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景观评价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公路景观评价技术

1.1 公路景观评价

公路景观评价是景观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景观方案比选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合理地进行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基本依据。公路景观评价是找出景观被感受的美感,根据公路景观的视觉质量排定景观的等级,表达对景观的偏好,评定不同景观规划设计方案所产生的视觉美学效果,或预测公路建设给景观和视觉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和潜在影响,提出景观环境保护、美化、利用、开发及减缓不利影响的措施。

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景观质量是一个总体视觉概念,要求美与和谐,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那么公路景观评价中所指的景观则体现在更加重视人的感觉与客观实体存在,更多地关注自然与生态。公路景观评价通常偏重于宏观形态评价,注重行人对公路景观总体的反应与感受,是对公路沿线视觉范围内景观环境的客观存在予以评估而加以展开的一系列审美活动。公路景观的美学质量是公路景观环境系统与行人审美意识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时的功能表现,也即公路景观的美学质量不但取决于景观的客观特征,还取决于行人的主观审美趣味。从行为心理学角度讲,公路景观评价过程是行人不断接受外部公路景观环境刺激的过程,在景观与行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信息供求关系,景观的审美感受也就体现在这种信息的供求关系之中。因此,对公路景观的评价应立足于自然和社会活动的原则基础之上,将公路本身及沿线一定范围内的自然与社会的综合作为具有特定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的宏观系统来研究,而不应仅停留在传统的追求视觉美学效果和对景观意义的一般理解的层次上。

1.2 公路景观评价的特点

1.2.1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公路景观评价把评价目标和对象放在公路整体系统内分析,找出所有可能作为评判准则的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保证综合评价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公路景观评价所设立的项目体系要层次清楚,逻辑关系明确,既便于抓住主要因素,又要兼顾次要因素,以保证评价的有效性。

1.2.2 定量与定性相相结合

公路景观评价旨在寻求构成公路景观环境的景观元素特征和行人的知觉审美反应之间的关系,既有定性描述,又有定量分析。公路景观应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尽可能使定性问题数量化,便于用数学模型进行处理,以保证综合评价的客观性。

1.2.3 动态性和可预测性相结合

从时间上来说,公路景观即有前后相随的空间序列变化,又有季相(一年四季)、时相(一天中的早、中晚)、位相(人与景的相对位移)和人的心理时空运动所形成的时间轴。可持续发展要求公路建设必须注意对沿线生态资源,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永续维护和利用,从时间和空间上规划人的生活和生存空间,使沿线景观资源的建设保持持续的、稳定的、前进的态势。因此,公路景观评价既要能够反映景观系统的动态状况,又要具有可预测性。

1.2.4 专家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公路景观评价的主体不同,评价主体所处的位置、活动方式不同,评价的原则和结果必有显著的差别。旅行者、观赏者多以个人的体验和情感出发;沿线居住者多以出行是否便利、生活环境是否受到影响等方面考虑;公路规划者设计者重视的则是行驶的功能要求及舒适性。因此,公路景观评价在充分尊重专家决策的基础上,更要反映公众的意向与利益。

1.3 景观评价学派

1.3.1 景观评价的主要学派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外景观资源开发广度和深度的增加,对景观感知及景观评价的研究也逐渐受到了专业人士的重视,除了风景规划专家和专业资源管理人员外,有相当比例的心理及行为学家、

生态学家、地理学家、林学家、及旅游专家等开始着手对景观感知、景观评价进行研究,他们分别将本学科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带到风景美学研究领域里来,并形成了许多概念性的方法。目前对景观评价有很多种分类,若以学派来分,较为公认的有四大学派: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和经验学派。

(1)专家学派(expert paradigm)

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Litton,指导思想是凡是符合形式美的原则的景观都具有较高的风景质量。所以,景观评价工作以受过专业训练的观察者或者专家为主体,以艺术、设计、生态学以及资源管理为理论基础对景观进行评价。专家学派强调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四个基本元素在决定风景质量时的重要性,以“丰富性”、“奇特性”、“统一性”等形式美原则作为风景质量评价的指标,也有的以生态学原则为评价依据。所以又把专家学派分为生态学派和形式美学派。专家学派直接为土地规划、风景管理及有关法令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较多应用在英、美等国的风景评价研究及实践中。如美国林务局的风景管理系统VMS (Visual Management System)和土地管理局的VRM(Visual Resource Management)主要适用于自然风景类型,主要目的是通过自然资源(包括森林、山川、河流等)的风景质量评价,制定出合理利用这些资源的措施;联邦公路局的视觉影响评价系统VIA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适合于评价更大范围的景观类型,主要目的是评价人的活动(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等)对景观的破坏作用,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景观资源等。

专家学派风景评价的方法是一系列的分类分级过程,而这些分类分级的是以以形式美原则及有关生态学原则为依据的,基于少数专家的观点,在可靠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2)心理物理学派(psychophysical paradigm)

心理物理学派的主要思想是把风景与风景审美的关系理解为刺激-反应的关系,将心理物理学的信号检测方法应用到景观评价,主张以群体的普遍审美趣味作为衡量景观质量的标准,通过测量公众对景观的审美态度,得到一个反映景观质量的量表,然后将这一量表同景观要素之间建立定量化的关系模型——景观质量评价模型。景观评价模型需要测量公众的平均审美态度(即风景美景度)和对构成景观的各成份的测量。其中美景度评判法(SBE,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procedure)和比较评判法(LCJ,Law of Comparative Judgment)是在景观评价中应用最多、并且公认为两种最有效的方法。心理物理学方法多用在森林景观评价及景观管理、远景景观评价以及娱乐景观评价中。

许多研究都证明了不同风景评价者及团体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又由于该方法把审美态度测量同风景成分的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实现用数字模型来评价和预测风景质量,而且本身具有一整套的检验方法,使该风景评价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性、有效性和实用性。由于心理物理学方法要求景观成份的严格定量,因而景观评价模型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同时因强调公众的平均审美水平,而忽视了个性及文化、历史背景对景观审美过程的影响。

(3)认知学派(cognitive paradigm)

认知学派把景观作为人的生存空间、认知空间来评价,强调景观对人的认识及情感反映上的意义,试图用人的进化过程及功能需要去解释人对景观的审美过程。认知学派包括Kaplan的环境评判模型和Appleton的栖息地和了望理论等。认知学派强调个人的主观感情、期望和理解,景观认知被定义为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亲密体验与接触。该法探究人类由景观刺激而引发的知觉审美观念如何受人的态度和价值的影响。景观的质量决定于景观的两个特性,即易识别性 (Legibility)和可意象性 (Imaginability),前者反映了人对景观的安全的需求,后者反映了人对于未来的求知欲,如果这两个特性都具备,则景观质量就高。

认知学派强调景观评价模型的普遍适用性,通过多个观察者对每个被评价的景观产生一个或多个价值评价,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和灵敏性。但是,缺乏与客观环境的明确联系,使得该法的实用价值受到限制。

(4)经验学派(experiential paradigm)

经验学派把景观作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历史的观点,以人及其活动为主体来分析景观的价值及其产生的背景,而对客观景观本身并不注重。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一般是通过考证文学艺术家们关于景观审美的文学、艺术作品、名人的日记等等来分析人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及某种审美评判所产生的背景。经验学派将人在景观评价中的主观作用提到绝对高度,把人对景观的评价看作是人的个性及其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