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_第一节 酸及其性质(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腐蚀性。

2、掌握正确的稀释浓硫酸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盐酸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浓硫酸、浓盐酸标签的识读,初步学会搜集信息的方法。

2、通过对酸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引领学生进一步发展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和实验视频,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素养。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及特性。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盐酸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流程

【引入】

①展示一组问题:

②通过对学生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几种酸的提问,同时写出它们的化学式,使学生对“酸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进而引出课题。

第一环节:认识浓盐酸、浓硫酸

[标签识读]:

多媒体展示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标签,通过识读,指导学生筛选出其中的有用信息,如:化学式、密度、溶质质量分数、等信息。

[指导观察]:

引导学生观察浓硫酸和浓盐酸的颜色、状态,并打开瓶塞观察现象,指导学生将观察、阅读、思考的结果填写在学案上的表格中。

[特别强调]:

1、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瓶口形成“白雾”,原因是浓盐酸易挥发,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里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

2、工业用盐酸因含有少量杂质而略带黄色。

3、正确的闻气味的方法:不可凑近瓶口,要用手在瓶口处轻轻扇动,仅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第二环节:浓硫酸的特性

[讲解]:

1、浓硫酸的吸水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2、稀释浓硫酸:浓硫酸在溶于水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

3、浓硫酸的腐蚀性: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如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4、分析浓盐酸和浓硫酸敞口放置时,溶液组成的变化,指导学生填写在学案上。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稀盐酸的化学性质

(一)[提出问题]: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那么盐酸也具有相同的性质吗?

[学生完成实验后,师生小结]:

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特别强调]:

颜色发生变化的是石蕊试液,不是盐酸。

(二):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盐酸的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

1、引领学生按照教材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填写表格

2、指导学生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特别讲解]:

1、铁锈的成分是氧化铁,属于金属氧化物,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2、铁锈被盐酸除去后,铁能与盐酸继续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

3、氯化铁、氯化亚铁、氯化银、碳酸钠等物质都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这类物质在化学上称为盐。另外,铵根离子的性质与金属离子相似,由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物质也属于盐。

第四环节:讲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及特征

[复分解反应定义的得出]:

引领学生分析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发现什么规律或特征?

(形式上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得到另外两种化合物)

板演复分解反应中“交换成分”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在复分解反应中只是离子之间的互换反应,没有发生化合价的变化。

四、教学小结

酸的物理性质

1、浓盐酸的物理性质:

(1)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2)有挥发性,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需密封保存。

(3)有强腐蚀性

2、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1)无色、粘稠、油状的液体

(2)有吸水性,可做气体的干燥剂,需密封保存。溶于水放热

(3)有强烈的腐蚀性

酸的化学性质:

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②酸与金属单质反应生成盐和H2

③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H2O

④酸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五、教学反思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1)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我校九年级学生,学生总体情况:思维比较活跃,班级纪律好,且集体荣誉

感强,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以下一些知识:

1、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色。

3、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

这些都是与酸有关的内容,因此对酸有了一定的认识,只是对酸的化学性质本质还不是很清楚,可以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形成疑问:为什么酸的性质具有相似性?而本节课要就是由现象→本质,归纳出酸的性质。

效果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化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和探索的主阵地,更是创新发展的主渠道。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各方面的价值,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倡导学生自主、协作、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和情感体验。如:在讲解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时,我不再以讲授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实物标签自己观察总结,这让学生感到知识是他自己学到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的,初步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浓硫酸的腐蚀性和浓硫酸的稀释时,如果不给学生提供这些情景小实验,他们的思维就不会如此积极,对其性质和方法的理解也不会非常深刻,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同学们的反应超过了我预先的设想,效果很好;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则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体验实验带来的乐趣,他们手脑并用、乐在其中,这种亲身经历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活动设计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多数时候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作为“引路人”,我及时恰当地对他们的成功与问题进行评价,这样缩短了老师和学生之间感情的距离,在这样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全体学生都没有过重的思想包袱,他们有时窃窃私语,有时群情激昂,积极主动地在老师设计的活动中探究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参与、协作、创新等能力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