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在各阶段的发展及比较音乐学柏林乐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音乐学在各阶段的发展
民族音乐学这门学科是由1885年英国物理学家兼语言学家埃利斯的论文《论各种民族的音阶》发表而正式确立。而在民族音乐学正式确立之前,学术界都称之为“比较音乐学”。至20世纪50年代初,作为学科名称的“比较音乐学”开始被“民族音乐学”这一称谓替代。这一学科称呼的更换,应当归功于荷兰音乐学家、现代民族音乐学奠基人吉卜·孔斯特。这一学科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杨民康老师将这段时间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比较音乐学与进化论派、文化圈学派
这一阶段主要是比较音乐学的诞生的发展。这一阶段前期,以英国人埃
利斯和德国人施通普夫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利用埃利斯发明的音分标记法和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对欧洲以外的各国音乐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和比较研究,这为比较音乐学这门新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这一时期比较音乐学家主要局限于对音体系进行自身研究。早期比较音乐学者接受了摩尔根为代表的进化论思想,并且在研究中也呈现出某些多线进化论的思想痕迹(如埃利斯发表的《论诸民族的音阶》中“各国音阶乃‘多元形成’的研究结论”)。
这一阶段的后期主要是以柏林学派的形成与活动为主要标志。在这一时
期曾在民族学第一阶段占主要地位的民族学进化学派已渐失势,持反进化论观点的文化历史学派正值兴盛。而比较音乐学柏林学派的一些学者接收了传播主义理论与方法,例如霍恩博思特尔的“吹奏五度理论”。在这一阶段的苏联及东欧国家,许多原从事音乐学研究或音乐创作的音乐家也开始注重民族音乐的研究。二、第二阶段——民族音乐学与博厄斯学派、结构—功能学派
这一阶段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时代背景。由于战争的特殊环境,各
种学科门类及各派学术思想都在此得到了广泛的交融,且这一时期美国的民族音乐学界许多柏林学派学者如乔治·赫松与科林斯基等移居此地种种原因,致使美国战后成为民族学与民族音乐学学科发展最快,最兴旺发达的地区。
在美国,许多学者认为现代美国民族学全部是由弗朗兹·博厄斯一人创立的,大多数新的民族学学派都是在他的思想观点基础上形成的。具体情况如下:
1、强调具体直接的调查研究,不主张过多的理论概括。
2、研究个民族文化要了解整体构造,承认各种文化都与自己的独特模式。
3、认为人类学的研究任务是了解各个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而不是提出普
遍规律。
4、认为人类文化兼有传播、借入和独立发明多种因素。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朱利安·斯图尔德将其发展为“新进化学派”中的“多向进化”理论。
5、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其他民族文化,而应该以同情心的心理去分析他们的文化。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博厄斯的学生赫斯科维茨将其发展为“文化相对论学派”。
此外,博厄斯的学生艾尔弗雷德·路易斯·克罗伯与亚历山大·戈登威泽等在博厄斯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文化整体论”。这一时期的民族音乐学家也开始关注音乐文化变异的问题。
三、第三阶段——现代民族音乐学与民族学的多元化时期
这一阶段处于一个新的技术革命到来,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年代。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为音乐史观念的扩展以及当代民族音乐学的主要发展趋向。从比较音乐学者到民族音乐学者的历史观更迭,一方面体现为一种由欧洲中心论到文化多元论的,具时序性的历史观演变过程;另一方面则存在两种历史观或认识论并行发展的势头。
当代历史民族音乐学者针对早期比较音乐学提出的进化论史观,提出了自己具“多向进化论”色彩的学术观点。但在当代音乐史学中存在“一般音乐历史”的观念,其中一股明显的消极影响是企图将所有人类历史纳入“一般音乐历史”的做法。在传统音乐观念方面,历史民族音乐学者认为人们要注重考察音乐活动及其变迁过程。学者们还十分强调要尽力去避免学术研究中“历史形成的人类主题”的缺失,常常我们自己也置身在其中,却不自知。
这一阶段当代民族音乐学的主要发展趋向根据杨民康老师所撰文章,将民族音乐越学研究中的几种新的主要倾向作了以下分析和描述:
1、转向欧美音乐自身进行研究的趋势继续加强。
2、注重研究“变迁”的趋向。
3、从文化活动与生活方式的角度看待民族音乐学研究。
此外,汤亚汀先生著文归纳了80年代以来现代民族音乐学发展的十种新趋势:主流已纳入人类学的范畴;着重研究人类的音乐行为、而非音乐作品;历时法开始与共时法并重;开始借助心理学研究个人的创造和体验;与音乐社会学的接近;多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多视角的研究;开始渗入西方艺术音乐领域;
与历史音乐学互相接近、杂交;近几年来还出现了一种排斥“音乐学”的提法。
综上,我们知道了民族音乐学在各个阶段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接下来我们来重点了解第一阶段诞生的比较音乐学中的柏林学派
比较音乐学——柏林学派
一、比较音乐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比较音乐学的产生是从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开始的,“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1877年)对音乐人类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让随即消失的音乐可被记录、可被重复,使得没有乐谱形式的音乐、无文字民族的音乐可以保留和聆听,留声机促使跨文化的音乐研究以“实验室”的形式进行成为可能。”【1】“可以说录音机的发明和实际应用为这门学科的创建和独立发展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从19世纪下半叶起,以古典进化论为代表的民族音乐学和人类学为它在音乐文化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这股学术潮流无疑也给作为文化的一个侧面的异国音乐研究以极大的冲击和推动,·”“除了以上来自音乐以外的原因之外,在欧洲发端于美术界的“东方主义”浪潮,·在许多国家的作曲界也迅速产生了反响。·而到了19世纪70年代,受到这股东方主义潮流的影响,西方作曲家对东方音乐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音乐上追求“异国情调”的热潮也对学术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对异国音乐知识的炽热渴求无疑是促成这一学科简历和发展的重要内在原因。”【2】
二、学科的建立
比较音乐学这门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是在19世纪80年代,其独立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埃利斯在1881年发表了一部具有学科奠定性质的著作《论诸民族的音阶》。他在该书中首次创造了一种令人一目了然的、细密的音程计量体系——音分标记法。
二、比较音乐学——柏林学派
学派的设立及研究特点:“本世纪初以斯通普夫为首,以设在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具有自己学术特色的学者群——柏林学派。”“他们都具有把音乐作为独立的东西,即作为按其内在法则运动的一种体系来研究的倾向。”【3】
学派的影响:“卡尔·斯通普夫于1905年在柏林大学创立“唱片档案室”,以他的学生霍恩博思特尔为主任,并集中了萨克斯与拉赫曼等学者在此从事研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