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用)

合集下载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结论119世纪20—30年代。

P12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展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效劳活动。

P13P24、劳①处于劳动年龄围,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P25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效劳活动的社会人。

P26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展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其研究容:①劳动社会学根本理论②劳动者③劳动的社会关系④劳动的社会构造⑤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⑥劳动与社会变迁P3 ~ P47、科层制的根本要素是: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附属关系受严格的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

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的体系。

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P68、①泰勒,经济人②梅耶,霍桑试验,社会人③制度学派的观点主要源自韦布夫妇10、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P811、现代劳动社会学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学说。

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5-1975年前后;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P812、新马克思主义,又称新马学派或激进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姆森及马勒等。

1314、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P1115、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根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开展的观点16、劳动社会学的根本研究类型:①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②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③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17、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P17①社会调查法〔常用的有:文献、访问/访谈法、问卷和实验四种调查法〕问卷的构造一般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个组成局部。

究,而需要在占有大量实证性材料根底上进展定量分析。

③比拟分析法。

④参与调查法。

也称实地观察法,是社会学常用的方法,指观察者有目的、有方案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用)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用)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论述劳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及各大流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5—131)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及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迪尔凯姆);科层制(韦伯);科学管理(泰勒);社会人(梅耶);制度学派(韦布夫妇)2)现代劳动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马尔库塞、普兰查斯);冲突理论(达伦多夫、米尔斯);新制度主义(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新管理学派(包括科学理论、组织管理理论、人本理论);新经济社会学(斯威伯格、格兰诺维特)。

3)后现代阶段,修正、模仿、拼凑、挑战传统理论。

第二章1、职业结构变迁的趋势是什么?请分析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职业结构变化。

42—441)趋势:是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减少,而脑力性的、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

2)结构变化:农业社会向非农业社会转型的特征;第二产业的产业工人的比重在20世纪工业化高潮中呈明显上升;专业技术人员一直呈上升趋势;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也有了快速的增长。

2、试阐述劳动士气激励理论中的人性假设X、Y、Z理论?67—71X理论对人性假设的核心内容:1)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只要有可能、人就会逃避工作。

2)由于人天性不喜欢工作,对于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才能迫使他为组织目标去工作。

3)一般人宁愿受别人指挥,希望逃责任,较少野心,对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

4)人是非理性,本质上不能自律,易受他人影响。

5)一般人都是为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参加工作的,只有金钱和其他的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去工作。

X理论任务管理措施:1)管理就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管理的重点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完成劳动任务,而不去考虑人的感情。

2)管理是少数人的事,与一般员工无关,员工的任务就是听从指挥,努力生产。

3)在奖励制度上,主要依靠金钱来刺激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予以严惩。

(综合整理)《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

(综合整理)《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

《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第一章:绪论一、单选、多选知识点1、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2、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3、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动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过的重要贡献。

4、梅耶——“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5、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

6、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

7、反映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的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泰勒与梅耶。

8、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普森及马勒。

9、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10、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

11、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会现实的结构层次,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二、名称解释、简答12、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 19 世纪 20-30 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 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13、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14、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15、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16、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17、社会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16年7月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考试题型:一客观题(约65分)1.单项选择(31道题,31分)2.多项选择(8道题,16分)以上选择题分布在书中1-12章内容3.判断说明题(6道题,18分;主要在1-10章内容)二主观题(约35分)1.简答题(5道,15分;主要在2-7章内容)2.论述题(1道,10分;主要在第2、4、5、6、7章)3.案例分析题(1道,10分;主要考书中5个理论:第二章x-y理论;第四章人格类型-职业类型匹配理论及人格特性-职业因素匹配理论;第五章职业生涯系留点理论;第七章泰罗组织管理理论;第二章劳动群体行为理论)内容:1-16页为各章要点;17-24页为习题答案;25-38页为样卷。

第一章要点劳动社会学定义:劳动社会学是在社会学理论指导下,把人的劳动活动作为一个综合性总体来研究的学科,主要研究和人的劳动活动相联系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管理、社会变迁、社会规范和社会制度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

劳动社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最受重视、最先发展的分支之一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劳动社会学的基础理论:涉及哲学、伦理学和其他有关社会科学,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背景性条件2、劳动者:身份角色、态度行为、素质能力及社会化过程,是研究的起点3、劳动的社会关系:集团或个人社会劳动中的不同地位;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的联系4、劳动的社会过程:劳动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和劳动群体组织的社会运行过程5、劳动的社会结构:职业、产业、年龄、性别、文化、地区等结构特征及其变动6、劳动的社会管理:劳动的社会组织监督形式和各项管理制度7、劳动者的职业生涯:包括职业选择,就业准备、途径,酬劳及职业的地位和声望,转移和变动等8、劳动中的社会迁移:劳动与劳动者分工分层的变动和重组之间的相互作用9、劳动中的社会冲突:主要研究劳动者的越轨行为10、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研究时间的社会性利用11、劳动的发展战略及其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劳动社会学的使命:全面认识劳动的发展,使劳动发展的科技、经济和社会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转化为社会发展的效绩,使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力量。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绪论1、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架构、经济架构、政治架构和学术架构影响。

2、研究劳动社会学应从劳动者个人层次、群体和组织层次、社会层面三个方面入手。

3、反映讲点劳动社会学的四个经典里程碑阶段:(1)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异化、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历史唯物主义(2)迪尔凯姆主要贡献:《劳动的社会分工》思想:A、以劳动分工为基础,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结构:机械团结(主要特征)有机团结(基础)社会一般是由机械化的团结向有机团结的社会进化B、分析了劳工的变态方式:失范形式的社会分工、强迫的分工(3)韦伯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生产的组织原则-科层制科层制的特点:a、内部分工b、职位分等c、组织成员都具备各种职业技术资格d、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e、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新教的职业观:(1)世俗工作是美好的,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必要手段。

(2)被上帝挑选的人是上帝的工具(3)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个人(4)泰罗与梅耶泰罗-管理之父,“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导人《工厂管理》《科学管理原理》梅耶:霍桑实验4、现代的劳动社会学的理论视角:⑴功能主义理论:社会行动系统的构成A、文化系统(模式维持)B、社会系统(整合功能)C、人格系统(目标达成)D、行为有机系统(适应功能)⑵冲突理论:达尔多夫:A阶级冲突已被由职业决定的地位等级关系所取代B、阶层流动(中国近年来阶层变化导致的社会稳定和不稳定因素)(3)新马克思主义学派(4)新制度主义学派:A法团主义(核心):利益协调B、自由主义的集体主义(集体谈判)C、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第二章1、劳动者: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人。

2、中国的劳动适龄人口:男:16 — 59岁,女:16 — 54岁3、劳动力资源:一个社会中有劳动能力、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那部分人口总和。

2018年0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2018年0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2018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试卷及答案(课程代码0029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A、泰勒和梅耶B、泰勒和韦伯C、泰勒和配D、泰勒和迪尔凯姆2、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个体进行详细调查的方法称为(B)A、问卷调查法B、个案调查法C、参考调查法D、实地调查法3、基于劳动的个性,可以对劳动作出一些分类。

从劳动成果与劳动者关系划分,可将劳动分为(C)A、潜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B、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劳动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D、简单劳动和杂劳动4、下列不属于直接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的是(D)A、品貌和气质B、报酬C、相似和互补D、政治信仰5、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常用哪个指标衡量劳动者态度的总和指标?( D )A、社会地位满意度B、收入满意度C、环境满意度D、工作满意度6、构成了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的是( C )A、劳动B、闲暇C、劳动和闲暇D、娱乐7、劳动者行为中最主要的社会行为是(A)A、劳动性行为B、非劳动性行为C、劳动者群体D、正式行为8、根据“职业锚"理论,在作出职业选择和决策时的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正在干的实际技术内容或职业内容上的这类人属于“职业锚”的哪种类型?( A )A、技术/职能型B、管理能力型C、安全/稳定型D、自主、独立型9、下列哪个理论强调道德是在社会系统内对社会秩序和整合起作用的主要因素?( B )A、戴维斯和摩尔的功能分层理论B、涂尔干的功能理论C、帕森斯的社会分层系统功能论D、以上理论都不是10、职业生涯管理中心最核心的是( C )A、员工自我评价B、组织对员工的评价C、制定员工发展计划D、职业培训与指导11、下列不属于马克思学派观点的是( A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社会存在决定意识C、根据生产资料占有来划分社会阶层D、社会结构决定人们手社会行为12、在功能论范式的框架中,最早对社会分层进行论述的是( A )A、涂尔干B、帕森斯C、格兰诺维特D、摩尔13、根据年龄与职业流动的关系,下列哪类人在职业流动率上与其他三种存在显著差别?( B )A、办事员B、企业内的普通工人C、主要负责人D、商业人员14、适用一般纺织企业的定额方式的是( B )A、劳动时间B、看管定额C、时间定额D、产量定额15、把人们组合行为分为工作任务型和人际关系型的组织学研究专家是( C )A、韦伯B、巴纳德C、贝尔斯D、莫雷诺16、强调企业是一个社会机构而不仅仅是赢利机构的学派是( B )A、自由改革主义学派B、正宗多元论学派C、激进学派D、管理主义学派17、国际劳工组织行动的基本原则是(A)A、三方协调原则B、民主协商原则C、少数服从多数原则D、独立自主原则18、维持生存薪酬理论最初的提出者是( D )A、亚当·斯密B、李嘉图C、魁奈D、威廉·配19、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的现实依据是( C )A、要素所有权B、计划经济C、市场经济D、按劳分配20、导致行政垄断行业的员工和其他员工收入分配之初就处于不平等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C)A、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B、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C、非市场化的因素(行政垄断)D、机会不平等21、政府在制定劳动政策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向哪一方倾斜?( D)A、雇主B、国家C、工会D、劳动者22、劳动争议的主体必须是(C)A、用人单位B、劳动者C、劳动关系的当事人D、政府23、在劳动争议案件中,诉讼的必经程序是( C )A、协商B、调解C、仲裁D、其他24、国家通过社会保障的有关措施保证每个成员在遇到风险事故时予以救助,使其不陷入贫困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是( B )A、自助型B、救助型C、保险型D、国家保障型25、对那些因达到规定的年龄,按国家规定解除劳动义务后,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险制度是( C )A、医疗保险B、失业保险C、养老保险D、生育保险26、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是(D)A、由职业病引起的病患者B、由工伤致残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C、因其他原因失去劳动能力的人D、劳动者自身身体所致的病患者27、就业对劳动者个人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下列对劳动者个人来说是最基本的基础和前提的功能是(A)A、劳动者生活保障功能B、劳动者自我实现的功能C、劳动者自我发展的功能D、劳动者服务社会的功能28、在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中,把发展乡外镇企业作为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中国共产党在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 B )A、大力发展大中城市B、大力发展小城镇C、大力发展都市圈D、大力发展民营企业29、社会弱势群体在遇到就业困难时最直接面临的问题是( B )A、生活失业信心B、经济收入减少C、人际交往无能D、难以自我调适30、出现童工问题的背后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B )A、法治意识谈薄B、贫富差距的扩大C、监管部门监督不力D、缺乏重视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劳动社会学《第一章、第二章》名称解释、简答

劳动社会学《第一章、第二章》名称解释、简答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其本质特征是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

2)个案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个体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办法。

3)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4)参与调查法:也是实地观察法。

实地观察是劳动社会学常用的方法,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5)法团主义:也是统合主义,其思想源于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它关注人与人之间、社会团体之间社会团体与国家之间的制度化关系,强调从制度层面讨论政治制度与劳资关系的互动,强调政府在劳资互动过程中的作用,力图用一种制度化的利益集合秩序化解结构性冲突。

二、简答题1.简述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答: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六点:1)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

2.简要指出职业与行业之间的异同。

答:职业作为人的一种标志,是劳动专门化和劳动分工的结果。

我国将职业定义为在业人口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种类。

行业是社会劳动者在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

其构成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行业属于社会劳动者的集团概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国民经济部门;二是同一行业都有同一行业都有同一类型的经济活动,他们生产同一类型的产品,提供同一类型的劳务,创造的使用价值基本相同。

相同点:职业与行业都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满足于社会需要的功能要件。

不同点:职业是从个人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行业是从社会经济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

3.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研究类型有哪些?答: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二是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三是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自考人力资源管理(本科)00294劳动社会学重点复习资料

自考人力资源管理(本科)00294劳动社会学重点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1、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选择或名词解释)2、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3、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第二节1、科层制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方法提出的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2、冲突理论: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物质和社会物质。

第三节1、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确立科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开展劳动社会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劳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观点:(1)实际观点(2)实证观点(3)发展观点2、社会劳动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一、社会调查法分为(1)文献调查法,也称历史调查法,是通过收集各种文献资料、摘取与调查课题的有关信息,以获取对某一社会事实的认识的方法。

(2)访问调查法,由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直接向被访问者提出问题,要求被访问者给予回答,双方进行交谈,从而获取所需信息,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的方法。

(3)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垂询意见的方法。

(4)实验调查法,是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二、社会统计法.三、比较分析法四、参与调查法。

第二章劳动第一节劳动与劳动的社会化1、劳动的概念: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社会学复习资料

社会学复习资料

一.社会学的知识体系:1. 社会学理论也称理论社会学,它是对社会构成要素、社会关系、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问题的理论性分析。

2. 社会研究方法是从事科学的社会学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

(研究方法论、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等)3. 应用社会学是指将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研究方法运用于某一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研究。

二.社会学的学科特点:1. 整体性观点2. 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3. 科学性4. 应用性5. 建设性和批判性三.文化的含义: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的种差异就在于人类有丰厚的文化,文化传承对人类社会的维系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它是与自然无相对应的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文化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经验。

四.文化的分类:文化: 1. 物质文化 2. 精神文化物质文化: 1.产品文化 (住房、衣服、交通工具) 2.工具文化 (厂房、农具、)精神文化: 1.智能文化(自然科学知识) 2.规范文化(风俗) 3.理念文化(宗教)五.文化的结构1.文化元素: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他是独立的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2.文化丛: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被称为文化丛。

3.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六.文化的功能1.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

2.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

3.文化的维持秩序的功能:文化是人们在以往的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4.文化的传续功能:从世代的角度来看,如果文化能相信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的功能。

最新自考人力资源管理(本科)00294劳动社会学重点复习资料资料

最新自考人力资源管理(本科)00294劳动社会学重点复习资料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1、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选择或名词解释)2、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3、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第二节1、科层制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方法提出的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2、冲突理论: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物质和社会物质。

第三节1、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确立科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开展劳动社会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劳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观点:(1)实际观点(2)实证观点(3)发展观点2、社会劳动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一、社会调查法分为(1)文献调查法,也称历史调查法,是通过收集各种文献资料、摘取与调查课题的有关信息,以获取对某一社会事实的认识的方法。

(2)访问调查法,由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直接向被访问者提出问题,要求被访问者给予回答,双方进行交谈,从而获取所需信息,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的方法。

(3)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垂询意见的方法。

(4)实验调查法,是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

二、社会统计法.三、比较分析法四、参与调查法。

第二章劳动第一节劳动与劳动的社会化1、劳动的概念: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人力管理《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

人力管理《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

2014年1月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题: 20分(20题每题1分)二、多项选择题: 30分(15题每题2分)三、名词解释: 15分(5题每题3分)四、简答题: 25分(5题每题5分)五、论述题: 10分(1题10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1、劳动的概念P1 (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2、劳动者的概念P2 (从社会学的角度,所谓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3、劳动的社会结构P4 ((1).社会横向结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

(2).社会纵向结构--由阶级、阶层等不同社会层次及其关系构成。

)第二节:劳动社会学理论4.韦伯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生产的组织原则——科层制P6 (科层制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方法提出的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5.冲突理论P10-P11 (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第三节:劳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6、社会调查法P17-P19 (社会调查类型有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常用的具体方法有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调查法。

)第二章:劳动第一节:劳动和劳动的社会化1.劳动的概念P22 (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2.劳动的社会职能P23 ((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3.劳动社会化的内容P23 ((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 (3) 劳动成果的社会化)第二节:劳动的社会关系4.三方性结构P27(指在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政府、雇主和雇员代表共同参与决定,相互影响和制衡,这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有效机制。

劳动社会学模拟题 总复习

劳动社会学模拟题 总复习

劳动社会学模拟题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共5题,合计5分)1. “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最早正式出现于()。

A。

美国B。

英国 C.法国D。

奥地利答案:C2。

劳动社会学理论在1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主要经历了()阶段.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答案:C3。

劳动的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即劳资关系上。

下面( )之间的集体谈判是调整劳资关系的一个主要途径。

A.工会与政府B.工会与雇主C.雇主与政府D.劳工与雇主答案:B4。

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中的管理学派代表梅耶认为,工人是()。

A.社会人B.经济人C.理性的人D.自然人答案:A5。

认为雇主与劳工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而集体协商制度是最公正、最有效率地解决工业冲突的方法,它将公共场所中的冲突制度化,并强调劳工必须展开集体行动才能保证自己的利益,该学派是( )。

A.法团主义B.新放任主义C.新集体主义D.新马克思主义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共8题,合计32分)6。

“劳动社会学”最早由()正式提出并首次使用.A.乔·弗里德曼B.马克思C.彼·纳维利D.亚当·斯密E.迪尔凯姆答案:AC7. 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 )。

A。

实际观点B。

实证观点 C.整体观点D。

发展观点E。

感性观点答案:ABCD8. 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泰勒B.梅耶C.迪尔凯姆D.威廉·配第E.马克斯·韦伯答案:AB9。

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主要有( )。

A.描述性研究B.解释性研究C.横剖研究D.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E.纵贯研究答案:ABCDE10。

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

A.社会调查法B。

社会统计法C。

比较分析法 D.参与调查法E。

实证分析法答案:ABCD11. 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

A。

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命令与服从关系B.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C.其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D.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E.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答案:ABCD12。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摘要超哥在上重点在下如有错误欢迎修改仅供参考绝不负责(名词解释)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作为形成劳动领域中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额基本要素,其概念的界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所谓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地、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劳动适龄人口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劳动年龄的范围,各国规定不尽相同,多数国家只规定其下限,也有规定上下限的。

中国规定的劳动年龄下限,男性及女性都是十六岁;上限男性为六十岁,女性体力劳动者为五十岁,脑力劳动者为五十五岁。

该年龄段内丧失劳动力的人口不属劳动适龄人口。

米尔斯精英理论米尔斯《白领——美国中产阶级》(1951)、《权利精英》(1956)A、权利精英内循环B、权利精英构成案例1:美国的权利精英美国最高权利精英国家权力的大脑和心脏希尔顿饭店聚会米尔斯认为他虽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但他的许多思想也来自于马克斯·韦伯。

米尔斯的思想反映了美国中西部的民粹主义。

这种19世纪晚期的政治意识形态将“人民”看成是美国生活由腐败的“大利益集团”的对立面。

在他的名著《权力精英》(1956)一书中,他试图揭示谁在真正统治美国。

他认为这个国家被来自三个日益相互关联领域的领导人所主宰,他们是大企业的高级主管,政府行政机构的主要官员,以及军队中的高级将领。

不仅如此,企业主管常常进入政府就职,退休的将军频繁地被选入企业的董事会。

米尔斯认为,这个小且非常集中的群体为美国社会做出了绝大多数的重要决策,包括战争与和平、货币和税收、人权和职责等。

什么是职业职业是劳动社会学研究中最基本、也最为重要的概念,劳动社会学所关心的问题,大都与职业有关。

职业是劳动社会学研究中最基本、也最为重要的概念,劳动社会学所关心的问题,大都与职业有关。

2020年1月广东自考《00294劳动社会学》真题和答案

2020年1月广东自考《00294劳动社会学》真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29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最早正式出现在(C)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奥地利
2.从劳动成果与劳动者的关系可以将劳动分为(C)
A.潜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
B.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3.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是(C)
A.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向“三、一、二”转变的趋势
B.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三、二”向“二、三、一”转变的趋势
C.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
D.三次产业结构由“三、二、一”向“一、二、三”转变的趋势
4.能够有效地管理大量投资、劳动分工和资本主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极大地拓宽了组织所能达到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群体组织结构是(C)
A.职能式结构
B.水平结构
C.直线制结构
D.矩阵结构
5.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常用来作为衡量劳动者态度的综合指标是(D)
A.社会地位满意度
B.收入满意度
C.环境满意度
D.工作满意度
6.我国曾出现过“当兵热”、“从政热”,接着出现了“考研热”,后来又出现了“出国热”“外企热”,这说明职业具有(B)
A.社会性
B.时代性
C.差异性
第1页共6页。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劳动社会学是研究劳动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关注劳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和权益。

在现代社会中,劳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劳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以帮助读者复习和理解这一学科。

一、劳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劳动社会学是研究劳动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它关注劳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和权益。

劳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通过劳动,人们创造财富、满足需求,并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劳动社会学研究劳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探讨劳动对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二、劳动社会学的重要理论1. 劳动分工理论劳动分工理论是劳动社会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由亚当·斯密提出。

该理论认为,劳动分工是现代社会的基础,通过将劳动过程分解为不同的任务,提高了生产效率。

劳动分工不仅影响了经济领域,还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劳动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该理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劳动价值理论强调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现象。

3. 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分层理论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注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地位差异和社会阶层的形成。

社会分层理论认为,社会地位的差异主要由经济、职业和教育等因素决定。

社会分层对于劳动者的生活机会、社会交往和社会认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劳动组织理论劳动组织理论研究劳动者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关系。

劳动组织理论关注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决策过程和劳动者的参与程度。

它探讨了劳动组织对于劳动者的激励、满足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劳动组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劳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劳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市场与就业问题:研究劳动力供求关系、就业机会和失业问题等。

2. 劳动条件与工作环境:研究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工时安排和工作环境对于劳动者身心健康的影响。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1)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1)

第一章结论119世纪20—30年代。

P12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P13P24、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P25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P26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其研究内容:①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②劳动者③劳动的社会关系④劳动的社会结构⑤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⑥劳动与社会变迁P3 ~ P47、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

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的体系。

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P68、①泰勒,经济人②梅耶,霍桑试验,社会人③制度学派的观点主要源自韦布夫妇10、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P811、现代劳动社会学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学说。

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5-1975年前后;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P812、新马克思主义,又称新马学派或激进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姆森及马勒等。

1314、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P1115、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16、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研究类型:①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②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③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17、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P17①社会调查法(常用的有:文献、访问/访谈法、问卷和实验四种调查法)问卷的结构一般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个组成部分。

究,而需要在占有大量实证性材料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

③比较分析法。

④参与调查法。

也称实地观察法,是社会学常用的方法,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完整版)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完全版)

(完整版)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完全版)

(完整版)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完全版)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正式出现在法国,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一词。

二、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三、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大流派。

各流派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阶段、现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

四、管理学派的代表任务是:泰勒和梅耶。

梅耶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五、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六、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法。

七、问卷调查法:只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八、实地观察: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者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第二章劳动一、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二、劳动社会化的内容:1、生产资料社会化。

2、劳动操作过程社会化。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三、广义上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不但包括直接经济运行主体——企业和劳动者,还包括进行社会运行或者经济资源宏观配置的主体——国家,以及对企业的运行进行调节的无形主体——市场。

四、国家、企业、劳动者之间的联系,最主要的两方关系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

三方关系由劳工、雇主和政府构成。

五、第三产业以第一、二产业发展为基础,反过来又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P36)六、从发达国家职业结构变化的趋势与规律看,总的趋势是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减少,而脑力性、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

2018春《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2018春《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A、排挤型转移
B、压迫型转移
C、自主型转移
D、控制型转移
E、计划型转移
答案:A|C|D
第11题 在现行的企业中,编制定员的方法主要有()
A、岗位定员法
B、比例定员法
C、劳动效率定员法
D、业务分工定员法
E、随机分配法
答案:A|B|C|D
第12题 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为()
A、国有企业
B、个体工商户
C、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
第8题权利性影响力
答案:权利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影响力,它是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权利等构成的影响力。
第9题劳动争议
答案:劳动争议就是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与义务而发生的争议。
四、论述题
第1题 试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成功的道路。
答案:职业生涯发展和成功的道路主要有(1)立足本职的道路 (2)自学成长的道路 (3)转换职业的道路 (4)自我创业的道路 (应有分析论述,基本要点正确可酌情给分。)
A、社会优抚
B、社会保险
C、社会救助
D、社会福利
答案:C
第17题 下列哪一种情属于失业者()
A、在校学生
B、16岁以下无工作者
C、有劳动能力但暂时不想参加工作的人
D、有劳动能力,有参加工作的意愿,但找不到工作的人
答案:D
第18题 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是()
A、由职业病引起的病患者
B、由工伤致残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C、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D、管理主义学派
答案:C
第9题 在功能论范式的框架中,最早对社会分层进行论述的是()
A、涂尔干
B、帕森斯
C、格兰诺维特
D、摩尔

自考《劳动社会学》各章重点

自考《劳动社会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重点
1. 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的正式出现,最早是 在法国
2. 劳动的基本含义。 3. 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自觉性、目的性
和创造性。 4. 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 5. 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6. 社会统计法
第二章 劳 动
本章重点 • 劳动的社会职能 • 劳动社会化、内容及其发展进程 • 职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 • 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有哪些 • 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 劳动保护及其内容 • 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
第十一章 劳动与就业问题
本章重点
1. 弹性就业 2. 失业及其类型(P284~285) 3. 摩擦性失业 4. 失业治理的途径 5. 非正规就业的意义 6. 自主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有着积极的
功能
第十二章 特殊劳动群体问题
本章重点
1. 特殊劳动群体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职业性别隔离 3. 职业结构 4. 提高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 5. 移民的成本的分析和主要表现
第十三章 中国当代劳动问题
本章重点1.二元经济 2.来自时期我国劳动关系变化及其特点 3.改善我国劳动关系的措施
着手
第六章 劳动组织
本章重点
1. 组织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2. 组织文化 3. 组织机构设置主要的方法 4. 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作用(包括积极与消极) 5. 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
英国的厄威克及美国的幕尼等。古典组织理论的核心是 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6. 韦伯的三种权力 7. 劳动组合的类型 8. 人力资本化及其途径
之内容 • 影响人际吸引的直接的、具体的因素 • 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的类型 • 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 • 劳动士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论述劳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及各大流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5—131)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及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迪尔凯姆);科层制(韦伯);科学管理(泰勒);社会人(梅耶);制度学派(韦布夫妇)2)现代劳动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马尔库塞、普兰查斯);冲突理论(达伦多夫、米尔斯);新制度主义(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新管理学派(包括科学理论、组织管理理论、人本理论);新经济社会学(斯威伯格、格兰诺维特)。

3)后现代阶段,修正、模仿、拼凑、挑战传统理论。

第二章1、职业结构变迁的趋势是什么?请分析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职业结构变化。

42—441)趋势:是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减少,而脑力性的、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

2)结构变化:农业社会向非农业社会转型的特征;第二产业的产业工人的比重在20世纪工业化高潮中呈明显上升;专业技术人员一直呈上升趋势;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也有了快速的增长。

2、试阐述劳动士气激励理论中的人性假设X、Y、Z理论?67—71X理论对人性假设的核心内容:1)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只要有可能、人就会逃避工作。

2)由于人天性不喜欢工作,对于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才能迫使他为组织目标去工作。

3)一般人宁愿受别人指挥,希望逃责任,较少野心,对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

4)人是非理性,本质上不能自律,易受他人影响。

5)一般人都是为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参加工作的,只有金钱和其他的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去工作。

X理论任务管理措施:1)管理就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管理的重点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完成劳动任务,而不去考虑人的感情。

2)管理是少数人的事,与一般员工无关,员工的任务就是听从指挥,努力生产。

3)在奖励制度上,主要依靠金钱来刺激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予以严惩。

4)以权力和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及引导员工。

Y理论对人性的设定是:1)运用体力和脑力从事工作,如同游戏和休息一样是自然的,一般并不是天性不喜欢工作的。

2)外来的控制和惩罚的威胁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努力的唯一方法,人对自己能达到的目标实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

3)对目标的努力是同获得成就的报酬直接相关的,这些报酬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

4)一般人在恰当条件下不但能接受、而且会追求责任,逃避责任、缺乏雄心和强调安全,一般是经验的结果,而不是人的天性。

5)不是少数人、而是许多人都具有解决组织问题的相当高度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

6)在现代工业生活的条件下,一般人的智慧潜能只是部分地得到了发挥。

Y理论任务管理模式:1、管理职能的重点: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发挥出员工的潜能,并使员工在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贡献力量时,也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2)激励方式:对人的激励主要是给予来自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让他担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担负更多的责任,促使其工作做出成绩,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3)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实处自我控制,让工人参加与管理和决策,并共同分享权力。

Z理论对人性的设定观点是:1)人的需要更多种多样的。

2)人在同一时期内会有各种需要和动机,相互作用并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复杂的动机模式。

3)由于工作和生活条件的不断变化,人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

4)个体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工作中,会产生不同的需要。

5)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于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

建立Z型组织的模式:1)培养每个人的正直,善良的品行。

2)领导者和管理者共同制定新的管理战略,明确共同的经营宗旨。

3)通过高效协作、弹性激励措施贯彻执行公司目标。

4)培养管理人员的沟通技巧。

5)稳定雇佣制度。

6)合理,长期的考核和晋升制度。

7)岗位轮换、培养、扩大员工的职业发展之路。

8)建立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全面整体关系,认为人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体行为,而且是整体行为。

第三章1、试述技术异化的突出表现和影响?82—831)技术异化使得人在生产实践中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发展的全面性。

2)技术异化使得人在社会生活中趋势于同质化。

3)技术异化使人的内在价值变异、缺失。

4)技术异化使人的生命物化。

2、如何进行劳者社会化?劳动者社会化的进程包括哪些内容?97—1011)劳动者社会化:家庭教育化;学校教化;社会教化;网络互动;劳动组织教化。

2)劳动者社会化进程:预期社会化;劳动者的初始社会化;劳动者基础社会化;劳动者的继续社会化。

第四章1、试论述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内容?123—1251)员工自我评估(指对自己的能力、兴趣、气质等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自己合适的职业生涯和职业生涯发展战略。

)2)组织对员工的评估(组织利用相应的信息对员工的工作能力、潜质和职业前景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3)职业培训与指导(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终身教育已成为促进每个人职业发展的一把金钥匙)4)制订员工发展计划(是对员工可能的各种职业发展途径所做安排,它是职业生涯管理中最核心的一块)2、论述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内容?134—1361)员工自我评价(只有首先认识自己,才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建立一个可实现的目标。

)2)组织对员工职业生涯的设计(通过有效的沟通渠道了解员工的兴趣、爱好和追求并对员工的能力、潜力进行评估,确定员工的职业目标是否现实;保存与职业有关的员工资料,及时公布内部所有空缺的职位,并且保证所有员工都能得到这些信息,以便给符合条件的员工一个公平机会;结合组织的发展战略和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提供必需的培训。

)第五章1、试论述社会分层的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48——1511)涂尔干的功能理论(道德是在社会系统内对社会秩序和整合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新的社会制度具有为了共同利益而持续不断的调节自私冲突的能力;在小规模的前工业社会中,社会秩序的维持相对简单一些。

2)戴斯和摩尔的功能分层理论(目的说明为什么社会分层和不平等具有积极的功能;简结明了勾画出社会分层是满足复杂社会系统的需要这样一种功能论点。

)3)帕森斯社会分层的系统功能论(它的焦点是关注更为一般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分层对于社会秩序的全面维系;社会进化通常作为社会具有的一种内在趋势的结果,来增加所称的社会的“适应能力”)2、运用职业流动的决策理论,结合自身情况,读一下自己对职业流动的看法?159—1601)明确职业流动的目标;2)选取适宜的用人单位;3)分析接收单位的状况;4)分析由原位流出的可能性;5)流动与维持现状的比较;6)完成流动。

第六章1、论述一下企业组织工作的内容?174—1771)劳动定额与编制定员(劳动定额;编制定员)2)组织机构设置(按产品设置;按户设置;按地区设置;按职能设置;按计划项目设置)2、论述中国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内容?193—1951)改革体制;2)创新用人机制;3)强化激励措施;4)健全考核制度;5)优化环境;5)促进人力资本化。

第七章1、试论述我国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的内容和改革目标?214—216调整机制内容1)全面实行以劳动合同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劳动用人制度。

2)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企业劳动关系自我协调机制。

3)建立健全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有效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

4)制定和完善劳动标准,为调整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提供劳动政策基准。

调整体制改革的目标1)继续全面实行并巩固完善劳动合同制。

2)建立健全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3)大力加强企业劳动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

4)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建立健全三方性、多层次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2、试论述工会在调解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19—220地位:1)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广泛的群众性。

2)工会组织在劳动关系的协调和稳定当中具有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

3)通过依法行使其职权,在调整劳动关系中居重要位。

作用:1)建立健全平等协商机制和集体合同制。

2)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3)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大方协商机制。

4)建立健全调解劳动争议的机制5)建立健全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援助机制。

第八章1、薪酬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练习册1011)确定薪酬管理的目标。

2)选择薪酬政策3)制度薪酬计划。

(企业预计要实施的员工薪酬支付水平、支付结构及薪酬管理重点等。

要遵守两个原则:与企业的管理目标相协调原则;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的的原则。

)4)调整薪酬结构。

2、分配不公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练习册101答:分配不公体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城市之间及农村之间的差距各个层面。

从以下看出:1)基尼系数;2)城乡收入差距;3)地区差异;4)行业差距;5)不同阶层的收入分配状况;两极分化初现。

第九章1、论述我国具体劳动模式的选择应该符合哪些标准或原则?238—2391)劳动政策的模式选择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发展方向。

2)劳动关系政策模式选择要反映它所处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文化心理和价值模式。

3)劳动关系政策的模式选择,有可依托的物质技术条件。

2、论述劳动争议处理原则?244—2451)合法原则;2)公正原则;3)调解原则;4)及时处理原则。

3、论述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245—2471)劳动争议协商;2)劳动争议调解;3)劳动争议仲裁。

第十章1、论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255—2561)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有力保证。

(通过实施大规模的扶持工程促进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大数城乡居民家庭已经步入小康生活阶级;人口素质大幅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大幅提高;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力地维系和润滑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2)社会保障制度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适当水平的基本生活保障;在市经济条件下,竞争造成优胜劣汰,使部分劳动者被迫退出劳动岗位,使其本人和家庭因收入减少而陷于生存危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改善居民对改革的心理预期,增加即期消费,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对社会成员的收入进行再分配,将高收入者的部分收入适当转移给收入较少的社会成员,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他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2、论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应注意的问题276—2771)既要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又要充分考虑财政、企业的承受能力。

2)既要加大对个人的制约力度,又要考虑个人的承受能力。

3)既要下大力气做好职工的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工作,又要特别重视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