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雷雨》赏析

合集下载

曹禺《雷雨》赏析

曹禺《雷雨》赏析

曹禺《雷雨》赏析
曹禺的《雷雨》,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矛盾的经典作品。

它以1930年代中国农村地区的一个大雨为背景,讲述了一位老农民、一位小农民和一位小青年之间的故事,揭示出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和动荡。

在这部作品中,曹禺以激烈的语言和抒情的文字,勾勒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生活,生动表现出社会的不公平和农村人民的悲惨处境。

在曹禺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农民的艰难生活,也看到了他们的挣扎和希望。

作者以一种深刻的语言告诉我们,人性的善良和勇敢始终伴随着每个人,即使处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也能够保持自己的尊严。

总之,《雷雨》是一部经典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雷雨》写作特点赏析

《雷雨》写作特点赏析

《雷雨》写作特点赏析《雷雨》是由曹禺创作的话剧,于1934年首次演出。

该剧通过三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冷酷。

下面将从题材创新、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详细分析《雷雨》的写作特点。

首先,题材创新是《雷雨》的突出特点之一、传统话剧常常围绕着爱情、家庭、婚姻等题材展开,而《雷雨》将焦点放在了普普通通的小人物身上,揭示了封建家庭的命运与结局。

无论是吕家、冯家还是武家,每个家庭都代表着当时社会中的普通一员,他们身上所经历的困境和悲剧,引发了当时观众的共鸣。

这种关注小人物的创新思维,使得《雷雨》成为一部充满真实感和社会关怀的作品。

其次,人物形象塑造是《雷雨》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曹禺通过细腻入微的刻画,使得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从吕家的软弱无能、冯家的狡猾自私到武家的懦弱自卑,每个人物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轨迹,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此外,语言表达也是《雷雨》的一大特点。

曹禺运用生动、贴切的语言,描绘了生活的繁复和现实的残酷。

剧中对话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紧密结合剧情的发展,增强了话剧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曹禺在剧本中融入了大量的诗意描写,使得剧中的情感更加深刻和细腻。

言外之意、隐喻与比喻的运用,使得剧本兼具了戏剧性和文学性,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听体验。

最后,《雷雨》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剧中通过吕家、冯家和武家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封建家庭的权力斗争、贫富悬殊、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等问题,使得人物们陷入了无法逃脱的困境。

通过展示这些社会问题,曹禺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入批判,并希望借此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总之,《雷雨》以其题材创新、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突出特点,成为一部备受赞赏的经典之作。

曹禺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刻的社会批判,将当时社会中普通人的命运与心灵困境展现在观众面前,引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雷雨角度赏析与评价

雷雨角度赏析与评价

雷雨角度赏析与评价雷雨是一部由曹禺创作的话剧作品,于1934年首次上演,至今已经有近90年的历史了。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著称,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雷雨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首先,从雷雨这部话剧的角度来看,它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性的描绘是非常深刻的。

作品以20世纪初的中国南方小城为背景,通过一个富家少爷和一个贫苦姑娘的悲剧爱情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上的阶级分化和封建伦理观念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在这个小城里,充斥着虚伪、贪婪和道德沦丧,人们的内心被扭曲和扭曲,而这一切都在雷雨这场风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以及人性的扭曲和扭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雷雨这部话剧在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上也表现出了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每一个情节都与整个故事的发展密不可分。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

尤其是主人公陆小凤和秦淮,他们的命运坎坷,爱情悲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使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和感人。

最后,雷雨这部话剧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着非常高的水准。

曹禺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对白和情节,将社会现实和人性冲突融入到了故事情节中,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和有力。

尤其是在对话语言的运用上,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和俚语,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和具体,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此外,雷雨这部话剧还运用了大量的舞台布景和音效,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感人。

尤其是在雷雨这场风暴的描写上,作者通过舞台布景和音效的运用,将整个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雷雨这部话剧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雷雨1500字赏析

雷雨1500字赏析

雷雨1500字赏析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由曹禺创作于1934年。

这部戏剧以上海滩上的一个富家女与一个穷小子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通过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揭露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上海滩上的“雷雨”般的悲欢离合。

在雷雨中,曹禺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对当时社会的揭露,以及对上海滩上的风云变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真实而深刻的社会画卷。

首先,雷雨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扭曲。

在雷雨中,曹禺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扭曲。

其中,富家女邱月清的自私和虚荣,富家少爷邱太的冷漠和无情,穷小子小史的懦弱和软弱,以及其他人物的种种丑恶行径,无一不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扭曲。

这些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也让人深思,人性究竟是善良还是丑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这些丑陋的一面呢?其次,雷雨通过对当时社会的揭露,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扭曲。

在雷雨中,曹禺通过对上海滩上富家与穷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扭曲。

在当时的上海滩上,富家与穷人之间的鸿沟巨大,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尖锐,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公平和不公正。

这种社会现象在雷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令人深感震撼。

这也让人们深思,当时的社会为何会如此黑暗和扭曲?我们又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最后,雷雨通过对上海滩上风云变幻的描绘,展现了上海滩上的“雷雨”般的悲欢离合。

在雷雨中,曹禺通过对上海滩上风云变幻的描绘,展现了上海滩上的悲欢离合。

在上海滩上,人们的命运时而风光,时而凄凉,时而幸福,时而痛苦,如同一场“雷雨”般的悲欢离合。

这种悲欢离合在雷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令人为之动容。

这也让人们深思,人生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这种悲欢离合呢?总之,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对当时社会的揭露,以及对上海滩上的风云变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真实而深刻的社会画卷。

《雷雨》赏析

《雷雨》赏析

《雷雨》赏析《雷雨》是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戏剧作品。

该剧从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出发,通过剧中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悲剧冲突,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斗争和道德沦丧的现象。

本文从剧作的背景、人物刻画和主题表达等方面对《雷雨》进行赏析。

《雷雨》的背景设定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这是一个充满动荡不安的时代。

国家正面临内忧外患,社会上腐败现象丛生,人们生活在种种不安和压迫之中。

剧中的主要人物雷父、雷母、雷妹等,代表了不同阶层、不同性格和不同价值观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追求着权力、金钱和欲望。

这些背景因素为剧作的发展提供了土壤,赋予了剧中人物以特殊的意义和象征性。

《雷雨》以雷父家为背景,通过雷父、雷母和雷妹的情感关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雷父是一个地主兼官僚,他的权力使他自大傲慢;女儿雷妹聪明机智又带有一定的反叛倾向;雷母则是一个温柔的妇人,但在家庭纷争中毫无作为。

这些角色在剧中一方面为了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产生矛盾和纠葛,另一方面也是对人性的一种不同诠释。

雷父的痛苦和绝望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官僚腐败和权力觊觎的黑暗一面,雷妹则代表了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束缚的反抗。

雷母的无力和无奈则昭示了家庭中普通妇女的困境,她们常常被迫退缩和沉默。

然而,除了人物形象的刻画,剧作中还融入了许多社会问题的探讨。

如台词中对官僚体制的批判、对传统婚姻观念的质疑等,都使得《雷雨》成为了一部较具有思想性和时代性的作品。

雷父与官僚体制的勾结、雷妹与异地相恋的身份差异和雷父的金钱愿望等,都提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平和道德沦丧。

剧中雷妹的反叛、雷父的痛苦和雷母的噤声,给观众带来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引发了对人性中的善恶和道德选择的思索。

在《雷雨》中,雷妹与宋世杰之间的爱情线索在整个剧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爱情是剧中人物内在感情的表达,也是对现实社会现象进行调和的纽带。

雷妹和宋世杰的爱情既受制于道德家族,又抵抗于外部的压力,触动了观众内心深处对爱情本质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作品赏析:《雷雨》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作品赏析:《雷雨》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雷雨》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

曹禺先生在作品中把各种矛盾冲突用纵横交错、严密集中的情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完成了一部内涵丰富的社会悲剧,使我们从《雷雨》的戏剧冲突中,形象地读懂了“封建”,深刻地领悟了“剥削”,会心地触摸到了“抗争”。

《雷雨》的结构紧凑,矛盾集中尖锐,严密紧张。

剧本采用西洋戏剧史上特殊的“锁闭式”结构,从事件的危机开幕,不是渐次展开剧情,而是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将现在进行的事件和过去发生的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以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

剧本以30年前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为前史,从30年后的某一天内的矛盾下笔,把复杂的故事和尖锐的冲突浓缩在午后至半夜的有限时间之内,集中在周公馆的客厅与鲁贵的家中发生。

以周朴园为中心,层次清晰地展现出错综复杂的三条主要矛盾冲突线索——周朴园与蘩漪、周朴园与侍萍、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

其中,周朴园与蘩漪的矛盾冲突是全剧的主干。

它牵出了周朴园与侍萍、周朴园与鲁贵、周萍与鲁大海等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使全剧八个人都卷入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集中严密的结构。

各条矛盾线索时明时暗,周朴园与蘩漪的冲突是明线,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则是暗线,两条线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相影响,互相牵制,使得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

各种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使剧情紧凑,吸引读者,同时具有深刻广泛的社会意义,它引发了复杂的矛盾冲突,使剧本充满了戏剧性,悬念迭起。

最后,在30年前旧景重现的基础上,将戏剧的矛盾推向高潮,酿成了一连串的惨剧。

1/ 1。

雷雨赏析

雷雨赏析

周冲鲜活的名字。
他想和父亲商量把学费分出来让四凤上学,以为已经拥有 爱的感觉。他的想法也是“大智慧”:因为他的理想国度正是 时代发展的趋势,裂变中的时代正逐渐完成他憧憬的状态。 如果说繁漪的意识是前瞻性的。那么他的儿子的思想便是 前进性的。前者是意识、后者是思想;前者是构想、后者是推 动。当时梦想中的社会,都成了当代的现实。 尽管如此,在那个时代,繁漪被看作“病人”,周冲被称 为“傻子”。《狂人日记》是用一个病态的人看一个病态的社 会,而《雷雨》是用两个非主流的人来挑战整个的主流社会。 曹禺先生还真是个玩黑色幽默的高手。 在那个雷电交加的雨夜,那潭表面平静的死水终于压抑不 住波澜,沉淀了三十年的往事在沉淤的污泥中翻起,一切虚伪 的秩序就此颠覆。
繁漪真是个叵测的名字。
这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她的思想和自由意识具有 超强的前瞻性。轰轰烈烈的爱、刻骨铭心的恨。对待周萍, (丈夫前妻的儿子)她爱的火烈无悔。对待周朴园,她要彻 底撕下丑恶的嘴脸。在那个思想固守的年代,她注定是个不 安定因素。“蘩漪”必定会在看似安静的水面上“频繁涟 漪。”
而在周朴园的霸权下,必定不会容忍这种“涟漪”,所 以就给蘩漪扣上了“病人”的帽子。(在我看来,蘩漪思想 的前瞻,正是向那个病态的时代的挑战。悲哀的是当只有一 个人“正常”的时候,那么所有“不正常”的人就会视你为 “异类”。真理在少数人手里,少数又必须服从多数。 ~~~~~)蘩漪像被一个牢笼罩住,而在这种压抑中,她不得 不爆发。 因此,周朴园是雷雨前窒息的死寂,蘩漪是雷雨中破天 的闪电,而“雷雨”是那个时代人注定流下的伤心泪。
主题
《雷雨》通过描写周、鲁两家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揭露了人性的多个角度。无论是哪个角色,都有着其 可悲可恨可叹的一面。
由于作品中有工人阶级和资本阶级的斗争,以及 以资本阶级家庭为背本主义的丑恶。这不是曹 禺先生的本意,请大家深刻解读。

话剧《雷雨》赏析

话剧《雷雨》赏析

话剧《雷雨》赏析《雷雨》主要讲述了两个家庭,八个人在一天的时间里牵扯出来的三十年来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恩怨怨。

以下是店铺整理关于话剧《雷雨》赏析,欢迎阅读参考话剧《雷雨》赏析篇1《雷雨》可以说是中国话剧史上不落的太阳,整部剧情节跌宕起伏,其中的那些不期而遇和处处伏笔都倾泻在了最后的那倾盆雷雨之中,封建思想和自由主义的强烈对抗最终在轰隆隆的雷声中铸造了一个家庭的悲剧亦是一个国家的悲剧。

骨肉分离却以仇人的身份相见,兄妹手足却迸发出了爱情的火花,对伦理纲常的悖逆,对人情冷暖的无视,《雷雨》可以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悲到让人无从流泪无从释然。

在整部剧的内容上,严格遵循“三一律”。

《雷雨》描写两个家庭中的八个人物,在一天的时间里牵扯出了三十年的恩恩怨怨,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人物的对白之中句句都埋藏着悲剧的种子,最后悲剧爆发在一场倾盆的大雨之中。

剧中纠缠着周朴园与繁漪,周朴园与侍萍,周朴园和鲁大海三对主要矛盾。

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了,两个妇人疯了。

整部戏的八个人物中有三个人物以死亡而告终。

死亡自此成为了曹禺剧作中挥之不去的情节。

这样的内容集中反映了封建思想对人性的摧残和虐杀,痛斥了资本家的虚伪和凶残,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封建等级意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悲悯情怀。

《雷雨》在结构上,大致有如下特点一、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二、结构严密,集中紧张三、明暗双线,纵横交错,引人入胜在三十年前旧景重现的基础上,将戏剧矛盾推向高潮,爆发了一连串的惨剧,剧中八个人物的命运有交织也有不同,但都还是逃脱不了“悲剧”二字。

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

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

当然本剧在导演和表演上也是下了极大的功夫的。

本剧导演不惜浓墨重彩,极力用音响和灯光渲染了整个舞台上的悲剧色彩。

《雷雨》解析

《雷雨》解析

人物关系
• 1.周朴园和侍萍:侍萍被周朴园玩弄后遭到抛弃,她 为周朴园生了儿子周萍. 2.周朴园和繁漪:繁漪是周朴园的妻子.她是周冲的 母亲.但是她与周萍却保持着母亲不母亲,情人不 情人的乱伦关系。 3.侍萍被周朴园抛弃后寻短见被救起,嫁给了鲁贵, 生了儿子鲁大海和女儿四凤. 4.侍萍的女儿四凤与同母异父的周家大少爷周萍 热恋,已经怀有身孕,重蹈了母亲的覆辙。 5.鲁大海在周朴园的厂子干活,作为工人运动的 代表,他被周朴园开除了。
《 雷 雨 》 赏 析Biblioteka 简介写作背景


名人评价
人物介绍 人物关系 人物分析 戏剧冲突 语言艺术
《雷雨》简介
• 《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年创作的优秀话 剧剧本,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它 是以本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 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 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 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 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 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雷雨》大结局
戏剧冲突
( 1 ) 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 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根本利益 的冲突。 ( 2 ) 周朴园同鲁大海 —— 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 3 )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利益 的冲突。 ( 4 ) 鲁大海与周萍 —— 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 ( 5 ) 鲁侍萍与周萍 —— 母与子的矛盾冲突。 ( 6 ) 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 善良、正直、坚韧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根本 性质的冲突。
• 梅侍萍, 她不是曹禹最钟爱的人物,不具有最“雷雨”
的性格,所能唤起的阅读共鸣也不会是最“雷雨”的。然 而,侍萍的沉默却让我们不敢同样沉默地漠视命运。意义 恰好相反,侍萍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 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侍萍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的人生已被分成两部 分:一半属于丈夫;一半属于儿女。她希冀在默默无私地 为他人奉献中得到对方的关爱与理解,从而确证自己存在 的价值。然而侍萍命运的悲剧性却让这汪纯净的生命之泉 慢慢干涸,直至枯竭。

雷雨中吃药情节赏析

雷雨中吃药情节赏析

《雷雨》吃药情节赏析《雷雨》是曹禺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的里程碑。

其中,“吃药”这一情节,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见,成为了该剧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吃药”情节进行赏析。

一、情节背景与人物关系《雷雨》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以封建家庭为背景,展现了封建伦理道德与现代人性之间的冲突。

在这个家庭中,周朴园是封建家长,他的妻子蘩漪、儿子周萍、周冲以及仆人鲁贵等人,共同构成了复杂的人物关系。

这些人物在“吃药”这一情节中,展现了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挣扎。

二、吃药情节的描述“吃药”情节发生在第二幕,主要围绕着周朴园和蘩漪这对夫妻展开。

周朴园为了维护家庭的体面,逼迫蘩漪喝下苦艾汤药,试图治疗她的“病”。

然而,蘩漪并不认为自己有病,她反抗着喝下这碗象征着封建伦理道德的药。

在这一过程中,周朴园的封建家长形象与蘩漪的现代女性意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吃药情节的艺术手法象征手法:在“吃药”情节中,苦艾汤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象征物。

它不仅仅是一碗药,更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化身。

周朴园逼迫蘩漪喝药,实际上是在维护封建家庭的体面,而蘩漪的反抗则代表了现代女性对封建伦理的挑战。

心理描写:曹禺在“吃药”情节中运用了丰富的心理描写手法。

通过描绘周朴园和蘩漪的内心独白和潜台词,展现了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冲突。

这种心理描写不仅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也使得观众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舞台效果:在舞台呈现方面,“吃药”情节也展现了曹禺的巧妙构思。

通过灯光、音效等舞台元素的运用,营造了紧张而压抑的氛围。

观众可以感受到周朴园和蘩漪之间的紧张对峙,以及整个家庭所笼罩的压抑氛围。

四、吃药情节的社会洞见“吃药”情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家庭矛盾展现,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伦理道德与现代人性之间的冲突。

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他的行为代表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权威性和不可挑战性。

而蘩漪的反抗则代表了现代女性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雷雨》话剧赏析

《雷雨》话剧赏析

《雷雨》话剧赏析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本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是中国现代剧作家以及戏剧教育家,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着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着名作品,其中《雷雨》在上海曾轰动三年,茅盾赋诗曰:“当年海上惊《雷雨》”。

求死周这个悲《雷雨》在写作上符合“三一律”,即一天之内,同一地方,一件事情。

这使得本话剧更加具有西方的艺术性。

正是通过了这个“三一律”,才使得本话剧在拥有东方的特色的同时,又具有西方的艺术性,融贯中西,使得本话剧在文学性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再者,本话剧还通过了声音与色彩的设置,使到从环境中会烘托到人物的心理,也衬映着本话剧的中心主旨,使观众从视觉、听觉等多个方面受到感染,能更好的使到观众与本话剧内容引起共鸣。

(一)、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本剧中,在最终的悲剧发生之前,接二连三的制造悬念,产生冲突。

分属于两个家庭里的八个人,由于周朴园在三十年前和鲁侍萍的一段感情而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且其中又夹杂着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这种人物关系主要是人物之间的情感,比如周萍和四凤,周萍和繁漪,周冲和四凤,四个人之间就出现了三种交织在一起的感情。

这样密如网的人物关系是本剧传奇色彩之所在,也使得整部剧高潮迭起,悬念迭出。

(二)、结构严密,集中紧张剧作从事件的危机开幕,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将现在进行的事件和过去发生的事蘩漪于是在捅破,真相被揭发注定了接下来的悲剧发生。

鲁侍萍:侍萍她是话剧《雷雨》中周家的一个侍女,因其单纯、贤惠的性格以及美丽、纯洁的外表而吸引了周朴园。

在这位周家大公子的甜言蜜语下,侍萍的芳心终于被打破,于是两人开始过起了满天过海的同居生活,然而正是侍萍原本天真单纯的性格造成了其最终悲剧性的命运,随着她的怀孕,其与周朴园的身份曝光,这样的关系并没有损害周家的根本利益,所以周家默认她生下周家的长孙。

即便如此,周家的封建家长也不会同意周朴园去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佣人侍萍,随着侍萍生下次子鲁大海时,周朴园受到家里的胁迫放弃了侍萍。

观经典话剧《雷雨》赏析

观经典话剧《雷雨》赏析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

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该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

“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

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

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经典片段鉴赏:《雷雨》第四幕是全剧的高潮与结尾,矛盾冲突尖锐。

而选段部分又是矛盾冲突最尖锐的时刻,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既推动了剧情向纵深发展,又完成了人物形象塑造最后定格的任务。

矛盾冲突复杂尖锐。

《雷雨》中主要人物的悲惨结局,有的死,有的逃,有的变成了疯子。

剧本的这种强烈的悲剧性既深刻地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他们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还引|导观众和读者不得不追溯形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

这就是该剧深刻的思想意义所在。

经典对话01繁漪对周萍的对话我一个人,静悄悄的独坐在桌前。

院子里,连风吹树叶的声音也没有。

这时候,你睡了没有?你的呼吸均匀吗?你的灵魂暂时平安吗?你知不知道,我正含着两眼热泪在这深夜里和你说话?02萍你应该知道我是怎样爱你!我把我的爱,我的肉,我的灵魂,我的整个儿都给了你!而你,却撒手走了!我们本该共同行走,去寻找光明,可你,把我留给了黑暗!这在无形中是一把杀我的刀,你忍心吗?今晚要是有一杯毒药在镜旁,我或许早已在极乐世界里了。

醒来的时候,一双双惊恐的眼睛蹬着我。

为什么?为什么要拦我?我真的不掂恋这行尸的生命!我只求一个同伴,你答应过做我永久的同伴,我不该放松你!我后悔啊!这里,一堵堵的墙把我们隔开。

曹禺《雷雨》赏析

曹禺《雷雨》赏析

曹禺《雷雨》赏析《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出生于天津。

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蜕变》、《家》、《明朗的天》、《黑字二八》、《王昭君》等。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

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

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

在这八个人物中,最具性格特色的是周朴园和周蘩漪。

周繁漪:是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

资产阶级教育使她具有个性解放要求,她不甘心于无爱的婚姻的约束,敢于与周萍相爱,在夜深人静之时与恋人在封建家庭的“客厅”中演出“闹鬼”的把戏;她不屈服于周朴园的“命令”,拒绝丈夫虚伪的体贴,拒绝喝药,拒绝成为“服从的榜样”。

她虽处封建家庭的深处;却能洞察其伪善、虚弱的本质,她以自己的怪戾控诉了这个“家庭”的罪恶。

但与封建思想的联系使她的反封建要求具有先天的不彻底性。

她虽能明察周朴园的罪恶与伪善,但却不能与之决裂,不能敢于走出家庭;到新的天地里寻找新生活。

她虽能明白周萍也在玩弄她,却仍然死守着这个“枯萎灵魂”。

希望有朝一日这个花花公子能把她带出家庭。

她受到周家父子两代人的蹂躏是她人生悲剧中最为惨重的部分,人伦的重压,反抗的乏力,环境的黑暗,使她承受着沉重的压力。

繁漪是个情感浓烈的女人,她的身上具有“原始的蛮性”——“爱起来是一把火,恨起来是一把刀”。

但偏偏一个情感情欲浓烈的人遭受了超常的压抑,这就更加是能量蓄积起来了。

在这样的状态下,她的性格被扭曲,使她成为一个暴戾的女人。

当最后她身上或性格中蓄积的能量以非正常的状态爆发后,那么就会产生毁灭的力量,导致自己和他人死的死,亡的亡。

因此,她的性格具有爆发性,也具有毁灭性。

因此,作者曹禺说,她是一个具有“雷雨式性格的女人”。

繁漪的悲剧充分揭示了中国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及其生活的罪恶,反映了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被摧残的历史命运。

戏剧鉴赏《雷雨》

戏剧鉴赏《雷雨》

戏剧鉴赏《雷雨》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著名话剧,首演于1934年。

以下是对《雷雨》的简要鉴赏:
1.剧情概述:《雷雨》以20世纪初的南方小城为背景,通过揭示一个家庭的
秘密和矛盾来反映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故事主要围绕着家族中的两个女性展开,表现了她们在压抑和束缚下的生活遭遇和内心挣扎。

2.文化背景:该剧在旧社会时期,社会风气保守、礼教束缚严重,女性地位低
下,家族观念深重的背景下展开。

曹禺通过剧中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对当时社会的陈规旧俗进行了批判,展示了女性在家族和社会压力下的困境。

3.人物形象: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且具有代表性,如女主角孟烟霞勇敢坚强、
追求自由;男主角孟文天代表封建家庭的权威和独裁;而其他家族成员则代表了不同社会角色和心态。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矛盾冲突,剧中展现了封建伦理道德与个体自由之间的对抗。

4.主题思想:《雷雨》以家庭矛盾为切口,反映了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矛
盾。

其中探讨了女性地位、爱情、婚姻、权力等主题,并通过对人性的揭示来呈现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和腐败。

作品中的雷雨象征着激烈的冲突和解放的希望。

5.艺术手法:曹禺在《雷雨》中巧妙地运用了夸张手法、对白和象征意象等艺
术手法。

剧中对话语言精炼、生动,深入人心,具有强烈的冲击力。

同时,剧本中富含象征意象和隐喻,使整个戏剧更具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总之,《雷雨》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深入探讨了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女性地位的困境,以及对个人自由和幸福的渴望。

它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深深触动了观众,并对中国戏剧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雷雨》课文赏析

《雷雨》课文赏析

《雷雨》课文赏析《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雷雨》课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禺(1910-1996),祖籍湖北潜江。

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

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周朴园是《雷雨》的主人公,是剧中各种悲剧的根源。

作品以他为中心,安排了两条主要的线索:一是他与妻子蘩漪的冲突,以表现家庭内部的矛盾;一是他与矿工鲁大海的冲突,以表现他与工人的对立,这两条线索又通过侍萍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尖锐复杂的戏剧冲突。

周朴园是一个狠毒凶残的资本家,作者通过鲁大海之口,揭露了他血淋淋的发迹史: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他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个工人,进而从每个工人的抚恤金中扣去300块钱。

周朴园更是一个专制冷酷的封建家长,在家中,他的话就是法律,为了贯彻他的意志,不惜牺牲任何人的幸福。

他与蘩漪的关系,表面上是一种夫妻关系,实际上却完全是一种主仆关系,他需要蘩漪做的,只是为孩子们树立一个“服从的榜样”。

在“第一幕”他强迫蘩漪喝药的一场戏中,蘩漪拒绝了他的要求,他先是让小儿子周冲端着药去劝,看着周冲含泪的眼睛,蘩漪只好退而求其次,请求留到晚上再喝。

于无声处听惊雷曹禺雷雨欣赏

于无声处听惊雷曹禺雷雨欣赏

一、于无声处听惊雷——曹禺《雷雨》欣赏一、主题意蕴的多重性曹禺在《雷雨·序》中说,这出剧意在“暴露大家庭的罪恶”。

又说,始终怀有一种“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不可言喻的憧憬”。

后来这种说法被忽略,与序幕和尾声被删除有关。

最初发表时,有,但后来35年在日本演出时被删去了。

删去的内容为:悲剧发生10年后,周朴园去教会医院探望疯了的繁漪与侍萍。

1985年才恢复序幕与尾声。

序幕为十年后教堂附属医院的一间特别的客厅内——冬天内的一个下午。

在尾声中,侍萍面对周朴园不相识,侍萍立在窗前,修女坐在沙发上读《圣经》,全剧结束。

显然,此剧与基督文化、思想有关。

(1)忏悔意识基督教将原罪视为人类必须不断忏悔的缘由。

周朴园这个人物,以往论者大都认为冷酷、专横、虚伪、残忍,而很少深入剖析其性格的复杂性。

周朴园身上充满了基督教色彩的忏悔意识。

他对侍萍的忆念,大多持批评态度。

认为这是虚伪。

伪善掩饰他卑鄙的灵魂。

应该说周对侍萍是有感情的,不然他不会那样怀念她。

这其中有侍萍自尽带给他的内疚,也有后两次婚姻的不如意。

曹禺后来在谈及周时说:“他对侍萍的怀念,可能是真的”三十年后的重逢,在周朴园与侍萍的对话中可见其忏悔心态。

(2)罪孽意识《雷》中人物身上,充满了难以摆脱的罪孽之感和赎罪之心,成为该剧悲剧精神的根本。

周萍身上永远摆脱不了其内心的罪孽之感。

他当初不顾一切地与后母发生了乱伦的关系,后来却始终处在深深的罪孽感之中。

在煎熬中,他遇见了青春与美的四凤,他渴望在四凤那儿获得拯救,然而,他与四凤的爱又是一种同母异父的兄妹间的乱伦关系。

难以解脱的周萍,在对其父说了:“爸,你不该生我”后,走上自尽之路。

鲁侍萍身上也有一种罪孽之感,她不愿女儿再走她的路。

偏偏女儿又去了周家,面对不知情的女儿,感到一种深深的罪孽之感,对着女儿哭着说:可怜的孩子,妈不好,妈造的孽,妈对不起你,是妈对不起你。

本想割断四凤与萍的关系,又不想让他俩知道内情,没想到四凤怀上了孩子,面对哀求,她在苦痛中自责: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天啊,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我一个人有罪,我先走错了一步……所有的罪孽都是我一个人惹的。

《雷雨》悲剧的分析

《雷雨》悲剧的分析

《雷雨》悲剧的分析引言《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由曹禺创作于1933年。

作品以大家族的悲剧命运和社会阶级矛盾为背景,展现了当时社会中男女不平等、杨绛阶级丫鬟文化和家族命运的沉重主题。

本文将对《雷雨》这部戏剧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悲剧因素和创作手法。

一、家族悲剧的主题《雷雨》的主要故事情节围绕着徐家的命运展开。

徐家在故事开始时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戏剧家庭:家中有统治家庭的父亲、强势的母亲,还有三个性格迥异的子女。

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徐家逐渐走向了悲剧。

第一个悲剧因素是贫富之间的矛盾。

徐家作为一个富裕家庭,在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同时,也享受着好处。

然而,在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的时代背景下,贫富差距使得徐家的命运逐渐走向没落。

另一个悲剧因素是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

徐家的三个子女中,大儿子建设是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却因为家庭的壮举而无法顺利发展。

二闺女爱新是个既聪明又独立的女性,但却因为家庭的桎梏而无法顺利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小的儿子经学压力逐渐变得自卑,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二、创作手法的运用《雷雨》在创作手法上也有一些独特之处,这些手法为该剧增加了悲剧色彩。

其中,对话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戏剧中,对话是展现人物性格、思想观念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

在《雷雨》中,曹禺通过精彩的对话,深入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际关系,增加了故事的戏剧张力。

此外,曹禺还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强调冲突和矛盾。

剧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表现都有些戏剧化和夸张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凸显出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突出故事的悲剧色彩。

三、社会背景的影响《雷雨》作为一部以家族命运和社会问题为背景的戏剧,自然受到了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的时代。

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

曹禺通过《雷雨》这部戏剧,将社会的阶级冲突和女性地位的低下展现出来。

他希望通过这些描写,唤醒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使社会变得更加公平和平等。

曹禺《雷雨》赏析

曹禺《雷雨》赏析

曹禺《雷雨》赏析曹禺《雷雨》赏析《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出生于天津。

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蜕变》、《家》、《明朗的天》、《黑字二八》、《王昭君》等。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

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

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

《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曹禺在《雷雨》中,描写五四以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以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他所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旧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罪恶。

30年前,周朴园还是一个“大少爷”的时候,曾经勾引使女梅侍萍,后来为了要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将她和新生的第二个儿子赶出门去。

18年前,他又娶了繁漪。

繁漪不堪忍受他像“阎王”似的压迫和“监狱”似的家庭生活,3年前就和他的长子周萍发生恋爱。

但是周萍像他父亲一样,不久就厌弃了她,又去勾引使女鲁四凤。

同时,繁漪的儿子周冲也在爱着四凤。

周朴园继续压迫繁漪,她就只好抓住周萍不放,而周萍却竭力逃避。

繁漪就叫四凤的母亲来带走四凤,以此向周萍报复。

梅侍萍后来嫁给鲁贵,生了四凤。

因此,周萍和四凤原是异父同母兄妹,这种乱伦关系一经发现,家庭悲剧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雷雨》以周朴园和妇女尤其是劳动妇女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同时还表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

周朴园一贯剥削工人,“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

他曾经命令矿警打死了30多个矿工,罢工工人鲁大海前来和他交涉,他后来虽然知道鲁大海就是他的第二个儿子,但他终究毫不留情地镇压工潮,并将鲁大海开除。

曹禺所要表现的这种生活过程,历时30年,而且关系如此复杂,斗争如此尖锐,那么他怎样将这些内容组织在一篇四幕剧中去,正如狄德罗所说,他怎样“由主题的中心直入,仔细分辨剧情开始的时机”呢?从舞台形象的塑造上说,近代话剧在时间和空间上比我国传统戏曲受到更大的限制。

赏析戏剧《雷雨》

赏析戏剧《雷雨》

赏析戏剧《雷雨》戏剧是一种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语言来展示社会活动、塑造完整舞台形象的艺术。

在我国戏剧一般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戏剧集专指话剧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由民族民间的歌舞演变而来的,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舞台形式。

戏剧的基础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演员和布景再现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是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及其观众烈的情感反应,达到教育和审美的目的。

而话剧《雷雨》中的戏剧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的取材、人物、场景、时间都高度集中。

戏剧悬念设置以及戏剧人物语言所具有的性格化与动作性的特点,让我们领略了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曹禺先生的第一个戏剧作品《雷雨》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和一切经典性作品一样,《雷雨》也是说不尽的,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开掘与阐释。

一、剧作结构严谨。

《雷雨》的结构精巧。

采取锁闭式结构。

基本符合西方戏剧结构的“三一律”。

作者在写作时,时间、地点、情节三要素完整一致,人物安排、场景变换、戏剧情节都集中在一定的时空中。

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回顾”和“穿插”手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起来,让新旧矛盾、家庭内部矛盾,周鲁两家的矛盾、封建资产阶级和工人及下层劳动人民的矛盾编织起来,都集中在郁闷的周公馆。

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却把剧情浓缩在24小时内,时间集中、地点集中,从而有力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矛盾激化,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二、激烈复杂的戏剧冲突。

戏剧鲜明而独特的戏剧冲突,既是结构戏剧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又是戏剧赖以表现社会生活的特殊手段。

生动的情节、曲折的矛盾冲突使戏剧的内容更加引人人胜、扣人心弦。

《雷雨》反映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情节安排巧妙,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强。

同时,作者在剧中将矛盾激化、缓和、再激化、再缓和。

节奏紧凑,不给人喘息之机。

雷雨曹禺简单赏析

雷雨曹禺简单赏析

雷雨曹禺简单赏析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雷雨这部戏剧的简单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曹禺的创作风格和作品的艺术魅力。

雷雨是一部以农村为背景的现代话剧,它以一个家庭的故事为主线,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这部戏剧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人性的探讨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作。

首先,雷雨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描绘,展现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在这部戏剧中,曹禺以一个农村家庭为背景,展现了封建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腐败。

在这个家庭中,父亲是一个虚伪和残暴的人,母亲则是一个软弱和无助的女性,而儿子则是一个受封建伦理束缚的懦弱青年。

这个家庭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苦难和无奈。

其次,雷雨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在这部戏剧中,曹禺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命运。

在这个家庭中,父亲虽然虚伪和残暴,但他也有自己的苦衷和无奈;母亲虽然软弱和无助,但她也有自己的坚强和勇气;儿子虽然受封建伦理束缚,但他也有自己的独立和坚持。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雷雨成为了一部充满人性关怀和思考的戏剧作品。

最后,雷雨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和社会的批判,展现了曹禺的创作风格和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这部戏剧中,曹禺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这种对人性和社会的关怀,使得雷雨成为了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的戏剧作品。

总的来说,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雷雨这部戏剧的简单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曹禺的创作风格和作品的艺术魅力。

这部戏剧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描绘和对人性的探讨,展现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成为了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的戏剧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出生于天津。

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蜕变》、《家》、《明朗的天》、《黑字二八》、《王昭君》等。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

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

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

《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曹禺在《雷雨》中,描写五四以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以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他所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旧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罪恶。

30年前,周朴园还是一个“大少爷”的时候,曾经勾引使女梅侍萍,后来为了要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将她和新生的第二个儿子赶出门去。

18年前,他又娶了繁漪。

繁漪不堪忍受他像“阎王”似的压迫和“监狱”似的家庭生活,3年前就和他的长子周萍发生恋爱。

但是周萍像他父亲一样,不久就厌弃了她,又去勾引使女鲁四凤。

同时,繁漪的儿子周冲也在爱着四凤。

周朴园继续压迫繁漪,她就只好抓住周萍不放,而周萍却竭力逃避。

繁漪就叫四凤的母亲来带走四凤,以此向周萍报复。

梅侍萍后来嫁给鲁贵,生了四凤。

因此,周萍和四凤原是异父同母兄妹,这种乱伦关系一经发现,家庭悲剧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雷雨》以周朴园和妇女尤其是劳动妇女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同时还表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

周朴园一贯剥削工人,“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

他曾经命令矿警打死了30多个矿工,罢工工人鲁大海前来和他交涉,他后来虽然知道鲁大海就是他的第二个儿子,但他终究毫不留情地镇压工潮,并将鲁大海开除。

曹禺所要表现的这种生活过程,历时30年,而且关系如此复杂,斗争如此尖锐,那么他怎样将这些内容组织在一篇四幕剧中去,正如狄德罗所说,他怎样“由主题的中心直入,仔细分辨剧情开始的时机”呢?从舞台形象的塑造上说,近代话剧在时间和空间上比我国传统戏曲受到更大的限制。

传统戏曲的演出,不需要近代话剧舞台上所应用的布景和幕,即使应用,总是带有虚拟性质,因此剧作家可以较自由地来处理他的内容,大致按照矛盾冲突的发展的自然程序,从头到尾表现出来。

例如元代杂剧作家纪君祥在《赵氏孤儿》的楔子和五折戏中,从头至尾表现了历时20年的屠岸贾迫害赵盾祖孙三代以及赵氏孤儿为家族报仇的故事。

曹禺当然不能再用这种结构,必须根据话剧舞台的条件采用新的方法,更紧凑更集中地来组织戏剧动作。

他在《雷雨》中,将前后30年的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许多矛盾冲突集中在“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的光景”的一天之内以及基本上在周朴园家的客厅来展开,他的这种苦心经营的结构艺术,主要是从欧洲的一些剧作家那里得到借鉴的。

希腊悲剧作家,由于当时特殊的演出条件以及取材于观众早已熟知的神话传说,一般都从戏剧冲突的发展过程的中间或者将近结尾之处着笔,并不从头演起,而将过去情节由歌队歌唱出来。

其后,易卜生继承并发展了希腊悲剧的结构特征,形成他那特殊的“回顾方法”,将过去的情节和现在的情节交织起来,以“过去的戏剧”来推动“现在的戏剧”,甚至在舞台上演出的戏剧只是过去的戏剧的结果。

在《玩偶之家》中是如此,而在《群鬼》中尤为突出:集中在从上午到次日黎明的时间内所表现在舞台画面中的戏剧动作,不过是将近20年前所发生的事件的结果,“父亲造的孽要在儿女身上遭报应”,等到剧中人阿尔文太太说明她丈夫生前的许多荒唐行为并且指出正要结婚的欧士华和吕嘉纳原来是同父异母的兄妹之后,悲剧就立刻发生了。

曹禺的《雷雨》在某些方面曾受到易卜生的《群鬼》的影响。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雷雨》和《群鬼》的结构上的某些相似之处,并不是曹禺任意仿效易卜生,而主要取决于他自己的创作意图。

曹禺所以要从30年前的矛盾着眼,而从一天之内的冲突落笔,我们应该从《雷雨》的主题思想来找到解释。

在他看来,一切剥削阶级的罪恶,都有历史根源,而且愈来愈严重,因此只有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才能彻底揭露旧中国家庭和社会制度的弊害,才能充分表现受害者的悲惨命运。

这样描写,对于小说家来说并不算太困难,但是舞台的容量却有限度,因此对于曹禺来说,什么是《雷雨》剧情开始的最好时机,从30年前周朴园勾引和遗弃梅侍萍开始,还是从3年前周萍和繁漪发生不正常的恋爱开始,或者从现在开始,这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现在,他以“现在的戏剧”为主,而将“过去的戏剧”穿插其间以便产生推动作用,这个“剧情开始的时机”显然是十分有利于主题思想的表现的。

可是这种结构方法却给剧作家带来一些困难,他一方面既要揭开现在的矛盾,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前情必须逐步交代,因此他就必须苦心经营,巧作安排。

曹禺先交代3年前的事,到第二幕才揭开30年前的帷幕,这样不但有条不紊,而且使矛盾冲突得到合理的发展。

《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所以如此尖锐复杂,原因在于剧中人物之间有阶级的对立和思想的分歧。

曹禺非常熟悉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并选择最好的时机从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性格。

在开幕的那“一个初夏的上午”以前,所有人物像在生活中一样,都有各自的贯串动作。

周朴园在3天前刚从矿上回来,正在设法镇压工人罢工运动。

像父亲一样自私虚伪的周萍,为了摆脱繁漪,正想离家到矿上去。

繁漪不甘忍受封建压迫,可是找不到出路因而采取个人主义的报复手段,为了破坏周萍和四凤的关系,早已通知四凤的母亲到周家来。

那个天真幼稚而曾受到“五四”民主思想影响的周冲,正在爱着四凤。

四凤两年没有看见母亲,听说她要来很高兴,可是想起自己和周萍的事又很着急。

她父亲鲁贵是个卑鄙恶俗的奴才,想从女儿身上捞一笔钱。

而在周家的门房里,工人代表鲁大海等着要见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

至于那个30年来含垢忍辱而善良正直的侍萍,本在济南一个学校里做女工,现在正坐火车赶来,她唯一的人生理想便是希望女儿不再蹈她的覆辙。

我们从曹禺所设想的各个人物的贯串动作中可以看到,只有当剧作家对于开幕以前的人物的活动和经历等胸有成竹时,那么开幕以后的戏剧动作才能迅速展开。

而所谓“剧情的开始”,并不如亚里斯多德所理解的那样,“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亚里斯多德《诗学》第七章,人民文学出版社。

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剧作家所描写的不过是有着普遍联系而又自成首尾的某一片段而已。

开幕之后,我们看到“在周宅的客厅里”,四凤在“滤药”,鲁贵在“擦着矮几上的银烟具”。

这一场很长,其中穿插着鲁大海的上场和周冲的过场。

作者在这第一场中,并不平铺直叙,而是通过鲁贵用威吓哄骗的手段向四凤要钱这一动作,表现了鲜明的父女两人的不同性格,而从性格的矛盾中,生动地交代了许多幕前情节。

他在交代这些幕前情节时,没有脱离人物的性格,而将叙述和动作结合起来,这就使人不会感到沉闷,而在不知不觉中被逐步引导到戏剧冲突的中心。

四凤所“滤”的“药”一直贯串在第一幕中,到第一幕快要结束时,曹禺通过周朴园强迫繁漪吃药这一生活细节,揭露了夫妻之间的深刻矛盾,表现了两个互相对立的性格。

此外,正当鲁贵恬不知耻逼着四凤承认她和周萍的关系时,鲁大海突然上场,这一穿插在结构上具有重要意义。

从另一方面说,鲁大海的上场可以使得父女两人那个场面富于变化因而更加紧张,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在于揭露了资本家周朴园和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展现了这个“体面”家庭的阶级实质和周萍的腐朽的精神面貌。

至于周冲的过场,给他以后向母亲说明他爱四凤作了准备。

但是鲁贵父女这个场面很长,占第一幕三分之一的篇幅,因此难免露出一些雕琢的痕迹——例如鲁贵过于唠叨,一再拦阻四凤送药上楼,曹禺自己后来甚至嫌它“写得嗦,不好”张葆华《曹禺同志谈剧作》,《文艺报》1957年第2期。

但是由于其中交代前情相当生动,各种矛盾的线索已开始交织起来,这一场戏颇能引人入胜。

曹禺在这以后的几个场面中,一方面迅速发展矛盾冲突,一方面继续交代前情。

《雷雨》既以描写这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生活为主,作者就首先要着重表现四凤和繁漪、繁漪和周萍以及周朴园和繁漪之间的矛盾。

周萍明天要离家到矿上去做事,这就使得早已存在的复杂矛盾更加尖锐化和表面化,而四凤和繁漪的命运,也将因此发生新的变化。

周萍的这个决定,自然会使我们联想到许多问题:他为什么要走?那么四凤怎么办?繁漪的态度怎样?关于周萍明天要走这一情节,曹禺并不用简单的方法随便加以叙述,而是在四凤和繁漪的场面中结合人物的内心活动交代出来的,这就增强了戏剧的效果。

繁漪是主妇而四凤是使女,但是两人都爱周萍,繁漪分明怀着敌意可又不便露出声色,因此吞吞吐吐地追问,而四凤却兢兢业业地故意回避,这是一场充满内心动作的戏,十分耐人寻味。

繁漪和周萍过去的乱伦关系,系由周朴园间接所造成,而在现在的家庭生活中,他们之间的矛盾表现得很突出。

因此,曹禺在第一幕中有必要描写这两个人的场面。

一般剧作家,可能开门见山直接表现两人相见的场面,但是曹禺先写周冲向繁漪说明他爱四凤,然后再让周萍上场,因为有周冲在一起,两人谈话表面上装模作样,实际上皮里阳秋,而繁漪所说的“我怕你是胆小吧”和“这屋子里曾经闹过鬼”,已经是锋芒毕露,砭人肌骨。

剧作家处理矛盾冲突的发展,应该根据生活逻辑,既要放得开,又能收得住。

繁漪在名义上是周萍的母亲,这种暧昧关系当然不能随便公开,而她对于周萍的追求和周朴园对她的压迫,在程度上成正比例,只有当她继续受到压迫时,她才会一步紧一步抓住周萍不放。

同时,曹禺在第一幕中所着重表现的是周朴园这个反面典型,因此,繁漪、周冲和周萍那个场面,从某方面说来,只是一个引子。

周朴园以一个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姿态,出现在舞台上。

曹禺从侧面描写他忙着会客,暗示他正在设法对付工潮,所以等他上场以后,就谈到矿上已经复工,鲁大海已被开除。

他会见家里人,一点没有情感,而且看着表说,“十分钟后我还有一个客来,”催着儿子说话,俨然一副从德国学来的资产阶级讲生意经的神气。

他一见繁漪的面就说她有病,强迫她吃药,很冷峻地说:“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在这里就出现了第一幕的高潮。

高潮是矛盾冲突发展的顶点,在每一阶段中都有一个顶点,每一幕的高潮再逐步上升,最后形成全剧的高潮而至解决。

曹禺在这一高潮中,从正面和侧面揭露了周朴园对家庭的专制统治和对工人的残酷手段,因而使得戏剧动作更进一步地向前发展。

戏剧动作在第二幕迅速发展。

在侍萍上场以前,作者先写周萍和四凤之间以及周萍和繁漪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使她在更加紧张的气氛中出现,形成一触即发之势。

而侍萍的出现,使矛盾冲突更加尖锐复杂。

在“现在的戏剧”开幕之后,通过侍萍揭开了“过去的戏剧”的帷幕,两者交织起来,戏剧动作于是逐步推向总的高潮。

在这过程中,周朴园的罪恶彻底被揭发,我们还看到了由于他的罪恶,侍萍和四凤无辜遭受了悲惨的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