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
高中地理苏教版必修一《地球与地图》教案
高中地理苏教版必修一《地球与地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图的基本概念;2. 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规律;3. 理解地图的基本元素和绘制方法;4. 能够运用地图解答地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地球的基本构造;2.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规律。
三、教学难点1.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规律的深入理解;2. 地图的基本元素和绘制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地理苏教版必修一《地球与地图》;2. 工具: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地球仪,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地球和地图的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地球的基本构造(15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地球的基本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以及地球的内部构造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理现象的影响。
3.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规律(20分钟)通过示意图和生动的比喻,讲解地球的形状为近似椭球体,地球的周长和直径的测量方法,并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由此造成的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现象。
学生可以进行实际测量和模拟实验,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4. 地图的基本元素和绘制方法(30分钟)介绍地图的基本元素,包括比例尺、方位角、图例等,并通过实例讲解地图的绘制方法,如等经纬度网绘制、等高线绘制等。
鼓励学生动手绘制简单的地图,提高他们的地图阅读和绘制能力。
5. 运用地图解答地理问题(25分钟)通过实际案例和实地考察,指导学生运用地图解答地理问题,如找出某个地点的经纬度、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和方位等。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6. 归纳总结(5分钟)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地球和地图的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和实践任务,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地图、绘制地图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教案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提高地理技能,如观察、分析、地图绘制等。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教学重点:经纬网的构成及应用,地图的种类与绘制。
教学难点:经纬度的计算,地图的阅读与分析。
2. 第二章:自然地理教学重点: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地形地貌的形成与演变。
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第三章:人文地理教学重点:人口、城市的分布规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与城市化的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 第四章:区域地理教学重点:我国主要地理区域的特征,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
教学难点: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区域间的合作与发展。
5. 第五章:地理信息系统教学重点:GIS的基本概念与功能,GIS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GIS数据的处理与分析,GIS软件的操作与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发挥教师团队的优势,共同研究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2. 运用多媒体教学,如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地展示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
4. 创设生活情境,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体验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评价,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技能。
3. 组织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地理知识。
2. 教辅资料:地图、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球和地图教案(一)
第一讲地球和地图第1课时地球基础知识【学习要求】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了解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重点】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学习过程】主干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经纬网(1)列表比较经纬线的基本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特征经线纬线形状半圆圆长度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赤道最长;南北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互关系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同一经线圈上两条经线度数和为180°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间隔任意相邻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任意相邻两条纬线间的间隔相等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经度纬度经度划分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向西各划分180°由赤道(0°纬线)向南、向北各划分90°分布规律东经度向东度数增大;西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东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北纬的度数愈向北愈大,北极点为90°N;南纬的度数愈向南愈大,南极点为90°S2)几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①重要经线:0°经线和180°经线是东西经度界线;20°W经线和160°E经线是东西半球划分界线。
②重要纬线:赤道(0°纬线)是南北半球划分界线;23°26′是热带和温带界线;66°34′纬线是温带和寒带划分界线;30°纬线是低、中纬度界线;60°纬线是中、高纬度界线。
经纬网的具体应用1.类型:2.应用(1)定“方向”基本思路:①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关系,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关系。
②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也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断方位时,既要判断两点间的东西方向,又要判断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基本方法:①确定南北方向: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北,南半球在南;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
地球与地图教案
地球与地图教案教案标题:地球与地图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2. 掌握地球上的大洲和海洋的位置和名称。
3. 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和使用方法。
4. 学会使用地图进行定位和导航。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2. 大洲和海洋的位置和名称。
3. 地图的基本要素和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和幻灯片。
2. 地球仪和世界地图。
3. 学生练习册和地图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使用教学投影仪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各个大洲和海洋。
2. 提问:你能说出地球上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名称吗?二、讲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15分钟)1. 使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基本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
2. 介绍地球的特征,如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特征如何影响地图的制作和使用。
三、学习大洲和海洋的位置和名称(15分钟)1. 使用地球仪和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各个大洲和海洋的位置和名称。
2. 学生跟随教师的指示,用手指或笔指出地球仪上的各个大洲和海洋,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四、介绍地图的基本要素和使用方法(15分钟)1. 讲解地图的基本要素,如比例尺、方位角、图例和经纬度等。
2. 使用幻灯片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并解释如何使用地图进行定位和导航。
3. 分发学生练习册和地图练习题,让学生根据地图上的要素进行实践操作。
五、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和地图练习题上的任务,巩固对地球和地图的理解。
2. 教师巡视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回顾课堂内容,让学生总结地球和地图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2. 进行课堂小结,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使用互联网资源或图书馆资料,进一步了解地球和地图的相关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和地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在教案撰写过程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地球与地图的相关知识。
高三地理地球与地图(教案)
的关系
图幅相同
比例尺越大,图上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相同实地范围
比例尺越大,图幅越大,反映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图幅越小,反映的内容越简略
缩放
计算
①原比例尺放大到n 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原比例尺放大 n 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1)。
A.一直向东 B.先东北再东南 C.一直向西 D.先东南再东北
【答案】2.B 3.C 4.B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1.本题应当熟记经纬线的特点,能够在经纬网上进行应用。设向正东方、正西方前进200千米经过的经度数分别为a,b,向正南、正北方向前进200千米经过的纬度数分别为c、d。根据两纬线间的经线段长度相等,可以推断c=d,即某人在南北方向上前进200千米,经过的纬度数相同;根据两经线间的纬线段长度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递减,可以推断由M点向正东方前进200千米,比在最南部纬线上向正西方前进200千米,经过的经度数多,即a>b,所以最终位置应该在M点的正东方,故答案B正确。
(2)北半球某地的纬度数,就是该地看北极星的仰角,或者说就是北极星的地平高度(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3)自南向北数值增大为北纬,数值减小则为南纬。
(4)同一经线上纬度相隔l°,其间的经线长度约为111千米,因此,在同一经线上的两点相隔的纬度数,大致等于其直线距离除以111千米得到的商。
2. 经度的判断
考点精讲 2 地图三要素
方向
一般情况
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
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有经纬网的地图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高一地理《第1章 地球与地图》教案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发言稿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在地球仪上认识地轴、南极和北极、经线和纬线,比较经线和纬线的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等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数据变化规律,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地球上五带的纬度划分,认识高、中、低纬度,根据经纬网判读某地点经纬度位置的方法,根据某地的经纬度位置判读(或标注)某地点的方法。
根据生活实际需要选择常用地图的方法,在指定地图上查找所需地理信息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数据变化规律,掌握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2)掌握地球上五带的纬度划分,认识高、中、低纬度。
(3)掌握在平面图或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比例尺量算的方法。
理解等幅地图中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
(4)掌握在指向标地图上判读两点间的方向(方位)的方法。
(5)掌握在经纬网地图(不含极地投影地图)上判读两点间的方向(方位)的方法。
(6)掌握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进行等高线值、等高距的判读的方法。
(7)了解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山地、盆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等地形或局部地形判读的方法。
(8)理解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
2.能力目标(1)掌握根据经纬网判读某地点经纬度位置的方法,根据某地的经纬度位置判读某地点的方法(3)掌握根据生活实际需要选择常用地图的方法,在指定地图上查找所需地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感,加强对地图作用的认识,激发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1.根据经纬网判读某地点经纬度位置,根据某地的经纬度位置判读某地点2.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与实地距离之间的关系。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一)教法分析1.实际操作法学生动手绘制经纬网,再现基础知识2.练习教学法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复习效果(二)学法分析1.自主学习课前复习本节主要内容2.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高中地理人教版《地球与地图》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地球与地图》教案该教案旨在对高中地理人教版《地球与地图》教材进行系统化教学规划,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与地图的相关知识内容。
教案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引入活动、知识讲解、综合应用和拓展延伸。
一、引入活动
1. 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一段关于地球与地图的精彩视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 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人们将地球图形展示在地图上?",引导学生思考与地球与地图相关的问题。
二、知识讲解
1. 介绍地球的基本属性,包括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等内容,并配以图示进行解释。
2. 解读地球的地理分区,包括大洲、大洋和地理带等,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空间结构。
3. 讲解地图的制作方法,包括地图投影和地图符号等,让学生了解地图的制作原理。
4. 解读地图上的地理要素,如水系、地貌和经纬线等,帮助学生掌握地图的阅读技巧。
三、综合应用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地球与地图知识,设计一张地图展示自己所在城市的地理特征。
2. 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和指南针等工具,在校园
内进行地理定位和导航练习,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实践能力。
四、拓展延伸
1. 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地理材料,扩展对地球与地图的了解,并结合
现实案例进行深入讨论。
2. 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与地图的创作活动,鼓励学生绘制独特的地图
作品,展示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创意。
通过以上教学方案的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地球与地图的相关
知识,培养地理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
认知水平。
高中地理《地球仪与地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地球仪与地图》(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考纲要求,要求学生明确地球的大小,经纬网的地理意义,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的相对位置、距离。
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二、教学设计思路
充分利用地球仪展示经纬网的相关特点,解决考试中不会读经纬网图、不会定位等问题。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一课时)
少千米?
2、甲和乙分别向东和向北走,保持方向不变,都能回到起点吗?学生集体思考,分
析问题,并总结原
因
进一步明
确东西关
系的相对
性,南北
关系的绝
对性。
PPT 出示合作探究
读“地球表面某区域的经纬网示意图”,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确定M、N 两点的地理坐标。
(2)若某人从M 点出发,依次向正东、正南、正西和正北方向分别前进200 千米,则其最终位置位于M 点的什么方向?
(3)图中甲、乙、丙三个区域的图上面积相等,请比较三者实际范围的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
1、小组站立讨
论。
2、判断经纬度
说出坐标。
3、明确两条经
线间的距离,
由赤道向两极
递减。
打破课堂
布局,利。
用图来分
析经纬网
的特点利
用合作的
形式,加
大学习效
率。
探究小结学生根据总结了解
经纬线的特点
明确本节
的重点内
容是经纬
观察经纬网图,观察图片,分析经
习题巩固课堂总结。
高中一年级地理课堂教案:地球与地图
高中一年级地理课堂教案:地球与地图一、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课程作为学生初步接触地球知识的一门课程,在高中一年级地理课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就高中一年级地理课程的教案进行探讨,重点介绍地球与地图的教学内容安排。
二、地球与地球结构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其形状略微偏扁。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或相关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
2. 地球的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
通过图表或模型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层次结构,并明白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和作用。
三、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坐标1.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导学生观察日出日落的现象,并运用实例来说明自转的影响,如地球自转引起太阳的视位置的变化等。
2. 地球的公转: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通过图表或模型,展示地球公转的轨迹和对季节的影响,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性。
3. 地理坐标: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纬度和经度,并学习如何通过纬度和经度来确定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能够掌握使用地理坐标的方法和技巧。
四、地球的地貌与水文1. 地球的地貌:介绍地球的不同地貌类型,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并通过地图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球地貌的分布和特征。
2. 地球的水文: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水文循环过程,如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并通过实验或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自感受水文循环的过程和原理。
五、地球的气候与生态1. 地球的气候带:介绍地球的不同气候带的概念和分布,如寒带、温带和热带,并通过气象数据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带的气温、降水等特征。
2. 地球的生态系统: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生态系统概念和构成,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和沙漠生态系统等。
通过实地考察或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和保护重要性。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教案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认识学习地球的形状、结构、运动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
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2 地图的阅读与应用学习地图的种类、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识别。
练习阅读地图,掌握地图的缩放、定位和导航技巧。
第二章:自然地理2.1 气候系统学习气候的基本概念、气候类型和气候带的特点。
分析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
2.2 天气系统学习天气的基本概念、天气图和天气预报的解读。
了解天气对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会应对恶劣天气。
第三章:人文地理3.1 人口与城市学习人口的增长、分布和人口问题的解决途径。
了解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功能区和城市问题的解决方法。
3.2 农业与工业学习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类型和农业生产的特点。
了解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布局和工业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区域地理4.1 东亚地区学习东亚国家的地理特征、经济状况和文化特点。
分析东亚地区的合作与冲突,了解我国与东亚国家的关系。
4.2 欧洲西部地区学习欧洲西部国家的地理特征、经济状况和文化特点。
分析欧洲西部地区的合作与冲突,了解我国与欧洲西部国家的关系。
第五章:地理信息技术5.1 遥感技术学习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遥感图像的解读。
练习使用遥感图像进行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分析。
5.2 地理信息系统学习GIS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应用领域。
练习使用GIS软件进行地理信息的查询、分析和可视化。
第六章: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6.1 自然资源概述学习自然资源的分类、特点和开发利用的原则。
分析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重要性。
6.2 环境问题学习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和影响。
探讨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第七章: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7.1 全球气候变化学习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了解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和行动。
7.2 可持续发展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实践。
分析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推行情况和挑战。
地理知识教案 地球与地图
地理知识教案地球与地图【教案】地球与地图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地图的种类和使用方法;2. 能力目标:掌握使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结构;2. 理解地图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地球结构的理解;2. 学生对地图的使用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幻灯片;2. 地图册、地理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教师使用投影仪展示世界地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大小、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2. 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结构(30分钟)教师通过教材和幻灯片,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运动等内容。
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地球为什么被称为蓝色星球?为什么地球有四季变化?3. 地图的种类和使用方法(45分钟)教师将不同类型的地图展示给学生,如政治地图、物理地图、气候地图等,并结合教材讲解地图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教师可以使用实例向学生演示如何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测量距离、判断方位等。
4. 练习与讨论(2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根据地图寻找特定地点、判断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等。
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拓展任务,如查找更多类型的地图、了解地图的制图原理等。
六、教学延伸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地理实践活动,例如带着学生使用地图找到学校周边的地标建筑,提升他们对地图的实际运用能力。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掌握了使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同时,通过讨论和实践,培养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案完】。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人教版教案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人教版教案标题: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人教版教案 - “地球与地图”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培养其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方法,学生将能够掌握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球的运动、地球的三维结构以及地图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技巧。
教案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公转等;2. 掌握地球的三维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3. 理解地图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技巧,包括地图的分类、比例尺、图例等;4. 发展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抽象思考和解决能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时间: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询问他们对地球和地图有哪些了解。
二、概念解释和讨论(时间:15分钟)1. 解释和讨论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地球的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 解释和讨论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公转等,并通过图示或模型帮助学生理解。
三、实践探究(时间:30分钟)1. 制作简易地球仪:引导学生使用现有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帮助他们加深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2. 地球的三维结构:使用PPT或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地球的三维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学生可以参与制作分层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结构。
四、小组合作活动(时间:2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使用地图册或互联网等资源,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研究。
2. 每个小组制作一份小型地图展示,包括地图的绘制、比例尺的标注和图例的制作。
小组成员分享他们的工作成果并交流彼此的发现。
五、知识总结和评估(时间:10分钟)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关键信息和概念,并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测验,以评估他们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拓展延伸(时间:可选)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学习材料,如地球影像资料的分析和解读,进一步挖掘地球与地图的更深层次的知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与地图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与地图教案教案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地球的大小是多少?2. 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以及赤道和极半径的差异。
3. 地球的转动引起的形成地球的不规则形状。
4. 中国地区的经度和纬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椭球体形状以及大小。
2. 掌握地球赤道半径、极半径的概念和数值。
3. 理解地球的不规则形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4. 了解中国地区的经度和纬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地球的椭球体形状和大小的理解。
2. 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球形状不规则化的认识。
3. 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1. 教师讲解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
2. 利用教材、多媒体等展示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3. 小组合作,进行问题讨论和答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提问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
2. 概念讲解:通过讲解和展示,介绍地球的椭球体形状和大小,并解释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以及两者的差异。
3. 原因分析:讲解地球不规则形状的原因,引入地球的自转概念,并解释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4. 练习与讨论: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思考和解答,激发学生思维,同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 经度与纬度:通过地图展示介绍中国地区的经度和纬度,并解释其作用和重要性。
6. 总结归纳:通过讲解和讨论,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概念。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引导,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高中区域地理教案设计 地球与地图
“地球与地图”教学设计一、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对标准的把握须注意如下几点:1. 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 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二、教材分析《考试说明》提到文理科基础地理考试内容还包括与高中地理必修内容相关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有关内容。
而地球、地图又是基础中的基础,这些内容贯穿于高中必修内容的始终,所以牢牢掌握这部分内容才为高中地理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基本的地理素养。
另外地理信息技术从某种意义上是地图的延伸,所以在这一课里也简单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内容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纬线、纬度,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②、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
③、熟练掌握地球上的经纬网,并会运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学生在教师演示引导下,通过读图、比较、推理、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重点1. 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 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赤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赤道周长约千米。
二、纬线及纬度1.纬线:在地球仪上,同____平行、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2.纬线的特点:纬线指示____方向;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纬线长度____;纬线形状均为____。
3.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由赤道(0°纬线)至南北纬度为低纬度,南北纬度至南北纬度为中纬度,南北纬度至南北极点为高纬度。
4.赤道: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并将地球分为、两半球(如下图)。
高三地理专题教案地球与地图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地球与地图【考点搜索】1、地图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
常用图例、注记。
2、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关系: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地球的大小。
东、西半球的划分。
南、北半球的划分。
高、中、低纬的划分。
地球的形状。
地轴。
两极。
赤道。
经线。
经度。
本初子午线。
纬线。
纬度。
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
经纬网及其意义。
时区的划分。
区时的计算和应用。
日界线。
北京时间。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
(4)宇宙探测:宇宙探测的意义。
宇宙探测的现状。
宇宙环境保护。
【学习策略】1、本专题包含的知识与技能内容相当广泛,有高中内容,也有初中内容;有地球的外部环境,也有地球本身的运动。
在复习过程中应构建起一张系统的知识网络,注重初、高中知识的整合与迁移。
2、本专题的知识与技能内容较多地涉及天体和地球的空间运动,所以在本专题的复习过程中,除了建立平面的二维空间外,还需建立三维的空间概念。
3、本专题的学习涉及物理和数学知识较多,故在学习过程中忌死记硬背,一定要以理解和灵活运用作为学习的主要方法。
4、本专题的学习要重视对重大天象和地理现象的观察、思考,分析地理原理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意义。
5、本专题的内容有较多的理性思考,有较高的图像识读要求,要学会快迅、准确地捕捉有效信息,并进行科学、正确的分析与判断。
【教学内容】一、地图的三要素1、地图上的比例尺(1)概念:比例尺是指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2)公式: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表示方式文字式:如“一千万分之一”或“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0千米”数字式:如“1/10000000”或“1:10000000” 线段式:如(4)大小:比例尺的大小是值的大小。
地球与地图专题教案
第一部分:地球和地图Ⅰ、地球复习总要求:1.了解地球的一般情况,如形状、大小、质量等。
2.熟练掌握地球上的经纬网,并会运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3.掌握地球的自转运动、公转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4.熟练运用地球运动知识分析常见地理现象和事实。
5.熟练掌握,并会正确推断时区、正午太阳高度角。
教学重点、难点地球上的经纬网,自转运动、公转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教具准备材料及练习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地球自转的结果*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1)地球上有昼夜之分(地球不透明,不发光)(2)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地球各纬度受热不均。
2、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质量=60万亿亿吨------有足够的引力吸引住厚厚的大气层(2000~3000千米)二、地球仪地球仪是一个正圆的球体,是地球的模型。
构成地球仪的要素有:1、地轴地球自西向东地自转所围绕的一根假想的轴。
2、南、北极地轴同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的一端是地球的北极,另一端是地球的南极。
3、赤道在地球仪上,同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
赤道将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观察经纬网,分析比较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区别:画辅助图:(1)经度(两面角)、纬度(线面角) ;(2)经线、纬线在侧视图、俯视图中的形状;(3)从经度、纬度数值变化规律判断东经、西经、北纬、南纬。
4、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5、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首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6、经度从0°经线算起,向东、西各作180度,以东的180度属于东经,表示方法:“120°E”读做“东经120度”;以西的180度属于西经,表示方法:“20°W”读做“西经20度”。
地球和地图教案
第一章地球与地球仪第二节地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2).了解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3).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和在地图上辨别方向4).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2、能力目标1).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2).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关心科学发展的意识。
科学发展对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2、难点: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三、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谈话法等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时数: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地图的基本要素一)、情景设计导入新课1.导语:“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
”(迷底:地图)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
2.揭示课题:第二节地图二)、读书识图讨论交流活动1:了解地图的用途1读课文、读图并讨论地图的用途?2:带着以下问题读书识图:①地图有什么用途?②你见过什么样的地图;③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3课件解读4学生展示讨论的成果5小结:①.地图是地理课堂的第二语言,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②.交通图:以展示交通线路为我们提供行进路线。
③.旅游图:展示旅游景点,提供旅游信息。
④.行政图:明确行政区划活动2:了解地图上的方向1读课文、读图并讨论地图的方向识别方法2:带着以下问题读书识图:①地平面方向表示方向的方法;②利用经纬线识别方向;③地图上的指向标。
3课件解读假如在野外考察或旅行迷了路,你能根据什么来确定方向?小结:1)可用指南针2)白天可以利用太阳定方向3)晴天的夜晚可以利用北极星定方向4)利用房屋确定方向5)利用植物生长状态4学生展示讨论的成果5小结:①.地平面方向表示方向的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经线方向:指向南北;纬线方向:指向东西;③.指向标:由指向标定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与地图
一、地图三要素 1.地图上的方向
(1)在多数地图上,一般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
(2)在带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
指向标箭头指示的是北方,与之相反的方向是南方,作指向标的垂线,可表示东西方向。
(3)在带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图上的比例尺 (1)定义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用公式表示就是: 比例尺=
实地距离
图上距离
(2)表示方式
①直线式: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并注明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例如:
②文字式:在地图上用文字直接写成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
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
③数字式:用比例式或分数式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
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可表示为1∶10000000或
10000000
1
或一千万分之一。
(3)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通常所说的比例尺的大与小,是指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间比值的大与小。
比值越大,比例尺就越大;比值越小,比例尺就越小。
一般来说,在地图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区域范围越小,地图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地图所表示的区域范围越大,地图内容越简略。
3.地图的图例和注记图例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表示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
(4)比例尺的放大与缩小 A .比例尺的缩放
将比例尺放大到原来的n 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 将比例尺缩小到原来的1/n, 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
将比例尺放大了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1)
将比例尺缩小了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1/n)
B.比例尺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1放大到原比例尺N倍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N平方
2 缩小到原比例尺1/N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1/N平方
二、等高线与地形图
1.海拔和相对高度
地面上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又叫绝对高度。
地面上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2.等高线和等深线
在地图上,把陆地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深线。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根据等高线的不同特点,可以进行地形的判读:
(1)在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地表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地表坡度越缓。
(2)当等高线呈闭合状态时,若等高线的读数自中心向外递减,表示为山顶;若等高线的读数自外向中心递减,表示为盆地。
(3)当一组等高线明显弯曲时,若弯曲处向读数较小处凸出,表示为山脊;若弯曲处向读数较大处凸出,表示为山谷。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两山顶之间的相对低洼处,表示鞍部。
(5)若干条等高线交会在一起处,表示陡崖。
思考讨论
如何确定闭合等高线中心的海拔高度?
提示:如图所示,A、B两地海拔高度的确定应遵循等值线判读“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A地外围闭合等高线是100米,比相邻等高线数值小,故A地海拔高度应大于0米小于100米;B地外围闭合等高线是200米,比相邻等高线数值大,故B地海拔高度应大于200米小于300。
4.等高线地形图所表示的地形种类
5.如何绘制地形剖面图(以例题的形式讲解)
清
河B
A
256.0123
4
5
678
9
10111213141516
255.6
250
250200
200
1:50 0000
5001000 m 等高距10 m
读上图绘制沿AB 线的地形剖面图。
绘制剖面图的方法如下: (1)规定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
通常水平比例尺与地形图比例尺一致,而垂直比例尺需要扩大,一般比水平比例尺扩大5~20倍。
这是为了更好地显示沿线的地形起伏。
(2)按等高线图上AB 线的长度绘一条水平线作为剖面基线,并确定基线所代表的高度。
基线高度一般略低于图上最低高度。
如图中河流最低处高程约为170米,基线高程定为160米。
(3)作基线的平行线。
平行线的间隔按垂直比例尺和等高距计算。
如图:等高距为10米,垂直比例尺为1∶5000,则平行线间隔为2毫米,并在平行线一边注明其所代表的高度,如170米,180米…… (4)在地形图上沿剖面线AB 量出A —1,1—2……各段距离,并把它们标注在剖面基线AB 上,得1、2……各点。
通过这些点作基线的垂线,垂线的端点按各点的高度决定。
如地形图上1点的高程为250米,则剖面图上过1点的垂线端点在代表250米的平行线上。
(5)将各垂线的端点连接起来,即得到表示实地剖面方向的剖面图,如下图: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
1、选点
●典例剖析
【例题1】(江苏,9)下图是四幅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能体现“深山藏古寺”意境的是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等高线知识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深山藏古寺”的理解。
易错分析: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和准确读图判断。
解题思路:古寺应位于盆地式谷地地形中,这样既符合“深山藏古寺”的特点,又便于建筑;而a、b、c三图中古寺的位置分别位于山脊、山峰和陡崖附近,只有d图为谷地地形,故选D。
答案:D
【例2】某山区的一所学校,拟组织学生对附近公路的交通流量进行调查。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在E、F、G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公路上经过H处车辆的是___________。
(2)试用地形剖面图解释你所作的判断,并作简要说明。
图画在下面的框内。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该公路从山区外运的物产主要有茶叶、柑橘、毛竹等,该学校所在的省区简称是
A.鲁
B.浙
C.青
D.吉
解析:从E、F、G三个地点中能清晰地观察H处车辆应是G点,因为E、F点位于谷中,从E地到H
点之间或从F地到H点之间都有山脊障碍, G地到H点之间没有障碍,可以清晰地观察。
剖面图作法运用图中提供的比例尺作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H点海拔高度在450米左右,G点海拔高度在650米左右,相差200米,按图中提供的比例尺,图上垂直距离是2厘米。
答案:(1)G
(2)见下图
GH之间地形剖面图
从剖面图上可以看出,G到H点之间没有障碍,可以清晰地观察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