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病中医(简要)

合集下载

中医对抑郁症的论述

中医对抑郁症的论述

中医对抑郁症的论述
中医认为抑郁症属于中医学的“郁症”,是气机郁结不舒、情感拂郁,导致机体内部的五脏发生气机阻滞(气的运行受到阻碍)所造成的一种病证,郁症的名称出自《内经》。

1.广义上的郁症是由饮食不当、情志不畅以及外邪侵扰所造成。

而狭义上的郁症一般是七情原因导致气机郁滞。

《景岳全书》中记载,忧郁伤脾会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反酸等不适;如果忧郁伤脾肺,则会引起身体倦怠、食欲不振、困倦等;若忧思伤心脾,则会引起不思饮食、气血不足的表现。

2.郁症所表现出来的身体倦怠乏力(疲倦乏力)、食欲不振以及健忘等症状与抑郁症是比较符合的,因此抑郁症是在郁症的范畴之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郁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郁证

郁证一、郁证的概念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脏躁、梅核气等病证属于本病范畴《金匮要略》。

二、郁证的病因病机(一)病因七情所伤、思虑劳倦、脏气素虚。

(二)病机基本病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位——肝,涉及心、脾。

病理性质——虚实两端。

初起——气滞为主,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属实证。

后期——或因火郁伤阴而导致阴虚火旺、心肾阴虚之证,或因脾伤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而导致心脾两虚之证。

六郁(朱丹溪)中总以气郁为先,而后才有湿、痰、热、血、食诸郁,且六郁相因,互为兼夹。

三、郁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

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四、郁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抑郁状态、更年期综合征、反应性精神病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五、郁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两者皆有咽部异物感。

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2.郁证梅核气与噎膈两者皆有咽中有物梗塞感觉。

梅核气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但无吞咽困难。

中医内科学——郁证

中医内科学——郁证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郁证【定义】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之郁。

狭义的郁,单指情志不舒之郁。

本节所论之郁主要为狭义之郁。

西医学中的抑郁症、焦虑症、癔症等均属于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郁证多因郁怒、忧思、恐惧等七情内伤,使气机不畅,出现湿、痰、热、食、瘀等病理产物,进而损伤心、脾、肾,致使脏腑功能失调,加之机体脏气易郁,最终发为本病。

【病位】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等脏。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胁肋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异物感、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有愤怒、忧愁、焦虑、恐惧、悲哀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3.多发于中青年女性。

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抑郁量表、焦虑量表测定有助于郁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等以咽部症状为主要表现时,食道的X线及内窥镜检查有助于排除咽喉或食管类疾病。

(二)鉴别诊断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噎膈梅核气为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咽之不下,咯之不出,但无咽痛,进食无阻塞,不影响吞咽。

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

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噎膈以吞咽困难为主,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且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而不在咽部。

2.郁证脏躁与癫证脏躁多在精神因素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宁、易激惹、易怒易哭、时作欠伸,但有自知自控能力。

而癫证则主要表现为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出言无序或喃喃自语、静而多喜、缺乏自知自控能力,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辨证论治】1.肝气郁结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女子月事不行;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中医辨治郁证(抑郁症)

中医辨治郁证(抑郁症)

中医辨治郁证(抑郁症)中医辨治郁证(抑郁症)【郁证的概念】广义的郁证,包括体内所有的气血运行的相关病症。

因此内经,有“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言乎五气之郁也,人之脏腑应之……”的说法,的是人体的五脏六腑都会产生郁结气郁的现象,产生相关的病症,以及有对应的治疗方法。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六郁》提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之病多生于郁。

”,并且他进一步提出“气血痰湿火食”六郁之说,应用到六郁汤、越鞠丸等代表方剂进行治疗。

而狭义的郁证主要是指情志不舒、肝气郁结的病机,比较对应着现代医学的抑郁症等疾病,当然这个病机也广泛存在于焦虑症、强迫症、癔病、躁郁症等疾病。

【抑郁症概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共有大约3.5亿人(占全球人口的5%)遭受着抑郁症的折磨。

根据2019年北大团队在《柳叶刀》子刊发表的研究,中国患者超过9500万。

这意味着,约等于每16个人中,可能就有一个人在被抑郁症侵蚀生活。

还有另一组数字: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81万人。

在中国,由于精神健康领域医疗资源不足,抑郁症等精神健康疾病识别率仅有21%。

这意味着,还有近八成抑郁症患者没有被“发现”,能得到专业的医学、心理学帮助和治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这组数字又告诉我们:抑郁症很常见的同时,却只有很少的抑郁症患者会选择求助。

因此,抑郁症存在着发病率高、诊断率偏低,并且发病呈上升趋势的特点,我国每年因为抑郁症自杀的人数超过20万人。

抑郁症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常见的比如有单相抑郁症,较重的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为主;有双向抑郁症,有抑郁和躁狂的双重表现;有精神性抑郁症,抑郁的同时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反应性抑郁症,是因为一些情绪外界事件打击的影响,导致持续一段时间的抑郁;继发性抑郁可有一些疾病如中风帕金森等引发;季节性抑郁症多见秋冬季节发病,春夏缓解或消失;产后抑郁症和更年期抑郁症是抑郁症高发的两个时段。

中医关于“郁证”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郁证”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郁证”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一、郁证
1.郁证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为主症。

病因与情志内伤、体质因素密切相关。

2.基本病机为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其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等脏。

3.基本病理因素为气、血、火、痰、食、湿。

初病多实,以六郁邪实为主,其中以气郁为病变的基础,病久则伤及心、脾、肾等脏腑,由实转虚,而成为虚证。

郁证实证,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

气郁化火者,配合清肝泻火;气郁夹痰,痰气交阻者,配合化痰散结;气病及血,气郁血瘀者,配合活血化瘀;兼有湿滞者,配合健脾燥湿或芳香化湿;夹食积者,配合消食和胃。

虚证宜补,针对病情分别采用补益心脾、养心安神、滋阴益肾等法。

虚实互见者,则当虚实兼顾。

经过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二、郁证的日常防控措施
1.正确对待各种事物,以良好心态处理人际关系,增强体质,规律运动,重视饮食调摄,避免忧思郁怒,对情志刺激应尽量防患于未然,未病先防。

2.应熟悉郁证病史,细致解释病情,使患者能正确认识和对
待疾病,增强信心,并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以促进郁证的好转乃至痊愈。

3.饮食宜清淡,以蔬菜和营养丰富的鱼、水果、瘦肉、乳类为宜,忌生冷、辛辣、油腻、烟酒等。

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4.读书、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练气功等有助于患者静心凝神,有利于疾病恢复。

郁病-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

郁病-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

郁病郁病是由于七情过极,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脑神不利而引起的,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哭善怒、或自觉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疾病早期多以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郁遏,脑神受扰为主;久则由气及血,变生多端,脏腑虚损,脑神失养,引起多种复杂的症状。

亦有素体肾精不足者,发病早期即脑髓不充,脑神失养,而脑神机能低下致诸症纷现。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癔症、焦虑性神经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抑郁状态,以及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 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或者易哭善怒,情绪多变,或者咽中如有物阻为主要临床症状。

1.1.2多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怒等情志内伤史,且病情的反复常与各种因素导致的情绪变化相关。

1.1.3各系统检查和理化检查正常,可以除外器质性疾病。

1.2鉴别诊断1.2.1癫证:郁病者可见神志恍惚、悲忧善哭、喜怒无常等表现,应与癫证相鉴别。

癫者多发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别,病程较长,病证难以自愈,较少自行缓解;郁病为女性多见,受精神刺激可间歇性发作,停则如常人。

1.2.2 阴虚喉痹:都病中有梅核气症状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以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异物梗阻,但无咽喉疼痛及吞咽困难,咽中异物感随情绪变化而增减,心情抑郁时异物梗阻感加重。

而阴虚喉痹以中青年男性发病为多,与感冒、长期的嗜食辛辣及嗜好烟酒相关,自觉咽中有异物感,但与情绪变化无关,感受外邪或劳累为加重的原因,常伴有咽于、咽痒,或有咯吐黏稠白痰等症状。

1.2.3噎膈:郁病中有咽中异物感等梅核气症状者,需与噎膈鉴别。

梅核气有咽部异物感,但进食无阻塞,不影响吞咽;噎膈则以吞咽困难为主,其梗阻感与进食相关,多位于胸骨后而不在咽部,且吞咽困难程度日益加重,重者可水米不进,高发于中老年男性,行食管的相关检查可以作出诊断。

1.2.4痴呆:年高患郁病者,应注意与痴呆鉴别。

痴呆患者具有渐进的认知功能减退病史;而郁病患者的病前认知功能可能相对正常,即使有认知功能减退,也是与郁病发作相关,且具有突发性。

郁病(强迫症)中医诊疗方案

郁病(强迫症)中医诊疗方案

郁病(强迫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2011年)。

强迫症是由情志失调导致气机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类病证。

临床表现主要为多虑而犹豫不决,因而产生强迫性的盲目多谋虑,但却得不出肯定的决断,或有反复的重复行为,伴心情抑郁,情绪不宁,不寐等。

初期不易发觉,病程迁延,常见病机有肝郁化火、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郁痰阻、气虚血瘀等。

属“郁病”范畴。

符合下列任何一条,均可诊断为强迫症:(1)多虑而犹豫不决,多谋虑,难以决断;(2)重复行为,明知没有必要,但难以控制;(3)上述两种状态同时存在。

2.西医诊断: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强迫症的诊断。

F42 强迫症A.至少有2周时间在大多数日子里存在强迫思维和/或强迫行为。

B.强迫思维(思想、观念或表象)和强迫行为(动作)具有下述共同特征,必须全部符合:(1)病人承认它们起源于自已的内心,不是别人或外界影响所强加的。

(2)它们反复出现,令人不快,其中至少有一种强迫思维或行为被病人视为毫无意义。

(3)病人试图抵制它们(不过,对长期存在的强迫思维或行为的抵制可以是微弱的)。

至少存在一种强迫思维或行为,病人未能成功地加以抵制。

(4)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的实施不能给本人带来愉快(应与暂时摆脱紧张和焦虑区分开来)。

C.强迫思维或行为造成痛苦,或干扰病人的社会或个人功能,往往是由于耗费时间。

D.需除外的最常见情况:强迫思维或行为不是由其它精神障碍所致,如精神分裂症及相关障碍(F20-F29)、心境[情感]障碍(F30-F39)。

(二)证候诊断1.肝郁化火证: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胸胁或少腹胀痛,或咽有梗塞感,或胁下痞块,妇人见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舌质紫或边有瘀斑苔薄黄,脉沉弦涩。

2.肝郁脾虚证:胸胁胀满,多疑善虑,喜太息,纳呆,消瘦,稍事活动便觉倦怠,脘痞嗳气,大便时溏时干,或咽中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滑。

中医内科学郁证

中医内科学郁证

中医内科学郁证
7/38
【概说】
元·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五郁论》中说,“风病之起也, 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
《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 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
朱丹溪还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 创建了 六郁汤、越鞠丸等有效方剂。
《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说: “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 既郁之久,变病多端。”
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病史。 3. 试验室检验——各种试验室检验未见异常。
中医内科学郁证
12/38
【诊疗与判别诊疗】
二、判别诊疗
1、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虚火喉痹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 多因感冒、长 久烟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 咽部除有异物感外, 尚觉咽干、咽痒、灼热。
郁病中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 因情志抑郁而 起病, 自觉咽中有物梗塞, 但无咽痛, 咽中梗塞感觉 与情绪波动相关。
中医内科学郁证
30/38
[辨证论治]
5.心脾两虚 治法: 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药: 归脾汤
党参、茯苓、白术、 甘草、当归、龙眼肉 益气健脾生血; 酸枣仁、远志、茯苓——养心安神;
木香——理气醒脾。
中医内科学郁证
31/38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心胸郁闷,情志不舒: 加郁金、佛手; 头痛: 加川芎、白芷。
中医内科学郁证
28/38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手足蠕动或抽搐: 加当归,生地,珍珠母,钩藤; 躁扰、失眠: 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制首乌; 喘促气逆: 合五磨饮子。
中医内科学郁证
29/38
[辨证论治]
5.心脾两虚 主症;多思善疑,头晕神疲; 兼症;心悸害怕,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 舌脉: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中医内科学之郁病

中医内科学之郁病
中医内科学之 郁病
演讲人
目录
01 郁病的概念 02 郁病的诊断与治疗 03 郁病的预防与调养
郁病的概念
郁病的定义
郁病是一种中医内科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 兴趣减退、思维迟缓等症状。
郁病的病因包括情志不舒、饮食不节、劳逸失调 等。
郁病的病机主要是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导致气 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
02
水果,少吃油腻食物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
03
紧张和焦虑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04
提高免疫力
调养方法
01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02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 辛辣刺激性食物
03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04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 力
常用方剂
1
逍遥散:疏 肝解郁,健
脾和胃
4
甘麦大枣汤: 养心安神,
和中缓急
2
柴胡疏肝散: 疏肝理气,
活血止痛
5
归脾汤:补 气养血,健
脾安神
3
半夏厚朴汤: 行气散结,
降逆化痰
6
六味地黄丸: 滋阴补肾,
养肝明目
郁病的预防与调 养
预防方法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 01 避免熬夜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
郁病的治疗原则是疏肝解郁、调理气血、调整脏 腑功能。
郁病的分类
04
痰气郁结:胸闷痰多,
咳嗽气喘,腹胀便秘
03
肝肾阴虚:头晕耳鸣,
腰膝酸软,五心烦热
02
心脾两虚:失眠多梦,
心悸气短,乏力倦怠

中医内科学--郁证

中医内科学--郁证

中医内科学--郁证第一节郁证【概述】一、定义郁证是由于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所伤所引起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哭易怒,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二、沿革1、《内经》就有有关五气之郁的论述。

如“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2、《金匮要略》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

3、《丹溪心法》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首倡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

4、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

5、《临证指南医案》充分注意到精神治疗对郁病具有重要的意义,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郁证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等。

另外,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

【病因病机】一、病因1、情志所伤;2、体质因素。

二、病机1、基本病机: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2、分类: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

3、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

4、病理性质:初起以六郁邪实为主,日久转虚或虚实夹杂。

【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较为常见,或表现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所伤史。

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并且病情的反复常与上述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

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二、病证鉴别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

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烟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

中医内科学资料—郁证

中医内科学资料—郁证

中医内科学——郁证细目一:概述一、郁证的概念及源流1.郁证的概念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2.郁证的源流《内经》有关五气之郁的论述。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金匮要略》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

《丹溪心法》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

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

《景岳全书》将情志之郁称为因郁而病,着重论述了怒郁、思郁、忧郁三种郁证的证治。

《临证指南医案》充分注意到精神治疗对郁病具有重要的意义,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二、《丹溪心法》的六郁之说《丹溪心法》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

三、郁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郁证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等。

另外,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郁证的常见病因情志失调,体质因素。

二、郁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郁证的基本病机:气机郁滞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

病理性质初起属实,日久属虚或见虚实夹杂。

郁证初起,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多属实证。

病久则易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肾亏虚的不同病变。

细目三:辨证论治一、本病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一)诊断要点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病史: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中医内科学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学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学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1. 引言中医内科学中的郁证是指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中医辨证分型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内科学中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

2. 郁证的基本概念郁证是中医内科学中的一类常见疾病,其特点是情志郁结、气机不畅。

郁证可以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种类型。

实证郁证的特点是气机郁滞,表现为痞满、胸闷、胁痛等症状。

常见的实证郁证有肝郁气滞、痰郁气滞等。

虚证郁证的特点是气机不畅,表现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等症状。

常见的虚证郁证有气虚血瘀、心脾不足等。

3. 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类型。

对于郁证,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种:3.1 肝郁气滞型症状表现为胸闷、痞满、胁痛等,常伴有情绪烦躁、易怒等情绪不稳定的症状。

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苔黄。

治疗原则:疏肝解郁,理气调血。

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

3.2 痰郁气滞型症状表现为胸闷、痞满、嗳气、恶心等,常伴有痰多、口苦等症状。

舌质偏红,苔黄腻。

治疗原则:疏肝理气,化痰开窍。

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二陈汤。

3.3 气虚血瘀型症状表现为胸闷、痞满、乏力等,常伴有面色苍白、舌质淡红等症状。

舌质淡红,苔薄白。

治疗原则:益气活血,理气调血。

常用方剂:养血当归汤、四物汤。

3.4 心脾不足型症状表现为胸闷、痞满、乏力等,常伴有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舌质淡红,苔薄白。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理气调血。

常用方剂:六君子汤、香砂养心汤。

4. 小结中医内科学中的郁证是由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引起的一类疾病。

中医辨证分型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郁证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将郁证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肝郁气滞型、痰郁气滞型、气虚血瘀型和心脾不足型等。

针对不同的分型,采用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常用方剂,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郁病-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

郁病-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

郁病郁病是由于七情过极,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脑神不利而引起的,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哭善怒、或自觉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疾病早期多以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郁遏,脑神受扰为主;久则由气及血,变生多端,脏腑虚损,脑神失养,引起多种复杂的症状。

亦有素体肾精不足者,发病早期即脑髓不充,脑神失养,而脑神机能低下致诸症纷现。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癔症、焦虑性神经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抑郁状态,以及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 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或者易哭善怒,情绪多变,或者咽中如有物阻为主要临床症状。

1.1.2多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怒等情志内伤史,且病情的反复常与各种因素导致的情绪变化相关。

1.1.3各系统检查和理化检查正常,可以除外器质性疾病。

1.2鉴别诊断1.2.1癫证:郁病者可见神志恍惚、悲忧善哭、喜怒无常等表现,应与癫证相鉴别。

癫者多发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别,病程较长,病证难以自愈,较少自行缓解;郁病为女性多见,受精神刺激可间歇性发作,停则如常人。

1.2.2 阴虚喉痹:都病中有梅核气症状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以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异物梗阻,但无咽喉疼痛及吞咽困难,咽中异物感随情绪变化而增减,心情抑郁时异物梗阻感加重。

而阴虚喉痹以中青年男性发病为多,与感冒、长期的嗜食辛辣及嗜好烟酒相关,自觉咽中有异物感,但与情绪变化无关,感受外邪或劳累为加重的原因,常伴有咽于、咽痒,或有咯吐黏稠白痰等症状。

1.2.3噎膈:郁病中有咽中异物感等梅核气症状者,需与噎膈鉴别。

梅核气有咽部异物感,但进食无阻塞,不影响吞咽;噎膈则以吞咽困难为主,其梗阻感与进食相关,多位于胸骨后而不在咽部,且吞咽困难程度日益加重,重者可水米不进,高发于中老年男性,行食管的相关检查可以作出诊断。

1.2.4痴呆:年高患郁病者,应注意与痴呆鉴别。

痴呆患者具有渐进的认知功能减退病史;而郁病患者的病前认知功能可能相对正常,即使有认知功能减退,也是与郁病发作相关,且具有突发性。

郁病中医诊疗方案

郁病中医诊疗方案

郁病中医诊疗方案郁病是以情志不畅、精神抑郁、气血不畅等为主要病理表现的疾病。

它在中医理论中被归类为“五志病”,即由于情志不调而引起的疾病之一、下面将介绍中医对郁病的诊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郁病的方法:中医诊断郁病主要依靠四诊合参的方法,即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1.望诊:中医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如果面色晦暗无光,神情呆滞,眼神无神,则可能是郁病的表现。

2.闻诊:中医医生会听取患者的言语,如果患者言语少,语音低沉或抑郁,甚至有自杀念头,则可能是郁病的表现。

3.问诊:中医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如果患者情绪低落,容易疲劳,失眠,胃纳差等,则可能是郁病的表现。

4.切诊:中医医生会采取脉诊的方法,观察患者的脉象,如果脉象沉弦而细弱,尤其是左关尺脉无力,则可能是郁病的表现。

二、中医治疗郁病的方案:1.首先,应调节情绪:中医认为情绪不畅是引起郁病的原因之一,因此,首要任务是调节患者的情绪,包括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减少独处时间;倾听患者的诉说,提供心理支持;指导患者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2.其次,调整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饮食调理在治疗郁病中十分重要。

建议患者多食一些具有温补作用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鸡肉等;适量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等;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3.用药治疗: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黄连、香附、干姜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中药配置。

此外,中医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4.转移注意力:中医认为,郁病患者常常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自己的症状上,导致情绪更加低落。

因此,引导患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如音乐、阅读、运动等,可以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缓解郁病的症状。

5.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中医治疗郁病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认为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调整不良情绪,改善自我调节功能,并提供心理支持。

培训资料-中医内科-郁病

培训资料-中医内科-郁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导致郁病的因素
工作压力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容易引起 身心疲惫,影响情绪稳定。
家庭纠纷
家庭纠纷和矛盾是导致郁病 的主要原因之一。
健康问题
患病、肥胖、生活习惯不良 等也可能引起郁病。
中医对郁病的理解和诊断方法
1
气血调节
中医认为郁病是由于气血不畅所致,因此需要调理气血。
2
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尤其讲究辨证施治,需要针对不同体质特点进行不同的治疗。
3
中药治疗
中药具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常用的有藏红花,当归,黄芩等。
中医治疗郁病的原则和方法
1 祛风化痰
中医常用祛风化痰的方法,使气血流通,达到消除郁病的目的。
2 滋阴补肾
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特点,采用滋阴补肾的方法,以缓解情绪问题。
3 调和气血
调和气血的方法可以改善身体机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常用的中药治疗和配方
中医内科-郁病
郁病是一种由情志内伤引起的疾病,是许多情感问题的根源。本次培训将深 入探讨中医对郁病的理解和治疗方法。
郁病的定义和特征
定义
郁病是一种情志内伤所致的疾病,即情志不舒导致情绪异常,出现各种生理和心理症状。
特征
郁病表现为内心烦闷、忧愁、焦虑、无助、悲伤等,容易引起失眠、头晕、食欲减退、体重 下降、性功能障碍等身体症状。
藏红花
能够疏肝解郁,调经活血, 治疗肝郁血瘀。
当归
能够调节气血,养血祛斑, 提高身体免疫力。
黄芪
具有补气益阳,健脾养胃 的作用,能够提高人体免 疫力。
适用于郁病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饮食 生活
宜清淡,减少辛辣刺激食物。多吃蔬菜水 果,可以增加身体各项指标。

郁证中医知识

郁证中医知识

郁证中医知识嘿,今天咱们来聊聊郁证这个中医里的概念。

郁证啊,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实际上它和咱们的生活联系还挺紧密的呢。

在中医的理论里郁证可不像咱们平常理解的仅仅是心情不好那么简单哦。

它涵盖了好多身体和心理上的症状。

比如说吧,有的人总是唉声叹气的,感觉心里像堵了一块大石头,这可能就是郁证的一种表现。

还有的人呢,会莫名其妙地失眠,食欲也不好,这也可能和郁证有关。

我就碰到过这样一个人,整天没精打采的,吃啥都不香,去医院一查,原来是郁证在捣鬼呢。

那郁证是怎么形成的呢?从中医的角度看啊,有很多原因。

情志不舒是个很大的因素。

你想啊,现在生活压力多大工作上的烦心事,家庭里的小摩擦,这些负面情绪如果长时间憋在心里,可不就容易引发郁证嘛。

而且体质因素也不能忽视。

有些人天生体质就比较弱,气血不足或者肝气郁结,这就像是给郁证的发生埋下了一颗种子。

一旦遇到点风吹草动,比如生了一场大气,这颗种子就开始发芽啦。

对于郁证的治疗呢,中医可有不少办法。

中药调理是很常见的啦。

像柴胡疏肝散之类的方剂,在调理郁证方面就很有效果。

不过呢,我觉得中药治疗也不是唯一的办法。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嘛,除了吃药,改变生活方式也特别重要。

就拿运动来说吧,适当的运动能让气血流通起来。

你看那些经常运动的人,他们的精神状态往往都比较好,很少会被郁证这种问题困扰。

我自己就特别喜欢散步,每次走完都感觉浑身轻松,心情也好了很多呢。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预防郁证的发生哦。

还有哦,情志的调节也是关键。

咱们要学会自己给自己减压。

比如说,当你感觉心里特别压抑的时候,找个好朋友倾诉倾诉,这可比把苦水都咽到肚子里强多了。

有时候,我就觉得把心里的烦恼说出来,就像把一团乌云给驱散了一样,整个人都变得敞亮了呢。

这对于改善郁证的症状真的很有用!其实郁证这个事儿呢,咱们只要多了解一些中医知识,就能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它。

你是不是也觉得中医在这方面很神奇呢?大家平时也可以多关注关注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变化,要是发现有类似郁证的情况,可别不当回事儿哦!希望大家都能健健康康的,远离郁证的困扰呀!。

中医内科郁病

中医内科郁病

(三)分证论治
6.心脾两虚证 主症:多思善疑心悸胆怯,失眠健忘。 兼心脾两虚症状:面色不华,头晕,食欲不振,便溏身疲, 舌脉:舌淡,脉细弱。 证机概要:气血亏虚,心脾失养。 治法:补益心脾,益气养血。 代表方剂:归脾汤。
加减: (1)阴虚有火舌红,口干,心烦,加生地、麦冬、黄连。 (2)气郁明显,加合欢花、郁金疏肝理气。
(三)分证论治
7.心肾阴虚证 主症:情绪不宁,五心烦热,盗汗。 兼心阴虚症状:心悸,失眠多梦,健忘, 肾阴虚症状:眩晕,腰酸,口干咽燥。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心肾阴虚,虚火上炎。 治法:滋养心肾。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加减:(1)肾阴虚相火妄动,遗精较频者,加知母、黄柏泄相火。 (2)心肾不交,虚烦不得眠可用黄连阿胶汤。 (3)午后潮热者,加青蒿、地骨皮,退虚热。
火郁伤阴
阴虚火旺、心肾阴虚;
脾伤气血生化乏源
心脾两虚。
三、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闷胁胀为主要表现,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炙脔,吞之 不下,咯之不出为主症 2.病史: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各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正常,除外器质性疾病。
均可按郁证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郁病的总的病因是情志内伤所致,与肝关系密切。 (一)病因
1.情志失调: 2.体质因素:
(一)病因
1.情志失调:
恼怒
伤肝
肝失疏泄调达
克 脾
日久化火
肝气郁结 (气)
忧思 伤脾
脾失健运
火郁(火)
血瘀(血) 食滞不消(食) 水湿不化(湿) 聚湿成痰(痰)
(一)病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证
(抑郁症)中医诊疗规范
一、疾病概述:
郁病是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类病症,临床表现主要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物梗塞,不寐等,以情志内伤为主要因素,病机发展以气郁为先。

二、疾病诊断
(一)辩证要点
1、辨明受病脏腑与六郁的关系郁病发生主要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郁病以气郁为主,但治疗时辨清六郁,一般说,气郁、血郁、火郁主要关系于肝;食郁、湿郁、痰郁关系于脾。

2、辨别症候虚实六郁病变,即气郁、血郁、火郁、食郁、湿郁、痰郁属实,而心脾肝的气血或阴精亏虚导致症候属虚。

(二)症候诊断
1、肝郁脾虚证:精神抑郁,胸胁胀满,多疑善虑,喜太息,纳呆,消瘦,稍活动即感倦怠、脘痞嗳气,大便时溏时干,或咽中不适,舌苔薄白,脉弦细
2、肝郁气滞证:精神抑郁,胸胁胀痛,面色晦暗,嗳气频作,善便太息,夜寐不安,月经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3、心脾两虚证:善思多虑不解,胸闷心悸,神疲,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晕,神疲倦怠,易自汗出,纳谷不化,舌质淡,苔白,脉细
4、肾虚肝郁证:情绪低落,烦躁兼兴趣索然,神思不聚,善忘,忧愁善感,胁肋胀痛,时有太息,腰酸背痛,性欲低下,脉沉细或沉弦。

5、肝胆湿热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多梦,耳中轰鸣,头晕,头胀,腹胀,口苦,咽有异物感,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三、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一般病程较长,用药不易过猛,在实证治疗中,应注意理气而不耗气,活血而不破血,清热而不败胃,祛痰而不伤胃,在虚证治疗中,补益心脾而不过燥,滋养肝肾而不过腻
(二)辩证选择中药汤剂
1、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健脾,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
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柴胡、当归、白芍、甘草、半夏、厚朴、茯苓
中成药:补脾益肠丸
2、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解郁
推荐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香附、枳壳、当归、陈皮、百合、合欢花、佛手、川芎、甘草、
中成药:逍遥丸
3、心脾两虚证: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推荐方药:
归脾汤加减:党参、茯苓、白术、黄芪、当归、远志、郁金、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甘草
中成药:归脾丸
4、肾虚肝郁证:
治法:益肾调气,解郁安神
推荐方药:
颐脑解郁方加减:五味子、郁金、柴胡、合欢花、栀子、白芍、甘草
中成药:疏肝解郁胶囊
5、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肝利胆宁心安神
推荐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木桶、泽泻、当归、生地、柴胡、车前子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
(三)中医特色疗法
1、耳穴压豆
2、心理疏导
3、体针
四、预防、调摄
1、正确对待各种事物,避免忧思郁虑,防止情志内伤
2、对郁病者,用诚恳、关怀、同情、耐心的态度,取得患者信任
3、做好精神治疗,增强治愈疾病信心,解除情志致病原因,促进郁病完全痊愈参考文献:
1、中医内科学/吴勉华,王新月主编.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
2、中医诊疗方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6
3、河北中医护理规范/张喜锐主编河北科技出版社, 2010.3
河北省新河县中医院刘晓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