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虚风痰阻络探讨中风病肢体痉挛的发病机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病肢体痉挛是影响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发病机理复杂,虚实兼有,本虚标实。目前多从阴虚血少、阳亢风动、痰瘀痹阻、筋脉失养等方面辨证,虽获得一定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其病因病机,提高临床痊愈率。本文试从阳虚风痰阻络探讨其发病机理,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阳虚为本温煦失职

《内径》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内能养神养藏,外而温煦筋脉,濡养筋骨,使四肢柔和而伸曲自如。如阳虚不得温煦肢体,筋脉失养,则筋急挛缩,活动受限。中风病患者大多年过半百,年老体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阴精和阳气俱不足。内伤积损,阳气虚弱,温煦失职,筋脉失养,故容易在中风病基础上导致筋脉拘急,肢体痉挛。另一方面,阳虚则寒,寒主收引,寒客筋脉也易导致筋脉挛缩,肢体拘急。临床上中风患者常表现畏寒,患肢发凉,说明阳气不足,温煦失职,有阳气虚弱的病理机制存在。据报道,87%的中风患者在恢复期有畏寒,或患肢发凉的症状,应用温阳法治疗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能够减轻痉挛,改善症状。中风患者多痰多涎,患肢肿胀,又体型偏胖,提示痰饮作祟,而痰饮之形成是由阳气运化水湿津液的功能障碍所致。《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因此,在中风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阳气虚弱是其病因病机之一。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对阳虚生风的病机多有述及,如“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則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上述眩、冒、震摇或身瞤动等皆由阳虚所生痰、饮、水、湿引起,皆属阳虚生风之机。《金匮要略》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为张仲景治疗中风的方剂,近年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方中生牡蛎、菊花、黄芩、防风息风清肝潜阳;桂枝、干姜、细辛温通阳气;桔梗涤痰通络;白矾排除痰垢,党参、茯苓、白术、川芎、当归补气养血,助阳气恢复,治其本,全方共奏温阳息风化痰之功效,方中除息风化痰药物外,有理中丸和桂枝,以温阳散寒,亦表明阳气不足是中风病的机理之一。

2风痰为标痹阻络脉

风痰是一个病机概念,在内伤病和热性病中经常见到,二者互兼互生,共同致病。过食肥甘醇酒,伤损脾胃,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引起风痰病证。《丹溪心法·论中风》指出“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风生之后,气机逆乱,水湿津液停聚为痰,或受灼为痰,或热性病中火热之邪煎熬津液成痰,痰随风生,风痰壅塞脑窍脉络,导致中风、眩晕、昏迷、痉挛等病证。“风胜则动”,从症状层面讲,临床常表现为痉挛、眩晕、震颤等症状。从发病机理层面讲,风指内风、肝风,可因肝肾阴虚、肝阳亢盛而生肝风;亦可由肝气、肝火等病理演变而成肝风。若情志抑郁,或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不畅,郁结化火,引起肝阳亢盛,化生肝风。而气机不利同时又影响水湿津液的运行,致湿聚成痰,或肝气乘脾,运化失司,水湿停聚为痰,故肝风内动易于夹痰上扰清窍,闭阻脑窍脉络。痉挛之形成,缘于风痰上扰清窍,瘀血痹阻脉络。脉络受阻,可动风生痰,加重风痰的病理,风痰的存在又可促进脉络受阻的进一步恶化,如此,便形成了风痰上扰,脉络受阻、动风生痰,阻塞脉络的恶性循环。一旦内风旋上,气血升腾上逆,则痰亦随之上行,扰乱清窍,流窜经络,致发中风病患肢痉挛。如近代张山雷云“卒中之证,肝阳上扰,气升火升,无不挟其胸中痰浊,陡然乏溢,壅塞气道…”;徐景藩曰“肝风夹痰,阻窜经络,气血运行失调,以致痰淤交阻,风痰相兼,脉络痹阻,即成中风中经络之证”。

3阳虚风痰相兼是中风病肢体痉挛的重要发病机理中风痉挛的基本病机属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气血不足,在标为风火痰瘀闭阻络脉,但以阳气虚弱,风痰阻络,筋脉失养为常见病机,患者常表现患肢拘急痉挛、疼痛、肿胀、畏寒等症状。阳虚则寒,寒主收引凝滞,复加风痰阻络,气血不畅,筋脉失养,故肢体拘急痉挛,疼痛。阳虚不得卫外,故见畏寒。阳虚则津液不化,水湿停留,故见肢体肿胀,同时水湿也易侵淫筋脉,加重拘急。因此,中风痉挛的主要病机是阳气虚弱,风痰阻络,筋脉失养,治疗当以温阳息风化痰为法。

阳虚生风这一病机理论散见于古今医书,《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乃阳气之变动”。《本经疏证》在《内经》阴阳学说理论的指导下,对“阳虚生风”作了详细的论述,其谓“风者,阳气之变眚也“所谓风,必淫于外而不返之阳”,“夫人身之阳,在上则欲其与阴化而下归,在下则欲其化阴而上出”,“阳在上不与阴化,在下不能化阴,均谓之风也”。其阐述表明,“风”乃为阴阳二气不相合化而成,阴虚生风,阳虚也能生风。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王玲玲教授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了“阳虚生风”的学说,认为“风动”本属阳,但是引起风的原因则有阴阳之分,不论内风还是外风,“风证”的性质都存在阴阳的差异。例如外风为患,就有“风寒”和“风热”的不同,理论上“内风”也应该有“阴证”和“阳证”的差别。

风痰为发病之标,其本乃是阳气虚弱,二者又互为因果。阳

从阳虚风痰阻络探讨中风病肢体痉挛的发病机理

孙西庆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4-745X(2011)08-1354-02

【关键词】中风肢体痉挛阳虚风痰阻络发病机理

·临证经验·

气不足既作为病因在风痰形成过程中起促进作用,同时亦是风痰相兼为病的病理结果。从其病理结果而言,风痰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风入肝,肝旺乘脾;痰为阴邪,易困遏脾气,损伤阳气,故风痰易于伤脾,脾伤则气血生化之源枯竭,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从其病因而言,阳气有运化水湿、推动血液循行的作用,阳气虚则水湿不化,津液输布无力,聚而成痰。因此,阳虚与风痰互为因果。

4典型病例

王某,男性,62岁。右侧半身不遂3个月,患肢拘急僵硬,肩关节疼痛,上肢肿胀,流涎,咳嗽痰多,形体偏胖,平素畏寒,汗出,恶食冷饮,舌胖大,苔厚,脉弦滑。查体:右手下肢肌力Ⅱ级,肌张力Ⅲ级。脑CT示多发性梗死灶。西医诊断为脑梗死;中医诊断为中风病-中经络;辨证属阳气虚弱,风痰阻络。治宜温补阳气,息风化痰,活血化瘀。方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10g,白芍30g,炙甘草10g,炮附子10g,当归30g,僵蚕12g,蝉蜕10g,生牡蛎30g,姜黄10g,竹茹10g,天竺黄15g,胆南星10g,桃仁15g,红花12g,葛根20g。每日1剂,水煎分服。上药连服40余剂患肢功能明显改善,肌力Ⅳ级,肌张力Ⅰ级,患者基本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收稿日期2011-01-23)

过敏性咳嗽又称咳嗽变异性型哮喘,是指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哮喘,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或体征,但存在气道高反应。临床表现为刺激性干咳,通常咳嗽剧烈,夜间咳嗽,常规抗感染、止咳治疗无效为其重要特征。现代医学认为过敏性咳嗽的发病机制与哮喘相同,病理生理改变均以持续性气道炎症反应与气道高反应为特点,由于支气管上皮因慢性炎症而受损,裸露的迷走神经末梢感受器易被微小刺激所激惹,引起局部小气管收缩,刺激末梢咳嗽感受器,直接引起咳嗽反射,因此无喘息症状及哮鸣音[1]。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养护失宜,肺、脾、肾三脏亏虚,而致卫表不固,外邪潜藏于肺络;或脾失运化,痰湿胶着于膈上;或外邪与宿痰互相引动,而致肺气不宣,气道闭阻挛急,久病入络伤阴,则见肺络瘀滞、阴虚内热之象。

1对风邪的认识

风邪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风邪是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如《素问·风论》曰“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风者百病之始也”。狭义风邪是指风邪单独侵袭使人发病的致病因素,是六淫之一。风邪致病有外风与内风之分。外风指感受风邪而发生的病证。《素问·风论》云“风气藏于皮肤之间……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素问·风论》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明·李挺《医学入门》中谓“风乘肺咳,则鼻塞声重,口干喉痒,语未竞而咳”;汉·张仲景《金匿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中说“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内风指脏腑(主要是肝)的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病证[2]。《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九宫八风》谓“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其中之“击仆偏枯”即是内风所致之病证。

2风邪与过敏性咳嗽发病特点的相关性

过敏性咳嗽突发性、阵发性、易反复发作、与过敏原接触即发等特点,与中医学风为阳邪,风性主动,风善行数变的性质和特点相似。本病发作前多有鼻咽气道发痒、喷嚏、流涕、胸闷等先兆症状,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的特点相符。《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玉机真脏论》曰“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伤于人……弗治,病入舍于肺……发咳上气”。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河间六书·咳嗽论》中谓“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或夹痰,其中兼夹发病者居多。可知风邪是本病证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而兼夹之邪只是其中一个触发因素而非内在因素。因此,过敏性咳嗽的发生与风邪侵袭紧密相关。

3风邪引起过敏性咳嗽的内在机制

风邪侵袭是过敏性咳嗽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研究认为[3-4],中医“风邪”的涵义非常广泛,包括吸入性、食入性、接触性、感染性、季节(如草、树之花粉)等多种外在致敏原,并与气候因素、精神因素、物理因素(冷刺激、运动)等具有一定关系,侵入途径大多为吸入。凡从呼吸道吸入的致敏源,均属外感六淫中风邪致病的范畴。过敏性咳嗽发病迅速,呈阵发性,易反复发作,有与过敏原接触即发的特点,或有鼻、眼、咽痒及喷嚏、流涕等伴随症状,这与风邪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的性质和特点相似。《金匮翼·挛症》言“挛皆属肝”。过敏性咳嗽患者的气管痉挛是“热极生风”,“风胜则动”等肝风内动、风邪为病的表现。肺外合皮毛,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具有通调水道的生理功能。风邪犯肺,肺失宣肃,津液停聚为痰,痰气相搏,阻于气道,以致气道挛急,肺管不利,则咳嗽作矣。综合上述,风邪致病引发过敏性咳嗽主要有两方面机制[5]:一方面为外风在所属的时令分别侵袭五脏,引起五脏风,五脏风失治误治形成“五脏伏风”,伏风内藏于五脏,一旦感受风寒邪气,外风引动伏风,内外合邪,致肺失宣降,风盛则挛,发生过敏性咳嗽,症见咽痒、干咳、无痰;另一方面内风形成源于情志、饮食、运动等,情志失常日久可形成“内脏伏

论风邪在小儿过敏性咳嗽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梁丽娜李江全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4-745X(2011)08-1355-02

【关键词】风邪小儿过敏性咳嗽发病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