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运用
发表时间:2016-03-30T16:25:16.140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2期作者:赵东亮[导读]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创设思维的情境,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摘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接受与反馈、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创设思维的情境,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情境运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境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托尔斯泰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 创设游戏情境,让孩子快乐学习学生喜欢做游戏,这也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的实践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益处。笔者经常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字 6 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6 名学生围着 5 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5 比 6 少 1,6比5 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5”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2 创设生活情境,让孩子走进数学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数学教学要善于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观察、体验、操作、思考,从而理解数学的价值,掌握数学知识。创设贴切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教材安排了“小小商店”模拟购物。其中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一学生拿着 5 元钱购物,如果他想去买7 元钱的小汽车,够不够?如果不够怎么办呢?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回去拿了2 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问其他小朋友借了 2 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钱不够的话,不是正好有 5 元钱的一本书吗,让他改变主意就买 5 元钱的一本书吧,这样还可以从书中多学点本领呢;有的甚至说你可以去跟卖东西的人讨价还价,叫他打一下折,7元钱的文具盒就5 元钱卖给我吧,我下次还会到你这儿来买东西的。听到这里,笔者不仅为一年级的小朋友能有这样随机应变的想法而高兴,更为他们能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自豪。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
3 创设故事情境,给孩子想象的空间童话故事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把数学问题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描绘出来,能够给数学问题赋予情节,甚至赋予生命,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笔者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加法和减法(一)”时,笔者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他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一天,小象过生日,她邀请了几位好朋友到她家玩。小熊住在森林深处,一大早就赶来了。他带了 3桶最好的蜂蜜送给小象。看,隔老远,他就喊起来了:“小象,小象,快开门,你看我给你送什么来了?”小象早就闻到蜂蜜的甜味了,她赶忙迎出来,“谢谢、谢谢,快屋里坐吧!”不一会儿,小兔子也来了,送给小象一束鲜花和 20 个苹果。小猴也赶来了,他从果园里摘了 8 个桃给她。小花猫也来了,她送给小象一个漂亮的花环。小猪最后一个到,但她什么也没送,还偷吃了 3 个苹果,小象可不高兴了。请小朋友们算算看,小象共收了多少水果?最后还剩有几个苹果?学生们听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很快他们就列出了算式,算出了结果:20+8=28,20-3=17 教后,笔者又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利用书上的图片编故事,学习算术,学生们学得兴高采烈,主动积极。
4 创设活动情境,促进孩子思维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信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一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机会,适时适当地创设情境就一定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始终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感受数学的奇妙,进而掌握好知识。创设合理、科学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科研规划课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研究》研究论文】作者单位:河北省魏县院堡乡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