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三章-社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

第三章 社会

人们经常说,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之中,我们都是社会人,我们都要遵守社会规则……然这些都是事实和人们常识,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比较准确地说明什么是社会,社会和个人是什么关系,社会是怎样构成和运作的?……本章要超越常识,来回答上述问题。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 社会的含义

(一)社会概念的来源和演化过程

“社会”一词在中国古籍里早就存在,但其含义与现代通用的“社会”一词的含义有所区别。最早两个词汇是分开使用的。在我国的古籍中,“社”是用来祭神的地方。《孝经·纬》记载:“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意思是通过在“社”这个象征土地主人地方的祭奠,来表明人们对于土地的敬畏与感激。 “会”为聚集之意。后来“社会”两词连用,或指人们在民间节日于某处举行的演艺集会或祭神的庆典;或指一群志同道合者集合在一个地方进行某种活动。在西方,英语society 和法语soci êt ê都源出于拉丁文socius 一词,意为伙伴。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将英文society 一词翻译为“社会”。19世纪末,中国学者在译介日本社会学著作时,沿用了此词。从此,中文的“社会”一词,才从古籍中“集会、活动”的意旨发展出其现代通用的含义。 (二)社会 什么是社会,不同的社会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理解。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的阐释多种多样,其中影响最大的有所谓“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之争:

以德国的韦伯和美国的吉丁斯等为代表的社会唯名论者,认为社会只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单纯的名称,唯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由此持“唯名论”观点的社会学家,把社会的研究对象归结为个人及其各种共同的或相互的行动,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研究了社会真实存在的现象,而不是一个虚化的社会。以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迪尔凯姆、德国的齐美尔等为代表的社会唯实论者,认为社会是超越人类个体的客观存在物,是真实存在的实体;社会并非一个虚化的、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

纯粹抽象的概念,而是对一种真实的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不仅是象物理世界那样实实在在的存在着,而且还凌驾于社会中的个人之上,并因此而外在于个人,不受个人的影响。

“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之争,生动和深刻地展示了社会这一概念中内含的矛盾:真实存在的究竟是社会还是个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唯名论者和唯实论者各有其可取之处,也存在着各自的不足。“社会唯名论”者虽然正确的指出社会是由无数相关的个人及他们的相互行动构成的,看到了人是社会的主体,并强调社会学应该通过研究人及其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但他们忽视了,现实社会中的任何个人,无论他们具有多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仅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体系之中,并且其基本面貌都是由这一体系所决定的,他们的各种社会行动,也要受到这一体系的制约和决定。“社会唯实论”者则肯定了社会反映的是一种真实地存在着的世界,而且他们中有不少人还认识到,所谓社会就是人们通过各种社会活动而形成的社会联系,其中包括体现这些联系的的社会制度、组织、文化、社会规范和习俗等等,并且许多唯实论者还认识到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各样的成分、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但是大多数唯实论者没有完全摆脱直观看待问题的思想缺陷,一些人还出现了将社会同物理或生物世界作出简单类比的倾向,或者表现出把社会简单的视为人、物、思想的机械总和的想法。这些简单类比与机械化的思想倾向一旦走向极至,将无视个体对社会所存在一定影响,同时也失去对社会能动性本质的把握。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英国的吉登斯为代表,越来越多的社会学者认为:以社会与个人之间具有某种“结构”关联的理论解释,更加能够揭示社会的真相。一方面,社会的既有存在决定着个人的行动只能在既定的“结构”中展开;另一方面,个人却能够通过自身的理解和行动对这种既定的“结构”进行一定的修改

和发展。正是这种结构的“二元性”使得个人不断地在社会的影响下生产和再造着社会。社会活动虽然不是由作为个体的社会行动者单方面决定,但却由诸多个体社会行动者创造出来,此即社会活动的建构。正是在这种社会建构活动的过程中,个人自身作为行动者的特性得到了体现,并且同时创造出使社会活动继续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社会活动是持续不断的,社会与个人互为条件互相创造。因此,将社会与个人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静止地看待社会活动的产物,不符合社会事实真相。“结构”这一概念虽然有些难以理解,却生动的展现了社会所具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

有的能动性本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如果要对社会作出一个科学的界定,既要强调社会对于个人的决定性影响,也要重视由于个人与社会结构关联而使社会所具有的能动性。因此,社会是什么?——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众所周知,任何个人维持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个人单凭自身的力量难以在自然界中获取必需的生活资料,只有和他人发生相互作用,共同进行生产劳动,个人才能获得必需的生活资料而得以生存。可见,没有人们之间的交往,便没有社会。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发生的经济交往。经济交往建立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另一种交往的基础。在经济交往的基础上发生政治交往和思想沟通,从而建立起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政治关系和意识形态,并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所有这些关系就构成为社会。另一方面,人又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个人的作用使得在人们所进行的各种生产活动中所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具有一定的能动性。这两个方面作用正是社会存在的重要特征,缺一不可。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1据此,我们将社会定义为: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人际交往为纽带,人们之间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结构和能动性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二、 社会的类型

社会作为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变动性极大,从时间的角度而言,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多种社会类型;从空间的角度而言,相同时期的不同地域也产生过多种特征的社会。社会的分类有各种不同的角度,因而

可以将社会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学者是按照历史上出现过的生存方式进行划分。按照生存方式划分可以将社会分为五种类型:

(一)、狩猎和采集社会。这是最古老和最简单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人们靠捕猎野生动物和采集野生植物谋生,其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的生存仅能维系。这种生存方式决定了该社会的其他特征:社会群体狭小、分散,建立在血缘和亲属的联系的基础之上,家庭的作用非常重要;生活区域变动不定;社会结构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