二○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师从杜威、伍德布里奇等名师,一九二四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
他毕生的事业可以概括为“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
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中国近代以来能够建立自己体系的哲学家之一。
他是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杰出学者。
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第三篇】:一个人的才的分量是一定的,有几分就只有几分,学力不能加以增减。
譬如写字,你能有几笔写得好,就只能有几笔写得好。
学力只不过将原来不好的稍加润饰,使它陪衬你的好的,它只能增加量不能提高质。
不过诸位不要灰心,以为自己没有才,便不努力。
你有才没有才,现在还不晓得,到时自能表现出来,所谓“自有仙才自不知”,或许你大器晚成呢!既有天才,再加学力,就能在学问上有成就。
至于事功的建立,则是“命运”的成分多。
历史上最成功的人是历朝的太祖高皇帝,刘邦因为项羽的不行而成功。
如果项羽比他更行,他决不会成功。
学问是个人之事,成功则与他人有关。
康德成为大哲学家,并不因为英国没有大哲学家。
而希特勒的能够横行,却是英国的纵容和法国的疏忽所致。
历史上有些人实在配称英雄,可是碰到比他更厉害的人,却失败了。
有的人原很不行,可是碰着比他更不行的人,反能成功,所谓“世无英雄,遂令竖子成名”,所以事功方面的成就靠命运的成分大。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我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
道德方面的成就则需要努力,和天资命运的关系小,因为完成道德,不必做与众不同的事,只要就其所居之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尽伦尽职即可。
人伦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必须和别人发生关系,而且必须做事。
能尽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就是道德,和自己的地位高下事业大小都没关系。
和与同不同。
《国语·郑语》引史伯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以他平他谓之和”,如以咸味加酸味,即另得一味。
酸为咸之“他”,咸为酸之“他”,以“他”平“他”,即能另得一味,此所谓“和实生物”。
咸与咸是同,若以咸味加咸味,则所得仍是咸味。
此所谓“以同裨同”,“同则不继”也。
推之,若只一种声音,则无论如何重复之,亦不能成音乐。
若只一种颜色,则无论如何重复之,亦不能成文采。
必以其“他”济之,方能有成。
不论何人,只要尽心竭力,对社会的价值是没有分别的。
正如唱戏好的人,和所扮演的角色无关,梅兰芳登台,不一定饰皇后。
地位很阔的人不能尽伦尽职,是不道德。
村夫野老能尽伦尽职,就是有道德。
命运的好坏对于道德的完成也没有关系。
文天祥和史可法都兵败身死,可算不幸。
但是即使他们能存宋救明,他们在道德方面的成就也不会再增加一些;他们虽然失败,道德的成就也不因之减少一些。
不但如此,有的道德反要在不幸的遭遇下才能表现,如疾风劲草、乱世忠臣。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终身富贵的人,最多能做到前者。
做官发财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唯有道德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做不做的权全在自己。
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第四篇】:普通所谓努力能战胜“命运”,我以为这个“命运”是指环境而言。
环境是努力可以战胜的,至于“命运”,照定义讲,人力不能战胜,否则就不成其为“命运”。
孟子说:“知命者不立于危墙之下。
”如果一座墙快要倒了,你还以为命好,立在下面,因而压死,都是活该,不能算是知命。
又如逃警报,有人躲在一个不甚安全的地方,不意炸死了,这是他的“命”不好,也是他的遭遇不幸。
努力而不能战胜的遭遇才是命运。
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学问、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谓立言、立功、立德。
而所以成功的要素亦有三:才、命、力,即天资、命运、努力。
学问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运的成分大,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分大。
一个人生理的、心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这各方面底要求,都要于相当程度内得到满足,然后一个人才能保持一个健全的身体、健全的人格。
有许多生理的或心理的疾病,都是由于人的某方面生理的或心理的要求,太被压抑所致。
这是我们所都知道的。
人的生理的或心理的要求,怎样算是“于相当程度内得到满足”呢?怎样的满足,算是在相当程度内?又怎样的满足,算是超过相当的程度呢?一种生理的或心理的要求的满足,若达到一种程度,以至与别种生理的或心理的要求发生冲突,此即是此种要求的满足超过相当程度。
超过相当程度,即是太过。
若此种要求的满足,尚未达到此程度,而即受压抑,或此种要求,根本即未得任何满足,此即是此种要求的满足未达到相当程度。
未达到相当程度,即是不及。
此种要求的满足,若到一恰好的程度,既不与别种要求冲突,亦不受不必要的压抑,无太过亦无不及,则其满足即是得中,即是中节。
要成大学问家,必须要有天资,即才。
俗话说:“酒有别肠,诗有别才。
”一个人在身体机构上有了能喝酒的底子,再加上练习,就能成为一个会喝酒的人。
如果身体机构上没有喝酒的底子,一喝就吐,怎样练习得会呢?作诗也是一样,有的人未学过作诗,但是他作起诗来,形式上虽然不好,却有几个字很好,或有几句很好,那种人是可以学作诗的,因为他有作诗的才。
有的人写起诗来,形式整整齐齐,平仄合韵,可是一读之后,毫无诗味,这种人就不必作诗。
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第五篇】:有许多所谓“大哲学家”也谈命运,不过他们所谈的命运是指“先定”,既有“先定”,就有人要“先知”它,以便从中获利。
例如预先知道某种物品将要涨价,就大量买进,便可赚钱;知道某种物品将要跌价,就去卖出,便不亏本。
因此大发其财,无怪“大哲学家”们都生意兴隆了。
其实“先定”是没有的,即使有,也勿用先知。
如果有先定的命,命中注定你将来要发财,到时自然会发财;命定你要做官,将来自然做官;命定了将来要讨饭,自然要讨饭。
先知了也不能更改,不能转变,又何必要预先知道呢!我说的“命运”和他们所说的不同。
古人孔子、孟子等也谈命,如孔子说:“知天命。
”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
莫之致而至者,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