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哈代
哈代
托马斯·哈代( 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 托马斯 哈代(1840-1928)是19世纪末 世纪初英国 哈代 ) 世纪末 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多塞特郡 宿命论、宇宙意志 宿命论、 诗歌—小说 诗歌 诗歌 小说—诗歌 小说 小说多以家乡多塞特郡质朴宁静的自然环境为主要 背景。 背景。 性格和环境小说、罗曼和幻想小说、 性格和环境小说、罗曼和幻想卡斯特桥市长》 1886) 《卡斯特桥市长》(1886):再次强调命运对 人无情地嘲弄 《无名的裘德》(1896):哈代最后一部长篇 无名的裘德》 1896)
农民亨察尔卖妻、悔过、经商失败、孤独死去的故事。 农民亨察尔卖妻、悔过、经商失败、孤独死去的故事。 2. 5. 小说
小说描写了裘德一生壮志不遂以及与淑的爱情悲剧, 小说描写了裘德一生壮志不遂以及与淑的爱情悲剧 , 揭 露批判了资本主义教育、婚姻、 露批判了资本主义教育 、 婚姻 、 道德和宗教教规的不 合理。 合理。
2.
《远离尘嚣》(1874): 远离尘嚣》 1874)
以远离尘嚣的穷乡僻壤为背景, 以远离尘嚣的穷乡僻壤为背景 , 青年军官特洛伊代表的是 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利己主义的原则, 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利己主义的原则 , 他骗取了聪明美丽 的女农场主芭斯谢芭的婚姻,诱奸而后遗弃农村姑娘芳丽, 的女农场主芭斯谢芭的婚姻 , 诱奸而后遗弃农村姑娘芳丽 , 最终被深爱芭斯谢芭的青年博尔伍德杀死, 最终被深爱芭斯谢芭的青年博尔伍德杀死 , 而博尔伍德也 因此神经失常。芭斯谢芭最终和始终深爱她的农民盖伯瑞 因此神经失常 。 尔结婚。 尔结婚。 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 : 反映资本主义侵入农村后对宗法制农村生活的 破坏,即使是远离尘嚣的穷乡僻壤也难逃种种社会罪恶。 破坏,即使是远离尘嚣的穷乡僻壤也难逃种种社会罪恶。 特点:悲剧气氛加强,哈代创作中的悲剧主题开始萌发。 特点:悲剧气氛加强,哈代创作中的悲剧主题开始萌发。 哈代自此后开始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哈代自此后开始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哈代
1848-56 Educated on different schools – The National School (Church of England) in Lower Bockhampton, the British School in Dorchester.
1856-62 Apprenticed as an architect for four years to John Hicks.
1928 Thomas Hardy died on January 11. His body was buried in Westminster Abbey, whereas his heart was buried in Stinsford Churchyard.
创作
16岁开始做建筑学徒,后为建筑师助理,司教堂修复。 建筑论文曾获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奖。有音乐、绘画及语 言才能,通古希腊文及拉丁文。在哲学、文学和自然科 学方面有广博学识。受当时科学重大发现进化论影响, 在宗教方面成为怀疑论者。25岁写诗,1866年开始小说 创作,第一部小说《穷人与贵妇》未出版。随后创作了 一部以爱情、阴谋、凶杀、侦破为内容的情节小说《计 出无奈》,出版后受到肯定性评价。1874年与爱玛· 拉 文纳结婚。在爱玛的鼓励下,连续创作了《绿林荫下》、 《一双湛蓝的秋波》、《远离尘嚣》。《远离尘嚣》一 书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获得极大成 功,他从此放弃建筑行业,走上专业创作道路。从1869 年至19世纪末近30年间,共创作长篇小说14部、中短篇 小说近50篇。小说创作辍笔后,将早年诗作汇集成册, 并继续诗歌及诗剧创作,直至逝世。
《无名的裘德》
女主人公淑作为继承父业的圣像工艺师和受过师范教育 的青年女子,社会地位与裘德大同小异。不过身为女性, 她的思想言行更体现了当时英国已经萌动的女权运动, 而在气质上,她更比裘德多一番接受新思潮的敏锐激进; 逊一筹抵挡恶势力的勇敢执著。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类 型的青年男女,经过自我奋斗,向来不乏成功之例,但 终属凤毛麟角;在通常情况下,总是受当时社会条件制 约,即使付出高昂而又惨痛的代价,也终难如愿。哈代 以他自称的“诚挚派”小说家的态度,塑造了这一对失 败者,这本身就具有一种社会批判的力度。 艾拉白拉诱惑裘德
4哈代
(二)《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内涵
1、社会悲剧:资本主义文明与乡村宗法文明 之间的碰撞。资本主义文明对威塞克斯的宗法 文明产生强大冲击力,两种文明形态在各个层 面的撞击导致个体命运的悲剧性变化,由此形 成小说的社会悲剧内涵。 A、 经济:两种生产经营模式的冲突。 B、 传统与现代两种社会价值观念的冲突。
童年的神情,在她的面貌上,仍旧隐隐约约
地看得出来。那天下午,她随着大队游行的 时候,虽然看来身材高壮,面貌齐整,像个 成年女子,但是实在有的时候,她十二岁上 的样子,在她两颊上能看到,她九岁上的神 情,在她那闪烁的眼睛里能辨出,就是她五 岁上的模样,也还时时在她唇边嘴角上,轻 轻掠过。(第22页)
(三)苔丝形象: 苔丝是兼有传统、现代两种价值特 征的女性,双重性内涵,体现哈代 本人的价值取向的双重性标准,在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内心冲突、困惑 与整合二者的理想追求。 第一、现代性,苔丝坚持以个人意 志、自然天性对抗宗法习俗、宗教 教条、维多利亚时期的性爱道德, 赋予苔丝以鲜明的个性 第二,传统性:在传统价值观念意 义上,哈代赋予苔丝众多美质、美 德。 第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理想整 合与现实困惑、痛苦。苔丝是哈代 的纯洁爱情理念与生命激情的结合 体。一方面追求传统的灵肉二元对 立道德观念基础上的纯洁爱情,另 一方面又不自觉地陷入自然激情的 诱惑。在小说结尾处,苔丝难逃现 实中的悲剧,克莱与丽莎· 露的结合 却实现了苔丝的爱情理想,这既是 哈代的现实的清醒认识,又是他在 清醒的痛苦中对美好理想的殷殷召 唤。
返回
讨论与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内涵? 2. 如何理解哈代的悲剧意识与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 的异同? 3. 如何评价《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宿命意识? 4.如何理解苔丝的悲剧? 5.谈谈你对《德伯家的苔丝》的副标题“一个纯洁 的女人”的认识。
2-2-7 哈代
1863年,他参加英国皇家建筑学院举行的论文比 赛,其论文《论现代建筑花砖及红土陶材的运用》 在比赛中获奖。
1865年,哈代开始尝试写诗,至1867年共写诗30
余首,但是一首也没发表。哈代写作的诗歌没有
得到出版商的赏识,于是转而尝试写作小说。
1871年,《枉费心机》出版,从而开始了他的文 学之路。
沉默的少女
“默默无闻的人儿,你为何经 常 独自一人悄悄地溜开?” 她猛吃一惊,微微掉头, 满面羞色地说了起来: “每当风标指向他那遥远的故 乡, 我就登上陡峭的山坡, 我想吹拂过他嘴唇的微风, 此刻也会在我唇边抚摸。 “每当他披着晚霞散步, 我就倘佯到白色的大路, 心中甜蜜地沉思冥想: 这条路会连接他的脚步。
级虚伪残酷的婚姻制度。
《无名的裘德》小说以悲怆的 笔调叙述了乡村青年裘德一生 的悲剧。裘德好学深思、刻苦 自修,却始终被拒之于大学门 外。女主人公淑聪颖美貌,更 重要的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 想,蔑视世俗和僵化的宗教, 但她跟裘德的爱情却为教会所 不容、世俗所不齿。 裘德壮志不酬、谋职无路、告 贷无门,绝望中,他的长子同 弱妹幼弟一同吊死。淑遭此惨 变,终向命运和教会屈服,离 开了深爱的裘德,自由的思想、 独立的人格均遭毁弃。裘德则 终日纵酒,郁郁成疾,年未满 三十即含恨而终。
《列王》还是一部哲理剧,他在诗剧中,提
出意志学说的理论,并企图在文学中用意志
学说解决哲学范畴中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
《列王》包含了强烈的史诗因素,在艺术上 借用了希腊悲剧中合唱队的成分,使用了埃 斯库罗斯的艺术手法。
全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人物众多。
哈代作品意义
哈代
(二)主题
1.通过德北一家的生活, 1.通过德北一家的生活,表现资 通过德北一家的生活 本主义入侵后,农村生活的破败, 本主义入侵后,农村生活的破败, 农民的悲剧命运。 农民的悲剧命运。
2.通过苔丝的遭遇, 2.通过苔丝的遭遇,表现个体 通过苔丝的遭遇 生命与强大命运,美善与邪恶, 生命与强大命运,美善与邪恶,美 好爱情与世俗观念之间的冲突。 好爱情与世俗观念之间的冲突。 苔丝的毁灭, 苔丝的毁灭,说明个人在强大 异己力量面前的无能为力。 异己力量面前的无能为力。
2.希腊式悲剧主题 2.希腊式悲剧主题
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主题, 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主题,莎剧中 对复杂人性的研究, 对复杂人性的研究,在哈代的创作中演 化成人与社会、性格与环境、 化成人与社会、性格与环境、爱情与宗 法律、世俗观念的冲突。 教、法律、世俗观念的冲突。 同时古希腊英雄反抗命运的乐观主 义精神,也给哈代以深刻的启示: 义精神,也给哈代以深刻的启示:相信 人性善的力量。 人性善的力量。
• 《威塞克斯故事集》 威塞克斯故事集》 • 《一群贵妇人》 一群贵妇人》 • 《生活轻嘲集》 生活轻嘲集》 • 《一个改变了的男人》 一个改变了的男人》 • 《晚餐及其他故事》 晚餐及其他故事》
二、《德伯家的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
(一)情节
美丽的乡村少女苔丝, 美丽的乡村少女苔丝,到阔亲戚家打 遭遇恶少亚雷欺凌。 工,遭遇恶少亚雷欺凌。 后来苔丝到塔布篱牛奶场当挤奶工, 后来苔丝到塔布篱牛奶场当挤奶工, 遭遇克莱,与之相爱结婚。婚后克莱得知 遭遇克莱,与之相爱结婚。 苔丝经历出走。 苔丝经历出走。 苔丝为救家人与亚雷同居, 苔丝为救家人与亚雷同居,克莱归来 苔丝杀死亚雷,被处绞刑。 后,苔丝杀死亚雷,被处绞刑。
哈代故居(图)
分析哈代及徳伯家的苔丝 ppt课件
而且,你生性单纯, 包不住话,答应我 绝不要在言行之中 透露半点你过去的 事情,我这也是为 你的幸福着想,在 你离开家门的时候, 你已经郑重答应过 我了。我没有把你 婚前苦恼的事情告 诉你父亲,他这个 人有点呆头呆脑, 喜欢到处张扬。
18
ppt课件
Dear Tess keep up your Spirits and we mean to send you a Hogshead of Cyder for your wedding knowing there is not much in your parts and thin Sour Stuff what there is. So no more at present and with kind love to your Young Man.
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郡。 1849年,进入多塞特郡学校 学习。 1856年—1862年,跟一名建 筑师做学徒。 1862年前往伦敦学习建筑, 并从事文学、神学和近代语 言的研究。接受了不可知论。 获得过两项建筑奖。 1883年哈代携妻子离开伦敦, 在家乡为自己设计并建造了 麦克斯门宅第。一生基本在 家乡度过。
ppt课件
12
《德伯家的苔丝》简介
主人公苔丝是一位美丽的农家少女,因受假 冒的少爷亚历克诱迫而失身怀孕。她后来和 安奇尔结婚,说给了她听,她丈夫觉得这是不可 接受的事情,离开了她.从此,这一耻辱的事实 剥夺了她接受,她重见亚历克,亚历克当了牧 师.不料,就在这时她丈夫回来了。苔丝为了 自己真正的爱,毅然杀死同居的少爷,在与 丈夫欢聚五天后,走上了绞刑台。
ppt课件 4
September 17, 1874 Married Emma Gifford.
托马斯哈代
在19世纪末期各种思潮不断涌现的时代,哈代也积极在思想内容、题材和技巧方面力求创新,如在表现女性 形象时,力求展现真实女性及其生活体验,摆脱将女性形象进行“天使”“魔鬼”式简单二元性分化,展现她们 丰富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的思想见解。但作为一位男性作家,他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这是男权社会文化和男 性身份在他思想意识和作品中打上的双重烙印。如他仍旧带着男权中心文化的思想来看待女性和描写女性,在表 现她们时将其塑造成男性双重的客体仍旧以第二性的“他者”身份存在:在同情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时也谴责她们 的欲望对男性和秩序的威胁和破坏。但同时,在哈代身上及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矛盾性是建立在时代变革 的客观根基上,他自己也无法从男权思想主导的历史语境中抽身而出。此外,他时常在小说中流露出唯心主义和 宿命论色彩,人不过是自然进化过程中的一种产物,女性的不幸也是命定的,是个无意识的意志力在操纵一切, 女性的抗争也是徒劳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对男权社会的批判力度。
1 8 4 8 年 , 哈 代 开 始 在 下 伯 克 汉 普 顿 由 朱 丽 亚 ·马 丁 资 助 建 立 的 国 立 学 校 学 习 。 1 8 4 9 年 , 哈 代 转 入 多 切 斯 特 的 不列颠学校学习。与母亲杰迈玛赴姨妈玛莎·夏普家探亲,期间第一次在伦敦停留。
托马斯·哈代 1856年,哈代结束自己的学习生涯,成为多切斯特当地建筑师约翰·希克斯的学徒。结识霍勒 斯·莫尔,从此成为挚友。1860年,哈代的学徒期结束,受雇希克斯,开始在他的事务所担任助手。
哈代ppt
威塞克斯小说分类
•哈代自己将其威塞克斯小说分为三类: •①罗曼史和幻想作品 •②爱情阴谋小说(机敏和经验小说) •③性格与环境小说 •详见教材P171
性格与环境小说
•性格与环境小说代表哈代小说的最高成就,包括: •《绿荫下》(1872) •《远离尘嚣》(1874) •《林地居民》(1887) •《卡斯特桥市长》(1886) •《还乡》(1878) •《德伯家的苔丝》(1891) •《无名的裘德》(1896) •后四部是大家公认的哈代最好的小说,其中《德伯 家的苔丝》是哈代最著名的代表作。
遗言争执
哈代留下的遗言是死后葬 在故乡的家墓里。可是政府为 了表示对当代有名作家的重视 和敬意,坚持要举行国葬,把 遗体安葬在威斯明斯特大教堂 的诗人角。为此,哈代亲属和 政府发生争执。最后双方妥协, 达成协议。取出哈代的心脏葬 在家乡,遗体火化,骨灰葬在 威斯明斯特教堂。
哈代故居
哈代葬礼
1928 年 1 月 16 日,政府首 相和文学界知名作家参加了哈 代的葬礼。哈代葬在狄更斯墓 旁,维多利亚前期和后期的两 大文学巨匠并卧在一起。 与此同时,哈代的心脏安 葬仪式在乡下举行。送葬的是 他的乡亲。哈代的心装在一个 玻璃匣里,安放在他的第一个 妻子爱玛的墓穴里。
•哈代小说总题名为“威塞克斯小说”,与巴尔扎克 的“人间喜剧”、左拉的 “卢贡-马卡尔家族”的 总题名类似。不同的是巴尔扎克和左拉用人物再现 法把各部小说串联在一起,哈代则用威克塞斯的同 一背景把各部独立的小说联系在一起。他的人物都 只在一部小说中出现,但威塞克斯的乡村环境却在 不同的小说中出现。比如,《还乡》的故事发生地 爱敦荒原,既在《德伯家的苔丝》出现,也在《卡 斯特桥市长》中出现。
•灾祸接踵而至,在事业上,亨察尔刚愎自用, 故步自封,经营方式落后,被代表先进生产经 营方式的对手伐尔伏雷击败,他的情人露西塔 也和伐尔伏雷结了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水手纽森突然在卡斯特桥市出现,把亨察尔感 情上的唯一寄托—纽森的女儿简从他身边带走。 他同露西塔之间不正当的关系也败露了。卖粥 老妇在法庭上当众揭发亨察尔二十年前出卖妻 女的丑闻,这一切使他身败名裂,最后死于爱 敦荒原。
哈代
哈代(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
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
哈代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日后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
他的父亲是石匠,但爱好音乐。
父母都重视对哈代的文化教育。
1856年哈代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
1862年前往伦敦,任建筑绘图员,并在伦敦大学进修语言,开始文学创作。
哈代的文学生涯开始于诗歌,后因无缘发表,改事小说创作。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计出无奈》问世于1871年。
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说《远离尘嚣》(1874)。
从此,他放弃建筑职业,致力于小说创作。
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
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
他的作品承上启下,既继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也为20世纪的英国文学开拓了道路。
Thomas Hardy was born on June 2, 1840, in Higher Bockhampton in Dorset, a rural region of southwestern England that was to become the focus of his fiction. The child of a builder, Hardy was apprenticed at the age of sixteen to John Hicks, an architect who lived in the city of Dorchester. The location would later serve as the model for Hardy’s fictional Casterbridge. Although he gave serious thought to attending university and entering the church, a struggle he would dramatize in his novel Jude the Obscure, declining religious faith and lack of money led Hardy to pursue a career in writing instead. He spent nearly a dozen years toiling in obscurity and producing unsuccessful novels and poetry.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published in 1874, was the author’s first critical and financial success. Finally able to support himself as a writer, Hardy married Emma Lavinia Gifford later that year.Although he built a reputation as a successful novelist, Hardy considered himself first and foremost a poet. To him, novels were primarily a means of earning a living. Like many of his contemporaries, he first published his novels in periodic installments in magazines or serial journals, and his work reflects the conventions of serialization. To ensure that readers would buy a serializednovel, writers often structured each installment to be something of a cliffhanger, which explained the convoluted, often incredible plots of many such Victorian novels. But Hardy cannot solely be labeled a Victorian novelist. Nor can he be categorized simply as a Modernist, in the tradition of writers like Virginia Woolf or D. H. Lawrence, who were determined to explode the conventions of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and build a new kind of novel in its place. In many respects, Hardy was trapped in the middle ground betwee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between Victorian sensibilities and more modern ones, and between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Soon after Tess of the d’Urb ervilles (1891) was published, its sales assured Hardy’s financial future. But the novel also aroused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controvers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other novels, Hardy demonstrates his deep sense of moral sympathy for England’s lowe r classes, particularly for rural women. He became famous for his compassionate, often controversial portrayal of young women victimized by the self-righteous rigidity of English social morality. Perhaps his most famous depiction of such a young woman is i 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This novel and the one that followed it, Jude the Obscure (1895), engendered widespread public scandal with their comparatively frank look at the sexual hypocrisy of English society.Hardy lived and wrote in a time of difficult social change, when England was making its slow and painful transition from an old-fashioned, agricultural nation to a modern, industrial one. Businessmen and entrepreneurs, or “new money,” joined the ranks of the social elite, as some families of the ancient aristocracy, or “old money,” faded into obscurity. Tess’s famil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llustrates this change, as Tess’s parents, the Durbeyfields, lose themselves in the fantasy of belonging to an ancient and aristocratic family, the d’Ur bervilles. Hardy’s novel strongly suggests that such a family history is not only meaningless but also utterly undesirable. Hardy’s views on the subject were appalling to conservative and status-conscious British readers,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was met in England with widespread controversy.Hardy was frustrated by the controversy caused by his work, and he finally abandoned novel-writing altogether following Jude the Obscure. He spent the rest of his career writing poetry. Though today he is remembered somewhat more for his novels, he was an acclaimed poet in his time and was buried in the prestigious Poet’s Corner of Westminster Abbey following his death in 1928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诗人生于英格兰多尔切斯特的一个小村子里。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二十:哈代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二十:哈代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二十:哈代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19世纪末期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出生于英国南部的道塞特郡,父亲是建筑师,母亲喜好文学,对他有一定影响。
他22岁时到伦敦学建筑,并研究文学、哲学和神学,6 年后还乡,当了几年建筑师,后来转而从事文学创作。
一生基本在家乡农村度过。
哈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长短篇小说、诗歌及剧本等,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被他自己命名为" 性格和环境小说" 的一组长篇小说。
有《绿荫下》(1872)、《远离尘嚣》(1874)、《还乡》(1878)、《卡斯特桥市长》(1886)、《无名的裘德》(1896)以及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1891)等。
这一组长篇小说写于19世纪后30年,反映了英国工业资本侵入农村后乡镇人民的悲惨命运。
哈代的第一部小说《绿荫下》描述一对情侣克服种种困难终成眷属的故事,美化了农村田园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说明他对残存的宗法制还抱有幻想,企望到恬静的田园生活中去躲避险恶的社会现实。
但在他的第二部小说《远离尘嚣》中,这种观念就有所改变。
他在这部小说中描写破产的农民沦为佃户,遭遗弃的姑娘惨死贫民窟,说明他已开始面对现实。
随着他的这种认识的深化,他在《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无名的裘德》和《德伯家的苔丝》等小说中,就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对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无限同情。
如《卡斯特桥市长》,描写打草工人亨察尔因酒醉拍卖了妻子女儿,后极度痛悔,于是勤劳致富,并当选为市长,妻子女儿也重新回到他身边。
但狡诈的合伙人伐尔伏雷使用阴谋手段使他破产,妻子也死去,女儿又被人领走,弄得他家破人亡,最后死于一个破草棚中。
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际间的尔虞我诈。
《无名的裘德》写一个有理想有才华的青年石匠裘德与两个女性的悲欢离合故事。
他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幸福的生活,干出一番成绩,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他的这些理想处处碰壁。
哈代.ppt
,哈代还赋予这些灵性人物对情欲冷淡和克制的精 神特点。
她直言不讳地对费劳孙说:“我喜欢你是不错的,但是我认 为不能比喜欢更近一步。我现在对你有这样的感觉,而又非 跟你同居不可,那这种同居就等于通奸,不管在什么情形之 下,不管有多合乎法律。”
她对裘德说:“我一直老害怕,怕的是这种铁一般的契约, 会把你对我的柔情,给毁灭掉了。”“我们靠精神的交流生 活下去,再没有什么了。”
苔丝的灵与肉冲突:苔丝的“灵性”使她倾慕、热恋克莱;使她 鄙视、仇恨亚雷并杀死他;使她为了家庭,忍辱负重,自我牺牲。 而“肉性”使她向邪恶世俗妥协,演绎出一系列悲剧,苔丝的人 生就是无法挣脱灵肉冲突渊薮的悲剧人生。
苔丝悲剧原因:
(1)时代悲剧:自本主义的发展,破坏了英国 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破产,无以为生, 苔丝去亚雷家认亲、打工,是为生计所迫。亚雷 代表这个时代包括法律宗教的邪恶社会力量,是 制造苔丝悲剧的元凶。克莱代表这个时代的世俗 道德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毁灭了苔丝的生活信 念,即便悔悟,但于事无补,所以是追加凶手。
肉性人物(flesh)这类人物追求声色享受,没有道 德,没有信念,充满肉欲。
轻浮放荡,“肉感显露在形体外面”。
对艾拉白拉的肉性描写:“她是一个好看的黑眼睛的姑娘,但不是真正 的漂亮。尽管她的皮肤有些粗糙,但在稍远的地方是能够看得过去的。 她有一个丰满高凸的胸脯,厚嘴唇,整齐的牙齿和一张交趾鸡蛋似的鲜 艳的脸庞。她是一个完全的、茁实的母兽——不多也不少。”(《裘德》 第1卷第6章)
第七个时期 结局
迫于全家生计
↓
做了亚雷情妇
↓
克莱回心转意
↓
苔丝杀死亚雷
↓Leabharlann 二人短暂相聚2.人物形象
哈代-温伯格定律
第四节 群体中基因频率的改变
一. 突变
设正向突变(A→a)的频率为u, 回复突变(a→A)的频率为v。 群体中f(A)=p,f(a)=q, 假设群体很大,无自然选择存在,那么在每一代中, A等位基因以u频率突变成a增加时,回复突变的等 位基因增加。 若upvq时,f(a)增加,即正突变 回复突变, 若upvq时,f(A)增加,即正突变 回复突变。
在理想群体中, 随机交配一代以后,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逐代将保 持不变。
• 此定律可分为3个部分: • 第一部分是前提:理想群体:无穷大, 随机交配,没有突变、没有迁移和自然 选择; • 第二部分:是结论: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 率逐代不变; • 第三部分:是关键随机交配一代以后基 • 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
(二) 适合度和选择系数 适合度(fitnees)又称为适应值(adaptive value) 。在一定的环境下,一种生物体能够生存 并把它的基因传递给后代基因库中的能力。 即适合度(W)=存活能力(L)×生育能力。 适合度综合了存活能力和生育能力,因此,某 一基因型个体的适合度实际上就是它下一代的平均 后裔数。 选择系数(selection coefficient,s )是量度对 某一基因型的选择强度。 它和适合度(W)的关系是:W+s=1,
• • • • • • • •
497只虎蛾 基因型 分别为: BB = 452, Bb = 43和 bb = 2。 它们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P = f(BB) = 452/497 = 0.909 H = f(Bb) = 43/497 = 0.087 Q = f(bb) = 2/497 = 0.004 合计:1.000Leabharlann m PⅠ PⅡ 1-m群体Ⅰ
群体Ⅱ 图 25-9 迁 移 后 的 混 合 体
哈代讲稿——精选推荐
教学重点:分析苔丝形象及其悲剧原因一、关于哈代托马斯·哈代( 1840 年—— 1928 年):英国诗人,著名的乡土作家,诗化小说的代表。
维多利亚时代以来,最受读者欢迎的小说家之一。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后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和破产农民的悲惨命运。
扩而大之为整个人类的命运。
对人类革命命运进行了悲剧性的探索,具有浓重的悲剧意识。
所以伍尔莫称他是“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
他的作品的背景都是凄凉郁闷的。
在他看来,人生的幸福快乐是偶然的,而痛苦忧患则是经常的,这是因为宇宙本身存在着缺陷,安排世事的宇宙的主宰本身无知无识。
哈代的成熟作品中往往笼罩着一种沉郁的悲剧命运氛围,神秘悲凉的环境渲染有力地衬托了哈代的悲剧故事。
他小说中履见不鲜的巧合事件更写尽了命运对人的插弄。
哈代小说极富于戏剧性,他将古希腊命运悲剧和莎士比亚式性格悲剧精神注入了“成塞克斯小说”之中,别具一格地表现了英国工业革命后,现代文明侵蚀古老淳朴的宗法制乡村的社会悲剧。
因此,哈代小说既有对现代文明阴暗面的抨击和莎士比亚式的对人性的深层挖掘,又有一种类同于古希腊悲剧的恢弘博大的宇宙意识,涵括着对人类不幸命运的哲理剖析和终极关系。
哈代的小说承上启下,独辟蹊径,以富于历史感的笔触,展示了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对英国“威塞克斯”地区古老的宗法制乡村的侵蚀,以及在这一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农民阶级的悲惨命运。
客观上对社会的丑陋与罪恶进行了我情的抨击和批判。
但在主观上,哈代对现代文明的异己力量深感压抑又迷惑不解,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在解释小说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时,如同古希腊悲剧作家对人生之谜无法索解那样,想象在冥冥之中存在着一种凌驾于宇宙之上并支配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或曰:“内在意志力”,认为“悲剧是一种规律,幸福仅只是例外。
”从这处悲剧命运观出发,哈代夸大偶然事件在生活中的作用,将人视为渺小而软弱的生物,在不可抗拒的命运中挣扎,犹如顽童手中被捉弄的小甲虫,随时随地都会毁灭。
外国文学欣赏_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马斯·哈代
埃里克赶着马走进了森林。苔丝睁着疲乏 的眼睛问:“您走错路了吧?”“管它呢。 这是英格兰最古老、最美丽的森林。今晚 多美,我愿这良辰美景永无尽头……”苔丝 有些不安,但听到埃里克说他已送了一匹 马给她家时,又有些感激。埃里克拿起了 苔丝的手偷偷吻了一下,又要拥抱她,本 能的恐惧使苔丝猛力将埃里克推下马去。 埃里克跌倒在地,头撞在树桩上鲜血直淌。 苔丝紧张而又歉疚地蹲在他身旁抽抽嗒嗒 地哭了。埃里克趁势把她拥进怀里热烈地 吻她。苔丝被这长长的吻陶醉了,情不自 禁地依偎在他怀里。亚雷克慢慢解开了她 小夹的纽扣,撩起她的裙子,将整个身子 扑上去。此时才清醒了的苔丝拼命挣扎, 但已无济于事了……
小说体系
性格和环境小说
《绿荫下》《远离尘嚣》《还 乡》《卡斯特桥市长》《林地 居民》《德伯家德苔丝》《无 名的裘德》
威塞克斯小说
机敏和经验小说
《计出无奈》《一个冷淡的女 人》《晚餐及其他故事》
一、复活了威塞克斯的哈代
哈代小说都是乡村题材,故 事发生在他的家乡,但是他 从来没有用过他家乡的真名 “多塞特”(Dorchester) 来称呼他所描写的乡村,而 是统一用“威塞克斯” (Wessex)这个古老的名 称。1874年,哈代在《远离 尘嚣》中第一次再现了威塞 克斯。他复活了一个被人遗 忘了的古老王国。
2、创作倾向
残酷的社会现实深刻影响了哈代的艺术观 点,使他在创作中采取坚定的现实主义立 场,揭露社会的黑暗和描写人民的不幸。 尤其是英国文学史上一直被忽视的农村题 材,哈代描绘了资本主义入侵农村所引起 的社会经济、道德和风俗的深刻变化,展 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农村劳动人民的悲惨 命运和心灵创伤。
3、作品主题 一般表现的均是人与社会、性格和环境的 对立,特别是通过爱情、婚姻等问题的描 写,表现个人对抗社会陈规、宗教法律、 道德风俗以及神秘力量的悲剧性冲突。体 现出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 • A揭示了人在社会历史中的渺小无奈、不能 自主和脆弱不堪。 • B表达了追寻美和自由的生命个体宿命式毁 灭的悲哀。 • C善于在强大浩瀚的时空生死的背景上烘托 人物悲剧命运。 • D强调偶然性和不可知的命运感。
【文学研究】哈代演示文稿ppt模版课件
一、评价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英 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开启了许多20•世 纪小说主题的先河。伍尔芙称他是“英国 小说中的最伟大的悲剧大师”。韦伯称他 是“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常读常 新的作家”。
二、生平与创作
1928年1月11日,哈代去世, 极尽哀荣,王 室代表、英国首相、牛津剑桥两院长、文 坛宿将高尔斯华绥、吉卜林、萧伯纳等抚 棺。葬于伦敦,其心脏葬于故乡。
你庄严的启程 正在当时发生, 一切都变了,而我却懵然无知。
为什么你总是引我走出门口, 恍惚间你的身影会突然现出—— 在树枝笼罩的小径那头 黄昏时分你惯常喜爱之处; 直到夜晚潮气侵袭, 而大张着口的空虚 使我的凝望再也支持不住!
你原来住在西方, 从红岩来的女人, 你有天鹅般优美的颈项, 你骑马越过比尼山,不畏险峻, 你与我并辔挽缰, 你沉思着向我凝望,—— 当生活正展示它最美好的一瞬。
三,思想:悲观主义
哈代的创作意图笼罩十九世纪末思想界的 是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叔本华说:“从生命个 体诞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人的生命现象为人 的生命意志所肯定的时候,人生就是不幸和 悲惨的。”受其影响,哈代认为“幸福不过 是一场痛苦的大戏曲里偶然的插曲。” R·雷德强调:“他(哈代)并不简单地反对幸福, 他坚持悲伤。
( 3 )灵与肉二元统一的形象
苔丝的灵与肉冲突:苔丝的 “ 灵性 ” 使
她倾慕、热恋克莱;使她鄙视、仇恨亚雷 并杀死他;使她为了家庭,忍辱负重,自 我牺牲。而 “ 肉性 ” 使她向邪恶世俗妥
协,演绎出一系列悲剧。刘小枫在其《沉 重的肉身》中指出:“灵魂与肉身在此世相互 找寻使生命变得沉重,如果它们不再相互找 寻,生命就变轻。”
哈代诗歌创作
哈代简介资料
• 通过对乡村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面
常生活
• 对人性的深刻描绘,使哈代的小说具有了广泛的思考意
• 通过描绘乡村生活的美好和宁静,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
义
热爱和怀念
哈代的写作风格:现实主义与哥特式元素
现实主义风格
• 以真实的乡村生活为背景,描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问题
• 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使哈代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世界和情感变化
• 通过鲜明的人物个性,使哈代的小说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 通过深刻的心理描绘,使哈代的小说具有了广泛的思考
和艺术价值
意义和深刻的内涵
03
哈代的社会思想与道德观念
哈代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与批判
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思
• 通过对乡村人物的刻画,哈代对传统道德观念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 认为传统的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需要重新审视和思考
• 哈代的作品对后世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对托马
• 哈代的作品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思考空
斯·哈代、詹姆斯·乔伊斯等文学巨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间,使他们在创作中能够更好地探讨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
• 哈代的作品对后世作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产生了很
• 哈代的作品对后世作家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产生了很
D O C S S M A RT C R E AT E
哈代简介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哈代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哈代的出生背景与成长经历
出生于英国多塞特郡的乡村
• 父亲是一位石匠,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
• 童年时期在农村度过,对乡村生活有深厚的感情
英美文学选读 教程大纲lecture 4
Chapter 4 The Victorian Period一时代背景简介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 era),前接乔治时代,后启爱德华时代,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峰端。
它的时限常被定义为1837年~1901年,即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的统治时期。
亦有学者认为,应将通过改革法案(Reform Act 1832)的1832年视为一个新的文化时期的开端。
维多利亚女王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
她在位的63年期间(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她在位期间直到她去世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1914年,英国都称为维多利亚时代,1914年以后,英国开始走向衰落。
维多利亚女王(亚利山德拉·维多利亚,Alexandrina Victoria)(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于1837年继承王位(当时她18岁),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位时间长达63年。
1837年,18岁的女王维多利亚登基,新女王在继位之前的日记中写道:既然上帝把我置于这个国家的王位上,我将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
我尚年轻,可能在许多方面缺乏经验,但我肯定,几乎无人像我这样怀着为国为民的良好意愿和真切希望。
女王充分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她在其一生中模范地履行了立宪君主的职责,因此深受国民的爱戴;她还是那个时代道德风尚的典范,她是贤妻,又是良母,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也是优秀的一家主妇。
她自己生活严谨,工作刻苦,对别人又充满责任感。
在许多国人眼中,她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她漫长的63年在位时期则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顶峰。
维多利亚在位时期,被称作“维多利亚时代”,在英国所有国王中,她享有盛誉,这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而仅仅恪守立宪君主的本分,做她那个时代的表率。
第四节哈代
(二)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71---1876)主要描写农村社 会的传统风习,表现威塞克斯农村充满诗 情画意的田园生活。 这时的创作基调是乐 观、轻松、愉快的。 《绿荫下》:描写青年农民狄克· 杜威与乡村 小学教师芳茜· 黛的恋爱故事 。
《远离尘嚣》:哈代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标 志。小说主要描写农民加布里埃尔· 奥克同 女农场主芭丝谢芭的爱情故事。
《德伯家的苔丝》的出版是哈代小说创作进 入第三个阶段的标志,是作家的代表作。 《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1895) —壮志未酬的青年的悲剧。通过裘德的悲惨 命运控诉了资产阶级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和 婚姻制度。 裘德、艾拉白拉、小时光老人、淑、费劳逊 、 基督寺大学 诗剧《列王》(1903-1908)
三、《德伯家的苔丝》 (一)主要内容 : 约翰· 德伯 ,苔丝,德伯老太 ,亚雷,安 玑· 克莱 ★(二 )苔丝悲剧分析 1、苔丝的悲剧首先是社会悲剧,英国资本主 义工业文明侵入农村 ,个体农民的破产 。 2、苔丝悲剧的第二个原因,也是其悲剧的直 接原因,即她是暴力、恶势力及维护它们 的法律、国家机器的受害者。这种暴力、 恶势力的集中代表就是亚雷· 德伯。
哈代的小说创作具有强烈的悲观观念和宿 命观念。哈代所谓的“命运”往往被看成 是一种盲目的 、无理性、不可抗拒的“弥 漫宇宙的意志力”。 哈代的宿命观一方面 与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有某种相似性, 同 时也可以看出叔本华“唯意志论”的影响。 哈代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资本主义正向 英国乡村渗透发展、农村的小农经济破产、 宗法制衰亡, 种种资本主义罪恶倡形于世, 哈代的悲剧观与命运观正是这一时代悲剧 与社会悲剧反映在作者世界观中的产物。
1867年,返回故乡。 1874年,与爱玛结婚。 1885年,定居于多切斯特郊区。 1912年,爱玛去世 , 1914年,与女秘书结婚。 1928年1月11日哈代逝世。 二、创作 (一)三类小说: “罗曼史和幻想小说” “机敏和经验小说” ★“性格和环境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言争执
1928年1月11日,哈代去世,• 享年88岁。 哈代留下的遗言是死后葬在故 乡的家墓里。可是政府为了表 示对有名作家的重视和敬意, 坚持要举行国葬,把遗体安葬 在威斯明斯特大教堂。为此, 哈代亲属和政府发生争执。最 后双方妥协,达成协议。取出 哈代的心脏葬在家乡,遗体火 化,骨灰葬在威斯明斯特教堂 的诗人角。
二、作品:复活了威塞克斯
创作成就
哈代从1865年发表第一篇散文到1925年完成 最后一部诗集的60年间,共写作了长篇小说 14部,短篇小说集4部,诗集8部,诗剧2部, 论文20余篇。哈代以写诗歌始,又以写诗歌 终,但他是以小说创作的成就奠定他在英国 文坛上的地位的。
威塞克斯小说(Wessex Novels)
哈代的婚姻——哈代与爱玛
1870,30岁,哈代
同爱玛相识并相爱。 1874,34岁,与爱 玛结婚,终身没有 孩子。 哈代中期创作平稳, 生活也比较优裕, 创作间隙,与爱玛 先后去荷兰、德国、 法国、意大利等国 旅行。
September 17, 1874 Married Emma Gifford.
MICHAEL HENCHARD’S WILL
That Elizabeth-Jane Farfrace not be told of my death, or made to grieve because of me. That I not be buried in a churchyard. That no bells are rung for me. That nobody is to see my dead body. That nobody walks behind my coffin. That no flowers be planted on my grave. That no man remember me. To this I put my name. MICHAEL HENCHARD
性格与环境小说
性格与环境小说是哈代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包括:
Under the Greenwood Tree 《绿荫下》(1872)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远离尘嚣》(1874)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还乡》(1878)
《还乡》——发生在爱敦荒原上的惨烈悲剧
描写威塞克斯人在外部世界的影响下不 安于环境和命运的悲剧。
克林 游苔莎 韦狄
表现了人的渺小和命运的无常。克林是 威塞克斯新人。游苔莎与荒原格格不入, 想要超脱却无门,最终自行毁灭。 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也是英国小说中为 数不多的散文佳作。爱敦荒原是风景描写的典范。
沉思的少女
“默默无闻的人儿,你为何经常 独自一人悄悄地溜开?” 她猛吃一惊,微微掉头, 满面羞色地说了起来: “每当风标指向他那遥远的故乡, 我就登上陡峭的山坡, 我想吹拂过他嘴唇的微风, 此刻也会在我唇边抚摸。 “每当他披着晚霞散步, 我就倘佯到白色的大路, 心中甜蜜地沉思冥想: 这条路会连接他的脚步。
哈代以诗歌开始他的创作生 涯,晚年又回到诗歌上来。 为英国诗坛吹来一股和风。 他的诗歌深受民间歌谣影响, 乡土气息浓郁。悲趣互糅、 轻妙隽永。 8 部诗集:《威塞克斯诗 集》、 《今昔之歌》、《时 光的笑柄》、《即事讽刺 诗》、《幻觉的瞬间》、 《中晚期抒情诗》、《人生 小景》、《晚岁之歌》。此 外有两部诗剧:《列王》和 《康沃尔王后的悲剧》。
希腊式悲剧主题
哈代熟读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古希腊悲剧中的 命运主题,莎剧中对复杂人性的研究,在哈代的创作中 演化成人与社会、性格与环境、爱情与宗教、法律、世 俗观念的冲突。同时古希腊英雄反抗命运的乐观主义精 神,也给哈代以深刻的启示:相信人性善的力量。
麦克斯门
1885年,哈代夫妇迁至哈 代自己设计并建造的住宅 麦克斯门居住。 1895年,《无名的裘德》 出版后遭到猛烈抨击,夫 妻关系也为此出现裂痕。 哈代愤而放弃小说创作。 1912年,哈代72岁,爱玛 去世。
1912 Death of Emma Hardy.
哈代的婚姻——哈代与佛罗伦斯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卡斯特桥市长》(1886)
The Woodlanders 《林地居民》(1887)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德伯家的苔丝》(1891)
Jude the Obscure 《无名的裘德》(1896)
哈代的四部悲剧小说:《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 丝》、《无名的裘德》。
1907年哈代同佛罗伦 斯·达格代尔之间的感 情不断发展。 1912年爱玛逝世后, 佛罗伦斯开始料理麦克 斯门住宅的家务,照应 哈代的生活,协助他工 作。 1914年,哈代和35岁 的佛罗伦斯结婚。
February, 6, 1914 Married Florence Dugdale
著名诗人
一、生平:多塞特郡的建筑师
荒原之子
哈代1840年出生在英 国西南部多塞特郡 (Dorchester)一个 小村庄。哈代一家住 在荒原的边缘。
哈代故居
优秀建筑师
1856年,16 岁,在建筑师约 翰· 希克斯手下当学徒。 1862年,22 岁,到伦敦杰出 的青年建筑师亚瑟· 布鲁姆菲 德手下工作六年。23岁,建 筑论文获英国皇家建筑学院 建筑论文奖。 1867年,返回故乡,从事建 筑工作,同时开始文学创作。
哈代小说总题名为“威塞克斯小说”,即以其故乡英国西 南部农村为背景所作小说的总称。 威塞克斯是哈代家乡的古地名。哈代小说都是乡村题材, 故事发生在他的家乡,但是他从来没有用过他家乡的真名 “多塞特” ,而是统一用“威塞克斯” (Wessex)。哈 代在《远离尘嚣》中第一次再现了威塞克斯。哈代常常说, 他复活了一个被人遗忘了的古老王国。 哈代的 “威塞克斯小说”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左 拉的 “卢贡-马卡尔家族”的总题名相同。不同的是巴尔 扎克和左拉用人物再现法把各部小说串联在一起,哈代用 威塞克斯的同一背景把各部独立的小说联系在一起。 哈代因描写威塞克斯而扬名天下,威塞克斯的自然景色因 哈代的描写而不朽。
时代悲剧:农村经济的破产、以亚 雷为代表的恶势力和克莱身上存留 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共同将苔丝推 向了悲剧的深渊。 性格悲剧:苔丝敢于大胆反抗社会 的不公正,但却不能彻底摆脱传统 道德对自身的羁绊。苔丝以世俗观 念自戕,认为自己有罪,自愿背负 沉重的十字架和良心债,默认命运 的不公正。 命运悲剧:苔丝的一生都充满着偶 然性和命定的色彩。
“每当驳船向伦敦航行, 我观看着它们在远处消逝; 他的窗口正朝着码头, 驳船的来临他能尽收眼底。 “我去迎接夜空中的明月; 赏月给我们带来了满足; 只要他还有着昔日的情趣, 我们的目光就能在夜空任 意撞触。”
飞白 译
声誉
哈代晚年获得极高的荣誉。 哈代的麦克斯门住所曾一度成 为文人的圣地。 获得爱伯丁、剑桥、牛津、安 德瑞斯、伯里斯陶5所大学文 学博士名誉学位。 1909年任作协主席,1910年获 文学奖章。 80华诞的前一年,英国有43位 诗人一同赠送了一部由个人亲 选一首诗作并签名留念的装潢 考究的纪念册,题名为《诗人 的贡礼》,显现出哈代文坛盟 主的地位。
乡土小说家
在当建筑学徒的时候,哈代就开始写 诗歌。但一首也没发表。于是转而尝 试写作小说。 哈代以家乡为背景,以熟悉的乡村生 活为创作素材1866年开始了小说创作。 1874年,小说《远离尘嚣》出版获得 成功,从此哈代放弃了建筑师的工作, 专事写作。 哈代一生守侯在家乡,乡村风物、习 俗、语言和生活方式,是他创作的不 竭之源。他的小说和诗歌大都以此为 背景。多塞特荒原既局限了哈代,又 成就了哈代。它对世界的贡献是:造 就了一个诗意的乡土小说家。
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
美丽、纯洁、善良、自尊、坚韧 而具有反抗精神的农村女性形象。 苔丝身上有一些旧道德观念和宿 命观点。她认为自己的失身是无 辜的,但是又觉得她在命运面前 又是有罪的。她有服从命运安排 的一面,她有时把自己的人生苦 难归咎于命运,因而容易陷入自 悲自弃和悲观失望之中。
苔丝悲剧的原因
第四节 哈代:维多利亚 时代后期的表现者
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英国19世纪末 和20世纪初的小说家和诗人。伍尔芙称他是“英国小 说中的最伟大的悲剧大师”。韦伯称他是“英国小说中
的莎士比亚”。
“人生究竟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我 们最宝贵、最珍惜、最向往的为什么不能实现?”
哈代葬礼
Poet‟s Corner
1928年1月16日,政府 首相和文学界知名作家 参加了哈代的葬礼。哈 代葬在狄更斯墓旁,维 多利亚前期和后期的两 大文学巨匠并卧在一起。 与此同时,哈代的心脏 安葬仪式在乡下举行。 送葬的是他的乡亲。哈 代的心装在一个玻璃匣 里,安放在他的第一个 妻子爱玛的墓穴里。
忧郁的哈代
哈代是忧郁的,但不是绝望的。他的小说流露出悲 观情绪和宿命思想。 哈代悲观情绪和宿命思想产生的原因:哈代长期生 活在农村,看到工业文明对农村的残酷吞并,农业 危机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哈代相信命运,把社 会悲剧的部分原因看作是人类受神秘命运支配的结 果。哈代的理想社会是农村宗法制田园社会。他看 到农村宗法家长经济必定衰亡的趋势,描写它的灭 亡过程。
《德伯家的苔丝》——苔丝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描写贫穷的农家女苔丝短促而不幸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