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中医医案——喘证

中医医案——喘证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温肾散寒法治愈喘证病案:罗某,男,40岁。

初诊:1948年1月2日。

主诉及病史:久咳多年。

今早因挑担过于用力遂至大喘抬肩,半卧不起,摇头嘘气,手冷汗出。

求余诊治。

诊查:面色青而喘促不止,呼多吸少,频咳涎沫,半卧而不敢动。

脉浮面紫,双尺弱,苔白质淡红。

辨证:喘无善证。

患者肢冷汗出而大喘抬肩,呼多吸少乃属寒水射肺、肾不纳气之暴喘。

水冷金寒则咳吐涎沫。

治法:温肾纳气,散寒止喘。

处方:细辛6g 熟附子24g(先煎)干姜12g 肉桂3g(焗服)白芍15g 炙甘草9g 法半夏15g 五味子15g2剂复煎。

二诊:服上方药2剂并复煎后喘定汗止,仍有咳唾涎沫。

再剂于上方加入款冬花15g、白果肉15g、柿蒂9g,嘱服3剂后咳嗽消失,诸症缓解而治愈。

按语本例属寒喘。

病者素有咳嗽病史,肺弱可知。

况每日以抬轿挑1担为生,劳则伤肾,过于用力则肺气亦伤,久则肾虚肺寒。

复因汗出当风,引动里寒而发为暴喘气逆之证,故宗仲景小青龙汤之法加减化裁以治之。

重用附子、肉桂温肾阳,取干姜、细辛、五味子暖肺散寒,配白芍、炙甘草缓急止汗,取法半夏以燥痰湿,诸药协同而取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3集,P690,吴灼燊医案。

吴灼燊(1901—1971),广东省顺德县麻冲乡人,出生于中医世家。

少入塾读书,聪敏勤奋,常习岐黄古著。

16岁随父习医,自学成才。

1921年起在广州悬壶行医。

1957年应聘到市传染病院工作,1959年奉调市中医医院一直工作到逝世。

吴灼燊为民盟成员,广州市第四届政协委员,广州市中医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1962年获广州市名老中医荣誉称号,是医院及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吴氏行医50年,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

悉心研究伤寒、温病的辨证施治法则,善用古典经方化裁治疗内、儿、妇科奇难杂证。

力主扶正驱邪、攻补兼施的治疗方法,对中风、臌胀、热病、痛证、血证有显著疗效。

中医对喘证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喘证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喘证的辨证论治一、实喘风寒壅肺证证候: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舌苔白而滑,脉浮紧。

病机: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治法: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合滑盖散加减。

常用药:麻黄、紫苏温肺散寒;半夏、橘红、杏仁、苏子、紫苑、白前化痰利气。

表寒肺热证证候: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扇,咳而不爽,吐痰粘稠,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病机: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法:解表清理,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宣肺解表;黄芩、桑白皮、石膏清泻里热;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内郁,咳喘上气,目胀睛突,恶寒发热,脉浮大者。

表寒肺热证证候: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扇,咳而不爽,吐痰粘稠,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病机: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法:解表清理,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宣肺解表;黄芩、桑白皮、石膏清泻里热;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内郁,咳喘上气,目胀睛突,恶寒发热,脉浮大者。

痰热郁肺证证候: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病机:邪热壅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黄芩清泻肺热;知母、贝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清化痰热定喘。

痰浊阻肺证证候: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病机: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杏仁、紫苑、旋复花肃肺化痰降逆。

喘证中医治疗及护理

喘证中医治疗及护理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宜宾市第二中医医院一、基本情况喘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4年1月至12月,宜宾市中医医院在内一科应用“喘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92例,患者平均住院日14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1.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57例:外寒内饮5例,风热犯肺13例,痰浊壅肺39例,肺气郁闭证0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有效咳嗽咯痰、深呼吸,口腔护理,气道湿化,翻身拍背,氧疗,活动,缩唇、腹式呼吸,监测体温,情志护理。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穴位贴敷、耳穴贴压、艾灸、中药雾化、穴位按摩、拔火罐、穴位注射。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中药穴位贴敷,其次是耳穴贴压。

分析其原因:1.中药穴位贴敷主要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应用方便,效果明显,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

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

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2. 耳穴贴压对于帮助睡眠,调理胃肠功能都有明显的作用,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正在逐渐推广,开展。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中药穴位贴敷。

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

2.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上述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中药穴位贴敷。

分析其原因:中药穴位贴敷操作简单,无损伤性,患者易于接受;能减轻踹病咳嗽、咯痰等不适症状,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本次总结中,穴位按摩的应用病例数较少,因此不做分析。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41人(45%);②一般:32人(35%);不满意:0人(0%)。

中医内科学——喘证

中医内科学——喘证

伴有面色苍白, 颧红,怕冷, 腰酸膝软; 中医内科学——喘证
伴有紫绀,心 心悸,
二、治疗原则
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 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 。 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权衡标本,分
别处治。
中医内科学——喘证
三、证治分类
喘证
实喘
风寒壅肺证 表寒肺热证 痰热郁肺证 痰浊阻肺证 肺气郁痹证
虚喘
肺气虚耗证 肾虚不纳证 正虚喘脱证
张”。
2、病因病机:
《素问·五邪》篇说:“邪在肺,则病皮肤痛,
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
3、辨证纲领: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喘促》说: “实
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4、治疗原则:
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认为:“喘由外
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中医内科学——喘证
.三、讨论范围
中医内科学——喘证
.实喘:
(一)、风寒壅肺证
1、证 候: (主)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 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
(兼)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 渴,无汗,
(舌脉)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3、治 法: 宣肺散寒 4、代 表 方: 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中医内科学——喘证
发 意三作肺时部、当有结 无相合 干关听 湿诊 性检,啰注音查
或哮鸣音。
1.查体:
可协助鉴别喘证出现的原因是 肺源性的诸如支气管肺炎、肺 炎、肺气肿、肺结核、矽肺等
,或为心源性的如心衰。
2.胸部x片及CT检查,心电图检查:
3.配合血常规、检测血白细胞总数、中性
粒细胞数,痰培养,血气分析,肺功能测

郝万山治疗咳喘医案

郝万山治疗咳喘医案

郝万山治疗咳喘医案咳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症状为持续咳嗽和呼吸急促,极易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在传统中医里,咳喘属于“喘证”范畴,主要表现为呼吸短促、喘息、胸闷等症状。

在中医治疗中,要根据具体的症状和体质,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郝万山先生凭借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多种针对不同情况的治疗方案,经常取得良好的疗效。

郝万山治疗咳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调理体质中医认为,咳喘的发生与人体体质的差异密切相关。

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除了针对具体的症状进行针灸、拔罐、按摩等治疗外,还要调理患者的体质。

具体而言,就是要根据个体体质的阴阳平衡关系,科学地调配药物和食疗方案,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作息规律等,从源头上避免病情加重。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核心疗法之一,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调整机体内部的气血平衡。

在咳喘的治疗中,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达到缓解病情和恢复机体正常功能的目的。

郝万山先生主张,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结合经验和科学,运用不同的针灸技术和方法,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咳喘的重要手段之一。

郝万山先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咳喘的治疗药物要根据患者的肺气虚、肝火上炎、脾虚湿盛等病因进行针对性的调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同时,药物的剂量和用法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4.中药汤剂中药汤剂也是咳喘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比于单一的药物治疗,中药汤剂在疗效上更加全面和针对性更强,同时还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郝万山先生认为,中药汤剂的配方和煎煮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调配和处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药的有效成分,达到治疗咳喘和调理体质的目的。

5.食疗调理食疗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和摄入营养素,改善机体内部环境,缓解病情并调理体质。

在咳喘的治疗中,郝万山先生主张采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尽量避免吃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同时还可以选用一些具有祛痰、止咳、化痰等功效的食材,如梨、苹果、蜂蜜等。

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

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

喘证是一种由于气道阻塞或狭窄引起的呼吸困难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喘证被归为气滞病类,主要表现为气机不畅、呼吸急促,甚至伴有喘息、咳嗽和胸闷等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结合了中医药和调理方法,能够缓解喘证的症状,促进病情的康复。

1. 中医药治疗中医药对喘证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

常用的中药有辛温理气、行气止咳的方剂,如小青龙汤、防风通圣散等。

这些药物能够调整人体气机的运行,疏通气道,增加肺活量,缓解呼吸困难的症状。

使用中药治疗喘证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2. 饮食调理中医护理方案还包括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结构对喘证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喘证主要与肺和脾胃有关,因此在饮食方面应避免燥热刺激,减少油腻、辛辣和油炸食物的摄入。

适宜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有助于促进气机的畅通。

3. 呼吸锻炼喘证的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难的情况,因此进行呼吸锻炼可以帮助改善呼吸机能。

中医认为,呼吸锻炼可以调整气机运行,增加肺活量,减轻喘证的症状。

常用的呼吸锻炼方法有腹式呼吸、深呼吸和缓慢呼吸等。

4. 气功调理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气机运行来促进健康的方法。

对于喘证患者来说,进行气功调理可以帮助改善气机的畅通,增强呼吸肌肉的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的症状。

常用的气功调理方法有八段锦、五禽戏和太极拳等。

5. 穴位按摩中医护理方案中,穴位按摩被广泛应用于喘证的治疗。

通过按摩穴位可以促进气机的畅通,缓解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的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太乙穴、肺俞穴和足三里穴等。

总结起来,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结合了中医药和调理方法,能够缓解喘证的症状,促进病情的康复。

中医药治疗、饮食调理、呼吸锻炼、气功调理和穴位按摩都是非常有效的中医护理方法。

然而,在进行中医护理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喘证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等,调整生活方式,达到最佳护理效果。

如果病情持续恶化或出现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

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

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
喘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气喘等症状。

根据中
医理论,喘证属于肺系疾病,常常与肺气虚、肺热、肺痰等因素有关。

因此,针对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调理肺气,清热化痰,以及调整体质,促进康复。

下面将就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对于肺气虚引起的喘证,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以补肺气为主。

可以采用
补益肺气的中药治疗,如人参、黄芪、白术等药物,同时辅以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以温补肺气,增强机体抵抗力,达到改善喘证症状的目的。

其次,对于肺热引起的喘证,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清热化痰。

可以采用清热化
痰的中药治疗,如天花粉、鱼腥草、贝母等药物,同时辅以穴位按摩、拔罐等中医疗法,以清热化痰,减轻喘证症状,促进病情康复。

此外,对于肺痰引起的喘证,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化痰平喘。

可以采用化痰平
喘的中药治疗,如半夏、桔梗、紫苏等药物,同时辅以推拿按摩、气功调理等中医疗法,以化痰平喘,改善呼吸困难等症状,达到治疗的效果。

除了药物治疗和中医疗法外,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还包括调整饮食结构,避免
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接触有害气体等环境因素,保持适当的运动锻炼,增强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护理措施。

综上所述,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针对不同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
括补肺气、清热化痰、化痰平喘等治疗方法,同时结合调整饮食结构、保持情绪稳定、改善生活环境等护理措施,全面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身体素质,达到治疗喘证的目的。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重视中医护理方案,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早日康复健康。

咳嗽憋气中医治疗方案

咳嗽憋气中医治疗方案

一、引言咳嗽憋气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中医称之为“喘证”或“咳嗽”。

中医认为,咳嗽憋气多由外感邪气、内伤虚损、痰饮瘀阻等因素所致。

中医治疗咳嗽憋气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将从中医理论出发,详细介绍咳嗽憋气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中医病因病机1. 外感邪气:如风寒、风热、燥邪等侵袭肺系,导致肺气不利,出现咳嗽憋气。

2. 内伤虚损:如久病体虚、劳累过度、情志不畅等,导致肺气虚弱,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出现咳嗽憋气。

3. 痰饮瘀阻:如饮食不当、脾胃虚弱、痰湿内生等,导致痰湿停聚,阻塞肺气,出现咳嗽憋气。

三、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原则1. 风寒袭肺型症状:咳嗽,憋气,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发热,脉浮紧。

治疗原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治疗方法:(1)中成药:感冒清热颗粒、川贝枇杷膏等。

(2)中药方剂:麻黄汤、小青龙汤等。

2. 风热犯肺型症状:咳嗽,憋气,痰黄稠,口干咽痛,发热,脉浮数。

治疗原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治疗方法:(1)中成药:银翘解毒片、板蓝根颗粒等。

(2)中药方剂:银翘散、桑菊饮等。

3. 燥邪犯肺型症状:咳嗽,憋气,痰少黏稠,口干咽燥,脉浮数。

治疗原则:滋阴润肺,清热止咳。

治疗方法:(1)中成药:川贝枇杷膏、养阴清肺颗粒等。

(2)中药方剂: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等。

4. 肺气虚型症状:咳嗽,憋气,痰白清稀,气短乏力,脉细弱。

治疗原则:益气养肺,止咳平喘。

治疗方法:(1)中成药:玉屏风颗粒、金匮肾气丸等。

(2)中药方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5. 脾虚痰湿型症状:咳嗽,憋气,痰多黏稠,胸脘满闷,纳呆便溏,脉濡滑。

治疗原则:健脾化痰,止咳平喘。

治疗方法:(1)中成药:六君子丸、二陈丸等。

(2)中药方剂:六君子汤、二陈汤等。

四、中医辅助治疗方法1. 针灸治疗:选取肺俞、风门、曲池、尺泽、丰隆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咳嗽憋气症状。

2. 推拿按摩:按摩肺俞、膻中、中府、尺泽等穴位,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咳嗽憋气。

中医关于“喘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喘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喘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喘证常由多种疾患引起,病因复杂,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为六外邪侵袭肺系,内伤为痰浊内蕴、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

一、病因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袭表犯肺,肺卫为邪所伤,肺气不得宜畅,或因风热犯肺,肺为热壅,清肃失司,以致肺气上逆为喘。

若表寒未解,内已化热,或肺有蕴热,寒邪外束,热不得泄,热为寒郁,或热蒸液聚成痰,痰热壅肺,肺失宜降,气逆而喘。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喘促》云:“实喘之证,以邪实在肺也,非风寒则火邪耳。

2.饮食不当过食生冷肥甘,或嗜酒伤中,损伤脾胃,以致脾湿不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肺气塞阻,升降不利,发为喘促。

如复加外感诱发,可见痰浊与风寒、邪热等内外合邪的错杂证候。

若痰湿郁久化热,或肺热素盛,痰火交阻于肺,痰塞火迫,上逆为喘。

若湿痰寒化,可见寒饮伏肺,常因外邪袭表犯肺,引动伏饮,塞阻气道,发为喘促。

3.情志所伤情志不遂,忧思气结,气机不利,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则气逆而喘。

明·李梴《医学入门·喘》所载“惊忧气郁,惕惕闷闷,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急促而无痰声者”即属此类。

4.劳欲久病久咳伤肺,或病久肺虚,气失所主,气阴亏耗,因而短气喘促。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喘》云:“肺虚则少气而喘。

”若劳欲伤肾,精气内夺,真元损耗,根本不固,则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入少,气逆喘促。

明·赵献可《医贯·喘》言:“真元耗损,喘出于肾气之上奔…乃气不归原也。

”或肾阳衰弱,肾不主水,水气凌心,心阳不振,肺气上逆致喘。

此外,如中气虚弱,肺气失于充养,亦可因气虚而喘。

二、病机1.喘证的基本病机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2.病位主要在肺和肾,但与肝脾有关,甚则及心。

因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为五脏华盖,乃气机出入升降之枢纽,肾主摄纳,有助于肺气肃降,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

喘证的中医辨证治疗

喘证的中医辨证治疗

喘证的中医辨证治疗喘证是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中的一种类型,具有特别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主要特点是可复发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喘证是针对患者的个体表现,通过诊断和辨证分析,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调节平衡,改善病情。

辨证分析喘证的辨证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诊等来确定病因病机。

根据辨证结果,喘证可以分为外感热邪、肺胃痰热、肺肾阴虚、肺脾气虚、肺胃虚寒等病机。

针对外感热邪的喘证,可选用清热解毒、疏风利窍的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连翘、板蓝根、金银花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配合针灸疗法,可选用关元、风池、肺俞等穴位进行治疗。

肺胃痰热型的喘证,主要表现为咳嗽黏痰、胸腹胀闷的症状。

治疗上可选用化痰导滞、清热化湿的中药,如苇白皮、茯苓、半夏等。

同时,还可选用足三阴经的荆门、商丘、足太阴经的太白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肺肾阴虚型的喘证,主要表现为喘息气短、干咳少痰、口干咽燥等症状。

治疗上可选用滋阴润肺、养阴清热的中药,如麦冬、沙参、石斛等。

针灸治疗可选用肺经的鱼际、中府,肾经的太溪、涌泉等穴位进行治疗。

肺脾气虚型的喘证,主要表现为气虚喘息、容易疲乏、腹胀便溏等症状。

治疗上可选用益气健脾、补肺固表的中药,如党参、黄芪、白术等。

针灸治疗可选用脾经的大横、关元,肺经的太乙、云门等穴位进行治疗。

肺胃虚寒型的喘证,主要表现为气虚喘息、身体发冷、恶寒喜温等症状。

治疗上可选用温补中焦、补肺散寒的中药,如肉桂、干姜、附子等。

针灸治疗可选用肺经的太渊、商丘,胃经的足三里、神阙等穴位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中医辨证治疗喘证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中药和针灸穴位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可以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使用药物和针灸。

中医喘证诊疗方案

中医喘证诊疗方案

喘证诊疗方案喘证指心气不足,虚衰而竭,或心气本衰复为外邪所困而引起的血行不畅,机体血虚或血瘀的病理状态。

其临床表现为心阳不振,阳虚水泛或阳虚血瘀引起的心悸怔忡,喘满咳唾,不能平卧,小便不利,身体浮肿等一组症候群。

慢性心力衰竭即归属于本病范畴。

一、诊断中医诊断参照2002年5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西医诊断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心肺气虚证症状:心悸,气短,乏力,可兼见胸闷乏力、动则加剧,神疲咳喘,面色苍白,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虚数。

治法:补益心肺。

方药:保元汤合补肺汤加减(党参15g,熟地黄12g,炙紫荒12g,桑白皮12g,肉桂3g,炙甘草6g,五味子10g,茯苓15g,黄黄30g,酸枣仁10g)。

若动则咳嗽,喘息甚,可加炙黄精12g,炒山药15g以补肺止咳;汗出不止,心悸怔忡者,加帽龙骨(先煎)30g,燃牡蛎(先煎)30g,山萸肉12g,山药15g以益气止汗。

中成药:黄茂注射液,补中益气,适用于症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本品io-2O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1-2次/ 日。

2、痰浊壅肺证症状: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舌淡或略青,苔白腻,脉沉或弦滑。

治法:宣肺化痰,蠲饮平喘。

方药:三子养亲汤合真武汤加减。

(炙苏子10g、白芥子15g、莱藤子15g、紫荒15g、款冬花15g、地龙10g、拿游子15g、车前子15g>桃仁10g、杏仁10g、炙枇杷叶15g、制附子10g、白术15g、白芍15g、茯苓15g)°若咳嗽痰多,胸闷气短者,加炒杏仁10g,紫苑15g,冬花15g;腹胀便港纳差者,加焦白术10g,炒山药30g,焦三仙各15g;舌苔黄,心烦,内有热者,加黄连10g;乏力,气短,加黄日30g,党参12g°3、气虚血瘀,水湿停滞证症状:心悸、气短、面色晦暗,夜寐易发胸憋气短,坐起则缓解,口唇青紫,颈脉怒张,胸胁满闷,胁下痞块,或痰中带血,小腿内踝足附浮肿,小便短少,舌有紫斑、瘀点,脉细涩或结、代。

喘证中医护理方案

喘证中医护理方案

喘证中医护理方案引言喘证是中医常见疾病之一,以呼吸困难、气急、胸闷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中医护理方案可以有效缓解喘证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旨在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

1. 制定合理的生活规律为了控制喘证的发作,患者需要制定合理的生活规律。

以下是一些参考建议:•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按时睡觉和起床,避免熬夜或过度疲劳;•合理饮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饮食或暴饮暴食,尽量避免辛辣食物和油腻食品;•室内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通风,避免潮湿和污浊的环境。

2. 改善情绪状态情绪失调是喘证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调节情绪可以有助于缓解喘证症状。

以下是一些建议:•积极乐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或紧张;•放松方法:学习和掌握一些有效的放松方法,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或专业心理咨询师交流,寻求情感支持和帮助。

3. 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是喘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常用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中药汤剂: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配制中药汤剂,服用定时定量;•针灸疗法: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缓解喘证症状;•中草药熏蒸:采用中草药熏蒸的方法,通过呼吸道吸入草药微粒,起到舒张支气管、缓解喘证症状的作用。

中医药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确保合理用药,避免不良反应。

4. 呼吸训练呼吸训练是喘证患者管理疾病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呼吸训练方法:•腹式呼吸:通过放松腹部,缓缓吸气,再缓缓呼气,练习腹式呼吸有助于舒缓喘证症状;•深度呼吸:练习深度呼吸,即尽量吸气和呼气的幅度增大,有助于改善气喘;•缓慢呼吸:练习缓慢呼吸,即呼气时间延长,吸气时间缩短,可以平稳呼吸、缓解气急。

呼吸训练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根据个体情况和实际症状进行调整。

5. 定期复诊和评估疗效喘证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定期复诊和评估疗效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体格检查结果,医生会相应地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喘证中医诊疗的方案

喘证中医诊疗的方案

喘证中医诊疗的方案喘证是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一种,也称为支气管哮喘。

中医认为喘证是由于肺气失和、气机不畅所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气喘、咳嗽、气促等症状。

中医具有针对根本原因治疗、个体化治疗和辨证施治等特点,下面是中医中针对喘证的诊疗方案。

1.诊断方法:中医诊断喘证主要依靠四诊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倾听病人的声音和呼吸,询问病人的病史和症状,以及按摩患者的腧穴来确定病因和病情。

2.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喘证使用了很多药物,常用的有麻黄、杏仁、石膏、苏合香附汤等。

其中,麻黄是最具代表性的药物,主要用于发汗解表,通肺气,消除痰湿等作用。

杏仁有润燥肺热、祛痰止咳的功效,石膏则可以清热解毒、降火生津。

苏合香附汤则适用于痰喘病情较重,以及神志不清的患者。

3.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也是中医对喘证的常用方法之一,其作用机制主要是调整气血运行,平衡阴阳,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神门、肺俞等,在针刺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针刺深度和刺激强度来改善喘病症状。

4.藏气法治疗:中医喘证治疗中的藏气法主要是通过运用呼吸法和气功来调整呼吸系统的功能,使气机通畅,缓解喘病症状。

常见的方法有腹式呼吸、舌吸呼吸、颈椎柔韧性操等。

5.饮食调理:中医对喘证的治疗还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起到辅助疗效。

在饮食方面应以清淡为主,少食辛辣和生冷食物,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如苹果、橙子、柚子、生菜、黄瓜等,这些食物有利于润肺降燥、清热止咳。

6.环境调节:除了白细胞介素-4等细胞因子参与哮喘的发病机制外,环境因素也是喘端发病因素。

中医治疗喘证还需注意环境的改善,避免接触室内的过敏原、减少污染性气体和粉尘的刺激等,保持空气流通和湿度适宜。

总之,中医对喘证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藏气法治疗、饮食调理和环境调节等。

在具体治疗中,还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辨证施治,确保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循医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促进康复和减少复发。

浅谈喘证中实喘的中医药治疗

浅谈喘证中实喘的中医药治疗
中外 医学研 究
| |。
21 0 8月 第 9卷 1年
|一
第 7期
C N S N O E G E IA E E R H HI E E A D F R IN M DC LR S A C
|| |
0一 蛩 | '| 一 - |薯 || l。 _ 。 | - - 。
苈 子 、 白皮 以加 强 平 喘 清 热 力 。 ( ) 浊 阻 肺 用 二 陈 汤 合 桑 4痰
其病位 主要在肺 肾等脏 。所 渭 “ 高则上 气肩 息 ” 《 肺 ( 灵枢 ・ 本脏 篇》 ,肺病者 , )“ 喘咳逆气 , 背痛 ……虚则 少气不 能极 息 ; 肩
… …
三 于养 亲汤化裁 : 半夏 、 苓 、 茯 陈皮燥 湿痰 ; 苏子 、 白芥子 、 莱菔 子 化痰 降肺平 喘 3 7。临证 可视情 况加 用苍 术 、 朴。 ( ) 热 伤 厚 5燥
浅 谈 喘 证 中 实 喘 的 中 医 药 , 厶- 口7 j -
盛 从 容
新 疆博 乐农五 师八 十九 团医院( 新疆
【 要 】 目的 摘 探讨 喘证 的 中医中药 治疗。方法
博 乐 83 0 ) 3 4 8
按 照喘证辨 治 , 宜分寒 热虚 实, 则温之 , 则清之 , 则补 之 , 则泻之。 寒 热 虚 实
【 关键词 】 喘证 ; 实喘 ; 中医药治疗
喘 证 又 称 喘 息 或 气 喘 , 以 呼 吸 困难 、 则 张 V抬 肩 、 翼 是 甚 I 鼻 冬 花 、 草 调 和 诸 药 。 ( ) 热 壅 肺 用 清 气 化 痰 丸 加 减 : 甘 3痰 黄
煽动 、 不能平 卧 、 面色 1唇 青紫为 基本 特征 的一种 病证 , 5 1 严重 者 每常出现喘脱。《 内经》 曾详 细记 载了 喘证 的名称 、 临床表 现及

中医喘证_??????

中医喘证_??????

中医喘证喘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患者以呼吸困难、气喘为主要表现。

中医将喘证归纳为多种病机和病因所导致的不同类型,具体包括痰热喘证、肺虚喘证、脾肺两虚喘证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喘证,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调理身体,达到疏肝解郁、平衡脾胃、清热化痰等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各个方面的内容。

⒈症状描述⑴呼吸困难- 以深呼吸为主,呼吸困难加重,严重时不能平卧。

- 唇、鼻、面色发绀,皮肤湿冷,气喘声音明显。

- 伴有咳嗽、胸闷等症状。

⑵病程观察- 喘证可为急性或慢性,急性起病突然,慢性则病程较长。

- 可有季节性加重或诱因加重的表现。

⑶配合症状- 精神烦躁,倦怠乏力。

- 食欲不振,口干,常感喉咙有痰。

- 有咳嗽声音,痰多且稠黏,难以咳出。

- 胸闷、心悸、失眠等。

⒉病因病机⑴痰热喘证- 外感因素引起,痰湿内停、气滞化热、上蒸肺胃所致。

- 可由肺热郁结、肺气失降、肺失宣降等病机引起。

⑵肺虚喘证- 肺脏失养,肺气不足、气虚无力所致。

- 可由脾胃气虚、肺脏失养等病机引起。

⑶脾肺两虚喘证- 脾肺双虚,气机失调,外邪乘虚而入所致。

- 可由脾肺气虚、痰湿内生等病机引起。

⒊辨证要点⑴痰热喘证辨证要点- 咳嗽气喘声重,痰多而黏稠。

- 胸闷腹胀,口苦便秘。

- 大便干燥、尿黄赤等。

⑵肺虚喘证辨证要点- 呼吸短促,气喘声低,不适于平卧。

- 语音低弱,肢倦乏力。

- 微喘不咳嗽,胸部有腺体增生。

⑶脾肺两虚喘证辨证要点- 呼吸急促,喘声低微。

- 大便不成形,食欲不振。

- 肢倦无力,气虚自汗。

⒋治疗方法⑴痰热喘证治疗方法- 清热化痰,宣肺止喘为主要治疗原则。

- 采用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等中药治疗。

⑵肺虚喘证治疗方法- 补肺益气,调畅肺气为主要治疗原则。

- 采用补肺止喘、益气养阴等中药治疗。

⑶脾肺两虚喘证治疗方法- 益气健脾,调畅肺脾为主要治疗原则。

- 采用健脾益气、宣肺止喘等中药治疗。

附件:痰热喘证附表、肺虚喘证附表、脾肺两虚喘证附表。

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

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

起居调整
05
喘证患者的康复与家庭照顾
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运动康复指导
专业康复指导
培训患者家属掌握基本的护理技能,如正确使用吸入剂、吸氧装置等,以及如何观察病情变化和紧急处理。
家庭照顾技能培训
家庭护理技能培训
指导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按时作息、避免接触过敏原等,以预防喘证的发生和复发。
用药护理
正确使用药物
如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注意药物副作用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及时反馈病情变化和用药情况,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配合医生治疗
03
喘证的中医疗法与护理
VS
中药内服是喘证治疗的重要方法,通过调理脏腑功能、祛痰平喘,改善患者体质。
详细描述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内服。对于急性发作期,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为主;对于缓解期,以扶正固本、调理脏腑为主。中药内服需要辩证施治,根据患者的舌象、脉象和症状表现进行个性化治疗。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药方和剂量。
中医认为喘证的病位主要在肺、肾,同时与肝、脾等脏腑也有关。
中医对喘证的认识
病位
中医认为喘证的病因主要包括外邪侵袭、痰浊内蕴、瘀血内结、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
病因
中医认为喘证的病理机制主要是肺失宣降、肾不纳气,同时痰浊阻肺、瘀血内结也是喘证发病的重要因素。
病理机制
02
喘证的中医护理原则与方法
培养兴趣爱好
xx年xx月xx日
《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
目录
contents
喘证的基本概念与认识喘证的中医护理原则与方法喘证的中医疗法与护理喘证患者的自我管理与健康指导喘证患者的康复与家庭照顾喘证的临床护理案例分享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喘证病案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喘证病案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喘证病案
以下是一个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喘证病案的示例:
患者,男性,56 岁。

主诉:呼吸急促,喘促难平 2 天。

现病史:患者 2 天前因受寒出现咳嗽,咳痰,痰液色白清稀,伴恶寒,发热,无汗。

随后出现呼吸急促,喘促难平,不能平卧,胸部胀满,口唇青紫。

查体:舌质淡,苔白腻,脉浮紧。

辩证:风寒壅肺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平喘。

处方:麻黄汤加减。

药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

医嘱: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食物。

这个病案展示了中医对喘证的诊断和治疗思路。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当然,这只是一个示例病案,实际的临床情况可能更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更多因素。

如果你对中医喘证或其他疾病有更深入的问题,我将尽力提供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喘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2012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喘证的诊断标准。

⑴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⑵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⑶呈桶状胸。

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

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

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⑷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

主要是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和胸廓疾病史等病史。

⑵有咳嗽、咳痰,进行性气促的临床症状。

⑶有肺气肿和(或)肺动脉高压的体征。

⑷辅助检查X胸片、心电图检查有一项符合诊断标准。

可予超声心电图以增加诊断可靠性。

⑸急性加重期可有发热、血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增高。

痰培养或涂片可获得有价值的病原。

具有以上1~3条加上X胸片或心电图符合诊断条件,排除其他心脏病即可作出诊断。

(二)证候诊断1、风寒闭肺:喘息,呼吸急促,胸部胀闷。

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头痛,鼻塞,喷嚏,流清涕,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

舌苔薄白而滑。

2、表寒里热: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

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便干。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

脉浮数或滑。

3、痰热遏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

痰多粘稠色黄,或痰中带血,或目睛胀突,胸中烦热,身热,面红,有汗,咽干,渴喜冷饮,尿赤,或便秘。

舌质红,苔黄或黄腻。

脉滑数。

4、痰浊阻肺: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

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或脘闷,呕恶,纳呆,口粘不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直以来,中医对喘证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采用中医治疗不仅能够避免药物的副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养身体的作用,可谓是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法,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喘证的中医疗法,希望大家能够借鉴一下。

一、实喘--风寒袭肺症状: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散寒宣肺。

方药:麻黄汤。

方中麻黄、桂枝宣肺散寒解表;杏仁、甘草利气化痰。

喘重者,加苏子、前胡降逆平喘。

若寒痰阻肺,见痰白清稀量多泡沫,加细辛、生姜、半夏、陈皮温肺化痰,利气平喘。

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和营卫,利肺气。

若素有寒饮内伏,复感客寒而引发者,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

若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或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而见喘逆上气,息粗鼻煽,咯痰粘稠,并伴形寒身热,烦闷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者,用麻杏石甘汤解表清里,宣肺平喘,还可加黄芩、桑白皮、瓜蒌、葶苈子、射干等以助其清热化痰。

二、实喘--表寒里热症状:喘逆上气,胸
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便干。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

治法:宣肺泄热。

方药:麻杏石甘汤。

方中重用辛寒之生石膏清泄肺热,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共奏清里解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苦降肺气而平喘咳;甘草调和诸药。

三、实喘--痰热于肺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夹血色,伴胸中烦热,面红身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结,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痰热。

方药:桑白皮汤。

方中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清泻肺热;杏仁、贝母、半夏、苏子降气化痰。

若痰多粘稠,加瓜蒌、海蛤粉清化痰热;喘不得卧,痰涌便秘,加葶苈子、大黄涤痰通腑;痰有腥味,配鱼腥草、金荞麦根、蒲公英、冬瓜子等清热解毒,·化痰泄浊;身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银花等以清热。

四、实喘--痰浊阻肺症状: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

治法:化痰降逆。

.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方中用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

可加苍术、厚朴等燥湿理脾行气,以助化痰降逆。

痰浊壅盛,气喘难平者,加皂荚、葶苈子涤痰除壅以平喘。

若痰浊挟瘀,见喘促气逆,喉间痰鸣,面唇青紫,舌质紫暗,苔腻浊者,可用涤痰汤,加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等涤痰祛瘀。

五、实喘--饮凌心肺症状: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阳利水,泻肺平喘。

·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方中用真武汤温阳利水,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除壅,喘促甚者,可加桑白皮、五加皮行水去壅平喘。

心悸者加枣仁养心安神。

怯寒肢冷者,加桂枝温阳散寒。

面唇青紫甚者,加泽兰、益母草活血祛瘀。

六、实喘--肝气乘肺症状: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病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咳嗽痰鸣不著,喘后如常人,或失眠、心悸,平素常多忧思抑郁,苔薄,脉弦。

治法:开郁降气。

方药:五磨饮子。

方中以沉香为主药,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既可降逆气,又可纳肾气,使气不复上逆;槟榔破气降逆,乌药理氕顺降,共助沉香以降逆平喘;木香、枳实疏肝理气,加强开郁之力。

本证在于七情伤肝,肝气横逆上犯肺脏,而上气喘息,发病之标在肺与脾胃,发病之本则在肝,属气郁寒证。

因而应用本方时,还可在原方基础上加柴胡、郁金、青皮等疏肝理气之品以增强解郁之力。

若气滞腹胀,大便秘者又可加用大黄以降气通腑,即六磨汤之
意。

伴有心悸、失眠者,加百合、酸枣仁、合欢花等宁心安神。

精神恍惚,喜悲伤欲哭,宜配合甘麦大枣汤宁心缓急。

本证宜劝慰病人心情开朗,配合治疗。

七、虚喘-- 肺气虚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极易感冒,舌质淡红,脉软弱。

治法:补肺益气。

方药: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补益肺气;防风助黄芪益气护卫;五味子敛肺平喘;熟地益精以化气;紫菀、桑白皮化痰以利肺气。

若寒痰内盛,加钟乳石、苏子、款冬花温肺化痰定喘。

若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肺脾同病,可与补中益气汤配合治疗。

若伴咳呛痰少质粘,烦热口干,面色潮红,舌红苔剥,脉细数,为气阴两虚,可用生脉散加沙参、玉竹、百合等益气养阴。

痰粘难出,加贝母、瓜蒌润肺化痰。

以上就是中医治疗喘证的方法,喘证有不同的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患者们在选择治疗方法的时候需要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选择,另外,用中医治疗的方法见效较慢,需要慢慢调养,希望患者们能够耐心坚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