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面瘫的表现,三大表现应重视
精选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是什么(养生小贴士)
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是什么
面瘫是一种非常难受的疾病,一般患有面瘫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面肌的运动,以至于面部不能正常的做出一些表情,不过在临床上也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那么有哪些区别呢?
周围性面部神经麻痹时,患侧面部上、下表情肌(不包括由动眼神经支配的提上睑肌)均瘫痪,属驰缓性麻痹。
典型的周围运动性面神经麻痹,常为一侧性,并与病变所在部位同侧。
一侧周围性面神经损害引起的面瘫,表现为睑裂变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变低或歪向健侧,皱额及闭眼不能,露齿、鼓颊和吹哨时发现肌肉瘫痪。
由一侧皮质延髓束损害引起的中枢性面瘫,主要表现为下半部面肌瘫痪,即只有鼻唇沟变浅和口角变低,露齿、鼓颊和吹哨时出现肌肉瘫痪,而皱额及闭眼仍属正常,或可较对侧稍无力。
由皮质延髓束损害所致的中枢性面瘫,只有在随意运动时出现肌肉瘫痪,而情感运动(如哭或笑)时的不随意收缩仍存在。
当锥体外系的基底节、丘脑或丘脑下部损害时,则引起情感性面医学教育网原创瘫,表现在笑或哭等情感运动时有面肌麻痹,而随意运动时面肌仍能收缩。
周围性面瘫时,随意运动及情感运动均发生肌肉瘫痪。
意识不清和不合作的病人,可观察面部的表情动作或给予压眶等疼痛刺激,使其面肌收缩,比较两侧是否对称,借以决定是否有面瘫。
在两眼闭合的昏迷病人,用手指扳开其睑,然后突然放松,此时两眼立即闭拢; 如有面瘫,则该侧上睑掉下较慢且闭合不完全;若扳开上睑遇有阻力,则提示病人尚非昏迷。
面瘫的中医辨证施治应注意什么
84面瘫的中医辨证施治应注意什么周发林面瘫可以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两种类型,可以利用头部MRI或CT等手段和方式进行鉴别。
面瘫主要表现为一侧表情肌瘫痪,发病具有突发性特点,同时同侧额纹、皱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整个面部被健康一侧牵扯。
中医称其为“吊线风”“卒口癖”等。
一、面瘫的表现面瘫患者发病多为突发性,一般都是一觉醒来后发现一侧面部肌肉麻木呆板,无法抬眉、沉眉、鼓气、噘嘴,眼睛不受控制流泪,嘴角向一边下垂倾斜,喝水、刷牙漏水,进食存食,味觉减退。
而且部分患者的病程比较长,长时间患病可能会导致患者患侧肌肉痉挛,口角向反侧牵引,伴随出现肌肉紧张。
二、面瘫的中医辨证分型1. 外感风寒:外感风寒导致的面瘫,会出现口眼歪斜、畏风多汗、面紧拘急、瞬间流泪等情况,大部分是由于吹凉风导致。
中医面诊,患者舌一般呈淡红色,舌苔白。
诊脉脉浮紧或者浮缓。
2. 风热侵袭:大部分患者表现为突然口眼歪斜,面部松软无力,或者出现耳鸣、咽喉肿痛等症状。
面诊舌红,舌苔薄黄。
诊脉脉浮滑或者处于浮数状态。
3. 痰热腑实:患者表现为口眼歪斜,兼具牙龈肿痛、口渴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厚,诊脉脉滑。
4. 肝胆湿热: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耳内出现剧痛或者起疹,同时伴有口苦纳呆、大便不爽、厌油腻、苔黄腻等情况。
诊脉脉弦细数或者存在弦滑的脉象。
5. 肝阳上扰:患者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目赤耳鸣、急躁易怒等情况,面诊舌红少津,诊脉脉弦。
6. 肝郁气滞:患者症状口眼歪斜,同时存在明显的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肋胀满,走窜不定。
面诊舌暗,舌苔薄白,诊脉 脉弦。
7. 脾虚湿盛:患者症状口眼歪斜,同时伴有脘腹胀满、食欲缺乏、渴不欲饮、肢体困重等情况。
面诊舌红苔黄腻,诊脉濡数。
8. 正气不足:患者口角歪斜比较严重,一般在3个月以上,闭眼时眼肌无力同时闭眼露白,患侧肌肉无力,同时存在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等情况。
面诊舌淡红,舌苔薄而白,诊脉脉沉细弱。
面瘫的三种表现症状
面瘫的三种表现症状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现如今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没有年龄限制。
平常吹空调、受了凉风、运动过后等都会导致面瘫的发生,连脸部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微笑表情都不能完成。
那么面瘫的症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中枢性面瘫:于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
面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面下部肌肉出现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健侧。
中构性面神经麻痹时,颜面不对称并不明显,移行于面肌痉挛者极为罕见。
中枢性面瘫往往伴有偏瘫之其他体征,如腱反射异常、Babinski氏征等。
周围想面瘫:引起病灶同侧全部颜面肌肉瘫痪。
也就是说,上下部面肌都发生瘫痪,由于眼轮匝肌麻痹,故眼睑不能充分闭合,闭眼的同时眼球上窜,在角膜下缘露出巩膜带(贝尔氏征)。
患者闭嘴时,颊肌极为松驰,故口角下垂,船帆征阳性。
抬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眉毛较健侧低,睑裂变大,内眼角不尖,眼泪有时外溢。
示齿或笑时,口角向健侧牵引,口呈斜卵圆形。
说话时,发唇音不清楚。
由于颊肌的麻痹,食物贮留于颊肌与牙龈之间,以致患者必须用筷子将食物掏出。
乳儿发生面神经麻痹时,吸吮受限。
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面部无表情,双侧额纹消失,双眼不能闭严,贝尔氏征阳性。
双侧鼻唇沟变浅,口唇不能闭严,口角漏水,进食时,腮内存留食物,言语略含混不清。
情感性面瘫:些患者平常并无明显的面瘫表现,随意运动时,面肌仍能收缩,但是在进行情感运动如笑或哭,才显示出面肌麻痹,这就是情感性面瘫,它属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系由锥体外系的基底节、丘脑或丘脑下部损害所致。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通常由病毒感染、创伤、寒冷等因素引起。
02
病因及病理机制
中枢性面瘫病因及病理机制
病因
多为脑干病变,如脑梗死、脑出 血、脑炎等,也可由外伤所致。
病理机制
病变位于大脑皮质下的锥体束, 导致面部肌肉失去上位神经的支 配,从而发生面瘫。
周围性面瘫病因及病理机制
病因
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带状疱疹、膝 状神经节炎等。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汇报人: 2023-12-11
目录
• 概述 • 病因及病理机制 • 症状及表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及预后 • 预防及日常护理
01
概述
中枢性面瘫定义
病变部位
中枢性面瘫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脑皮质、皮质下白质及内 囊等区域。
症状表现
中枢性面瘫患者往往出现病灶对侧下半部表情肌的瘫痪, 伴有病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鼓腮和吹口哨时病变侧漏气等表现。
THANKS。
周围性面瘫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面部肌肉瘫痪,口角向 病灶对侧歪斜,但额纹不消失,仍能皱眉。
鉴别其他原因引起的面瘫:如莱姆病、糖尿病、酒精中毒、病毒感染等 引起的面瘫。
05
治疗及预后
中枢性面瘫治疗及预后
治疗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脑梗塞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等治疗 ,脑出血患者需要进行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同时可辅以针灸、理疗等康复治疗,以促进面神经功能 的恢复。
周围性面瘫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急性起病,一侧面神经麻痹,额纹消失且不能皱眉,眼裂增大且不能闭合,鼻唇沟 变浅,口角下垂且向病灶对侧歪斜。
关于面瘫病的科普知识
关于面瘫病的科普知识王奶奶今年71岁,患脑血管疾病多年,某天在家吃饭时,突然出现口角下垂的现象,嘴里的食物无法正常咀嚼。
家人连忙将其送至医院,医生经过诊断,认为可能是面瘫疾病,并开了一些用于治疗面瘫的药物,叮嘱家人注意患者的保暖,若有问题,随时进行复查,很快就能痊愈。
1什么是面瘫?人体的颜面肌包含表情肌与咀嚼肌两大类,顾名思义,可以引导人做表情,行使咀嚼功能。
其中,表情肌由面神经牵引支配,咀嚼肌由三叉神经运动牵引支配。
通常面瘫患者主要表现为面神经麻痹,依照症状体征差异,可以用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进行区分。
其中,中枢性面瘫受损趋于为侧皮质-脑桥束,由于上组面肌没有受累现象,因此瘫痪主要集中于病变对侧下组面肌,同时在其一侧会有偏瘫表现。
周围性面瘫这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脑神经型,一般会体现为双侧病变,很多都会有脑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脑脊液也会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的情况。
第二,脑桥病变。
由于脑桥处存在面神经运动核,展神经核会有神经运动核纤维缠绕,脑桥病变患者不仅会存在周围性面瘫现象,而且也会损害脑桥内部周围结构,导致患者出现面部感觉障碍。
第三,小脑脑桥角损害。
患者不仅有周围性面瘫,还会出现眩晕、耳聋、耳鸣、面部感觉障碍等。
2面瘫病因面瘫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该病因在临床上也有Bell麻痹的别称,占患者综述的70%左右,以单侧面神经麻痹为主要病症类型,依照程度差异,可以用完全性和不完全性麻痹进行区分。
第二,感染因素。
细菌、病毒、螺旋体等,都可以成为面神经麻痹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等相对常见。
感染导致的面瘫患者,超过患者总体的10%,前庭神经或蜗神经会有受累情况。
同时,中耳炎等感染病症,同样会成为面神经麻痹的重要诱因。
第三,肿瘤因素。
面瘫患者中,5%左右的患者是因为肿瘤因素发病,颈静脉球肿瘤、原发性胆汁瘤、腮腺瘤、听神经瘤等,都是常见的肿瘤类型。
第四,神经源性因素。
面瘫(面神经炎)诊疗常规
面瘫(面神经炎)诊疗常规(一)概念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二者的具体临床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
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
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
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即贝尔麻痹),这个也是面瘫中相对较轻的一个类型,预后良好。
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
由于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而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中枢性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二)病因病机1、正气不足、脉络空虚2、风邪乘虚而入面部经络3、气血痹阻,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三)辨证分型将面瘫的症状分为2种,一个是它的主症,另一个则是它的兼症。
1、主症(1)急性发病,常于睡醒发现(2)患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3)患侧额纹、不能作蹙额、皱眉等动作(4)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人中沟偏歪(5)眼睑闭合不全、露睛流泪。
患侧眼睛无法完全闭合,会露出一条缝隙,同时这只眼睛会出现流泪比较多的症状,不自主的泪多,又叫做鳄鱼泪。
(6)口角下垂,歪向健侧,不能作露齿、鼓腮等动作为什么口角歪斜是偏向健侧呢?因为两侧面神经本是同时协调肌肉作运动,一侧瘫痪后不受本体控制,只有健侧肌肉收缩并牵拉,故偏健侧。
2、兼症(1)部分患侧初起耳后、耳下疼痛。
(2)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病变波及鼓索神经)(3)听觉过敏(镫骨肌支以上部位受累)。
谈谈面神经炎及其康复治疗
谈谈面神经炎及其康复治疗展开全文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歪嘴巴',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单侧颜面部的口角歪斜、闭眼困难、鼻唇沟消失、鼓腮漏气、示齿不全等,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
面神经麻痹的类型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瘫程度:较重;症状表现:面部表情肌瘫痪使表情动作丧失;常见病因:受寒、病毒感染等。
其中炎症性比较多见,比如带状疱疹引起的面瘫。
血供不足又是另一个比较常见的原因,症状往往是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口角歪斜,吃饭一侧面颊无力,说话也受影响,舌头味觉也感觉减退,吃东西无味。
2、中枢性面神经麻痹面瘫程度:较轻;症状表现:病灶对侧下部面部表情肌瘫痪(鼻唇沟变浅和口角下垂),皱额、皱眉和闭眼动作无障碍;病灶对侧面部随意动作丧失而哭、笑等动作仍保存;常伴有同侧偏瘫和中枢性舌下神经瘫;常见病因:脑血管疾病及脑部肿瘤。
面神经麻痹的康复治疗面神经麻痹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这一阶段除了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之外,康复治疗必不可少!1、中、低频理疗2、面部手法通过利用Rood疗法,进行快速擦刷和轻触摸等刺激诱发面部相关所需肌肉的正常运动和力量。
Rood刺激法又叫多种感觉刺激疗法,是康复治疗技术中的常规治疗方法,运用正确的感觉刺激来刺激相应的感受器,来诱发运动反应,引起运动兴奋,并通过反复的感觉刺激而诱导出正确的运动模式。
3、表情肌的运动面神经炎主要累及是表情肌为枕额肌额腹、眼轮匝肌、提上唇肌、颧肌、提口角肌、口轮匝肌和下唇方肌。
进行这些主要的肌肉的功能训练,可促进整个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恢复正常。
每日训练2-3次,每个动作训练10-20次。
具体方法如下: A.抬眉训练:每次10~20次,每天5次左右 B.闭眼训练:两眼同时闭合10~20次,每天5次左右(注:如不能完全闭合眼睑,可用指腹沿眶下缘轻轻按摩,再用力闭眼10次) C.耸鼻训练:每次10~20次,每天5次左右 D.示齿(张嘴露齿)训练:每次10~20次,每天5次左右。
中枢神经损伤症状,三大症状应了解
中枢神经损伤症状,三大症状应了解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主要是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和脊髓所连接组成的部分,当出现中枢神经损伤时,会让头部感到昏眩,偏身感到麻木不已。
症状一第一,面部会感觉闪电般的疼痛,严重的人会出现面瘫的情况,一般的情况就是角膜炎,耳鸣,头晕,脑神经的耳聋。
第二,头晕。
脑神经一般会导致头部感到晕眩。
第三,偏身感觉到麻。
如果脑神经损伤之后会涉及到人的身体会感觉到麻木。
第四,颅神经损害。
病人之后人的视力都会感觉到下降,然后光线反射会刺激到人的头部受伤。
意见建议:你好,对神经损伤,不论手术与否,均应采取下述措施,保持肢体循环、关节动度和肌肉张力,预防畸形和外伤。
瘫痪的肢体易受外伤、冻伤、烫伤和压伤,应注意保护。
非手术疗法的目的是为神经和肢体功能恢复创造条件,伤后和术后均可采用。
症状二1.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是病蓄脑组织内的胆碱酯酶受抑制厚,使中枢神经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发生障碍,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紊乱,表现为病蓄兴奋不安、体温升高、搐搦,甚至陷于昏睡等。
2.患者出现口唇颤抖,大口喘气,模仿鸡叫,吹号,敲锣打鼓,并语无伦次,大声嬉笑,持续2小时后自行缓解,发作期间无寒战,紫绀等症状。
大脑脱水,一过性低颅压,造成大脑机能紊乱而出现精神异常。
3.中枢神经损伤包括脑脊髓外伤脑出血脑梗塞等一系列能引起中枢系统改变的因素可出现休克瘫痪感觉障碍大秀失禁或潴留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严重的可以造成死亡你的补充提问是说的狂犬病的症状是的狂犬病毒可以侵害中枢神经出现你说的这些症状症状三病情分析: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
其位置常在人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分组成。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
中枢神经系统是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
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面瘫健康教育
面瘫健康教育引言概述: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面瘫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供相关知识和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面瘫,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面瘫的定义、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面瘫的定义1.1 面瘫的概念和分类面瘫是指面部肌肉的麻痹或功能障碍,可以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种类型。
1.2 面瘫的病理生理特点面瘫的病理生理特点是面部肌肉的运动神经受损,导致面部表情和运动功能受限。
1.3 面瘫的临床表现面瘫的临床表现包括面部肌肉麻痹、口眼歪斜、眼睑下垂、流口水等症状。
二、面瘫的病因2.1 中枢性面瘫的病因中枢性面瘫的病因多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有关,如脑卒中、脑炎等。
2.2 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多与面神经本身的疾病有关,如感染、损伤等。
2.3 面瘫的遗传因素有些面瘫病例与遗传因素有关,家族中有面瘫病史的人患病的风险较高。
三、面瘫的症状3.1 面部表情受限面瘫患者面部表情会受限,无法自然地展现愉悦、悲伤等情绪。
3.2 嘴角歪斜面瘫患者嘴角会歪斜,导致口腔功能受损,如吃喝困难等。
3.3 眼睑下垂面瘫患者眼睑下垂,影响视力和眼部保护功能。
四、面瘫的治疗4.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改善面瘫症状,如使用抗病毒药物、激素等。
4.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热敷、面部肌肉训练等,有助于恢复面部肌肉功能。
4.3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面瘫病例,手术治疗可以考虑,如面神经重建手术等。
五、面瘫的预防5.1 注意保护面部避免面部受伤,如避免剧烈运动、注意安全等。
5.2 预防感染及时治疗感染疾病,如感冒、中耳炎等,以减少面瘫的发生风险。
5.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疾病,减少面瘫的发生。
结论:面瘫健康教育对于患者和公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供相关知识和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面瘫,同时也可以预防和减少面瘫的发生。
面瘫教学查房的心得体会
在临床工作中,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造成较大影响。
作为一名神经内科医生,我有幸参与了面瘫教学查房,通过与同事和学生的交流,我对面瘫的诊断、治疗及康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参与面瘫教学查房的心得体会。
一、病例分析在教学查房中,我们首先回顾了一个典型面瘫病例。
患者,男性,45岁,因左侧面部麻木、瘫痪一周入院。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前一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面部麻木,随后出现左侧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等症状。
查体:左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睑闭合不全,角膜反射消失,舌前2/3味觉减退。
辅助检查: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
通过对该病例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确诊为左侧面神经炎(Bell麻痹)。
2. 分析病因: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可能存在动脉硬化,导致局部血管痉挛,进而引起面神经缺血、水肿。
3. 制定治疗方案:包括抗病毒治疗、激素治疗、神经营养治疗、物理治疗等。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在教学查房中,我们重点讲解了面瘫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 诊断要点:根据病史、临床表现、查体及辅助检查,诊断面瘫主要依据以下要点:(1)急性起病,病程较短。
(2)面部肌肉瘫痪,表现为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额纹消失等。
(3)角膜反射消失,舌前2/3味觉减退。
(4)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
2. 鉴别诊断:(1)中枢性面瘫:表现为半侧面肌瘫痪,但伴有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
(2)周围性面瘫:表现为半侧面肌瘫痪,无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
(3)癔症性面瘫:表现为突然出现面部肌肉瘫痪,但无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三、治疗与康复1. 治疗原则:(1)抗病毒治疗: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
(2)激素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减轻炎症反应。
(3)神经营养治疗:补充维生素B1、B12等,改善神经功能。
(4)物理治疗:包括超短波、电疗、按摩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 康复治疗:(1)早期康复:在急性期,鼓励患者进行面部肌肉的主动和被动活动,预防肌肉萎缩。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均指面部肌肉麻痹的病症,但两者在发病机制、病因、症状、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综合比较,详细介绍这两种病症的特点和区别。
一、发病机制和病因1. 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是由于大脑皮层对面部肌肉的控制受损而引起的。
这一类型面瘫通常是由于中风、脑出血、脑肿瘤、颅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
中枢性面瘫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障碍。
2. 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部运动神经(第七对脑神经)受损而引起的。
这一类型面瘫通常是由于面部运动神经的炎症、感染、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引起的。
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运动神经的损伤导致面部肌肉的麻痹。
二、症状和表现1. 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面部一侧肌肉麻痹,包括额肌、眼关闭肌、口角肌等。
患者一侧面部呈现松弛状态,无法展示正常的表情,不能皱眉、闭眼、咧嘴等。
另外,中枢性面瘫还可能伴随声带、味觉等异常表现。
2. 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面部一侧肌肉麻痹,与中枢性面瘫相似。
但与中枢性面瘫不同的是,周围性面瘫的瘫痪程度通常更为严重,患者不能自主控制面部肌肉的运动,丧失了一侧面部的表情功能,在说话、吃东西等方面受到影响。
三、治疗和预后1. 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的治疗需要针对其病因进行治疗,并采取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电刺激、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
预后较为不确定,取决于病因和损伤程度。
部分患者能够通过积极治疗和康复训练恢复面部功能,但也有一部分患者由于神经损伤较为严重,无法完全恢复。
2. 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并采取物理治疗、康复训练、面肌注射、中药等辅助手段。
由于周围性面瘫的病因较为多样化,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预后通常较好,大部分患者能够在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帮助下恢复面部功能。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14385
思考题二
2、患者右侧额纹消失,右侧眼睑不能闭合, 右侧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偏向左侧,可 能是: A.左侧中枢性面瘫 B.右侧中枢性面瘫 C.左侧周围性面瘫 D.右侧周围性面瘫 E.双侧周围性面瘫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面瘫(面神经炎)常见问题解答
面瘫(面神经炎)常见问题解答前言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疾病,以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近年来其患病率有上升趋势。
面神经炎影响患者的容貌和面部功能,一旦得病患者会感到焦虑、恐惧。
得了这种病,该看什么科、吃什么药、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好、是否需要针灸治疗、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是否能够自愈、是否会复发、该怎么应对才是最合适的方法、会不会留有后遗症、得了后遗症怎么办等等,均成为面神经炎患者迫切想要知道的问题。
为了使基层医生、患者及患者家属更全面的认识这种疾病,做到正确诊断、科学治疗、合理康复,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并搭建学术平台,选取该领域资深专家,结合近年来医生和患者最常见的问题,编写了这部面神经炎科普作品。
针对各种庞杂的专业知识和晦涩的专业术语,尽量深入浅出,使用通俗的语言、简洁的回答、明确的指导去解决大家心中的疑问,希望在医患双方共同的努力下,为面神经炎患者铺就一条科学有效的康复之路。
第一部分概念与发病1.什么是面瘫?面瘫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面神经受损而引起面部肌肉瘫痪,是一种复杂的面部疾病,其发病原因大多与受凉、感染、创伤、全身性疾病或先天因素有关。
面瘫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部运动功能障碍,部分面瘫发病初期可仅表现为面部不适,耳后疼痛或头痛等症状,患者或可出现额纹消失、眼角下垂、流泪、鼻唇沟变浅、患侧口角喝水流水、齿颊部留饭、口角歪斜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头晕、耳鸣、味觉下降等表现。
症状表现不同的面瘫,可能源自于不同的发病原因和发病部位,故对其症状需要全面了解和检查,以便明确病因,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对于疾病预后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应尽量避免因治疗不及时或病因不清而引起病情加重、迁延难愈,甚至产生其他不良疾病结局的情况。
2.中医对面瘫是怎样认识的?面瘫在中医中称为“口僻”,早在《灵枢》中便将面瘫称为“口喎”“僻”“卒口僻”“口眼喎斜”,是指突发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因风致病的疾病。
《金匮要略》称之为“喎僻”;《诸病源候论》称为“风口喎候”;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记载为“吊线风”,后世医家多称之为“面瘫”“口眼喎斜”“吊线风”“歪嘴风”等。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面部肌肉功能障碍,其发病原因、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均存在明显差异。
中枢性面瘫主要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而导致面神经功能异常。
常见的病因包括脑血管疾病、脑部感染、颅脑外伤等。
病变部位常位于脑干、脑凸面及颞顶叶等。
中枢性面瘫的面部肌肉麻痹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失去了对称性收缩能力,患者无法闭眼、皱眉、鼓腮等。
在休息时,面部肌肉松弛,面容表情凹陷,表现为静态性麻痹。
此外,中枢性面瘫还伴随有额头皱纹对称性减少、眼裂宽大、口眼畸形等特征。
和周围性面瘫相比,中枢性面瘫的面部肌肉麻痹范围更广,一侧半面甚至全侧半面都可能受累。
周围性面瘫是指由于面神经本身的病变或损伤导致面部肌肉功能障碍。
最常见的病因是面神经病毒性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此外,颅脑外伤、肿瘤、先天性发育异常等也可能导致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痹,患者无法对称性收缩额头、闭眼、皱眉、鼓腮等。
在休息时,面部肌肉松弛,面容表情凹陷,表现为静态性麻痹。
与中枢性面瘫相比,周围性面瘫的面部肌肉麻痹范围仅限于一侧半面。
治疗方法方面,中枢性面瘫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和康复训练。
针对引起中枢性面瘫的具体病因,如脑血管疾病、脑部感染等,需积极进行相应治疗。
康复训练通过肌肉功能训练、面部瑜伽、按摩等手段,促进面部肌肉再次收缩,恢复面部肌肉功能。
此外,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面肌重建手术。
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康复训练。
对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常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病毒感染期间,患者需维持面部肌肉的正常张力,避免不适当的面部运动。
康复训练同样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重要手段,可通过面肌功能训练、肌肉电刺激等方法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
对于一些特殊病例,如严重面肌萎缩,可能需要进行面肌重建手术。
总体而言,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在发病原因、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是两种常见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疾病,但其主要原因和病理机制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病因、症状、体征和治疗等方面详细比较这两种疾病的区别。
1. 病因周围性面瘫的主要病因是面神经损伤,可以是由于感染、炎症、颅脑外伤、肿瘤或手术等引起的。
中枢性面瘫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可能是中风、颅脑外伤、肿瘤、多发性硬化等导致的。
2. 症状和体征周围性面瘫的典型症状是面部一侧肌肉麻痹或无力,表现为不能闭眼、吹气、皱额、牙齿外露和展露鼻孔等。
中枢性面瘫则具有更为复杂的病征,除面部肌肉麻痹外,还可以出现肢体偏瘫、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等,与病灶的位置和范围有关。
3. 神经损伤特点周围性面瘫主要是面神经损伤引起的,通常表现为炎症、压迫或牵拉导致的病变,常见的有贝尔氏面瘫。
中枢性面瘫则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可能涉及脑干、脑白质、皮质等部位,常见的有中风引起的面瘫。
4. 病程和预后周围性面瘫通常以急性发作为主,病程较短,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恢复正常面部动作。
而中枢性面瘫的病程较长,常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预后相对不佳,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长期康复治疗。
5. 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如抗病毒药物、抗炎药物、物理治疗等,以促进神经恢复和减少炎症反应。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则主要是针对原发病病因,如抗凝治疗、肿瘤切除、康复治疗等,以减轻症状和改善功能。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在病因、症状、体征和治疗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正确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最后还需强调的是,在面瘫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
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
1定义: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或Bel麻痹,为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肌瘫痪。
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讲话漏风、流涎、前额皱纹消失和鼻唇沟变浅,无法完成闭眼、抬眉、鼓嘴等动作,部分患者起病前2 d有患侧后、耳内和面部轻度疼痛。
它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不受年龄限制,绝大多数为-侧,且右侧多见。
大多数患者常于清晨漱口、洗脸时,突然发现一侧口角歪斜、面颊动作不灵。
周围性面瘫中医学称之为“口眼喝斜”"口僻”吊斜风”等。
1.1分类(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神经病学》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
病变在面神经核或核以下称周围神经。
临床表现为同侧面肌瘫痪,即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脸闭合无力,肋闭眼时眼珠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贝尔(bel)征,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歪向健侧,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食物易残留于颊部与齿龈之间。
膝状神经节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可伴有听觉过敏,聒部剧疼痛,鼓膜和外耳道疱疹,称亨特综合征(Hunt Syndrome) ,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面神经管内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及唾液腺分泌障碍,为面神经管内鼓索神经受累;如伴有听觉过敏则病变多在锁骨肌神经以上。
(2)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针灸治疗学》的诊断标准: -侧面部板滞、麻木、不能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
少数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严重时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
1.2医病因病机西医学认为此病与受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等)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等有关,导致面部神经及血管痉挛,局部缺血水肿,压迫面神经,神经营养缺乏而发病。
面神经为较为狭窄的骨性管道,受到风寒侵袭时,导致其痉挛、炎症,从而导致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等[1]。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都是指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受损导致的面部瘫痪症状,但它们的病因和表现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对这两种面瘫进行详细解析。
1. 定义和病因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损伤引起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通常是由于颅面骨折、炎症性病变、病毒感染、中耳手术或其他手术等因素引起。
周围性面瘫通常是单侧的,表现为整个半边面部的肌肉运动受损。
中枢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核或其传出路径损伤引起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
中枢性面瘫通常是双侧的,瘫痪程度可以各不相同。
中枢性面瘫的常见病因包括中风、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肿瘤、脑损伤等。
2. 症状和表现周围性面瘫的主要特点是病变发生在面神经本身或其周围的组织,通常表现为瘫痪面部相应一侧的肌肉。
病人在笑容、眨眼、闭眼、吹气和吮吸等面部表情和动作方面会出现明显的障碍。
病人可能出现眼睑无法紧闭、口角下垂、额部起纹少等症状。
中枢性面瘫的特点是病变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如脑干、皮质和神经传导路径等。
病人表情和动作受限于整个一侧的脑功能受损,但通常不会完全瘫痪。
病人可能出现口角下垂、闭合眼睛困难、面部表情不自然、舌肌偏斜等症状。
3. 治疗方法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
药物治疗可以采用激素、抗病毒药等药物来缓解症状和促进神经恢复。
物理治疗可以包括热敷、按摩和肌肉放松等手段来减轻面部肌肉紧张和促进血液循环。
康复训练可以通过面部肌肉运动训练、面部表情训练等技术来加强面部肌肉的功能恢复。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方法较为复杂,需要考虑病因、病情和病人的个体差异。
一般来说,中枢性面瘫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康复训练和针灸推拿。
病因治疗可以包括手术、药物和物理治疗等方法。
康复训练主要是通过针灸、推拿、理疗等手段来提高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
针灸推拿可以刺激穴位和经络来促进神经的再生和恢复。
总之,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面部肌肉瘫痪疾病,它们的病因和表现有明显的差异。
面瘫的中医辨证分型
面瘫的中医辨证分型面神经炎是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病变,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的病症,可发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病急速,以侧面部发病多见。
临床表现为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闭目、露齿、鼓腮,部分患者初起时身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方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等。
中医认为发病多由肌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侵袭,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
1.风寒袭络主证:突然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寒,发热,肢体拘紧,肌肉关节酸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法:祛风散寒,通络和营。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炙麻黄9g,熟附子10g,细辛3g,桂枝9g,防风12g,白芷10g,白芍15g,川芎9g,秦艽18g,甘草6g。
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表虚自汗者去炙麻黄加黄芪30g、白术10g以益气团表;兼头痛者加羌活10g、葛根30g以疏风解痉、清利头目;兼痰浊阻络者加胆南星10g、白芥子10g以化痰通络。
2. 风热袭络主证:突然眼睑闭合不全,伴口苦,咽干微渴,肢体肌肉酸楚,舌边尖微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治法:祛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泰艽18g,川芎9g,当归9g,赤芍12g,石膏30g,羌活9g,防风9g,细辛1.5g,黄芩12g,生地18g,僵蚕6g,全蝎6g,甘草6g。
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若风热表证明显者,可去细辛、羌活,加桑叶9g、蝉蜕6g以加强疏散风热之力;兼头晕目赤者,加夏枯草18g、栀子12g以清肝泻热;兼风痰阻络者,加白附子6g、胆南星12g祛风化痰。
中医治疗上以调整阴阳,补虚泻实,祛风散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为原则,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辨病辨证,所属经络,予以针灸推拿。
治疗过程中要合理掌握针刺,推拿时机腧穴配合手法应用,同时配合中药热奄包药敷、电磁波、低频脉冲治疗,对面神经炎恢复有显著疗效。
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
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
在锥体束急性严重损害时,瘫痪的肢体开始可表现为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阳性(此时期称为休克期);而数天以后才出现肌张力痉挛性增高、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征阳性等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征。
以下是一些比较特殊的瘫痪。
(1)神经肌肉传导障碍及肌肉疾病所致的瘫痪: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形成减少或分泌障碍,或其受体减少,胆碱酯酶受抑制或运动终板的损害以及肌细胞内外离子分布的异常,都可引起瘫痪。
一般都是暂时性的,可有肌张力及腱反射减低或消失,但无肌肉萎缩及肌束颤动,也没有病理反射及感觉障碍。
肌肉疾病所致的瘫痪,常不按神经分布外围,有肌肉萎缩,无感觉减退或消失,也无病理反射。
(2)面瘫:指面神经麻痹所致的面部肌肉瘫痪,可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类,前者病变位于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后者则位于面神经核以上的皮质延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枢性面瘫的表现,三大表现应重视
中枢性面瘫主要是面部肌肉出现了瘫痪,看着脸部出现畸形,最常见的就是受损处事内囊。
治疗面瘫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越早发现越早进行治疗,最好是在病发一周之内进行治疗,效果是最好的。
一、介绍病因
1.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损都可以引起中枢性面瘫,最常见的受损处是内囊。
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2.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于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
面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面下部肌肉出现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健侧。
中构
性面神经麻痹时,颜面不对称并不明显,移行于面肌痉挛者极为罕见。
中枢性面瘫往往伴有偏瘫之其他体征,如腱反射异常、Babinski氏征等。
二、临床特征
1、常伴有面瘫同侧肢体瘫痪、腱反射异常,babinski征等。
2、无味觉、泪液、唾液分泌障碍、听力无明显改变。
3..由一侧皮质延髓束损害引起的中枢性面瘫,主要表现为下半部面肌瘫痪,即只有鼻唇沟变浅和口角变低,露齿、鼓颊和吹哨时出现肌肉瘫痪,而皱额及闭眼仍属正常,或可较对侧稍无力。
由皮质延髓束损害所致的中枢性面瘫,只有在随意运动时出
现肌肉瘫痪,而情感运动(如哭或笑)时的不随意收缩仍存在。
当锥体外系的基底节、丘脑或丘脑下部损害时,则引起情感性面医学教育网原创瘫,表现在笑或哭等情感运动时有面肌麻痹,而随意运动时面肌仍能收缩。
周围性面瘫时,随意运动及情感运动均发生肌肉瘫痪。
意识不清和不合作的病人,可观察面部的表情动作或给予压眶等疼痛刺激,使其面肌收缩,比较两侧是否对称,借以决定是否有面瘫。
在两眼闭合的昏迷病人,用手指扳开其睑,然后突然放松,此时两眼立即闭拢; 如有面瘫,则该侧上睑掉下较慢且闭合不完全;若扳开上睑遇有阻力,则提示病人尚非昏迷。