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补体系统
4补体系统
![4补体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a6c0aeff998fcc22bcd10df2.png)
细菌
中和毒素 溶解细菌
动物
血清
不溶解细菌 加热 血清 中和毒素
第一节 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补体成分的命名 固有成分:用C后加阿拉伯数字表示, 如:C1,C4,C2等; 其他成分:用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 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子等; 裂解片段:小片段用a表示 --- 如:C3a; 大片段用b表示 --- 如:C3b。 酶活性成分:符号上划一横线,如: C3bBb。 灭活补体片段:符号前加 i 表示,如:iC3b。
第二节
补体的活化
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按照补体激活物质 及激活反映的顺序不同)
经典激活途径 MBL激活途径 旁路激活途径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是指免疫复合物经C1q、C1r、C1s、C4、C2、C3 成分,形成C3转化酶与C5转化酶的活化过程。 (一)激活条件 激活物: Ag-Ab复合物(immune complex, IC) 1.IgG、 IgM 2.C1需同时与2个抗体单体分子结合 结合CH2,IgM结合CH3 3.IC形成之后,才激活。 IgG
C2a 小片段 C3a 释放入液相
C4b+ C3
大片段为 C3b 大部分 C3b 与水分子作 用 , 不再参与补体级联反应; 10% 左右的 C3b 分子可与 细胞表面的C4b2a结合,形成复合物 , 后者即是经典途径 中活化 C5成分的 转化酶。
二、补体活化的凝集素途径
细菌和病毒表面的甘露糖蛋白与血清中 的MBL结合,进而激活C4、C2、C3的 活化途径。 • 特点:起始成分为C4,无C1成分参与。 (一)活化物质:甘露糖蛋白
(4)P因子 又称备解素。在正常血清中有两种构象, 活化与非活化的P。 P因子能使C3b与Bb紧 密结合,起着稳定转化酶的作用。以水解 C3产生更多的新C3b分子。 (5)CVF 即蛇毒因子,能活化替换途径。其作 用类似于C3成分,能与Bb结合成CVFBb,具 有抗H和I因子的作用。 CVFBb可以连续活 化C3而产生C3b,因此,导致补体成分的大 量消耗。
第四章 补体系统——【免疫学】
![第四章 补体系统——【免疫学】](https://img.taocdn.com/s3/m/edada99be45c3b3566ec8b96.png)
C1s
抗体
C4b
抗 原 <40nm 抗 原
② C3转化酶(C4b2b)的形成
C2a
本节内容结束
C1s
C4b
C2
C4b C2b
③ C3的裂解
C3
C3a
C3转化酶 本节内容结束
C4b C2b
C3b
④ C5转化酶(C4b2b3b)的形 成
本节内容C结5束
C2b
C4b
C3b
C5a C5b
参与经典途径形成C5转化酶的补体成分
‹# ›
活化阶段
Ag-IgM或Ag-IgG 复合物
C1q : r : s 本节内容结束
CCaa++++
C4
C4b + C2
(C3转化酶
Mg++
) C4b2b
C4a
C2a
(C5转化酶 )
C4b2b3b
C3
C3b
C5
C3a
末端反应
反应步骤 ① C1 裂解 C4:
C4
C4a
本节 C1qr2s2 内容结束
C3bBb,已失活的补体成分则在其符号前冠以“i”表示,如iC3b。
‹# ›
• 二、补体成分的理化特性 • 1.化学组成均为糖蛋白,多数为β球蛋白,少数几种为α或γ球蛋
白。 • 2.补体各成分中以C3含量最高,D因子含量最低。
‹# ›
• 3.补体系统各固有成分均分别由肝细胞、巨噬 细胞、小肠上皮细胞及脾细胞等产生。代谢非 常快,血浆中补体每天约有一半更新。 • 4.某些补体成分性质极不稳定,许多理化因素 等均可使补体失活。性质不稳定,不耐热, 56℃30分钟即可灭活,室温下很快失去活性。
《医学免疫学》第四章-补体系统PPT课件
![《医学免疫学》第四章-补体系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9f4fcc8fad6195f312ba6d2.png)
.
13
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示意图
Ag+Ab AgAb复合物 C1qrs C1qrs
C4
C4b
C4b2 C4b2a C4b2a3b
C4a C2
C2b
C3
C3b
C3a
.
14
二、旁路激活途径 (替代途径、第二途径)
该途径越过了C1、C4、C2,直接激活C3。 1.主要激活物质 细菌细胞壁成分即脂多糖、肽聚糖、磷
壁酸、酵母多糖等,凝聚的IgA和IgG4、 眼镜蛇毒素等。 2.参与的固有成分 C3,B、D、P、H、I等因子
.
15
3.激活过程 (1)生理情况下 C3b和C3转化酶的形成 (2)C5转化酶的形成 ①激活物 使替代途径从准备阶段过
渡到正式激活阶段,为C3b或C3Bb提供保 护性微环境
②过程
.
16
.
17
(3)补体激活的放大
形成C3b正反馈环或称C3. b正反馈途径。
18.Βιβλιοθήκη 19三、MBL途径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mannose-binding lectin,MBL)
该激活途径与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相似, 但不依赖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
复合物)的形成和C1q的参加。
1.主要激活物
.
8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补体系统的激活是在某些激活物质的作 用下,各补体成分按一定顺序,以连锁 的酶促反应方式依次活化,并表现出各 种生物学活性的过程,故亦称为补体级 联(complement cascade)反应。
.
9
一、经典激活途径
(传统途径、第一途径)
1.主要激活物质 特异性抗体(IgG或IgM)与抗原结合
第四章补体系统91
![第四章补体系统91](https://img.taocdn.com/s3/m/1e0dd4dd6f1aff00bed51e20.png)
抗体概念。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与抗原非共价键结合的为 可变区,可变区的轻、重链个各有一个结构域。轻链的恒定区有一个结 构域,而重链的恒定区由3-4个结构域。CH1和CH2之间有铰链区。 Fc片 段有结合细胞和激活补体等生物学效应功能; 根据重链类别,把抗体分为IgA ,IgD,IgE,IgG,IgM 5种。 免疫球蛋白基因是由4类多基因片段区V,J,(D)和C组成。在胚 胎细胞中,这些片段呈分散排列,在B细胞的发育过程中,V区基因发 生V-J或V-D-J 重排,与C基因连接通过转录而得到成熟的mRNA。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V-J或V-D-J重排的随机组合及基因重排过程中的 连接方式不同是造成Ig多样性的主要来源。 抗体的产生过程就是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细胞依赖性抗原能诱导 抗体产生初应答和再应答。再应答产生抗体的速度,数量和亲和力均高 于初应答。
第四章 补体系统
一节﹑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 二节﹑补体活化 三节﹑补体反应的调控及补体的生物学效应 四节﹑补体的生物合成与补体缺陷
一节﹑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补体成分的命名
二﹑补体组成成分及理化性
一﹑补体成分的命名
补体(系统):是机体体液中和细胞膜上正常存在的 一类经活化后具有酶样活性的蛋白质,以及其调节蛋 白和相关膜蛋白(受体)共同组成的系统。是由约30 种蛋白质组成的一个酶系统。 作用:补体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其它途径激活后, 产生溶胞、调理、吞噬和炎症反应,是机体防御机能 的重要组成部分。
C4b, C3b C3a, C4a, C5a C4b C5b67 C5b--9
阻止C3b与Bb结合
蛋白裂解,钝化 钝化过敏毒素 加速C4b2a衰变 与C5b67结合阻止形成膜孔 调节溶膜复合物形成
① C1INH
第四章补体系统
![第四章补体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d1ab854e581b6bd97f19ea8c.png)
CR1~CR5、C3aR、C4aR 、 C5aR等
三、补体的理化性质和来源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补体固有成分通常均以酶原 或非活化形式存在于体液中,只有被某些物质激 活后,才能按一定顺序呈现酶促级联反应,并在 激活过程中产生多种具有不同生物学活性的片段 和复合物。 补体过度激活也能引发严重的过敏性炎症反应或 产生病理性免疫损伤。
MBL
+
病原体 甘露糖 残基
MASP MASP
C1
C4a C4 C4b
C2 C2b C2a
C3转化酶
C3
C4b2b
C3a C3b
C4b2b3b C5转化酶
三、旁路途径
不经C1、C4、C2,由C3、B、D因子参与 的激活过程。 激活物质为细菌、脂多糖、酵母多糖、葡 聚糖等。
经典途径
或自发产生
D因子 B因子
➢ 膜辅助因子蛋白(MCP)
作用方式: 辅助I因子裂解灭活细胞表面结合的C3b和C4b。
效应:抑制C3转化酶在细胞膜上形成。
➢ 衰变加速因子(DAF)
作用方式:
竞争性抑制C2与C4b结合、B因子与C3b的结合; 诱导C4b2b中的C2b和C3bBb中的Bb快速解离。 效应:抑制C3转化酶在细胞膜上形成;促进C3转
复习题
1. 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 2. 试比较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不同。 3. 简述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调理作用
C1INH缺陷: C1INH↓→C1↑→C4、C2裂解↑→C2a↑ C2a(补体激肽)可增加血管通透性,患者出现皮肤、 粘膜水肿。此病称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可用C1INH治疗。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酵母多糖、葡聚糖、凝聚
的 IgA 和 IgG4
第四章 补体系统
![第四章 补体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4b9ccd728e9951e79b8927f6.png)
3.理化特征:
本质为糖蛋白,以酶前体的形式存在。 性质极不稳定,易灭活(56C,30min)。 C1分子量最大,血清中C3含量最高, D因子含量最低。 豚鼠血清中补体含量最高。
4.几种重要补体固有成分的 结构和功能
C1 C3 C9
(1) C1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N端
C1q C1r
旁路途径可以识别自己与非己. 旁路途径是补体系统重要的放大机制.
正常状态 C3 C3b
I因子
替代途径
B,Mg2+ Ba
C3bB
C3bBb
H、I因子 灭活
灭活
激活状态
激活物质
攻膜复合体
C3
C3bBb3b
C5转化酶
C3b
C3bBb
C3转化酶
C3b
三、MBL(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激活 途径
判断题
1.血清补体成分是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
2.补体性质很不稳定,多种理化因子及 微生物污染均可使其灭活
3.血清各补体成分中以C3含量最高,且 结构最为复杂
4.补体激活从起始到末端的全过程都是 酶的级联反应
5.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所产生的C3b均 能形成C3b正反馈环路
6.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机体后,最先激活 的是补体经典途径
3、攻膜阶段—形成攻膜复合体
(MACs,membrane attack complexes)
C1 C4、C2———C4b2b (C3转化酶)
C4a/C2a
C3———C4b2b3b( C5转化酶 ) C3a C5 ———— C5b C5a C6 C7 C8 C9 —— C56789
免疫学概论 第四章 补体系统
![免疫学概论 第四章 补体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0faebc1583c4bb4cf7ecd122.png)
C1r
C1s
Ca2+
C1r丝氨酸酯酶
C1s丝蛋白酶
复合物
2、C4成分
C4:由α 、β 、γ 三条肽链组成的三聚体 C4a,为过敏毒素,分泌到液相中去。
C4
C4b,与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氨基或糖 的羟基形成共价结合(胺或酯),从而使 C4b与细胞膜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
C4的活化需要镁离子,C4b与膜上的C1结合,作用 于下一个补体成分C2。
第四章 补体系统
内容提要 概述 第一节 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补体活化 第三节 补体反应的调控及补体的生物学效应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合成与补体缺陷
发现
羊抗血清+霍乱弧菌
细菌裂解 加热的羊抗血清+霍乱弧菌
Jules Border (1870-1961), discoverer of complement
参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成分包括C1-C9。 按其在激活过程中的作用,人为地分成三组, 即: 识别单位(Clq、Clr、Cls); 活化单位(C4、C2、C3) 膜攻击单位(C5-C9)。
1、C1成分:起始成分C1qr2s2
C1:C1是经典途径活化的识别单位。 组成:由一个 C1q 分子、 2 个 C1r 分子及 2 个 C1s 分子组成 的多聚大分子复合物——C1qr2s2。分子量7.5х 105 。
2)C1r:酶原
每个C1有二个C1r分子(每个8.3х104 ),对 C1s有很高亲和力,连接C1q与C1s。 当C1q活化后,引起C1r降解成两个片段(活 化),其中2.8х104小片段C1r具有丝氨酸酯 酶活性。
3) C1s:酶原
每个C1有二个C1s,大小与C1r相同。在C1r作用 下分解为两个片段,其中小片段C1s 2.8х104具 有丝蛋白酶的活性。 作用:活化的C1s催化C4和C2成分的活化。
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732513c76137ee06eff9182e.png)
补体系统 免 疫 分 子
一、 补体的命名
(一)补体成分的命名 (二) 补体片段的命名 (三)其他命名原则 1.按发现的先后:C1(q r s)、 按发现的先后: ( )、C2…C9 按发现的先后 )、 2.调节成分以功能命名: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 调节成分以功能命名: 抑制物 抑制物; 结合蛋白 调节成分以功能命名 3.活化裂解片段加小写字母:如C3a、C3b等 活化裂解片段加小写字母: 活化裂解片段加小写字母 、 等 4.具有酶活性的成分加横线;如C3bBb 具有酶活性的成分加横线; 具有酶活性的成分加横线
补体系统 免 疫 分 子
一、 补体系统的组成
2.补体调节蛋白(complement regulatory proteins) .补体调节蛋白( ) 指存在于血浆中和细胞膜表面, 指存在于血浆中和细胞膜表面,通过调节补体激活途径中 关键酶而控制补体活化强度和范围的蛋白分子,包括: 关键酶而控制补体活化强度和范围的蛋白分子,包括:血 浆中H因子 因子 因子、 因子、 蛋白、 浆中 因子、I因子、C1-INH、C4bp、S蛋白、Sp40/40、 、 、 蛋白 、 羧肽酶N(过敏毒素灭活因子 H因子样蛋白 FHL)、 过敏毒素灭活因子)、 因子样蛋白( )、H 羧肽酶N(过敏毒素灭活因子)、H因子样蛋白(FHL)、H 因子相关蛋白( );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衰变加速因 因子相关蛋白(FHR);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衰变加速因 ); )、膜辅助蛋白 )、CD59等。 子(DAF)、膜辅助蛋白(MCP)、 )、膜辅助蛋白( )、 等
补体系统 免 疫 分 子
(三)MBL激活途径 激活途径
凝集素激活途径( 凝集素激活途径(MBL pathway)指由血浆中甘露聚 ) 糖结合的凝集素( 糖结合的凝集素(mannan binding lectin,MBL) 直接 识别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 识别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 进而依次活化MASP-1、MASP-2、C4、C2、C3,形 进而依次活化 、 、 、 、 , 成和经典途径相同的C3与 转化酶 转化酶, 成和经典途径相同的 与C5转化酶,激活补体级联酶 促反应的活化途径。MBL激活途径的主要激活物为含有 促反应的活化途径。MBL激活途径的主要激活物为含有 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基的病原微生物。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基的病原微生物。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基的病原微生物
第四章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
![第四章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https://img.taocdn.com/s3/m/30d4487d7fd5360cba1adb87.png)
第四章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19世纪末,在发现体液免疫不久,Bordet即证明,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
由于这种成分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被称为补体。
补体并非单一分子,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为补体系统。
第一节概述一、补体的概念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动物血清中,具有类似酶活性的一组蛋白质。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与命名1、30余种,比较复杂;2、参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成分,按其发现先后分别命名为C1(q、r、s)、C2、C9;三、补体的性质1、C1—C9 为球蛋白,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2、性质不稳定;温度(书68)3、没有特异性。
补体可以和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第二节补体的激活血清的补体是无活性的,需要激活后才能发挥免疫效应。
主要有经典途径(最先被人们认识)、MBL途径、旁路途径等三个途径。
一、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又称第一途径,C1激活途径(一)、激活物及激活条件1、免疫复合物是经典激活途径的主要激活物质2、C1仅有IgM的CH3区或IgG1-3的CH2区结合才能活化;3、每一个C1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Ig的Fc段结合才能被激活;4、游离或可溶性抗体不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只有在抗体与抗原结合后,Fc段发生构像改变,C1q才可能与抗体Fc段的补体结合点接近,从而触发补体激活过程。
(二)、激活顺序1、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结合后,C1q能识别抗体上的补体结合点,并与之结合。
由于C1q的构型发生改变,可激活C1r和C1s;在Ca++存在下,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1s。
2、活化阶段:C1s 将C4分解成小碎片的C4a和大碎片的C4b,C4b可与细胞膜结合;激活C4后,再激活C2(分解成C2a和C2b);C2b与C4b结合,形成有酶活性的C4b2b (C3转化酶)。
C4b2b 使C3裂解为小碎片C3a和大碎片的C3b,C3b与C4b2b结合成C4b2b3b复合物(C5转化酶);C3a游离于液相,呈现过敏毒素和趋化因子的作用。
4-补体
![4-补体](https://img.taocdn.com/s3/m/b1c084046c85ec3a87c2c5fe.png)
膜攻击阶段
C5转化酶裂解C5后, 作用于后续的其他补 体成分,最终导致细 胞膜受损,细胞裂解 的阶段。
穿膜复合物的形成和细菌的溶解
二、旁路激活途径
旁路激活途径的激活物质为非抗原抗体复合物, 如细菌的细胞壁成分(脂多糖,肽聚糖,磷壁 酸和凝聚的IgA和IgG等物质)。旁路激活途径 在细菌性感染早期,尚无产生特异性抗体时, 发挥重要作用。
体液中灭活物质的调节
H因子(factor H) H因子不仅能加快I因子灭活C3b的速度,更能 竞争性地抑制 B因子与C3b 的结合,还能使 C3b从C3bBb中臵换出来,加速其灭活。 S蛋白(S protein) S蛋白能干扰C5b67与细胞膜结合。 C8结合蛋白(C8 binding protein,C8bp又称同 源性限制因子,homologous restriction factor, HRF) C8bp可阻止C5678中的C8与C9的结合,从而 避免危及自身细胞膜的损伤作用。
一、经典激活途径
按其在激活过程中的作用,分为三组:识别 单位(recognition unit) 包括C1q,C1r,C1S; 活化单位 (activation unit) 包括C4,C2,C3; 膜攻击单位(membrane attack unit) 包括C5~9。
(一)识别阶段
C1 是 由 三 个 亚 单 位 C1q , C1r , C1s 依 赖 于 Ca2+ 结合成牢固的非活性大分子,C1与抗原 抗体复合物中免疫球蛋白的补体结合点结合 至C1酯酶形成。 C1q:有6个Ig结合点。 C1r:起着连接C1q和 C1s的作用。
(一)自行衰变的调节
第四章 补体系统
![第四章 补体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d77a6bf2700abb68a982fb82.png)
(一)经典激活途径(classical pathway)
1. 识别阶段: C1(C1q)与IC中 Ig分子的补体结合位点结合,至C1 (酯酶)形成
C1qrs --→ C1q → C1r
→
IC
C1s
* 阻止C4b2b形成(C4b与C2结合↓;I水解C4b↑) * 阻止C3bBb形成(抑制B因子与C3b结合;促进Bb从 C3bBb解离;促进I因子裂解C3b)。
四、补体的受体
补 体 的 生 物 学 作 用
五、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一)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
补体激活 → 形成MAC → * 溶解各种靶细胞 → 抗微生物 * 溶解自身细胞 → 组织损伤与疾病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膜攻击阶段)
• 三条补体活化途径形成的 C5 转化酶,均可裂解 C5, 继 而通过系列的连接反应,形 成 C5b-C9 膜 攻 击 复 合 物 ( 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最终损 伤靶细胞膜,致细胞崩解。
C4b2b3b C5-------→ C5a + C5b C3bnBb ↓C6、C7、C8、C9 ----------------→C5b6789(MAC)
(二)补体含量增高
传染病时可见补体代偿性增高
(三)补体含量降低
补体消耗增多;补体大量丢失;补体合成不足
• MBL + 病原体甘 露糖残基 +丝氨酸蛋白酶
--------------→
C4 --→C4a + C4b
↑ ↓ --→ C4b2b(C3转化酶) ↑
MASP
↓
C2 --→C2a + C2b
免疫学-第4章补体系统
![免疫学-第4章补体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b645191c6edb6f1aff001f80.png)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三) 活化的过程
1. 识别阶段:C1
2. 活化阶段:C4、C2、C3
3. 膜攻击阶段
1. 识别阶段
C1脂酶形成C1(C1q)与抗原抗体复合物中Ig的补体结
合位点相结合至C1酯酶形成。识别单位:C1由1个C1q、 2个C1r和2个C1s组成。
Ag-Ab复合物 C1q C1r活化 C1s 活化
3. 补体调节蛋白
根据其功能命名,如 C1q 抑制物、 C4结合蛋白等。
4. 补体受体
则以其结合对象来命名,如C1qR、 C5aR。
5. 补体活化的裂解片段
一般在该成分的符号后加小写字母表示,如
小片段用 a表示,如 C3a; 大片段用 b表示,如C3b。
多种成分的复合物根据数字代号及小写字母按
先后顺序排在C的后面,如C4b3b。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补体活化 第三节 补体反应的调控及补体的生物学效应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合成与补体缺陷
第二节 补体活化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二、补体活化的凝集素途径
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
四、补体活化的后期阶段溶膜复合物的形成 五、补体活化三条途径的比较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
C6 C5b C5a C5b6 C7 C5b67
C5
C8 C9 C5b6789 (MAC)
MAC插入细胞膜
MAC
C6
CC C C C9 9 9 9C 9C C C 9 9 9 9
C7
b
补体诱导的RBC膜的破裂
MAC的电镜结果
五、三条途径的特点与比较:
激活物 参与成分 C3、C5转化酶 所需离子 生物学作用
医学免疫学第四章补体系统
![医学免疫学第四章补体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0177532ffe4733687e21aacc.png)
2020/11/4
33
六、补体与凝血、激肽系统的相互作用
1. 补体系统、体内凝血系统、纤溶系统 和激肽系统的活化均依赖多种成分级联 的蛋白酶裂解作用,均借助丝氨酸蛋白 酶结构域发挥效应。
2.一个系统的活化成分可对另一系统发 挥效应。
2020/11/4
34
第六节 补体系统与疾病
1. 补体与感染性疾病 2. 补体与炎症性疾病 3. 补体与异种器官移植
18
2020/11/4
19
三、MBL途径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mannose-binding lectin,MBL)
该激活途径与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相似, 但不依赖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
复合物)的形成和C1q的参加。
1.主要激活物
细菌等微生物
2.参与的固有成分 C4、C2、C3
3.激活过程
系统。
2020/11/4
3
一、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命名
(一) 组成
1.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 2.补体调节蛋白 3.补体的受体分子 (二) 命名
1. 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包括膜 攻击复合物组分)
以“C”表示,如“C1,C2,┄C9”。
2020/11/4
4
2. 替代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
已生成的IC溶解,发挥自身稳定作用。 2. 清除凋亡细胞
多种补体成分可识别和结合凋亡细胞, 促进吞噬。
2020/11/4
32
五、炎症介质作用 1.激肽样作用(C2a) 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 2.过敏毒素作用(C3a、C4a、C5a) 以C5a的作用最强。 3.趋化作用(C3a、C5a、C567)
7
3.补体系统各固有成分均分别由肝细胞、 巨噬细胞、小肠上皮细胞及脾细胞等产 生。
第四章补体
![第四章补体](https://img.taocdn.com/s3/m/f1ab77ff770bf78a65295496.png)
3、理化特性及含量
4、不具有抗体的功能,但可协助、补充、加 不具有抗体的功能,但可协助、补充、 强抗体的免疫作用。 强抗体的免疫作用。 5、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酶原的形式存在,不 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酶原的形式存在, 能单独与抗原或抗体起反应, 能单独与抗原或抗体起反应,只有在抗原 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 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才能激活酶原变成 以激活补体发挥作用。 酶,以激活补体发挥作用。2.参与成分 Nhomakorabea.参与成分
三.两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相关内容
激活物 补体固有成分 所需离子 C3转化酶 转化酶 C5转化酶 转化酶 作用
经典途径
抗原与抗体( 抗原与抗体(IgM或 或 IgG1-3)形成的复合物 ) C1~C9 Ca2+、Ma2+ 、 C4b2b C4b2b3b
替代途径
细菌脂多糖、肽聚糖、 细菌脂多糖、肽聚糖、 酵母多糖等凝集的IgG4 、 酵母多糖等凝集的 IgA C3、B因子、D因子、P 、 因子 因子、 因子 因子、 因子和C5~C9 因子和 Ma2+ C3bBb(P) C3bnBb(P)
C1q 由六个相同的花蕾状亚单位组成,每个亚单位又由 三条多肽链组成,其羧基末端盘卷成球状,为C1q的识别 三条多肽链组成,其羧基末端盘卷成球状,为C1q的识别 结构,它可主动识别抗原抗体复合物中抗体的补体结合位 点(IgG的CH2和IgM的CH3)。而此时,C1q必须有二个 点(IgG的CH2和IgM的CH3)。而此时,C1q必须有二个 以上的IgG分子才能激活补体,IgG在与相应抗原结合以后 以上的IgG分子才能激活补体,IgG在与相应抗原结合以后 其构型由“ 型转变为“ 其构型由“T”型转变为“Y” 型, 可使CH2功能区的补体 可使CH2功能区的补体 (C1q)结合位点暴露,从而为C1q“桥联”免疫球蛋白, C1q)结合位点暴露,从而为C1q“桥联” 为启动C1活化提供必需的条件;一个IgM分子在与相应抗 为启动C1活化提供必需的条件;一个IgM分子在与相应抗 原结合后其构型改变如“蟹爬状” ,可使若干CH3功能区 原结合后其构型改变如“蟹爬状” ,可使若干CH3功能区 补体(1q)结合位点暴露,为C1活化提供必需的条件。 补体(1q)结合位点暴露,为C1活化提供必需的条件。 C1r和C1s均为单链多肽分子,在Ca2+存在的情况下, C1r和C1s均为单链多肽分子,在Ca2+存在的情况下, 它们以C1s C1r- C1r- C1s的顺序连接成四聚体,并与 它们以C1s -C1r- C1r- C1s的顺序连接成四聚体,并与 C1q分子相连,组成C1大分子。C1r在C1大分子中起着连接 C1q分子相连,组成C1大分子。C1r在C1大分子中起着连接 C1q和C1s的作用,当C1q启动后,C1r构型改变,成为具有 C1q和C1s的作用,当C1q启动后,C1r构型改变,成为具有 活性的C1r,后者可诱导C1s活化。C1s在C1大分子中以酶 活性的C1r,后者可诱导C1s活化。C1s在C1大分子中以酶 原形式存在,被C1r激活后成为具有酯酶活性的C1s 原形式存在,被C1r激活后成为具有酯酶活性的C1s ,此酶 的活性可被C1抑制物灭活。在Mg2+存在的条件下,C1 的活性可被C1抑制物灭活。在Mg2+存在的条件下,C1 (即C1s )可作用于相应底物即后续补体成分C4和C2,进 (即C1s )可作用于相应底物即后续补体成分C4和C2,进 一步引起酶促连锁反应。本阶段产生一个关键酶: 一步引起酶促连锁反应。本阶段产生一个关键酶: C1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19世纪人们在新鲜免疫血清中加入相应的细菌,无论进行体内或体外实验,均可以发现细菌的溶解,称之为免疫溶菌现象,如将免疫血清加热60℃,30min则可丧失溶菌能力。
证明免疫血清中含有二种物质与溶菌现象有关。
一种对热稳定的抗体,另一种对热不稳定的称为补体,单独的抗体或补体均不能引起细菌的溶解现象。
第一节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一、补体分子的组分和理化性质补体分子是分别由肝细胞、巨噬细胞以及肠粘膜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的,均为多糖蛋白,大多数电泳迁移率属α、γ球蛋白。
补体系统是由将近20多种血清蛋白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具有酶的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它至少有两种不同的活化途径,其生物学意义不仅是抗体分子的辅助和增强因子,也具有独立的生物学作用,对机体的防御功能,免疫系统功能的调节以及免疫病理过程都发挥重要意义。
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其进行了统一命名, 分别以C1-C9命名。
1981年对新发现的成分和因子也进行了统一命名。
如C1, C2, C3┅┅C9,其中C1又分为3个亚单位,分别为C1q, C1r, C1s。
1.每一分子的酶解片段用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如C3a; C3b。
2.具有酶活性的可在其上面划一横线,如C1。
3.对灭活的补体成分加i表示,如C2ai。
4.对具有酶活性的复合物则应用其片段表5.补体系统的其他因子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B因子, P因子等。
示,如C3转化酶,可以用C4b,2a表示。
补体系统各成分的理化性质补体成分分子量(KD)电泳区带血清含量(μg/ml)裂解片段产生部位第一组C1qC1rC1s3909585γ2βα703535小肠上皮细胞, 脾,巨噬细胞C2117 β130C1aC2b 巨噬细胞C3190 β11300C3aC3bC3cC3d巨噬细胞,肝C4(A因子)180 β2430C4aC4bC4cC4d巨噬细胞,肝C5190 β175 C5a,C5b巨噬细胞C6128 β260 肝C7120 β255 ?C8163 γ155 肝C979 α200 肝第二组B因子D因子P因子9525220βαγ2240225Ba,Bb巨噬细胞,肝巨噬细胞,血小板巨噬细胞第三组C1INHC4bpI因子H因子S蛋白10511009315080αββα18025050400500噬细胞噬细胞噬细胞,细小板血清中:C3含量最高1300μg/ml,其次为C4,S蛋白,H因子各约C3,含量的1/3,其他成分仅为C3的1/10以下。
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补体系统各成分通常多以非活性状态存在于血浆中,当其被激活物质活化之后,才表现出各种生物学活性,补体系统激活可从C1开始,也可以越过C1,C4,C2从C3开始,前一种称为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后一种激活途径称为替代途径(alter native pathway)或旁路途径。
一、经典激活途径按其在激活过程中的作用,分为三组:识别单位(recognition unit) 包括C1q,C1r,C1S;活化单位(activation unit) 包括C4,C2,C3;膜攻击单位(membrane attack unit) 包括C5~9。
(一)识别阶段C1是由三个亚单位C1q,C1r,C1S依赖于Ca2+结合成牢固的非活性大分子,C1与抗原抗体复合物中免疫球蛋白的补体结合点结合至C1酯酶形成。
C1q:有6个Ig结合点。
C1r:起着连接C1q和C1S的作用。
▲C1q启动后可引起C1r活化,C1r进一步使C1S活化,C1S具有酯酶活化,即C1的活性,此酶可被C1INH灭活。
(二)活化阶段1.C4是C1的底物,在Mg2+的存在下,裂解为C4a,C4b两个片段。
2.C2也是C1的底物,在Mg2+的存在下裂解为C2a,C2b。
3.C4b与C2b结合成C4b2b(C42)成为C3转化酶。
4.C3在C3转化酶作用下,裂解成C3a和C3b。
5.C3b与C42相结合产生C423(C4b2b3b)为经典途径的C5转化酶。
▲活化阶段为C1作用后续的补体成分,至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
(三)膜攻击阶段1.C5在C423的作用下裂解为C5a,C5b。
2.C5b不稳定,当与C6结合成C56时成为较为稳定的复合物。
3.C56与C7结合成C567既可吸附于已致敏的细胞膜上,插入膜的磷脂双分子层中,为细胞膜受损伤的一个关键组分。
4.C567虽无酶活性,但进一步同C8,C9结合后形成C5~9,即补体的膜攻击单位,可使细胞膜穿孔受损。
▲C5转化酶裂解C5后,作用于后续的其他补体成分,最终导致细胞膜受损,细胞裂解的阶段。
二、旁路激活途径旁路激活的激活物质为非抗原抗体复合物,如细菌的细胞壁成分(脂多糖,肽聚糖,磷壁酸和凝聚的IgA和IgG等物质,旁路激活途径在细菌性感染早期,尚无产生特异性抗体时,发挥重要作用。
(一)生理情况下的准备阶段在正常生理情况下,C3与B因子,D因子等相互作用,可产生极少量的C3b和C3bBb,但迅速受H因子和I因子的作用,不再能够激活C3和后续的补体成分,只有当H因子和I因子的作用被阻挡之际,旁路途径方得以激活。
(二)旁路途径的激活当细菌的脂多糖,肽聚糖,病毒,肿瘤细胞等激活物质出现时,H因子,I因子不能灭活C3b,C3bBb时使旁路途径被激活。
(三)激活效应的扩大当C3被激活后,裂解为C3b,C3b又可在B因子和D因子的参与作用下合成新的C3bBb,进一步促使C3裂解,血浆中有丰富的C3、B因子、Mg2+就可能在激活部位产生显著的扩大效应,又称为正反馈途径。
三、两条激活途径的比较共同点:(1)两条途径都是补体各成分的连锁反应;(2)许多成分在相继活化后被裂解成一大一小的两个片段;(3)不同的片段或其复合物可在靶细胞表面向前移动,在激活部位就地形成复合物。
两条激活途径的主要不同点:比较项目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激活物质参与的补体成分所需离子C3转化酶C5转化酶作用抗原抗体复合物C1~C9Ca2+,Mg2+C42C423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细菌脂多糖,凝聚IgG,IgAC3,C5-9,B因子,P因子Mg2+C3bBbC3bnBb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重要作用四、补体激活过程的调节C3b的正反馈途径可扩大补体的生物学效应,但补体的过度激活,不仅无益地消耗大量补体成分,使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而且在激活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生物活性物,会使机体发生剧烈的炎症反应,造成组织损伤,引起病理过程,这种过度激活及其造成的不良后果,可以通过调控而避免。
(一)自行衰变的调节某些补体成分的裂解产物极不稳定,易于自行衰变,成为补体激活过程中的一种自控机制。
例如:C42复合物中的C2b自行衰变,使其不能持续激活C3,限制了后续补体成分的连锁反应。
(二)体液中灭活物质的调节(1)C1抑制物(C1 inhibitor,C1INH)可与C1不可逆地结合,使后者失去酯酶活性,不再裂解C4和C2,不再形成C42(C3转化酶),从而阻断或削减后续补体的反应。
(2)C4结合蛋白(C4 binding protein,C4bp)能竞争性地抑制C4b与C2b结合,因此能抑制C42的形成。
(3)I因子(又称C3b灭活因子,C3b inactivator,C3bINA)能裂解C3b,使其成为无活性的C3bi,因而使C42及C3bBb均失去与C3b结合成C5转化酶的机会。
(4)H因子(factor H)H因子不仅能促进I因子灭活C3b的速度,更能竞争性地抑制B因子与C3b的结合,还能使C3b从C3bBb中臵换出来,加速其灭活。
(5)S蛋白(S protein)S蛋白能干扰C5b67与细胞膜结合。
(6)C8结合蛋白(C8 binding protein,C8bp)(又称同源性限制因子,homologous restriction factor,HRF)C8bp可阻止C5678中的C8与C9的结合,从而避免危及自身细胞膜的损伤作用。
第三节补体受体及其功能补体成分激活后产生的裂解片段,能与免疫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构,称为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CR),分为CR1,CR2,CR3和CR4。
补体受体的特征名称别名CD分类配体特异性细胞分布CR1 IA受体C3b受体C4b/C3b受体CD35 C3b、iC3bC4b、iC4bC3c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肾小球上皮细胞CR2 C3b受体EB病毒受体CD21 iC3b、C3dgC3d、EB病毒IFN-αB细胞树突状细胞鼻咽部上皮细胞CR3 iC3受体Mac-1抗原CD11b/CD18iC3b,植物凝集素细菌多糖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CR4 Gp150/95 CD11C/CD18 iC3b,C3b,C3dg 中性颗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一、CR1(CD35)CR1作为免疫粘附(immune adherent,IA)受体,引起免疫粘附现象,主要免疫功能为:(1)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上的CR1,可与结合在细菌或病毒上的C3b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促进两条激活途径中的C3转化酶的灭活。
(3)作为I因子的辅助因子,促使C3b和C4b灭活。
(4)CR1在体内有运送免疫复合物的作用。
(5)B淋巴细胞膜上的CR1与CR2协同作用下,可促进B细胞活化。
二、CR2(CD21)CR2是B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推测与二次抗体应答有关。
三、CR3(CD11b/CD18)CR3与吞噬功能密切相关,亦称为iC3b受体。
四、CR4(gp150/95,CD11c/CD18)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高度表达受体,与吞噬功能有关。
第四节补体的生物学活性补体系统是人和某些动物种属,在长期的种系进化过程中获得的非特异性免疫因素,大多补体系统激活时产生的各种活性物质,发挥着多种生物学作用。
补体成分及其裂解产物的活性补体成分或裂解产物生物活性作用机制C5-C9C3bC3bC1,C4 C2aC3a,C5a C3a,C5a 细胞毒作用,溶菌,杀菌作用调理作用免疫粘附作用中和病毒作用补体激肽过敏毒素趋化因子嵌入细胞膜的双磷脂分子层中,使细胞膜穿孔,细胞内容物渗漏。
与细菌或细胞结合使之易被吞噬。
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后,粘附于红细胞或血小板,使复合物易被吞噬。
增强抗体的中和作用,或直接中和某些RNA肿瘤病毒。
增强血管透性。
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后,释放出组胺等介质,使毛细血管扩张。
借其梯度浓度吸引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
一、细胞毒素及溶菌杀菌作用补体能溶解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等。
补体还能溶解杀伤某些革兰氏阴性菌(霍乱弧菌),沙门氏菌,嗜血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