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虚风痰阻络探讨中风病肢体痉挛的发病机理

合集下载

中风痰瘀阻络辩证依据

中风痰瘀阻络辩证依据

中风痰瘀阻络辩证依据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

中风痰瘀阻络是中风的一种常见辩证类型,其特点是痰湿内蕴,瘀血阻滞,导致经络堵塞,气血运行不畅。

本文将从中风痰瘀阻络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地探讨。

病因中风痰瘀阻络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不节:长期食用过多油腻、辛辣、煎炸等食物,导致痰湿内生。

2. 情志不畅:长期情绪抑郁、愤怒、忧虑等不良情绪,导致气滞血瘀。

3. 运动不足:长期久坐不动,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4. 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寒邪、湿邪、痰邪、血瘀等外邪侵袭,加上内因素的影响,导致痰瘀阻络。

病机中风痰瘀阻络的病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痰湿内生:饮食不节、脾胃功能失调等原因导致痰湿内生,痰湿阻滞经络,影响气血运行。

2. 瘀血阻滞:情志不畅、气滞血瘀等原因导致瘀血阻滞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

3. 经络堵塞:痰湿和瘀血的共同作用导致经络堵塞,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

临床表现中风痰瘀阻络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肢体麻木:患者常感到肢体麻木无力,甚至不能灵活活动。

2. 言语不清:患者常出现言语不清的情况,口齿不清、吐字不准。

3. 偏瘫:患者常出现半身不遂、偏瘫等症状,一侧肢体无力或不能动弹。

4. 舌质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苔黄腻或白腻。

5. 脉象沉细:脉象沉细或沉涩,甚至可触及结节。

治疗中风痰瘀阻络的治疗应根据病情和辩证进行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中药熏洗等。

1. 药物治疗:可选用活血化瘀、祛痰化湿的药物,如川芎、桃仁、红花等,以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

2. 针灸治疗:可选用针刺、艾灸等方法,刺激穴位,调理气血,疏通经络。

3. 中药熏洗:可选用适当的中药,熏洗患者的患部,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病情。

预防与保健中风痰瘀阻络的预防与保健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与保健方法: 1. 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少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蔬果、粗粮等有益健康的食物。

腹针治疗中风病痉挛期的机理探讨

腹针治疗中风病痉挛期的机理探讨

腹针治疗中风病痉挛期的机理探讨中风病痉挛期常伴有患肢疼痛,会影响患者锻炼,使分离运动出现延滞,导致永久性关节挛缩,使患者终生残废。

根据Brunnstrom分级理论[1],偏瘫恢复过程遵循弛缓(无反射),轻度痉挛、出现联合反应,痉挛加剧,可随意引起协同动作,痉挛减弱、出现分离性运动,运动接近正常等6个阶段,其中第Ⅲ到第Ⅳ阶段肌张力从逐渐明显增高痉挛转向降低是脑血管病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

有效的抑制或减轻痉挛,进而诱发部分分离运动,是提高康复效果的关键。

在临床运用腹针治疗中风病痉挛期患者时,收效显著,故从多角度分析探讨腹针对中风病痉挛期的治疗机理。

标签:腹针中风病痉挛期机理1中风病痉挛的机理1.1西医机理分析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是以大脑皮层为主的高级中枢丧失了对随意性运动功能的调控作用[2],由于高级中枢抑制性指令消失或减弱,导致脊髓反射亢进,下运动神经元功能过度释放,出现肌肉痉挛或过度活跃,往往合并拮抗肌软弱和低肌张力,导致肌肉活动失衡,表现为运动时肢体难发动、调节和维持精确的动作,进而发展为关节挛缩畸形,甚至导致运动失能1.2中医病机分析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根本原因是脏腑阴阳失调,主要脏在肝肾,病位在脑,现于筋脉,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拘急痉挛的症状,是“风动”的表现,此时“风”为内风,为内风暗煽。

形成内风的原因为肝血不足,血虚不能敛肝阳,肝阳化风,虚风内动。

如《证治要诀》对偏瘫与肝主筋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五脏虽皆有风,而犯肝经为多”。

《素问?调经论》云:“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

对弛缓与痉挛从气血而论的当推张景岳,《景岳全书?论治血气》曰:“偏枯拘急痿弱之类,本由阴虚。

……夫血非气不行,气非血不化。

凡血中无气,则病为纵缓废弛。

气中无血,则病为抽掣拘挛。

……故筋缓者,当责其无气。

筋急者,当责其无血。

”至此对偏瘫后肢体的弛缓与痉挛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认识。

从阴阳两虚论治中风病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

从阴阳两虚论治中风病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

从阴阳两虚论治中风病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减治疗中风病痉挛性偏瘫阴阳两虚证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为治疗中风病痉挛性偏瘫提供新思路。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中风回春丸,治疗组予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减,均治疗8周。

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证候改善程度、痉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结论: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减治疗中风病痉挛性偏瘫阴阳两虚证有较好临床疗效,可改善偏瘫肢体的肌张力,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中风病;痉挛性偏瘫;阴阳两虚证;芍药甘草附子汤;临床疗效脑血管病是我国第一位致残和死亡的原因,发病逐年增长。

瘫痪后如出现持续的肌张力增高状态,会使分离运动出现延滞导致永久性关节挛缩,使患者终生残废,及时治疗肌张力异常增高是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减治疗中风病痉挛性偏瘫获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观察病例60例,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性1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9.60岁,对照组分别为20例,10例,57.6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段),病程,证候积分,治疗前临床症状、伴发疾病、既往史积分、生活嗜好、痉挛程度、临床痉挛指数、日常生活能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入选病例标准中风病诊断及分期标准参照参考文献[1];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参考文献[2]中阴虚证、阳虚证的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参考文献[3]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标准。

且患者意识清楚,自愿参加,痉挛评定[4]在1级及以上,临床痉挛指数[4]在9分以上。

1.3方法采用对照试验方法,随机求余法分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血压高者予降压药物;糖尿病者予降糖药物;血脂高者予降脂药物。

另外治疗组患者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减,水煎服,日一剂;对照组患者用中风回春丸,口服,每次1.8g,日3次。

伤寒论第二讲:阳犟阴弱话中风

伤寒论第二讲:阳犟阴弱话中风

伤寒论第二讲:阳犟阴弱话中风前面给大家讲了太阳病的提纲条文,今天接着讲第二条。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在上一次课中我给大家说了,这太阳代表的是表,这里就不再赘述。

后面的条文,只要有太阳病开头的,都是表病。

而每一个条文,都包含有提纲条文的内容,虽然字面上没有提纲条文,但隐藏其中,这是需要大家注意的。

比如这一条条文中说的脉缓,就包含有脉浮,其脉缓指的是脉浮而缓。

这段条文指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要结合后面的几个条文一起来分析。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我们把第2、12、15、53、54条综合来看。

太阳中风的机理是什么呢?是“阳浮而阴弱”,是荣卫不和,也叫卫强荣弱。

荣气,也叫营气。

我们通俗讲的营卫不和。

我们看条文,里面讲了是荣气和而卫气不和,说明太阳中风的主因在于卫气虚。

我们的卫气是根于下焦的,卫气为用,元气为根。

卫主外而为用,元主内而为守。

卫主外而为固,卫虚则不固,就会浮越。

这里大家还需要明白一点,我们中医讲对待,表和里互为对待。

卫气主表而要入里,元气主内而出表。

我们学习中医千万不要僵化学死了,在上一次课中我也提到,对阴阳要灵活看待。

卫气本应该入里,其虚了就不能入里,表气不固则里气就会不守,里气不守就会气上冲,而出现干呕,鼻鸣。

这干呕是什么原因呢?呕吐常常相连,都是气上冲,呕为干呕,没有东西从口中吐出来;吐,有胃里面的内容吐出。

也就是无物为呕,有物为吐。

虽然都是气上冲,而其机理是不一样的。

干呕是胃中有寒,呕吐是胃中有热。

从肝肾阴虚、风痰瘀阻论治卒中后痉挛性瘫痪

从肝肾阴虚、风痰瘀阻论治卒中后痉挛性瘫痪
1 . 南 京 中 医药 大 学 第 二 附属 医 院, 江 苏 南京 2 1 0 0 1 7 ;2 . 南 京 中 医药 大 学 科 技 处 , 江苏 南京 2 1 0 0 4 6
关键词 :痉挛性瘫痪;舒筋止痉汤;肝’ 肾阴虚 ;风痰瘀 阻
D Ol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5 — 5 3 0 4 . 2 0 1 3 . O 1 . 0 4 3
y o u n g a d u l t s [ J ] .B i o l P s y c h i a t r y 。 1 9 9 6 , 3 9 ( 6 ) :4 1 卜4 1 8 . [ 7 ] 李淑 芳 , 朱文 斌 , 卢 化平 . 卢化 平 辨 治不 寐 的经 验 [ J ] . 辽 宁 中医 杂 志, 2 0 0 4 , 3 1 ( 1 1 ) :8 9 7 — 8 9 8 .
2 0 0 7 . 2 6 ( 7 ) :4 8 6 — 4 8 7 .
可察、有药可治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 1 ]B o l g e S C , J o i s h V N , B a l k r i s h n a n R ,e t a 1 . B u r d e n o f c h r o n i c s l e e p
缩、 屈伸不利, 风 阳上 扰 头 面 经 络 , 则 可 致 口眼歪 斜 等 临床 表 现 故痉 挛 性瘫 痪 的发 生 与 肝 最 为 密 切 。《 景岳 全 书 》 还 指 出 :“ 肝 病 则血病而 筋失所养, 筋病则掉 眩强直之类, 无 所 不 至 … … 偏
现通过 查阅历代文 献, 结合当代研 究, 就 卒中后痉挛性瘫痪 从
也 … … 皆肝 内动 为之 。 ” 由此 可 见 , 古人 认 为脑 卒 中后 痉 挛 性 瘫

从痰论治中风病概况

从痰论治中风病概况
总第 1 7卷 1 8 5期
2 0 1 5年 1月
大 众 科 技
Po p u l a r Sc i en c e&T e c h n o l o g y
V0 I . 1 7 N0 . 1
J a n u a  ̄ 2 01 5
从 痰 论 治 中风 病 概 况
姜 勇 欧阳迪 吴 宁
2 痰浊是 中风病 的主 要症候之一
近 年 来 , 不 少 学 者 对 中风 病 的 症 候 分 型 进 行 科 学 规 范 的
2 . 2 痰郁 化火为 病
韩立杰 Ⅲ 认 为痰 是 导致 多种 脑 病 发 生 、 发 展 以及 预 后 转 归 的重 要 影 响 因素 ,痰 郁 日久 , 化 热 生 风 ,痰 热 风 火 相 扇 ,导
( 广西 中医药大 学,广 西 南宁 5 3 0 0 0 1 )
【 摘 要 】痰 浊是 中 风病发 病的重要 病理基础之 一 , 也 是 中风病临床的治疗 关键所在 。文章依 据 中风病相关文献 ,主要探
讨痰 浊在 中风发病 中的病 因病机 。以及临床治疗概 况。 【 关键词 】中风病 ;痰浊 ; 临 床 【 中图分 类号 】R 7 4 3 【 文献标识码 】A
1 从痰论 治 中风病 的历史渊源
痰浊是 中风病 的重 要致病 因素 ,历 代各 医家 对痰浊与 中
风 病 的关 系 早 有 论 述 。 朱 震 亨 在 《 丹溪心法 》中提 出 “ 中 风
2 . 1 痰湿互结为病
痰湿多为脾 失健运 ,体 内水液不 归正化形成 的病理产物 ,
痰 湿 二 者 同 源 ,互 相 依 存 、互 相 转 化 , 密 不 可 分 , 可 影 响 脏
大率主血虚 有痰 ,治痰 为先 ,次养 血行血 …半身不遂 ,大 率

中医中风的基本病机

中医中风的基本病机

中医中风的基本病机中风,又称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脑血管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病与人体内部的病机密切相关。

以下将从中医的角度来探讨中风的基本病机。

一、痰瘀互结中医认为,中风的主要病机是痰瘀互结。

痰是由于脾胃虚弱、湿邪内生等原因所致,它会阻碍气血的运行,导致气机不畅。

瘀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滞留,不流通,形成血栓,进一步阻碍了血液的供应。

痰和瘀相互作用,互相促进,最终导致中风的发生。

二、气血运行失常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气血运行失常密切相关。

气是人体的生命能量,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只有气血充足并且运行畅通,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才能正常工作。

中风时,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引发脑血管功能障碍。

三、肝风内动中医认为,肝风内动是中风的重要病机之一。

肝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功能,就会导致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是指肝阳上亢,风痰内生,使脑部血管受到刺激而发生功能紊乱。

肝风内动常伴有头晕、眩晕、口眼歪斜等症状,是中风的典型表现之一。

四、脏腑功能失调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脾主运化,肾主藏精,肝主疏泄,心主神明。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中风。

肾虚则会导致精血不足,使脑部供血不足。

肝失疏泄功能会导致肝阳上亢,进而引发中风。

心神失守也是中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情志不舒中医认为,情志不舒也是中风的重要病机之一。

情志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如果情志不舒畅,就会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影响气血的运行。

长期的情志不舒畅,会引发中风的发生。

因此,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对于预防中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中风的基本病机主要包括痰瘀互结、气血运行失常、肝风内动、脏腑功能失调和情志不舒。

理解中风的病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中风,保护脑血管的健康。

除了积极采取药物治疗外,我们还应该注重调整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快,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同时,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也有助于预防中风的发生。

中风的病机和鉴别诊断

中风的病机和鉴别诊断

【诊疗】
(一)诊疗要点
3.发病多有诱因:气候骤变,饮食不节,烦 劳过分,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 4.好发年龄:40岁以上。素有肝阳上亢、 痰湿素盛者易发。 5.脑脊液、眼底检验,颅脑CT、MRI等。
【诊疗】
【诊疗】
正常眼底
视神经乳头水肿
【诊疗】
(二)类证鉴别
1、中风(中经络)与口僻旳鉴别。
【鉴别诊疗】
恢复期、后遗症期:扶正祛邪、益气活血, 滋养肝肾、育阴熄风。 康复手段
【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中经络
1、风痰阻络(外风入中) (1)辨证根据: ①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发半身不遂,
肢体拘急,口舌歪斜,言语不利;
②兼次症:头晕目眩; ③舌象:舌质暗红,舌苔白腻或黄腻; ④脉象:脉弦滑。
【辨证论治】中经络
【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中经络
3、阴虚风动
(1)辨证根据: ①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
偏身麻木;
②兼次症: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
或五心烦热。
③舌象:舌质红 或暗红,少苔或无苔; ④脉象:脉弦或细弦数。
【辨证论治】中经络
3、阴虚风动
(2)治法:滋阴潜阳,镇肝熄风 (3)方药:镇肝熄风汤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4、辨病理性质 本虚者:
▪气虚—肢体瘫软,手足肿胀,气短自汗; ▪阳气虚衰—伴畏寒肢冷; ▪阴虚内热—心烦少寐,口干咽燥,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
【辨证论治】
5、辨病势顺逆

中经络
中脏腑

若神志昏愦,双侧瞳仁大小不等,项强或抽 搐 ,吐血,呃逆频频, 为病势逆转。
【辨证论治】

从阳虚风痰阻络探讨中风病肢体痉挛的发病机理

从阳虚风痰阻络探讨中风病肢体痉挛的发病机理

指出“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风生之后,气机逆乱。水湿
万方数据
中国中医急症2011年8月第20卷第8期
JETCM.Aug.2011。V01.20,No.8
・1355・
气不足既作为病因在风痰形成过程中起促进作用.同时亦是风 痰相兼为病的病理结果。从其病理结果而言.风痰的形成是一个
缓慢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风入肝,肝旺乘 脾;痰为阴邪,易困遏脾气。损伤阳气,故风痰易于伤脾,脾伤则
万方数据
从阳虚风痰阻络探讨中风病肢体痉挛的发病机理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孙西庆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 中国中医急症 JOURNAL OF EMERGENC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1,20(8)
风论》云“风气藏于皮肤之间……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
《素问・风论》日“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明・李挺《医学入门》中谓
匮翼・挛症》言“挛皆属肝”。过敏性咳嗽患者的气管痉挛是“热
极生风”。“风胜则动”等肝风内动、风邪为病的表现。肺外合皮
“风乘肺咳,则鼻塞声重,口干喉痒,语未竞而咳”;汉・张仲景 《金匿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中说“风舍于肺, 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内风指脏腑(主要是肝)的功能失调所引
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索问・玉机真脏论》日“是故风者,百
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哮喘。无明湿喘息、气 促等症状或体征,但存在气道高反应。临床表现为刺激性干
咳,通常咳嗽剧烈,夜间咳嗽,常规抗感染、止咳治疗无效为
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伤于人……弗治,病人舍于肺……发咳上
气”。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河间六书・咳嗽论》中谓

三谈中风病因病机与救治

三谈中风病因病机与救治

杏仁 、生 石膏、金莲 ‘ 花 、七 叶一枝花 ,水 煎
服 。6小时 1次 ,同 时 兑服 瓜 霜 退 热灵 七 粒 服
之。
神昏病人鼻饲或肛门高位灌肠。除汤剂而外 ,
亦可 用醒脑 健 神胶 丸 ,每次 4 _ _ 6粒 ,6小 时 1
次 ,疗程 为 1 4 天。
病至 1 5天汤 剂 改 用 补 阳还 五 汤减 黄 芪 加
证 治
喜为主 ,怒则 气激 ,气 逆而血亦 逆 ,上 升于 脑 :二是饮食失常 ,多以膏粱美食为主 ,膏者
肥 脂 ,肥 能充填 腠 理 ,促使 腠 理致 密 ,阳气不 得 宣泄 于外 而 为热 ,血 得热 刚沸 于上 ,或食咸
多 ,血 得威则 凝 ,饮 多 以酒 为 主 ,酒 是 五谷 之
其中急性 出血性中风 3 0 0 余例 ,又结合北京中
医药大学 黄启 福 教授 实验 室 出血性 中风动 物模 型 实验 5年小 结 ,在此 基础 上 ,有必 要三 谈 中 风 病机 的科学 性 ,真 实性 ,应 用价 值 。就 其病 因而 言 ,一 是 情 志 失 调 ,情 欲 改 变 ,多 以怒 、
神经不能传导 ,重则血溢 “ 琼室”之内,脑髓
精质 体受 损 ,元神 、神 机 、神经 三者 脑神 之轴 受损 ,窍络 、清 窍阻塞 不通 ,在病 机 上形 成上 下 失应 ,阴 阳不 能互 用而 欲离 ,精 、气 、神 不 能互 生互 化 而 欲 脱散 ,发 生 昏愤 ,危 则 昏迷 , 不省 人事 ,内闭外 脱之 险候 ,危 证 。余 日此 论 较 好 ,然 尚有欠 妥 ,望后 世 医家修 订之 。
变 ,因变受损 ,因损致病,所以脑生病 ,其病 机有二 :一是脑 之 气街 为患 ,气 机受 阻 ,气 化

中医解读中风(一)——中风的中医病理机理

中医解读中风(一)——中风的中医病理机理

中医解读中风(一)——中风的中医病理机理中风的中医病理病机中医讲“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皆能致病。

中暑就是被暑邪所伤,伤寒就是被寒邪所伤,中风就是被风邪所伤。

昆山市康复医院疼痛科屈亚辉中风的西医病机就是两种:一是由于血压高而冲破脑血管,产生脑溢血;二是血管堵塞变窄,血液粘稠度增高,堵塞血管产生脑梗。

中风是中医病名,自然得用中医理论来阐释才得以明了。

那么中风的“风”是什么“风”?这个风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中风的病人虽然血压高、火气大,但是下半身尤其是双脚特别怕冷?为什么中风的患者只破裂头部的血管,而其他地方的血管无破裂?为什么中风的病人都只热在头面部,出汗都集中在头颈部?搞清楚这些也就知道了中风的前因后果,能直接高效指导中风的预防、抢救和治疗!中风的“风”是什么“风”?中风跟伤风感冒的“风”不同,伤风感冒的“风”是自然界中的邪风、贼风;中风的“风”是人体中的内风,就是人体内的气机、真气运行。

真气在人体内是沿着环形轨迹循环运行的,无处不到。

真气正常循环往复运行,是生命正常运行的前提和保障;气机逆乱致使真气不能沿着正常轨迹循环而变成邪风,就能致人生病,包括中风、头晕、高血压、失眠、自汗盗汗、视力下降、健忘等等。

简单地说这个风就是偏离正常轨道的真气、元气。

气绝则身亡,气弱则身弱,气强则身强,气乱则病至,气顺则身安。

这个风是怎么来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人体是阴阳动态平衡的统一体。

真阴真阳藏于肾,阴阳互根,相互制衡。

一方面:当人体肝肾亏虚,阴精就不能制衡阳气。

肾亏则真气上越而不得下潜,肝血亏虚则肝火内生、肝风内动。

藏于肾中的真气就会因为真阴亏虚失衡而大量上升,经肝火煽动,火气上炎,气机逆乱形成了贼风邪气而产生耳鸣眼胀头昏欲仆等高血压症状。

另一方面: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

当脾胃损伤亏虚,运转失灵,导致肺气不能顺利下降,郁久发热,正常气机循环被打乱,上升至头顶的真气就不能通过虚寒的中焦脾胃而顺利下潜。

“行气阳明汤”浅谈阳虚在中风发病中的作用

“行气阳明汤”浅谈阳虚在中风发病中的作用

“行气阳明汤”浅谈阳虚在中风发病中的作用脑中风,随时可能夺去一个人的性命!中风在中老年人中很常见。

有统计显示:55岁之后,每增加10岁,中风的风险会增加一倍。

中风一旦发生,就会对脑部造成损害,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死亡。

在临床上,脑中风又可以分为缺血性(脑梗塞)和出血性(脑溢血)两种,我国大约12秒就会有一个人患上中风,每21秒就有人死于中风。

脑中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第1位的死亡原因。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对脑中风病机多有论述。

对于缺血性脑梗塞,曾有论文《基于“行气阳明汤”自拟加减方对脑梗后遗症的临症观察》加以说明,对于出血性脑溢血,又有《“行气阳明汤”关于脑出血并脑萎缩临床研究》给予解释。

然中风患者起病急骤,见证多端,变化迅速,病情多凶险,患者若没有采取有效治疗常留有后遗症,往往难以速愈。

故积极探讨中风的致病因素,确定其病变部位,病变机理。

提高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已是刻不容缓。

纵观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论述,“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发现多详于肝肾,略于脾胃,疏于气血。

实验研究证实人体进入老年期,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

血液动力学障碍,血液流变学改变等病理变化。

这些都是中医血瘀证的病理基础,而作为中风主要危险因素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其血液循环无不存在浓粘,凝聚的瘀血状态。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发现:气血失调、气机郁滞、血液运行不畅多导致血滞脑络而发生缺血性中风。

而出血性中风多因气逆血溢,上冲脑络,络破血逸脉外而成。

中风的发病因素,总括起来不外风、火、痰、气血逆乱。

而其中痰的产生大多与脾胃有关。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发现中风患者多嗜食肥甘美味食物,或嗜酒过度,或形盛气弱,中气亏虚;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抉痰上扰,蒙蔽心窍。

这种内生的痰热是诱发中风的重要病理之一。

临床上,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常看到贪吃嗜酒之人,多数身体肥胖、面红,这是痰热内盛的缘故,这种体型的人易患中风病。

浅谈阳虚与中风发病的关系

浅谈阳虚与中风发病的关系

浅谈阳虚与中风发病的关系
温永忠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年(卷),期】2015(9)9
【摘要】目的:探讨阳虚与中风发病的关系。

方法根据阳气对人体生长发育作用的相关理论,进一步深入分析阳虚阴盛与中风发病的关系。

结果中风发病的病因复杂,痰、瘀、火等是中风发病的重要因素,且这些致病物质的产生,与阳气不足密切相关。

结论阳虚与中风发病的关系密切,阳虚阴盛是中风发病的基础。

【总页数】2页(P248-249)
【作者】温永忠
【作者单位】402260 重庆市江津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健康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阳虚与中风发病的关系 [J], 赵宝玉
2.从阳虚风痰阻络探讨中风病肢体痉挛的发病机理 [J], 孙西庆
3.论阳虚体质与肿瘤的发病关系 [J], 郭威堂;汪鸣;韩琦;李洪海;梁永林
4.实验诱发长爪沙鼠中风模型的研究:方法的建立及中风发病情况与性别的关系[J], 戚晨伟
5.从487例中风病探讨中风发病与风寒气候的关系 [J], 谌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安全性评价指标
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
级:比较安全,如有不良反应,不需做任何处理可 继续治疗。
级:有安全性问题,有中等程度的不良反应, 经处 理后可继续治疗。
参照级 评价标准
评价
级:因不良反应中止试验。
40
统计学处理
将个中心数据资料交总负责单位,由专人采用统计软件分 析,试验结果描述用±表示。用检验对正态分布的计量资 料进行显著性检验,对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进行秩和检 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或秩和检验,假设检验以α(双侧) 作为检验水准。
①对痉挛性偏瘫的中医病名缺乏统一认识,有些医 家单纯从“痉证”角度论治,临床选穴多注重局部,缺 乏从系统整体观辨证论治。
②临床试验设计欠严谨,有些没有设立对照组或设 立不规范,缺乏齐同可比性,影响了其疗效的科学性。 未充分考虑针刺手法、刺激强度、治疗时机等因素对试 验结果的影响。
③纳入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尚欠缺统一量化标准, 肌张力评定尚缺乏客观评价标指标。
三、我们对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阳气虚衰,湿阻血瘀是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基本病机
阳气
脾胃



思维敏捷 五官灵敏 肢体柔和
脉 气血通畅
虚 衰
化湿 生痰
化气 生血
虚 弱
变 生 诸 疾
不化 能精
柔 筋




湿











致病根本
致病因素
温阳益气,祛湿化瘀是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基本治则
温阳益气
、外科疗法 显微外科的发展使外科治疗中风后遗症导致 的手足痉挛成

论阳虚与中风发病的关系

论阳虚与中风发病的关系

论阳虚与中风发病的关系中风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 已被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所关注, 对其病机的探讨也十分热烈, 但对阳虚在中风发病中的作用似未引起应有重视, 对此作者浅谈拙见如下。

1 阳气在生长发育中的作用阳气的盛衰对人体生命活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素问上古天真论》在论述人体生、老、壮、死的自然规律时,认为当女子四七、男子四八身体机能最旺盛之后, 首先从阳气衰落开始, 故女子五七阳明脉衰⋯⋯六七三阳脉衰丈夫五八肾气衰,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因五脏阳气衰退,肾藏不能变藏其化生之精气, 始见发鬓白, 身体重, 行步不下等一系列机能减弱表现 ,《生气通天论》更明确提出了阳气者, 精神养神, 柔则养筋。

人体正常状态下, 思维敏捷、语言流利、动作轻便灵活、肌肉丰满等, 皆系阳气之温养, 故阳气虚衰、必然出现精神疲惫、嗜睡、肢体无力等症状而影响人体的健康和生命。

阳气与阴精是互为影响的。

《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阳化气 , 阴成形。

明确饮食精微在阳气的作用下, 转化为人体的有形物质, 这些有形物质在人体需要时, 复被阳气化生为功能, 只有功能正常, 机体才能充分吸收水谷精微, 如此循环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若阳气不足, 阳不化气, 将导致有形物质的积聚,这些有形物质的大量沉积, 将聚而成痰、成饮、成瘀, 进一步阻碍阳气的化生功能和运行, 易致五脏气争, 九窍不通而发病。

现代研究也证明, 正常老年人绝大多数有阳虚征象, 有学者通过对340 例基本健康的60~84 岁老年人的研究充分表明这一点, 所以阳虚是人体衰老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而中风又系中老年易患疾病, 与阳气虚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 阳虚阴盛是中风的基础中老年人, 从饮食上一般并无明显减少, 然而却多有畏寒、乏力、精神疲惫等表现, 其主要为阳虚不能把物质转化为功能, 同时伴有形物质的积聚, 如痰多、流涎、排尿不畅、舌下脉络增粗甚至个别患者下肢水肿等, 结合现代检查血液粘度、脂类增高等征象, 成为中风易患因素。

中风“风痰”病理因素探讨

中风“风痰”病理因素探讨

中风“风痰”病理因素探讨
中风“风痰”病理因素探讨
张增瑞
【摘要】摘要中风病机多本虚标实。

风、痰、风痰相合均为中风的重要病理因素,现代医学对风、痰、风痰相合也作了大量研究,风痰相搏发病在中风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风痰相搏为主的病机出发探讨中风发病机理,认为风痰相搏致病率高,为最重要病理,化痰熄风的治疗原则应贯穿本病治疗的始终。

全面发掘整理研究中医风痰证治,对中风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8(037)006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中风;风痰相搏;病机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 不省人事, 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 有较高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复发率,其病机多本虚标实。

目前多从风痰瘀阻、肝肾阴虚阳亢风动、气虚血瘀、痰蒙神窍等方面辨证,究其病机,仍需进一步研究,提高临床治愈率。

本文试从风痰相搏为主的病机出发探讨其发病机理。

1 中风之"风"
1.1 中风之“风”古代认识对于中风病“风”的理解,在唐宋以前是以“外风”学说为主,即“风邪中人”,且存在内虚的基础,即以“内虚邪中”立论。

如《灵枢·刺节真邪》指出“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正如内经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荣卫不足是中风偏枯的病理基础,外邪侵入为条件,形成了“正气虚”为。

中医学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王大爷今年71岁,身体还算硬朗,平时只有高血压的毛病。

但是最近因为家中的一些烦心事,导致整个人郁郁不乐。

某天从床上起身突然昏倒,家人将其送往医院,医生诊断为中风,好在经过治疗,没有大碍。

医生提醒中医同样可以治疗中风,副作用较少,可以通过中医疗法巩固疗效。

那么中医学究竟如何认识中风病因病机呢?1中风病的相关记载中风属于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疾病类型,关于中风的认识,我国早已由来已久。

以《内经》为例,尽管彼时尚无“中风”之名。

但是关于中风的症状却已有记载。

根据《内经》的说法,患者会有仆击、昏迷、惊厥等症状,同时身偏不用(半身不遂)、扉风。

《内经》认为,中风的病因相对复杂,精神刺激、疲劳、饮食、患者自身体质,均可能成为引发中风的因素,病变主要在头部发生。

除了《内经》,历朝历代对中风的相关研究一直在持续,以唐宋为分界,在这之前,中医学说更偏重“外风”,也就是内虚邪中;在这之后,中医学说侧重点开始转向“内风”,“正气虚”、“心火旺盛”、“湿痰生热”、“内伤积损”、“气虚血瘀”等学说逐渐发展。

2中风病病因病机现代医学中,中风分属于脑血管疾病的一种,也有卒中的别称,是临床治疗的重要难题,无论是发病率、致残率还是死亡率都居高不下。

患者可能会突然昏倒,之后不省人事,也可能引发嘴歪眼斜、无法流畅说话,或者半身不遂等症状。

临床可用中经络和中脏腑等情况进行区分,若是前者,则患者病情相对不重,也不会出现神志不清的现象,只会表现为无法流畅说话、嘴歪眼斜等情况;若是后者,则病情深入五脏六腑,会影响神志清醒程度,致残率和致死率也会因此而直线上升。

中风病因病机,本质上可以用“阴阳失调”四个字概括,病情直冲患者脑部,或者侵犯患者五脏六腑。

患者自身阳亢阴虚,在外界诱因的影响下,会出现气虚瘀血、阴阳失调等病症。

肝肾阴虚是中风的病理基础,肝肾阴下虚与肝阳上亢相互作用,加上患者未能正常饮食、情感波动剧烈等外因共同影响,会令脑部直冲气血,气血上涌的同时,就会导致患者突然昏倒,从而不省人事。

从肝肾阴虚、风痰瘀阻论治卒中后痉挛性瘫痪

从肝肾阴虚、风痰瘀阻论治卒中后痉挛性瘫痪

从肝肾阴虚、风痰瘀阻论治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标签:痉挛性瘫痪;舒筋止痉汤;肝肾阴虚;风痰瘀阻痉挛性瘫痪是中风病后期常见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肢体僵硬挛缩、肿胀,甚则伴有偏瘫,偏身麻木、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

积极寻求有效的抗痉挛药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目前中西医临床医学的重大问题。

目前,西医治疗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药物主要包括中枢解痉药和外周解痉药,如巴氯芬、丹曲林、肉毒杆菌毒素及其他一些镇静药物等,但由于这些药物对患者的精神、神经、肠胃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且损害肝肾功能,因此限制了患者长期应用。

笔者现通过查阅历代文献,结合当代研究,就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从肾虚肝旺立论的基础探讨如下。

1 病因病机关于病因病机,历代文献已有较多论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调眩,皆属于肝。

”《素问·痿论篇》云:“肝主身之筋膜,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明确指出该病的发生与肝脏密切相关,且多由血少津亏,筋脉失于荣养所致。

《医贯·中风要旨》云:“其手足牵掣,口眼歪斜,乃水不荣筋,筋急而纵也。

”肝为风脏,在体合筋,肝阴、肝血易不足,肝风易动,肝阳易亢,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肝阴不足,筋脉失其濡养则可表现为肢体的僵硬挛缩、屈伸不利,风阳上扰头面经络,则可致口眼歪斜等临床表现,故痉挛性瘫痪的发生与肝最为密切。

《景岳全书》还指出:“肝病则血病而筋失所养,筋病则掉眩强直之类,无所不至……偏枯拘急痿弱之类本由阴虚言详矣……筋急者当责之无血……气中无血,则病为抽掣拘挛。

”吴鞠通亦强调:“痉者,筋病也……皆肝内动为之。

”由此可见,古人认为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与肝肾有密切的关系,且痉挛性瘫痪系由于肾虚肝旺,水不涵木,筋脉失养所致。

现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以及证候学特征的认识并未统一,多是在结合古代医家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体会,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提出了颇多新的认识,其中认为从肾虚肝旺论治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亦不乏其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病肢体痉挛是影响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发病机理复杂,虚实兼有,本虚标实。

目前多从阴虚血少、阳亢风动、痰瘀痹阻、筋脉失养等方面辨证,虽获得一定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其病因病机,提高临床痊愈率。

本文试从阳虚风痰阻络探讨其发病机理,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阳虚为本温煦失职《内径》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内能养神养藏,外而温煦筋脉,濡养筋骨,使四肢柔和而伸曲自如。

如阳虚不得温煦肢体,筋脉失养,则筋急挛缩,活动受限。

中风病患者大多年过半百,年老体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阴精和阳气俱不足。

内伤积损,阳气虚弱,温煦失职,筋脉失养,故容易在中风病基础上导致筋脉拘急,肢体痉挛。

另一方面,阳虚则寒,寒主收引,寒客筋脉也易导致筋脉挛缩,肢体拘急。

临床上中风患者常表现畏寒,患肢发凉,说明阳气不足,温煦失职,有阳气虚弱的病理机制存在。

据报道,87%的中风患者在恢复期有畏寒,或患肢发凉的症状,应用温阳法治疗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能够减轻痉挛,改善症状。

中风患者多痰多涎,患肢肿胀,又体型偏胖,提示痰饮作祟,而痰饮之形成是由阳气运化水湿津液的功能障碍所致。

《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因此,在中风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阳气虚弱是其病因病机之一。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对阳虚生风的病机多有述及,如“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則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上述眩、冒、震摇或身瞤动等皆由阳虚所生痰、饮、水、湿引起,皆属阳虚生风之机。

《金匮要略》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为张仲景治疗中风的方剂,近年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方中生牡蛎、菊花、黄芩、防风息风清肝潜阳;桂枝、干姜、细辛温通阳气;桔梗涤痰通络;白矾排除痰垢,党参、茯苓、白术、川芎、当归补气养血,助阳气恢复,治其本,全方共奏温阳息风化痰之功效,方中除息风化痰药物外,有理中丸和桂枝,以温阳散寒,亦表明阳气不足是中风病的机理之一。

2风痰为标痹阻络脉风痰是一个病机概念,在内伤病和热性病中经常见到,二者互兼互生,共同致病。

过食肥甘醇酒,伤损脾胃,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引起风痰病证。

《丹溪心法·论中风》指出“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风生之后,气机逆乱,水湿津液停聚为痰,或受灼为痰,或热性病中火热之邪煎熬津液成痰,痰随风生,风痰壅塞脑窍脉络,导致中风、眩晕、昏迷、痉挛等病证。

“风胜则动”,从症状层面讲,临床常表现为痉挛、眩晕、震颤等症状。

从发病机理层面讲,风指内风、肝风,可因肝肾阴虚、肝阳亢盛而生肝风;亦可由肝气、肝火等病理演变而成肝风。

若情志抑郁,或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不畅,郁结化火,引起肝阳亢盛,化生肝风。

而气机不利同时又影响水湿津液的运行,致湿聚成痰,或肝气乘脾,运化失司,水湿停聚为痰,故肝风内动易于夹痰上扰清窍,闭阻脑窍脉络。

痉挛之形成,缘于风痰上扰清窍,瘀血痹阻脉络。

脉络受阻,可动风生痰,加重风痰的病理,风痰的存在又可促进脉络受阻的进一步恶化,如此,便形成了风痰上扰,脉络受阻、动风生痰,阻塞脉络的恶性循环。

一旦内风旋上,气血升腾上逆,则痰亦随之上行,扰乱清窍,流窜经络,致发中风病患肢痉挛。

如近代张山雷云“卒中之证,肝阳上扰,气升火升,无不挟其胸中痰浊,陡然乏溢,壅塞气道…”;徐景藩曰“肝风夹痰,阻窜经络,气血运行失调,以致痰淤交阻,风痰相兼,脉络痹阻,即成中风中经络之证”。

3阳虚风痰相兼是中风病肢体痉挛的重要发病机理中风痉挛的基本病机属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气血不足,在标为风火痰瘀闭阻络脉,但以阳气虚弱,风痰阻络,筋脉失养为常见病机,患者常表现患肢拘急痉挛、疼痛、肿胀、畏寒等症状。

阳虚则寒,寒主收引凝滞,复加风痰阻络,气血不畅,筋脉失养,故肢体拘急痉挛,疼痛。

阳虚不得卫外,故见畏寒。

阳虚则津液不化,水湿停留,故见肢体肿胀,同时水湿也易侵淫筋脉,加重拘急。

因此,中风痉挛的主要病机是阳气虚弱,风痰阻络,筋脉失养,治疗当以温阳息风化痰为法。

阳虚生风这一病机理论散见于古今医书,《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乃阳气之变动”。

《本经疏证》在《内经》阴阳学说理论的指导下,对“阳虚生风”作了详细的论述,其谓“风者,阳气之变眚也“所谓风,必淫于外而不返之阳”,“夫人身之阳,在上则欲其与阴化而下归,在下则欲其化阴而上出”,“阳在上不与阴化,在下不能化阴,均谓之风也”。

其阐述表明,“风”乃为阴阳二气不相合化而成,阴虚生风,阳虚也能生风。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王玲玲教授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了“阳虚生风”的学说,认为“风动”本属阳,但是引起风的原因则有阴阳之分,不论内风还是外风,“风证”的性质都存在阴阳的差异。

例如外风为患,就有“风寒”和“风热”的不同,理论上“内风”也应该有“阴证”和“阳证”的差别。

风痰为发病之标,其本乃是阳气虚弱,二者又互为因果。

阳从阳虚风痰阻络探讨中风病肢体痉挛的发病机理孙西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4-745X(2011)08-1354-02【关键词】中风肢体痉挛阳虚风痰阻络发病机理·临证经验·气不足既作为病因在风痰形成过程中起促进作用,同时亦是风痰相兼为病的病理结果。

从其病理结果而言,风痰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由于风入肝,肝旺乘脾;痰为阴邪,易困遏脾气,损伤阳气,故风痰易于伤脾,脾伤则气血生化之源枯竭,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

从其病因而言,阳气有运化水湿、推动血液循行的作用,阳气虚则水湿不化,津液输布无力,聚而成痰。

因此,阳虚与风痰互为因果。

4典型病例王某,男性,62岁。

右侧半身不遂3个月,患肢拘急僵硬,肩关节疼痛,上肢肿胀,流涎,咳嗽痰多,形体偏胖,平素畏寒,汗出,恶食冷饮,舌胖大,苔厚,脉弦滑。

查体:右手下肢肌力Ⅱ级,肌张力Ⅲ级。

脑CT示多发性梗死灶。

西医诊断为脑梗死;中医诊断为中风病-中经络;辨证属阳气虚弱,风痰阻络。

治宜温补阳气,息风化痰,活血化瘀。

方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10g,白芍30g,炙甘草10g,炮附子10g,当归30g,僵蚕12g,蝉蜕10g,生牡蛎30g,姜黄10g,竹茹10g,天竺黄15g,胆南星10g,桃仁15g,红花12g,葛根20g。

每日1剂,水煎分服。

上药连服40余剂患肢功能明显改善,肌力Ⅳ级,肌张力Ⅰ级,患者基本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收稿日期2011-01-23)过敏性咳嗽又称咳嗽变异性型哮喘,是指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哮喘,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或体征,但存在气道高反应。

临床表现为刺激性干咳,通常咳嗽剧烈,夜间咳嗽,常规抗感染、止咳治疗无效为其重要特征。

现代医学认为过敏性咳嗽的发病机制与哮喘相同,病理生理改变均以持续性气道炎症反应与气道高反应为特点,由于支气管上皮因慢性炎症而受损,裸露的迷走神经末梢感受器易被微小刺激所激惹,引起局部小气管收缩,刺激末梢咳嗽感受器,直接引起咳嗽反射,因此无喘息症状及哮鸣音[1]。

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养护失宜,肺、脾、肾三脏亏虚,而致卫表不固,外邪潜藏于肺络;或脾失运化,痰湿胶着于膈上;或外邪与宿痰互相引动,而致肺气不宣,气道闭阻挛急,久病入络伤阴,则见肺络瘀滞、阴虚内热之象。

1对风邪的认识风邪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风邪是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如《素问·风论》曰“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风者百病之始也”。

狭义风邪是指风邪单独侵袭使人发病的致病因素,是六淫之一。

风邪致病有外风与内风之分。

外风指感受风邪而发生的病证。

《素问·风论》云“风气藏于皮肤之间……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素问·风论》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明·李挺《医学入门》中谓“风乘肺咳,则鼻塞声重,口干喉痒,语未竞而咳”;汉·张仲景《金匿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中说“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

内风指脏腑(主要是肝)的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病证[2]。

《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九宫八风》谓“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其中之“击仆偏枯”即是内风所致之病证。

2风邪与过敏性咳嗽发病特点的相关性过敏性咳嗽突发性、阵发性、易反复发作、与过敏原接触即发等特点,与中医学风为阳邪,风性主动,风善行数变的性质和特点相似。

本病发作前多有鼻咽气道发痒、喷嚏、流涕、胸闷等先兆症状,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的特点相符。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

今风寒客伤于人……弗治,病入舍于肺……发咳上气”。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河间六书·咳嗽论》中谓“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

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或夹痰,其中兼夹发病者居多。

可知风邪是本病证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而兼夹之邪只是其中一个触发因素而非内在因素。

因此,过敏性咳嗽的发生与风邪侵袭紧密相关。

3风邪引起过敏性咳嗽的内在机制风邪侵袭是过敏性咳嗽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代研究认为[3-4],中医“风邪”的涵义非常广泛,包括吸入性、食入性、接触性、感染性、季节(如草、树之花粉)等多种外在致敏原,并与气候因素、精神因素、物理因素(冷刺激、运动)等具有一定关系,侵入途径大多为吸入。

凡从呼吸道吸入的致敏源,均属外感六淫中风邪致病的范畴。

过敏性咳嗽发病迅速,呈阵发性,易反复发作,有与过敏原接触即发的特点,或有鼻、眼、咽痒及喷嚏、流涕等伴随症状,这与风邪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的性质和特点相似。

《金匮翼·挛症》言“挛皆属肝”。

过敏性咳嗽患者的气管痉挛是“热极生风”,“风胜则动”等肝风内动、风邪为病的表现。

肺外合皮毛,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具有通调水道的生理功能。

风邪犯肺,肺失宣肃,津液停聚为痰,痰气相搏,阻于气道,以致气道挛急,肺管不利,则咳嗽作矣。

综合上述,风邪致病引发过敏性咳嗽主要有两方面机制[5]:一方面为外风在所属的时令分别侵袭五脏,引起五脏风,五脏风失治误治形成“五脏伏风”,伏风内藏于五脏,一旦感受风寒邪气,外风引动伏风,内外合邪,致肺失宣降,风盛则挛,发生过敏性咳嗽,症见咽痒、干咳、无痰;另一方面内风形成源于情志、饮食、运动等,情志失常日久可形成“内脏伏论风邪在小儿过敏性咳嗽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梁丽娜李江全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4-745X(2011)08-1355-02【关键词】风邪小儿过敏性咳嗽发病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