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眼和视觉》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与视觉》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与视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53d1707941ea76e59fa04c6.png)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与视觉》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知道自己能看,但是,学生往往并不了解眼的结构及视觉的形成过程,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因此需要着力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解决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突破视觉形成过程及近视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是,七年级的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过物理光学课程,对透镜折射光线的作用不能清晰且形象地理解和用,更不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的特点。
所以,仅借助于文字和图片去教授该知识点,一般的学生会难以理解视觉形成与矫正的原理,最后就只能干涩记忆。
三、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利用激光笔等器材构建“正常眼的成像“,了解“观察不同距离物体时晶状体曲度变化”的情况;2、通过模拟近视成像过程,归纳总结出近视的成因;3、用凸透镜和凹透镜分别对近视成像进行矫正,探究出近视矫正需要配戴凹透镜,培养科学探究能力;4、学会将实际问题与相关知识点相结合,举例说明矫正视力可以用的手术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让学生认同生物学知识能够改善人类生活,关注视力保护,爱惜眼睛珍惜生命,激发社会责任和生命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视觉形成过程;2、通过构建模型,理解看不同距离物体时晶状体的曲度是不一样的;3、理解近视的形成原因及矫正五、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用”戴眼镜不好的地方“的视频(里面是学生戴眼镜后造成的一系列搞笑的麻烦事),让戴眼镜的学生“感同身受”让他们联想到自己也有发生过,让没戴眼镜的学生心生警惕,不由想了解近视是怎么得的,提出“近视是如何形成的?”详细过程:通过之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视觉的形成有了一定的了解。
好的视力对我们的生活来说非常重要,来,我带你们看近视人群的囧事吧。
(视频)真是一把辛酸泪,我们近视眼只看得清近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看上去就是模糊的,这就是近视的特点。
那么近视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眼和视觉》教学设计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眼和视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8d429f576eeaeaad1f33055.png)
《眼和视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眼和视觉,本节课是学习了有关人体的营养、消化、体内物质的运输和废物的排出等知识之后,向同学介绍的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中眼与视觉的知识,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既是知识的介绍,又是很好的一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关爱盲人的情感。
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1)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2)通过分析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示意图以及相关资料,了解视觉形成的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的方法。
(4)认同视觉卫生,关爱、帮助视觉有碍的人。
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2)通过分析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示意图以及相关资料,了解视觉形成的过程。
难点:通过分析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示意图以及相关资料,了解视觉形成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眼睛与视觉”这部分内容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不仅对结构与功能感兴趣,更对与眼睛有关的疾病感兴趣,尤其是与他们密切相关的“近视”,想要清楚地了解为什么。
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头脑中的感性材料,利用启发性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去认识,不断地培养能力。
三、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眼球结构示意图。
2、生物兴趣小组制作简易的眼球结构模型。
3、预习课本。
四、课时:1课时六、板书设计眼和视觉一、眼球的结构和功能二、视觉的形成1→4→8→9→7→10→大脑三、近视的形成及矫正大、长、远、前、凸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d0686a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0a.png)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和问题。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5.创设互动式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表达能力。
1.学生对眼睛的日常保护意识较弱,需要引导他们关注眼睛健康,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
2.学生在观察、实验等方面的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待加强,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合作效果。
4.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点的理解可能较为困难,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4.教师通过设问、引导、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2.使学生认识到眼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养成保护眼睛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
4.通过学习眼睛和视觉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眼睛的结构、功能以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2.强调眼睛保护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3.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题: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旨在巩固学生对眼睛结构、功能及视觉形成过程的理解。
4.6.1眼和视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6.1眼和视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4c0174b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ba.png)
- 错误。(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是视觉形成的关键)
3. 选择题:
- 下列哪一项不是眼球的主要组成部分?
D. 耳蜗
- 视觉形成过程中,光线在眼球内部经过哪两个结构发生折射?
A. 角膜和晶状体
4. 简答题:
- 视觉形成的过程:光线进入眼睛,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物象,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将物象信息转换为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进行解析,形成视觉。
-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 设置实践环节,如观察眼球模型、显微镜观察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视觉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存在主要问题
- 教学管理方面,课堂纪律管理不够严格,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效果。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眼睛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眼睛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3. 实验器材:如果课时允许,准备眼球模型、显微镜等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观察眼球结构,增强对视觉形成过程的理解。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提前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以适应小组合作学习和实验操作的需要。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眼和视觉》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5. 增强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6203890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f.png)
4.反思与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学习成果,提供反馈和建议,促进彼此的进步。反思与评价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根据同伴和教师的反馈进行改进,提高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课堂导入:通过展示眼睛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眼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情境模拟:模拟眼睛的功能,如通过放大镜观察细小的物体,让学生感受眼睛的重要性。
3.情境体验:设计眼保健操,让学生亲身体验眼睛的疲劳和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眼睛的功能和视觉的形成过程,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眼球模型和图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利用显微镜观察眼球切片,让学生亲身体验视觉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分组讨论视觉现象的产生原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4.设计眼保健操,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2.小组分享: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能,强调眼睛在视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强调光线、眼球和大脑之间的协同作用。
3.总结视觉现象的产生原理,强调色觉、暗适应和立体视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观察任务,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2.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旨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眼和视觉的知识,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以及视觉现象的产生原理。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七年级生物下册《眼和视觉》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生物下册《眼和视觉》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28309ca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98.png)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眼睛为什么能看见东西?”“近视眼是如何形成的?”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采用案例分析法,提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如何预防近视眼?”等,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
3.鼓励学生提问,对他们的疑问给予积极回应,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课堂互动性。
2.设计课堂小结环节,让学生通过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眼和视觉的理解。
3.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小组展示、口头提问、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4.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引导他们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5.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视觉错觉图片,引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眼睛为什么会欺骗我们?”
2.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与眼和视觉相关的有趣现象,如眼睛疲劳、近视眼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4.实践操作,加深知识理解
案例中设计了制作眼球模型、观察眼球切片等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眼球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使知识掌握更加牢固。
5.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在本案例中,教师采用了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小组展示、口头提问、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案例中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眼和视觉知识。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生物下册《眼睛与视觉》教案:探究人眼视网膜的构成
![七年级生物下册《眼睛与视觉》教案:探究人眼视网膜的构成](https://img.taocdn.com/s3/m/c0b37e6b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85.png)
七年级生物下册《眼睛与视觉》教案:探究人眼视网膜的构成探究人眼视网膜的构成一、教学背景人类眼睛是视觉感知的重要器官,需要了解人眼的结构和功能,才能更好地了解视觉的实现过程,从而更好地保护眼睛健康。
本教案以人眼视网膜的构成为主题,帮助学生探究人眼的结构和功能,并了解常见的眼疾和保护眼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了解人眼的结构和功能;2.了解视网膜的构成和作用;3.掌握常见的眼疾和保护眼睛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人眼的结构和功能、视网膜的构成和作用、常见的眼疾和保护眼睛的方法;难点:视网膜的构成和作用。
四、教学设计1.导入(10分钟):通过谈论人类眼睛的价值和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并出示一些有关人眼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人眼的好奇心。
2.探究眼睛的结构和功能(2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讲解,向学生介绍全球范围内对不同种族、年龄和性别的人眼的结构进行的研究。
同时,让学生探索人眼的组成部分,如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等,了解每个部分的作用和功能。
3.讲解视网膜的构成和作用(50分钟):在探究完眼睛的结构和功能后,老师将介绍视网膜的构成和作用,让学生了解视网膜的神经元组成和功能,并理解视觉刺激的处理过程。
同时,让学生沉浸在多媒体展示的具体实例中,让他们更好地探究视网膜的构成和作用。
4.常见眼疾的预防和保护眼睛的方法(20分钟):让学生理解视网膜的构成和作用后,向他们介绍一些常见的眼疾和保护眼睛的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季节、环境和健康问题等信息,例如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和紫外线等,来介绍常见的眼疾和保护眼睛的方法。
5.小结(10分钟):通过识别和总结,让学生可以在将来对视觉过程和保护眼睛的方法进行方法和决策。
一些识别和结论可能是:•视网膜是眼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负责处理视觉信息,并向大脑发送信号;•眼睛的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等;•保护眼睛的方法包括减少对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戴好防晒眼镜、保持饮食平衡和洁净的手等;•学生应该保持注意力集中,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并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与视觉)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与视觉)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c0925db5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43.png)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眼睛和视觉的了解多停留在日常生活经验层面,对于眼睛的精细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的认识相对模糊。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眼睛结构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从生活实际出发,关注眼睛的生物学特点。
3.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眼睛的美丽和视觉的奇妙,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眼睛的结构与功能
-介绍眼球壁和内容物的组成,讲解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通过模型、实物和图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眼睛的构造,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视觉形成过程
-演示光线经过眼球各部分的过程,讲解光觉、色觉和视觉的概念。
6.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了解眼睛的趣味知识,如眼睛的颜色、眼神的奥秘等。在下节课前分享自己的发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7.布置一道开放性问题:如何帮助视力障碍者改善生活?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化解难点知识。
-以生活中的视觉现象为切入点,如彩虹、夜视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视觉原理。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近视、远视和散光的成因,鼓励他们提出预防措施和矫正方法。
3.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简单的视觉实验,如光线的传播、视力的检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视觉原理。
-分析视觉形成过程中,各结构如何协同工作,使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
3.近视、远视和散光
-讲解近视、远视和散光的成因,分析它们对视觉的影响。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第一节第1课时 眼和视觉教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第一节第1课时 眼和视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b2f146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c1.png)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眼和视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阐明视觉的形成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示意图、模型,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学习视觉产生的过程,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2)有自觉关爱盲人的意识,懂得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及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眼的成像情况。
2.教学难点: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过程及近视眼的成像情况。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眼球的结构模型,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示意图,视觉形成的视频,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视频。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学生在食堂吃饭的图片,并创设情境:假如你在用餐,你会看到饭菜的形状和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你还会听到同学的谈话。
你能说出上述五种感觉分别来自身体的哪个部位吗?这些感觉对你完成就餐有什么意义?讲述:这五种感觉分别来自眼、鼻、舌、皮肤和耳。
这些感觉能使我们感受到饭菜的色、香、味,享受用餐过程,并能使我们全面、准确地感知吃饭时环境的变化,及时地作出判断和反应。
那么,人体是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互动授课1.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感觉器官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大脑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我们才产生了各种感觉。
而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是来自视觉。
视觉的形成当然离不开眼睛,眼睛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展示眼球的结构模型,引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观察,说出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启发、帮助学生总结和完善知识。
2.互动:小组间的同学互相观察,找出我们俗语所说的“黑眼珠”和“白眼球”分别指的是眼球的哪个结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眼与视觉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眼与视觉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4c1e7db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33.png)
1.课堂总结:在本节课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眼睛的结构、视觉形成过程和色觉等特点。
2.学生自评: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价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发现自身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3.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给予他人建议和鼓励,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4.教师评价: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任务:“请你们小组合作,探讨如何保护眼睛,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保护眼睛的方法,如合理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等。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总结出良好的用眼习惯。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眼球的结构、视觉形成过程和色觉等特点。
3.生活实例:分享一些与眼睛健康相关的真实故事,如因长时间沉迷于电子产品导致的近视,让学生意识到眼睛健康的重要性。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如:“眼球的结构有哪些部分?”“视觉是如何形成的?”“色盲是如何产生的?”等。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培养综合能力: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设计制作眼球模型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生物下册《眼睛与视觉》教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眼睛与视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98749d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34.png)
七年级生物下册《眼睛与视觉》教案一、教学背景此教案是为了七年级生物下册中的《眼睛与视觉》这一章节而设计的。
本章主要介绍了人类的眼睛结构和功能,以及与视觉相关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眼睛结构的分析以及眼睛在光的作用下产生图像的原理,并能够解释视物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眼的主要结构:眼眶、眼球、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等。
–理解光在眼睛中的作用过程,包括折光、聚焦、像形成等。
–掌握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人眼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能够解释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方法。
–能够分析光的作用过程,解释视物产生的原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增强学生对自身视觉健康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人眼结构和视觉原理。
–掌握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教学难点:–分析光在眼睛中的作用过程。
–理解像的形成原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回答上节课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与眼睛和视觉相关的现象和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看到周围的事物的呢?2. 学习目标呈现(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人眼的主要结构。
•引导学生思考:每个部分的功能是什么?3.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PPT,详细介绍人眼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包括眼眶、眼球、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等。
•引导学生边听边记,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4. 实例演示(15分钟)•利用实验器材和实物模型,模拟眼球在光的作用下的变化。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引导学生分析光在眼睛中的传播过程和图像的形成原理。
5. 探究活动(20分钟)•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解释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方法。
•展示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结果,其他组员可以提问和补充。
七年级生物下册《眼睛与视觉》教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眼睛与视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05837e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1d.png)
七年级生物下册《眼睛与视觉》教案•相关推荐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眼睛与视觉》教案【学习目标】1、说出眼的基本结构。
2、视觉形成的过程。
3、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学习重点】1、说出眼的基本结构。
2、视觉形成的过程。
3、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学习难点】视觉形成的过程及预防近视的对策。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图片见书P79)外层______:眼球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______: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中层:虹膜:中层前部,有色素,中央是____,通光脉络膜: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睫状体:连接_______和_______的中间部分.内层:_________:上有大量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内容物晶状体:像凸透镜,曲度可以调节,使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2.视觉的形成:(1)成像: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在视网膜上形成_____(2)形成视觉:外界光线在视网膜上成像,感光细胞产生兴奋,产生神经冲动传输给大脑皮层的神经,形成视觉二、自主学习、合作展示交流:探究1近视眼的`原因由于眼球__________过长,或晶状体______过大,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物像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而视觉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___探究2近视眼的矫正方法1、近视眼由于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故应配戴________.纠正。
2、看P82图4—51,了解预防近视应做到哪“三要”和哪“四不要”?三、盘点收获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师强调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四、课堂达标1、眼球的瞳孔、晶状体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A.镜头光圈和胶卷B.胶卷镜头和光圈C.光圈镜头和胶卷D.镜头胶卷和光圈2、为了预防近视眼,应该是()A.走路看书B.在强光下看书C.不躺卧看书D.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3、依据“眼球的基本结构图”回答以下问题:(1)有的同学沉迷于上网,不但影响了学业的发展,而且因长时间近距离注视电脑显示屏,容易导致[E] 凸度增大且不能恢复原状而形成。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眼与视觉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眼与视觉](https://img.taocdn.com/s3/m/18f8b6a7a0116c175f0e4849.png)
《眼与视觉》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周宝莹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拆装眼球模型阐明眼球各部分的结构;
(2)使用手电筒探究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阐明视觉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调查本班近视情况,领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2)尝试观察眼球模型、观察同桌的眼睛等小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意识;
(2)认同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
2.教学难点:眼球各结构的功能。
三、教学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74833b1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33.png)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讲解眼睛的重要性和保护眼睛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同时,通过介绍我国视力状况和视力保护政策,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我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物学研究,关注视觉健康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2.讲解:详细讲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以及眼睛的保护和视力保健知识。
3.演示:利用多媒体演示和模型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4.讨论: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5.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强调眼睛保护和视力保健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我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强调眼睛保护和视力保健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同时,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物学研究,关注视觉健康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五、作业布置
在布置作业时,我注重作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3.教学策略:
(1)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创设互动、探究式的学习环境。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通过分析和探究解决问题。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体验视觉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教学评价:
(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五、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471605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f0.png)
3.视觉的重要性和保护视力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眼睛的结构与功能;
(2)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3)学会保护视力。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眼睛的构造和功能,分享学习心得;
2.实验探究:设计简单的视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视觉形成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视觉作品创作: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创作与视觉相关的艺术作品,如海报、漫画等;
4.视力检测:组织学生进行视力检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视力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1.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重点和次要点;
2.用大号字体标注关键词,增强视觉效果;
3.采用流程图、表格等形式,使知识结构更加直观;
4.在适当位置留白,方便实时添加课堂生成的内容。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眼睛结构及其功能关系的理解不够深入;
2.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操作不当或理解困难的情况;
2.组织课后访谈,了解学生的收获和困惑;
3.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互动情况。
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观点,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设计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巩固练习;
4.定期进行教学总结,与同事交流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更感兴趣,如人体感官系统、健康生活等。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已形成一定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但自主学习能力仍有待提高。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眼与视觉 教案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眼与视觉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68f7763b3567ec102d8a49.png)
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眼与视觉【教学目标】1、说出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2、说出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3、说出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4、知道保护眼睛和耳朵的基本常识。
【教学重难点】1、眼球的结构和耳的结构2、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播放闪电图片和雷声)设想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时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学生回答:跑回家、找地方躲起来等。
)你是怎样做出天要下雨的判断的?(学生回答: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生活经验等。
)你感觉到天气骤变以及做出的相应反应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和系统完成的?(学生回答:眼睛、耳朵、大脑、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
)❑乌云:看——视觉❑狂风:感——触觉❑闪电:看——视觉❑雷鸣:听——听觉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那么,人体是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课时《眼与视觉》学习任务一:自主预习:教材第79页图4-47“眼球的结构和功能”1、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1)请同学们利用一分钟的时间熟悉眼球的结构,然后通过眼球模型,分析眼球的结构,并说出每一部分结构的功能。
(2)学生熟悉眼球结构,教师出示眼球模型,学生解说。
教师强调:(板图)我们俗话说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两部分?(师生共同分析)白眼球——巩膜;黑眼球——虹膜。
虹膜内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现了蓝眼、褐眼等。
(3)观察课本P89人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图,完成讨论1、2。
(4)观察图Ⅳ-46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说一说眼球的晶状体、瞳孔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5)观察比较猫的眼睛在亮处(左)和暗处(右)的不同,说说这是为什么?人的瞳孔也能这样吗?2、练一练(1)有人喜欢对别人“翻白眼”,人们通常所说的“眼白”是()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和视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眼和视觉,本节课是学习了有关人体的营养、消化、体内物质的运输和废物的排出等知识之后,向同学介绍的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中眼与视觉的知识,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既是知识的介绍,又是很好的一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关爱盲人的情感。
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2)通过分析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示意图以及相关资料,了解视觉形成的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的方法。
(4)认同视觉卫生,关爱、帮助视觉有碍的人。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2)通过分析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示意图以及相关资料,了解视觉形成的过程。
难点:
通过分析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示意图以及相关资料,了解视觉形成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眼睛与视觉”这部分内容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不仅对结构与功能感兴趣,更对与眼睛有关的疾病感兴趣,尤其是与他们密切相关的“近视”,想要清楚地了解为什么。
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头脑中的感性材料,利用启发性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去认识,不断地培养能力。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眼球结构示意图。
2、生物兴趣小组制作简易的眼球结构模型。
3、预习课本。
四、课时:1课时
六、板书设计
眼和视觉一、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二、视觉的形成
1→4→8→9→7→10→大脑三、近视的形成及矫正
大、长、远、前、凸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