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古希腊文论(新)剖析讲解
西方文论 第1讲 古希腊文论ppt课件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
9
4、亚里斯多德的主要文论思想 ①文艺的本质 A、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
与柏拉图一样,亚里斯多德也主张文艺的本质在于摹仿。然而,从哲学世界观 来看,后者的摹仿说与前者有着实质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见教材 P29-30) B、文艺摹仿比现实更真实 ——“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 C、文艺摹仿的真谛在于“合情合理”的创造
11
B、悲剧情节比悲剧人物性格更为重要 ——“悲剧是为了摹仿行动,才去摹仿行动中的人”
C、悲剧冲突的本质 ——“过失说”(不知而误犯)
D、悲剧的社会功能 ——“陶冶或净化说”(“卡塔西斯说”)
12
7
总结: 柏拉图的两种文艺观——
一种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的文艺活动;另一种是在神灵附体并唤起理式回忆的 条件下产生的文艺活动。 两种文艺观给后世文论提供的主要启示—— 文学反映论方面 文学创作论方面
8
三、亚里斯多德的《诗学》 1、生平简介 求学阶段(20年):“学院之灵” 君师阶段(9年):“太子太傅” 授业阶段(15年):“逍遥学派” 2、百科全书式的智者 3、文艺思想的代表作
——理想国不需要文艺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
4
4、柏拉图的主要文论思想 ①基于理式论的摹仿说
理式:超时空、非物质、非意识且永恒不灭的“本体”。它决定着现实世界的 一切,而现实世界则只是其影子。 文艺的本质:文艺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他以三种床(“床喻”) 对此作出说明。 摹仿说的哲学本质:客观唯心主义。 摹仿说的文论价值:反映论(镜子说)
6
③文艺的灵感说 柏拉图虽然从哲学和政治理念上否定文艺,但对文艺活动本身又是深有体会的, “灵感说”的提出即源于此。 诗人灵感的由来源于“神灵附体”,其具体表现是心灵的迷狂状态。即是说, 只有诗神附体于诗人的心中,后者才能产生兴高采烈、眉飞色舞的特殊心境, 好诗由此得以出炉。(反问:好诗的出炉难道仅凭迷狂?) 灵感说的实质:诗人之灵魂对充满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
高教版西方文论复习提纲
西方文论史古代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第一章古希腊文论第一节古希腊早期文艺思想1、毕达哥拉斯“数的和谐”理论从数量比例关系上着力探寻艺术的形式美,得出“美是和谐统一”的结论,天体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人的内在和谐受外在和谐影响,内外相契合才能进入艺术欣赏状态。
2、赫拉克利特“对立和谐”理论首先提出“艺术模仿自然”3、德谟克利特模仿说对文艺和美的对象的研究,文艺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的人,是外形和内心统一的人。
对作家艺术家主观条件的研究,十分注重作家、艺术家的天才、灵感、语言。
对文艺作品的社会效果的研究,“快乐说’4、苏格拉底模仿说和功用说“艺术模仿自然”强调通过描写眼睛姿态等外在的东西,表现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描绘出人物的“心境”、“品格”和“感情”。
判断美的标准就是“功用”的结论,有用即美,无用即丑第二节柏拉图文艺对话录1、理式论模仿说a理式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b文学艺术是理式模仿的模仿,三种床,照镜子,贬低诗人和艺术家。
c理式模仿说的唯心主义本质与理论价值2、文艺的社会功用说a理想国的建设与文学艺术b模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c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与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3、灵感说a灵感的基本含义,神灵附体、神灵感发,热情磅礴b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灵感说的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神灵附体)、灵感的表现(狂迷)和获得灵感的过程(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c灵感说的矛盾与价值,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特有的现象,看出了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揭示了艺术创造离不开现实美的触发,但又不停留在现实美的基础上。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1、文艺本质论a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模仿b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c文艺求其相似但比原物更美2、悲剧理论a悲剧的含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个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b悲剧情节和人物性格,悲剧六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容和歌曲,情节是悲剧的灵魂,性格占第二位。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2.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论 1.2-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
_ 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
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模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模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
因此,文艺作为模仿,总体上是一种理性的创造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愉悦。
文艺模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模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
在谈到悲剧时他又指出,悲剧的模仿对象是人的行动、遭遇、性格和思想。
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确立为文艺的模仿对象。
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模仿论认为文艺是对自然的模仿。
到了苏格拉底、特别是柏拉图那里,文艺模仿的对象由自然事物转向了社会人生。
但是,由于受到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影响,柏拉图认为,文艺模仿的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像,本身就缺乏真实性,文艺作为现实世界的影像就更加不真实。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一般只存在于个别之中,不存在脱离具体事物的一般理念。
亚里士多德抛弃了柏拉图的玄虚的理念世界,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就肯定了模仿它的文艺的真实性。
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
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了比拟,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
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
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表达的是已经发生的个别事情,而诗那么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实的模仿,而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开展趋势。
一方面,历史学家记述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
而诗人所描述的事情,那么是某一种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
另一方面,在历史学家的记述中,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可能只有时间上的承续关系。
但在诗人的描写中,前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关系。
因此,诗人所描写的事件,虽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动,也具有个别性,但其中却能见出普遍必然性。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学解读
奴隶社会
中 世 纪 文 学: 中古(476——13世纪)
封建社会
人文主义:
(14—16)
古 典 主 义 : 近代 (17世纪)
启蒙主义:
(18世纪)
浪漫主义:
(19世纪前) 资本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
(19世纪后)
现 代 主 义 : 现代 (20世纪)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学 第一节 概述
古罗马文学是在古希腊文学的直接影响下形成 的:古罗马的神话几乎全盘接受了希腊神话,只不 过将神的名字改为了拉丁名(“宙斯”为“朱庇 特”;“赫拉”为“朱诺”;“阿佛洛狄特”为 “维纳斯”;“爱洛斯”为“丘比特”;“阿耳忒 弥斯”为“戴安娜”。
1、共和时期 :前240年——前27年 成就:喜剧 (受古希腊新喜剧的影响)
斯”受神的旨意率众到罗马建立新的国家的故事。 以《荷马史诗》为范本:前6卷模仿《奥德修纪》,写海上漂流
后6卷模仿《伊利昂纪》
贺拉斯 —— 抒情诗集《歌集》
文 论《诗艺》提出“文学作品要有统一调和的美”,
被古典主义奉为经典。 他还提出了 “寓教于乐”的原则(喜剧理论)。
奥维德 —— 《变形记》,是一部古代神话汇编,由250个故事组成。从
“新喜剧”——是同阿里斯托芬时代的喜剧相对而言的。它回避政治 和重大的社会问题,以描写家庭生活 和爱情故事为主。虽然缺乏深广的思想 内容, 但它在旧喜剧的基础上,开辟了新领域,出现了一些新型人物,艺术 上则强调情节的曲折和风格的雅致,有点像现代的歌剧。但年久失传,很少 有作品流传下来。
4、古罗马文学概况
2、古希腊罗马文化在欧洲文明史上的地位
欧洲文化的源头之一 “两希” :希 腊 —— 欧洲文明
外国文学讲义-古希腊文学
外国文学讲义-古希腊文学一、古希腊文化的渊源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史上最古老的文学,它是欧洲文学的源头。
古希腊文化的渊源是公元前2600年━━前1100的克里特━━迈锡尼文化。
合称爱琴文化。
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学都是在爱琴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希腊文学概述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开端,它从公元前12—前2世纪,是古希腊奴隶社会的产物,分为三个阶段:1、氏族公社向奴隶制过渡时期(前12—前9)主要文学成就是神话和史诗,称为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
2、奴隶制的形成和繁盛时期(前8—前4)前期主要文学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后期称为“古典时期”,文学艺术在雅典得到空前发展,主要是戏剧和文艺理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悲剧与喜剧。
3、“希腊化”时期(前4世纪末—前2世纪)希腊被马其顿王国征服,奴隶制衰落,文学凋敝了。
唯有新喜剧有一定的成就,代表作家米南德《恨世者》。
三、《荷马史诗》1、史诗的形成史诗产生于公元前12—前8世纪,同这一时期发生的特洛亚战争有关。
战后的小亚细亚一带流传着歌唱战争双方英雄的歌谣,这是《荷马史诗》的基础。
由民间艺人口头传唱,代代相传。
后经盲诗人荷马加工整理,形成具有完整情节和统一风格的诗史。
前6世纪才形成文字,前2世纪才最后编定。
2、《荷马史诗》内容简介《伊利亚特》又名《伊利昂纪》,大约出现于公元前9世纪,但史诗中的故事则发生在公元前12世纪(相当于我国的商朝)。
当时希腊联军和特洛伊发生了持续10年的战争,诗主要叙述战争中传奇式的情节,着重描绘了希腊英雄阿喀琉斯的伟大形象。
重点放在最后的51天,特别是后4天。
全诗24卷,15963行。
《奥德修斯》又名《奥德修纪》,叙写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返乡的故事。
他在海上屡遭大难,花了十年时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故乡。
其妻在家不断遭到求婚者的纠缠欺凌,苦苦等待他归来。
夫妻、父子最终团圆,奥德修斯重新做了伊达卡的国王。
3、人类童年时代的杰作(1)反映了古希腊广阔的社会生活(2)表现了古希腊人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的崇高理想(3)透露了以人为本、进取乐观的思想(4)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艺术的最高峰)a、巧妙而完整的结构b、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c、生动形象的语言四、古希腊戏剧是盛行于古希腊奴隶制全盛和衰落时期的悲剧(tragedy)和喜剧(comedy)。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2.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论 1.3-寓教于乐
_ 寓教于乐
亚里士多德及其嫡传弟子认为,诗对人有教育作用,并能够带给人快感,诗的教育作用与娱乐作用不可偏废。
贺拉斯继承了这一看法,并将其开展为“寓教于乐〞理论。
贺拉斯成认并重视文学艺术的教育功能。
在古希腊社会中,诗歌依然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能传达神的旨意,激发战士的雄心,为人们指示生活的道路,并提供劳动之余的欢乐。
贺拉斯提出,罗马诗人也应当为国家社稷效劳:要教育儿童知耻识礼;要净化人的心灵,矫正人的粗暴行为;要歌颂帝国和伟人的功业,从而为后世垂范。
文学艺术无疑能给人带来快感,但贺拉斯反对粗俗的快感和粗俗的文艺。
贺拉斯倡导高雅的文风,对戏谑成风、粗俗放纵的文艺趣味极为反感。
因此,贺拉斯主张文学艺术应当兼备教育与娱乐功能,并借助娱乐作用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
他指出,诗歌“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
不能带来快感的诗歌无法受到欢送,没有益处的诗歌也不会受到尊重,只有两种功能兼备的诗歌,才能“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贺拉斯既期望借助文艺的娱乐功能更好地实现其教育功能,也期望通过强调文艺的教育功能以保证其娱乐功能免于粗俗。
《西方文论教程》教学课件 第一章 古希腊文论
三、诗为迷狂说
如果没有缪斯的迷狂,单想凭技巧便成为一个名副 其实的诗人,那么无论谁去敲诗的大门,都注定要 被挡在门外。神智清醒的人所写的诗,遇到迷狂中 人的诗,便黯然无光了。[1]
[1] Plato, Phaedrus, 245a. J. Cooper and D. Hutchinson ed. Plato: Complete Works, Indianapolis: Hacketet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1] Plato, Ion, 543b. J. Cooper and D. Hutchinson ed. Plato: Complete Works, Indianapolis: Hacketet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诗人迷狂系代神所言,是柏拉图对后代影响深 远的著名诗学思想。这是说,诗人描述人类的 崇高行为,一如伊安之吟诵荷马,不是凭借艺 术的规那么,而是为缪斯所迫。这是一种迫不 及待,非得一吐为快的迷狂。至于神何以要剥 夺诗人的正常理智,苏格拉底的解释是,原因 在于神想使听众明白,诗人在恍惚迷狂之间发 布这些至尊无价的言词时,已经失去了常人的 理智,所以真正说话的是神,我们是通过诗人 在清楚聆听神的话语。另外,诗人创作不是凭 借技艺,而是迷狂中代神所言使然。
画家的名称是模仿者,诗人也是模仿者,就像所有的 模仿者一样,他们和真理是隔了两层。
因此我们是不是应该说,从荷马以降的所有诗人, 都只是模仿者,他们模拟德行或者诸如此类东西 的形象,而永远不达真理。如前所见,诗人和画 家一样,他对做鞋的手艺一窍不通,却能有模有 样画出画家的形象。他的画只能取悦那些同他见 识相当的人,他们完全是根据色彩和形状来作出 判断。[1]
西方文学理论 古希腊古罗马文论 知识点
西方文学理论第一章古希腊文论第一节柏拉图一、模仿说一系列个别事物拥有一个共同名称,这个名称就是这一类事物的理念(idee)。
理念是最真实的存在。
所有现实事物是对理念的模仿,而艺术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因此,艺术是对理念的模仿的模仿。
二、诗的道德尺度柏拉图认为诗具有三大罪状:1、以假乱真;2、亵渎神灵;3、伤风败俗。
诗只涉及灵魂的低贱部分,唤醒且滋养情感,损害理性,所以要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
另一方面,柏拉图认为敬神的颂诗和歌颂名人的诗,才能进入理想国。
三、艺术创作的迷狂说诗人陷入迷狂状态,才能代神立言。
诗人创作不是凭借技艺,而是在迷狂中代神说话。
柏拉图的模仿说开启了理性主义诗学的先河,而迷狂说则开创了非理性主义诗学的渊源。
第二节亚里士多德一、为模仿正名《诗学》的一个重要就是为模仿正名。
模仿是人的一种天性,具有普遍性。
亚氏与柏拉图模仿说的差异:1、模仿的对象。
柏拉图将诗画并举,模仿没有生命的对象,亚氏将行动确立为模仿的对象。
2、模仿的性质。
柏拉图认为模仿是真实的幻影,而亚氏则认为模仿是真实的。
二、悲剧论1、定义: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2、悲剧六要素: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歌曲。
位居第一的是情节,因为悲剧模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人生。
情节安排以完整为美。
情节的两个要素:逆转和发现。
悲剧人物在道德上应当是好人和坏人两个极端之间的第三种人,而且地位显赫。
三、净化说“净化”的希腊文原文是“卡塔西斯”(katharsis),最初用作医学术语,意谓泻导的疗术,用在精神治疗方面,就是一种疏引和宣泄的方法,还是一种宗教上的洁净仪式。
“katharsis”在《诗学》中转化为作为悲剧目的的情感宣泄,借情节以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而使这两种情感得到净化。
四、阅读书目: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理想国》2.亚里士多德:《诗学》3.《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奥德赛》)4.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5.欧里庇得斯:《美狄亚》西方文学理论第二章古罗马文论朗吉弩斯《论崇高》作者从五个方面论述崇高语言的来源:1、构思庄严伟大观念的能力,2、强烈的灵感、激情,3、修辞的适当形式,包括思想的修辞和表达的修辞形式,4、高雅的言词,5、高贵的优雅的结构。
第一讲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论
知识的任务。可是诗人不能完成自己的职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术家是“臭老九”
在《斐德若篇》中,柏拉图把人分成九等:
哲学家、君主、政治家、战士、体育家、医 生、预言者、宗教职业者和艺术家。
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是最优秀的诗人,而最
优秀的诗人一定是哲学家。
四、灵感论
第二节 诗与哲学之争:柏拉图的文论
柏拉图(Plato,约公 元前429或427-前347 年)。比苏格拉底小 40岁,出身贵族,原 名亚里士多克勒 (Aristokles),后 来被称为柏拉图。 ①胸间宽阔(Platus) ②前额很宽。 ③谈论问题的丰富和 广博。 外形很帅,同时知识 又很渊博。
有学者说,苏格拉底做了两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的大事: 第一,苏格拉底把哲学的研究对象从对自然的认 识转向对人的认识; 第二,把哲学探讨的出发点从已知改为“不知”。
苏格拉底的意义。 从苏格拉底开始,人们开始对知识自身提出
质疑,求知的意义也正在于对自己从前自认 为正确的、有把握的知识的否定。 不要轻易迷信知识的正确性。我们必须重新 审视我们自己的观念和知识,清理那些自己 认为很明了的观念,知道自己用词的真正的 意义,学会使用概念并且清晰地阐明自己的 观点。
这些谬误的流行源于对真理的误解。而问题 的症结在于知识问题。苏格拉底认为,身为 雅典人的光荣不仅在于希腊人崇尚理性精神, 还在于能够利用理性的方法审视理性思考的 内容。希腊人民虽然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但是希腊人不理解人生的全部意义,不懂得 如何解释并且正确地运用自己的自主意识。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应当肩负使命,激发人们
诗人柏拉图。
西方文学理论-马工程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论
第一节 柏拉图
2、模仿的文艺的危害
第一节 柏拉图
3、艺术与真理
在柏拉图看来,艺术作为模仿的模仿,无法达到真理 性的认识。在他的三重世界中,理念世界是唯一的真实 体,感性的现实世界作为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只是近似 真实体的东西,而艺术世界作为对现实事物的外形和影 像的模仿,只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 着三层”。模仿的艺术不但与真实的理念相隔甚远,而 且对现实世界这一“近似真实体的东西”也无法做到真 实的了解和掌握。
第一节 柏拉图
5、评价
意义: 柏拉图提出诗即文学的模仿对象不仅是自然,而且
主要是社会人生,这和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模仿自然” 观念比起来,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局限: 首先,由于柏拉图的文艺模仿论奠基于理念论的基
础之上,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现实生活是文艺的“唯一的 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其次,他对文艺反映现实生活 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认识不足。
第一节 柏拉图
(三)诗的迷狂 1、神灵凭附
《伊安篇》中指出,诗人的创作靠的是灵感,即神 灵感发或凭附。
“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 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 感,有神力凭附着。”“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第8、9页。)
第一节 柏拉图
4、诗与艺术
在古希腊人通常的观念中,诗歌并不属于艺术。如 果说艺术是经验、规则、技巧的产物,那么诗歌则是诸 神启发的结果。诗歌的主要任务不是给人们带来快乐, 而是承担着沟通人神关系或进行道德训导的使命。
柏拉图继承了这一流行的观念,认为诗与艺术原本 不同,其本质也不在模仿,但现实中出现了大量模仿的 诗,它们与绘画、雕塑等模仿的艺术一样,只是制造现 实世界的影像,“并不曾抓住真理”。
世界名著欣赏选修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学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学第一章第一节:古希腊罗马文学概述古希腊罗马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开端。
其中,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之一[另一个渊源是早期基督教文学],古罗马文学是沟通古希腊文学与欧洲近代文学之间的桥梁。
一、古希腊文学(一)古希腊文学的分期古希腊文学约从公元前12世纪末就已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前2世纪,历时千年。
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荷马时代”:前12世纪末—前8世纪;(2)“大移民”时代:前8世纪-前6世纪;(3)古典时代:前6世纪-前4世纪初;(4)“希腊化”时代:前4世纪中叶-前2世纪。
(二)“荷马时代”的文学成就“荷马时代”:前12世纪末—前8世纪。
因荷马生于这一历史时期而得名。
因荷马史诗描写英雄事迹,又称“英雄时代”。
主要文学成就:神话、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修纪》和赫西俄德的长诗《工作与时日》、《神谱》。
古希腊神话是古希腊原始初民的口头创作,在希腊各部落流传了几百年。
马克思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这意思是说,希腊神话既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希腊神话的基础上,公元前9、8世纪时,欧洲文学史上出现了第一个伟大的诗人荷马。
荷马给我们留下了两部史诗作品,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这两部作品形成了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座高峰。
1.教谕诗: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荷马之后,出现了著名诗人赫西俄德(约公元前8世纪末—7世纪初)。
赫西俄德所写长诗《工作与时日》共828行,属于教谕诗,以诗人对他的弟弟的教训为主要内容。
它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首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也是第一部个人作品。
赫西俄德的另一首长诗《神谱》,描写宇宙的形成、诸神的谱系与斗争,成为神话学的重要史料。
(三)“大移民时代”的文学成就“大移民”时代:前8世纪-前6世纪。
此时形成中的希腊城邦经历了持续200年的对外移民运动,故名。
文学成就集中在两个领域:韵文的抒情诗和散文的寓言。
第一章 古希腊文艺理论
Your company slogan
“最荒唐莫过于把最伟大的神描写得丑恶不堪。如赫西俄德 描述的乌拉诺斯的行为,以及克罗诺斯对他的报复行为,还 有描述克罗诺斯的所作所为和他的儿子对他的行为,这些故 事都属此类。即使这些事是真的,我认为也不应该随便讲给 天真单纯的年轻人听。” “决不该让年轻人听到诸神之间明争暗斗的事情。如果我们 希望将来的保卫者,把彼此勾心斗角、耍弄阴谋诡计当作奇 耻大辱的话。我们更不应该把诸神或巨人之间的争斗,把诸 神与英雄们对亲友的种种怨仇作为故事和刺绣的题材。…… 我们还必须强迫诗人按照这个意思去写作。关于赫拉如何被 儿子绑了起来以及赫淮斯托斯见母亲挨打,他去援救的时候, 如何被他的父亲从天上摔到地下的话,还有荷马所描述的诸 神间的战争等等,作为寓言来讲也罢,不作为寓言来讲也罢, 无论如何不该让它们混进我们城邦里来。因为年轻人分辨不 出什么是寓言,什么不是寓言。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 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为了培 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
一体的宗派。 首先,他们认为,美在于数的和谐。 其次,提出了“天体音乐”的概念。 宇宙犹如一个“神奇的八音盒”,每一种运动都会产生一个和谐的声音,这 声音是“由天体运动的速度所决定,这速度又是以 各天体之间的距离为转移;这些天体之间的距离,…… 与八度音程之间间隔的比率相一致” 最后,论述了大宇宙与小宇宙的关系。
Your company slogan
“舞台演出时诗人是在满足和迎合我们心灵的那个(在我们自 己遭到不幸时被强行压抑的,)本性渴望痛哭流涕以求发泄的部 分。而我们天性最优秀的那个部分,因未能受到理性甚或习惯应 有的教育,放松了对哭诉的监督。理由是:它是在看别人的苦难, 而赞美和怜悯别人是没什么可耻的。……在那种场合养肥了的怜 悯之情,到了我们自己受苦时就不容易被制服了。” “虽然你自己本来是羞于插科打诨的,但是在观看喜剧表演甚 或在日常谈话中听到滑稽笑话时,你不会嫌它粗俗反而觉得非常 快乐。这和怜悯别人的苦难不是一回事吗?因为这里同样地,你 的理性由于担心你被人家看作小丑,因而在你跃跃欲试时克制了 的你的那个说笑本能,在剧场上你任其自便了,它的面皮愈磨愈 厚了。于是你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在私人生活中成了一个爱插科打 诨的人了。” “诗歌在模仿这些情感时对我们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的。在我 们应当让这些情感干枯而死时诗歌却给它们浇水施肥。在我们应 当统治它们,以便我们可以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而不是更坏更可 悲时,诗歌却让它们确立起了对我们的统治。”
第一讲 古希腊早期文论
2.摹仿
摹仿 (imitation)是古希 腊文论的最重要 范畴之一。在他 们看来,人是 “小宇宙”,模 仿大宇宙,文学 艺术是模仿的产 物。
6
3.美
•
既然文学属于 艺术的一种,那 么,评价它的标 准就必然是宽泛 的,如美与不美, 因此,美又是古 希腊文论的重要 范畴。
•
(美神维纳斯)
7
对“美”的界说
26
第二讲
柏拉图文论
27
柏拉图与古希腊学术文化的巅峰 柏拉图早年写诗,20岁结识苏格 拉底,作了8年学生。 苏格拉底被处死后开始漫游,试图 培养“哲学王”(Philosophor King) 的传说。 40岁时回到雅典,创立了西方最早 的“学园”(Academy)。该学园延续 了900多年,为西方大学的前身。
39
美本身的力量
“一旦你看到美本身,那 么你就绝不会再受黄金、衣 服、俊男、美童的迷惑。” (《会饮篇》211E)
40
美本身独立自存
“这种美景既不会表现为一张脸、一双手 或身体某一部分的美。它既不是话语,又 不是知识。它不存在于别的事物中,例如 动物、天空、大地之类的事物;它自存自 在,是永恒的一,而其他一切美好的事物 都是对它的分有。然而,无论其他事物如 何分有它的部分,美本身既不会增加,也 不会减少,仍旧保持着不可侵犯的完整。 ”(《会饮篇》211B)
• 1.弓的名字是生,其作用却是死。(The bow’s name is life, but its job is death.) • 2.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A road up and down is one and the same.) • 3.写作之路既弯又直。(The way of writing is straight and crooked.) • 4.冷趋暖,热趋凉;潮转燥,干转湿。(Cold things become warm, a warm thing become cold; a moist thing become dry, a parched thing become moist.)
西方文论史第一章重点概述
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1、毕达哥拉斯主要思想:(1)基本哲学观念: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
(2)美是和谐的统一(3)两个宇宙的:“大宇宙”(天体)和“小宇宙”(人),两者都由数的和谐原则统辖2、赫拉克利特基本思想:(1)“火”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自然是由地、水、风、火四大元素组成,其中最大元素是火。
(2)艺术摹仿自然论(3)美是一种“和谐统一”,“和谐统一”是“互相排斥的东西的结合”。
侧重于运动和斗争,特别是强调内在的和谐。
3、德谟克利特基本思想:(1)古代原子论的创立者,宇宙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
(2)文艺摹仿自然,不是重复的再现自然,而是在自然的启发下根据人的需要,进行创造。
①文艺和美的对象的研究:文艺真实、对象是社会的人,是外形和内心统一的人。
②作家艺术家主观条件的研究:重视作家艺术家的天才、灵感和语言。
③文艺作品社会效果的研究:“快乐”说。
(对读者“有利”就会使他“快乐”,“有害”就会使他“不适”。
4、苏格拉底主要思想:(1)神学目的论(2)“艺术摹仿自然”,强调通过描写眼睛、姿态等外在的东西,表现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描绘出人物的“心境”、“品格”和“感情”。
(3)“功用”说。
一个事物的善恶美丑不在于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而在于它和人的关系,即是否符合人的功利目的,如果某一事物能实现使用者的“目的”,就既是善的又是美的。
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1、理式论摹仿说(1)“理式”的基本含义“理式”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
这种本体是由低向高的体系,最低的理式是具体事物事物理式,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善,是最高的神的化身。
(2)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
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2.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论 1.1-理念
_ 理念
理念论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根本原那么。
理念〔idea,eidos〕,本义是“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它包含着idea和form 两重意思,因此也有人将其翻译为“理式〞“相〞“型相〞。
理念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的根据的实在。
在柏拉图看来,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只是处于生灭变化中的现象,现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存在,所以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现象世界的根据,而这个世界就是理念的世界。
理念是现实感性世界的根据,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因为“分有〞“模仿〞理念而成为自身。
理念作为现实事物模仿的模型是完满的,而现实事物那么是它的不完满摹本。
理念作为事物的共相,或者说事物的本质,是不生不灭、不变不动的,是理性和绝对知识的对象。
相反,人们感官所及的事物世界并非绝对真实的存在,人们靠感觉生成的不是绝对真理,而是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意见。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论 L1.2亚里士多德——其他文献引述
文献资料库:其他文献引述亚里士多德=================================================== 其他文献引述:1,亚里士多德对诗与历史的比拟从上述分析中亦可看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那么可能发生的事。
历史学家和诗人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用格律文写作(希罗多德的作品可以被改写成格律文,但仍然是一种历史,用不用格律不会改变这一点),而在于前者记述已经发生的事,后者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所以,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因为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事件。
所谓“带普遍性的事〞,指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那么某一类人可能会说的话或会做的事——诗要表现的就是这种普遍性,虽然其中的人物都有名字。
所谓“具体事件〞指阿尔基比阿得斯做过或遭遇过的事。
在喜剧里,这一点已清晰可见:诗人先按可然的原那么编制情节,然后任意给人物起些名字,而不再像挖苦诗人那样写具体的个人。
在悲剧里,诗人仍在沿用历史人名,理由是:可能发生之事是可信的;我们不相信从未发生过的事是可能的,但已经发生之事那么显然是可能的,否那么它们就不会发生。
然而,即使在悲剧里,有的作品除了使用一两个大家熟悉的人名外,其余的都取自虚构,有的甚至连一个这样的人名都没有,如阿伽松的?安修斯?。
该剧的事件和人名都出自虚构,但仍然使人喜爱。
因此,没有必要只从那些通常为悲剧提供情节的传统故事中寻找题材。
说实在的,这么做还真荒唐,因为即便是有名的事件,熟悉它们的也只是少数人——但尽管如此,它们仍然能给大家带来愉悦。
以上所述说明,用摹仿造就了诗人,而诗人的摹仿对象是行动的观点来衡量,与其说诗人应是格律文的制作者,倒不如说应是情节的编制者。
即使偶然写了过去发生的事,他仍然是位诗人,因为没有理由否认,在过去的往事中,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符合可然性[和可能发生]的——正因为这样,他才是这些事件的编制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国家的文论:文学批评
❖德语国家的文论:美学或艺术 哲学
五、西方文论的分期:
❖ 西方文艺的发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可以分 为古典文论、现代文论两个阶段.
❖ 具体为古典文论:古希腊文论、古罗马文论 、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 、启蒙主义文论、现实主义文论、实证主义文论 和自然主义文论。
❖ 特里·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88年。
❖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 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 ❖ 吴琼《西方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 ❖ 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 (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 ❖ (法国)狄德罗:《狄德罗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 ❖ (德国)康德著:《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1985年。 ❖ (德国)莱辛:《汉堡剧评》,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 (德国)歌德:《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 (法国)罗丹:《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 ❖ (德国)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 ❖ (意大利)维柯著:《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 (德国)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 (法国)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 (俄国)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 ❖ (俄国)托尔斯泰:《艺术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 (意大利)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
❖ (法国)罗·埃斯卡尔皮《文学社会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 (美国)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 (美国)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
❖ (德国)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
❖ (美国)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与批评传统》北京大 学出版社,1989年。
❖ 现代文论: 唯美主义文论、直觉主义文论、 象征主义文论、心理学派文论、俄国形式主义文 论、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文论、解构主义文 论、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论、接受理论、读者反 应批评、后殖民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 文论、文化批评等。
周别 1 2
讲授内容
❖ 二、文论选 ❖ 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 ❖ 伍蠡甫主编《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年。 ❖ 胡经之、伍蠡甫《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
版社,1984年。 ❖ 胡经之、张首映 《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89年。 ❖ 李敏儒、伍子恺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导引》 四川文艺
第一章 古希腊文论 第二章 中世纪文论
3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论
4
第四章 新古典主义文论
5
第五章 启蒙主义文论
6
第六章 德国古典时期文论
7
第七章 十九世纪文学理论
8
第八章 唯美主义文论
课时数 作业内容 3 3 3 3 3 3 3 3
周别 讲授内容
课时 作业内 数容
9
第九章 直觉主义文论
3
10
第十章 现代心理学文论
❖ (德国)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1年。
❖ (美国)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 (英国) 布斯《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 (法国)热·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
年。 ❖ 孟庆枢主编《西方文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 张秉真、章安祺、杨慧林著《西方文艺理论》中国人大出版社
,1994 年。 ❖ 刘庆璋《西方近代文学理论史》 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 ❖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 缪朗山 《西方文艺理论史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年。
概说 一、什么是文艺理论?
有关文艺的本质、特征、发展规 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
二、西方文论的学科性质
所谓西方文论是指,以欧洲 为主体的、包括北美的广大地 区的文学艺术的理论,西方文 论即“西方文艺理论”的简称 。
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区别和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 总体和局部; 普遍和特殊的辩证关 系。
。
❖ (俄国)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 年。
❖ (德国)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 (英国)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
❖ (美国)托马斯·哈定等:《文化与进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年。
❖ (美国)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
3
11 第十一章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与英美新批评 3
12 第十二章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论
3
13 第十三章 结构主义文论
3
14 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3
15 第十五章 女权主义批评
3
16 第十六章 阐释—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 3
17
论文
《西方文论》参考书目
❖ 王一川主编《西方文论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 朱志荣《西方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 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 朱论的形态: 三种方式两大体系
❖ 一些哲学家、政治家、宗教家及美学家等著作中 包含着的文学理论。 Plato; Aristotle; Augustine; Nietzsche
❖ 诗人作家著书立说谈他们的文学见解。 贺拉斯,雨果等
❖ 19世纪以后才有的专门的文学批评家、理论家写 的文艺理论论著。 韦勒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