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0课_西学东渐【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优秀课件(26张)

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优秀课件(26张)

——19世纪40、50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主阶级抵抗派
魏源
鸦片战争后,外国的商品和资本通过商口岸, 更多地进入中国。图为五口通商后的广州
材料1:“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 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 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林则徐 材料2:“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 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 兵练兵之法。” —— 魏源 御侮强国,维护封建统治。 评价:积极影响⑴“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为一 ① 林则徐和魏源关注的焦点(共同点)是什么? 股社会思潮⑵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 而探究、学习西方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②林则徐、魏源思想主张的目的何在?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 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 西化”。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 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假如晚清帝国举办19世纪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 请你结合教材中林则徐、魏 源、李鸿章、康有为、梁启 超、谭嗣同、严复等的思想 主张,任选一位,为他写一 份参评材料。(用第三人称, 100字以内。结合教材,从 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活动、 主要思想、学习的内容以及 产生影响方面着手。)
中 “中学”指中国 学 传统文化特别是 为 儒家的纲常名教。 体 西 学 “西学”西方文化, 为 用 主要是指近代科
学技术。
国家命运之 根本
维护国家命 运之手段
——体用之争
比较: 材料一:顽固派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 不一致。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 同: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 体用之争实质上是维护清王朝统治秩序的 学为用”;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 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异: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实现 便可抵御外侮。 手段之争。 国家富强;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 体用之争的结果洋务派获胜,掀起自强求 材料二:“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 政治文化格局,反对任何变革。 富的洋务运动。 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有诗云:“西夷制 器虽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

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优质课件(38张)

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优质课件(38张)

1、早期的维新思想
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 ②西学的传播
人物: 郑观应、王韬等 前期 支持“中体西用”洋务派、参与洋务运动
主张: 后期
第三篇章: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 1、早期维新思想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 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 宪法……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 在……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 体,上下一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
根本目的是什么?
“体用之争”有何影响? 体用之争实质上是维护清王朝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 体用之争的结果洋务派获胜,掀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之实践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部 分人认识到洋务派的不足, 于是他们和洋务派分道扬镳 ,形成早期维新思想。
第三篇章: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
郑观应 王 韬
请依据材料归纳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第三篇章: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
1、早期的维新思想
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 ②西学的传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物: 郑观应、王韬等 前期 支持“中体西用”洋务派、参与洋务运动
主张:
西 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 体 后期 西 经济: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用 思想: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内忧外患
第二篇章:用西学——内忧外患中的警醒
场景
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与倭仁为首的顽固 派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 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 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 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第20课 西学东渐课件(共21张PPT)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第20课 西学东渐课件(共21张PPT)
2018·全国Ⅲ卷· 28——严复社会进化论思想 2016·全国Ⅲ卷·28——梁启超诗界革命目的 2015·全国Ⅱ卷·29——康有为思想主张
复习目标
1.宏观:梳理近代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 想历程。 2.微观:置于当时历史条件下,理解每一次思 想变革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复习重点
中体西用、维新思想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概括作者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中体西用” 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 行。
二、艰难前行——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审视“中体西用”、 “托古改制”
(2)有人认为“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 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试评析这一观点。
课堂总结
主要派别 代表人物 核心思想 主要实践 刺激事件
维革抵洋新命抗务由 被 动 到 主 动派派派派近代前林魏曾李康梁孙则国鸿有启中期源徐藩章为超山向西君三技中主方师民以体由浅入深立夷主学制西宪长义夷用制习的开维辛洋眼主新亥务看变革要运世法命动界特点八华鸦中战第鸦国战与 亡 存 结第片日争二片联争一战甲次战军救 图 相 合次争午争侵
知识体系
时间:19世纪40、50年代
抵抗派
代表人物:林、魏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器物 ——地主阶级
影响: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派 代表人物: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
西
主张:中体西用 影响: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时间:19世纪80年代
东 渐 制度
早期维新派
资产阶级
观点:不赞同作者的观点,我认为托古改制是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采取的必要措施,虽然有缺 陷,但有利于减轻变法阻力。 阐述:(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封建顽固势力 强大,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第20课 西学东渐 30张PPT课件.ppt

第20课 西学东渐 30张PPT课件.ppt
让我们一起走进 19世纪的中国历史
莱西一中南校 逄玉梅
导言: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如同一位 不断遭受打击的病人,旧伤未好,又 添新伤,外伤未愈并发内伤。清王朝 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家兴 亡,匹夫有责”。处在时代前列的不 同阶层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提 出了各自的“救世良方”,形成了这 一时期救亡图存、学习西方的潮 流……
“一派胡Biblioteka 子不错… 材料二:“夷之长技有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
练兵之法”;
“不善师外夷者,外
夷制之”;
“是书何以作?曰以
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
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
而作。——摘自魏源《海国图
预习反馈
林 则 徐
问题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
界第一人”,有哪些史实可以说明这一 点?
问题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
梁启超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请问:
魏 “夷之长技”在这里主要指什么?学习
源 长技为了什么?
积极影响?
思想启迪
第二篇章
中体西用办洋务
(19世纪60—90年代)
(地主阶级洋务派)
清军士兵刘世昌手记之内心独白(二)
朝廷内忧外患, 全是些糟心的 事!……
太平天国运动 火烧圆明园
第二次鸦片战争
问题导思
以下各是哪一派别的观点?他们争论的焦点是 什么?争论的主要目的又是什么?
材料一 大学士倭仁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 权 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 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抗外侮。
材料二 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 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 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0课 西学东渐(共21张PPT)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0课 西学东渐(共21张PPT)
张之洞(洋务派):“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 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相同点 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反对利用西方技术 不同点 (洋为中用、中体西用)
•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近代海军 •近代教育
京师同文馆海军
天津
天津水师学堂
威海卫
天津电报学堂
严复
维新派
康有为
1891年,康有为创设于广州长兴里, 自任总教授、总监督,在此讲学,宣传 维新思想,同时,在这里编写了《新学 伪经考》等维新变法著作。
康有为为什么要请出2000多年前的 孔子,以孔子之口说出维新变法的要求 呢?
1、策略的考虑:借孔子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 理论的合理性,减少阻力。
2、思想根源: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 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奉孔子为圣贤。因 此康有为不敢也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绝裂。
户外拓展活动情况总结 XX年12月我们班级组织一起去广州笑 翻天乐 园拓展 训练。 说起了 拓展训 练我们 已 经很熟悉了,因为在去年的中秋我们班 级也组 织过一 次拓展 训练。 那一次 拓展给 我
们的感受非常的深刻,至今还记忆犹新 。 这一天我们班级来得比较早,所以来到 的时候 并不多 团队在 进行拓 展训练 。进入 了 笑翻天乐园我们就被教练带领着来到 了雷锋 广场,在 这里教 练跟我 们讲述 了拓展 训
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 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 兵之法。——魏源《海国图志》
魏源《海国图志·火轮船说》(插图)
学习西方“长技”的目的是什么?
抵御外来侵略 最终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
“开新眼思看想世的界”特西点学: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课件

③意义:早期维新思想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 __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__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2)时代:19 世纪 90 年代__________的加深。 (3)经济:__________的初步发展。 (4)阶级:__________力量的壮大。
2.主要代表人物 (1)康有为 ①活动:在广州设__________,聚众讲学,研究宣传维 新改革理论。 ②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__________与__________相融 合。 ③著作:《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④意义: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 值的理论依据,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答案:一、鸦片战争 林则徐 四洲志 魏源 海国图 志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独立自强 学习西方
二、60 90 要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 中学为体 西 学为用 政治文化格局 王韬 郑观应 西方物质文化 夷 夏之辨 西学
三、1.中法战争 洋务运动 通民情 参民政 上下同心 改良政治 实行君主立宪 工商科技 政治制度 民族危机 民族资本主义 民族资产阶级 2.万木草堂 政治学说 儒 家经史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课前梳理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______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 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 (2)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以新 的眼光审视世界。
2.表现 (1)______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设立 译馆,编译《__________》一书。 (2)__________编写了《__________》一书,明确提出了 “__________”的主张。 3.意义 (1)“开眼看世界”思想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2) 为 抵 御 外 侮 、 谋 求 民 族 与 国 家 __________ 而 探 究 、 __________,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0课西学东渐课件 (共24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0课西学东渐课件 (共24张PPT)
责任 荣誉
岳麓版历史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第20课 西学东渐
责任 荣誉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函乾隆皇帝
在皇帝陛下的统治下,贵国国家兴盛,为周围各 国所敬仰。如今我们国家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本国 王认为正是谋求我们两大文明帝国友好往来的好时机 。本国臣民曾经常到贵国经商,无疑双方都能因此受 益。但双方往来需要行为规矩而不至于违反对方国家 的法律和风俗。希望我的臣民不会在外生事,当然, 我们也希望他们不会受委屈。故此希望特派一位有权 柄之人常驻贵国,管束我国臣民的行为,有委屈也可 以保护他们。这样的办法可保诸事平安。
责任 荣誉
感 谢 聆 听…… 谢 谢 指 导!!
——《历史·文化发展历程》
2、对康有为“移花接木”的方法,你如何评价?康 有为等人为何如此做(借用经学和孔子的外衣?)
◆策略: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 的理论依据,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原因: ①有利于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 反映出了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软弱性。
1898爱国人士举办年度“感动中 国人物”评选,康有为、梁启超、谭 嗣同、严复入选,假如你是组委会成 员,请你为他们写一份颁奖词,以供 颁奖晚会使用。
——朝川济世 《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 本的不同影响 》
《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 本追求海外知识幕府志士的必读书。 …… 《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 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大国崛起.日本》

责任 荣誉
●一条铁路
中国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中国第一批留学生
——摘自《1793 乾隆英使觐见记》
责任 荣誉
乾隆皇帝回复英国国王乔治三世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20课 西学东渐课件 (共47张PPT)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20课 西学东渐课件 (共47张PPT)

地主阶级洋务派 洋务思潮:“中体西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 维新思潮: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 民主革命思潮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社会 制度
思想 文化
资产阶级激进派 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毛泽东思想形成
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第20课
课程标准:
1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 思想历程; 2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 所起的作用。
利玛窦
三个阶段六种思潮
中国向西方学习,争取资本主义近代 化的过程,大体经历了器物技艺—— 社会制度——文化心理三个层次的依 次递进;或者说,经历了经济——政 治——文化的逐渐递进。 ------- 李华 兴《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化》
三个阶段六种思潮
器物 技艺 地主阶级抵抗派 新思潮:“师夷长技以制夷”
说明清政府的腐朽: 思想僵化;闭关锁国,盲 材料二 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
目自大 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
方,……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材料三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 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给英王的回信

魏源的《海国图志》据林则徐主持翻译的 《四洲志》等著作,综合自己的研究所得而 增订辑成。 含义: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方侵略,战 胜敌人。 “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 长技:主要指西方军事科技; 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 · 序>>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 兵之法。——《海国图志》
★下列资料说明了什么?

第20课 西学东渐-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 (共28张PPT)

第20课 西学东渐-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 (共28张PPT)
(2)地位: 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2、魏源和《海国图志》
(1)编写 依据《四洲志》的编译稿, 在《南京条约》签订后编写 《海国图志》
(2)影响
总结鸦片战争中的经验教训,探 寻御侮图强,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思想。
三、意义:
“开眼看世界”思潮 (P83) 抵御外侮、谋求国家和民族独立 自强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第20课 西学东渐
课标要求: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
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认识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 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 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 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 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代表:王、郑
代表资产阶级的早期维新派前后立场有何变 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 ?
变化:由支持“中体西用”洋务派和 洋务运动积极参与到提出改良政治、实 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 原因:中法战争 的失败暴露出洋务运 动的种种弊端,早期维新派进行了深刻 反思。
意义:对西学东渐从工商科技层面 转移到政治制度层面 起了启蒙作用
背景: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①战后列强加强经济侵略 ②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
③西学的传播扩大,中外文化碰撞
二. 体用之争 2、代表:曾、李、张等
二. 体用之争
1.体用之争的含义及背景: 3.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
思考: 两派主张有何异同?
四.维新思潮
1.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的原因: 2.资产阶级维新人士的思想核心: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0课《西学东渐》课件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0课《西学东渐》课件
第20课西学东渐
课标解读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 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 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材解读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开眼看世界”、 “体用之争”和“制度变革”三个部分。
三者之间依次递进,不断深入, 但“西学东渐”这一主线贯穿始终。
基本概念解释: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
因主张反抗外
第一人。他在广州主持禁烟斗争 时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
国侵略而得名
《各国律例》;建议制造西方炮 船。开近代学习西方的先河。
是书何以作?曰
为以夷攻夷而作,
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 (1785-1850) 《南京条约》签
而作。……夷之长 技有三:战舰、火
结合材料,分析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和顽固派各
自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1)洋务派的主张: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 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 (2)顽固派的主张:反对“西学为用”,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 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地主阶级顽固派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 异同(从目的、手段角度思考)
依据这则材料,结合课本指出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 产生了什么影响?(从积极、消极角度)
(1)积极:“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 股社会思潮。此后,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 近代的思想主流,并为洋务派思想奠定基础。 (2)消极:局限于少数开明分子,对西方认 识停留在器物层面,几乎没有实践。
第二篇章 体用之争
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 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
击加剧,中西方联系加 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 清政府内部关于“西学”观点是否一致?有何异同? 答:不一致。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顽固派反对 “西学为用”。
3、两种观点比较:
你能看出他们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洋务 派和顽固派“体用之争”的焦点是什么?
学什么?
西方的军事技术
19世纪50、60年代
“内忧外患”
金田起义
中英《天津条约》签字
二、第二阶段:地主阶级洋务派体用之争
(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
(1)清政府内忧外患:
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加剧
内:太平天国运动
(2)19C60—90S,西学进一步在中国传播
2、中体西用的含义:
3、两种观点比较: 1867年,洋务 派与顽固派因 增设天文算学 馆一事展开激 烈争论。 奕 倭仁
洋务派
“体用之争”
顽固派
西学为用
反对西学为用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 式,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 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 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 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材料二: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说“立国之道, 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 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一个主题:

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一个方向: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兴民权,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 民主与科学 马克思主义
学 习 西 方
学不学 学什么 怎么学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三个阶段
器物 制度
辛亥革命
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 传播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变法
洋务运动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 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 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陈旭麓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 程。一般特指晚清民初欧美等地科技文化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 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它 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 影响。 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鸦片战争前夕到戊戌变法之前(学科技) ②戊戌变法前夕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学制度) ③新文化运动前夕到五四运动前后(学思想)
第五单元
20课 西学东渐
21课 新文化运动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近代中国人 向西方学习
22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23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 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义在中国 的发展
整体感知: 中国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 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面 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的仁 人志士代表不同的阶级,从 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提出 了挽救危机的思想主张。
思考: ①中学:中国的传统文化。西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含义(实质): 在不触动清王朝君主专制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 ①根据材料一概括什么是“中学”?什么是“西学”?中 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体西用的实质是什么? ②根本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②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派这些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一: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 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 用其人。”
材料二: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 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注: 深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 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农民起 义军),可以勤远略(替皇帝排忧解难)。”
4、影响:
(1)积极:
①“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②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 学习西方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2)局限:
①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②主要通过翻译西方书籍,著书立说的方式传播, 没有实践
道光二十五年(1845),姚莹在西南各地 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著《康輶纪行》 一书,旨在“知彼虚实”“徐图制夷”, 以“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
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先介绍了东西半球 的概况,之后按亚洲,欧洲,非洲,美洲 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
1、鸦片战争后,爱国志士用“新的眼光”审视 世界,这“新眼光”之“新”的含义在于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 道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 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请回答: ①材料中所说的长技指的是什么?主要是关于什么方 面? 西方的科学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 ②学习西方“长技”的目的是什么?抵御外来侵略 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想一想,我们该如何评价他 们的活动? 进步性:开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 局限性:①最终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 ②在理论宣传方面,没有大规模实践 ③仅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未涉及政治制度, 学习层次浅。
第20课
课程标准:
1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 思想历程;
2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 所起的作用。
本课结构:
一、第一阶段:开眼看世界(19C40S--50S) 二、第二阶段:体用之争(19C60S-90S) 三、第三阶段:维新思想(19C末)
一、第一阶段: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 界 (19C40S--50S)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华冲击日益 加剧 (2)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 (3)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寻抵御外侮、强国富民 之路
2、目的:
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人物
(1)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教材介绍了哪些史实说明他 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贡献: ①设立译馆,翻译报刊和《各国律例》; ②组织编译《四洲志》,了解西方的历史地 理,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 先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