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2常见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合集下载

34个元素化合价

34个元素化合价

34个元素化合价1. 氢(H)的化合价为+1。

氢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常见于水和氢气等化合物中。

2. 氦(He)是一种惰性气体,不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学键,因此其化合价为0。

3. 锂(Li)的化合价为+1。

锂是一种轻金属,常与氧、氟等元素形成化合物。

4. 铍(Be)的化合价为+2。

铍是一种硬而脆的金属,常与氧、硅等元素形成化合物。

5. 硼(B)的化合价为+3。

硼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常见于硼酸和硼砂等化合物中。

6. 碳(C)的化合价可以是+4或-4。

碳是生命的基础,常见于有机化合物中。

7. 氮(N)的化合价可以是+3、+4或-3。

氮是大气中最主要的成分之一,常见于氨、硝酸等化合物中。

8. 氧(O)的化合价为-2。

氧是地壳中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常见于水、氧化物等化合物中。

9. 氟(F)的化合价为-1。

氟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常见于氟化物等化合物中。

10. 氖(Ne)是一种惰性气体,其化合价为0。

11. 钠(Na)的化合价为+1。

钠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元素,常与氯、氧等元素形成化合物。

12. 镁(Mg)的化合价为+2。

镁是一种轻金属,常见于氧化镁等化合物中。

13. 铝(Al)的化合价为+3。

铝是地壳中丰富的元素之一,常见于氧化铝等化合物中。

14. 硅(Si)的化合价可以是+4或-4。

硅是地壳中第二丰富的元素,常见于硅酸盐等化合物中。

15. 磷(P)的化合价可以是+3或-3。

磷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常见于磷酸盐等化合物中。

16. 硫(S)的化合价可以是+2、+4或-2。

硫是地壳中丰富的元素之一,常见于硫酸盐等化合物中。

17. 氯(Cl)的化合价为-1。

氯是一种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常见于氯化物等化合物中。

18. 钾(K)的化合价为+1。

钾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常见于氯化钾等化合物中。

19. 钙(Ca)的化合价可以是+2。

钙是地壳中丰富的元素之一,常见于碳酸钙等化合物中。

20. 钛(Ti)的化合价可以是+2、+3或+4。

高考第二轮复习——无机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学案含答案)

高考第二轮复习——无机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学案含答案)

年级高三学科化学版本苏教版内容标题无机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本讲教化信息】一. 教学内容:无机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二. 教学目标驾驭氯、氧、硫、氮、磷、碳、硅所在主族元素性质的相像性、递变规律和特别性;重点驾驭几种常见典型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驾驭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驾驭氯气、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碳、氨气、氢气的试验室制法和气体的收集与尾气的汲取。

三. 教学重点、难点常见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四. 教学过程:元素化合物是中学化学的主体,这部分内容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互渗透,与化学试验、化学计算联系紧密。

复习元素化合物,要运用规律、把握关键、抓住重点、联系实际、编织元素化合物的科学体系。

元素化合物学问复习中要留意相像、相近内容的总结归纳。

如SO2、CO2、SO3、P2O5、SiO2等都是酸性氧化物,它们的性质有相像之处也有相异点。

高考命题时常会把这种关系编入试题中。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这种趋向比较明显,值得大家重视。

说明:1. 氯元素的学问网络2. 次氯酸、漂白粉的性质HClO分子的结构式为H-O-Cl(氧处于中心),所以电子式为。

次氯酸、次氯酸钙等有多方面的性质,常常用到以下几方面性质:(1)HClO是一种弱酸,与碳酸比较电离实力有如下关系:H2CO3>HClO>HCO3-,请分析下列反应:少量二氧化碳通入NaClO溶液中:NaClO + CO2+H2O=NaHCO3+HClO氯气通入碳酸氢钠溶液中:Cl2+NaHCO3=NaCl+CO2↑+HClO(2)ClO-是一种弱酸的酸根离子,能发生水解反应:ClO-+H2O HClO+OH-,所以次氯酸钙溶液显碱性。

若遇到铁盐、铝盐易发生双水解:3ClO-+Fe3++3H2O=Fe(OH)3↓+3HClO(3)HClO和ClO-都具有强氧化性,无论酸性、碱性条件下都可以跟亚铁盐、碘化物、硫化物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高中必修金属和非金属化学方程式总结

高中必修金属和非金属化学方程式总结

高中必修金属和非金属化学方程式总结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金属及其化合物一、钠和钠的化合物1、钠与水反应:2Na+2H 2O =2NaOH+H 2↑2Na+2H 2O =2Na ++2OH -+H 2↑2、钠与氧气反应:①常温反应4Na+O 2=2Na 2O②点燃或加热2Na+O 2=Na 2O 23、钠与盐酸等酸反应:2Na+2HCl=2NaCl+H 2↑2Na+2H +=2Na ++H 2↑4、钠与氯气的反应:2Na+Cl 22NaCl5、钠与硫的反应:22S6、钠与碱溶液的反应实际上是与钠跟水的反应7、钠与盐溶液的反应①NaCl 溶液:实际上与水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H 2O =2NaOH+H 2↑②CuSO4溶液:2Na+CuSO 4+2H 2O=Cu(OH)2↓+H 2↑+Na 2SO 4 ③NaHSO 4溶液:2Na+2NaHSO 4=2Na 2SO 4+H 2↑④通常钠不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出金属:若盐为熔融状态,钠可以置换出较不活泼的金属,如:4Na+TiCl44NaCl+Ti8、金属钠露置在空气中的变化过程4Na+O2=2Na2ONa2O+H2O=2NaOH2NaOH+CO2=Na2CO3+H2O9、氧化钠和水的反应:Na2O+H2O=2NaOH10、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Na2O+2HCl=2NaCl+H2O11、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Na2O+CO2=Na2CO312、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2Na2O2+2H2O=4NaOH+O2↑13、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14、过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2Na2O2+4HCl=4NaCl+2H2O+O2↑15、氧化钠和过氧化钠转化:2Na2O+O22O216、碳酸钠和盐酸反应:①Na2CO3+HCl=NaHCO3+NaCl②Na2CO3+2HCl=2NaCl+H2O+CO2↑17、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18、碳酸钠和可溶性盐反应:Na2CO3+CaCl2=CaCO3↓+2NaCl Na2CO3+BaCl2=BaCO3↓+2NaCl19、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20、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反应:NaOH=Na2CO3+H2O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21、碳酸氢钠和盐反应:NaHCO3+NaHSO4=Na2SO4+H2O+CO2↑22、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23+H2O+CO2↑23、碳酸氢钠和碳酸钠转化:Na 2CO 3+H 2O+CO 2=2NaHCO 32NaHCO 3=Na 2CO 3+H 2O+CO 2↑ NaHCO 3+NaOH =Na 2CO 3+H 2O24、碳酸氢钠制法:NH3+NaCl+H 2O+CO 2=NaHCO 3↓+NH4Cl 二、铝和铝的化合物1、铝与氧气反应:4Al+3O 22O32、铝与盐酸等酸的反应:2Al+6HCl =2AlCl3+3H 23、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2Al+2NaOH+2H 2O =2NaAlO 2+3H 2↑4、氧化铝和盐酸反应:Al 2O 3+6HCl=2AlCl 3+3H 2O5、氧化铝和氢氧化钠反应:Al 2O 3+2NaOH =2NaAlO 2+H 2O 6、氢氧化铝制备:Al 3++3NH3H 2O =Al (OH )3↓+3NH4+7、氢氧化铝和酸的反应:Al (OH )3+3HCl =AlCl 3+3H 2O8、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Al (OH )3+NaOH =NaAlO 2+2H 2O氢氧化铝不稳定性:2Al (OH )323+3H 2O 三、铁和铁的化合物1、铁与氧气反应:2342、铁与水蒸气反应:3Fe+4H 2O (g )342↑ 3、铁与盐酸等酸反应:Fe+2HCl =FeCl 2+H 2↑4、铁的氧化物分别与酸反应:FeO+2H +=Fe 2++H 2OFe 2O 3+6H +=2Fe 3++3H 2OFe 3O 4+8H +=Fe 2++2Fe 3++4H 2O5、铁的氧化物与还原剂反应:Fe x O y +yCOFe+yCO 26、铁的氢氧化物与盐酸等酸反应:Fe (OH )2+2HCl =FeCl2+2H 2O Fe (OH )3+3HCl =FeCl 3+3H 2O7、铁的氢氧化物制备:FeSO 4+2NaOH =Fe (OH )2↓+Na 2SO 4FeCl 3+3NaOH =Fe (OH )3↓+3NaCl8、转化:4Fe (OH )2+O 2+2H 2O =4Fe (OH )39、受热分解:2Fe (OH )3Fe 2O 3+3H 2O10、Fe 3+的检验:Fe 3++3SCN -=Fe(SCN)3(血红色)11、氧化性:2Fe 3++Fe =3Fe 2+2Fe 3++Cu =2Fe 2++Cu 2+12、还原性:2Fe 2++Cl2=2Fe 3++2Cl -四、硅及其化合物1、硅与氧气、氟、氯气、碳反应:2=SiO 2Si+2F 2=SiF 4Si+2Cl 2=SiCl 4Si+C =SiC2、硅与氢氟酸、氢氧化钠反应:Si+4HF =SiF 4↑+2H 2↑Si+2NaOH+H 2O =Na 2SiO 3+2H 2↑3、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 2+4HF =SiF 4↑+2H 2O4、二氧化硅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iO 2+CaOCaSiO 35、二氧化硅与碱反应:SiO 2+2=Na 2SiO 3+H2O6、二氧化硅与碳反应:SiO 2↑7、碳酸钙反应: SiO 2+Na 2CO 323+CO 2↑SiO 2+CaCO 3CaSiO 3+CO 2↑8、硅酸和氢氧化钠反应:H 2SiO 3+2NaOH =Na 2SiO 3+2H 2O9、硅酸受热分解:H 2SiO 32+H 2O10、硅酸钠与酸反应:Na 2SiO 3+2HCl =2NaCl+H 2SiO 3(胶体)Na 2SiO 3+H 2O+CO 2=H 2SiO 3(胶体)+Na 2CO 3 Na 2SiO 3+2H 2O+2CO 2=H 2SiO 3(胶体)+2NaHCO 3 五、氯1、氯气与金属反应:Cl 2+2Na 2+Cu =23Cl 2+2Fe =2FeCl 32、氯气与非金属反应:Cl 223、氯气、氟与水的反应:Cl2+H2O=HCl+HClO2HClO=2HCl+O2↑2F2+2H2O=4H F+O24、氯气与碱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5、漂白液、漂白粉、漂白精长期露置空气中会发生反应:Ca(ClO)2+H2O+CO2=CaCO3↓+2HClO2NaClO+H2O+CO2=Na2CO3+2HClO2↑6、氯离子检验:先在被检验液中加稀硝酸酸化,再加硝酸银溶液,如产生白色沉淀可判断原溶液中含氯离子Ag++Cl-=AgCl↓7、卤素单质间置换:Cl2+2Br-=2Cl-+Br2Cl2+2I-=2Cl-+I2Br2+2I-=2Br-+I2六、硫和氮1、二氧化硫和水反应:SO2+H2O=H2SO32、二氧化硫和氧化钙反应:SO2+CaO=CaSO33、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SO2(少)+2NaOH=Na2SO3+H2OSO2(过)+NaOH=NaHSO34、二氧化硫和盐反应SO2(少)+2NaHCO3=Na2SO3+H2O+2CO2SO2(过)+NaHCO3=NaHSO3+CO25、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反应:SO2+2H2S=3S↓+2H2O6、二氧化硫和卤素单质水溶液反应:SO2+X2+2H2O=H2SO4+2HX(X=Cl、Br、I,F除外)7、二氧化硫能被氧气氧化:2SO238SO3+H2O=H2SO4SO3+CaO=CaSO4SO3+NaOH=Na2SO49、氮气和氧气反应:N2+O2=2NO10、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2NO+O2=2NO211、二氧化氮与水反应:3NO2+H2O=3HNO3+NO12、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的有关计算:3NO2+H2O=3HNO3+NO 2NO+O2=2NO24NO2+O2+2H2O=4HNO34NO+3O2+2H2O=4HNO3七、氨硝酸硫酸1、氨:N2+3H2=2NH3(反应条件是高温高压和催化剂)2、氨与水的反应NH3+H2O=NH3H2O(可逆)3、氨水不稳定:NH3H2O=↑+H2O4、氨与HCl等酸的反应NH3+HCl=NH4Cl2NH3+H2SO4=(NH4)2SO4NH3+HNO3=NH4NO3NH3+H2O+CO2=NH4HCO3 5铵盐受热分解:NH4Cl3↑+HCl↑NH4HCO3=NH3↑+H2O↑+CO2↑6氨的催化氧化:4NH3+5O24NO+6H2O(条件是催化剂和加热)7氨的制法:2NH4Cl+Ca(OH)2=l2+2NH3↑+2H2O。

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人造元素); • ③稀有分散元素:铼、镓、铟、铊、锗、硒、碲; • ④稀土元素:钪、钇、镧系元素;
2019/8/17
11
§9 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 ⑤稀有贵金属:铂、铱、锇、钌、铑、钯; • ⑥放射性稀有金属:钋、镭、锕系元素。
稀有元素常用于黑色和有色冶金工业以制造特种钢、超 硬合金和耐火合金等。在原子能工业、化学工业、电气工 业、电子管、半导体、超音速飞机、火箭、航天技术方面 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九章
§9 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学习内容
1、非金属元素元素性质的 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2、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化 合物的性质。
IA
1
1H

2
3
4
5
6
准金属 非金属
2 He
IIIA IVA VA VIA VIIA 氦
5 B 6 C 7 N 8 O 9 F 10 Ne
硼 碳 氮氧 氟 氖
0.0314 0.046
0.00182 0.00125
0.00052 0.000072
2019/8/17
气体
CH4 Kr N2O H2 Xe
O3
体积分数 质量分数
/%
/%
0.00022 0.00012
0.00011 0.00029
0.0001 0.00015
0.00005 0.000003
0.0000087 0.000036
镧铈 镨 钕 钷 钐 铕 钆 铽镝 钬 铒 铥 镱 镥
89 Ac 90 Th 91 Pa 92 U 93 Np 94 Pu 95Am 96 Cm 97 Bk 98 Cf 99 Es 100 Fm 101Md 102No 103 Lr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一)非金属元素概论1.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在目前已知的112种元素中,非金属元素有22种,除H外非金属元素都位于周期表的右上方(H在左上方)。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2.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及化合价(1)与同周期的金属原子相比,最外层电子数较多,次外层都是饱和结构(2、8或18电子结构)。

(2)与同周期的金属原子相比较,非金属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多,原子半径小,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表现氧化性。

(3)最高正价等于主族序数(O、F无+6、+7价)‘对应负价以绝对值等于8–主族序数。

如S、N、C1等还呈现变价。

3.非金属单质(1)组成与同素异形体非金属单质中,有单原子分子的He、Ne、Ar等稀有气体;双原子分子的H2、O2、Cl2、H2、Br2等,多原子分子的P4、S8、C60、O3等原子晶体的金刚石,晶体硅等。

同一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常见的有O2、O3;红磷、白磷;金刚石、石墨等。

(2)聚集状态及晶体类型常温下有气态(H2、O2、Cl2、N2…),液态(Br2)、固态(I2、磷、碳、硅…)。

常温下是气钵,液态的非金属单质及部分固体单质,固态时是分子晶体,少量的像硅、金刚石为原子晶体,石墨“混合型”晶体。

4.非金属的氢化物(1)非金属氢化物的结构特点①IVA—RH4正四面体结构,非极性分子;VA—RH3三角锥形,极性分子;VIA—H2R为“V”型,极性分子;VIIA—HR直线型,极性分子。

②固态时均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常温下H2O是液体,其余都是气体。

(2)非金属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一般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因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是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3)非金属氢化物具有一定的还原性如:NH3:H2S可被O2氧化HBr、HI可被Cl2、浓H2 SO4氧化等等。

5.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含氧酸)的组成和酸性。

元素(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化学方程式

元素(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化学方程式

金属及其化合物1、钠放置在空气中 4Na + O2 = 2Na2O2、钠在空气中燃烧(黄色的火焰)2Na + O2 Na2O2(淡黄色固体)3、铝箔被氧气氧化 4Al + 3O2 △2O34、钠与水反应(浮、熔、游、响、红)2Na + 2H2O = 2NaOH + H2↑【2Na + 2H2O = 2Na+ + 2OH - + H2 ↑】5、高温下铁与水反应 3Fe + 4H2O(g) 高温Fe3O4 + 4H26、铝片与稀盐酸反应 2Al + 6HCl = 2AlCl3 + 3H2↑【2Al + 6H+ = 2Al3+ +3H2↑】7、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际是钠和水反应) 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偏铝酸钠) + 3H2↑【2Al + 2OH - + 2H2O = 2AlO2- + 3H2↑】8、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放热反应、Na2O2是强氧化剂,用于漂白)2Na2O2+2H2O = 4NaOH + O2↑【2Na2O2 + 2H2O = 4Na+ + 4OH - +O2↑】9、过氧化钠可用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作为【供氧剂】,原因是: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10、苏打(纯碱)与盐酸反应 Na2CO3 +2HCl=2NaCl+H2O +CO2↑【 CO32- + 2H+ = H2O + CO2↑】11、小苏打(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反应 NaHCO3 + HCl= NaCl+H2O +CO2↑【HCO3- + H+ = H2O + CO2↑】12、小苏打受热分解 2NaHCO3△Na2CO3 + H2O +CO2 ↑13、小苏打和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反应NaHCO3+NaOH= Na2CO3 + H2O 【HCO3-+ OH - = H2O + CO32- 】14、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Al2O3 + 2NaOH ===2NaAlO2 +H2O 【Al2O3 + 2OH - === 2AlO2- + H2O】15、氧化铝溶于硫酸Al2O3+ 3H2SO4==Al2(SO4)3+3H2O 【Al2O3 +6H+ = 2Al3+ +3H2O】16、硫酸铝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Al2(SO4)3 +6NH3·H2O = 2Al(OH)3↓+ 3(NH4)2SO4【Al3+ + 3 NH3·H2O = Al(OH)3↓+ 3NH4+】17、氢氧化铝中加盐酸 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Al(OH)3 + 3H+ = Al3+ + 3H2O】18、Al(OH)3与NaOH溶液反应: Al(OH)3 + NaOH NaAlO2 +2H2O【Al(OH)3 + OH - = AlO2- +2H2O】19、氢氧化铝受热分解 2Al(OH)3△Al2O3+3H2O20、铁与盐酸反应 Fe + 2HCl = FeCl2 + H2↑【Fe + 2H+ = Fe2+ + H2↑】21、氧化铁溶于盐酸中 Fe 2O 3 + 6HCl = 2FeCl 3 + 3H 2O 【Fe 2O 3 + 6H + = 2Fe 3++ 3H 2O 】 22、氧化亚铁溶于盐酸中 FeO + 2HCl = FeCl 2 + H 2O 【FeO + 2H += Fe 2++ H 2O 】 23、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FeCl 3 + 3NaOH = Fe(OH)3↓+ 3NaCl【Fe 3++ 3OH - = Fe(OH)3 ↓(红褐色沉淀)】 24、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Fe SO 4+ 2NaOH = Fe(OH)2↓+ Na 2SO 4 【Fe 2++ 2OH - = Fe(OH)2 ↓(白色沉淀)】25、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被氧化(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沉淀) 4Fe(OH)2 + O 2 +2H 2O = 4Fe(OH)3 26、氢氧化铁受热分解 2Fe(OH)3△Fe 2O 3+3H 2O27、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 2FeCl 2 + Cl 2 = 2FeCl 3 【2Fe 2++ Cl 2 = 2Fe 3++ 2Cl - 】 28、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2FeCl 3 + Fe =3FeCl 2 【2Fe 3++ Fe =3Fe 2+】非金属及其化合物1、硅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①SiO 2+4HF = SiF 4↑+2H 2O (刻蚀玻璃)※ ②SiO 2+2NaOH = Na 2SiO 3+H 2O( SiO 2+2OH -= SiO 32-+H 2O )※ ③Na 2SiO 3+2HCl = H 2SiO 3(胶体)+2NaCl ( SiO 32-+2H += H 2SiO 3(胶体))④ SiO 2+CaO 高温 CaSiO 32、氯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①2Fe +3Cl 2 点燃2FeCl 3②Cu +Cl 2 点燃CuCl 2③2FeCl 3+Cu = 2FeCl 2+CuCl 2(2Fe 3++Cu = 2Fe 2++Cu 2+)④H 2+Cl 2 2HCl ※⑤MnO 2+4HCl(浓)△MnCl 2+Cl 2↑+2H 2O(MnO 2+4H ++2Cl -△Mn 2++Cl 2↑+2H 2O) ※⑥Cl 2+H 2O = HCl +HClO ※⑦2HClO 2HCl +O 2↑(不稳定性)(Cl 2+H 2O = H ++Cl -+HclO) (2HClO 2H ++2Cl -+O 2↑)※⑧Cl 2+2NaOH = NaCl +NaClO +H 2O※⑨2Cl 2+2Ca(OH)2 = CaCl 2+Ca(ClO)2+2H 2O (工业制漂白粉) Ca(ClO)2+CO 2+H 2O = CaCO 3↓+2HClO(漂白原理)3、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Na 2SiO 3 SiF 4 SiO 2 H 2SiO 3CaSiO 3 ① ② ③④ CuCl 2 HClO HCl Cl 2 FeCl 3 NaClO Ca(ClO)2 ① ② ③④ ⑤ ⑥ ⑦ ⑧ ⑨点燃或光照 光照光照①S +O 2 点燃 SO 2 ※②SO 2+O 2 催化剂 加热 2SO 3③SO 3+H 2O = H 2SO 4(工业制硫酸) ④SO 2+H 2O H 2SO 3⑤SO 2+CaO△CaSO 3 或 SO 2+Ca(OH)2 = CaSO 3↓+H 2O(SO 2+Ca 2++2OH -=CaSO 3↓+H 2O )⑥SO 3+CaO = CaSO 4 或 SO 3+Ca(OH)2 = CaSO 4+H 2O※⑦Cu+2H 2SO 4(浓) △ CuSO 4+SO 2↑+2H 2O ※⑧C +2H 2SO 4(浓) △CO 2↑+2SO 2↑+2H 2O4、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①N 2+O 2 2NO ※②2NO +O 2 = 2NO 2 ※③3NO 2+H 2O = 2HNO 3+NO ( 3NO 2+H 2O =2H ++2NO 3-+NO)※④Cu +4HNO 3(浓) = Cu(NO 3)2+2NO 2↑+2H 2O (Cu +4H ++2NO 3-=Cu 2++2NO 2↑+2H 2O)※⑤3Cu +8HNO 3(稀) = 3Cu(NO 3)2+2NO ↑+4H 2O ⑥N 2+3H 2催化剂高温高压 2NH 3 (3Cu +8H ++2NO 3-=3Cu 2++2NO ↑+4H 2O ) (工业制氨气)⑦NH 3+HCl = NH 4Cl NH 4HCO 3 △NH 3↑+H 2O+CO 2↑(铵盐受热易分解)⑧NH 4Cl△NH 3↑+HCl ↑(水溶液中)( NH 3+H += NH 4+) ⑧NH 4Cl +NaOH △ NaCl+NH 3↑+H 2O (NH 4++OH-△NH 3↑+H 2O) ※⑧2NH 4Cl +2Ca(OH)2 △ CaCl 2+2NH 3↑+2H 2O⑨4NH 3+5O 2 催化剂△ 4NO +6H 2OSO 42 3 CaSO 3 4① ⑨ ⑧⑦ ⑥ ④ ③ N 2 NH 3 NH 4Cl NO 3② ③高温或放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化学1-12课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化学1-12课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化学1-12课知识点整理本文档整理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化学1-12课的知识点。

以下是课程的简要概述:1. 第一课:物质的分类- 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和常见物质的特征。

- 包括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和区别。

2. 第二课:空气与氧气- 介绍了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 讲解了氧气的重要性和用途。

3. 第三课:酸、碱与盐- 解释了酸、碱和盐的概念。

- 探讨了它们的性质和常见应用。

4. 第四课:金属与非金属- 介绍了金属和非金属的基本特征。

- 讲解了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5. 第五课:矿石与金属- 了解了矿石的含义和种类。

- 研究了金属的提取过程和重要性。

6. 第六课:分子、离子与晶体- 讲解了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 探讨了晶体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7. 第七课:水溶液- 研究了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 了解了不同类型的溶液和它们的应用。

8. 第八课:化学反应基本特征- 探讨了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

- 研究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反应的类型。

9. 第九课:金属的性质和常见反应- 了解了金属的性质和测试方法。

- 研究了金属在不同条件下的常见反应。

10. 第十课:酸、碱以及金属和非金属反应- 探讨了酸与金属、碱与金属的反应。

- 研究了酸碱中和反应和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1. 第十一课:氧气和酸反应- 了解了氧气与物质的反应。

- 研究了酸和氧气的反应及其应用。

12. 第十二课:金属氧化物- 讲解了金属氧化物的特征。

- 探讨了金属氧化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希望以上整理的知识点对于七年级上册化学学习有所帮助。

请根据实际课程内容进行学习和复习。

工作场所有毒物质检测标准方法编号和目录

工作场所有毒物质检测标准方法编号和目录
Calcium and its compounds
一、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Z/T160.6
一、氧化钙
二、氰氨化钙
7
铬及其化合物
Chromium and its compounds
一、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二、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三、三价铬和六价铬的分别测定
GBZ/T160.7
一、重铬酸盐
二、三氧化铬
醇类化合物
Alcohols
一、甲醇、异丙醇、丁醇、异戊醇、异辛醇、糠醇、二丙酮醇、丙烯醇、乙二醇和氯乙醇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一、二甲酚橙分光光度法
GBZ/T160.26
一、金属锆
二、氧化锆
27
铟类化合物
Indium and its compounds
一、火焰原子吸收测定方法
GBZ/T160.83
一、铟及其化合物
28
钇及其化合物
Yttrium and its compounds
一、电感耦合Βιβλιοθήκη 离子体发射光谱法GBZ/T160.84
一、正戊烷、正己烷和正庚烷的热解吸-气相色谱法
二、辛烷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三、壬烷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四、正戊烷、正己烷和正庚烷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GBZ/T160.38
一、正戊烷
二、正己烷
三、正庚烷
四、壬烷
五、辛烷
2
烯烃类化合物
Alkenes
一、丁二烯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二、丁烯的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
三、铬酸盐
8
钴及其化合物
Cobalt and its compounds
一、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Z/T160.8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无机非金属材料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课件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无机非金属材料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课件

第三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1.了解硅酸盐及其结构特点,了解传统硅酸盐产品(陶瓷、玻璃、水泥)的工业生产(原料、设备等)。2.了解硅和二氧化硅的性质,认识碳化硅、氮化硅、纳米材料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3.知道硅及其化合物在材料家族中的应用,增强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





1.传统的玻璃、陶瓷都是硅酸盐产品,根据你的观察和使用经验,将它们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填入下表。
材料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玻璃
陶瓷
硬度大、耐磨损、耐高温、较脆
很稳定
硬度大、耐磨损、耐高温
很稳定
2.硅酸钠(俗名泡花碱)是一种最简单的硅酸盐。(1)硅酸钠易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 ,具有 强、耐 等特性,常用作黏合剂和防火剂。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一、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硅酸盐材料
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硅酸盐材料
01
1.硅酸盐及其结构(1)硅酸盐的概念硅酸盐是由硅、氧和金属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它们种类繁多、组成各异、结构复杂,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2)硅酸盐的结构
在硅酸盐中,Si和O构成了硅氧四面体,其结构如图所示。每个Si结合 个O,Si在中心,O在四面体的4个顶角;许多这样的四面体还可以通过顶角的 相互连接,每个 为两个四面体所共有,与 个Si相结合。
知识自主梳理
黏土、石灰石
知识自主梳理
知识自主梳理
知识自主梳理
知识自主梳理
知识自主梳理
知识自主梳理
典例1
(2020·北海市北海中学高一期末)下列有关硅及其化合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SiO2可作半导体材料B.SiO2不与盐酸、硫酸反应,却能与氢氟酸发生反应C.普通玻璃是以纯碱、石灰石和石英为原料制成的D.盛装NaOH溶液的试剂瓶不用玻璃塞的原因是因为玻璃塞与NaOH溶液反应【答案】A【解析】A.二氧化硅晶体具有导光性,所以SiO2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单晶硅可做半导体材料,故A错误;B.二氧化硅不与盐酸硫酸反应,但可以与氢氟酸反应生成四氟化硅和水,故B正确;C.生产玻璃的原料是纯碱、石灰石和石英,在高温下,碳酸钠、碳酸钙和二氧化硅反应分别生成硅酸钠、硅酸钙,故C正确;D.二氧化硅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能把玻璃塞和玻璃瓶粘在一起,故D正确。故选A。

高考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点汇总

高考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点汇总

高考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点汇总一、关键信息1、元素化合物的分类金属元素化合物非金属元素化合物2、常见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钠及其化合物铝及其化合物铁及其化合物铜及其化合物3、常见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氯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碳及其化合物硅及其化合物二、金属元素化合物11 钠及其化合物111 钠单质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比水小,熔点低。

112 钠单质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常温下生成氧化钠,加热时生成过氧化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113 氧化钠的性质: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

114 过氧化钠的性质:淡黄色固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115 碳酸钠的性质: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116 碳酸氢钠的性质:白色细小晶体,能溶于水,水溶液呈弱碱性,受热易分解,与酸反应比碳酸钠剧烈。

12 铝及其化合物121 铝单质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

122 铝单质的化学性质: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常温下,铝在空气中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123 氧化铝的性质: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124 氢氧化铝的性质:两性氢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能与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和水;受热易分解。

125 铝盐(如氯化铝)的性质:能与碱反应,当碱不足时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碱过量时生成偏铝酸盐。

13 铁及其化合物131 铁单质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132 铁单质的化学性质:能与氧气、氯气等非金属单质反应,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能与某些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133 氧化亚铁的性质:黑色粉末,不稳定,在空气中加热易被氧化为氧化铁。

134 氧化铁的性质:红棕色粉末,俗称铁红,是一种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

135 四氧化三铁的性质:黑色晶体,具有磁性,俗称磁性氧化铁。

常见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常见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四. 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二氧化硅(silica)的存在、结构、性质
1. SiO2的存在:较纯的水晶,含有少量杂质的石英、玛瑙和普遍 存在的沙子,无定形的硅藻土。 2. SiO2 的结构: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 3. SiO2的性质: (1)SiO2物理性质:硬度大,熔点高,难溶 于水的固体。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常温下,浓硝酸使铁、铝等金属钝化。 (3)与某些非金属的反应:
C + 4 HNO3(浓)= CO2↑+ 4 NO2↑+ 2H2O
4.硝酸的工业制法
工业上制备硝酸的过程如下,试写出各步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 :
催化剂 (1) 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 4NH +5O = 4NO+6H O 3 2 2 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 氮;
白色胶状沉淀
思考:若CO2通过量的话
Na2SiO3 + 2CO2 + 2H2O=2 NaHCO3 + H2SiO3↓ SiO3 2-+2CO2 +2H2O= 2HCO3 - + H2SiO3↓
思考:在Na2Si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没有什么现象 ?反应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 SiO32- +2H+ = H2SiO3↓
2.硝酸的不稳定性:
4HNO3 △ 或光照 O2↑ +2H2O + 4NO2↑
①久置浓硝酸为什么呈黄色? 久置硝酸分解产生的NO2溶于溶液 中,使得溶液变黄! ②硝酸应如何保存? 密封于棕色瓶中,并放在阴暗处!
3.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金属非金属方程式归纳

金属非金属方程式归纳

金属与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方程式总结一、硅的单质及其化合物1.Si(s) + 2Cl 2(g)SiCl 4(g) 2.Si +CSiC(金刚砂) 3.Si(粉)+O 2 SiO 24.Si +4HF = SiF 4↑+2H 2↑(硅也能与某些氧化性酸反应)5.3Si +4HNO 3 =3SiO 2 + 4NO↑ +2H 2O6.Si +2NaOH +H 2O===Na 2SiO 3+2H 2↑7.SiO 2+2C2CO↑ + Si Si+2Cl 2SiCl 4(气体) SiCl 4+2H 2Si+4HCl 应用:工业制取粗硅、粗硅的提纯 8.SiO 2 + 4HF = SiF 4↑+2H 2O (刻蚀玻璃) (二氧化硅不和其他酸反应,只与氢氟酸反应。

氢氟酸不能用玻璃瓶盛放,只能用塑料瓶装。

应用:玻璃雕花)9.SiO 2+2NaOH = Na 2SiO 3+H 2O ( SiO 2是酸性氧化物)(盛放碱性溶液的玻璃瓶不能用磨口玻璃塞,只能选用软木塞或者橡皮塞)10.SiO 2+CaCO 3CaSiO 3+CO 2↑ (水泥制备过程中发生的反应) 11.SiO 2+Na 2CO 3Na 2SiO 3+CO 2↑ (玻璃制备过程中发生的反应)12.H 2SiO 3+2NaOH = Na 2SiO 3+2H 2O13.Na 2SiO 3+H 2O +CO 2 = H 2SiO 3↓+Na 2CO 3或Na 2SiO 3+2H 2O +2CO 2 = H 2SiO 3↓+2NaHCO 3原理:强酸制弱酸14.H 2SiO 3H 2O +SiO 2 (用于制取硅胶)15..SiO 2+CaOCaSiO 3高温 点燃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二、氯气和氯的化合物16.2Fe +3Cl 22FeCl 3 (现象:产生棕褐色的烟) (氯气和变价金属反应生成高价产物) 17. Cu + Cl 2 CuCl 2 (现象:产生棕黄色的烟) 18.Cl 2 + Mg MgCl 2 19.2Na + Cl 22NaCl (现象:黄色火焰,产生白色的烟)20.H 2+Cl 2 2HCl (现象:苍白色火焰,同时产生白雾;混合时见光爆炸) 21.3Cl 2 + 2P2PCl 3 (现象:产生白雾) 22.5Cl 2 + 2P2PCl 5 (现象:产生白烟)23. Cl 2 +PCl 3 PCl 524.Cl 2+H 2O HCl +HClO (湿润的氯气有漂白性、酸性)25.Cl 2+SO 2 +2H 2O===H 2SO 4 +2HCl(单独的氯气和SO 2都有漂白性,但将两者1:1混合将不再有漂白性)26.2Cl 2 + 2CaO === CaCl 2 + Ca(ClO)2 (湿润的氯气有酸性,能和碱性氧化物反应)27. Cl 2 + 2HBr = Br 2 + 2HC l Cl 2 + 2HI = I 2 + 2HC lCl 2 + H 2S = S ↓ + 2HCl Cl 2 + H 2SO 3 + H 2O = H 2SO 4 + 2HC l(氯气能和某些还原性的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8.Cl 2+2NaOH = NaCl +NaClO +H 2O(工业上制备漂白液的反应——漂白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 )29.Cl 2+2Ca(OH)2 = CaCl 2+Ca(ClO)2+2H 2O工业制漂白粉的反应,其中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CaCl 2和Ca(ClO)2,有效成分是Ca(ClO)230.Ca(ClO)2 + H 2O + CO 2 = CaCO 3↓ + 2HClO(此反应为漂白粉的漂白原理,也是漂白粉结块失效的反应,此反应也证明了次氯酸为弱酸,其酸性比碳酸弱)NaClO + H 2O + CO 2 = NaHCO 3 + HClO31.3Cl 2 + 8NH 3 = N 2 + 6NH 4C l(工业上用浓氨水检验黄绿色气体,若产生白烟则该黄绿色气体为氯气)32.Cl 2 + 2FeCl 2 === 2FeCl 3 Cl 2 + Na 2SO 3 + H 2O = Na 2SO 3 + 2HCl2Cl 2+2NaBr===2NaCl +Br 2 Cl 2 +2NaI ===2NaCl +I 2(氯气能和某些还原性的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点燃 点燃 点燃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浓硫酸 33.实验室制取氯气:(教材实验中最容易考的一个实验)MnO 2 + 4HCl(浓)MnCl 2 + Cl 2↑ + 2H 2O 2KMnO 4 + 16HCl(浓) = 2MnCl 2 + 5Cl 2↑ + 2KCl +8H 2O 或者:ClO -+ Cl - + 2H += H 2O + Cl 2↑ClO 2-+ 3Cl - + 4H + = 2H 2O +2Cl 2↑工业上制备氯气(氯碱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2NaCl + 2H 2O H 2↑ + Cl 2↑ + 2NaOH 工业上用于制取氯气、烧碱、盐酸等物质实验室制氯化氢气体:NaCl + H 2SO 4(浓)HCl↑ + NaHSO 4 原理:高沸点制低沸点 HCl(浓) HCl↑ 原理:浓硫酸的吸水性33.2HClOO 2 + 2HCl (用自来水养鱼需将自来水至于阳光下暴晒) (次氯酸的漂白性源于其氧化性,所以次氯酸能和某些还原性的酸、盐反应)三、氮气和氮的化合物34.N 2 + O 2 2NO (雷雨发庄家的第一个反应,属于自然固氮的一种)35.N 2+ 3H 22NH 3 (合成氨工业,人工固氮的主反应)36.3Mg+N 2Mg 3N 2 N 2+6Na2Na 3N (活泼金属能在氮气中燃烧)37.2NO +O 2 = 2NO 2 (无色气体遇空气变为红棕色,则该气体为NO )38.4NO +3O 2+2H 2O = 4HNO 3 4NO 2+O 2+2H 2O = 4HNO 339.3NO 2+H 2O = 2HNO 3+NO40.2NO 2 + 2NaOH = NaNO 3 + NaNO 2 + H 2ONO + NO 2 + 2NaOH = 2 NaNO 2 + H 2O(实验室利用NaOH 溶液处理氮氧化物尾气)41. 8HNO 3 + 3Cu = 3Cu(NO 3)2 + 2NO↑ + 4H 2OCu + 4HNO 3(浓) = Cu(NO 3)2 + 2NO 2↑ + 2 H 2O※稀硝酸的被还原生成NO ,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 2,硝酸浓度非常小时被还原有铵根或者氨气生成,硝酸和金属单质反应没有氢气产生△△ △ 催化剂 高温高压 点燃 高温或放电 电解30HNO 3+8Fe===8Fe(NO 3)3+3NH 4NO 3+9H 2O42. Fe + 4HNO 3 = Fe(NO 3)3 + NO↑+2H 2O (稀硝酸过量)3Fe + 8HNO 3 = 3Fe(NO 3)2 + 2NO↑+4H 2O (稀硝酸不足)Al + 4HNO 3 = Al(NO 3)3 + NO↑+2H 2O2Al + 6HNO 3(浓) = Al 2O 3 + 6NO 2↑ + 3H 2O3Fe + 8HNO 3(浓) = Fe 3O 4 + 8NO 2↑+3H 2O※铁或者铝与浓硝酸、浓硫酸发生钝化,产生能起保护作用的致密金属氧化物,阻止了酸和金属的进一步反应,所以鉄制容器或铝制容器常温低温下可盛放浓硝酸43.S+6HNO 3(浓)===H 2SO 4+6NO 2↑+2H 2OS + 2HNO 3 === H 2SO 4 + 2NO↑44.CuO + 2HNO 3 = Cu(NO 3)2 + H 2OFe 2O 3 + 6HNO 3 =2 Fe(NO 3)2 + 3H 2O(此类反应为复分解反应)3FeO + 10HNO 3===3Fe(NO 3)3 + NO↑ + 5H 2O (此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45.2HNO 3 + 3H 2SO 3 = 3H 2SO 4 + 2NO↑+ H 2O (硝酸能和还原性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46.硝酸和还原性盐的反应:3Na 2S + 8HNO 3 ===6NaNO 3+2NO↑ + 3S↓ + 4H 2O3Na 2SO 3+2HNO 3 ===3Na 2SO 4 + 2NO↑ + H 2O47.4HNO 3 4NO 2↑+O 2↑+2H 2O见光或受热分解,所以硝酸需要避光保存,用棕色瓶盛放。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最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包括氧、碳、氮、硫、磷、氯、氢和硅等。

以下分别介绍一些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氧(O)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占地壳质量的49.2%。

在化合物中,氧通常以氧分子(O2)的形式存在,是支持生命的必需气体。

氧气是我们呼吸过程中吸入的气体,同时还参与燃烧反应。

氧与许多元素的化合物被称为氧化物。

碳(C)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是有机化合物的基础,包括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

除了形成分子间键,碳还能形成与其他元素共价的键,形成无限多的化合物。

例如,二氧化碳(CO2)是一种重要的气体,它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过程。

氮(N)是氨基酸和核酸等生物分子的关键组成部分。

氮既形成氨分子(NH3)也形成亚硝酸(NO2)和亚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

氮气(N2)是大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氮气通过闪电、固氮细菌和工业生产过程等途径转化成可用的氮化合物。

硫(S)是一种黄色固体,在天然界中以硫矿石的形式存在。

硫通常以硫化物形式存在,如硫化氢(H2S)和二硫化碳(CS2)。

硫还参与形成许多其他化合物,如硫酸和亚硫酸。

磷(P)是DNA、RNA和ATP等核酸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磷与氧形成的磷酸盐在能量传递和储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自然界中,磷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并广泛应用于农业肥料。

氯(Cl)是一种非金属卤素,在自然界中以氯化物的形式广泛存在。

氯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消毒和生产塑料等工业过程中。

氯还是盐酸(HCl)的组成部分。

氢(H)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几乎在所有化合物中都有出现。

氢气(H2)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并被广泛应用于燃料电池技术。

硅(Si)是地壳中的第二大成分,占地壳质量的27.7%。

硅是生命体中最常见的非金属元素之一,也是硅酸盐矿物的重要成分。

硅在电子行业中广泛应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充满奥秘和趣味的学科,在高一阶段,我们接触到了许多重要的化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高一化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化学实验安全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安全是首要问题。

要了解实验室的安全规则,比如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不能将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等。

还要知道常见危险化学品的标志,如易燃、易爆、有毒等。

2、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过滤:用于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

操作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2)蒸发:用于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

加热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过热导致液滴飞溅。

(3)蒸馏:用于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温度计的水银球要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冷凝水要“下进上出”。

(4)萃取和分液: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另一种溶剂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分液则是将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操作。

二、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1、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的物理量,单位是摩尔(mol)。

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与 0012kg C-12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 602×10²³。

2、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单位是 g/mol。

在数值上,摩尔质量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3、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在标准状况下(0℃,101kPa),气体摩尔体积约为 224L/mol。

4、物质的量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 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 B 的物质的量浓度,单位是 mol/L。

三、物质的分类1、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可以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又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可以分为酸、碱、盐和氧化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专题突破第三部分元素及其化合物专题十二常见非金属及其化合物1.(2010·江苏,4)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或应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二氧化硅是生产光纤制品的基本原料B.水玻璃可用于生产黏合剂和防火剂C.盐析可提纯蛋白质并保持其生理活性D.石油分馏可获得乙烯、丙烯和丁二烯解析: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分馏时不会得到烯烃和二烯烃。

答案:D2.(2010·全国Ⅰ,12)一定条件下磷与干燥氯气反应,若0.25 g磷消耗掉314 mL氯气(标准状况),则产物中PCl3与PCl5的物质的量之比接近于()A.3∶1 B.5∶3 C.2∶3 D.1∶2解析:根据反应方程式:2P+3Cl2===2PCl3,2P+5Cl2===2PCl5得出生成PCl3时n(P)∶n(Cl2)=1∶1.5,生成PCl5时n(P)∶n(Cl2)=1∶2.5,题目中n(P)∶n(Cl2)=1∶1.75方法一:“十字交叉法”则PCl3与PCl5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

方法二:“三角法”1.5x +2.5(0.008-x )=0.014 解得:x =0.006 mol所以,PCl 3为0.006 mol ,PCl 5为0.002 mol ,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

答案:A3.(2009·宁夏理综,7)将22.4 L 某气态氮氧化合物与足量的灼热铜粉完全反应后,气体体积变为11.2 L(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则该氮氧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 .NO 2B .N 2O 2C .N 2OD .N 2O 4解析:氮氧化合物与灼热铜粉反应的化学式为2NO x +2x Cu=====△2x CuO +N 2。

根据题目给定的数据判断氮氧化合物为NO 2。

答案:A4.(2010·山东,13)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SiO 2是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 溶液反应B .Na 2O 、Na 2O 2组成元素相同,与CO 2反应产物也相同C .CO 、NO 、NO 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D .新制氯水显酸性,向其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充分振荡后溶液呈红色解析:A 项,SiO 2是酸性氧化物,对应的酸是硅酸,SiO 2与NaOH 反应生成Na 2SiO 3和H 2O ;B 项,Na 2O 与CO 2反应生成Na 2CO 3,Na 2O 2与CO 2反应生成Na 2CO 3和氧气;C 项,CO 、NO 、NO 2都有毒,都是大气污染物,NO 和空气中的O 2反应生成NO 2,不能稳定存在;D 项,新制氯水显酸性,有强氧化性,向其中滴加少量石蕊试液,先变红(因为酸性)后褪色(因为氯水的强氧化性)。

答案:A5.大多数碳的化合物都是共价化合物,其原因是( )A .碳原子最外电子层有4个电子B .碳元素是非金属元素C.碳有多种同素异形体D.碳元素有三种同位素解析:碳原子最外层上有4个电子,在反应中碳元素得、失电子都较困难,只能以共价键与其他元素结合。

答案:A6.(2009·四川理综,6)开发新材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

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A.氮化硅陶瓷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B.C60属于原子晶体,用于制造纳米材料C.纤维素乙酸酯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D.单晶硅常用于制造光导纤维解析:B项,C60属于分子晶体;C项,纤维素乙酸酯不是天然高分子材料;D项,二氧化硅常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答案:A7.为增大氯水中c(HClO),应采取的措施是()A.加入NaOH固体B.加入食盐固体C.加入CaCO3D.加入Na2SO3固体解析:Cl+H2O HClO+HCl,为增大HClO的浓度,应使平衡正向移动,其中NaOH与两种酸均反应,Na2SO3会被Cl2氧化,加入食盐固体,增大c(Cl-),平衡会逆向移动,只有CaCO3合适,它只与HCl反应,而不与HClO反应,因为酸性H2CO3>HClO。

答案:C8.(2010·北京,27)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 ,滴加浓盐酸。

Ⅱ.当B 和C 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 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 。

Ⅳ.……(1)A 中产生黄绿色气体,其电子式是________。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 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________,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解析:本题以卤素性质递变的知识来考查考生的实验能力。

题目涉及的反应原理有2KMnO 4+16HCl(浓)===2KCl +2MnCl 2+5Cl 2↑+8H 2O ,Cl 2+2KI===2KCl +I 2,Cl 2+2NaBr===2NaCl +Br 2,Br 2+2KI===2KBr +I 2,消除Cl 2的污染:Cl 2+2NaOH===NaCl +NaClO +H 2O 。

实验要排除干扰,利用Ⅱ、Ⅲ的对比可知过程Ⅲ是排除Cl 2的干扰。

对(6)要从本质(结构)上进行说明,此问易错答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这也是结果,是比“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更高的概述,而不是本质,化学性质的本源是结构!答案:(1)··Cl ······Cl ······ (2)淀粉KI 试纸变蓝 (3)Cl 2+2Br -===Br 2+2Cl -(4)打开活塞b ,将少量C 中溶液滴入D 中,关闭活塞b ,取下D 振荡。

静置后CCl 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5)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6)原子半径逐渐增大9.(2010·江苏,16)钡盐行业生产中排出大量的钡泥[主要含有BaCO3、BaSiO3、BaSO3、Ba(FeO2)2等]。

某主要生产BaCl2、BaCO3、BaSO4的化工厂利用钡泥制取Ba(NO3)2其部分工艺流程如下:(1)酸溶后溶液的pH=1,Ba(FeO2)2与HN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酸溶时通常控制反应温度不超过70℃,且不使用浓硝酸,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厂结合本厂实际,选用的X为________(填化学式);中和I使溶液中________(填离子符号)的浓度减小(中和I引起的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

(4)上述流程中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Ba(FeO2)2中Fe元素是+3价,故Ba(FeO2)2与硝酸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Ba(FeO2)2+8HNO3===Ba(NO3)2+2Fe(NO3)3+4H2O。

(2)酸溶时控制反应温度不超过70℃,是为了防止温度过高,反应速率太快;不使用浓硝酸,是因为浓HNO3不稳定,易分解,易挥发。

(3)加入X调节溶液的pH=4~5,则X应能消耗H+,结合工厂主要生产BaCl2、BaCO3、BaSO4的实际情况,可选用BaCO3。

中和后溶液中H+浓度减小,pH在4~5时,Fe3+也完全沉淀,故Fe3+浓度也减小。

(4)洗涤废渣是为了减少废渣中可溶性钡盐对环境的污染。

答案:(1)Ba(FeO2)2+8HNO3===Ba(NO3)2+2Fe(NO3)3+4H2O(2)防止反应速率过快浓HNO3易挥发、分解(凡合理答案均可)(3)BaCO3Fe3+、H+(4)减少废渣中可溶性钡盐对环境的污染(凡合理答案均可)10.(2009·北京理综,27)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

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可选药品:浓硝酸、3 mol/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反应,能与NO2反应。

2NO2+2NaOH===NaNO3+NaNO2+H2O(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

装置③、④、⑥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2)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________。

(3)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5)该小组得出的结论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6)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

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

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以下4个试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

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选填序号字母)____________。

a.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b.加水稀释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c.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d.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解析:装置①为Cu和浓HNO3反应制取NO2的发生装置,因要检验浓、稀HNO3的氧化性强弱,依题中信息知⑥是用碱液(NaOH)吸收NO2,则④为浓HNO3,⑤中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一定为NO则③中为稀HNO3,②中为H2O,发生了3NO2+H2O===2HNO3+NO,又因NO极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而生成红棕色的NO2,因此整个装置中不能有空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