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第七章 体温调节
动物的循环系统与体温调节
动物的循环系统与体温调节循环系统与体温调节在动物身体的正常运行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循环系统负责输送氧气和养分到机体各个部分,同时将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体温调节则是使动物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保持恒定的内部体温。
本文将重点介绍动物的循环系统和体温调节机制。
一、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器官,它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的流动。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它们分布在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血管网络。
动物的循环系统可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
开放式循环系统存在于一些低等动物中,血液直接从心脏涌入体腔,通过器官和组织的间隙流动,最后回到心脏。
而封闭式循环系统则存在于大多数高等动物中,血液在血管中流动,不与体腔直接接触。
循环系统的功能在于输送和运输。
心脏通过收缩将氧气和养分丰富的血液推送到全身组织和器官,同时收集二氧化碳和废物,将其运送至呼吸器官和排泄器官进行处理和清除。
血液在这个过程中还发挥了传递信号、维持酸碱平衡和调节体温的重要作用。
二、体温调节体温调节是动物为适应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而采取的措施。
动物体温的调节方法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
内源性调节是指动物通过自身的生理过程来维持体温的稳定,而外源性调节则是依赖于外界环境的变化。
温衡是动物体温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
温衡是指动物身体内部的温度可以相对独立于外界温度而保持恒定。
温衡的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代谢调节和生理调节。
代谢调节是通过调节代谢速率来维持体温稳定。
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动物的代谢速率会增加,产生更多的热能来抵消外界的热量。
相反,当环境温度降低时,代谢速率会降低,以减少热量损失。
代谢调节通常由内分泌系统调控,如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影响代谢速率。
生理调节是通过生物学的适应机制来维持体温稳定。
动物的体温调节可以通过进食、行为活动和身体构造等方面实现。
例如,许多哺乳动物在寒冷的环境中会通过蜷缩或瑟瑟发抖来产生热量,以增加体温。
生理学课件第七章体温
低热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头晕、失眠、盗汗等症状。 低热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咳嗽、腹痛、尿频等。
治疗
对于低热,一般采取观察和对症治疗,如休息、补充水分 等。如果低热持续时间较长或伴随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就 医,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体温过低
定义
体温过低是指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通常定义为低于35°C。体温过低可能是由于暴露于 极寒环境、某些药物过量、严重疾病等原因引起。
生理学课件第七章-体温
目录
• 体温的概述 • 体温的生理变化 • 体温的异常 • 体温的测量 和记录 • 体温与健康的关系
01
体温的概述
体温的定义
01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是人 体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基础条 件。
02
正常体温的维持对于人体生理功 能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是人体 免疫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的重要保 障。
体温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与体温升高
运动时身体会产生热量,导致体温升高。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 的代谢和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高温环境下的运动
在高温环境下运动可能导致中暑等严重后果。应避免在极端高温下 进行剧烈运动,并注意补充水分和休息。
运动与低体温
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可能导致低体温,如冬泳、滑雪等运动。进 行这些活动时应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以防低体温的发生。
直肠测量法
将体温计涂上润滑剂,轻轻插入肛 门约3-4厘米,三分钟后取出读数。
体温的记录和分析
记录时间
记录测量体温的时间,以便分析体温变化规律。
记录其他症状
记录同时出现的其他症状,如头痛、咳嗽、乏力 等,以便综合分析病情。
分析体温变化
通过分析不同时间点的体温数据,了解体温变化 趋势,判断病情发展状况。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生理学第七单元 体温调节【Temperature Regulation】
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
(一)基础代谢(basal matebolic) 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 谢水平,称为基础代谢。 条件: 1. 清醒; 2. 肌肉处于安静状态; 3. 最适于该动物的外界环境温度; 4. 消化道空虚,即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饥饿。 基础代谢的高低通常用基础代谢率表示。
率增加更为明显
5.营养状态;营养好的比营养不良的代谢率高 6.季节; 春季较高,夏季降低,冬季最低 7.品种;生长速度快的代谢率要高 。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 温
恒温动物(homeothermic animal) 体表温度(shell temperature) 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
体温调节
三、散热的主要方式
辐射(radiation)散热
体热以红外线的形式传给外界温度较低物体。
传导(conduction)散热
散热方式
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
对流(convection)散热
与体表接触的气体或液体流动来交换和散发热量。
蒸发(e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poration)散热
体表水分蒸发。
(二)静止能量代谢 动物在一般的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早晨饲喂 前休息时(以卧下为宜)的能量代谢水平称为静止 能量代谢。
静止能量代谢与基础代谢区别: 静止能量代谢包括数量不定的特殊动力作用能 、用于生产的能量以及可能用于调节体温的能量。
影响因素:
1.个体大小; 2.年龄;幼年时代谢率较高 3.性别;雄性代谢率较高 4.生理状态;母畜发情期间代谢率增加、妊娠后期代谢
体温调节的基本 中枢位于下丘脑。
动物生理学课件7体温
3.神经内分泌的作用
冷热刺激可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垂体分泌促甲 状腺激素和促肾上腺激素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 活动,并通过交感神经控制肾上腺髓质活动,从而 影响这些内分泌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机 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蛋白质:主要合成生物活性物质,也可供能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1.直接测热法
将动物置于热量计(如测热室)中,可收集和直接测定一 定时间内机体散发的总热量,此热量就是能量代谢率。
2.间接测热法
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然后 计算CO2产生量和耗氧量之比,即呼吸商,再结合呼吸商值 和氧的热价间接计算机体的产热量。
(三)体温调节机制——调定点学说
调定点的高低决定着体温的水平,视前区-下丘脑 前部的热敏感神经元起着调定点的作用。当中枢温度 升高并超出某界限时,热敏感神经元冲动发放的频率 增加,散热过程兴奋而产热过程受抑制,体温因而不 致过高;反之中枢温度降低并低于某界限时,冲动发 放减少,产热增加,散热过程受抑制,故体温不致过 低;这些神经元对温热的感受界限即阈值就是体温稳 定的调定点。正常情况下,调定点可上下移动,但范 围很窄。
-
量可增加40倍。
几种组织器官产热情况
组织器官
脑 内脏 骨骼肌 其它
安静时产热量 (%)
16
活动时产热量 (%) 1
56
8
18
90
10
1
等热范围
适宜的环境温度,可使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保持 生理的最低水平,这种温度称为动物的等热范围或代谢 稳定区。动物的等热范围的低限温度称为临界温度;而 高于等热范围高限温度的称为过高温度。从畜牧生产来 看,在等热范围内饲养家畜最为经济。等热范围的温度 视动物种别、品种、年龄及饲养管理条件而不同。
动物生理学-第七章 体温调节
基础代谢率: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通 常以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
KJ/m2· h 静止能量代谢:
KJ/w0.75· h
动物在一般的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早晨 饲喂前休息时(以卧下为宜)的能量代谢水平
五、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肌肉活动
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大
运动或劳动的强度
消耗的能量
动物体温的生理波动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体温恒定的调节 外界温度对动物体温的影响
生物体内伴随物质代谢过程而产生的 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称 为能量代谢。
机体唯一能利用的能量是蕴藏在食物 中的化学能。能量主要来自糖和脂肪,而 蛋白质主要用于细胞自我更新、合成酶和 激素等。
一、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机体释放的能量=热能+外功
安静时,外功 = 0
能量代谢 = 机体单位时间内散发的
总热量
1、直接测热法
图9-2
2、间接测热法
①测定CO2产生量和耗O2量 ②测定尿氮排出量,得出蛋白质产热量 ③计算出NPRQ
④查出非蛋白食物氧热价
⑤计算出非蛋白食物的产热量
⑥能量代谢计算
间接测热法中耗O2量与CO2产生量的测定方法 (1)开放式测定法(气体分析法)
选择:
1 狗的散热是以( )为主 A 蒸发 B 传导、对流、辐射 C 传导 D 对流
2 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 )成为唯一的散热方 式。 A 传导 B 对流 C 辐射 D 蒸发
3 动物剧烈运动时,( )产热量最多。
A 心脏 B 肝脏 C 肾脏 D 骨骼肌
4 从畜牧业生产来看,外界温度在( )范围内饲养动物 最经济。
动物生理学第七章 体温调节PPT课件
发汗、呼吸、循环机能↑
体温调节 机体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
可以调节机体产热与散热过程,
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不因外
一、体 温
界气温变化或机体活动情况的 改变而发生显著的变动。
交感神经兴奋
儿茶酚胺释放
代谢率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进食后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开始持续 到7-8h),机体处于安静状态,产热量比进食前 有所增加,食物这种使机体产生额外的热量作用, 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蛋白质: 25-30% 糖和脂肪:4-6%
4、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升高或降低均可使能量代谢升高
能源物质在体内的主要储存形式
3、蛋白质:很少 组织细胞和生物活性物质的更新
二、能量代谢测定的几个概念
1.食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热价
1克食物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单位: kJ或kcal
糖 4.1kcal/g 17.15kJ/g 蛋白质 4.3kcal/g 17.99kJ/g 脂肪 9.0kacl/g 39.75kJ/g
2、间接测热法
①测定CO2产生量和耗O2量 ②测定尿氮排出量,得出蛋白质产热量 ③计算出NPRQ ④查出非蛋白食物氧热价 ⑤计算出非蛋白食物的产热量 ⑥能量代谢计算
间接测热法中耗O2量与CO2产生量的测定方法
(1)开放式测定法(气体分析法) 在机体呼吸空气的条件下测定耗氧量和CO2产生
量 (2)闭合式测定法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Energy metabolish and Temperature regulation)
动物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精选幻灯片
饿。
基础代谢的测定所要求的条件在实际生产中不
易达到,如很难达到肌肉完全处于安静状态,
因此实际中常用静止能量代谢代替基础代谢。
ppt课件.
11
⑵ 静止能量代谢
动物在一般的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早晨饲喂 前休息时(以卧下为宜)的能量代谢水平,称 为▲静止能量代谢。
☆静止能量代谢与基础代谢不同之处,在于静 止能量代谢还包含数量不定的特殊动力作用的 能量、用于生产的能量和用于调节体温的能量。 公式:Q=KW0.75 Q为静止能量代谢率(KJ/24h),K=70,W为 体重(Kg)。
食物的氧热价。单位是:KJ/L。
③ ※呼吸商(RQ=VCO2/VO2)
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的量与吸入的O2的量的比
值,称为呼吸商。
ppt课件.
7
⑵ 测定能量代谢的方法
① 直接测热法
将动物放在专门设计的测热室中,直接测定机体在一 定时间内散发的热量。但由于测热装置结构复杂,操 作不方便,实际中难以推广很少采用。
能之差。
消化能(DE, digestible energy)=总能(GE,gross energy)-粪 能(FE,feces energy)
③ 代谢能
是指饲料中消化能减去尿能和消化道可燃气体(甲
烷)产生的能量。
代谢能(ME,metabolizable energy)=消化能(DE,
digestible energy) -尿能(UE, urine energy)-发
ppt课件.
8
② 间接测热法
该方法不仅简便易行,并且足够准确,为研究动 物营养、环境生理和内分泌实验所常用。其理论 依据是化学中的定比定律(反应物的量与产物的 量之间是一定的比例关系。同一种化学反应,不 论经过什么样的中间步骤,也不论反应条件差异 多大,这种定比关系不变)。需3个指标:耗氧量 (开放法、闭和法)、呼吸商(消耗的是什么物 质,种类,大致比例)、氧热价(单位物质供能 量)。有两类方法:
动物生理学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㈠ 能量的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能量来源、呼吸 商、基础代谢,静止代谢,影响 能量代谢的因素)。 ㈡ 家畜体温及其正常变异,体热 的产生和散失,体温的神经和激 素调节,外界高温及低温条件下 机体的反应。
㈠ 能量的代谢
※※能量代谢:是指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 ※※能量代谢:是指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 量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1. 动物体能量的来源和转化 ⑴ 能量的来源 动物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等,能量只能来自食物。 食物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含有大量 可利用的能量。当食物分解时,食物中包含的各种 能量转变为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和光能, 最终变为热能释放出体外。 ⑵ ※能量的转化 饲料的能量可相应划分成若干个部分,如图所示: 饲料的能量可相应划分成若干个部分,如图所示:
Ⅰ. 寒颤性(战栗)产热 战栗是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的表现, 战栗是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的表现,, 可使代谢率增加4 可使代谢率增加4-5倍。 Ⅱ. 非寒颤性(非战栗)产热(又称代谢产热) 虽然机体所有组织器官都有代谢产热的功能, 虽然机体所有组织器官都有代谢产热的功能, 但代谢产热以褐色脂肪组织(brown 但代谢产热以褐色脂肪组织(brown fat tissue)的 tissue)的 产热量为最大, 约占非战栗产热总量的70%。 产热量为最大, 约占非战栗产热总量的70%。
⑶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① 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队能量代谢的影响最显著。 肌肉活动队能量代谢的影响最显著。机体能量 代谢同肌肉活动的强度成正比关系。机体任何 代谢同肌肉活动的强度成正比关系。机体任何 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代谢率。 ② 精神活动 脑的重量只占体重的2.5%, 脑的重量只占体重的2.5%,但在安静状态下却 有15%左右的循环血量进入脑循环系统。这说 15%左右的循环血量进入脑循环系统。 明脑组织的代谢水平是很高的。在精神处于紧 明脑组织的代谢水平是很高的。在精神处于紧 张状态,如烦恼、恐惧和情绪激动时, 张状态,如烦恼、恐惧和情绪激动时,由于肌 紧张增强以及刺激代谢的激素释放增多等因素, 产热量可以显著增加。
动物生理学中的神经调节与体温调节
动物生理学中的神经调节与体温调节动物的体温调节是由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的重要生理过程。
神经调节对于维持动物内部环境的稳定性和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动物生理学中的神经调节与体温调节的关系。
一、神经系统与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动物的体温调节主要由两个机制实现:内源性体温调节和外源性体温调节。
内源性体温调节主要由神经系统负责,包括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和自主神经系统。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垂体下部,接收来自体内和体外的温度信息,通过调节机体的代谢率、血液循环和产热机制来保持体温的恒定。
自主神经系统通过调节血管的收缩和扩张以及皮肤的发汗和体表血管的扩张来实现体温的调节。
二、神经调节与体温调节的相互作用神经调节与体温调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神经调节通过感知和传递温度信息,为体温调节提供基础。
神经系统通过接收来自体内和体外的温度信息,向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送信号,从而使机体能够感知到体温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调节。
另一方面,体温调节的变化也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当机体的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时,神经系统将会调节代谢率、血液循环和产热机制等来降低体温,以确保机体正常功能的进行。
三、神经调节与体温调节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与体温调节的主要调节机制包括体温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效应器。
体温感受器位于皮肤、内脏和大脑中,并能感知机体的体温变化。
当机体体温降低或升高时,体温感受器将会传递温度信号给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接收到信号后,通过调节机体的代谢率、血液循环和产热机制等来实现体温的调节。
体温效应器包括血管和发汗效应器,它们通过调节血管的收缩和扩张以及皮肤的发汗和体表血管的扩张等来实现体温的调节。
四、神经调节与体温调节的适应性神经调节与体温调节的适应性体现在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和维持体内环境稳定性上。
在寒冷的环境中,神经系统通过增加代谢率、促进血液循环和发挥体表血管收缩反应等来提高机体的体温。
第七章 能量用(动物生理学 新版)
(二)间接测热法
C6H1206 + 6 02 → 6 C02 + 6 H20 +热量 原理:定比定律。
是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和二氧化碳 排出量来计算机体的产热量。
1、与间接测热法有关的几个概念
热价——1g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释放的热量。
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在氧化分解时每消耗1L氧所
产生的热量。 呼的吸商(RQ)——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与消耗
氧的比值。 非蛋白呼吸商(NPRQ)——能源物质除去蛋白质外的 RQ:呼糖:1.0 蛋白质吸:商0。.8 脂肪:0.71 混合食物:0.85
2 间接测热法一般步骤:
(1). 测出机体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和CO2产量,测 出尿氮排出量。
(2).据尿氮排出量计算蛋白质氧化产热量和NPRQ。 (1g尿氮相当于氧化分解 6.25g蛋白质,查表计算 蛋白质的产热量、耗氧量、CO2产生量)
380C(最高) 2)体表温度要低于体核温度,由表及里,存在比较明 显的温度梯度。体表最外层皮肤各部位的温度差也大。
3)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体核与体表两者相 对的比例可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3 体温:生理学所说的体温是指体核温度。
(二)体温的测定
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
表 6-3 健康动物的体温(直肠内测定)
炎热环境
3、发 汗
(1)汗腺的分类 1)大汗腺——腋窝、乳头、阴部 2)小汗腺
——全身皮肤 交感胆碱能神经 ——(一些)掌心、足底 肾上腺素能神经 (2)温热性发汗
——小汗腺分泌——蒸发散热、调节体温 精神性发汗
——交感胆碱能——与体温调节无关 肾上腺素能神经
(3)成分:水——99% 固体成分——不到1%(大部分为NaCl)
生理学┃体温调节
生理学┃体温调节“三、体温调节(一)体温调节的基本方式体温调节有自主性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两种基本方式。
自主性体温调节(autonomic thermoregulation)是指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战栗和改变代谢水平等生理性调节反应,以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使体温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行为性体温调节(behavioral thermoregulation)是指有意识地进行有利于建立体热平衡的行为活动,如改变姿势、增减衣物、人工改善气候条件等。
(二)自主性体温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主要是通过反馈控制系统实现对体温的调节,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在这个控制系统中,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属于控制部分,由此发出的传出信息控制受控系统的活动,如驱动骨骼肌战栗产热,改变皮肤血管口径,促进汗腺分泌,从而使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平衡。
当内、外环境因素变化使体温受到干扰时,通过温度检测装置,即存在于皮肤及机体深部(包括神经中枢)的温度感受器,将干扰信息反馈至体温调节中枢,经过中枢的整合作用,发出适当的调整受控系统活动的信息,建立起当时条件下的体热平衡(图7-6)。
此外,通过前馈系统,及时启动体温调节机制,避免体温出现大幅波动。
人类或其他恒温动物区别于变温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具备自主性体温调节功能,通过调控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使体温得以保持相对稳定。
1、温度感受器:根据感受器存在的部位,可将温度感受器分为外周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根据感受温度的性质,温度感受器又可分为冷感受器和热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peripheral thermoreceptor)是存在于皮肤、黏膜和内脏中的对温度变化敏感的游离神经末梢,包括热感受器和冷感受器。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当局部温度升高时,热感受器兴奋;反之,当温度降低时冷感受器兴奋。
热感受器和冷感受器各自有特定的最敏感温度范围,热感受器的敏感温度在较高温度侧,冷感受器的敏感温度则在较低温度侧。
生理学 动物体温调节
(二)散热
1.主要散热途径
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皮肤。
2.散热方式
①辐射散热
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传给外界温度较低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称为辐射散热。
②传导散热
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他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传导散热量的多少与接触面积,温 度差和物体的导热性能有关。传导不是散热的主要方式。但在某些情况下,可因传导而散失体的产热与散热
.
.
(一)产热
1.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内脏器官为主,肝脏为机体安静时的主要产热器官 运动状态:骨骼肌为主
2.机体产热的形式
①基础代谢产热 ②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③骨骼肌运动产热 ④寒战产热和非寒战产热
,寒战产热和非寒战产热
寒战产热
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最初骨骼肌肌紧张增高,称为寒战前肌紧张,此时产热 量己有所增加。
哈
①自主神经系统 主要通过对心血管活动、呼吸系统的影响。
②躯体运动神经系统 主要控制骨骼肌的紧张性和运动。
③内分泌系统 通过分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5.机体对冷或热的体温调节过程
①对寒冷的调节过程 当体内外温度降低时,引起冷敏神经元兴奋,热敏神经元抑 制,导致产热过程加强,散热过程减弱。
②对炎热的调节过程 当体内外温度升高时,引起热敏神经元兴奋,冷敏神经元抑 制,导致散热过程加强,产热过程减弱。
②中枢温度感受器:存在于脊髓、延髓、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等处。
根据它们对温度的不同反应,温度敏感神经元分为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 热(冷)敏神经元:在局部组织温度升高(降低)时冲动发放频率增加的神经元。 热敏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部(PO/AH); 冷敏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脑干网状结构和下丘脑的弓状核中。
动物生理学之体温
第七章 体温
1
1
动物的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动
2
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3
体温恒定的调节
4
家畜对高温与低温的耐受能力和适应
第七章 体温
2
一、家畜的体温及其正常变动 (一)体温
体表温度(不稳定、各部位差异大)
{ 分为 体核温度(相对稳定、各部位差异小) 体温:机体深部(体核)的平均温度。 临床上常以直肠温度代表体温。
第七章 体温
5
二、体温恒定的维持
安 静 : 肝 脏
器 官
产 热
运 动 : 骨 骼 肌 ( 最 多剧,烈 运 动 增 加 4 0 倍 )
途
基 径食
肌
础 物 肉
代 的 活
谢 特 动
殊
动
力
作
用
第七章 体温
6
途 径: 体 表 、 皮 肤 ( 占 总 散量热的 7 5 % )
辐 射 : 红 外 线 在 物 体传间递 热 能 ( 常 温 、 安)静
第七章 体温
8
(三)体温调节机制——调定点学说 调定点的高低决定着体温的水平,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的热敏感 神经元起着调定点的作用。如 设定一个机体恒定的温度值37.0℃。
当体温与调定点一致时→产热和散热平衡 当体温高于调定点时→产热↓,散热↑ 当体温低于调定点时→产热↑,散热↓
第七章 体温
第七章 体温
3
主要动物的肛温:
人 37、 猪 39.2 黄牛 38.3 乳牛 38.6 鸡 41.7
第七章 体温
4
在生理情况下,体温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动物种类、年龄、生理状况、 性别、昼夜等情况的不同,都可使体温产生一定变化,同一个体各部位 的体温也有差异。如:排卵期
体温调节和水调节
水盐平衡的调节1、水盐调节(1)调节中枢:。
产生渴觉的中枢在。
(2)调节激素:。
由下丘脑分泌,释放,靶器官:,加强对水分。
(3)参与调节的最重要的器官:。
(4)调节过程:①在的调节下,通过相关的器官的作用,使摄入量等于排出量。
②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抗利尿激素。
③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后叶释放,其作用是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2、产热与散热的平衡(1)、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尤以产热最多。
)(2)、人体热量的散失途径(1)主要通过、散热,其次还有。
3、体温调节的机制(1)、体温调节的结构基础温度感受器:①分布:体表、体内各个部位;②种类:感受器和感受器。
中枢:。
增加产热的激素为和。
(2)、体温调节方式:。
(3)、调节过程(1)寒冷→皮肤兴奋→下丘脑中枢→(2)炎热→皮肤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分泌加强。
4、体液调节的概念:,通过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补充资料:一.体温调节的图解特别提醒1.体温调节的有关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但主要是甲状腺激素。
2.“寒战”指骨骼肌不自主收缩,“起鸡皮疙瘩”指立毛肌收缩,二者都是增加产热的途径。
3.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速率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二、水平衡调节过程1.图示过程(说明:“+”表示促进,“-”表示抑制)2.信息解读(1)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2)神经调节:①感受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②神经中枢:下丘脑;渴觉中枢:大脑皮层。
③效应器:垂体后叶。
(3)体液调节:①激素名称:抗利尿激素;分泌部位:下丘脑神经细胞;释放部位:垂体后叶。
②靶器官:肾小管、集合管。
③作用:加强对水分重吸收。
④结果: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
三、下丘脑部分调节作用如图所示:(1)下丘脑地位和功能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食物的氧热价
某种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消耗一 升氧所产生的热量 单位: kJ /L 糖 5.0kcal/L 21.00KJ/L 蛋白质 4.5kcal/L 18.80KJ/L 脂肪 4.7kcal/L 19.70KJ/L
4. 请说明治疗该感冒病人的有效措施。
体温调节
体温调定点学说:
在PO/AH区中有一个控制体温的调定点, 而PO/AH区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可能起调定点的 结构基础。
当体温处于调定点时,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 程处于平衡状态,体温维持在调定点设定的水平。
例:细菌所致的发热 致热原 调定点阈值上移 (如:39℃) 热敏神经元阈值升高 冷敏神经元阈值降低 热敏神经 冷敏神经 元放电频 元放电频 率减少 率增加
腋窝温度 36.0-37.4℃
体温调节
二、动物体温的生理波动
家禽的体温比家畜高 幼畜的体温比成年家畜略高 公畜较母畜略高? 发情期、妊娠期体温较高,排卵时体温降低 肌肉活动时体温升高 采食后体温升高0.2~1℃,持续2~5h之久 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
体温调节
三、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又称代谢产热,指体内发生广泛的 代谢产热增加。以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 量最大,约占非战栗产热总量的70%。
动物对寒冷的生理反应
增加绝热性能;短期-竖毛肌收缩,被毛竖立,
形成一层温热的空气层;长期-被毛增生,皮下脂肪 蓄积,增大机体的绝热效应。
调整血液循环;皮肤和表层血管收缩,减少散
热。1减少外周血流,使皮温下降;2由于血液的 对流散热减少,使皮肤的绝热效能增加。
体温调节
辐射(radiation)散热
体热以红外线的形式传给外界温度较低物体。
传导(conduction)散热
散热方式
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
对流(convection)散热
与体表接触的气体或液体流动来交换和散发热量。
蒸发(evaporation)散热
体表水分蒸发。
在气温接近或超过体温时,蒸发散热成为唯一有效的散热方式。 不显汗蒸发
蛋白质: 25-30% 糖和脂肪:4-6%
4、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升高或降低均可使能量代谢升高 环境温度:20~30℃ 稳定 肌肉松驰;
<20℃ 代谢↑ 寒战,肌肉紧张度↑
<10℃ 代谢↑↑ 寒战,肌肉紧张度↑
>30℃ 代谢↑ 体内化学反应速度↑,
发汗、呼吸、循环机能↑
体温调节
一、体 温
机体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 可以调节机体产热与散热过程, 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不因外 界气温变化或机体活动情况的 改变而发生显著的变动。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Energy metabolish and Temperature regulation)
重点:
1.食物的能量指标的几个概念; 2.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状态的概念; 3.散热的不同方式及体温调节。
难点: 体温调节
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体 温
能量代谢测定的几个概念
能量代谢测定方法 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意义:根据机体在一定时间内耗氧量推算出能量代谢率
3.呼吸商 (RQ)
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CO2的量与吸入的O2消耗 量的比值。以RQ表示
RQ=
CO2产生量(ml) 氧耗量(ml)
糖=1.0, 脂肪=0.71,蛋白质=0.80
意义:可估计某一时间段体内被氧化的3种物质比例
三、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原理: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reoptic-anterior hypothalamus area,PO/AH)是体温调节中枢的关键部位。
体温调节
信号传出途径与效应器:
1.植物性神经系统 主要通过对心血管、呼吸、皮肤、汗腺和代谢的影响。 2.躯体神经系统
主要控制骨骼肌的紧张性和运动。
3.内分泌系统
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选择:
1 狗的散热是以( )为主 A 蒸发 B 传导、对流、辐射 C 传导 D 对流
2 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 )成为唯一的散热方 式。 A 传导 B 对流 C 辐射 D 蒸发
3 动物剧烈运动时,( )产热量最多。
A 心脏 B 肝脏 C 肾脏 D 骨骼肌
4 从畜牧业生产来看,外界温度在( )范围内饲养动物 最经济。
在机体呼吸空气的条件下测定耗氧量和CO2产
生量 (2)闭合式测定法 一般是使用能量代谢率测定器械
四、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
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基本生命活动条件 即清晨、清醒、静卧,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 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 ℃;这 种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显汗蒸发
产热
维持生理过 程的热能
散热
辐射 体表面积
食 物
畜产品使代 谢加强(乳、 卵、毛等)
消化道发 酵产热 活动产热 (如觅食)
热
传导 影 响 因 素
机体被毛
身体储备 营养物
能
对流
组织和外周 血流的传导
环境温度湿 度空气流动
蒸发 外界热
体温调节
四、体温恒定的调节
动物机体体温的调节主要有两种形式: 自主调节—— 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对产热和 散热的调节而使体温维持恒定。 行为调节—— 指动物通过自身行为的改变以控制散 热和产热的程度,维持体温的恒定。
能量代谢值可作为评价劳动强度的指标
2、精神活动 精神紧张、情绪激动 骨骼肌的紧张性 交感神经兴奋 儿茶酚胺释放 代谢率 能量代谢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进食后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开始持续 到7-8h),机体处于安静状态,产热量比进食前 有所增加,食物这种使机体产生额外的热量作用, 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基础代谢率: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通 常以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
KJ/m2· h 静止能量代谢:
KJ/w0.75· h
动物在一般的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早晨 饲喂前休息时(以卧下为宜)的能量代谢水平
五、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肌肉活动
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大
运动或劳动的强度
消耗的能量
动物体温的生理波动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体温恒定的调节 外界温度对动物体温的影响
生物体内伴随物质代谢过程而产生的 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称 为能量代谢。
机体唯一能利用的能量是蕴藏在食物 中的化学能。能量主要来自糖和脂肪,而 蛋白质主要用于细胞自我更新、合成酶和 激素等。
一、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A 高热 B 等热 C 低热 D 三者均可
某成年男性,受凉后出现咳嗽、全身乏力,寒战,随后 体温升高至39.8℃。经酒精擦浴后体温降低至37.2℃ ,2h后 体温再次升高。经全面检查,临床诊断为重度感冒。问题: 1. 寒战后为什么会出现体温升高? 2. 酒精擦浴后体温为什么降低?
3. 酒精擦浴后体温降低后2小时,体温为何再次升高?
主要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
1、糖: (70%以上)
有氧氧化 葡萄糖
供氧条件不同
CO2+H2O+ E 38mol ATP 乳酸+E 2mol ATP
无氧酵解
2、脂肪:(30%) 能源物质在体内的主要储存形式
3、蛋白质:很少
组织细胞和生物活性物质的更新
二、能量代谢测定的几个概念 1.食物的热价 1克食物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体温调节
3.气候适应(climatic adaptation) 经过几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动物的遗传 特性发生变化,不仅本身对当地的温度环境表现 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且能传给后代。
判断:
寒战可增加产热,但不一定能使体温升高。 热喘呼吸时呼吸变得频浅。 家畜使役时,骨骼肌成为产热量最多的组织。 皮肤血管口径的调节与散热有重要关系。 下丘脑是维持体温恒定时的必需中枢。正常体温的高低是 由下丘脑体温调定点规定的。 6. 寒战性产热量一般低于非寒战性产热量。 7. 家畜的体温之所以恒定,是因为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起 决定作用。 8. 同一畜体各部位的温度不相同。 9. 切断脊髓与其以上部位的联系,体温基本不变。 10. 切断延髓与其以上部位的联系后,心搏和呼吸基本不变, 体温失调。 1. 2. 3. 4. 5.
体温调节
温度感受器:
① 外周温度感受器 冷感受器
热感受器
广泛分布于皮肤、粘膜和内脏。 ② 中枢温度感受器 热敏神经元(warm-sensitive neuron) 冷敏神经元(cold-sensitive neuron) 脊髓、延髓、脑干网状结构等处。
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
产热反应加强 体温升高(39℃) (产热和散热建立新的动态平衡)散热反应抑制
体温调节
五、外界温度对动物体温的影响
家畜的耐热与抗寒
家畜对高温与低温的适应
体温调节
(一)家畜的耐热与抗寒:
各种动物对炎热和寒冷的耐受能力不同; 骆驼(体表的蒸发散热和体温升高) 绵羊(喘息) 马(出汗散热) 牛(水浴)
猪的耐热能力较弱,尤其是仔猪更弱。
机体释放的能量=热能+外功
安静时,外功 = 0
能量代谢 = 机体单位时间内散发的
总热量
1、直接测热法
图9-2
2、间接测热法
①测定CO2产生量和耗O2量 ②测定尿氮排出量,得出蛋白质产热量 ③计算出NPRQ
④查出非蛋白食物氧热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