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导学案.2

合集下载

《阿房宫赋》定2导学案 稿

《阿房宫赋》定2导学案 稿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流畅地翻译,理解文言词句含义。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学习重点】梳理文言知识【学习难点】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学法指导】翻译第三、第四段,体会文意,总结写作特点和主题【课前预习,初读感知】【预习任务一】预习活动:大声朗读课文三四段,标划重要知识点,比一比:谁读得响亮,背诵得快【预习任务二】思考:第三段先从什么角度作对比?为什么这么写?第三段中还有暗含的对比是什么?【预习任务三】思考:最后一段凸显出的讽喻之意是什么?【预习检测题】背诵课文,名句默写1. ,。

蜀山兀,阿房出。

2.骊山北构而西折,。

,流入宫墙。

3.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

4.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5. ,未云何龙?,不霁何虹?6.歌台暖响,;,风雨凄凄。

7. ,开妆镜也;,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宫车过也;【课中改进,精读探究】一、合作探究,达成共识【探究任务一】朗读第三段,掌握重点词语①“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②“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

“念”,顾念。

(“思念”,本义。

“念头”、“想法”、“惦念”、“顾念”引申义。

)③“南亩之农夫”“南亩”即“田亩”。

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

注解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后文言文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④“架梁之椽”“椽”,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

⑤“多于九土之城郭”“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yǎn)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

山东省高中语文3.1.2《阿房宫赋》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山东省高中语文3.1.2《阿房宫赋》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一课时一、预习目标1、掌握词语读音:骊山缦回囷囷初霁媵嫱剽掠鼎铛俪迤锱铢栏槛2、画出文言知识点,并结合工具书解决。

二、预习内容1、词语注音:骊山缦回囷囷初霁媵嫱剽掠鼎铛俪迤锱铢栏槛2、作者及背景。

三、提出疑惑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3、德育目标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二、学习过程1、朗读全文。

2、合作探究探究一:文言知识点。

解释句中知识点,并翻译。

A 词类活用:1、六王毕,四海一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4、蜂房水涡5、辇来于秦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B古今异义词: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C 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习)D 特殊句式:1、戍卒叫,函谷举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3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4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5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探究二: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

三、反思总结。

结合字典,总结本文的文言现象。

四、课堂检测背诵全文课后练习与提高一词多义积累爱: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4、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一: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3、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4、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时)宝鸡市东风路高级中学导学单年级:高二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XX12 题阿房宫赋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感受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学习重点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方法指导诵读法、问题探究法流程笔记栏第二时一、自主学习1、疏通后两段文意2、思考本文写法。

二、自我检测结合注释弄懂文意,解释划线字词:(1)一人之心,万人之心(心:)(2)秦爱纷奢(纷:)(3)人亦念其家(念:)(4)奈何取之尽锱铢(奈何:)()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6)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周:)(7)戍卒叫,函谷举(举:)(8)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9)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使:爱:)(10)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为:)(11)谁得而族灭(得:)(12)秦人不暇自哀(哀:)(1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三、合作探究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问:用连贯的(排比)句式,用(前后对比)手法;展现了秦王朝(奢侈,腐化,浪费,挥霍无度,穷奢极欲,滥用民力)同时也指明秦灭亡的原因。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注意划线字的意思)问:作者设计了两个(假设)兼论六国和秦的灭亡,共同原因:(不爱其民)3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㈠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B)①②④:秦以后唐以前的人;③唐以后的人。

㈡这句话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借古讽今,历史教训,警示后人,讽谏统治者4、《阿房宫赋》作为赋文体有哪些具体的特点。

(三个方面,参照学案一知识链接)(1):描写运用了哪些手法?结合文本:大胆的想象,离奇的夸张,形象地比喻,强烈的对比,流畅的排比(2):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主备人:周珉【应达成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思维提升与发展】学习本文通过对事件的形象生动的描写来揭示事理的办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总结的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的历史观。

课前预习案一、自主学习(一)走进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杜”(李白和杜甫称“李杜”)。

著有《樊川文集》。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

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二)写作背景及文学文化常识1、写作背景:《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

而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荒淫奢靡,“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

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阿房宫赋》课时导学案2

《阿房宫赋》课时导学案2

“链式课堂”课时导学案(共案)课题《阿房宫赋》备课时间执笔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2.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探究讨论诵读鉴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引导学习过程设计:(第二课时)一、知识链接:由检查背诵导入二、引导学习:一)第2段1.第1层:妃嫔媵嫱……为秦宫人。

写宫人的来历。

(学生背诵)2.第二层:明星荧荧……焚椒兰也。

写宫女众多。

重点词:绿云:绿即青,不用青,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3.第三层:雷霆飞惊……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写宫人的命运。

重点词:缦之:长久地。

而望幸焉:宠幸。

(学生背诵)4.第四层:燕赵之收藏……亦不其惜。

写宫内奢侈的生活。

重点词:鼎铛玉石,金块缕砾:把宝鼎当作铁锅,把宝石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瓦砾。

总结:本段从宫人的情况和宫人的生活来写阿房宫内奢侈的生活。

二)指导学生自读三、四段1.重点词:(1)秦爱纷奢:豪华(2)直栏横槛:栏杆(3)可怜焦土:可怜,可惜;焦土:名——动。

变成焦土。

(4)族:灭族(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动——意动,以……为鉴。

2.段落大意:第3段:写秦始皇的荒淫导致秦国灭亡。

第4段:总结历史教训,希望当世统治者引以为戒。

三、反馈训练:总结: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陈,转入对秦之历史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

使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了秦王朝的奢侈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最后写民众的反抗,迅猛异常,摧枯拉朽。

第4段讽劝后人引以为戒,是前一段的扩展。

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自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

最后用“后人”,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辙。

四、延伸拓展: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借古讽今,借回领历史来向当地统治者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提醒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最终落得亡秦的下场。

第四单元 阿房宫赋 导学案二-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 阿房宫赋 导学案二-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阿房宫赋》导学案二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把握诗文主旨大意。

课前学习1.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亡历史教训,文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手法描写楼阁之间通道壮丽之美的名句是“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3.《阿房宫赋》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4.用互文的方法写六国宝藏的句子是: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5.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课堂探究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

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

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

参考赏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四句。

第一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

“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

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

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

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

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

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鬟、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

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前言本文档是《阿房宫赋》导学案的第二课时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阿房宫赋》这首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诗歌的背景《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共有14个字,全诗以赋的形式描写了巨大、豪华的阿房宫,并通过皇帝乘坐蒲轮游览的视角,展现了重庆市的壮丽和气势。

诗歌的分析1.阿房宫的描述在诗歌的开头,杜牧通过描绘阿房宫的规模和建筑材料来表现其豪华和特殊性质。

他用珠玉作为拱门的装饰,用上古之乐作为乐舞的伴奏,用五色缤纷的瓦片作为屋顶,将阿房宫形容成一处巨大、精美、华丽、无与伦比的宫殿。

2.皇帝的体验接下来,杜牧用皇帝的语气,描绘了他乘坐蒲轮巡视阿房宫的过程。

皇帝在游览过程中,兴致勃勃地欣赏着每一个建筑物的细节,沉浸在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中,仿佛身处仙境一般。

3.人世荣枯在接下来的几个段落中,杜牧通过描述历史上一些大帝王的命运,展示了人世间的荣辱、成败和轮回。

在最后一段,他用一句“胜败兴废,文章憎命达”的名言,表达了他对文人墨客的特别感慨和忧虑。

学习建议读完《阿房宫赋》这首诗,你可能会有一些感悟和困惑。

以下是一些学习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再读一遍诗歌,注意每个字和每段的细节。

2.分析杜牧为什么要使用“赋”的文体来写这篇诗歌。

3.了解一下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帮助理解该诗的文化内涵。

4.分析一下《阿房宫赋》与你的人生有哪些联系,思考一下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

结语通过本文档的学习,你已经了解了《阿房宫赋》这首唐诗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希望对你的学习和人生有所启示。

如果你还有任何问题或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让我们一起探讨。

阿房宫赋第二课时导学案

阿房宫赋第二课时导学案

沈阳市24中学2011 高一必修诗歌学案编号:1 使用时间:2011-5-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历史状况的关系,以便与《过秦论》进行比较;2、了解赋的写作特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一文体来表现主旨的;3、学习积累有关的文言知识。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结合导学案学习记忆有关文体知识和文学常识。

2、15分钟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中的鉴赏部分(第五部分),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合作探究题目,A层同学要形成文字。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自主学习】一、给下列句中的黑体字注音(自学第二段)1妃嫔媵嫱,王子皇孙2辞楼下殿,辇来于秦3绿云扰扰,梳晓鬟也4烟斜雾横,焚椒兰也5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6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二、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字(自学第二段)1辞楼下殿,辇来于秦2明星荧荧,开妆镜也3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4一肌一容,尽态极妍5缦立远视6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7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三、巩固复习,背诵课文第一段四、诵读课文第二段,并熟练翻译★自主学习疑难展示【合作探究】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热烈研讨,为展示和点评做好准备。

一、指出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辞楼下殿,辇来于秦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二、翻译句子1朝歌夜弦,为秦宫人2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3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6秦人视之,亦不甚惜三、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作业】背诵第二段【参考译文】那些亡了国的妃嫔和公主们,辞别了自己国家的楼阁、宫殿,被一车车送来秦国,日夜献歌奏乐,成了秦国的宫人。

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镜子;绿云缭绕,原来是她们正在早晨梳理发髻;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层垢腻,2是她们倒掉的残脂剩粉;空中烟雾弥漫,是她们在焚烧椒兰香料。

(完整word版)《阿房宫赋》导学案(附注评译)

(完整word版)《阿房宫赋》导学案(附注评译)

《阿房宫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

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

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鉴古讽今的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1。

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课时安排】四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1、杜牧介绍:唐才子传杜牧辛文房牧,字牧之,京兆人也。

善属文。

大和二年韦筹榜(韦筹榜:该榜的状元是韦筹,称韦筹榜。

)进士,与厉玄同年。

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策蹇(策蹇:骑跛足驴。

)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

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dǐ)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

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搢笏(缙jìn笏:把笏插在腰带上。

)朗诵之。

郾大加赏。

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

”曰:“不得,即请第五人。

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

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后又举贤良方正科。

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

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

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兵法戎机,平昔尽意.尝以从兄悰更历将相,而已困踬(zhì)不振,怏怏难平。

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

诗情毫迈,语率惊人。

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急也。

牧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

时淮南称繁盛,不减京华,且多名妓绝色,牧恣心赏,牛相收街吏报杜书记平安帖子至盈箧。

后以御史分司洛阳,时李司徒闲居,家妓为当时第一,宴朝士,以牧风宪(风纪法度),不敢邀。

牧因遣讽李使召己,既至,曰:“闻有紫云者,妙歌舞,孰是?”即赠诗曰:“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

阿房宫赋导学案(全四课时)

阿房宫赋导学案(全四课时)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导学案杜牧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教学重点: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2、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背诵第一段。

预习案:1、阿房宫简介:“阿房”旧读“ēpáng”,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

里面道路纵横交错,宫殿屋宇林立。

其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高达十数丈,可以容纳万人。

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

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

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

整个宫殿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修阿房宫用的全是珍贵木料和质地优良的石料,参加修建的工役有七十万人之多。

这些材料从千里之外的蜀地(四川)和荆地(湖北)远道运来。

那时交通落后,全靠人拉马驮,其艰巨非同一般。

当时有运石工人编的歌唱道:“千男呼哟万男喊,巨石大如山。

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断流。

”工程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始建,至秦灭亡时也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

据说当时人因宫的前殿所在地叫阿房,就称其为“阿房宫”。

秦亡后,项羽进入咸阳,焚烧秦国宫殿,大火三月不灭,阿房宫变成一片焦土!2、杜牧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参考答案【知识整理】一、实词(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③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⑦一鼓作气(初次,第一次)(2)爱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④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同“娶”)(4)族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5)使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叫、让,使令动词)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③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派遣,动词)④人皆得以隶使之(使用,驱使,动词)⑤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使者,名词二、虚词(1)焉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助词,……的样子)②或师焉,或不焉(语气助词)③且焉置土石(代词,哪里)④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在那里)⑥犹且从师而问焉(相当于“之”)(2)而①骊山北构而西折(并列连词,又)②不敢言而敢怒(转折连词,却、但是)③谁得而族灭也(表修饰)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如果、假使)⑤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你)(3)夫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语气助词,表感叹)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语气助词,用于句首,引起议论)③予观夫巴陵胜状(指示代词,那个)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灭六国者,六国也。

族秦者,秦也。

(2)被动句:戍卒叫,函谷举.(意念上的被动,举,拔,攻占。

此处为被攻占的意思)四、下面四句话中的四个“使”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答案为C项,该项为连词,假若,假使;其余三项为使今动词,叫,让。

高中语文4.14 阿房宫赋 学案(2)(语文版必修3)

高中语文4.14 阿房宫赋 学案(2)(语文版必修3)

《阿房宫赋》导学学案一.背景知识作者、写作背景、文体杜牧(803-852),字牧之,晚唐杰出的诗人。

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之“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杜”)。

著作有《樊川文集》(因其别墅在樊川(长安县),故名)。

阿房宫(读ē páng)是始皇于公元前212年始建的宫殿,此宫殿至秦灭亡时还未完工,所以未正式命名,据说因为它的前殿所在地名为阿房,故称“阿房宫”。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来大兴土木,广征声色。

文章借秦建阿房宫为题,借古讽今,意在讽喻皇帝借鉴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将重蹈其覆辙。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二、问题与探讨①文章题为“阿房宫赋”,都铺陈夸张地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在写作上起何作用?回答提示:第一段:极力描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二段:极力描写阿房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阿房宫这样的建筑、生活说明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因而残酷剥削、横征暴敛——导致灭亡,就以作者意在借古讽今,并为下文的议论做好了铺垫。

②为议论的两段概括主旨,注意体会作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回答提示:第三段:秦搜刮虐待百姓导致灭亡(不恤民力导致灭亡)。

第四段:讽喻唐统治者要爱护人民不要重蹈秦的覆辙。

③课文末出现了四个:“后人”都分别说的是什么人?回答提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后人”暗指唐统治者。

其余第一个“后人”指秦以后的统治者;第二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李湛);第三个暗指敬宗以后的统治者;第四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之类)。

④文末一段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根据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二条)。

回答提示:其一: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其二: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⑤本文借古讽今,你还学过这样的文章吗?举例说说。

高中语文 阿房宫赋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2)

高中语文 阿房宫赋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2)

《阿房宫赋》班级_____姓名_____学号____评价______【学习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3、了解赋这一文体的特点。

【重点难点】明确本文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方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第二课《阿房宫赋》。

此赋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赋”,作者是人称“七绝之王”的杜牧。

二、自主预习1、杜牧(803~852),字,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文人耿介,不屑逢迎。

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

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

文学上主张,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李白和杜甫称)。

《阿房宫赋》: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典范之作。

2、给划线的字注音阿房宫()廊腰缦回()囷囷焉()蜂房水涡()媵嫱()梳晓鬟()剽掠()鼎铛玉石()逦迤()锱铢()架梁之椽()庾之粟粒()横槛()不霁()何虹妃嫔()尽态极妍()管弦呕()哑()三、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作者认为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2、本片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四、合作探究,互动研讨小组分工合作,探讨解决以下字词并梳理大意:(一)第一段文言知识点1、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而:表顺接的连词。

北、西:名词作状语。

走:达。

3、各抱地势抱:适合,随着。

4、盘盘焉焉:……的样子。

5、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量词,座,所。

6、复道行空行空:横跨半空。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知识链接】1、杜牧的诗多为讽喻诗,长于七绝,情致豪迈。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二)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从这几首诗歌中我们约略可以知道: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

他的诗歌作品与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精神。

2、背景简介:杜牧生于晚唐多事之秋,立志经邦济世,希望恢复昔日唐朝的繁荣昌盛。

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外族侵略,认为必须除去祸患,国家才能安定。

由于性情刚强、直陈利弊, 得罪当权, 所以不为重用, 使他有怀才不遇的感觉, 于是浪迹于江湖, 饮酒赋诗以自遣。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吐番、南诏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

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的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1 / 4【课前预习】梳理文章的第3、4自然段重点词句并试译该文段。

(1)一人之心.,万人之心(2)秦爱纷奢..(3)人亦念.其家(4)奈何..取之尽锱铢..(5)多于.南亩之农夫(6)戍卒叫,函谷举.(7)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8)使.六国各爱.其人。

阿房宫赋导学案 2

阿房宫赋导学案 2

《阿房宫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 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鉴古讽今的手法。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年),字牧之,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著名作家。

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

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齐名,被称为“”。

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

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

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2.阿房宫:早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在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

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

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一座规模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

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末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

完成的这一部分,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

它又名阿城,只是朝宫的前殿,因其地地名为“阿房村”,所以后人以“阿房宫”称之。

这座宫殿规制极为宏大: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其上可坐万人,其下可以竖立五丈的大旗。

据《三辅黄图》:“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

”它和已建成的其他离宫别馆,楼堂亭阁,弥山跨谷,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阿房宫赋》(教师版)主备人:陈彦秋校对人:林植君使用时间:2012年11月22日【学习目标】1、知识学习点: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训练点: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难点】1、积累“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

2、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学法指导】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的《阿房宫赋》、《过秦论》、《六国论》,它们在立论上既有共同特点又有独创性。

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

独创性是:①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②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③《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知识链接】1、作者:杜牧(803-852年),字牧之,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

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

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

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

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2、阿房宫:早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在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

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

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一座规模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

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末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

完成的这一部分,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

它又名阿城,只是朝宫的前殿,因其地地名为“阿房村”,所以后人以“阿房宫”称之。

这座宫殿规制极为宏大: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其上可坐万人,其下可以竖立五丈的大旗。

据《三辅黄图》:“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

”它和已建成的其他离宫别馆,楼堂亭阁,弥山跨谷,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

而仅仅六年之后,随着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的破灭,壮阔恢宏的阿房宫也被焚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诗人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阿房宫赋》便是他的一篇“发言”。

3、赋:的近源。

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怀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

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文也。

”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在《史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

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

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溺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完成下列习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廊腰缦.回()囷囷..()()..焉()蜂房水涡.()媵嫱梳晓鬟.()剽.掠()鼎铛.玉石()逦迤..()()锱铢..()()架梁之椽.()庾.之粟粒()横槛.()不霁.何虹()妃嫔.()尽态极妍.()管弦呕哑..()()2. 解释重点词语。

(1)六王毕.,四海一.(毕:完了,结束;一:统一)(2)盘盘焉.,囷囷焉.(相当于“然”,……的样子)(3)不霁.何虹(雨过天晴)(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纷乱蓬松的样子)(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取:夺取;锱铢:极言细微)(6)而气候..不齐.(气候:雨雪晴阴;齐:相同)(7)杳.不知其所之..也(杳:深远;所:的地方;之:到…..去)(8)雷霆乍.惊(突然)(9)一人之心.,万人之心.(心意,意愿。

)(10)秦爱纷.奢(多,繁。

)(11)人亦念.其家(顾念。

)(12)奈何..取之尽锱铢(怎么,为什么。

)(13)多于南亩...之农夫(于:比。

南亩:农田。

)(14)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全。

)(15)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

)(16)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名词作动词,族灭。

)(17)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使:假使,如果。

爱:爱护。

)(18)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为:做。

)(19)谁得.而族灭(能够。

)(20)秦人不暇自哀.(哀叹。

)(2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 (22)廊腰缦.回(缦通“曼”,久)3、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 (骊山:名----状,从骊山;北、西: 名——状 向北、 向西) (3)廊腰.缦回 (名——状,像人腰) (4)檐牙高啄.(名——状,像鸟嘴) (5)蜂房水涡....: (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 (6)未云.何龙.: (名——动,出现云,出现龙。

) (7)不霁何虹.: (虹名——动,出现彩虹。

) (8)辇.来于秦 (名作状语,乘坐辇车) (9)朝歌.夜弦 (名词作动词,歌唱;奏乐) (10)鼎.铛玉.石 (名词用作动词,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11)金.块珠.砾 (名词用作动词,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12)歌台暖响.(动→名 歌声) (1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均为动→名,收藏的金玉珍宝,经营的金玉珍宝)4、古今异义 。

(1)直走.咸阳 古义:跑 ; 义:行 。

(2)钩心斗角....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思,明争暗斗。

(3)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雨雪晴阴; 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状况 。

(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义:明亮的星光;今义: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名的人。

(5)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古义:积累的金玉珠宝; 今义:筹划并管理(企业等)古义:本位事物的精件部分,指金玉珠宝;今义:精华,也指出类拔萃的人。

5、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并写出各个部分大意。

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导学案《阿房宫赋》第二课时【学习过程】探析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第一段根据提示用文中语句回答。

①阿房宫建造历史背景:六王毕,四海一。

②阿房宫面积之大地域之广: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③阿房宫楼阁之高:隔离天日。

阿房宫楼台之多: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④人们进入阿房宫内部的感受: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2、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①作者描写阿房宫运用了哪些手法?明确:对偶,排比,比喻,夸张,对比,大胆的想象等手法。

②介绍阿房宫之奇观写作顺序是怎样的?明确: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

③细写了阿房宫的那些建筑?明确:细写阿房宫的楼、台、殿、阁长桥、复道、歌台、舞殿。

④阿房宫有什么特点?(用一两个词概括)明确:宏伟,壮美。

(雄伟,壮丽;庞大等均可)3、阅读第二段“妃嫔媵嫱……三十六年。

”这一层写宫人,①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②通过哪些具体形象采用什么手法描写了宫女、宫廷生活的怎样的特点?③她们“尽态极妍”的目的是什么?她们都达到目的了吗?“望幸”与“不得见”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①分别从宫人的来源、宫人的生活、宫人的命运几方面进行描写。

②明星、绿云、渭流、腻烟、雾、雷霆等具体形象的描绘,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经过了艺术的夸张,极写宫女之多,妃嫔彩娥,济济各殿,也见出秦皇的骄奢淫逸,糜烂不堪。

③她们“尽态极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望幸”与“不得见”,充满了对孤寂痛苦的宫女的同情,更有对暴君的揭露。

4、阅读第二段“燕赵之收藏……亦不甚惜。

”这一层写宫藏,“收藏”“经营”“精英”及“剽掠”这些词写出了什么?“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形成四组对比,有人读此说:“仿佛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的声音。

”你赞同吗?明确:“收藏”“经营”“精英”及“剽掠”这些词写出秦人掠夺之甚。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有四组对比,六国的珠宝尽入秦宫,但在宫中却视若土石,任意抛洒,有奢侈之心,无爱惜之意,批判锋芒渐露“亦不甚惜”,我们仿佛已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的声音了。

5、阅读第三段,“奈何取之尽锱铢……多于市人之言语。

”用怎样的句式,用怎样的手法,展现了秦王朝怎样的败行并指明秦灭亡的原因?明确:用连贯的排比句式,用前后对比手法,展现了秦王朝奢侈,腐化,浪费,挥霍无度,穷奢极欲,滥用民力等败政,同时也指明秦灭亡的原因。

6、阅读第四段,回答问题。

(1)“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作者设计了两个假设兼论六国和秦的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明确:作者设计了两个假设兼论六国和秦的灭亡,共同原因是不爱其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